⑴ 新中國外交教學反思 教了什麼 怎麼教的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特點:本章共兩節,是中國當代史的重要內容之一,又是以專題的形式出現,是對中國現代各時期外交成就的歸納和綜合,學好本課將有利於復習鞏固各時期的舊知識。
2、教學目的和要求:
(1)基礎知識方面:要求學生掌握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建國初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70年代和新時期等四個時期的外交成就
(2)能力培養方面:A、培養學生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和分析當代的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能力。B、通過不同時期不同背景的分析得出黨在不同時期制定的外交方針和政策的科學性,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C、結合各時期的外交史實分析得出各時期的不同外交特點,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思想教育方面:A、使學生認識到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提出表明解放了的中國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來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B、和平通過各個時期外交史實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的國際地位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而不斷提高,並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我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的表現,新時期的外交方針。
⑵ 請問哪裡有下載關於中國外交歷程的視頻急!!謝了
資料很少,央視有過專門的記錄片,但不知在哪
⑶ 新中國外交的重大歷史事件
1、五六十年代
新中國在建國的第一年裡,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蘇兩國於1950年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5年,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1954年,4月至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
2、七十年代
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對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尼亞等二十三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改革開放後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同年,中、俄、哈、吉、塔五國加上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另外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還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
(3)歷史教學視頻新中國的外交擴展閱讀:
中國的古代外交
在古代,中國認為自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中國的皇帝是這個文明世界的領導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以中原為世界的中心,中國視周邊地區為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認為中國以外之人為未開化之人,中國以外之地稱為「化外之地」。
中國因為其文化影響力,在其周圍一直存在著一個「中華文化圈」,其傳統范圍一般包括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和東南亞地區。另外,周邊國家歷代向中國朝貢,這種制度到了清朝達到最成熟的地步。
歷史上尼泊爾、朝鮮、琉球、安南(越南)、蘇祿(菲律賓)、緬甸、南掌(寮國)、暹羅(泰國)是中國皇帝冊封的八個屬國及朝貢國。朝鮮、越南(舊稱安南)、琉球國是朝貢國的典型。
中國的地理環境比較封閉,北邊是大漠,西邊是高山,東南是大海,限制了古代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往。在古代中國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很大的威脅。戰國期間中國就開始在北方修築長城抵禦匈奴的攻擊。
漢初對匈奴以防禦為主,典型的政策是和親。漢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並且一度將匈奴趕到漠北。
但漢武帝身故後的國庫空虛,使得漢朝政府又改為和親政策,以保政治平安和經濟繁榮穩定,其間最著名的就是昭君出塞事件,據說漢元帝當時因驚為天人還捨不得將其嫁給匈奴單於呼韓邪。
自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和中亞的交流就非常頻繁,中亞的汗血馬深受漢朝皇帝青睞,同時中亞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進到中土。
2000多年前的中國就以絲綢之路和中亞、歐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絲綢和茶葉等商品。從漢朝開始,朝鮮半島和日本就和中國有貿易往來和交流。自東漢起,印度的佛教文化開始傳播到中國,並最終在中國紮根,還經由中國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
⑷ .有一記錄反映了新中國外交歷程的12集紀念光碟,每一集的標題都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外交特點。其中反映了
中蘇決裂之後還在珍寶島打了一仗,在邊界陳兵百萬提防對方,後來80年代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關系開始緩和,還訪問過中國。
⑸ 列表歸納:新中國在不同時期的外交成就
把新中國的外交成就分為1949年、20世紀50年代、20世紀70年代、新世紀四個階段,有助於掌握歷史發展回的基本線索。答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年代尺設計如下:
1949、2001等重要時間,用不同顏色標注出來,50年代、70年代用下劃線標注出來,讓學生依據年代尺,說出外交成就。
1949年
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20世紀50年代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准則。
出席日內瓦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開了新中國的外交局面。
出席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20世紀70年代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新世紀
2000年 在上海舉行APEC(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⑹ 如何找歷史教學視頻
川教社歷史課程網有,不知道你用的是川教版的嗎,不過沒關系可以借鑒嘛
⑺ 新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外交特點
新中國外交史
1.建國以前的外交政策:
(1)七屆二中全會:首次提出革命勝利後的外交政策(同時注意首次提出工業化)
(2)《共同綱領》:擁護世界和平與合作,反對侵略和戰爭(首次以憲法形式提出)
2.建國初期的外交:
(1)國際關系的特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抗;美國對華「三政策」
(2)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注意外交方針、原則)
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政府舊的屈辱外交關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關系)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再考慮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一邊倒」(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團結世界各國人民(包括半殖半封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53年提出,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
(3)外交成就:
建國第一年與17個國家建交(第一個國家是蘇聯)
參加日內瓦會議(1954,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
參加亞非會議(1955,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
3.50年代中-60年代末的外交:
(1)外交環境的惡化:中美繼續敵對;中蘇關系惡化
(2)外交政策:「一大片」(發展與亞非拉國家的友好關系)
4.70年代中國外交的重大發展:
(1)中國加入聯合國:1971年加入,並獲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因國際地位提高)
(2)中美關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尼克松訪華,發表《中美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正常化
(3)中日關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兩國關系正常化
(4)毛澤東劃分「三個世界」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
5.新時期的外交政策
(1)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
(2)不結盟政策(是獨立自主原則的具體表現)
(3)重視和第三世界發展關系
(4)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5)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