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基督教對中國歷史有哪些影響

基督教對中國歷史有哪些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26 22:14:36

❶ 基督教文化對中國當代文化的影響

美國學者史密特在《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一書中指出:「加入耶穌從來沒有走過古代巴勒斯坦塵土飛揚的道路,沒有受死,沒有從死里復活,在他身邊沒有聚集這樣一小群門徒去向外邦人傳揚他的福音,西方將不會達到如此高水平的文明,並且賦予它如此深厚的、至今仍引以為榮的人文內涵。」基督教在中國的興起,也必將成為推動中國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今天的中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一些人為的災難,特別是礦難。使無數的家庭遭受頂之災。但每次災難都沒有喚起政府和民眾更大的關心,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中國人缺乏對生命的敬畏。一個世紀以前,一個法國工程師問他的學生說:「什麼是礦坑裡最寶貴的東西?」在學生們列舉了各式各樣的礦物之後,他對他們說:「礦坑裡最寶貴的是礦工。」這種對生命的觀點只有當人被耶穌基督的福音深深打動之後,才可能具有。在信仰基督的國家裡,殺嬰和棄嬰的事件基本消失了。是教會在這個地球上和中國設立棄嬰之家,孤兒院,托兒所。透過教會,耶穌了結了殺嬰之事。在基督教影響之前,婦女生命也是沒有價值的,她們就是我們和母親,姐妹和兒女。中國人是比較尊重老年人的民族,但蓋敬老院觀念是在基督教傳入之後。是基督教興起了全民教育的概念。大學也是有立基於基督教的現象;世界最好的大學是基督徒為基督教的目的而創立的。歷史的發展證明,沒有基督就沒有人類的良善和文明可言。

近一百年間,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學習西方的科技,制度和文化教育,但仍末能建立一個人民享有基本的自由與人權的民主共和國,就是因為中國的先行者們對基督福音的拒絕。他們不明白科技,制度和文化教育的根基乃是宗教信仰。中國的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們以前所未有的一至趕走了上帝之後,也為自己爭取到了專制。沒有基督信仰,就沒有公義和愛;沒有基督信仰,就沒有自由和平等。至少對於美國式的民主來說這一判斷是成立的。如果沒基督教信仰,永遠也不會有這樣一個美國。
參考資料:http://ruoqi.bokee.com/4656623.html

❷ 基督徒在中國歷史上的主要貢獻有哪些

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思考並回答,第一點外來的傳教士基督徒,他們是專輸入的,他屬們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貢獻有哪些。第二點是本土的基督徒,他們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貢獻有哪些。我只從後者做一個簡單的回答,他們見證了中國人也可以靠著基督的信仰得救。這個歷史貢獻是巨大的,即信仰可以非祖傳。

❸ 世界三大宗教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1、佛教

(1)、傳入:佛教是起源於古印度的宗教,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我國逐漸傳播開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空前盛行,隋唐時期興盛發展,更有玄奘西遊從印度半島帶回了大量佛經。

(2)、 影響:

第一、成為了統治者麻痹和統治人民的工具,同時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佛教宣傳靈魂(精神)可以脫離肉體永遠存在,能夠轉生來世。人的今生若能忍受苦難,虔誠信佛,來世可以得到幸福。這種宣傳有很大欺騙性,麻痹了人民反對封建剝削和壓迫的鬥志。因此,佛教一傳入中國便很快得到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扶持,也得到了老百姓的信賴。

第二、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佛教的傳入,古代印度(天竺)的醫學、天文、歷法、音樂、舞蹈、繪畫和建築藝術也傳入了中國,豐富了中國的科技文化的內容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動了中國古代科技和文化藝術的繁榮;同佛教有關的建築和石窟藝術得到迅速發展;促進了哲學思想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科技的發展;成為了中國古代加強對外交往的橋梁之一;在中國古代後期成為中央政權加強對邊疆的管轄和加強與邊區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的紐帶。

2、伊斯蘭教

(1)、傳入:唐朝時,由阿拉伯商人傳來,651年,大食(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派使臣來中國後,唐朝與大食的交往更加頻繁,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也更快了。

(2)、影響:

第一、與之有關的科技文化藝術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人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第二、促進了中外經濟貿易往來的發展。

第三、促進了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增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四、清朝時也曾成為少數民族首領發動叛亂的工具。

3、基督教

(1)、傳入:5至6世紀,基督教的一支景教傳入我國,隨唐時,統治者對外來宗教採取比較開明的態度,景教也受到了政府的尊重。新航路開辟後,伴隨著西方殖民國家的殖民活動,基督教傳教士開始四齣活動,傳播基督教,明清時期,中國也迎來了西方傳教士,但他們未能取得在中國傳教的合法權。1844 年,先是美國在中美《望廈條約》中取得了建立教堂的權力,接著法國在不平等的中法《黃埔條約》中取得了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的特權,1858年,在俄、美、英、法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中則進一步取得了允許西方各國人到中國內地自由傳教的特權,從此,基督教在中國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傳播。

(2)、影響:

第一、與其相關的科技文化知識,尤其是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和科技著作傳入了中國,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容,促進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第二、推動了人民革命運動的興起。

第三、成為了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工具,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加劇了中國的進一步落後

❹ 基督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來華傳教士人數急劇上升,並以條約為護符進入中國內地活動。基督教義及西方思想的傳入,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文化造成很大的沖擊,對長期處於封建愚昧狀態下的中國人民,起到了清醒的作用。洪秀全等人就是吸取基督教教義作為反封建思想的依據,建立了特殊形態的基督教組織「拜上帝會」,隨後發動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國起義。

自1900年義和團活動被鎮壓後,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教活動也改變方針,主要表現為利用清政府的巨額賠款,興辦醫院、學校和其它文化慈善機構,以此推動傳教工作。至1920年基督教興辦醫院、診療所、養老院約826處。至1920年僅新教開辦的各類教育機構就有7382所,其中有上海聖約翰大學、杭州之江大學、成都華西協合大學、武昌華中大學、南京金陵大學、北京燕京大學和濟南齊魯大學等14所。至1920年全國除西藏外基督教徒266萬人。

自明末清初以來,為了叩開「遠東帝國」的大門,那些肩負著羅馬教徒向東方傳播宗教使命的傳教士,相繼來華,他們吸取了歷史上單單傳教與中國文化隔離而失敗的教訓,帶著西方資產階級創造的文明成果,希圖借物質文化的吸引,擴大耶穌會的影響,然而,傳教士帶來的基督教並沒有完全被中國人所接受,倒是雖之而來的西方科學技術和社會學說經過中國有識之士的配合、吸收、融合,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很大的震動,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多爾袞和順治皇帝都承認中國現實歷法不如西歷精確,遂任用傳教士湯若望、南懷人等主持修歷。

康熙皇帝還在養心殿,召傳教士張誠、徐日升等人輪班為他講解幾何、測量、代數、天文、地理、樂理以及解剖學方面的知識。「康熙皇帝研究了歐洲的藝術和科學、並認識到不論從科學上看,還是從藝術上看,中國並不是唯一的文明國家;除中國外,其他國家也有科學家及能工巧匠」。(白晉著、趙晨譯《康熙皇帝》第 12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693年,康熙身患疾病,傳教士洪若翰、劉應進獻奎寧,使康熙很快康復。另外傳教士羅德光、安泰還治好了他的心悸和唇瘤。

乾隆皇帝還專請傳教士在宮中製造自鳴鍾表。

利瑪竇帶來的世界地圖給中國人以很大震動,從此,中國人對世界開始有了更明晰的了解。18世紀初康熙主持、聘用傳教士使用西方的三角測量方法,經過十餘年時間,對全國境內的山川地理進行大規模的測繪,集成《皇輿全覽圖》,這張圖是當時世界上工程最大、最精確的地圖,也是世界地理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另外,向以「萬園之園」的圓明園為代表的西方建築;西洋美術畫法及人物雕塑;西方音樂及器樂的傳入;植物種子及種植方法的引進;西醫西葯在中國的認可和應用;教育制度的改革;海關及司法的建設等等諸多方面,逐漸顯現基督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滲透、融合及催化作用。

總之,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基督教促使中華帝國快速瓦解,並推動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

❺ 基督教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作用

基督教目前在中國是少數人信,故此還沒有發揮很大的影響力。基督教在每個時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時候都是這種信仰成為主流的時候。

❻ 基督教對中國影響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傳入中國的是當年一度被認為是異端的聶斯托利派(中國稱景教,現稱「基督宗教馬龍派」),後來在唐朝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傳播。元朝時基督教(景教和羅馬公教)又再次傳入中國,稱為「也利可溫」(蒙古語「有福緣的人」),元朝滅亡後又中斷了。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派來利瑪竇,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並傳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東正教開始在中國傳播。1807年,新教派遣馬禮遜來華傳教,新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鴉片戰爭以後,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為基地迅速發展。1843年,洪秀全藉助基督教的教義,自稱是耶穌的弟弟,建立「拜上帝會」,後來建立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
戰亂中誕生的《天風》雜志,1945年2月創辦於成都,主辦機構是基督教聯合出版社。1948年1月1日以後,改用「天風社」的名義出版。1949年以後成為中國基督教會的機關刊物,它的命運與中國的時代變化緊密相連。因而可以有效地觀察分析一批中國激進基督徒的政治主張與立場,進而探討時代變革中基督教與政治、基督徒與社會的關聯與互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天主教徒解放初約有270多萬人,到2006年約有500萬人;基督教徒解放初約有70多萬人,截至2006年,基督教信徒已超過1600萬人。

❼ 基督教對中國近代文學的影響

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的出現

眾所周知,科學的起源在古希臘。
古希臘創造了最早的科學,以及更重要的,最早的哲學。
然後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年代,
亞里士多德雖然本人在科學上的成就很難找到對的出來,但是他為科學作出的貢獻是常人無法比擬的。
亞里士多德系統的對古希臘人的科學進行了分類,把各個不同的學科門類分出來。
亞里士多德吸收古希臘人的哲學成果,系統的提出了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根據歸納總結出來的基本常識,用邏輯的方法推導、演繹,從而構建科學大廈的方法,而這個方法正是現代科學所使用的方法。
《幾何原本》這樣的著作,就是在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指導下完成的。

但是古羅馬被蠻族摧毀後,歐洲陷入了黑暗。
蠻族目不識丁,到處燒殺搶掠,摧毀了古羅馬的文明,摧毀了歐洲的文明成就。
而基督教教會,則成了中世紀黑暗中,保存文明火種的明燈。
由於教會的長期系統的傳承,不管是文字,還是書籍,都保存了下來。

在中世紀中,基督教的貢獻有:
1、保存了文明不被蠻族摧毀,並教化蠻族,使得他們最終文明化。
2、 把亞里士多德推上了極高的高度。雖然亞里士多德成就的很多錯誤,也在基督教的推行下蔓延開,但是亞里士多德那一整套的邏輯化的思維方式,也因此推行開了。 基督教時代的科學家們,從事研究的時候,都是採取從事實中歸納公理,用邏輯嚴密的方法推導結論的方法,而這個正是科學出現所必不可少的。
(實際上只要有了正確的研究方法,亞里士多德的那些錯誤本身並不重要。)
3、通過聖經引入了猶太人的哲學成就。猶太人的哲學和歐洲人的有很大不同。因為聖經的推廣,這種新的哲學給歐洲的哲學添加了新的血液。
4、通過經院哲學的發展,極大的發展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成就。很多在後來影響深遠的哲學成就,例如奧康姆剃刀,就是經院哲學的成就。
5、極力的推動對大自然的探索。

因為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對世界的探索,就是對上帝的認識,所以極力的推動科學研究。
最早的科學家,幾乎都是虔誠的信徒或者教士,就是這樣的原因。
然後又有了中世紀中成型的哲學作為工具,
於是,科學出現了。

科學要出現,必須要有:文明的社會,有目的的對探索大自然的追求,和在哲學邏輯指導下的研究方法。
而沒有基督教,就沒有這些。
無論是科學的精神,還是科學的方法,都離不開基督教。 最早的科學,實際上就是基督教的一個部門,一個分支。
至於科學出現後,和基督教的沖突,那是另外的事情。那個時候已經是科學成型,成單獨的體系的時候的事情了。

而歷史積累的技術其實很沒有用。
如果有了探索精神,和正確的方法,即便是一無所有,即便愚蠢笨蛋,一樣能發展出現代科學。
歐洲的技術一直比中國落後很多,但是有了科學,很快就把中國甩後面去了。
歐洲之所以可以出現伽利略扔球實驗,而中國幾千年都沒有發展出這種實驗,就是因為中國歷史上幾千年都沒有發展出科學,就是因為沒有相應的哲學的支撐。 歐洲在中世紀後出現了科學,就是因為哲學和邏輯發展到了相應的階段。

實際上甚至可以說,如果依然沿著古希臘、古羅馬的路走下去,很難這么快出現現代科學,因為古希臘科學本身幾乎不可能產生現代科學。
古希臘鄙視動手,只愛空想,認為做實驗是奴隸的事情,而現代科學離不開實證(實證甚至是要素之一)。
沒有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古希臘的哲學體系還不成熟,還不足支撐現代科學的出現。 例如如果沒有經院哲學里的「奧康姆剃刀」,那麼就很難建立起現代的定理系統定義系統等。
古希臘人缺少把科學應用於實際的想法,科學被看成是很玄乎的脫離實際的東西。

中國之所以無法自發的產生科學,也正是因為缺乏這些(但是中國有完好的條件來接受西方的科學,西方科學可以在中國的文化中紮根)。

就拿生物學舉例,

最早的生物學家,例如布豐等人,都是極為虔誠的教徒。 他們相信,大自然是上帝創造的,認識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是認識上帝創造的世界,證明上帝的偉大的方法。 他們從事生物學研究,就是為了上帝才研究的。
就是在這些人的努力下,生物學(博物學)作為一個學科建立起來了。
然後才有後來的科學家的質疑和反抗,才有了進化論。
也就是說,先有基督教培養出來的現代科學,然後才有科學對基督教的反抗。 如果沒有基督教,現代科學本身就很難出現。
他們那個時代,科學和基督教還是一家的,還沒有發生沖突。發生沖突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我這里說的,是他們建立起來的科學精神,就起源於基督教。 或者說當時的科學精神,就是基督教的一部分。
這和基督教對科學的態度無關。

其實不但教會保留了大量的文明,而且更多的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成果保留在了拜占庭。
拜占庭滅亡後,大批的學者攜帶典籍來到歐洲各地,尤其是義大利,促進的文藝復興的興起。
拜占庭還有很多學者和一個公主(皇帝的侄女)往北逃難,被莫斯科大公俘獲,於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就娶了該公主,並全盤接受了拜占庭的學者,然後就有了「第三羅馬」。
不過大部分學者還是逃難到了歐洲,他們帶來了古羅馬古希臘的典籍著作,帶來了古羅馬古希臘的人文主義思潮和自由思想,於是深入促進了文藝復興的發展。文藝復興的大部分古代著作就來源於此。
好像達芬奇的一個老師,就是從拜占庭逃難來到義大利的。
伊斯蘭教對典籍的保留有較大的貢獻,但是主要貢獻還是拜占庭的。這點大家不能被網上一些爛帖子迷惑了。

另外,阿拉伯帝國的所謂成就,就和中國古代的成就一樣,都是屬於技術類的,本身根本不能發展出現代科學。
現代科學必須建立在嚴格的哲學邏輯基礎上的,必須有著對大自然的探索精神。這些都是阿拉伯帝國所不具備的。 基督教與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

中國當下正處於社會急劇轉型時期,狹義地理解,是從計劃經濟模式已向市場經濟模式轉型;廣義理解,是由傳統中國社會正向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這個轉型從鴉片戰爭開始,已進行了一個半世紀,目前正進入實質性階段。基督教作為來自西方的宗教,在近代以前雖屢次傳入中國但都未能生根。進入近代以後,隨著歐風美雨的東漸,中國人也開始逐漸熟悉與了解基督教,部分人士開始接受基督教作為自己的信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基督教呈加速發展趨勢,信徒人數成倍增長,質量也有所提高。事實上,基督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在中國當代社會日益起到一種不可替代的作用。預計,一直到本世紀中葉,中國還將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因此,作為有生命力的基督教如何與當下的中國社會相結合,通過貼近轉型時期的社會現實來貼近群眾,為中國社會轉型的順利實現作出自己的貢獻,還將是一個有益的問題。本文想就這一方面作一粗淺的探討,以求拋磚引玉之效。

一 在轉型時期,基督教為信仰者提供終極關懷模式

基督教有作為宗教和作為文化的兩個層面,宗教是基督教的本質層面,也是她的真正魅力所在。基督教作為宗教為人類提供終極關懷的模式,她針對的是普遍的人性,因此她是沒有國界的。基督教誕生於以色列國,但不到一個世紀,她就在歐洲立下了自己的腳跟;三個世紀以後,她就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曾有不少學者探討羅馬帝國大量群眾接受基督教的原因,筆者認為根本的原因要到基督教的教義神學中去找,因為同一時期羅馬帝國境內存在的宗教,不止基督教一種。最後基督教戰勝其它宗教,是在於她獨特的精神內核,即堅定的三位一體的一神論和救贖論:神的位格有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但並非獨立的三元,其實體只有一個,即是一體,只有一神。翻開聖經可以看到,這位神是創世的神,是召喚亞伯拉罕的神,是引領摩西的神,是教訓大衛的神,是賜所羅門以智慧的神,是垂聽眾先知呼求的神,是施行救贖和代人受過的神,是耶穌所體現的神,是在大馬色的路上召喚保羅的神,也是給與約翰以啟示和異像的神,最終是要在新天新地與人同行的神。一神論為宇宙提供了理性的根基,滿足了人心中最深的渴望。只有這樣一位神,人類才能稱其為父,信者才能從中得到心靈的慰撫。因此,在古代羅馬帝國日益動盪不寧的現實中,她是當時人們能找到的最好歸宿。同時,基督教與其它宗教最鮮明的區別,在於其救贖論,即聖子耶穌基督代人受死,替人贖罪的神學理論。聖經記載,耶穌本是無罪的聖子,為了救贖人類出離罪惡與死亡,經由童女瑪利亞懷孕,降生來到人間,被釘在十字架上,親身擔當了人類的罪惡,因此才使人的罪蒙神赦免,得以與神和好。這在當時奢浮淫逸,罪惡滋長的古羅馬社會,自然是一個最大的福音,尤其是對窮苦人來說,無疑是提供了超脫屬世痛苦,尋找精神家園的最佳途徑。中國有古語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尋求終極關懷的渴望是普世一致的,中國也不例外。尤其是歷史轉型時期,伴隨著舊有觀念的式微和社會行為的失范。社會急劇變遷,使人茫然無從。舊有的價值觀無法再維持下去,生活變得不可思議,難以捉摸和無法理解,導致人心理感受的紊亂。痛苦與歡樂並存,希望與焦慮共在。人們迫切需要尋找一種新的價值觀,迫切需要一種安定感,保障感,救贖感和升華感,以期在變中尋找不變,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礎。這樣,一部分人經過思考之後,選擇了基督教作為自己終極關懷的模式,安身立命的基礎,從而找到自己精神的根基。

基督教以徹底的終極精神,為我們時代提供了自己獨特的信息。首先基督教是一神論,這與中國傳統的未知論和無神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從「未知生,焉知死」,「六合(即宇宙)之外,存而不論」,拒絕了對形而上之神的思考。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因此在士大夫中,多抱孔子這種未知論的態度,他們更看重的是現世生活和現實社會,失落了終極關懷。而下層民眾由於在階級社會中備受奴役和壓迫時的心靈需要,他們只能在外來宗教佛教和本土宗教道教中尋求解脫。值得指出的是,道教雖是中國本土的宗教,但它追求長生不老的神仙方術,傾向的是現世社會的直接延伸,因此它更適宜於作帝王和士大夫之安逸生活的陪襯物,而不適用於廣大的勞苦大眾。一些信仰道教的平民看重的只是道教的簡化形式符咒,以求消災免禍。相對道教而言,更多地贏得下層群眾的是佛教,但這種效果的取得也源於佛教傳入中國後的變形。作為覺者的佛陀釋迦牟尼,被中國信者看成了宇宙的主神,而加以膜拜。這反映中國人渴望追求認識神,卻走入了誤區

❽ 基督教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把宗教與迷信混合在一起實在是中國最大的無知,到了現今無神論的政府都承認專宗教與迷信是不同的屬時候,還有許多中國人有這種觀念。 基督教的政治觀是基督徒的政治認知方式、政治信仰和政治態度。基督教是人權的基石,並構成自由主義政治文化的母體。 基督教這種政治信仰和態度內化為現代文明的深層意識,透入現代社會政治結構,形成現代政治文化的深層積淀。 國民政府期間,新文化運動興起,三綱五常的傳統價值在中國崩潰。基督教在中國迅速傳播,基督徒的數量由1900年時的6萬人增長到1920年時的36萬人。 基督教已經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 現代中國之父 中山先生就是一位偉大的基督徒。 中山先生在海外生活多年,是虔誠的基督徒,屬於美國加爾文宗公理派信徒。他的許多政治活動,如為使中國避免內戰而讓位總統於袁世凱等等,都受了基督教的影響。中山先生一直支持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 國民政權成立後,在支配中國政局的全是基督徒。在民國初期的議會議員當中,基督徒的數量在60多人,佔25%左右,這個數字在現在的歐洲國家議會,也屬於少見。廣州的地方政府官員中基督徒竟占人數的65%,是一個基督徒政府。

記得採納啊

❾ 請概括一下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尤其是近現代史。而且出現了哪些有影響力的人物信徒和社會中皆可。

一、 基督教影響中國的三次浪潮
1. 第一浪潮(景教):純粹的宗教形式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劉徹派遣張騫賽出使西域,
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從此,古代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之間,以這一古代商業脈為紐帶,逐步
發展了經濟、文化各方面的關系。沿著這條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最早通道,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有
佛教傳入中國的傳說。十六世紀以後又流傳著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多馬曾到中國傳教佈道的故事……
盡管到目前為止還缺乏有力的歷史根據證明這些傳說,但從熱衷於宣揚這類傳說的多為教會人士
這一點,則可以看出基督教文化在其發展同中國的關系方面所具有的特殊熱情。
1625年(明熹宗天啟五年)在西安市郊出土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中國古代對波
斯的一種稱呼,從碑文的記載中我們得知,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又譯"神人一性派",中國傳統
文獻稱之為"景教")傳教士早在唐朝貞觀九年(635年)就來到中國傳教,使此教在有唐一代興盛一
時。景教碑文上說:"真常之道,妙而難明,功用昭彰,強稱景教。"
"聶斯脫利派"是基督教的一個支派,以公元五世紀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聶斯脫利命名.聶斯脫利
因教義中"神性"與 "人性"的論爭,在公元413年的以弗所主教會議上被指控為異端,受到逐出教
門、流放致死的懲罰。但是,後來的近東教會卻支持聶斯脫利的教義,498年,近東教會正式決定
與羅馬教會斷絕關系,接受聶斯脫利的信仰,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正式形成。此後,景教傳
教土以高度的宗教熱情活躍在中亞地區,七世紀時這一派的信徒己經遍布我國古代所稱的西域一
帶,並且唐代將該派的活動正式導入中國。
唐代文化是中國本土文化與佛教文化經歷魏晉南北朝的大融合之後,發展出的第一個高峰時
期,也是當時世界的文化重鎮之一。唐太宗以君臨天下、德兼夷夏「天可汗」的方式,實行「兼
容並蓄」的宗教政策,使景教在唐代獲得了廣為流傳的機遇。唐貞觀九年(635),"聶斯脫利派"
主教、敘利亞人阿羅本從波斯來到長安,標志著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發生聯系的開端:"太宗文皇
帝光華啟運,明聖臨人。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占青雲而載其經,望風津以馳艱險。貞觀九祀,
至於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內;翻經書殿,問道禁闌。深知正真,特令傳
授。" (景教碑文,見《150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史》第43頁, [英)阿.克.穆爾著,中華書局1984
年版)而且還由朝庭出錢在長安修築一個"波斯寺",授教傳道。到了唐高宗日子,景教興盛繁華,
竟然「法流十道,國富元休,寺滿百城,家殷景福"。(同上)745年,唐玄宗應景教教徒的要求
下令將"波斯寺"改名為"大秦寺",781年唐德宗時,樹立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景教的名稱第
一次在這塊碑上出現。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早期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有力物證,碑文的內容分為序言和頌詞。序
文簡略地說明了景教的基本信仰,敘述了景教自唐太宗傳入中國後受到太宗以下代皇帝的優待扶持,
凡一百五十年間的發展經過。頌詞則是用韻文再次概括地講述了序文的內容。景教碑的樹立本身表
明景教已在中國的文化生活紮下了根基。在後,景教雖在中國繼續生存,然而,沒有獲得進一步的
顯著發展。這不僅比基督教在中國的第三次浪潮 (1840年迄今)遠為遜色,甚至也遠遠比不上第二
次浪潮(明末清初的那次「天主教來華」)的深度。
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下詔滅法毀寺(即史書上所說的"會昌滅法")主要針對佛教,但景教也
受到株連。景教在中國活躍了二百多年後,就此漸趨銷衰,基督教在中國的第一次浪潮就此一蹶不
振。這「第一次傳入」到了宋代,就銷聲匿跡,中國的史籍里再也見不到有關景教的記載了。宋太
宗太平興國五年980 年)聶派教士那及蘭(Najvan)奉聶派教會大主教之命與另外五名教士來中國整
頓教會。
987年,他們回去報告:「中國之基督教已全亡,教徒皆遭橫死,教堂毀壞。全國之中,彼一
人外,無第二基督徒矣。尋遍全境,竟無一人可以授教者,故急回也。」(參見《中國古代基督教
和開封猶太人》,第126頁,江文漢著)這個文件,標志著基督教在華傳教第一次浪潮的消失。溫
文爾雅的北宋盛世的這一「宗教消失」,顯然不是由於戰爭與革命的殘忍迫害所致,而表明當時的
中國人,已經完全喪失了對於基督教的興趣和需要。這是歷史性的退潮。值得注意的是,景教在中
原衰亡之後,卻曾在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中間流行。十三世紀,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景教遂在元
朝又重新出現並流行,當時的蒙古人稱基督徒為"也里可溫"。顯然,這個蒙古稱號表明這種宗教已
經與漢人絕了緣,只是蒙古人和他們的盟友"色目人" (後來的「回民」)的宗教。
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通過馬可·波羅兄弟帶信給教皇,正式懇請教皇差派傳教士來中國。
1289年,教皇尼古拉四世派遣方濟各會修士、義大利人孟高維諾任教廷使節前來中國。
1294年,孟高維諾來到大都(北京),開設天主教堂,開始傳教。這是天主教第一次進人中國。
這初次的天主教傳教活動依賴於蒙古統治者的保護,所以,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之後,這一蒙古
人 (和色目人如馬可·波羅)新近皈依的宗教也就連同消失了,前後大約僅僅延續了六十年。
唐代以及元代復出的景教,以及元代初次來到中國的天主教等的傳播活動,(字數有限制,請詳細看參考網頁)

❿ 請簡要說出基督教對中國的影響

由於歷史記載,中國提到基督教,只想到它是侵略者的工具,其內實,近代很多國外傳教士和牧師容進入中國,只有極個別被侵略者利用,其餘的人都是真正為主捨命,為主奉獻身心的基督徒。戴德勝是清末來到中國的傳道士,他傾其畢生於中國福音事工。他對神絕對的順服和信靠,為中國帶來神豐富的祝福。他曾說過: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中國。除了他,還有很多傳道人都是如此。

可以說近代中國反封建的第一縷曙光是基督徒帶來的,他們來到中國,首先鼓勵人們打破很多不合理的所謂傳統,比如婦女裹小腳,女孩不能上學等,他們興建醫院,孤兒院,收留備受逼迫和歧視的麻風病等傳染病人,開辦女孩和成年女性的學堂等等。中國第一批醫院,孤兒院都是教會開辦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醫院會沿用十字架的標志。雖然他們不被某些人接受,紛紛犧牲,殉道,但他們留下的人性光輝和人文關懷至今還延續著,傳承者。中國人民應該感謝他們。

閱讀全文

與基督教對中國歷史有哪些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