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傳統小吃的歷史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版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權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
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牆挖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製成的磚石。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為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
人們不禁感嘆道,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後來,在楚天一帶,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製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
Ⅱ 蛋糕的歷史
最早的蛋糕是用幾樣簡單的材料做出來的,這些蛋糕是古老宗教神話與奇跡式迷信的象徵。早期的經貿路線使異國香料由遠東向北輸入,堅果、 花露水、 柑橘類水果、 棗子與無花果從中東引進,甘蔗則從東方國家與南方國家進口。
在歐洲黑暗時代,這些珍奇的原料只有僧侶與貴族才能擁有,而他們的糕點創作則是蜂蜜姜餅以及扁平硬餅干之類的東西。慢慢地,隨著貿易往來的頻繁,西方國家的飲食習慣也跟著徹底地改變。
從十字軍東征返家的士兵和阿拉伯商人,把香料的運用和中東的食譜散播開來。在中歐幾個主要的商業重鎮,烘焙師傅的同業公會也組織了起來。而在中世紀末,香料已被歐洲各地的富有人家廣為使用,更增進了想像力豐富的糕點烘焙技術。等到堅果和糖大肆流行時,杏仁糖泥也跟著大眾化起來,這種杏仁糖泥是用木雕的凸版模子烤出來的,而模子上的圖案則與宗教訓誡多有關聯。
生日蛋糕的由來
中古時期的歐洲人相信,生日是靈魂最容易被惡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當天,親人朋友都會齊聚身邊給予祝福,並且送蛋糕以帶來好運驅逐惡魔。
生日蛋糕,最初是只有國王才有資格擁有的,流傳到現在,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在生日時,買個漂亮的蛋糕,享受眾人給予的祝福。
滿月蛋糕的由來
寶寶滿月,免不了求神祭祖,然後剃胎發,大人總希望小寶寶快快長大。在滿月當天,外公外婆要送小寶寶許多滿月蛋糕,希望外孫(女)能中狀元,終生圓圓滿滿。
隨著時代的進步,滿月送蛋糕表示「蓬發」的意思,祝福小寶寶將來蓬勃發達。
慕斯蛋糕在歐洲的歷史和演變
慕斯蛋糕最早出現在美食之都法國巴黎,最初大師們在奶油中加入起穩定作用和改善結構,口感和風味的各種輔料,使之外型,色澤,結構,口味變化豐富,更加自然純正,冷凍後食用其味無窮,成為蛋糕中的極品。她的出現符合了人們追求精緻時尚,崇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滿足人們不斷對蛋糕提出的新要求,慕斯蛋糕也給大師們一個更大的創造空間,大師們通過慕斯蛋糕的製作展示出他們內心的生活悟性和藝術靈感,在世界西點世界盃上,慕斯蛋糕的比賽競爭歷來十分激烈,其水準反映出大師們的真正功力和世界蛋糕發展的趨勢。1996年美國十大西點師之一Eric Perez帶領美國國家隊參加在法國里昂舉行的西點世界盃大賽,獲得銀牌。由於他的名望,97年特邀為美國總統柯林頓的夫人希拉里50歲生日製作慕斯蛋糕。並邀請在白宮現場展示技藝,成為當時轟動烘焙界的新聞。
Ⅲ 中國幾大派別的糕點各有什麼特色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飲食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各個地域的飲食文化相互滲透而又保持各自的特色。中國的糕點手藝源自商周時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糕點作為中國的傳統美食,在歷史的發展中,經過逐步改善精進,因為其口味鮮美、各有特色、外形精美、姿態萬千、選料精緻、營養豐富,已經成為當今食品工業中的大類食品,發展成現代龐大的糕點行業。
滬式糕點流派。上海糕點屬於吳越流派糕點之精華,上海在清朝是個小漁村,是個魚米之鄉,所以其糕點的主要原材料也是稻米,上海糕點是根據當地勞動人民風俗習慣結合北方糕點而自成一派的糕點流派。上海的高橋酥餅、青團、德慶酥是上海糕餅代表。
Ⅳ 蛋糕的歷史起源
Ⅳ 中國十大傳統糕點
中式糕點指的是用中國傳統工藝加工製作的糕點。因各地物產和風俗習慣不同,逐漸形成不同風格的地方風味,有京式、廣式、蘇式、閩式、揚式等樣式,歷史悠久,品類繁多。一起來看看中國十大糕點。
1.桂花糕
桂花糕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相傳,在明朝末年,新都縣城有個叫劉吉祥的小販以糯米粉、糖和蜜桂花為原料製作而成的漢族美味糕點。歷史悠久,美味爽口,做法簡單,種類多種多樣,滿足人們對於味道的各種需求。
2.綠豆糕
綠豆糕相傳為中國古代,人民在端午節時,為尋求身體平安健康,除了吃粽子外,還要喝雄黃酒、吃綠豆糕和咸鴨蛋這三種涼性食物,可以避免因為夏至到來所帶來的褥夏的疾病。
3.涼糕
涼糕是北京地區夏令時節漢族傳統名點之一,香甜沙軟,食之清爽可口。另外,涼糕也是四川宜賓的一款特色小吃,其用純大米製作的涼糕與普通大米製作的糕點截然不同,口感上鮮嫩爽口,絲絲順滑。
4.紅豆糕
紅豆糕是江南地區漢族特色點心,是精緻的江南點心系列,輕薄得如同幾片紅葉,可以從半透明的凝膏中清晰地看見暗藏其中的每一顆紅豆餡料。紅豆糕屬於甜品點心,利尿調理,高血壓調理,水腫調理,便秘調理。
5.米糕
米糕,是中國漢族傳統小吃食品之一,擁有很悠久的歷史。米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來蒸成的糕,加工製作方便,耐貯藏,食用方法多樣,所以很受大眾歡迎。漢朝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漢代的揚雄在《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
6.馬蹄糕
馬蹄糕是廣東、福建福州地區的漢族傳統甜點名吃之一。最早的馬蹄糕是用幾樣簡單的材料做出來的,這些馬蹄糕是古老宗教神話與奇跡式迷信的象徵。
7.千層糕
千層糕,是北京地區的漢族風味糕類小吃之一。以精粉,面肥、白糖、果脯、豬板油、鹼面、紹酒等為原料,糕體松軟,層次豐富清晰,色彩繽紛,味道香甜可口,宜熱食。
8.發糕
發糕廣泛分布於南方地區,是浙江省龍游縣,廣東省湛江市,茂名及四川省、重慶市等地的漢族傳統美食。以糯米蒸煮製成,其味清香,是一種大眾化的餅類食物。其中「龍游發糕」為非遺產項目製作工藝獨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澤潔白如玉、孔細似針、聞之鮮香撲鼻、食之甜而不膩、糯而不粘。其最大的特色是在製作過程中加入適量糯米酒發酵而成,營養豐富,尤其適合老年人、兒童食用。
9.山葯糕
山葯糕屬於中國美味糕點類食品,味道香甜。有健脾益腎的功效。
10.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按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豌豆以張家口出產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黃原為民間小吃,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
Ⅵ 中國甜品的歷史文化
中國甜品有糖果糕餅和甜羹等。
中國見於記載的甜食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這一時期,伴隨著鐵質農具和牛耕方式的推廣,生產力水平進一步發展,更多人有條件實現最基礎的飽腹需求,有精力開發更多的炊具、調料和烹飪方式,甜食在這樣的基礎上獲得了發展。
中國的甜食不但歷史悠久,且種類繁多。宋代以前,甜食在地域上形成了「北人嗜甘」的格局,其後逐漸演變成甜度「東高西低」。到了清代,北京、山東、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四川、雲南等地都有過比較突出的食甜表現。
近代中國實際上形成了三個層次的甜食區域,分別是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重度甜食區、北方中度甜食區、長江中上游輕度甜食區,大致呈現出甜度「東高西低」或「東甜北咸」的分布趨勢。
從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影響因素來看,食甜分布格局的形成和變化與糖類作物種類分布、區域氣候濕度、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明顯關系。而近兩千年來的食甜格局轉變,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東移南遷有相當大的關系,食甜重心往往與經濟文化重心相重合。
(6)中國糕點歷史擴展閱讀
法國巴黎傳統甜點文化
巴黎這座城市已經三百年沒有變過了。在這座城市中,除了可以欣賞歷史悠久的博物館建築,還可以品嘗流傳百年的好手藝,這些街頭巷角的甜品店是屬於巴黎人真正浪漫的味道。
瑪德琳可能是所有甜點中文藝范最濃的,大文豪普魯斯林曾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用最為美妙的語言贊美這款蛋糕。據說他得名於女廚師瑪德琳娜,其色澤金黃,貝殼狀,是法國甜點中的代表之一。瑪德琳甜度偏高,一定要搭配清淡的紅茶才能體現其獨特魅力。
馬卡龍其最初配方可以追述到義大利復興時期。最初的馬卡龍只是普通的杏仁蛋白餅。直到後來巴黎甜點師Lauree出現,將奶油餡和果醬加入蛋白餅中,從此,色彩繽紛的馬卡龍便一舉成名。
Ⅶ 歷史上有名的糕點有什麼
雲南鮮花餅
Ⅷ 中國古代傳統糕點製作
點心雖然不是廣東人發明,但把點心發揚光大的必定是廣東人,更把它傳遍世界各地。
「點心」這個詞語,原意是 餓時略為進食,後來演變為「略進食物」的意思。
早於二千五百年前的楚辭中已有記載,從一些詩歌或歷代生活紀錄中得知,今日的點心,大部份是古時的小吃漸漸演變,不斷改進而來;不過當時所用的名稱並不是現代人所熟悉的一套。
點心的蓬勃時期則於本世紀廿年代初才真正開始,原因是當時「滿清」後人不用工作,無事可做之餘終日流連飲食場所,以致酒樓茶室數目激增,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各大茶室及酒樓均各自推出不同點心、糕點,令本來已是種類繁多的點心、糕點更見多變。 那時坊間更出現有「標准點心餡料分配」說法,就以「蝦餃」為例,標準的餡料應是「八成生蝦肉,兩成熟蝦肉,配合兩成半肥豬肉粒,兩成半荀絲」」,配以薄皮包裹,當然還要「即蒸即食」才能稱得上是上品。另一款大路點心「山竹牛肉」,則要用「一斤碎牛肉配二兩碎肥豬肉,加入陳皮絲、生薑茸、胡椒粉,荸薺粉」,搓成牛肉球來做,要蒸熟時無汁、陳皮味濃又爽口才為佳品。不過現代人甚麽都要吃好的,材料更要看得到,所以蝦餃早已改用原只鮮蝦,再不切碎。
「點心」由來
相傳東晉時期一大將軍,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製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自此以後,「點心」的名字便傳開了,並一直延用至今。
考證「點心」
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雲:小食曰點心,見《吳曾漫錄》。唐鄭傪為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由文中可知點心古時亦指晨饌。
同書又引周輝《北轅錄》雲:「洗漱冠柿畢,點心已至。」後文說明點心為饅頭、餛飩、包子等,在唐朝已有此名了。
而茶食一名,據《土風錄》雲:「干點心曰茶食,見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門,以酒撰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
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早已混同了。
南北「點心」
據我的考察,北方的點心歷史古,南方的歷史新,古者可能還有唐宋遺制,新的只是明朝中葉吧。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里,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
Ⅸ 最早的糕點
你好!
最早的糕點產生於商周時期。
糕點是古老的食品,歷史悠久,起源於商周時期。據考:當年武王發兵討紂王,紂王派太師聞仲隨軍出征應戰。為了減少埋鍋造飯。縮短進兵時間,聞仲太師便親自設計了一種用飴糖與炒熟谷粉摻合後,粘起來做成的糖餅,風干後作為士兵的干糧。今天看來,這種糖餅吃起來口感好,便於攜帶,宜存儲,熱量高,適合行軍作戰,這可說是我國糕點的雛型,也就是中國糕點的鼻祖。
此後,民間效仿這種糖餅,加以改進,調整原料配比、改進配方、提高工藝、幾經演變,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步發展為酥皮、包餡、油炸、烘烤、蒸制……等各類精美糕點。昔日,北京糕點行業有座行廟,廟內供祭著聞仲太師的塑像,以紀念這位糕點製作的祖師爺,到後來,行廟發展形成了行會,這是後話。
然而,「點心」一詞的源出,民間傳說不一,歷來諸說紛紜。據考證:「點心」一詞正式流傳當是宋朝。當年宋代巾幗名將梁紅玉在黃天盪擊鼓退金兵,見士兵們日夜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甚為感動。於是命令後方人員烘製多種民間喜食的糕餅,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示「點點心意」。此後,「點心」一詞便正式流傳,而歷久不衰。時至今日,民間凡遇紅白喜事、婚喪嫁娶、祭廟供佛、走親串門、堂會活動……甚至託人辦事等,都有饋贈糕點的習俗,以表示「點點心意」。
謝謝!!
Ⅹ 中國傳統糕點的介紹
糕點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是糕餅點心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