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體現在哪裡
1)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推進,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不斷完善,各項改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3)全方位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4)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7)祖國統一大業取得重大進展;(8)國防和軍隊建設邁出新步伐;(9)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10)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這些成就說明一點,那就是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選擇。堅持這三個選擇,中國就一定能夠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一定能夠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在敘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時,我們是分階段來進行的。因為,歷史的發展本來就是分時期、分階段的。每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有其客觀的特徵和特點,都有歷史賦予它的主要任務和特定的問題。但是,我們在展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時,是完整地來論述的,而沒有分階段。因為,歷史是不能割裂的,歷史的發展總有其內在的延續性和傳承性。以上列舉的十項成就中的每一項成就,都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都是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指引下,通過不斷地發展來實現的。離開每一歷史階段的不懈努力,要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都是不可能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發展觀。
同樣的道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也離不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探索和建設所打下的基礎、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中國從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以來,盡管經歷過嚴重的曲折,但是整個說來,還是取得了重大的顯著的成就。在前面,我們列舉了新中國前20年取得的最為突出的成就:(1)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文化、醫療、科技事業的發展;(3)國際地位的提高與國際環境的改善。這一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沒有這些成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以來比較寬松的國際環境。
Ⅱ 黨的報告中,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歷史時期的「歷史」是什麼意思
這里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在新的歷史方位中,歷史意味著一種看問題的角度、一種新的站位。
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
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
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
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
(2)中國經濟歷史新方位擴展閱讀
歷史性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第一個根據。既指「經過長期努力」,「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它也指「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這些歷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
歷史性變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第二個根據。這種變革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到國際全方位地展開。
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會產生歷史性影響。歷史性影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第三個根據,也就是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三個意味著」。這「三個意味著」都是解決好了「欠發展」時期所存在的根本問題,從而為我國發展起來以後進入新的歷史方位提供了立論依據。
Ⅲ 對於中國的經濟新方位,為什麼必須牢牢抓住供給側發展結構性改革這條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規律是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按市場規律辦事。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定物價,促進就業,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完善科學宏觀調控,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供給側,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 生產決定消費,實現供給側改革,有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
Ⅳ 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方向在哪裡
堅持改革開放。
實踐告訴我們,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巨大的發展成就,是中國人民幾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來的。億萬人民憑著一股開拓創新的拼勁,一股自力更生的韌勁,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必然更加光明,是因為我們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實踐告訴我們,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國經濟發展成就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宣示的:「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國將張開雙臂,為各國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實現共同發展」。面向未來,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將始終是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4)中國經濟歷史新方位擴展閱讀
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中華大地發生了滄桑巨變。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中國經濟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之源、活力之源。從非凡的發展歷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實現自身發展,創造了偉大奇跡,同時又通過自身發展為世界進步貢獻力量。
Ⅳ 中國經濟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中國抄人口眾多,而就業問題是襲關乎社會發展和穩定的一個問題,所以我認為勞動密集型必然是我們的優勢,今後也必然還會堅持這一優勢。但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加勞動者收入,將是未來的一個發展目標。培養高層次的人才,進行創新性研究將是發展的動力。我國現在的增長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長方式,主要靠資源和資金的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尤其是政府的投入,同時靠出口實現增長,這種情況在未來必須要轉變,擴大內需,減少政府投入,使民間資本成為投入的主體。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政府壓力,使政府有更多的資金用於社會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會是大量資金從房地產投資中撤離,抑制房價過快上漲。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Ⅵ 如何理解十八大報告對中國發展現階段和歷史方位做出了怎樣的准確的判斷
歷史方位是決定發展方向、選擇正確路徑的根本性問題.對歷史方位進行判斷,一個基本要求就是深刻認識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深入分析新階段我們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科學制定發展戰略和重大方針政策,努力做到既不割斷歷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後於時代又不超越發展階段,以較短的時間、較小的代價,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
認清歷史方位與時代特徵絕非易事,我們黨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再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黨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但在歷史上也曾因重大迷誤和失誤走過一些彎路,付出了沉重代價.歸結起來,一切重大迷誤和失誤都與在歷史方位上出現的嚴重偏差密切相關,一切重大勝利和發展都離不開准確判斷與把握歷史方位這一前提.因此,清醒認識和把握黨和國家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既是保證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全部工作切合經濟發展實際的關鍵,也是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走向的關鍵.
黨中央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准確判斷我們所面臨的世情、國情與黨情.從世情看,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從國情看,我國現代化建設成就舉世矚目,但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復雜程度與日俱深,生產力和科技教育的整體水平還相對比較落後,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實現現代化並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黨情看,我們黨經歷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奮斗,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面臨的任務發生了重大轉換,已經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講話中,對新時期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與時代特徵作出了清晰的概括,提出了「三個沒有變」,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們只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的發展階段,認真分析不同時期具體的階段性特徵,才能准確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流和走向,並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與政策.
要逐步扭轉「三個沒有變」的局面,就必須緊緊扭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實行改革開放以後,長期困擾我們的經濟短缺局面已經改變,現在絕大多數商品實現了供求平衡或略有富餘,如何以更好的質量、更多的品種、更優的服務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成為支撐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隨著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步伐加快,發達國家在200多年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資源環境問題在我國現階段集中凸顯,資源環境問題日益成為新的瓶頸.正是依據這樣的變化,黨中央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動力,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開創了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Ⅶ 中國經濟新方位如何走出增長困境讀後感
從供給側觀察,經濟增長由三個基本驅動力量推動,這就是:勞動、資本和效率內。從 21 世紀初期開始,中國經容濟增長原先所依靠的驅動力量開始消退, 例如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產業結構改變,即所謂「庫茲涅茨過程」 (Kuznets Process)導致的效率提高也開始減速。與此同時,粗放增長方式,即主要依靠投資驅動的增長方式所造成的經濟結構扭曲和資源錯配卻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從 21 世紀第一個 10 年開始下降,出現了經濟下行的趨勢性變化。從以上分析得出的治本之策,就是通過資源的再配置,優化經濟結構,提高供給側的質量(效率) 。
第二層含義的「結構」,是體制機制的結構。「結構性改革」講的正是這後一種結構的改革。這兩種「結構」不可混淆。如果把它們混為一談,就會用經濟結構的調整去取代體制結構的改革。我國的歷史經驗表明,這樣做會造成十分消極的後果。
Ⅷ 怎樣理解中國現代化所處的歷史方位及其階段性特徵
我是這樣理解的:
歷史方位: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
展的體制障礙,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
;
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打開了我國經
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嶄新局面,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實現了新的歷史性突破。
當代
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快速推
進,在整體上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信息化已跨入中等水平的國家行列,
信息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已初見成效;城鎮化已進入加速時期,城鎮化率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國家的平
均水平;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
增強,市場體系初步形成;國家化發展日益深刻,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
中國都將處於「五化」不斷深入,並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歷史進程中。
當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
歷史性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努力突破封鎖到全方位對外開放,以嶄新面貌登
上並屹立於世界舞台,成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當代中國與世界前所未有的緊密
聯系在一起,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與穩定也離不開中國。
特徵:我國正處在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發展的一個顯著地階段性特徵。
階段性
特徵還包括①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
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
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③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④協調發
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
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⑤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
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⑥社會主義文化更
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
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⑦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
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⑧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
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