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十年代的中國歷史
總的說來。。50年代為建國初期百廢俱興,剛剛立國的新中國開始了全面的經濟建版設,由權於毫無經驗可循,因此早期經濟建設路線完全模仿蘇聯模式,由之前的私有制經濟逐漸向公私合營再到人民公社化轉變。 工業上和蘇聯成立早期一樣,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努力向機械化轉變。但到後期成了浮誇的時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展違背了經濟規律,忽視了當時生產力的限制,過高估計人民的主觀能動性,浮誇風和放衛星成為當時建設中的普遍現象,未能完成不切實際的高額指標不說,還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費,並且由於優先重工業而忽視了輕工業發展和農業的發展導致了人民實際生活水平非常低下,並且在50年代末造成了全國性的大飢荒。
不過這里說到50年代歷史,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朝鮮發動了「解放南韓,統一朝鮮半島」的韓朝內戰,由於戰略位置的重要,美蘇兩大陣營染指這場戰爭。中國錯誤的估計了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意圖,人民志願軍奉命出兵朝鮮。這場戰爭也是中國自成立以來參與的第一次對外戰爭,也因為這場戰爭,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關注度大大提高。
Ⅱ 緊急!誰了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和台灣文學思潮
影響當代中國的三大社會思潮
房 寧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思想界出現的影響廣泛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新左派」三大社會思潮,集中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矛盾與沖突,鮮明表達了不同社會階層、群體在急劇變動的時代的感受與願望。
自由主義立足於市場經濟和私有產權之上,扮演著哺育新階級的乳母和代言人的角色;民族主義則以挑戰全球化內在邏輯的姿態,對自由主義給予中國未來選擇發出強烈質疑;「新左派」承襲世界主流思潮的考問現代性的批判性話語風格,將反思傳統社會主義與批評資本主義、西化潮流熔於一爐。每一種思潮都有它的歷史淵源與學術背景,彼此間呈現出既有重大分歧又有密切關聯的特質。本文通過歲三大思潮及其相互關系的評析,試圖展現當代中國思想界沉浮分化、進退起伏的圖景,幫助讀者深入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與變遷。
改革開放的26年,是中國社會思想界空前活躍的26年。 1978年底,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在這四分之一的世紀里,中國發生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中國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乃至政治體制都已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巨大的社會變遷自然也反映到中國人的精神領域,對中國人尤其是對年輕一代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代中國的思想文化界猶如「萬花筒」,世界上所有的社會學說、思想流派幾乎都能在中國找到其蹤影。但改革開放以來,真正能在中國社會形成廣泛影響、構成社會思潮的思想意識卻並不很多,其中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新左派」最具影響,是值得人們關注的三大社會思潮。
當代中國的社會思潮,是社會現實在思想文化領域里的反映,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精神表現。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新左派」等三大思潮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在一個急劇變動的社會中的感受、經驗以及他們的願望。
關於社會思潮與社會生活的關聯可以從三重意義上加以把握。
思想生發於問題。社會中存在的各種重大問題和矛盾是社會思想的原動力,問題與矛盾促使人們思考,促使人們去尋求解決方案,並最終導致了社會思想意識形態的形成和發展。
立場決定觀念。任何一個社會的思想觀念從來都不是單一的,面對同樣的社會現實,思想反映卻一定是多種多樣的。多種思想觀念並存,反映了人們因立場和經驗不同而產生的相互區別對立的意志和願望。
公眾篩選思潮。面對社會的問題與矛盾,人群中會產生許多想法與觀念,但最終能形成具有廣泛性、流行性,稱得上社會思潮的並不多。社會思潮是那些最能集中和鮮明地反映部分社會群體利益的思想觀念。社會思潮以社會實踐為宏大背景,廣泛反映群眾的社會心理,與人們的經驗相契合,與之共鳴,為之接受。
社會思潮總是在兩個層面上存在和發展,首先是社會心理形態,即群眾的社會意識中的共同心理傾向。這一層面的社會思潮只能通過社會調查統計加以了解把握,可稱之為統計意義的社會思潮;社會思潮的第二個層面是觀念形態的,主要通過具有一定觀察、思考與概括能力的並掌握一定話語權知識分子,將群眾意識進行概括和表達,他們是社會思潮的表述者。這一層面的社會思潮表現為形形色色的學說、理論,可稱之為文獻意義上的社會思潮。社會思潮中涌現出的思想家、理論家們的著述、學說,從一個側面反映所代表的思潮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和推動著思潮,但任何思想家、理論家的思想言論都不能等同於思潮本身。社會思潮有著自身的內在邏輯和外部邊界。
流行於當代中國的三大社會思潮都源自社會,具有現實的基礎。同時,它們又反饋於社會實踐,反作用於社會現實,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透視當代中國的社會思潮,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中國社會的過去和現在;透視社會思潮,可
Ⅲ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謠言,你信了幾條
因為歷史原因,時隔久遠,很多口口相傳的東西已不真實,有的是人為精心製造的,有的是錯誤的推導所致,還有的可能是為了吹捧、抹黑。
一:開國皇帝好殺功臣?
真實情況:其實,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兩個開國皇帝殺過功臣。其他如秦始皇、劉秀、司馬炎、楊堅、李淵、趙匡胤等開國帝王,都沒有殺功臣。
二:太監都很壞?文官都很好?
真實情況:史書都是文官寫的。而文官與太監是死敵,所以難以公正的評價太監。其實,太監也是有好有壞。只是那些品德好的太監很少為人所知。大家熟悉的都是太監中的敗類。
三:秦始皇的生父是呂不韋?
這條謠言流傳很廣。秦始皇的生母趙姬,原來是呂不韋的小妾。後來,呂不韋把她送給了秦國公子異人。據說當時趙姬已經懷孕,後來就生下了秦始皇。
真實情況:百家講壇講師王立群曾專門就此問題拜訪了國內多位婦科專家,專家們都一致認為不可能。而且有明確史料記載,秦始皇是足月而生的。所以,秦始皇不會是呂不韋的兒子。
不過本人對此表示懷疑,傳言並非沒有道理的。在古代超生十二月的例子絕不少見,並不能有說明這個完全不可能。
四:慈禧太後曾向世界宣戰
慈禧並沒有向十一國宣戰,所謂的「宣戰詔書」只是下發給了朝臣,沒有遞交給任何一國,西方列強也未向中國宣戰。以至於西方到現在都認為,八國聯軍侵華並非戰爭,而是「西方國家營救被困公使的一次軍事行動」。
實質上,慈禧的這道「宣戰詔令」也被漢人官員所抵制,八國聯軍侵華時,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地方大員組建了「東南互保」,宣布恪守「中立」,此舉得到了列強承認。
五:宋朝的GDP總值高達世界八成
謠言製造者認為,三大發明的出現,促使了宋代GDP大幅增長,但宋代終其一朝,都沒有超過印度總和,更遑談達到世界比值的八成。
事實上,直到明朝中期,西班牙人將土豆、地瓜、玉米等美洲作物帶到東方,導致中國發生了人口爆炸,中國的GDP這才超過了印度總和。
Ⅳ 求幾個中國五六十年代左右的順口溜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講大躍進時候的浮誇風的
吃喝穿用不要錢,雞鴨魚肉味道鮮,頓頓都有四盤菜,公社日子賽神仙;(說公社的)
低指標,瓜菜代,得了浮腫胖起來
在縣上十成信心,出會場只剩八成,過了河剩下六成,上了原只剩四成,回去後剩下兩成熱情,一接觸實際也全完了。(說開會的)
清晨的饃,兩口嚼。中午的面條撈不著。晚上的稀飯照月亮;大人喝了餓得慌,小孩喝了光尿炕;一巴掌打到街門上(講飢餓的)
就這些吧,呵呵,那個混亂的年代啊!
附:從順口溜里看時代的發展
順口溜(打油詩),作為時代的歌謠,往往能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影子,留下一個時代的烙印,可以看到中國可喜的發展變化。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開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從此,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貿組織的加入,載人航天的成功,奧運會的舉辦,金融危機中的持續發展,無不向世人展示,中國越來越強大了。
五十年代全民煉鋼,
六十年代全民備荒,
七十年代全民下鄉,
八十年代全民經商,
九十年代全民「三講」。
(引自:順口溜吧— )
詩中的「煉鋼」指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大煉鋼鐵。當時,蘇聯「老大哥」對我們翻臉了,從中國撤走了他們的專家。毛主席他老人家人窮志不短,毅然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號召全國人民大煉鋼鐵,參加人員超過一億(全國總人口的六分之一)。至1958年底,共煉出合格鋼800萬噸。這成績是喜人的,但代價也是沉重的。濫採煤炭和礦石,濫伐森林,對生態環境和物質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浪費,犯了急躁冒進的錯誤。「備荒」指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連續遭受天災人禍——一是五十年代的「大躍進」、「浮誇風」、「人民公社化」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浪費了糧食;二是1961——1963年罕見的乾旱,糧食產量急劇下降;三是抗美援越,耗費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中國進入嚴重困難時期,人們的溫飽都成了一個大問題,吃野菜、樹皮,甚至觀音粉成了普遍現象,全國人民一起勒緊褲帶度荒。「下鄉」指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毛澤東的一再倡導下所出現的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運動。當時,中國的工業還很落後,發展也很慢,城鎮青年「英雄無用武之地」,只好去農村解決溫飽問題(接受再教育倒是次要的)。「經商」指的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經商成了人們首選的職業,「下海」成了熱門話題。「三講」指的是*同志提出的「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1995年11月8日,*在北京視察工作時指出:「根據當前幹部隊伍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在對幹部進行教育當中,要強調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全國都要這樣做……」
這首順口溜是對中國半個世紀的發展變化的一個高度概括。
三四十年代住草房,五六十年代蓋瓦房,
七八十年代換磚牆,九十年代變樓房,
家家明亮又寬敞,人人心裡喜洋洋。
(引自:順口溜吧— )
這首順口溜真實地再現了中國老百姓住房條件的發展變化,說白了,就是國家的經濟發展了,老百姓手頭越來越有錢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
郵政時代:此致敬禮!
電話時代:你是哪位?
呼機時代:電話速回!
手機時代:你在哪裡?
網路時代:你究竟是誰?!
(引自:順口溜吧— )
「郵政時代」,大家聯系的方式主要是捎信,即使不「烽火連三月」,往往也是「家書抵萬金」。「電話時代」的「電話」指的是最原始的有線電話,需要接線員轉接,信號差,聲音失真。「呼機」只能呼,不能直接通話,遇有急事只好要求被呼者「速回」電話。這首順口溜非常風趣地道出了中國通訊發展的歷程。
種田不征糧,免費上學堂。
不離北京近,公路挨廚房。
處處聳紅樓,家家酒飄香。
神州農家樂,亘古破天荒。
(引自:順口溜吧— )
2009年,中央的一號文件第六次鎖定「三農」。這首順口溜記錄了中央惠農政策的逐一落實以及廣大農村的巨大變化。種田不再交公糧,農民不再交農業稅,義務教育階段,孩子上學不再交學雜費,都已逐一成為現實。再偏遠的山區,也都實現(或正在實現)村村通公路。鄉里人也像城裡人一樣,住樓房,吃香的,喝辣的。更為可喜的是,鄉里人也有了「醫保」:
一個好漢三個幫,福利政策全家上。
兄弟姐妹身體壯,不測風雲也難扛。
老人孩子是弱者,積極參與不用講。
(引自:順口溜吧— )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擇偶觀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大姑娘找了個解放軍(50年代);
二姑娘找了個紅衛兵(60年代);
三姑娘找了個大學生(70年代);
小姑娘找了個生意人(80年代)。
(引自:順口溜吧— )
為了新中國的建立,人民子弟兵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最可愛的人」;十年*時期,「紅衛兵」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是掌握國家命運的實力派,找個紅衛兵,也就找到了一個靠山;1977年,「高考」恢復,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悄然來臨,普通家庭的子女有了深造的機會,有了跳出「農門」、捧上「鐵飯碗」的機會;改革開放後,當老闆做生意,讓有些人先富起來了,這些「款爺」往往就成了姑娘們的首選。
也有反映我國負面「發展」的順口溜,也就是針貶時弊的那種。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
六十年代水質不壞,
七十年代也還可愛,
八十年代魚蝦絕代,
九十年代不洗馬桶蓋。
(引自:順口溜吧— )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工業越來越發展了,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了。這種污染往往最先體現在水質的變化上。
只要閣下留意,就不難發現,許多順口溜都是中國發展變化的一種「*」: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
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
治安基本靠狗,休閑基本靠酒,
取暖基本靠抖,娛樂基本靠手,
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
老婆基本靠買,發財基本靠偷。
掌握時間:
六十年代在天上,太陽照得明晃晃;
七十年代在牆上,掛鍾嘀嗒嘀嗒響;
八十年代在手上,黑夜也能把點看;
九十年代在腰上,傳呼手機隨時亮。
(引自:順口溜吧— )
……
Ⅳ 20世紀60年代中國各方面狀況
下面就將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人民的生活面貌描述一下:
衣著:
那個時候,服裝的功能是遮體禦寒。到1978年時中國人民的穿衣問題得到了解決,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夠穿暖。但是服裝供應還是比較緊張的,新衣服只有年節才穿。人們講究樸素。農村人們日常的衣服上會打補丁。城鄉人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憑布票購買衣物,而且補票是限量的。衣著的色調以藍、灰、綠、黑、白為主。服裝樣式比較簡單。人們的著裝比較傳統。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裝、工裝、軍裝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襯衣,藍綠灰色的長褲為主。女性夏季一般著碎花襯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為主,七十年代化纖衣物逐漸流行。五十年代,列寧服、連衣裙等具有蘇聯特點的服飾盛行。文革時期,綠軍裝風行全國。
飲食:
新中國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決了九億多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在人口增長近一倍的情況下完成的。食物種類較少,人們的食譜中主糧所佔的比例較大,平時人們以蔬菜和副食產品為下飯食物。肉類和水產品人們吃的較少,基本上過年過節才集中吃魚吃肉。平時肉類和水產品定量供應。東北和內蒙新疆牧區吃肉情況要好一些。農村居民直到70年代,還以粗糧為主,公社生產隊到年終才會分肉。蔬菜供應受季節和地域限制,種類比今天要少。肉類和水產品的供應比較緊張。南北東西地域之間的食物種類差異較大。總的來看建國以來的第一個三十年人們飲食的營養狀況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經濟困難的1959-62年的經濟困難時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動盪年代,人們的食物供應緊張,品種單調匱乏。從1956年之後,食品供應依靠國營商店。那時居民區里有糧店、菜店、副食店、煙酒糕點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場基本絕跡。城鄉之間是找不到公開經營糧食、蔬菜、禽蛋和水產品的小商販的。改革開放之前,實行供給制,票證幾乎和貨幣一樣重要,有錢沒有糧票是吃不上飯的。此外油票、糕點票、糧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票證。
住宅: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居民住宅建設,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樓,但是由於受國際國內政治大環境的影響,主要精力用於建設和國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設的資金很緊張,再加上以前的基礎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長。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居住的條件普遍較差。1978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凈面積3.7平方米。大約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裡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漢、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積平房區。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舊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孫三代居住在十幾平米的平房裡。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興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樓和工人新村,這些樓房多為三至六層的簡易樓房,這些住宅樓解決了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居住問題。住筒子樓、伙單是不會不少市民那是所經歷的。七十年代起,七層以上的高層樓房和綜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區出現,如北京的前三門居住區。1976年唐山地震後,城市建築的抗震性能提到相當的高度。居民樓的抗震性和質量有了鮮明的提高。改革開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單位分配,住房供給極為緊張,分房得按照規定排隊,夠條件也得往往等相當長的時間。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約8平方米。大多數農民住平房,磚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農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頭房。西北地區大量農民住窯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帳篷,東北林區木屋較常見。南方民族地區竹樓、土樓、木屋比較多,南方農村不少農民住在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民居里。但大城市周邊新建的的農村磚瓦房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國成立後,交通建設迅速發展。到1978年我國約有5萬公里鐵路和94萬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國通鐵路。除西藏墨脫外全國各縣通公路。改革開放前民航建立了國際國內航空網。1969年北京有了地鐵,1974年我國有了長距離的管道運輸。新中國前三十年我國有了立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中國有了自己生產的汽車、載重汽車、電氣化鐵路、電力機車、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城市道路建設不斷加強。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發展,但是趕不上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那時坐車難,公共汽車比較擁擠。道路上,沒有私家車,計程車數量極少,坐計程車要憑介紹信提前預約。那時小汽車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賓士。大街上還能市場看到馬車。人們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車。一到下班自行車如海洋一樣,十分壯觀。人們出遠途一般乘坐火車,改革開放前我國大約三分之一的機車是蒸汽機車,客車是國產電力機車或者柴油車。當時從天津到北京坐快車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民航歸空軍管理,只有夠級別的幹部才可以坐飛機。從祖國的邊遠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幾天時間。那時中國沒有高速公路,公路客運長途客車也比較少。農村居民出門仍靠步行、乘畜力車。七十年代拖拉機增多。也成為農民代步的工具。78年中國的電話普及率是0.4%,那時只有單位才有電話,用的是數字碼盤撥號電話,特別重要的事情才接打電話。中國人大事靠電報、日常寫信聯系。1978年全國電子計算機才6000台,沒有互聯網,更沒有手機。
文化生活;
看電影、聽收音機、下棋、打牌。各個廠組織職工文體活動,如五一和國慶節的文藝演出,職工運動會、籃球賽足球賽等等。青少年愛打乒乓球、踢足球。
教育:
建立了許多中小學,中小學學雜費很低,學生課業負擔輕,注重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勞動教育。學校文體活動開展得較好。但是辦學條件差,不少學校夏季沒有電扇,冬天沒有暖氣,五六十人一個大教室,點爐子取暖。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很少。文革期間,教育質量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差。
就業:
畢業生國家包分配,在國營單位工作,鐵飯碗端一輩子。人們工作壓力小,但是在大鍋飯體制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成為問題。主席時代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勁和熱情還是高漲的。
社會保障:
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有了基本的社會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個時代福利水平雖然較低,但是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免費的醫療,看病三聯單報銷。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資。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後房租十分的低廉。子女入托入學學費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長時間。農民享受合作醫療,看病比較便宜。縣鄉級衛生院建立起來。但是改革開放前,國家財力緊張,農民比較窮困,農民養老依舊主要靠子女。
家居和傢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鄉居民電器較為簡單。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是城市人們生活的四大件。俗稱「三轉一響」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電視機開始走入百姓家。農村逐步實現電氣化、電燈普及,每個公社都通上了電話、每個村都有廣播站大喇叭。但是邊遠山區還難以通電。
人際關系:
文革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同志式的真誠關系,人們彼此互助,人們很淳樸。但是那個時候,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男女關系,人們的輿論會讓你無地自容,組織上也會嚴厲批判的。組織像家長,無處不在。你困難組織真管你。你不聽話時,組織會揍你的。
文革發生後,起先人整人,人們之間的關系起了變化了,後來,人們都防著別人,怕被人打小報告。七十年代之後,人與人的關系不是那麼熱和了。
Ⅵ 20世紀60年代中國都發生了什麼大事
1960年到1970可統稱20世紀60年代,中國發生的事情有:
1、1959-1961三年自然災害。版
2、1966-1976文化大革命。
3、1962對印自衛反擊權戰。
4、1969珍寶島戰役。
5、1964原子彈試爆成功。
6、1960年仿製導彈成功。
Ⅶ 中國歷史上的謠言都有哪些
謠言1:《西遊記》在明朝屬於禁書,因為其中有句對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真相】:《西遊記》絕對不是明朝禁書,反而是暢銷書,因為目前還能找到萬曆年間刊印的《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遊記》等多個版本,「官版」兩個字就說明了問題。要說禁,倒是《西遊記》差點得罪了一生修道的嘉靖皇帝,但也沒被禁。
謠言2:南宋滅亡時,日本舉國縞素,哀悼大宋失國。
【真相】:而實際上,這個說法的確有,但其出處說起來可能大多數人不知道。該說法出自南宋鐵桿遺民鄭思肖的著作《心史》中的《元韃攻日本敗北歌亞序》。其名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大家都知道,元朝兩次進攻日本可能都是因為暴風而敗北,鄭思肖當時身在蘇州,不知道確切情況,只聽說元軍戰敗便欣喜若狂,所以在此種心情下故意誇大事實寫了這篇文章。
因為《心史》只是抒發鄭思肖個人情感的作品,書中寫了大量不符事實的情況,所以歷來很少受到重視。也就是野史,一般而言野史只能夠作為佐證,不能作為直接證據,所以不足信。而中日關系緊張時候,該說法又被翻出來成為憤青愛國人士的心理護盾,這是及其荒唐的,作為國人應該理性愛國,用不吭不抗的心態來對待中日關系,而絕非以言語上的方式來安慰自己,以免貽笑大方。
謠言3: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因為還有個衛國沒被統一。
【真相】:因為衛國太過弱小,對秦的統治沒有任何威脅。周代諸侯國除秦外,只有衛國幸虧下來,直到公元前209年其國君角被廢為庶人才滅亡。
謠言4:嘉慶要殺和?,沒想到和?有乾隆留下的保命符,打開一看發現是三個字「留全屍」
【真相】:這事本來就是小說杜撰的,結果有些人看電視,就認為這是真的了,早在嘉慶初期就想殺掉和?,奈何太上皇庇護,沒敢動手,一直隱忍,僅此而已。
謠言5:關羽用的是青龍偃月刀,然而,歷史上的關羽沒有過青龍偃月刀。
【真相】:根據史料研究,小說和傳說中提到的三國名將關羽所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在當時並無此物,真實的青龍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現的兵器。
Ⅷ 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是不是,全中國都沒有一個有錢人的因為當年中國都把那些有人都捉去批鬥了,
是的!當時的有錢人其實多數是民族的精英!當時斗的斗!分的分,大家就沒有啥差距了!民族工業也完了
Ⅸ 中國歷史上的謠言都有哪些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曾經誕生過許多有關歷史的謠言,有的是人為精心製造的,有的是錯誤的推導所致,還有的可能是為了吹捧、抹黑或者與經濟利益相關。
下面就為您盤點中國歷史上的是個謠言,有的你現在估計還以為是真的。
一、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很後悔
這個謠言尤其是在雙十二期間比較盛行,大致都是國粉說什麼紈絝子弟破壞蔣公抗戰大計,過早發動兵諫導致中國抗戰初期節節失利,晚年如何如何後悔怎麼怎麼樣,其目的就是在為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作開脫。
1991年,一位美國記者問他:「假如時光倒流,您還會如此做嗎?」張毫不猶豫的回答:「我還是一樣那麼做,我是軍人需負責任,沒什麼後悔的。假使事是如此我還是那麼做,別說軟禁五十年,槍斃了,我也不在乎。
二、希特勒喜歡中國人:1936年柏林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是由希特勒一人出資援助。
謠言奧地利有家姓張的華人,早年自助希特勒生活費,所以希特勒特別喜歡中國人,希望與中國一起抗日,還希望與中國平分世界,這尼瑪是我見過最搞笑的謠言了。
希特勒真的喜歡華人?在希特勒統治期間,納粹摧毀了所有的唐人街,將大量華人抓入集中營,直到現在,德國也沒有新的唐人街出現;戰後德國向被屠殺過的猶太人、斯拉夫人、平民和戰俘的親屬提供了大量撫恤金,唯獨對倖存的中國人沒有任何錶示。
1936年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是由張學良出資援助的(1932年也是他),參加個奧運會還讓別的國家的元首給贊助,民國有那麼磕磣嗎?為什麼你一看到希特勒援助中國就高興的忘了張學良呢??
三、宋體字是秦檜發明的
沒有任何史料能夠證明宋體字的發明者是秦檜。
宋體,是為適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產生於雕版,成型於明朝,所以日本稱之為明體。
四、秦始皇並未統一中國,因為當時還有一個衛國存在
衛國原本是個大國,早在周朝時就受封為公國。但隨著領土的不斷縮小,到公元前330年時,第41任國君已經自貶為君。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衛國僅存的領土濮陽被劃歸到了東郡,衛君則被遷移到了河內郡的野王縣。
五、八國聯軍進北京後,意外發現一批封存了200多年的明朝火器,其中有的竟然比英軍的裝備還要先進
六、慈禧太後曾向世界宣戰
慈禧並沒有向十一國宣戰,所謂的「宣戰詔書」只是下發給了朝臣,沒有遞交給任何一國,西方列強也未向中國宣戰
七、宋朝的GDP總值高達世界八成
謠言製造者認為,三大發明的出現,促使了宋代GDP大幅增長,但宋代終其一朝,都沒有超過印度總和,更遑談達到世界比
Ⅹ 中國60年代的歷史事件及背景
1960年代是一個十分奇特而又重要的時代。
196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向第二次現代化過渡,蘇聯等國正在進行第一次現代化,中國則剛剛開始第一次現代化。與此同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這兩大現代化模式都處於深刻轉型(或改革)的關鍵時期,第三世界諸國多數正處於爭取獨立或確立發展模式階段。
1960年代,特別是其後期,西方世界在經歷戰後20多年的發展和繁榮之後,普遍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動盪和發展遲緩。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的革命運動不斷高漲,武裝斗爭波瀾壯闊,捷報頻傳。美國的侵越戰爭激起了全世界和平正義力量日益高漲的反戰、反帝運動。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反傳統運動愈演愈烈。《法國1968:終結與開端》一書中寫到:「『六十年代』是美國人權、新左(派)運動的同義語。」以1968年震動世界的法國學生運動為代表的學生工人運動席捲多數發達國家,主要發達國家裡一片激烈的造反之聲,激進的造反者甚至已在設想「後資本主義」的新秩序。在思想文化領域里,西方發達國家1950年代初發端並盛極一時的以麥卡錫主義為代表的右翼保守主義思潮已成強弩之末,後現代主義異軍突起,左翼思潮在不長的時間里席捲西方主要國家,西方新左派的影響迅速擴大。西方左翼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1960年代又是社會主義陣營和各國共產黨之間的分歧和沖突公開化的時代。由於在如何看待戰後資本主義制度、如何認識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如何認識戰爭與和平等問題上分歧的發展,1960年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生了嚴重的爭論以至分裂。在西方國家,由於不滿「老左派」一味追隨蘇聯的種種做法,以及認為傳統理論缺少解決當時西方現實問題的能力,「新左派」應運而生並不斷壯大,在當時的各種社會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60年代,蘇聯雖經歷了領導人的不正常交替,但自1950年代開始的改革仍在繼續進行。至1960年代末,改革的力度已大不如前,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勃列日涅夫的「停滯時期」已現端倪。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後,東歐各國不思進取的保守主義上升,改革的進程明顯放慢。
1960年代中期,中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運動初期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場面和對巴黎公社精神的召喚使第三世界和西方左翼熱血沸騰。
總之,1960年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一個激進的年代,一個激情迸發的年代。它是如此紛亂噪雜,又是如此和諧統一,起碼從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來看。只有對這十年有一個全面、概略的掌握,才能對當時各種事件進行有意義分析;才能知道當時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才能知道什麼任務是能向當時的人們提出的,什麼是不能的;才能知道1970年代後的許多事情為什麼會那樣產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