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很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是很多的,其中根據兵力對比懸殊相對較大的三場戰役是巨鹿之戰、官渡之戰和淝水之戰(沒有排序)。其中巨鹿之戰是項羽領導的五萬楚軍和四十萬的秦軍之間的戰斗,官渡之戰是曹操以兩萬軍隊和袁紹12萬軍隊之間的斗爭,而淝水之戰兩方實力最為懸殊,是東晉“謝家”領導的八萬北府兵和80萬前秦部隊之間的戰爭。
淝水之戰發生在公元383年,那一年先秦出兵80萬想要吞並東晉擴大自己的勢力,而東晉在當時只能派出來8萬的將士,這場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實力懸差最大的一場戰役。東晉雖然處於絕對的劣勢卻都是抱著“誓死保衛家園”的決心和先秦在淝水決一死戰,最後的結果也是讓人十分的震驚,東晉以八萬北府兵打敗了先秦的三十萬嫡系部隊,而剩下的五十萬兵力看到嫡系部隊被殲直接選擇了逃跑,在這場戰爭之後先秦走向了滅亡。
Ⅱ 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四次戰役
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巨鹿之戰等。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Ⅲ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有那些 好像有四個
[b]牧野之戰[/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b]柏舉之戰[/b]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b]陰晉之戰[/b]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b]伊闕之戰[/b]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b]即墨之戰[/b]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b]代之戰[/b]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color=orange][b]秦漢時期[/b][/color]:
[b]巨鹿之戰[/b]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b]彭城之戰[/b]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b]井陘之戰[/b]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b]濰水之戰[/b]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b]昆陽之戰[/b]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b]祝阿、臨淄之戰[/b]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b]赤亭之戰[/b] 虞詡 3千——數萬
[color=orange][b]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b][/color]:
[b]兗州之戰[/b]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b]官渡之戰[/b]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b]赤壁之戰[/b]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b]合肥之戰[/b]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b]夷陵之戰[/b]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b]涼州之戰[/b]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b]前秦滅前燕之戰[/b]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b]淝水之戰[/b]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b]沙苑之戰[/b]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b]玉壁之戰[/b]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b]金鄉之戰[/b]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時期[/b][/color]:
[b]淺水原之戰[/b]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b]虎牢之戰[/b]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b]唐平蕭銑之戰[/b]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b]磧口之戰[/b]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b]蔡州之戰[/b] 李靖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b]奉天、靈台之戰[/b]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b]太原之戰[/b]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b]雍丘之戰[/b]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b]睢陽之戰[/b]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b]嘉山之戰[/b]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b]象牙潭之戰[/b]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b]六合之戰[/b]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color=orange][b]宋遼金夏蒙元時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戰[/b]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b]達魯古城之戰[/b]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b]護步達岡之戰[/b]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b]和尚原之戰[/b] 吳絳?、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b]順昌之戰[/b]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郾城之戰[/b]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b]陳家島海戰[/b]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b]採石之戰[/b]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b]海州之戰[/b]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b]六合之戰[/b]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廬州之戰[/b]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邊堡寨之戰[/b]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b]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b]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b]迦勒迦河之戰[/b]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b]賽約河之戰[/b]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b]鄂州之戰[/b]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b]丁家洲之戰[/b]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b]?山海戰[/b]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b]虎嘯山之戰[/b]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b]鄱陽湖之戰[/b]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color=orange][b]明清時期[/b][/color]:
[b]白溝河之戰[/b]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b]上峰嶺之戰[/b]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b]台州之戰[/b]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b]渾河之戰[/b]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b]薩爾滸之戰[/b]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b]寧遠之戰[/b]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b]貴陽之戰[/b]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b]清征達瓦齊之戰[/b]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b]渾河之戰[/b]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現代時期[/b][/color]:
[b]南京之戰[/b]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b]第一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b]第二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b]第三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b]第四次反圍剿[/b]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b]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b]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b]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b]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b]黃橋戰役[/b]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b]蘇中戰役[/b]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b]魯南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b]萊蕪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b]孟良崮戰役[/b]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b]晉中戰役[/b]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b]豫東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b]淮海戰役[/b]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b]九連山戰斗[/b] 不詳 不詳 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Ⅳ 中國歷史上四次以少勝多的戰役的名稱,時間,作戰所放,結果影響
戰役時間、 名稱、 交戰雙方、 影響。(1) 前207年 巨鹿之戰 項羽大敗秦軍 消滅秦軍主力(2) 200年 官渡之戰 曹操大敗袁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3) 208年 赤壁之戰 孫劉聯軍大敗曹操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4) 383年 淝水之戰 東晉大敗前秦 前秦瓦解,北方混戰名稱 主要指揮者 雙方兵力 結果
[color=orange][b]先秦時期[/b][/color]:
[b]牧野之戰[/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b]柏舉之戰[/b]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b]陰晉之戰[/b]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b]伊闕之戰[/b]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b]即墨之戰[/b]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b]代之戰[/b]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color=orange][b]秦漢時期[/b][/color]:
[b]巨鹿之戰[/b]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b]彭城之戰[/b]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b]井陘之戰[/b]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b]濰水之戰[/b]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b]昆陽之戰[/b]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b]祝阿、臨淄之戰[/b]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b]赤亭之戰[/b] 虞詡 3千——數萬
[color=orange][b]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b][/color]:
[b]兗州之戰[/b]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b]官渡之戰[/b]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b]赤壁之戰[/b]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b]合肥之戰[/b]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b]夷陵之戰[/b]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Ⅳ 中國歷史上四大最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哪些
官渡之戰是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統軍在官渡(今中國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失敗後,鎮壓義軍的豪強勢力擁兵割據,逐鹿中原。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自恃實力雄厚,圖謀相機消滅曹操集團。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整飭政務,屯田積糧,加緊准備抗擊袁紹。東漢建安五年,曹操得以集結軍隊近2萬人於官渡,待機與袁紹決戰。
到了二月,袁紹率兵卒10萬、騎兵萬多人進軍佔領黎陽。曹操採納謀士荀攸聲東擊西之計,假裝要北渡。袁紹分兵西應,曹操揮師東襲,斬袁紹大將顏良,殺文丑,大敗袁軍。
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於是變分軍進擊為結營緊逼,企圖以優勢兵力迫曹軍決戰。曹操避免在不利條件下決戰,主動退守官渡。袁紹一再拒絕部屬分兵襲擊都城許(今中國中部河南省許昌東)的建議,企圖等曹軍糧盡敗退,乘勢攻殲。後來曹軍缺糧,士卒疲憊,後方時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頑強堅守,不久獲得補給後,出奇兵襲燒袁軍糧車,迫使袁紹分兵護運糧草。
袁紹再次拒絕分兵襲擊許都的建議。曹操冒用袁軍旗號,詐稱援兵,乘夜從小道焚燒袁紹的屯糧(烏巢)。天明,曹操知袁軍救兵將至,督軍奮戰,大敗袁軍,共消滅袁軍主力7萬餘人,繳獲全部軍資。袁紹僅率800餘騎北逃,從此一蹶不振。
4、巨鹿之戰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軍閥混戰。公元前207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率20餘萬秦軍北上攻趙,並急調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於巨鹿(今河北平鄉),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扎在巨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項羽為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主動請纓,於是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軍六萬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援趙大軍進至安陽(今山東曹陽東南)後,宋義被秦軍的氣焰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痛斥宋義的怯懦行為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其指揮。
項羽先派遣部將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人為先鋒,渡過黃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後,項羽親率全部主力渡河,並下令全軍將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示決一死戰之決心。項羽對將士們說:“我們這次出兵巨鹿,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要打敗秦軍。”
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齊、燕、魏等各路救趙軍隊兼作壁上觀,待楚軍大破秦軍時,紛紛也沖出營壘助戰,最後俘獲了秦軍統帥王離,殺了其副將。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Ⅵ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四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巨鹿之戰:秦末農民大起義中,項羽率領六萬楚地義軍同秦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餘萬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
官渡之戰: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當時中國北方的前秦欲滅南方的東晉,並於淝水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Ⅶ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三大戰役
中國歷史上著名戰役很多,但驚心動魄戰役、盪氣回腸、以少勝多的戰役非以下三場戰役莫屬。
1.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曹操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
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繼而擊潰袁軍主力。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2.赤壁之戰,是指孫權、劉備聯軍(五萬人左右)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八十萬曹軍 ,奠定三國三足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之戰揭開序幕。
此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沒有機會以如此大規模進行南征,但仍舊占據著南陽、南郡二郡(之後從南郡、南陽郡中分置襄陽郡、南鄉郡[一說章陵郡]),劉備則開始揮軍向長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桂陽、長沙四郡發起進攻,孫權則命令周瑜圍攻南郡治所江陵縣。
3.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後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結果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是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前秦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先後建立了十餘個小國。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Ⅷ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4大戰役
項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繼敗楚地反秦武裝,殺項梁,破邯鄲,反秦武裝趙王歇及張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章邯率軍20萬屯於巨鹿南數里的棘原,並修築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秣。趙將陳余率軍數萬屯於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往救。楚懷王派宋玉為上將軍,項羽、范增為將,率主力5萬救趙,同時派劉邦西進攻秦。三中十月,宋軍行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停留46日不進,想坐觀秦、趙相鬥,以收漁人之利。項羽憤殺宋玉,被楚懷王任命為上將軍。
十二月,趙將陳余派5000人出戰,結果全部陣亡。當時齊、燕等各路反秦武裝已達陳余營旁,皆不敢戰。項羽派英布、蒲將軍率軍2萬渡過漳水,斷敵通道。英布、蒲將軍初戰獲勝,切斷了章邯與王離的聯系。項羽立即率領全部楚軍渡過河水,下令全軍破釜沉舟,每人攜帶三日口糧,以示決一死戰之心。楚軍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章邯軍,齊、燕等各路援軍亦沖出營壘助戰,俘王離,殺其副將,解巨鹿之圍。自此,各路反秦將領皆服項羽。章邯固守棘原與項羽對峙,派部將司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當時,秦廷趙高專權,猜忌將相,欲殺司馬欣。司馬欣潛回棘原,勸章邯早圖良謀。章邯在降楚、退軍之間猶豫不決。項羽派蒲將軍率軍日夜兼程渡三戶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縣西南),斷秦軍歸路,自率主力大敗秦軍。章邯進退無路,率軍20萬請降。秦軍主力遂告覆滅。
官渡之戰
三國形成時期,曹操與袁紹為爭奪中國北部,於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進行的決戰。
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鎮壓起義軍的豪強,紛紛擁兵割據。建安四年春,佔有冀、青、並州的北方最大割據勢力袁紹,擊滅幽州公孫瓚後,急欲南攻曹操。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相繼擊敗呂布、袁術等,占據豫、兗、徐州,亦穩步向黃河以北發展。又爭取漁陽太守鮮於輔,以獻帝名義任為將軍,命督幽州六郡,牽制袁紹後方。四月,派部將曹仁等渡黃河,攻斬歸附袁紹的眭固,接著自率軍奪取要地射犬(今沁陽東北),命新任河內太守魏種領兵駐守,以固西北邊境。曹操得知袁紹正籌劃大舉南攻,於八月統軍再渡黃河,搶占冀州重鎮黎陽(今浚縣境),另令臧霸攻克青州齊、北海(今山東淄博和壽光一帶),以固東翼。繼派於禁率步騎2000駐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與守白馬(今滑縣東)的劉延呼應。九月,曹操回許部署,分兵至官渡(處鴻溝上游,臨汴水)設防,保衛許都。十一月,厚待初降的南陽割據勢力,又爭取荊州劉表中立,解除了側顧之憂。
此時,劉備遣使與袁紹共商攻曹。次年正月,曹操為避免兩面受敵,抓住劉備兵力尚未集中和袁紹遲疑不決之機,果敢東征,一舉獲勝,俘劉備之將關羽。令振威將軍程昱率兵700守鄄城,聯絡東線,自率軍急回官渡,專注正面。劉備敗投袁紹,袁紹方知失去良機,惱羞成怒,恃兵多糧足,令起草討曹檄文,隨即出兵。
二月,袁紹統步兵10萬、騎兵1萬,進占黎陽,分兵攻延津守將於禁,並派大將顏良等圍攻白馬,以掩護主力過河。曹操採用軍師荀攸聲東擊西之計,於四月率軍臨黃河渡口延津,佯示北渡,趁袁紹再分兵西應,曹軍輕騎東襲白馬,前鋒張遼、關羽斬顏良,擊敗袁軍,解白馬之圍。然後,徙當地民眾,沿河西退。袁紹令主力渡河追擊,並親率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率五六千騎進擊曹軍。曹操令部隊丟拋物資,引誘袁軍四散爭相拾取,趁其混亂之際,令騎兵約600出擊,斬文丑。同時,於禁、樂進等率步騎5000,自延津西南沿河至汲、獲嘉(今河南新鄉境),焚燒袁軍30餘屯,殲數千,俘將20多人。於禁南至原武(今原陽),擊破袁軍杜氏津營屯。袁軍銳氣大減。
曹操鑒於彼強己弱態勢未根本改變,先讓一步,主動撤回官渡防守,尋機再戰。袁紹不聽沮授宜於持久作戰的建議,結營南進,於八月自陽武(今原陽東南)推進至官渡,依沙堆為屯,東西數十里。曹操也分營相拒。袁軍接戰不利,收兵堅守。九月,再次接戰,仍未獲勝,只得深溝高壘。袁軍壘土山,架高櫓,以射曹營。曹軍將士皆蒙盾而行。曹操令趕制霹靂車,發石摧毀其櫓樓。袁軍又掘地道,曹操令深挖長溝以拒。兩軍對峙月余。其間,袁紹遣劉備領兵去汝南,擾亂曹操後方。又遣韓荀率步騎往西,欲切斷曹軍西道補給。曹操令曹仁領兵擊敗劉備等,繼大破韓荀於雞洛山(今新密東北)。曹軍又得司隸校尉鍾繇自關中輸送戰馬2000多匹,戰鬥力有所增強。
袁紹一再拒絕分兵襲許建議,執意從正面殲滅曹軍。曹軍士卒疲憊,軍糧將盡,曹操欲退守許。侍中兼尚書令荀?認為,曹軍以弱敵強已半年之久,此時先退兵必為所乘,今袁軍情勢也必有變,不可失去出奇制勝良機。曹操納其議,調補供給,堅守待機。不久,派部將徐晃等截燒袁軍數千輛糧車於故市(今鄭州境),繼而准備近期決戰。
十月,袁紹遣淳於瓊率兵萬余護送,將軍糧集中在袁軍大營後方約40里的烏巢(今封丘西)。沮授建議增派將軍蔣奇守護烏巢側翼,以防曹軍襲擊,袁紹不聽。謀士許攸、將領張?又建議輕騎襲許,袁紹仍不採納。此時,許攸得知留鄴城家屬犯法下獄,憤而投奔曹操,並獻計偷襲烏巢。曹操令曹洪、荀攸等守官渡,自率步騎5000,打著袁軍旗號,抱柴草,連夜潛行,趕至烏巢,立即圍屯,放火燒糧草。袁軍驚亂。天明,守將淳於瓊見曹兵不多,出擊反撲。曹操揮軍猛攻,迫其退保營屯。時救援烏巢的袁騎兵已逼近,曹操否決分兵拒援軍的建議,仍集中兵力,一鼓作氣,大破烏巢守軍。繼敗其援軍,乘勝還師。
袁紹得知曹操襲烏巢, 不聽張?派重兵往救的建議,卻令張?、高覽等領主力攻官渡曹軍,未克。時烏巢大敗消息傳到官渡,袁紹軍心動搖,內訌又起。張?見大勢已去,與高覽焚攻具,投歸曹操。曹操乘勢發起進攻,大獲全勝。袁軍被殲7萬多人。袁紹帶800騎兵渡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
此戰,集中體現了曹操善納良策及詭詐多奇、攻守兼施、 注重火攻、 集中兵力等用兵謀略和指揮才 能,與袁紹短於籌謀、恃強驕躁、不善用人的弱點形成鮮明對比。曹軍兩次焚燒袁軍糧草,對勝利起了顯著作用。中國歷史上這一著名作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決戰。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
曹操採用侍中、尚書令荀?之計,領大軍直出葉縣、宛城(今河南南陽),另遣輕騎襲襄陽(今屬湖北)。八月,劉表病亡,曹軍放慢進軍速度,施加軍威,欲不戰而得荊州。時孫權派魯肅以吊喪為名,往觀形勢,拉攏劉備,團結劉表舊將,對付曹操。魯肅在途中得知曹操進軍荊州的消息,乃晝夜兼程趕向襄陽。劉表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軍。正加緊准備迎敵的劉備得知劉琮投降時,曹軍已過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屬河南)接受劉琮投降後,逼向荊州腹地。劉備為避曹軍銳氣,與諸葛亮、徐庶等率十餘萬軍民倉促南撤,退向戰略要地江陵(今屬湖北荊沙),並令關羽領萬余水兵順漢水、溯江水會師。劉備至當陽長坂(今當陽境),與魯肅相見,接受其勸說,願率軍轉東,向孫權靠近。時曹操已過襄陽,恐劉備先佔江陵,親率精騎5000,晝夜行300多里,追上劉備,將其擊敗,並獲徐庶之母,迫徐庶來歸。張飛率20騎斷後,拆長坂橋,勒馬橫矛,令曹軍疑懼,劉備方得脫險,東奔漢津(今鍾祥境),恰遇關羽船隊,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也領萬餘人接應。劉備軍順漢水至夏口,先遣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見孫權,共謀抗曹,自率軍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孫權見劉備新敗,又懾於號稱80萬的曹軍聲威,對聯劉舉棋不定。諸葛亮與魯肅、周瑜等精闢分析形勢,指出曹軍不過20餘萬,且有後方不安、遠道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
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迴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戰後,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展、進據益州的基礎。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為抗曹,繼續與劉備聯盟,任其在荊州發展。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淝水之戰
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東晉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帶)擊敗前秦進攻的戰爭。
前秦主苻堅在統一北方後,欲進而統治天下,並報往昔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率軍進攻前秦之仇,遂不斷向南擴張。繼攻陷東晉梁(治今陝西漢中)、益(治今成都)兩州後,又於東晉太元四年先後攻取襄陽(今屬湖北)、彭城(今江蘇徐州)等地。後因內亂,延緩了對東晉進攻。七年,命其弟苻融為征南大將軍,以諫議大夫裴元略為巴西、梓潼(治今四川閬中、綿陽東)二郡太守,密備舟師,欲效晉滅吳之戰,順長江東下,會攻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時朝臣多反對,惟冠軍將軍慕容垂力主滅晉,統一天下。苻堅自恃國強兵眾,誇口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堅持攻晉。八年五月,東晉都督江、荊等七州諸軍事桓沖率兵10萬攻襄陽,另派兵擊沔(今漢水及其北源陝西留壩西沮水)北諸城及武當(今湖北丹江口西北),又遣將攻蜀,拔五城(今四川中江),進擊涪城(今綿陽東)。六月,桓沖別將攻拔萬歲、築陽(今湖北谷城北)。苻堅獲悉,倍加震怒,除分別遣兵援救外,即於七月下詔大舉伐晉。悉征國內公私馬匹,平民十丁抽一,門第較高的良家子,年20以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八月初二,令苻融督張蚝、苻方、梁成、慕容?、慕容垂等將率步騎25萬為前鋒,以兗州刺史姚萇為龍驤將軍,督益、梁州諸軍事。初八,苻堅自長安(今西安西北)出發,統戎卒60餘萬、騎兵27萬分道南下。九月,苻堅至項縣(今河南沈丘),後續涼州兵始達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西路蜀漢兵方順江而下,東路幽冀兵抵彭城。苻融等眾30萬先至潁口(今安徽潁河入淮河口)。
時東晉宰相謝安主持朝政,對前秦軍南進有備,在荊州和淮南兩個方向置兵設防,而以後者為重點。以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率水陸軍8 萬, 開赴淮水一帶抵 抗,並命龍驤將軍胡彬率水軍5000增援壽陽(今安徽壽縣)。
十月,苻融部攻陷壽陽,俘東晉平虜將軍徐元喜、安豐太守王先等。胡彬於途中聞壽陽失守,遂退保淮南屏障硤石山(今安徽鳳台西南淮河兩岸)。苻融一面率部攻硤石,一面命衛將軍梁成等率眾5萬屯於洛澗(即洛水,今淮南東),並於洛澗入淮之口處設木柵橫截淮水,阻遏東來之東晉援軍,以孤立胡彬部。時前秦另一前鋒慕容垂部為配合淮水一帶作戰,攻佔鄖城(今湖北安陸),斬東晉將軍王太丘。梁成部屢敗東晉軍。謝石、謝玄等率東晉軍主力至洛澗以東25里處,因畏秦軍強而不敢進。胡彬部糧盡,遣人書告謝石等:敵眾糧盡,恐難久守。途中信使為前秦軍邏騎所獲。苻融即遣使馳告苻堅:晉兵少而易擒,宜速進軍。苻堅乃留大軍於項縣,自引輕騎8000倍道就苻融,嚴禁部屬言其至壽陽,同時以小將旗列屯淝北,示無大將在。旋命在襄陽俘獲的東晉將朱序前往晉營勸降。朱序心向晉室,借機將秦軍情況密告謝石等,並建議宜趁前秦諸軍未集,速擊敗其前鋒。謝石得悉苻堅至壽陽,甚懼,欲堅守不戰以疲憊前秦軍,後經謝琰相勸,才依從朱序之言。
十一月,謝玄遣鷹揚將軍劉牢之率精兵5000攻前秦軍梁成部。梁成聞訊於洛澗對岸列陣以待。劉牢之揮兵直前渡水,乘夜襲破梁成大營,又分兵斷其歸津。前秦軍腹背受敵,潰不成軍,爭赴淮水,梁成等10將陣亡,士卒死者1.5萬人。兵力處於劣勢的東晉軍首戰告捷,士氣振奮,水陸繼進,徑逼淝水。苻堅登壽陽城,見對岸布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以為皆是東晉兵,面有懼色。時前秦將張蚝在淝東,謝石與之接戰不利,稍退。謝玄、謝琰率眾數萬列陣以待,張蚝後撤。兩軍隔淝水對峙。
謝玄針對前秦軍將士厭戰、苻堅恃眾急於決戰的心理,派人前往前秦營,要求前秦軍由淝水西岸略向後撤,以便晉軍渡水決戰。前秦諸將認為己眾彼寡,應扼守淝水,阻其上岸,可保萬全。苻堅主張待東晉軍半渡時以鐵騎突襲取勝。苻融亦以為然。遂下令稍退。不料前秦軍一退不可復止,朱序乘機在陣後大呼秦兵敗了。前秦兵以為真敗,競相奔逃。謝玄、謝琰等率精兵8000涉渡淝水擊之。苻融馳馬欲整頓陣勢阻止前秦軍後退,馬倒,為東晉追兵所殺。前秦軍大潰,自相踐踏。謝玄等乘勝追擊,直至青岡(今壽縣西30里處)。潰兵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東晉兵追至,因而草行露宿,晝夜不敢停息,加之飢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苻堅中流矢,單騎逃往淮北。朱序、徐元喜及原降於前秦的前涼主張天錫等一起投奔晉營。東晉軍收復壽陽,俘前秦淮南太守郭褒。苻堅一路上收集離散士卒,及至洛陽,僅剩十餘萬人。
此戰,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北之間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前秦主苻堅無視內部不穩、民疲兵倦的狀況,恃眾輕晉,單路突進,急於決戰,導致大敗。東晉面臨強秦進犯,一致抵抗,並據敵情及時改變方略,在前秦軍後續兵力未抵淝水前,抓住時機,與之決戰,終獲全勝,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Ⅸ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哪些
1、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地方部隊的配合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歷時66天,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內,發起了偉大的淮海戰役(國民黨方面稱為「徐蚌會戰」)。
戰役首殲黃伯韜兵團,繼殲黃維兵團,再殲杜聿明集團,解放軍以傷亡13.4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共計55.5萬餘人,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中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殲敵數量最多的一次戰役。
2、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3、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4、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5、巨鹿之戰: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軍閥混戰。公元前207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率20餘萬秦軍北上攻趙,並急調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於巨鹿(今河北平鄉),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扎在巨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
項羽為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主動請纓,於是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軍六萬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9)中國歷史上四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擴展閱讀:
淮海戰役是在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進行的。戰役規模空前,作戰時間長,戰區面積大,軍用物資的供應量和傷員的運送量都很大。淮海戰役發起之前,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就一再指示要充分發動群眾,做好戰役的後勤准備工作。
地方各級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將一針一線、一塊銅板、一粒糧食節省下來,集中起來,送往前線,人民群眾提出了「一切為了支援前線」,「傾家盪產,支援前方」的豪邁口號。各地涌現出許多父子爭著上前線、妻子送郎去前方的動人場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淮海戰役期間,先後有12個縱隊在徐州東南作戰,每天需要糧食300萬斤,後來隨著戰事的演進,每天需要500萬斤之多。前線和後方的解放區人民,節衣縮食,想方設法為子弟兵籌集糧食、碾米磨面、運送糧草。
婦女們為了不讓子弟兵受凍,不分晝夜地縫制棉衣、棉被、軍鞋,甚至不顧寒冬把自己的棉衣棉被拆了給子弟兵做軍衣軍鞋。整個戰役期間,空曠的皖北平原上,一條條送糧長龍在風雪中行進,構成了一幅氣吞山河、蔚為壯觀的歷史畫卷。
以少勝多 讀音:yǐ shǎo shèng ō
釋義:以少量的精兵強將,戰勝強大的敵人。
出處:鄧小平《我們有信心把中國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戰爭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們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