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書法歷史研究報告

中國書法歷史研究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26 22:38:05

A. 漢字演變的調查報告

一、文字起源: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採用了各種和各樣的記事方法,最原始得計亊方法是: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

漢字演變

1、結繩記事:不論用一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簡單概念。如大事記大疙瘩,小事記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東西的多少。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卻不能進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產生文字,只能說它是文字產生前的孕育階段。

漢字演變

2、契刻記事:人們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做符號,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後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作為兩半,雙方各持一半。以兩者吻合為憑據。古代契上刻的數目主要適用來做債務憑證的。

漢字演變

二、圖畫文字:由於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人們不得不採用其它的,比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用文字的線條或筆劃把要表達的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的勾畫出來,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

漢字演變

「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語言被廣泛使用之後才有可能。
譬如,畫了一頭象,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象」。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類似於 「象」這樣的圖畫,就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久而用之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麼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終導致文字從圖畫中分離出來。這樣,圖畫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圖畫和變成為文字元號的圖畫文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這就是原始的文字。

漢字演變

三、甲骨文: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占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較高,因為是刻在獸骨上,所以筆畫比較細,直筆比較多。

漢字演變

甲骨文字,帚(婦):這個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為帚苗,下部為帚把,有的中間還有繩索捆紮的樣子,如圖(二)甲骨文中,有時帚苗方向朝左,有時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國北方還在用高粱,黍子桿做笤帚,與字形很為想像。「婦」的繁體字為(婦),因為過去的女人在家裡主要是做家務的。

漢字演變

這是甲骨文的「車,」你們看看,像不像一輛你們在博物館或歷史書里看見的古時候的車。

漢字演變

這是十二屬相,是不是有點像簡意畫。

漢字演變

這個時候,已經可以看出人們在造字時分為象形法,會意法和形聲法,也就是已經出現了象形字,形聲字,和會意字。

漢字演變

你們看看象形字,「日」就是個圓圓的太陽,「月」就是彎彎的月亮,「水」向條小溪,「牛」特別突出了兩個犄角。

漢字演變

「爵」象形字:1.甲骨文的形體,像古代酒器的形狀,下有足。2.金文的形體,更像酒器的形狀,右邊增加了一隻手。3.小篆的形體。4.是楷書的寫法。

漢字演變

而會意字里「明」寫成如圖示,意為「日」和「月」帶來的光明。「旦」寫成如圖示 ,意意為太陽出地平線而升起。

漢字演變

「 嬰」會意字:1.金文的形體,上部是「貝」,下部是「女」,表示婦女項上由貝做成的裝飾品。2.是小篆的形體,上部是兩貝,其意不變。3.是楷書繁體字。4.簡化字。
「嬰」字的本意是用貝做成的項鏈。義為「纏繞」、「圍繞」,如古人陸機曾說:「世網嬰我身。」世網比喻世事。就是說:世事把我纏繞住了。
「嬰」字由項飾即寶貝。引申為嬰兒之義。

漢字演變

「孕」會意字:1.甲骨文,外部是一個人面向左側而立,腹中有一「子」,誠有「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樣子。2.小篆,上變成「乃」字,已無人形了,下部的「子」依然存在。3.楷書的寫法,由小篆演變而來。

漢字演變

關於形聲字同學們都很熟悉,例如:「爸」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結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

漢字演變

四、金文:商代後期,和西周時期人們把字鑄刻在青銅器上,這就形成了金文,(因為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和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又叫鍾鼎文)。

漢字演變
與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了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金文的筆道肥粗,彎筆多。與甲骨文相比金文填實的寫法,更形象生動逼真。

漢字演變

五、漢字的持續演變。

大篆: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有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缺點是字體繁復,書寫不方便。

漢字演變

小篆: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由於它的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欽睞,又因為它的筆畫復雜,行事古怪,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一些印章刻制上,一直採用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漢字演變

隸書:到了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把小篆彎曲的線條改為平直的筆畫,字體進一步簡化,書寫變的簡便,但同時使古漢字的象形程度大為降低.形體扁方而規整。

漢字演變

草書: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因它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又進一部發展成為今草。到了唐朝,又有了抒發情懷,寄情於筆端而表現的狂草。草書本就來源於章草。

漢字演變

楷書:隨後柔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一直使用到現在,.它的字形方正嚴整,筆畫平直,有撇,捺和硬鉤,,更便於書寫.。圖9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就是由楷書演變而來的。

漢字演變

行書: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漢字演變

宋體: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成為宋體。

漢字演變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

總體來說中國漢字的發展,前後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

B. 關於蔡姓的歷史研究報告

一、問題提出
我母親姓蔡,她常常說起歷史中的蔡氏名士,以此鼓勵我想他們學習,我便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想了解蔡氏的文化與歷史.於是我對這個姓氏做了一個調查。
二、調查方法
1、閱讀有關書籍。
2、上網查找相關資料。
3、歸整資料。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蔡姓氏來源
蔡姓相傳出自黃帝,遠祖與黃帝裔孫周文王有關。據些蔡姓譜牒記載,周文王第5子叔度在西周武帝時
被封於蔡(今河南上蔡),建蔡國,史稱蔡叔。蔡叔的子孫世代統治蔡國,前後沿續約600年。公元前44
7年,蔡國被楚國滅掉,蔡國遺民便改姓蔡。 開始遷居中原各地。
2、蔡姓氏名人
蔡澤,戰國秦昭王丞相
蔡義,西漢昭帝丞相
蔡茂,東漢光武帝司徒(相當於戶部尚書,光武不設丞相,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蔡 邕: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自魏至南北朝任尚書或宰相的有蔡睦、蔡謨、蔡廓、蔡興宗、蔡撙、蔡大寶、蔡大業、蔡徵
蔡佑,西魏文帝門下侍中(宰相),祖先陳留圉縣人,故與濟陽蔡同源
蔡齊,北宋仁宗參知政事(右丞相),真宗乙卯科(1015)狀元蔡墨:晉太史
蔡 倫: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蔡 襄:北宋時傑出書法家,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丕:漢末五原(今屬內蒙)太守
蔡文姬: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茄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 確:宋神宗時``宰相``
蔡元定:南宋著名理學家,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德清:明末四大師之一
蔡元培: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 鍔:為我國的共和事業奉獻了終生。
蔡 暢: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歷任全國婦聯主席、中央政府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蔡和森: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後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著名的愛國將領,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錫勇:是中國速記的創始人。
3、蔡氏人口數量
全中國大約共有552萬人,國外有148萬人(統計不完全),是中國人口排名第44位。
四、結論
蔡姓主源——黃帝族群中周族的重要分支,是我國形成最早的姓氏之一。從古籍、考古材料看蔡姓氏文化研究,有姓氏淵源、姓氏播蕃、姓氏演化、民族融合、人文歷史、家族習俗、人物傳記、古籍研究、家族文藝、建築藝術、環境保護以及家族精神等等。包含了民族大團結、大聯合的和諧的博大精神,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縮影,是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蔡文化有歷史和現實意義。

C. 中國書法演變歷史是怎樣的

自從有了文字,就有了書法。書法是中國 藝術的基本特徵,統領著中國美術和其他版門類, 被列為中國藝術之首權。當把書法與繪畫並提時, 又將書法擺在繪畫前面,稱為「書畫」,如「書 畫同源」、「琴棋書畫」等。

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魏 晉以前是自發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 段。從此,書法的審美功能超過其實用意義, 成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篆書

中國文字始於甲骨文,這些刻在龜f獸骨 上的文字就已具備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 用筆、結構、章法等。殷周時期,鑄刻在鍾鼎 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鍾鼎文」,在當時 廣泛流行。秦始皇大二統後,統稱為「小篆」,

也稱「秦篆」

一種規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

字體。後來出現了「隸書」

「秦隸」

據傳是秦書法家程邈於獄中整理而成。秦隸的出現, 是我國文字史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書體。

D. 求中國漢字的演變史及報告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簡化字
1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庄、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
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2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3 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 小篆
也叫「秦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5 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6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盂附)等。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7 草書
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8 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E. 中國書法歷史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中國古代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蘇軾、黃庭堅最為出色。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 歐陽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楷書《蘭亭記》行書有《行書千字文》。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臨沂市費縣)人,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 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 《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傳世墨跡有《爭座位貼》《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 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是唐朝最後一位著名書法家。由於他也被皇帝封為河東郡公,因此後人也稱他「柳河東」。他是顏真卿的後繼者,後世以「顏柳」並稱他們,成為歷代書法的楷模。柳公權一生書碑特多,主要代表作《金剛經刻石》、《李晟碑》、《玄秘塔碑》。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蘇軾的主要書法代表作有:《中山松醪賦》《洞庭春色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詩帖》《令子帖》《懷素自序》等。毛筆楷書 書法,是一門有法度的高級藝術。重在「法度」!有「法」無「法」,就是書匠和書法家的區別。傳統藝術之一。指用毛筆書寫篆、隸、正、行、草各體漢字的藝術。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藝術關系密切。有三千多年歷史,以商周的金文為萌芽;其後秦篆、漢隸、晉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勝。
(1) 古代史官修史,對材料處理、史事評論、人物褒貶,各有原則、體例,謂之「書法。」
(2) 文字的書寫藝術。亦指書法作品。
(3) 指漢字形體。
(4) 措辭方式。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先秦
甲骨文 金文 郭店楚墓竹簡 大盂鼎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盤 攻吳王夫差鑒 侯馬盟書 散氏盤 牆盤 石鼓文 青川木牘 大克鼎 陳曼簠 戰國越王劍銘
秦漢
李斯 張芝 篆書 漢隸 草書 楷書 行書 皇象 蔡邕 石門頌 乙鍈碑 曹全碑 張遷碑 鮮於璜碑 秦詔量銘文 萊子侯刻石 天發神讖碑 陽陵虎符
魏晉南北朝
王羲之 王獻之 鍾繇 索靖 王珣 陸機 泰山經石峪 張猛龍碑 張黑女墓誌 敦煌書法 元懷墓誌 元暉墓誌
隋唐五代
張旭 顏真卿 歐陽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孫過庭 李陽冰 賀知章 張旭 懷素 李邕 智永 徐浩 柳公權 楊凝式 董美人墓誌
宋遼金
蘇 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趙佶 蔡京 朱熹 歐陽修 李建中 林逋 薛紹彭 張即之 吳琚 白玉蟾
元代
趙孟俯 鮮於樞 康里巎巎 倪瓚 饒介 張雨 楊維楨 鄧文原
明代
董其昌 祝允明 文徵明 陳 淳 王寵 王鐸 倪元璐 黃道周 徐渭 張瑞圖 宋克 陳洪綬 沈粲 陳獻章 姚綬 陳繼儒 張弼 邢侗 文彭 蔡羽 米萬鍾 沈度 唐寅 憨山 解縉 釋擔當 莫是龍 孫慎行
清代
傅山 金農 吳昌碩 鄧石如 蒲華 黃慎 鄭簠 石濤 趙之謙 吳熙載 姚鼐 何紹基 宋曹 查士標 楊守敬 萬經 巴慰祖 翁同和 沈曾植 吳大征 汪士慎 李鱔 梁巘 莫友芝 劉墉 黃易 錢灃 徐三庚 翁方綱 伊秉綬 俞樾 張裕釗 鄭燮 周亮工 高鳳翰
包世臣 張照 鐵保 王文治 陳鴻壽 龔賢 丁敬 曾國藩 梁啟超 康有為
近現代
李叔同 毛澤東 郭沫若 於右任 沈尹默 舒同 林散之 趙朴初 沙孟海 啟功 康殷 傅伯庚 劉炳森 張海 沈鵬 歐陽中石 鍾致帥 黃學江張榮慶 寧蘭智 鄒德忠 李振凱 王鏞 呂偉濤 張四平 范強 吳軾夫 鍾小平 馬蘭生 張東金 楊成 南陵人 陳沫吾 魯藝 呂金光 劉宗衛 高峰超 劉孟伉 陳無垢 陳啟元 戴躍 馬華林 張海 朱關田 大漠 王頌余 蘇園 劉雅樓 張景岳 何應輝 田旭中 侯開嘉 鄒文正 向明 張光興 劉奇晉

F. 研究中國的書法,需要研究哪些方面

首先你要花很大的努力去學好多的書法理論知識,最重要的就是你還要花大把的時間去練字這個專要很多屬年的時間,從歷代名家的字跡著手,多多的臨摹和揣摩。研究中國書法是一個很深的問題,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的,更不是一句兩句能說的完的,要用時間去積累,用心去體會。從古至今的筆法演變,每幅書法作品中的意境,章法,布局及用筆等等都是你值得去學習的,你最好把把甲骨文,金文,大小篆學會,這樣你能更深層次的去研究,祝你早日成功!!

G. 關於書法歷史的資料

書法是漢字抄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

其中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起源時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賈湖遺址文化已出現了原始文字性質的符號,距今8000—9000年,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7)中國書法歷史研究報告擴展閱讀: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

甲骨文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3000多年。

參考資料:

網路--書法藝術

H. 中國書法的發展史

不知何時,在學書法的很多人眼中總有一種這樣的看法,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其實產生這種說法的原因有二,其一,入門便是以楷書入門,不同其他書體。其二,是對書法筆法的演變過程不了解。

其實書法的基礎是筆法,篆隸有篆隸之筆法,行草有行草之筆法,唐楷有唐楷之筆法,晉楷有晉楷之筆法,魏碑有魏碑之筆法,當你掌握了一門書體的筆法並且能熟練應用其結字規律的時候,才說明具備了這種書體的基礎。

將楷書練得好,並不意味著就具備了書寫其他書體的基礎,所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在很多人的眼中,楷書僅限於唐楷,其實楷書豈止有唐楷而已?

楷書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方向:

晉楷、魏碑、唐楷晉楷

這三種楷書筆法不同,流變也不同,風格也大相異趣。

首先楷書的產生,是源於隸書的快寫,將筆畫中的波碟變為了平直的筆畫,將轉折處的圓筆變為了方筆。



元和之後,以沈傳師、柳公權為代表的痩勁風貌取代了顏魯公的豐腴之貌,從而又是一變。

認清了楷書這樣的流變,明白了筆法的流變的過程,也許就不會有人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這樣的話了。

I. 以中國書法藝術魅力寫幾個研究選題

書法是中國文字藝術的瑰寶,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書法是以漢字作為書寫對象的藝術回,漢字是書法的基答礎。字體設計是一個整體概念,它有著蘊涵豐富的內容及千變萬化的設計表達形式。字體設計是指人們對漢字或字母進行藝術性設計的活動和過程。

閱讀全文

與中國書法歷史研究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