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我想說

中國歷史我想說

發布時間:2021-02-26 23:10:24

❶ 我想了解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

朝代 起訖 都城 今地

夏 約前22世紀末—約前16世紀初 安邑 山西夏縣 陽翟 河南禹縣

商① 約前16世紀—約前11世紀 亳 河南商丘

殷 河南安陽



西周 約前11世紀—前771② 鎬京 陝西西安

東周 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陽

秦 前221—前206 咸陽 陝西咸陽

漢 西漢③ 前206—公元25 長安 陝西西安

東漢 25—220 洛陽 河南洛陽

三國

魏 220-265 洛陽 河南洛陽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吳 222-280 建業 江蘇南京



西晉 265-317 洛陽 河南洛陽

東晉

十六國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十六國④ 304-439 — —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西魏 535-557 長安 陝西西安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隋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唐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五代十國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後晉 936-946 汴 河南開封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十國⑤ 902-979 — —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遼 907-1125 皇都(上京) 遼寧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龍江)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 1206-1368 大都 北京

明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清 1616-1911 北京 北京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江蘇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❷ 我想系統的了解中國歷史,感受古代文化

戰國及其之前的歷史 可以簡單的了解 可以看些 戰國策 左傳
漢代 可以看一些 比較有名的 皇帝的專 傳記 像 高祖屬劉邦 漢武帝 等等
三國 就看看 三國演義 吧
兩晉 和 南北朝 的 歷史書籍 不是很多 可以上網 查查網路 知道南北朝 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時期 就可以了
隋朝 存在的時間有點短 看看 隋煬帝 的傳記 就行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這段時間比較長 而且 歷史內容比較豐富 建議多看看 正史 要是有興趣 野史 也很有意思
元朝嗎 蒙古人建立的 看看 成吉思汗 和 忽必烈 的 傳記吧
明朝 我個人認為 明朝那些事 講的就比較全面 而卻很有意思
清朝 頭半段歷史(乾隆以前)就看看 皇帝的傳記吧 後半段可以加一些 宮闈秘史 尤其是慈禧 的
希望我的回答 能對你有幫助

❸ 想了解中國的歷史

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都是幾十年前的兒童讀物,水平和歷史觀都不行.

僅僅是從興版趣出發的話權.
強烈建議從通俗的東東開始讀.而不是從研究正規的史料開始.
瀟水的<青銅時代的戰爭>----先秦古代史
然後再讀秦漢史(通俗版的史記還是不錯的)
三國(呵,這個中國人最熟)
兩晉十六國,南北朝,這個恐怕能把你看暈.可以讀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或資治通鑒
隋唐(央屎百家講壇的蒙蔓講的武則天,唐明皇系列,還是不錯的)
易中天講的三國,諸子也很不錯.
五代十國.呵呵,也亂,看資治通鑒吧
兩宋史----鐵血強宋.如果這也是宋史
遼夏金元-----金庸系列小說:
<天龍八部>北宋西夏遼
<射鵰英雄傳>南宋金末元興,
<神鵰俠侶>南宋,元初
<倚天屠龍記>元末明初
<碧血劍>明末清初
明史,還可以看<明朝那些事>.架空小說<竊明>
清史,全是惡心的,本朝是後清,天天粉飾前清.
民國史,也不用看了.
本朝史嘛,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讀這些書和視頻,全可以從網上下載,一分錢都不用花.

❹ 我想知道,中國的所有歷史

涿鹿之戰 - 炎黃文明的奠基戰

涿鹿之戰,指的是距今約4600餘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①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它也是我國歷史上見於記載的最早的「戰爭」,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①關於蚩尤部落的歸屬,學術界多認為其為南方苗蠻集團(亦稱九夷)的首領。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則認為其屬於東夷集團。論據充分,今從之。

戰爭是一種社會政治現象,它本身也隨著社會文明的演進而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幼稚到逐漸成熟的發展階段。早在原始社會中晚期,各個氏族部落之間就發生了基於護大自己的生存空間、實行血親復仇目的的武裝沖突。由於這類沖突尚不是以掠奪生產資料和從事階級奴役為宗旨,所以它們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戰爭,而僅僅是戰爭的萌芽。但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還是將其通稱為「戰爭」。

原始社會中晚期,在當時廣袤的地域內逐漸形成了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炎帝兩大部族為核心。它們分別興起於今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經融合後,遂沿著黃河南北岸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展。與此同時,興起於黃河下游的今冀、魯、豫、蘇、皖交界地區的九夷部落(東夷集團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領袖蚩尤的領導下,以今山東為根據地,由東向西方向發展,開始進入華北大平原。這樣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之間的一場武裝沖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戰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爆發的。

據說蚩尤族善於製作兵器,其銅制兵器精良堅利,且部眾勇猛剽悍,生性善戰,和三苗一部,用武力擊敗了炎帝族,並進而占據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為了維持生存,遂向同集團的黃帝族求援。

黃帝族為了維護華夏集團的整體利益,就答應炎帝族的請求,將勢力推向東方。這樣,便同正乘勢向西北推進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區相遭遇了。當時蚩尤族集結了所屬的81個支族(一說72族),在力量上占據某種優勢,所以,雙方接觸後,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勢眾、武器優良等條件,主動向黃帝族發起攻擊。黃帝族則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龍、鴞等為圖騰的氏族,迎戰蚩尤族,並讓「應龍高水」,即利用位處上流的條件,在河流上築土壩蓄水,以阻擋蚩尤族的進攻。

「戰爭」爆發後,適逢濃霧和大風暴雨天氣,這很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境的蚩尤族展開軍事行動。所以在初戰階段,適合於晴天氣環境作戰的黃帝族處境並不有利,曾經九戰而九敗(九是虛數,形容次數之多)。

然而,不多久,雨季過去,給黃帝族轉敗為勝提供了重要契機。黃帝族把握戰機,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勢向蚩尤族發動反擊。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風大作,塵沙漫天,吹號角,擊鼙鼓,乘蚩尤族部眾迷亂、震懾之際,以指南車指示方向,驅眾向蚩尤族進攻,終於一舉擊敗敵人,並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區)擒殺其首領蚩尤。

涿鹿之戰就這樣以黃帝族的勝利而宣告結束。戰後,黃帝族乘勝東進,一直進抵泰山附近,在那裡舉行「封泰山」儀式後方才凱旋西歸。同時「命少皞清正司馬鳥師」,即在東夷集團中選擇一位能附眾的氏族首長名叫少皞清的繼續統領九夷部眾,並強迫東夷集團同自己華夏集團互結為同盟。

這場「戰爭」的大致經過情況是由神話傳說所透露的,因此更具體的細節已無從考索了。但是神話畢竟是歷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實的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涿鹿之戰堪稱為我國古代戰爭的濫觴。涿鹿之戰中,黃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後勝利,在於其戰爭指導比蚩尤族要來得高明。具體而言,即其已開始注意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作好戰爭准備,史稱「軒轅氏乃修德振兵」,就是證明。

在戰爭過程中,黃帝族還善於爭取同盟者,並能注意選擇和准備戰場,巧妙利用有利於己不利於敵的天候條件,果斷及時進行反擊,從而一舉擊敗強勁的對手,建立自己對中原地區的控制。相反,蚩尤族方面盡管兵力雄厚,兵器裝備優於對手,但由於一味迷信武力,連年對外擴張,「好戰必亡」,已預先埋下了失敗的種子。在作戰指導上,又缺乏對天候條件的應變能力,缺乏對黃帝族的大規模反擊的抵禦准備,因而最終遭致敗績,喪失了控制中原地區的歷史性機遇。
涿鹿之戰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華夏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的基礎,並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由此可見,涿鹿之戰的確為我們中華民族在發軔時期決定日後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爭」。

鳴條之戰
《易·革·彖辭》中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的名言。這里所說的「湯」,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統治王朝的開基者——商湯天乙。他曾經領導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殘暴統治的同盟部族,運用戰爭的暴力手段,一舉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他的所作所為,客觀上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合符人民的願望,因此得到後人的肯定和贊揚。在這場革故鼎新的變革中,鳴條之戰是其關鍵的一著。

商,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逐漸強盛起來,由夏的屬國演變為足以與之抗衡的對手。商湯即位並遷徙部族統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後,即積極籌措攻夏立國的大計。當時,夏朝的統治者是桀。他驕侈淫逸,寵用嬖臣,對民眾及所屬方國部落進行殘酷的壓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與反對。民眾憤慨地詛咒他:「時日易喪,予偕女皆亡」。這表明夏的統治風雨飄搖,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商湯的滅夏戰略方針,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制定的。

他首先在政治上採取了爭取民眾和與國的政策,開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政治攻勢,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在軍事戰略上,他在賢臣伊尹、仲元的有力輔佐下,巧妙謀劃,「先為不可勝」,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後氏,最後一舉攻克夏邑。具體地說,他實施了以下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創造性開展「用間」活動。為了徹底察明夏桀的內部情況,商湯大膽派遣伊尹數次打入夏桀內部,充當間諜,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混亂狀況。做到知彼知己,然後有針對性實施自己的戰略方針。

第二,先弱後強,由近及遠,翦除夏桀羽翼,完成對其戰略包圍。當時夏王朝總體力量仍然大於商部族。在這種情況下,商湯不馬上正面進攻夏王朝,而採取先弱後強、絕其羽翼的正確方針,為最後決戰創造條件。他把第一個打擊目標指向夏的屬國葛,以替童子復仇的名義起兵滅葛。這不僅翦除了夏桀的一個羽翼,也還大大提高了政治威望。繼而他又集中兵力逐次滅亡了韋、顧,並攻滅夏桀最後一個支柱,即實力較強的昆吾。這樣商湯就完成了對夏桀的戰略包圍,打通了最後滅桀的道路。

第三,正確選擇和把握決戰時機。在完成對夏桀的戰略包圍後,商湯對最後決戰仍持十分慎重的態度。幾經試探和權衡方才作出決定。俗話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立國近400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面臨滅亡之時,但仍具有相當的實力。當商湯停止向夏桀納貢以試探其反應時,夏桀即調動九夷之師,准備討伐商湯。商湯視情馬上「謝罪請服,復入職貢」,穩住夏桀,繼續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不久傳來了夏桀誅殺重臣、眾叛親離的消息。商湯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貢奉。這次,夏桀的指揮棒完全失靈了,九夷之師不起,有緍氏公開反抗。只有到此時,商湯方才認為伐桀的時機完全成熟,於是果斷下令起兵。

大約在公元前1766年,商湯正式興兵伐夏。在戰前他隆重舉行了誓師活動,一一歷舉夏桀破壞生產,殘酷盤剝壓迫民眾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為了拯民於水火之中。商湯還宣布了嚴格的戰場紀律。這番誓師,極大地振奮了士氣。戰前誓師後,商湯簡選良車70乘,「必死」6000人,聯合各方國的軍隊,採取戰略大迂迴,繞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突襲夏都。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同商湯軍隊在鳴條(今河南洛陽附近)一帶展開戰略決戰。在決戰中,商湯軍隊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敗退歸依於屬國三朡(今山東定陶東一帶)。商湯發揚速戰速決、連續作戰的作風,乘勝追擊,攻滅了三朡。夏桀窮途末路,率少數殘部倉皇逃奔南巢(今安微壽縣南),不久病死在那裡,夏王朝宣告滅亡。商湯回師西亳 (今河南偃師西),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其主的地位。就這樣,在夏王朝的廢墟之上,一個新的強盛的統治王朝——商建立了起來。

商湯「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項進步之舉,鳴條之戰則是我國軍事歷史上一篇輝煌的傑作。它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的全面運用,最終達到戰爭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對於後世戰爭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築,都產生過相當深遠的影響。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就是商周之際周武王在呂望等人輔佐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戰略決戰。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歷經初興、中衰、復振、全盛、寖弱諸階段後,到了商紂王(帝辛)即位時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機的深淵。在封王的統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敗、刑罰酷虐,連年對外用兵,民眾負擔沉重,痛苦不堪;貴族內部矛盾重重,分崩離析,從而導致了整個社會動盪不安,出現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亂局面。與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的西方屬國——周的國勢正如日當中、蒸蒸日上。公劉、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積極經營,使周迅速強盛起來,其勢力伸入江、漢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後,任用熟悉商朝內部情況的賢士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積極從事伐紂滅商的宏偉大業。

文王為牧野之戰的展開、「翦商」大業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政治上他積極修德行善,裕民富國,廣羅人才,發展生產,造成「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的「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政策,贏得了人們的廣泛擁護,鞏固了內部的團結。在修明內政的同時,他向商紂發起了積極的政治、外交攻勢:請求商紂「去炮烙之刑」,爭取與國,最大限度孤立商紂。

文王曾公平地處理了虞、芮兩國的領土糾紛,還頒布「有亡荒閱」(搜索逃亡奴隸)的法令,保護奴隸主們的既得利益。通過這些措施,文王擴大了政治影響,瓦解了商朝的附庸,取得了「伐交」斗爭的重大勝利。在處理商周關繫上,文王表面上恭順事商,以麻痹紂王。他曾率諸侯朝覲紂王,向其顯示所謂的「忠誠」。同時大興土木,「列侍女,撞鍾擊鼓」,裝出一副貪圖亨樂的樣子,欺騙紂王,誘使其放鬆警惕,確保滅商准備工作能夠在暗中順利地進行。

在各方面准備工作基本就緒之後,文王在呂尚的輔佐下,制定了正確的伐紂軍事戰略方針。其第一個步驟,就是翦商羽翼,對商都朝歌形成戰略包圍態勢。為此,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繼征服犬戎、密須、阮、共等方國,消除了後顧之憂。接著,組織軍事力量向東發展,東渡黃河,先後翦滅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屬國,打開了進攻商都——朝歌的通路。至此,周已處於「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態勢,伐紂滅商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文王在完成翦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即位後,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並加緊予以落實: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准備伺機興師。

當時,商紂王已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決定對周用兵。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調動部隊傾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與此同時,商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呈現白熾化,商紂飾過拒諫,肆意胡為,殘殺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呂尚等人遂把握這一有利戰機,決定乘虛蹈隙,大舉伐紂,一戰而勝。

公元前1027年(一說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浩浩盪盪東進伐商。同月下旬,周軍進抵孟津,在那裡與反商的庸、盧、彭、濮、蜀(均居今漢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陸南)等方國部落的部隊會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歸周的有利形勢,率本部及協同自己作戰的方國部落軍隊,於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雨迅速東進。從汜地(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渡過黃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輝縣西北)折而東行,直指朝歌。周師沿途沒有遇到商軍的抵抗,故開進順利,僅經過6天的行程,便於二月初四拂曉抵達牧野。周軍進攻的消息傳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驚恐。商紂王無奈之中只好倉促部署防禦。 但此時商軍主力還遠在東南地區,無法立即調回。於是只好武裝大批奴隸,連同守衛國都的商軍共約17萬人(一說70萬,殊難相信),由自己率領,開赴牧野迎戰周師。二月初五凌晨,周軍布陣完畢,庄嚴誓師,史稱「牧誓」。武王在陣前聲討紂王聽信寵姬讒言,不祭祀祖宗,招誘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諸多罪行,從而激發起從征將士的敵愾心與鬥志。接著,武王又鄭重宣布了作戰中的行動要求和軍事紀律:每前進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齊,以保持隊形;每擊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齊,以穩住陣腳。嚴申不準殺害降者,以瓦解商軍。誓師後,武王下令向商軍發起總攻擊。他先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即讓呂尚率領一部分精銳突擊部隊向商軍挑戰,以牽制迷惑敵人,並打亂其陣腳。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心向武王,這時便紛紛起義,掉轉戈矛,幫助周帥作戰。武王乘勢以「大卒(主力)沖馳帝紂師」,猛烈沖殺敵軍。於是商軍十幾萬之眾頃刻土崩瓦解。紂王見大勢盡去,於當天晚上倉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軍乘勝進擊,攻佔朝歌,滅亡商朝。

爾後,武王分兵四齣,征伐商朝各地諸侯,肅清殷商殘余勢力。

周軍取得牧野之戰的徹底勝利決非偶然。首先是周文王、周武王長期正確運用「伐謀」、「伐交」策略的結果。它起到了爭取人心,翦敵羽翼,麻痹對手,建立反商統一戰線的積極效果。其次,是做到了正確選擇決戰的時機,即乘商師主力遠征東夷未還,商王朝內部分崩離析之時,果斷地統率諸侯聯軍實施戰略奔襲,從而使敵人在戰略、戰術上均陷於劣勢和被動,未暇作有效的抵抗。第三,適時展開戰前誓師,歷數商紂罪狀,宣布作戰行動要領和戰場紀律,鼓舞士氣,瓦解敵人。第四,在牧野決戰的作戰指揮上,善於做到奇正並用,予敵以巧妙而猛烈的打擊,使之頃刻徹底崩潰。

商紂王之所以迅速敗亡,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為殷商統治集團政治腐朽,橫行暴斂,嚴刑酷法,導致喪盡民心,眾叛親離。其次是對東方進行長期的掠奪戰爭,削弱了力量,且造成軍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統治者對周人的戰略意圖缺乏警惕,放鬆戒備,自食惡果;四是作戰指揮上消極被動,無所作為。加上軍中那些臨時倉促征發的奴隸陣上起義,反戈一擊,其一敗塗地也就不可避免了。

牧野之戰是我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統治,確立了周王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秩序,為西周奴隸制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對後世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繻葛之戰
繻葛(今河南長葛北)大敗周室聯軍的一次反擊作戰,也是歷史進入東周後,周室衰弱,諸侯國崛起,不聽從天子之命,競相爭霸在軍事領域中的最顯著標志之一。

春秋初年,東遷洛邑的周天子雖然名義上仍保留著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實際上勢力已一落千丈,其直接統治的地區日趨狹小,根本號令不了其他諸侯。在這種「禮崩樂壞」的形勢下,一些諸侯就乘機脫穎而出,覬覦和爭奪霸主地位,其中地處中原腹心的鄭國,在這場斗爭中首先崛起,成為當時諸侯中最具實力和威望的一國。

鄭國雖遲至西周後期始分封立國,但由於其開國君主鄭桓公為周厲王的幼子,與周王室關系親近,因而一直為周王室所倚重,被委以為王室卿士,主持周室中樞大政。加上鄭桓公當年將國內民眾由關中地區遷到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佔有了四通八達的天下形勝之地,故國勢蒸蒸日上,成為諸侯列國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鄭庄公繼位後,憑借國力強盛,又身為周室權臣的有利條件,竭力擴充領地,侵伐諸侯,進一步增強鄭國的實力。在軍事外交上,他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拉攏齊、魯兩國,打擊和削弱衛、宋、陳、蔡四國,並滅亡了許國,造就了「小霸」的局面。隨著政治、軍事實力的增長,鄭庄公對周王室的態度也越來越變得倨傲不羈,不把王命再放在眼裡。這樣一來,周鄭之間的矛盾就變得尖稅起來,繻葛之戰正是這種矛盾的產物。早在周平王在位時,周鄭之間就互不信任,發生了「周鄭交質」事件,即周平王的兒子作為人質留在鄭國,鄭國的公子忽也做為人質住到周都洛邑。到了周桓王繼位後,更反感鄭庄公的專橫跋扈,於是將國政委交給虢公,後來甚至乾脆剝奪了鄭庄公的卿士地位,並把鄭國的部分土地收為己有。

鄭庄公惱羞成怒,從此不再去朝覲周桓王,兩國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周桓王不能容忍鄭庄公的無禮犯上行為,於是便於公元前707年秋天,親自率領周軍和征調來的陳、蔡、衛等諸侯軍大舉伐鄭,一場大戰終於在中原戰場上爆發了。

鄭庄公聞報周室聯軍傾巢而來,便統率大軍進行迎擊。很快,兩軍相遇於繻葛。為了贏得決戰的勝利,雙方都趕緊調兵遣將,布列陣勢。周桓王將周室聯軍分為三軍:右軍、左軍、中軍,其中右軍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揮,蔡、衛軍附屬於其中;左軍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揮,陳軍附屬於內;中軍則由桓王親自指揮。鄭軍方面針對周室聯軍這一布陣形勢和特點,也相應作了必要而充分的部署。他們將鄭軍也編組為三個部分:中軍、左拒(拒是力陣的意思)和右拒,鄭庄公及原繁、高渠彌等人率領中軍,祭仲指揮左拒,曼伯統率右拒。准備與周軍一決雌雄。

交戰之前,鄭國大夫公子元針對周室聯軍的組成情況,對敵情進行了正確的分析。他指出,陳國國內正發生動亂,因此它的軍隊沒有鬥志,如果首先對陳軍所在的周左軍實施打擊,陳軍一定會迅速崩潰;而蔡、衛兩軍戰鬥力不強,屆時在鄭軍的進攻之下,也將難以抗衡,先行潰退。鑒於這一實際情況,公子元建議鄭軍首先擊破周室聯軍薄弱的左右兩翼,然後再集中兵力攻擊周桓王親自指揮的周室聯軍主力——中軍。他的建議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因此為鄭庄公所欣然接受。

另一位鄭國大夫高渠彌鑒於以往諸侯聯軍與北狄作戰時,前鋒步卒被擊破,後續戰車失去掩護,以致無法出擊而失利的教訓,提出了改變以往車兵、步兵的笨拙協同作戰方式,編成「魚麗陣」以應敵的建議。所謂「魚麗陣」,其特點便是「先偏後伍」、「伍承彌縫」,即將戰車布列在前面,將步卒疏散配置於戰車兩側及後方,從而形成步車協同配合、攻防靈活自如的整體。鄭庄公是一位善於接受新鮮事物的統治者,所以高渠彌的這一戰術新建議也被他所採納了。

會戰開始後,鄭軍方面即按照既定作戰部署向周室聯軍主動發起猛烈的進攻:「旗動而鼓」,擊鼓而進。鄭大夫曼伯指揮鄭右軍方陣首先攻擊周室聯軍左翼的陳軍。陳軍果然兵無鬥志,一觸即潰,逃離戰場,周室聯軍左翼即告解體。與此同時,祭仲也指揮鄭軍左方陣進攻蔡、衛兩軍所在的周右翼部隊,蔡、衛軍的情況也不比陳軍好到哪裡去,稍經交鋒,便紛紛敗退。周中軍為潰兵所擾,陣勢頓時大亂。鄭庄公見狀,立即搖旗指揮原繁的中軍向周中軍發動攻擊。祭仲、曼伯所分別指揮的鄭左右兩方陣也乘勢合擊。

鄭軍的指揮者見周師潰退,十分振奮。祝聃等人遂建議立即追擊,擴大戰果,但為鄭庄公所拒絕。他的看法是「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凌天子乎?」於是戰場便這樣沉寂了下來。鄭庄公這么做的含意便是,周天子地位雖已今非昔比,但威望猶在,不可過分冒犯,以致引起其他諸侯國的敵視和作對。

為此,當晚他還委派祭足去周營慰問負傷的周桓王,以緩和兩國間的尖銳矛盾。鄭軍取得這次作戰勝利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是正確地選擇了作戰主攻方向,制定了合理的進攻程序。因為周室聯軍的兩翼都很薄弱,尤其是作為左翼的陳軍力量最單薄。鄭軍先攻其左翼,後攻其右翼,再集中兵力攻打其中軍的作戰指揮,恰好擊中周室聯軍軍陣的薄弱環節,從而取得作戰勝利。

第二,是正確地運用了先進的戰法。它所創的「魚麗陣」,使戰車和步卒能夠較好地配合協同,使得鄭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制囿於傳統車戰戰術的周室聯軍被動失敗的境地。

第三,是適時把握進退尺度,在戰斗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及時停止追擊,既爭取了政治上的主動,也保有了軍事上的勝利成果。繻葛之戰在政治和軍事兩方面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政治上它使得周天子威信掃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傳統從此消亡。軍事上,「魚麗之陣」的出現,使中國古代車陣戰法逐漸趨向嚴密、靈活,有力地推動了古代戰術的革新和演進。

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之間進行的一場車陣會戰,也是我國歷史上後發制人,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我國歷史進入了諸侯兼並、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盪局面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沖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當時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它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會的禮樂傳統,在春秋諸國中居於二等地位,疆域和國力較之齊國,均處於相對的劣勢。至於齊國,則是姜太公呂望的封地,轄有今山東東北部地區的廣大地域,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那裡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太公立國後,推行「因其俗,簡其禮」、「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舉賢而上功」、「修道法」、禮法並用等一系列正確政策,因而經濟發達,實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為東方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長勺之戰就是在這種齊強魯弱的背景下爆發的。

公元前686年冬,齊國宮廷內部發生了一場動亂。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殺死襄公,自立為君。幾個月後,齊臣雍廩又殺死了公孫無知,這樣,齊國的君位便空置了起來。當時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糾都想乘機回國繼承君位,於是就發生了一場君位爭奪斗爭。結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國搶佔了君位,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而公子糾則時運不佳,在這場權力爭奪中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謀臣管仲也被羅致到齊桓公的手下,後來成為齊桓公霸業的重要奠基者。

魯國在這場齊國內部斗爭中,是站在公子糾一邊的,並曾經公開出兵支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但結果是乾時一戰,損兵折將,大敗而歸。魯國的所作所為,導致齊魯之間矛盾的進一步激化,齊桓公本人對此更是耿耿於懷,不肯善罷甘休,這終於釀成了長勺之戰的爆發。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庄公,他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同齊軍一決勝負。

就在魯庄公准備發兵應戰之時,魯國有一位名叫曹劌的人認為當政者庸碌無能,未能遠謀。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遭受齊國軍隊的蹂躪,因而入見庄公,要求參與戰事。曹劌詢問庄公依靠什麼同齊國作戰。魯庄公說,對於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總是要分賜給臣下,不敢獨自享用。曹劌指出,這樣做不過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國,民眾是不會出力作戰的。魯庄公又說,自己對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從不敢虛報,很守信用。但曹劌認為,對神守點小信,未必能感動神明,神也是不會降福的。魯庄公想了一下又補充道,自己對待民間的大小獄訟,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準情度理地予以處理。曹劌這時才說,這倒是盡到了君主的責任,為老百姓辦了好事,具備了同齊國決一勝負的基本條件了。為此,他請求隨同魯庄公奔赴戰場,魯庄公允諾了他的這一請求,讓他和自己同乘一車前往長勺。

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客觀形勢,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一說萊蕪東北)迎擊來犯的齊車。兩軍都擺開了決戰的態勢,待布陣完畢後,魯庄公准備傳令擂鼓出擊齊軍,希望能夠先發制人。曹劌見狀趕忙加以勸止,建議庄公堅守陣地,以逸待勞,伺機破敵,魯庄公接受了曹劌的這一建議,暫時按兵不動。齊軍方面求勝心切,憑恃強大的兵力優勢,主動向魯軍發起猛烈的進攻。但它接連三次的出擊都在魯軍的嚴密防禦之下遭到了挫敗,未能達到先發制人的作戰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戰力衰落,鬥志沮喪。曹劌見時機已到,建議庄公果斷進行反擊。庄公聽從他的意見,傳令魯軍全線出擊。魯軍於是憑借高昂的士氣,一鼓作氣,迅猛英勇地沖向敵人,沖垮齊軍的車陣,大敗齊軍。庄公見到齊軍敗退,急欲下令發起追擊,又被曹劌所勸阻。曹劌下車仔細察看,發現齊軍的車轍的痕跡紊亂;又登車遠望,望到齊軍的旗幟東倒西歪,(因為字數限制只能到這里,採納答案後在評論中繼續)

❺ 關於中國歷史只有六十年,你們想說什麼。

中國又不屬於一個民族,不能以漢族統治時期稱為中國歷史,封建王朝只是中專國歷史的一部分,五屬千年只是文明史,還有史前時代。所謂現在的中國,只不過是在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下的一個朝代,它遲早會變的。那時又怎麼算?

❻ 我想學學中國歷史

我認為你要先從《中華上下五千年》開始,我對歷史也是很感興趣哦!看上下五千年時要大概的知道一些基礎的知識。一些時間順序啊還有就是人物的關聯。

❼ 請以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把中國歷史給我講一遍,我非常想了解,從早到晚的順序就好

上古堯舜禹之後,大禹的兒子夏啟建立夏朝,
傳到夏桀,商湯取而代之,建立商朝。
到商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發動政變,牧野之戰中打敗商朝軍隊,入主中原,建立周朝。
到周幽王被少數民族所滅,周平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
東周末年,秦滅六國,始皇帝建立秦朝。
秦末劉邦於項羽四年爭霸,最後劉邦獲勝,建立漢朝。
西漢末年,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
不久以後,劉秀打敗王莽,建都洛陽,史稱東漢。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三國爭霸。
最後魏滅了蜀國,又被司馬家族奪取政權,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後西晉滅吳國。
西晉王朝滅亡後,漢族政權退守江東。司馬睿建都建康,史稱東晉。
在此時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北方主要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比如北魏和前秦,南方東進滅亡之後,依次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國家。
陳後主被楊堅打敗,楊堅建立隋朝。
傳至其兒子隋煬帝,被北方的李淵所擊敗,後者建立唐朝。
唐高宗李治的皇後武則天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改國號為大周。
武則天後期,張柬之帶領太子奪回政權,唐朝繼續發展。
唐末,節度使朱溫殺了唐哀宗,建立後梁,開始了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史稱北宋。
北方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國,又叫契丹。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國,後滅遼。
宋徽宗和宋欽宗不理政事導致亡國,徽宗之子趙構逃亡南方建都杭州,史稱南宋。
成吉思汗在北方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滅宋,改國號為元朝。
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脫穎而出,最後統一全國,建立明朝。
女真族領袖努爾哈赤統一北方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
傳至明思宗朱由檢,被闖王李自成所滅,後者建立大順。
後金攝政王多爾袞輔佐順治皇帝入山海關,滅了大順,改國號清朝。

❽ 我想了解中國歷史,該怎麼辦

中國來通史,慢慢得看,不用著急源,老者說得對,歷史確實是一種積淀,慢慢的你會感興趣的。我上學那時,同學都說文科的東西麻煩尤其使歷史,背的東西太多。我基本就沒有刻意背過。沒事的時候就翻一翻書,好多東西就融入大腦了。
另外我提一個建議,看書你要注意細節,並且要做到廣視角的看問題,就比如說中國唐朝西域邊境,有一個叫大食的國家,你可以看看這個大食實際上就是世界史上著名的阿拉伯帝國,即做到橫向的看世界。
另外推薦《環球時報》你看看非常好,還可以看看鳳凰網的歷史頻道網址是www.ifeng.com

❾ 中國的歷史有何感想

今天看到一位網友的留言,很是感慨,雖然以往也曾有此種感慨,但一直沒有把這種感慨行諸文字,現在覺得有必要寫一些文字來表述我的感想。

有些人對現實的分析往往是依據錯誤的經驗和理論,而這種經驗和理論往往是依據錯誤的歷史觀和史料作出的。要了解現實,就必須了解歷史,然而歷史並不是想我們理解的那樣: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有絕對真實的歷史。歷史的真實是相對(當然不能落入絕對的相對主義的陷阱)。歷史是三極體系的,歷史真實,認識主體(即探索歷史的人),中介(就是歷史資料,歷史遺產),對於歷史真實,由於人類局限性和物質條件的局限性,是不可能重構真正的歷史真實的;而作為歷史的認識主體的人,有自己的主觀意志、利益驅使或者是偏見;而作為人們認識歷史的中介的歷史資料,也可能收集不全,真實性較差。我們能夠說,在這樣的一種無法改變的條件下,我們現在了解的歷史就是真正歷史嗎?在中國,歷史成為一種工具,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然,歷史虛無主義也是錯誤的,歷史的真實的真實性是相對的,但如果把相對的真實當作絕對的真實當作判斷歷史發展進程的依據,將會得到一個荒謬的結論!既然重構的歷史只能是相對的,有局限性的的真實,那麼這樣的歷史真實是否仍然是真實的?就象真理一樣,我們所能了解或達到的真理也是有條件的真理,而這種真理是否仍然是真理?其實,即使是有條件的真理仍然是真理,因為我們沒找到無條件的絕對真理。

有的歷史往往是根據一個預設的真理來進行進行編輯的,就是說,這些歷史不是歷史的真相,而是一種觀念,價值取向的附庸;這些歷史陳述的可能都是真實的事實,但我們不能夠說,這就是歷史!因為歷史是不可能重現的,即使是真實的事實,也只是整個歷史的一部分。有一位歷史學者說過,歷史只是記載那些我們認為有價值的事實。而那些我們認為沒有價值的事實,往往是不會記錄下來,而是以實體的形式流傳下來,或者是其他方式,在歷史研究中,學者總是避免受到現存的思想的約束來研究歷史,以便盡可能地反映歷史。部分的真實代替歷史的整個真實,也是是一種最為卑鄙的篡改歷史的手段。我們在生活往往受騙卻不知道,我們是被那些說真話的騙子騙了。雖然騙子說的都是真的,但騙子是用真實來創造一個虛假的事實(這比那些滿口都是謊言的騙子,或者是以九句真話來掩護一句謊言的騙子要高明多了)。我們對日本與中國的歷史了解大體上沒有太多的歪曲,但有太多的掩飾,如果比較一下中國與俄羅斯的歷史關系,再看看蒙元,滿清屠殺漢人的歷史,你就明白了。同樣不可原諒的罪惡,我們對日本的罪惡很了解,而對俄羅斯呢?

我也是歷史的初學者,對歷史的真正了解也不是很多,也曾經走過一些彎路。我以往喜歡看一些歷史傳記,戰爭紀錄等,我不喜歡人物傳記,歷史小說,因為我認為這不真實。但到後來才發現自己和那些喜歡看人物傳記,歷史小說的人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如果對歷史僅僅是一般的興趣,把歷史作為一種知識,作為一種文化消遣,看人物傳記,歷史小說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對歷史很執著,把歷史作為一門職業,或者借鑒歷史,或者是在歷史中尊求歷史的歸宿感,僅僅看一些歷史資料時不夠的,還需要從歷史理論入手,進行專業的歷史學習。把不要以為看基本歷史傳記,人物傳記,歷史記錄,就以為了解歷史了,要學習歷史,還是從理論上入手,而這些理論的依據往往可以上升到哲學,而哲學的依據往往與一個人的信仰有關。我以前也是任憑自己的興趣,找一些歷史書籍看,完全不知道歷史的目的,本質。後來接觸到的資料和思想多了,原來的知識和思想的正確性受到自己懷疑,因為原來的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根本經不起專業的歷史理論,哲學理論的質疑。

在對歷史的學習中,我和許多學習歷史的人深切體會到,歷史是一門求真的學科,真實是歷史的生命線,是歷史的靈魂。沒有真實,歷史就淪為普通的藝術(在歐洲,在歷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歷史是一門修辭學)。為了真實,史官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戰國,魯國曾發生過多起弒君的事件,孔子卻不敢直書,且美其名曰「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而同樣是春秋戰國時代,一位史官和他的兩各弟弟因為忠實紀錄而被殺。要維護歷史的靈魂,代價是高昂的,沒有多少人能夠情願作出這種犧牲,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做只有為了一個理由「信仰」!所以,歷史的靈魂往往是粘著灰塵的。我們不能把蒙灰的歷史當作真實的歷史,必須靠我們知識和才華,方法和努力,撫去歷史的塵灰。使得歷史蒙灰的不僅是強權的干涉,而時代與觀念的干涉更為可怕與隱蔽,歷史的記錄者與評論者個人的素質修養與喜好偏見也是重要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我想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