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分鍾內講完世界歷史》,觀後感怎麼寫
抓住重點,不要拐彎抹角,抓住核心,
Ⅱ 了解點世界歷史讀後感250字
仔細研究歷史的價值,你會發現,不同的人看歷史的角度是不同的,較膚淺的人會認為歷史只是專一本老少皆宜的屬童話書;稍微知識淵博的人會認為歷史是一本「四庫全書」;而我卻認為歷史是一瓶香檳,一顆五彩的芝士,是我的良師益友.貫穿歷史的時空,義大利的政治風暴讓我明白了政壇的殘酷;
中東的戰火教我明白了這個利益紛爭的世界;「巴巴羅沙」德軍的閃電戰更讓我牢牢記住了先下手為強的道理.是的,歷史是前輩留給我們的照妖鏡,是前輩給我們檢討書.你看,歷史上那些有名的皇帝們哪個不是善於聽取大臣們的意見才成功的.像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還有漢武大帝等等.而相反,像紂王那些一意孤行的暴君,換來的卻是人們的千古討罵.所以,我們在讀歷史的同時,不能只是簡單的關注其中的情節,而是要仔細地琢磨一個事件、一個朝代興亡的原因和規律.避免歷史的悲劇在我們身上重演。
Ⅲ 世界歷史觀後感 1000字
近代歷史上,中國和日本經歷了相似的災難,但結果卻大不相同。有人於是說,中國對待外來文化的方式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而日本則採取「全盤西化」的策略。這導致兩國所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不難看出,這一定是全盤西化論者。那麼,中日之間出現差別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又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先談中國的失敗
1、中國的封建制度比日本完善,經濟上自給自足和自我恢復能力更強。
中國畢竟是一個有著兩千年封建社會歷史大泱泱大國,船大難調頭,這是中國在改革面前非常遲緩的原因。而日本小國寡民,如果滅亡那必然是非常徹底的。加上幕府將軍實行的不是王道仁政,而大清畢竟剛剛經過康乾盛世,所以人民的態度也不一樣。尤其是我們的封建自然經濟,幾千年來非常穩定,所以缺少改革的必要。
2、中國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原則是正確的,但對於精華和糟粕的定義不太正確,導致了後來很多運動的失敗。
我們知道,我們對於西方,先學技術,後學政體,最後學文化。但學習技術,我們一直沒有真正學習工業生產;學習政治,我們也沒有真正調動人民參政;學習思想文化,那就僅僅是盲目的批判老祖宗。一句話,光看著人家搞,搞得好,不知道人家為什麼好。我們需要的是肥皂,然而洋人帶來的卻是手紙,當然用不好。五四運動之後,國民應該才算是真正醒悟,各派有識之士認識到人民力量的重要。事實上,正是由於這一點,才有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有人總是認為日本是成功的,可拋開高樓大廈、汽車手機,讓我們看看日本人的骨頭和大腦是什麼樣的。
3、日本也並沒有全盤西化,而是建立了武士道精神,事實上是為軍國主義和壟斷大資本家服務的。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是日本基本的社會架構,也就是貴族統治的架構沒有變。小人得志便猖狂,日本是這樣的民族,資本家是這樣的動物,小地主是都有這樣的通病的,三者結合在一起(明治維新的主力是中下級武士),你就不難想像日本的資本家是多麼的可惡,近幾年豐田公司的丑惡行徑,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惡習。我們知道,日本小國寡民,缺乏資源,要活命,最省錢(注意,不是好,僅僅是省錢)的辦法就是擴張。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打仗反而能夠給國內壟斷企業提供足夠的市場和資金。君不見美國隔幾年打一次,就是軍火商人搞得鬼。事實上,武士道精神由來已久,當年的倭寇就是秉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子罵的精神侵擾我東南海防的。所以,那些說日本全盤西化的人,是沒長腦子的,甚至日本人自己都不承認全盤西化。
4、日本現在道德淪喪的很厲害,最明顯的性服務泛濫,日本現在是小節很死板,大事喪天良。
日本有很多骯臟的行業,這里不便多談。日本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承認黑社會組織團體合法的國家之一。每年日本的捕鯨行為招致世界人民痛恨……前幾天北京書店裡流行一本《格林童話原版》,是日本的一位女作家寫的,裡面加入了很多暴力、色情、亂倫的內容。日本,是希望摧毀國民殘存的價值觀(甚至包括外國人的價值觀),來為他們最丑惡的軍國主義鋪墊。
以史為鑒,在今天,我們該怎麼做呢?
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或多或少引進了西方價值觀,導致中國人普遍沒有信仰。鄧小平說,要永遠讓社會主義價值觀占統治地位,否則中國就有滅亡的危險。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很多人只知道當年帝國主義殘殺共產黨人,殊不知他們為什麼。共產黨為多數人謀福祉,必須打擊少數人的利益,少數人當然反對。但是帝國主義國家就是少數人控制的,怎麼辦?殺。他們認為。1989年,歐洲絕大多數的社會主義國家崩潰。帝國主義國家後現在這些不算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裡樹立他們唯利是圖的價值觀,然後再煽風點火顛覆他們。1989年,我們中國也出現了類似的動亂,最後因為鄧小平的「打屁股政策」平息了。當時的中國比蘇聯還強大,朝鮮、越南就在中國邊上,古巴在美國自己家門口,打仗容易傷了美國人,就這樣,僅有的四個社會主義國家得以保全。如果我們從骨子裡全盤西化,那麼我們幾十年來建立的成果就會毀於一旦。那時,中國滿地都是文強,而老百姓只能淪落到連「開胸驗肺」都不如的地步。
6、清朝和民國的吸收沒有真正結合基本國情,沒有重視人民的力量,而是簡單的照搬西方歷史。古代佛教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證明,外來文化只有在結合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吸收,才能有生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在中國危難最重的時候,佛教來了,馬克思主義來了。就像一個血癌患者,給她體內注入新的血液,它就能恢復。當然,佛教是在三教合一之後才真正成功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最初沒有中國化的佛教導致多少朝代滅亡;馬克思主義是好的,但如果不把它中國化,就會像博古李德一樣死板,最終差點導致人民革命失敗。共產黨之所以成功,因為共產黨重視人民力量。人民是最強大的,中國人民是最多的,只要中國人民站起來,世界上就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戰勝中國。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一條結論:任何事情,都要在立足基本國情的基礎上辦
《世界歷史.com》作為一本世界歷史的通俗讀本,對世界歷史中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的事件以獨立標題、各自成節的形式加以記述,既注重每一小節內容的故事性與通俗性,又結合標題之間內在的歷史聯系與歷史規律,配以幾百幅珍貴精美的插圖,力求將世界歷史的豐富性與精彩性更直觀、更真實、多層面地表現出來。
書中上起史前文明,下迄科索沃戰爭,橫跨歐亞非美等各大洲,中外皆錄,古今縱覽,文圖並呈,體例上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全面記錄世界歷史的發展,使其成為當前一部時間跨度最長,體例最獨特的世界歷史。
書中以e時代最流行Blog閱讀方式,打破了傳統的閱讀概念,將世界歷史全方位、立體地展現出來,使讀者彷彿置身於一座世界歷史的博物館。書中所選精美圖片,囊括人物、戰爭場景、歷吏文物等門類,信息量大,可觀性強,配以准確精當的圖注文字,充分拓寬讀者視野,開辟思維想像空間。此外,每個篇目下的「相關鏈接」和「拓展閱讀」兩個小欄目不僅能幫助讀者輕松地獲得與篇目相關的信息,也能夠引領讀者在閱讀之餘向縱深層次邁進。
歷史是無比的殘酷,我不得不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沒有戰爭,
我佩服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天才人物,他們的事跡讓我感到自己愈加的平凡和渺小。
一個人可以讓世界充滿罪惡,比如希特勒,比如墨索里尼。
一個人可以拯救一個國家,比如羅斯福,比如戴高樂,比如彼得大帝。我常常在想,這些偉人是如何修煉出來的?
但是,在正與邪的斗爭中,正義永遠是勝利的一方!
這是我們每個人安全的活在世上的保證,感謝這些偉人,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把歷史拉進了正常的軌道。
我崇拜的周恩來總理,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我又一次在看萬隆會議的影響資料上看到了他的身影。他敏捷的思維,出眾的口才,高貴的人格魅力,一生都是我學習的楷模。
歷史太長太悠久,我不知道該怎樣書寫才能表達我看了這個片子以後的感覺。只是感到自己才學太是淺陋,真是學海無涯啊,我所知道的,永遠都是那麼那麼的少!
Ⅳ 世界歷史事件讀後感
找你手邊最近的歷史書,隨便翻一頁,然後挑一條在網上找資料就可以了。
歷史的每滴水都可以寫出長篇大論的
Ⅳ 求一篇關於世界歷史讀書筆記範文
我的讀書筆記 隨便寫的 如果需要可以發個word給你
「絕對主義」分析與英國絕對主義
西方政治文化史上的變化, 經歷了由古羅馬時代的「暴君」和「獨裁」與專制有聯系,但前者是對統治方式的批判,而後者是應對危機的合法授權統治形式。教皇絕對主義是西方擺脫中世紀早期分散軟弱的社會政治狀態、集中權力的政治形式,為世俗的絕對主義提供了模本。世俗的絕對主義相比教皇絕對主義擁有常備軍、稅收和官僚系統,集中了更大的權力。18世紀的「開明專制」實質上是「開明絕對主義」,是絕對主義接受啟蒙主義的改進形態。在對這個變化過程中「絕對主義」的研究上中西方學術界產生了概念上的分歧。「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或稱「新馬克思主義者」的佩里•安德森著的《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作者寫作的宗旨是試圖比較考察歐洲絕對主義國家(Absolutist state)的性質與發展。並深入的分析了「絕對主義」體現了西方學術研究在這一問題上的同時得到中國學者支持的觀點和看法。
絕對主義原本特指歐洲近代歷史上繼等級君主制之後發展起來的中央集權的「新君主國」。在西方學術界,這種政治體制的另一個名字是absolute monarchy,直譯成中文就是「絕對君主制」即中文譯著常常出現的「專制君主制」或「專制君主國」(英語中Absolut-ism與Despotism之間的巨大差別在漢語中消失了,引起了很多誤解。)同時『absolutism』的貶義色彩已經基本蛻去,這個詞基本是作為一個特定的稱謂,指代15-18世紀西歐君主制國家關於君權以及國家權力的學說。它的基本含義是主張君主用絕對權力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但是這種絕對權力不是君主個人恣意專斷的權力;雖然沒有具體的機構和成文法對這種絕對權力實行有效地約束,但是道德傳統和宗教觀念依然發揮效力;在國家利益需要時,君主可以採取非常手段,而這種手段不被認為是邪惡的。 雖均為中央集權的君主制但兩者與封建主義的關系式完全不同的。封建主義的概念最初是對中世紀西歐軍事分封制和等級所有制的概括,凡是典型的、純粹的封建主義,必然是「等級的所有制」其統治權時分裂的、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專制主義,東方社會沒有「封建主義」,只有「東方專制主義」,在西歐中世紀末期和近代早期發展起來的王權,因其權力集中形成絕對君主專制,也破壞了原有的「封建主義」。
同時「絕對主義」也是區別於「專制主義」。「專制」是主人對奴隸的統治,「絕對主義」則完全沒有這種意思。「專制權力」的目的在於一己之私,「絕對權力」則受到某種超越權力之上的目的論約束(國家理由、國家利益、國家強大)。「專制」意味著統治者權力的恣意任性,「絕對權力」則受到道德傳統、宗教觀念的約束。「專制」屬於亞洲蠻族,不屬於西方人,帶有強烈的歐洲中心主義偏見,「絕對主義」就屬於西方人自己。「專制」在道德價值和政治價值上是貶義的,受到強烈的批判,「絕對」(Abso-lute)在歷史上則是在褒義上使用的,甚至帶有神聖的味道,只是在後世反專制的浪潮中被設定為批判目標的「絕對主義」(Absolutism)才在貶義上使用。況且啟蒙時代的激進色彩已經逐漸淡去,當代西方政治學、歷史學研究都以一種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屬於特定歷史時期的「絕對主義」。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學術界從沒有把「專制主義」與「絕對主義」混為一談。而並非中國學術界出現的越「封建」就越「專制」的理解,並創造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概念。並且亞里士多德認為「專制」特指東方國家君主一人對所有臣民實行的主人對奴隸式的政治統治形式,其根源在於東方人的奴性。「專制主義」一詞是西方政治學的產物,是西方語境下產生的命題。中國傳統中即便存在這樣的字眼,存在類似的政治現象和理論反思,但其歷史語境、基本思路和關注重心與一般意義上的「專制主義」存在較大差距。《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以書採取了分國別分析的寫作方式,在書中涉及的國家中又尤以英國較為典型,擁有區別於其他歐洲國家的特徵。其「絕對主義」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國會、司法、軍事、外交等方面。
中世紀英國封建君主政體的實力比法國強大許多,使其得以在大陸上進行損害法國利益的領土冒險,百年戰爭期間,幾任英王及其貴族跨越險阻重重的海上障礙,力圖控制並佔領法國大片地區。但是,當法國成為西歐最強大的絕對主義國家的發祥地時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英國都經歷了一種特殊的,日漸收縮的絕對主義統治。
英國中世紀君主政體從來未面臨法國、義大利、德意志統治者均遇到過的對一元化政府的反抗。其結果是王權與貴族代表權的同時集中化,表現在國會的產生和發展上,但中世紀等級會議永遠不可能直接與君權相對立,反之,它們往往是其存在的先決條件。君主個人權力產生之後,就有了封建統治階級早熟的,具有非常一元化性質的集體性結構——國會。自13世紀以後,議會必然並不是英國獨有的。中世紀英國國會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既是「獨一份」又屬「混合型」國會的存在獨一無二,而其成員來自全國各地集權化的君主政府帶來了一體化的國會。
英國早期封建政體確保了在絕對主義時代尤為重要的對王室立法權的否決權。由於英國王室在地理上與技術上的集權化進程的進步都早得多。在歐陸上,最為典型的是司法體制被分成王室裁判權和領主裁判權。而在英國,主持各郡法庭的行政司法權官由王室任命,而非世代相襲但他們是從當地鄉紳中遴選出來的,而非來自中央官僚機構,法院本身則保有原始的村民司法議會的痕跡,在這種議會中農村公社的自由民保持著平等的關系,貴族高級裁判權的全面發展也受到遏制,取而代之的是在各郡縣出現了義務性的貴族半自製行政機構,這機構在近代初期轉化成治安官吏體系。
與歐洲各國一樣中世紀的英國貴族是軍國主義化的,掠奪成性的階級。英國經歷了眾多遠離故土的戰爭。在百年戰爭大部分過程中英國的優勢並非來自海上霸主地位,因為在這樣的一場造成無數損失的持久戰爭中占支配地位的應當是法國方面。最終國內爆發了玫瑰戰爭,以都鐸王朝建立宣布結束,但期間亨利七世時代為英國「新君主政體」的產生鋪平了道路。英國在歐洲的地位也因其軍事結構的缺陷而發生變化、在16世紀上半葉,曾遭英國侵略的西班牙,法國均成為充滿活力的王權國家,英國被它們拋棄在後面。而對於文藝復興時代歐陸個君主政體來說,建立強大的軍隊是生存的先決田間,但對於英國卻並不十分迫切,英國雖在財力,人力,資源上處於劣勢,但海上入侵英國的威脅並不十分嚴重。使得在向「新君主政體」轉變的關鍵時期,都鐸王朝國家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與法國、西班牙絕對主義相匹敵的軍事機器,而且亨利八世及其同時代的英國貴族從主觀上尚不能跟上國際格局的變化,以至於在法國,西班牙等對義大利控制權的角逐中,英國已經坐了冷板凳。 由於它對羅馬教廷毫無興趣,因而在競爭中成為旁觀者。這是亨利八世時在外交政策上的災難性挫折。其時,英國君主政體失去了昔日在歐洲的軍事地位,卻還未意識到作為海上強國的前景正在向他揮手。在亨利八世統治的後期經伊麗莎白至17世紀內戰爆發前夕,貴族與中世紀社會秩序所規定的基本軍事職能相分離,轉向商業化活動的時代大大早於歐陸地主階段,同時王權被大大加強。絕對主義在英國有條不無奈的發展,但英國又不得不對本國絕對主義自身結構的缺陷付出代價。偏離了封建時代末期國家的通則以及宗教矛盾的升級等因素使得英國絕對主義在進入成熟期之前就被資產階級革命扼殺了。
「絕對主義」是西方近代初期普遍的政治形式,對於英國封建主義時代及絕對主義時代的了解,在《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一書提供了一個框架,一個思路。體而言,絕對主義有其獨特的歷史涵義研究絕對主義的重要意義在於正確評價它在近代早期的歷史作用。正是它從分散的封建社會中凝聚起民族國家,它是西方從中世紀向近代轉變的關鍵。
Ⅵ 《世界歷史》讀後感500字(急用)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內」這真是一句不可改變的真理容。
世界幾萬年歷史中,我最有感觸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時代,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候。馬克思是近代一個著名哲學家,曾寫過《資本論》一書,這本書揭露了資本家剝削的秘密,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可克服的矛盾,給無產階級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但是,1883年3月,這位偉大的革命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逝世了,雖然後來恩格斯繼承他的思想革命事業,但是沒了馬克思,那些資本家會趁勢加大力度地剝削無產階級,世界也將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其實,不僅是馬克思在世的那時候存在這種資本主義,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而中國卻是半資本主義半社會主義制度國家。那究竟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呢?資本主義的特點是私有制,也就是一條道路可以是一個人擁有的,自己的。這叫做「壟斷」。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公有制,就像公家學校、公家醫院,所有的這些都由政府管理,不能出現私人擁有的現象。現在,歐洲、美洲國家基本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亞洲國家卻是社會主義制度。
從小小的資本時代中,我卻看出了許多道理:沒金錢,沒天理。
Ⅶ 世界歷史讀後感要800字,急求!!!
這部紀錄片共采訪中外歷史專家學者200餘人,足跡遍布62個國家和地區,聘請了位國際專業攝影師,探訪了322所博物館,得到了63個中國駐外使領館和77個國外駐華使領館的支持,內容包括了埃及的帝王谷、神秘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遺址建築等世界各地的奇異風景。
一部歷時8年才完成的專題片《世界歷史》在央視電影頻道每晚18:45非黃金檔播出,出乎意料的是開播一段時間後悄然走紅。「當人們在工作之餘打開電視機,在休閑中'看』半小時歷史,邊看邊聽,一定會很有收獲的,還可以適當地彌補一下自從中學畢業以後就留下的歷史空白。」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錢乘旦談到正在熱播的大型紀錄片《世界歷史》,稱學歷史已經進入「讀圖」時代。
《世界歷史》是我國第一部採用高清晰數字技術拍攝的世界歷史紀錄片。《世界歷史》長100集,耗時8年製作而成。從遠古人類起源到萬隆會議,娓娓道來,風格朴實。它從人類歷史的開端、遠古人類寫起,一直講到萬隆會議結束,展示了人類幾萬年生存、發展、斗爭、變革、進步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它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詳盡豐富的史料,綿密地展現出世界史全貌,用冷靜的史家筆法敘述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用實物展品和專家論證還原歷史現場的真實細節。它系統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人類歷史進程規律性的本質聯系,反映出走向未來的中國人民對世界歷史的獨立理解以及對中國和世界現實的復雜思考。
它跨越國度、跨越時空、跨越民族,以人類社會發展史為題材的紀錄片,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自遠古人類起源到萬隆會議的浩瀚歷史圖景;開創了中國大型紀錄片製作歷史上多項先河,填補了國內沒有全景式世界歷史紀錄片的空白,也是我國第一部採用高清晰數字技術拍攝的世界歷史紀錄片。
整個影片依循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沿著歷史由低向高、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進步的脈絡,用形象和解說展現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世界史畫面。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Ⅷ 世界歷史觀後感300字以上
近代歷史上,中國和日本經歷了相似的災難,但結果卻大不相同。有人於是說,中國對待外來文化的方式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而日本則採取「全盤西化」的策略。這導致兩國所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不難看出,這一定是全盤西化論者。那麼,中日之間出現差別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又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先談中國的失敗
1、中國的封建制度比日本完善,經濟上自給自足和自我恢復能力更強。
中國畢竟是一個有著兩千年封建社會歷史大泱泱大國,船大難調頭,這是中國在改革面前非常遲緩的原因。而日本小國寡民,如果滅亡那必然是非常徹底的。加上幕府將軍實行的不是王道仁政,而大清畢竟剛剛經過康乾盛世,所以人民的態度也不一樣。尤其是我們的封建自然經濟,幾千年來非常穩定,所以缺少改革的必要。
2、中國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原則是正確的,但對於精華和糟粕的定義不太正確,導致了後來很多運動的失敗。
我們知道,我們對於西方,先學技術,後學政體,最後學文化。但學習技術,我們一直沒有真正學習工業生產;學習政治,我們也沒有真正調動人民參政;學習思想文化,那就僅僅是盲目的批判老祖宗。一句話,光看著人家搞,搞得好,不知道人家為什麼好。我們需要的是肥皂,然而洋人帶來的卻是手紙,當然用不好。五四運動之後,國民應該才算是真正醒悟,各派有識之士認識到人民力量的重要。事實上,正是由於這一點,才有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有人總是認為日本是成功的,可拋開高樓大廈、汽車手機,讓我們看看日本人的骨頭和大腦是什麼樣的。
3、日本也並沒有全盤西化,而是建立了武士道精神,事實上是為軍國主義和壟斷大資本家服務的。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是日本基本的社會架構,也就是貴族統治的架構沒有變。小人得志便猖狂,日本是這樣的民族,資本家是這樣的動物,小地主是都有這樣的通病的,三者結合在一起(明治維新的主力是中下級武士),你就不難想像日本的資本家是多麼的可惡,近幾年豐田公司的丑惡行徑,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惡習。我們知道,日本小國寡民,缺乏資源,要活命,最省錢(注意,不是好,僅僅是省錢)的辦法就是擴張。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打仗反而能夠給國內壟斷企業提供足夠的市場和資金。君不見美國隔幾年打一次,就是軍火商人搞得鬼。事實上,武士道精神由來已久,當年的倭寇就是秉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子罵的精神侵擾我東南海防的。所以,那些說日本全盤西化的人,是沒長腦子的,甚至日本人自己都不承認全盤西化。
4、日本現在道德淪喪的很厲害,最明顯的性服務泛濫,日本現在是小節很死板,大事喪天良。
日本有很多骯臟的行業,這里不便多談。日本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承認黑社會組織團體合法的國家之一。每年日本的捕鯨行為招致世界人民痛恨……前幾天北京書店裡流行一本《格林童話原版》,是日本的一位女作家寫的,裡面加入了很多暴力、色情、亂倫的內容。日本,是希望摧毀國民殘存的價值觀(甚至包括外國人的價值觀),來為他們最丑惡的軍國主義鋪墊。
以史為鑒,在今天,我們該怎麼做呢?
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或多或少引進了西方價值觀,導致中國人普遍沒有信仰。鄧小平說,要永遠讓社會主義價值觀占統治地位,否則中國就有滅亡的危險。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很多人只知道當年帝國主義殘殺共產黨人,殊不知他們為什麼。共產黨為多數人謀福祉,必須打擊少數人的利益,少數人當然反對。但是帝國主義國家就是少數人控制的,怎麼辦?殺。他們認為。1989年,歐洲絕大多數的社會主義國家崩潰。帝國主義國家後現在這些不算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裡樹立他們唯利是圖的價值觀,然後再煽風點火顛覆他們。1989年,我們中國也出現了類似的動亂,最後因為鄧小平的「打屁股政策」平息了。當時的中國比蘇聯還強大,朝鮮、越南就在中國邊上,古巴在美國自己家門口,打仗容易傷了美國人,就這樣,僅有的四個社會主義國家得以保全。如果我們從骨子裡全盤西化,那麼我們幾十年來建立的成果就會毀於一旦。那時,中國滿地都是文強,而老百姓只能淪落到連「開胸驗肺」都不如的地步。
6、清朝和民國的吸收沒有真正結合基本國情,沒有重視人民的力量,而是簡單的照搬西方歷史。古代佛教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證明,外來文化只有在結合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吸收,才能有生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在中國危難最重的時候,佛教來了,馬克思主義來了。就像一個血癌患者,給她體內注入新的血液,它就能恢復。當然,佛教是在三教合一之後才真正成功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最初沒有中國化的佛教導致多少朝代滅亡;馬克思主義是好的,但如果不把它中國化,就會像博古李德一樣死板,最終差點導致人民革命失敗。共產黨之所以成功,因為共產黨重視人民力量。人民是最強大的,中國人民是最多的,只要中國人民站起來,世界上就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戰勝中國。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一條結論:任何事情,都要在立足基本國情的基礎上辦,否則只能失敗。
Ⅸ 世界史的讀後感
世界歷史的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 出自 近代資本主義的大工業和世界市場,消除了以往歷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國的孤立閉塞狀態,日益在經濟上把世界連成一個整體,從而'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7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K.馬克思、F.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對世界歷史所作的論述,最早地、也是最為鮮明地突破西方資產階級史學的唯心史觀和民族偏見,因而「在整個世界史觀上實現了變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第40頁)。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史觀,世界歷史不是各民族、各國家、各地區或者按形態學派的說法各文明歷史的堆積,而是其自身有規律地發展的結果。 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縱向發展方面和橫向發展方面。這里說的縱向發展,是指人類物質生產史上不同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更迭。馬克思主義者根據人類社會內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質,把人類歷史發展的諸階段區分為原始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制和共產主義制五種生產方式和與之相應的五種社會形態。它們構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縱向序列。這個縱向序列並非一個機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國家或地區的歷都一無例外地按著這個序列向前發展。有的沒有經歷某一階段;有的長期停頓於某一階段;即使屬於同一階段,其發展形式又往往互有差異。但是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的多樣性,和世界歷史的統一性並非互不相容的矛盾。總的說來,人類歷史由低級社會形態向高級社會形態的更迭發展,由原始的無階級社會到直接生產者遭受不同形式奴役和剝削的階級社會,又由階級社會到未來共產主義沒有奴役和剝削的無階級社會,盡管形式各異,先後不一,這個縱向發展的總的過程,卻仍然具有普遍的、規律性的意義。基於這一理解,馬克思主義史學在闡明人類歷史的縱向發展方面已經作出了不少可貴的成績。 所謂世界歷史的橫向發展,是指歷史由各地區間的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於發展成為整體的世界歷史這一客觀過程而言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則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1頁)。在史前時代,處於原始狀態的人類以氏族部落或村落為單位,分散地生活在地球的各個點上。盡管考古學家以實物證明,這些分散的點並不是完全彼此孤立和隔絕的,曾經有過某些偶然性的接觸,但是,由於當時物質生產水平極端低下,各個點都還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分工,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彼此交換和交往,也不可能有多大范圍的開拓活動。因此,點與點之間基本上是相互閉塞的,其橫向聯系幾乎沒有,即有也極其有限。在進入農耕和畜牧之後,隨著物質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的形成,一些地區先後出現階級社會。這就突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的極端狹小的孤立狀態,開始結成有一定領域范圍的國家。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也開始出現較多的交往,包括和平的和暴力的交往。但是,在階級社會的前資本主義諸階段,即使在經濟發展比較先進的農耕地區,基本上都還是自給自足的經濟。社會分工和交換雖有所發展,但畢竟有限,手工業和商業都還處於附屬的、補充的地位。只要生產沒有超出自然經濟的范圍,各民族、各國、各地區間相對閉塞的狀態就依然存在。到了15、16世紀,資本主義在西歐萌芽滋長。隨著「地理大發現」,西方國家的海外殖民擴張,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過去長期存在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間的閉關自守狀態才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個世界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才逐步形成為密切聯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體。馬克思曾經指出:'世界歷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卷,第112頁)。這個歷史結果是經歷了15、16世紀以來一系列重大轉折之後才出現的。前資本主義時代不是一直存在的世界歷史,直到這時才真正開始了它的存在。 推動歷史從原始人類分散生活的各個點到最後聯結為世界一體的這一橫向發展過程的決定力量,同樣是物質生產的不斷發展。在物質生產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人們對新地區的開拓,與相鄰地區
Ⅹ 世界歷史觀後感
歷史是無比的殘酷,我不得不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沒有戰爭,
我佩服歷史上回所有偉大的天才答人物,他們的事跡讓我感到自己愈加的平凡和渺小。
一個人可以讓世界充滿罪惡,比如希特勒,比如墨索里尼。
一個人可以拯救一個國家,比如羅斯福,比如戴高樂,比如彼得大帝。我常常在想,這些偉人是如何修煉出來的?
但是,在正與邪的斗爭中,正義永遠是勝利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