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

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

發布時間:2021-02-26 18:37:45

㈠ 歷史上中國有哪些對外交往事件

秦漢時期:
⑴開展積極的對外交往,與東亞的朝鮮、日本、越南有了密切聯系
⑵通過海上和陸中版絲綢之路與西亞的安息和歐洲的大秦有了直接交往
⑶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遠及歐洲和非洲
隋唐時期:
⑴全面開放,形成中華文化圈
⑵與朝鮮、日本關系密切友好
⑶與東南亞國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歐洲的東羅馬進行經濟文化交流
⑷與非洲有了直接的往來
宋元時期:
⑴兩宋海外貿易繁盛,與南宋通商最密切的是高麗、日本、交趾、占城等國
⑵遼、金、與高麗、日本、波斯、大食等有貿易往來
⑶元朝與日本、高麗貿易密切;與歐洲、非洲也有交往[《馬可波羅行記》
明清時期:⑴權對外交往頻繁:鄭和七次下西洋,華僑開發南洋
⑵遭受外來侵略,明清政府領導進行反侵略斗爭[抗倭、葡萄牙、荷蘭、沙俄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對外交往的人物

漢代:張騫 班超 甘英(波斯灣)
唐代:鑒真(日本),玄奘(印度),義凈(印度)
明代:鄭和(下西洋),徐光啟(同歐洲傳教士)
古代皇帝沒寫,戰爭方面的人物沒寫。近代就更多不說了。

㈢ 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最活躍的時期是哪個朝代

唐、宋都是我國歷史上對外交往頻繁的朝代,其對外交往的特點也不斷變化,從漢代的以陸路為主到唐朝的海陸並舉,再到宋代以海路為主。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往來僅限於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由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是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系最光輝的表現,教材里對此有重點敘述.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時,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達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況行至波斯灣而還.到166年,大秦國王安敦派使者正式來中國,這是中國和歐洲正式交往的開始.上述情況在教材里都有介紹.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處於繁榮上升階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大大發展.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國已經逐步形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不僅限於一般的來往,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中心和經濟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時期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空間范圍大大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已經有比較頻繁的商業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最顯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節的商人

大量來中國.唐朝時還有一批留居中國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時期海運和陸運都很發達.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三個時期是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也有三個特點:第一,由於自北宋開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也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時代,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中國船隊是最活躍的船隊.第二,宋元明時期,我國在對外經濟文化方面出現了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游歷家.他們包括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等人.同時從阿拉伯、波斯和歐洲來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現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時來華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等等.當然,汪大淵和伊本白圖泰在教材上沒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後,由於封建統治階段採取閉關政策,這些聯系便逐漸中斷了

㈣ 關於中國歷史上外交對外強硬的事。。

要說歷史上對外強硬,建國初其實也一般,總有好多妥協。
整個中內國歷史上對外強硬的,容還是秦始皇在位時的大秦帝國,再就是被通古斯野豬皮污衊的大明帝國。這兩個朝代才是真正的對外強硬。
秦朝就不用說,橫掃天下,所向披靡。
就是大明帝國在中後期國勢衰退後,照樣也是從不妥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皇帝都被人俘虜了,國家照樣不投降、不妥協。一個皇帝被俘了,再立一個,接著打。明末都快亡國了,也沒和韃子議過和。
而那所謂的盛世滿清,簽了多少賣國條約都快數不清了。日本就整個是靠滿清賠款而發展起來的。

㈤ 求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史~~~~~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的幾個問題

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三個時期

在古代,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是逐漸發展的。

先是從周圍的鄰國開始,如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後逐漸擴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後到歐洲、東非和北非。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往來僅限於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由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是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系最光輝的表現,教材里對此有重點敘述。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時,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達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況行至波斯灣而還。到166年,大秦國王安敦派使者正式來中國,這是中國和歐洲正式交往的開始。上述情況在教材里都有介紹。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處於繁榮上升階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大大發展。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國已經逐步形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不僅限於一般的來往,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中心和經濟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時期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空間范圍大大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已經有比較頻繁的商業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最顯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節的商人

1

大量來中國。唐朝時還有一批留居中國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時期海運和陸運都很發達。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三個時期是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也有三個特點:第一,由於自北宋開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也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時代,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中國船隊是最活躍的船隊。第二,宋元明時期,我國在對外經濟文化方面出現了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游歷家。他們包括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等人。同時從阿拉伯、波斯和歐洲來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現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時來華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等等。當然,汪大淵和伊本白圖泰在教材上沒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後,由於封建統治階段採取閉關政策,這些聯系便逐漸中斷了。

二、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四條渠道

在古代歷史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是通過四條渠道進行的:

第一條渠道是貿易,這又包括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兩種形式。著名的絲綢之路以民間貿易為主。第二條渠道是官方派遣使節、留學生等。第三條渠道是通過佛教徒和傳教士來實現的。第四條渠道是戰爭,戰爭在客觀上也曾為中外交流創造了條件。當然,第四條渠道不是我們所提倡的。

在古代,中國與鄰國之間也曾經發生過政治糾紛和軍事沖突。例如,我國古代曾與日本發生過幾次戰爭。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

2

唐軍與新羅軍隊聯合打敗支援百濟的日本軍隊。元世祖曾兩次派軍隊進攻日本,但遭到了失敗。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最後被戚繼光、俞大猷等率軍擊敗。明神宗時,中國派軍隊支援朝鮮共同打敗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等等。在歷史上,相鄰國家之間絕對沒有出現爭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見到的歷史現象,這也是我們面對的實際情況。但應該認識到,各國統治階級挑起的戰爭,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只是短暫的一瞬,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則是國際關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國和外國間的影響是互相的。

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創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和文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來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外界發生影響。

中國古代在整個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形成和上升時期,經濟文化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中國的四大發明對全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藝術對亞洲各國,尤其是對朝鮮、日本等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值得我們引以為自豪。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世界各國對中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種植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煙葉、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另外,像中國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受印度影響的痕跡非常明顯,著名的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說,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國人民共同學習、互相促進中不斷演化、完善的。

3

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啟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越是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時期,對外交流就越頻繁,而頻繁的對外交流,也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達,這給我們以啟示:凡是善於向外國學習,同時又富於創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飛速發展。

古代日本通過向中國學習,促進了日本的進步是一個十分鮮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參照了中國唐朝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結合本國國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在醫學上,日本也吸收中國中醫學的醫療技術,逐漸發展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漢方醫學」。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國漢字的簡化筆畫或是漢字的偏旁、冠蓋作為音符,創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這種善於學習又富於創新的精神,是值得贊揚的。這個事例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一個國寶如果落後,只要虛心地有選擇地向他人的長處學習,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就能夠迅速地取得進步。

㈥ 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明朝以前,漢、唐、宋、元各朝基本上採取了對外開放政策,中華文明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成為周邊國家、亞非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明清時期由於中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腐朽,加上西方殖民者的東來,對外政策由開放到閉關自守。1.漢朝對外交往的主要特點及其原因特點:(1)以商貿為主,絲織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當程度的單向性。(2)中外交往以陸路為主,水陸並舉。(3)與亞洲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等地區的國家交流頻繁,對東方文化影響大,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4)中國文明通過絲綢之路開始傳人歐洲。(5)中國開始吸收佛教等外來文化。(6)漢代文明先進,對世界影響深遠。原因:(1)國家統一,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2)社會經濟發展,國力強盛。(3)絲織、冶鐵等技術領先世界。(4)張騫溝通了絲綢之路,開創了中外交通新紀元。(5)交通發達,兩漢政府保護交通的暢通。(6)科技文化成就輝煌。(7)統治階級比較重視。2.唐朝對外交往的主要特點及其原因特點:(1)唐朝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且有連續性。(2)領域全面,同亞洲國家的交往最為密切,唐朝是亞洲文化的中心。(3)唐朝對外交往的彤式多種多樣,有使節往來、留學生、技術交流、貿易交流、宗教往來、藝術交流等多種形式。(4)唐朝頻繁的對外交往影響巨大,促進了東亞、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形成了中華文化圈,是當時世界上的文明中心,影響具有雙向性。原因:(1)唐朝政治統一、政權強大,有穩定的政治環境。(2)經濟繁榮、國力強大、文化昌盛,處於世界領先地位。(3)唐朝的對外交通比過去發達。(4)唐朝的對外政策比較開放,唐政府鼓勵外商來華貿易,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長期居住、任官,和中國人通婚。(5)中外使臣、商人、留學生以及僧侶的推動等。3.明清時期對外關系的發展趨向和特點趨向:(1)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日益尖銳,甚至發展成為大規模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2)明清時期的對外政策,由開放到閉關自守。特點:(1)傳統的對外關系達到鼎盛,如鄭和下西洋(2)出現華僑潮,促進南洋的開發。(3)自16世紀起,日本和歐洲殖民者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活動。(4)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爭。(5)中國開始介紹和引進西方的科學知識。(6)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同時出現罪惡的鴉片貿易。(7)明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中外交往。表現: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的,其主要表現為政治外交往來,經濟貿易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由此增進了中外雙方的了解、聯系和友誼,促進了中外雙方的交流和發展。明清時期,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日益尖銳,甚至發展成為大規模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1.經濟文化交流與人員往來(1)朝鮮:秦漢之際:「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人。」兩漢:三韓多次派人赴漢,會見漢武帝、光武帝。辰韓引進中國文化,人稱「秦韓」,貿易往來頻繁,檀弓、果下馬輸往中國,中國的銅鏡、漆器等工藝品及鐵制生產工具傳到韓國。唐朝:與新羅往來頻繁,新羅來唐留學人數最多。在唐朝許多城市設有「新羅坊」、「新羅館」。唐朝制度、文化、生產技術等傳人新羅。新羅友好交往人士是崔致遠。(2)日本:秦漢時,不少中國人渡海去日本。漢武帝時,日本三十多國「使譯通於漢」。東漢光武帝時,賜「漢倭奴國王」印。中國鐵器、銅器、絲帛傳人日本,豐富了倭人物質文化生活。隋唐時期,互遣使臣,唐朝時派遣唐使十多次。唐朝的制度、文化、建築等對日本影響很大;推動大化改新。貿易往來頻繁,雙方都出土大量對方貨幣。友好交往人士有:吉備真備、鑒真。(3)天竺(印度):漢代:佛教傳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到達印度半島南端。唐代:以佛教為紐帶,中國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強。貞觀時,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來鬱金香、菩提樹。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數法,傳到了天竺。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義凈起了重要作用。2.明清時期反侵略斗爭明朝後期,倭患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敗,宦官專權,海防鬆弛。戚繼光率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與另一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新航路開辟後,西方殖民者東來,1553年,葡萄牙騙居澳門;明末,西方傳教士也紛紛來華,代表人物是利瑪竇;原產美洲的農作物玉米和煙草等也通過新航路傳入中國。明末,荷蘭侵佔台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1685年、1686年,康熙帝兩次令清軍進攻雅克薩俄國殖民軍,結果,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四、從階段特徵看我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兩漢時期,我國經濟發達,科技文化迅速發展,確立了在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開始發展起來,對後世和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此反映了當時我國歷史發展的特徵:我國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隋唐時期,對外交通發達,對外政策開放,對外交往盛況空前,使唐朝不僅成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由此反映了當時我國歷史發展的特徵: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明代至清初,我國的對外關系從活躍的對外交流逐漸轉向閉關鎖國。閉關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阻礙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進步。由此反映了當時我國歷史發展的特徵:我國逐漸由先進走向落後的發展趨勢,封建制度的漸趨腐朽和衰落。

㈦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對外貿易或對外交往事件

太多了,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瓷器之路),鑒真東渡,像唐對阿拉伯的爭斗這專類就不說了光說和平屬事件就N多,還有玄奘取西經,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明朝抗日援朝,唐朝參與朝鮮三過紛爭,曹魏封邪馬台女王卑彌呼派為「親魏倭王」,中國絲綢流入歐洲,其價值超過黃金,王室中的貴族才能消費,瓷器更絕:泥巴+技術=黃金,所以兄弟們啊,看來小平哥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真是沒錯啊(扯遠了),還有傳造紙、印刷、火葯、指南針到西方。
順便去倭國封個王,去朝鮮把個政,還有悲愴的去蒙古高原嫁女人。。。可以說中國最主要的對外交往就是唐、漢、元、宋、明(按交往熱度排),路線主要是西域,南海,東海。。。
唐朝是為了交流和貿易,漢朝是為了尋找打擊匈奴的盟友,元朝是由廣大的疆域和發達的海漕運輸促使的,宋是因為經濟和科技發達,明是為了揚威收小弟。

㈧ 中國古代外交史

在古代,中國認為自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中國的皇帝是這個文明世界的領導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以中原為世界的中心,中國視周邊地區為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認為中國以外之人為未開化之人,中國以外之地稱為「化外之地」,詞語皆帶有蔑視的意味。中國因為其文化影響力,在其周圍一直存在著一個「中華文化圈」,其傳統范圍一般包括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和東南亞地區。另外,周邊國家歷代向中國朝貢,這種制度到了清朝達到最成熟的地步。歷史上尼泊爾、朝鮮、琉球、安南(越南)、蘇祿(菲律賓)、緬甸、南掌(寮國)、暹羅(泰國)是中國皇帝冊封的八個屬國及朝貢國。朝鮮、越南(舊稱安南)、琉球國是朝貢國的典型。
中國的地理環境比較封閉,北邊是大漠,西邊是高山,東南是大海,限制了古代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往。
在古代中國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很大的威脅。戰國期間中國就開始在北方修築長城抵禦匈奴的攻擊。漢初對匈奴以防禦為主,典型的政策是和親。漢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並且一度將匈奴趕到漠北。但漢武帝身故後的國庫空虛,使得漢朝政府又改為和親政策,以保政治平安和經濟繁榮穩定,其間最著名的就是昭君出塞事件,據說漢元帝當時因驚為天人還捨不得將其嫁給匈奴單於呼韓邪。
自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和中亞的交流就非常頻繁,中亞的汗血馬深受漢朝皇帝青睞,同時中亞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進到中土。
2000多年前的中國就以絲綢之路和中亞、歐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絲綢和茶葉等商品。從漢朝開始,朝鮮半島和日本就和中國有貿易往來和交流。自東漢起,印度的佛教文化開始傳播到中國,並最終在中國紮根,還經由中國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
唐朝的繁榮時期,長安成為當時世界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寬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來的文化。新羅在唐王朝支持下統一了朝鮮半島,和中土的往來非常密切。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全盤學習和接受了大唐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還仿製漢字,以為日本文字,其都城也仿造長安的樣子打造;遣唐使中最著名的就是晁衡和吉備真備等人,其中晁衡和王維、李白等人是好友,王維為其回國餞行的時候還親手寫了一篇《送秘書晁監還日本並序》相贈;鑒真和尚也東渡日本,講經說法,將佛教教義播撒到這個東瀛島國。另外,阿拉伯商人在長安街頭也經常可見,並且有人通過科舉考試在大唐做了官。大唐和史稱天竺的印度交往也很頻繁,唐僧玄奘法師歷經艱險,過沙漠、翻山越嶺,終於在印度取到真經,宣揚大乘佛法,成為眾所仰慕的三藏法師,其故事後來還被改編成廣為流傳的《西遊記》,為後世所稱道。
宋朝時期,雖然中國版圖內國家林立,戰亂頻仍,陸路交通不便,但是造船業和海上貿易發達,且羅盤針已經應用於航海,使得對外貿易超過了歷史水平。
元代的疆域廣闊,國力強盛,中國和歐洲國家以及伊兒汗國、欽察汗國等多個國家有廣泛的交流。馬可波羅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在元朝都城大都做過官,見識過「會燃燒的黑色石頭」(煤),回國途中還做過元朝赴伊兒汗國的賜婚使。
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壯舉,三寶太監鄭和的寶船比哥倫布的遠洋船結實、龐大得多,當時中國的國策是宣揚國威,而不是掠奪式的殖民,所以近有東南亞,遠有東非索馬里和阿拉伯半島,眾皆歡喜以待。自明朝開始,有許多天主教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其中就有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一大批開明的傳教士將西方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帶到了中國,例如《幾何原本》等。
清朝時,英國使者帶禮品到中國來為乾隆皇帝祝壽時,被中國當以「朝貢」對待,並因英國從東部海路過來,而稱之為「英夷」,且要英國使臣以三拜九叩禮參拜,後來經過妥協,使臣以見英王禮,單膝跪地而告終。

㈨ 綜合我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談談我國古代對外交往有何特點

一、漢朝外交特點:

(1)以商貿為主,絲織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當程度的單向性。

(2)中外交往以陸路為主,水陸並舉。

(3)與亞洲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等地區的國家交流頻繁,對東方文化影響大,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

(4)中國文明通過絲綢之路開始傳人歐洲。

(5)中國開始吸收佛教等外來文化。

(6)漢代文明先進,對世界影響深遠。

二、唐朝外交特點:

(1)唐朝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且有連續性。

(2)領域全面,同亞洲國家的交往最為密切,唐朝是亞洲文化的中心。

(3)唐朝對外交往的彤式多種多樣,有使節往來、留學生、技術交流、貿易交流、宗教往來、藝術交流等多種形式。

(4)唐朝頻繁的對外交往影響巨大,促進了東亞、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形成了中華文化圈,是當時世界上的文明中心,影響具有雙向性。

三、宋元時期外交特點:

(1)由於自北宋開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也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時,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中國船隊是最活躍的船隊。

(2)宋元明清時期,我國在對外經濟文化方面出現了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游歷家。

四、明清時期外交特點:

(1)傳統的對外關系達到鼎盛,如鄭和下西洋。

(2)出現華僑潮,促進南洋的開發。

(3)自16世紀起,日本和歐洲殖民者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活動。

(4)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爭。

(5)中國開始介紹和引進西方的科學知識。

(6)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同時出現罪惡的鴉片貿易。

(7)明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中外交往。

(9)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擴展閱讀:

一、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商路:

(1)秦漢:以陸路為主。當時中國的絲綢等物品主要通過絲綢之路運到西歐各國。與此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已開辟。最遠到達印度半島南端。

(2)隋唐:分海、陸兩路。海路從廣州出發,經馬來半島、印度可到波斯灣,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朝鮮、日本。

(3)明清:明朝初期海運船隊遠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中西貿易興旺一時。清朝康熙以後,閉關鎖國,只准廣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絲路不暢。

二、中國古代的對外政策

自漢朝至明朝,我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國統治階級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對來華外國人的商務活動、居留期限、場所、行動范圍、華夷交往等作出限制;設立公行制度,包辦一切進出口貿易的獨占權,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清代閉關政策的形成並非是歷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後的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統治集團民族狹隘性的表現,它懼怕國內漢人與外界勾結反清,從而威脅其統治。只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華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閉關政策在後期才具有維護國家主權的自衛性質。

雖然閉關政策曾作為一種消極防禦手段起到一些自衛作用,但對於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揮咱,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閉關鎖國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聯結的,近代中國的落後挨打與這種狀態不無聯系。

三、外交的主體

外交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在當今國際社會中,一些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日益活躍,也成為外交的重要參與者。如聯合國的活動同各國外交密切相關,並影響、協調著各國外交。

四、外交的宗旨

主權國家外交的宗旨是,以和平方式通過對外活動實現其對外政策的目標,維護國家的利益,擴大國際影響和發展同各國的關系。外交在實施過程中,各國應遵循國際公認的准則。

這些准則主要有《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在相互關系中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等。

在此基礎上的外交是平等和正義的外交,否則就是不平等和非正義的外交。公正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也只有在此基礎之上,以和平和發展為主要目標,才有可能建立。

㈩ 中國古代史上的外交有哪些

從古至抄今有這些:

秦漢時期襲:
⑴開展積極的對外交往,與東亞的朝鮮、日本、越南有了密切聯系
⑵通過海上和陸中絲綢之路與西亞的安息和歐洲的大秦有了直接交往
⑶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遠及歐洲和非洲
隋唐時期:
⑴全面開放,形成中華文化圈
⑵與朝鮮、日本關系密切友好
⑶與東南亞國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歐洲的東羅馬進行經濟文化交流
⑷與非洲有了直接的往來
宋元時期:
⑴兩宋海外貿易繁盛,與南宋通商最密切的是高麗、日本、交趾、占城等國
⑵遼、金、與高麗、日本、波斯、大食等有貿易往來
⑶元朝與日本、高麗貿易密切;與歐洲、非洲也有交往[《馬可波羅行記》
明清時期:⑴對外交往頻繁:鄭和七次下西洋,華僑開發南洋
⑵遭受外來侵略,明清政府領導進行反侵略斗爭[抗倭、葡萄牙、荷蘭、沙俄

希望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