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南在歷史上被中國統治了千年,越南人是不是中國人的後裔
談及越南與漢人的關系,人們更願意相信他們是漢族後裔。畢竟,歷史上中國統治越南數千年,移民和遺民無數,因此越南人有漢族血統並不稀奇。然而,現代科學DNA檢測,卻有一個顛覆傳統認知的結論。
如果科學家的這一結論准確,那麼將顛覆傳統認知,中國人或漢人與越南人關系不到,反而泰國人與越南人血緣關系更為親密。
但對於這一結論,網友卻有所質疑:一是僅測序了305個京族人,二是樣本選擇問題。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網友回復一針見血「不承認漢人是你們的祖先,漢人還不想認你們呢」。
筆者認為,越南人肯定有很多中國遺民,關鍵在於比例大小而已,反復強調「越南人仍然是越南人」、「越南基因與許多中國基因不同」,並不能改變歷史事實。
B. 韓國、日本真的是咱中國人的後裔嗎 有沒有歷史性的文獻記載啊 求具體的 謝謝
都不是中來國的後裔。正如中國人也不源是他們的後裔一樣。要找文獻,得到他們國家去找,他們國家的文獻從沒有這樣的敘述。但他們國家的現代人或許會杜撰出中國人是他們後裔的事,正如現在有些中國人要找到他們是中國人後裔的證據一樣。
C. 關於說日本人是中國的後裔,都有些歷史記載!
大和民族究竟形成於何時,先人來自於何方,在渺茫的史詩和紛紜的傳說中早已不可追尋。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早在公元前的某個時間,就開始了向日本的持續且不斷增長的移民遷徙。移民大抵是黃皮膚的蒙古人種,主要由來自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及漢人和朝鮮人混合形成。他們沿著朝鮮半島而下,渡過海峽,登上了這個位於東亞盡頭、曙光總是第一抹生起卻是火山密布的列島。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新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1984年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對外宣布:「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1988年9月,日本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其任務就是拍攝《日本人的起源》。 此後,日本學者們的推論又由「倭人起源於雲南」,進一步演繹為「倭人的祖先為雲南的少數民族」,其范圍與核心,基本圈定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種說法。 持「彝族說」的理由是,鳥越憲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專家到雲南考察後發現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節」,類似日本的「孟蘭盆節」,即在日本的紀伊半島,同一天也舉行「火把節」,而在日本南部紀伊半島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表現最為集中的地方…… 持「哈尼族說」的理由是,有日本人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的哈尼族與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萬物有靈」觀念,特別是在諸神中,日本族最有權威的「天照大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煙」都為女性,亦同是太陽神;日本崇拜「穀神」並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也崇拜「穀神」,並視櫻桃樹、櫻桃花為神花…… 「傣族說」的看法仍出於鳥越憲、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學者。對於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他們曾經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在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時,也在西雙版納傣族中發現了胎斑。所謂「胎斑」,是指在嬰兒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膚出現的青色斑紋。原因是在皮膚真皮上有黑色素細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日本人恰有這一人種胎斑的類似性,而且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許多人的血型是A型,這一點也與雲南和泰國內地相同……(《雲南日報·大觀周刊》2000年11月15日報道) 1996年開始,中國及日本的一些學者們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調查團」,對中國江蘇省發掘出來的春秋至西漢時代(即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一世紀)的人骨,及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縣繩紋至彌生時代的人骨,進行了三年的對比研究。經過DNA、檢驗分析,兩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證明兩者源自相同的祖先。這就是說,日本人的祖先更確定為遠不止邊陲南疆的中國人。 中日兩國,不但同種,而且同宗。(日本《產經新聞》1999年3月19日報道) 據民間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為了尋求長生不老葯,曾派徐福率領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組成的龐大船隊,東渡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葯。結果沒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沒有完成皇上交辦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條,不如乾脆留下來,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這時的日本仍處在石器時代,大多數日本人蓄著長發,用繩結扎在頭頂,並用一條白布系在額頭上。直到今天,日本人還很喜歡在節日里將白布條系在額前。他們大多為黥面紋身的漁民,漁民們認為下海捕魚時紋身是誘惑魚的一種好辦法。女人們穿的衣服不過是一塊在頸部挖了個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風。人們性格平和,不會嫉妒。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一個男人可娶四五個妻子。日本人喜歡喝酒,像馬來人、印度人那樣用手抓取食物。那時他們沒有肉吃,通常吃魚、蔬菜和大米。據說當時徐福便發現日本人長壽,可以活到80到90歲,有的甚至活到100歲。他還發現他們在種稻和捕魚之外,還特別擅長巫術、預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D. 亞洲很多國家的祖先都是中國人嗎
根據中國歷史和當地歷史資料記載,有以下幾個國家的祖先是中國人。
1,越南。
越南在唐朝以前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政治制度是中國的政治制度,其民族是華夏-漢民族。越南在唐朝後期全國大分裂的時候出現了割據。宋朝時期,正是獨立。一直到現在,只有明朝時期,短暫被中國收復。
獨立後,越南自認為是中央政府,認為北方的宋朝是北朝,自己是和宋朝平等的南朝,都代表中國。
越南還大肆侵略周邊國家,強行漢化被佔領地區。最大的漢化成果是吞並了有越南一半那麼大的占城國,並把以印度文化為主的占城人完全漢化成越南漢人。
2,朝鮮/韓國。
朝鮮半島的最早居民是商朝以箕子為首的政治難民。有5000人。他們開創了朝鮮最早的文明。之後,中國人大量移民朝鮮半島。漢朝時期,成為中國領土,但在400年後,由於中國喪失大片北方領土,朝鮮半島失去了和中央政府的聯系,逐漸生成若干小國。
3,日本。
日本列島的土著居民是蝦夷人。在1萬年前到現在,不斷有人從大陸移民到日本,成為了日本人。這些日本人驅趕了蝦夷人。蝦夷人現在只在日本最北方的北海道以及千島群島附近還有一些。
4,泰國。
泰國有1/3的人是華人。
另外,東南亞還有為數眾多的華人移民後代,在馬來半島,有一半的人是華人,在加里曼丹島(世界第二大島),有1/4人是華人。
E. 華裔的華裔歷史
中國人到外國僑居,傳說開始於周秦時代,但有史可查的是漢朝。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建立了中西交通,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每年都有使者和人民的來往,多則幾百人,少則百多人。中國自漢朝已開辟與東南亞和印度、斯里蘭卡的海上交通。由於開展海外貿易,中國商人、水手開始向東南亞進發,其中一部分人定居下來,成為了第一代海外移民。
唐朝時期,中國人移居國外逐漸增多,許多外國人稱海外華人為「唐人」,華僑回國也稱回「唐山」。到了公元10世紀以後的宋、元時代,尤其是福建、廣東,許多人紛紛前往海外謀生。 中國人大量移居東南亞始於明朝。鄭和下西洋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海上遠征,鄭和率領200艘船艦組成的船隊浩浩盪盪的在南洋各地訪問。從1405年—1433年的28年間,鄭和7次下西洋,率船隊遠航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岸及紅海沿岸港口。在西方殖民者入侵東南亞之前,從中國移居到東南亞的華人主要是在通商貿易的需要上移民海外。至16世紀,特別是17世紀西方國家相繼侵入東南亞各地以後,隨著東南亞各國逐步淪為殖民地,中國人主要作為勞動力而移居東南亞,跟隨已定居海外的親友赴東南亞學習做生意或從事勞工。
在十九世紀,是歐洲殖民主義在發展到最高峰的時候,也是世界大移民潮的開始。當時有很多歐美的殖民者缺乏資金聘請勞工,同時在康雍乾年間的福建與廣東卻是個相對和平的時期,民間一般都富有。惟嘉慶以後,大清的可耕地開始嚴重不足、官吏日益腐敗、官民染上鴉片癮等,此時民間有了過剩的勞工,同時歐美各國開始強盛,因此滿清被迫同意讓平民遠赴海外當歐美殖民地的勞工。清末鴉片戰爭以後,民間發生飢荒的次數增加,貧窮程度已難以形容,到處有窮人和乞丐,上百萬的廣東和福建人為了改善生活,都興起赴外當勞工的意向。很多福建人選擇在東南亞與他們在明朝時期已定居海外的前輩學習和工作,廣東人也有不少。廣東省的台山有最多人移居海外。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土客沖突時期,有些人被賣到秘魯、巴拿馬、墨西哥、古巴一帶。 海外華人主要生活於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紀福建省與廣東省,以及後來的海南省。而從十世紀到十五世紀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馬六甲與東南亞。
20世紀下半葉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地域分布也在發生著變化,其顯著特徵是由集中漸趨分散,即由高度集中於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向亞洲以外地區 ,尤其是歐、美、澳地區逐漸分散。
F. 為什麼都說國外華人都是福建後裔
在這個全球化逐步成為歷史大趨勢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海外居住,並且在類似於美國這樣的國家,已經有了非常龐大的華人群體。有些華人群體已經在美國生活了一兩個世紀,這些華人中很多都是在以前的時候就已經前往美國了。後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沒有能夠回國,最後就慢慢在美國定居,甚至是成為了擁有美國國籍的華人。經過很多年的發展,我們注意到很多的海外的華人的祖籍基本上都是福建和廣東這一帶的,這是為什麼呢?
華人在國外的生活也是十分的不容易,因為大多數的西方人都會歧視亞洲人。這些海外的華人們還在積極地幫助中國進行現代化的建設,我們應該感謝這些有家國情懷的華人們。
G. 當今世界上都有那些國家的人是或可能是中國人的後裔
前一段時間紀念鄭和下西洋的活動期間,有幾個非洲東部國家的小孩(黑人)自稱是當年鄭和下西洋時船員在當地留下的後裔,請求到中國留學。中國政府同意,並安排。
H. 國外有哪些族群是古代中國人的後裔
越南很多民族是中國人後代
I. 古印第安人到底是不是中國人後裔
以往我們判斷一個人是什麼人,首先是看他的國籍地區,後來科技水平上去以後,對於人類的考究就更加深遠了,以至於網上有一些傳言,說現在美洲上的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的文明,都是遠古時期中國人帶過去的,故而又是中國人後裔,雖然從某些圖片上來看,印第安人與中國人略有些相似,他們並不是傳統的高鼻深目,早期的印第安人的面部結構,與東亞人相似,那麼印第安人,真的是中國人是後裔嗎?
以上就是個人總結的看法,就印第安人來說,如今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了,並且不斷與於其他種族融合,他們跟中國人也沒有多少關系,硬要說的話,只有部分相同的血緣而已。至於關於網上的一些說法,自然是仁者見仁了,印第安人與華夏族一樣都是兩個非常古老的民族。
J. 誰來揭開"非洲中國人後裔"之謎
近日,一封來自中國的邀請信從江蘇太倉飛到了一個非洲少女的手中。信的大意是這樣的: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作為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江蘇太倉市將於7月初舉行「鄭和航海日」大型紀念活動,並盛情邀請這個肯亞女孩作為特邀嘉賓之一到太倉參加有關活動。
一個在肯亞海濱拉穆群島一個偏遠小村莊土生土長的普通女孩,為何會受太倉市的邀請?她到底與鄭和下西洋有何聯系?
「中國女孩」要「回家」
她叫姆瓦瑪卡·夏瑞福(MwamakaShariff),現年19歲,現在成了聞名當地及整個肯亞的「中國女孩」。
拉穆群島位於肯亞北部海域,該地區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即與東方聯系密切。據中國史料記載,明朝鄭和船隊曾於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抵達馬林迪、蒙巴薩等東非沿岸城市。這是中國人到達東非的最早紀錄。而拉穆群島恰好位於環印度洋航線的交通要道,是鄭和船隊前往上述東非沿岸城市的必經之路。
目前,拉穆群島上仍生活著一些中國人的後裔。而這個名叫夏瑞福的「中國女孩」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駐肯亞使館和一些中國記者前往調查采訪後發現,她和她的母親長得最像中國人。
中國人·中國古瓷·中國沉船
就東非海岸的中國人的由來及目前考古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記者日前專門采訪了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的肯亞考古專家赫爾曼·齊里亞馬。
齊里亞馬是肯亞國家博物館駐蒙巴薩的濱海考古部主任,專門負責關於「中國人在東非海岸」項目的考古研究。他說,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至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
首先,拉穆群島中的帕泰島上仍居住著中國人的後裔。
根據當地的民間傳說,幾百年前,一艘中國商船在附近海域觸礁沉沒,中國水手在該島南端的上加村登陸,後來遷至西尤村,並繁衍至今。雖然沒有文字記載或直接物證來證明這些人的祖先是中國人,但他們仍堅稱自己是中國人的後裔,因為這是世代相傳的家訓。
齊里亞馬說,該島的中國人後裔約有50人左右,整個肯亞濱海地區也可能只有近200人,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以及來此旅遊考察的中國人日益增多,當地自稱是中國人後裔的村民也越來越多。由於這里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對數百年前的事情根本沒有文字記載,有關研究只能依靠當地人口頭相傳的歷史。這些中國人後裔家中有歷代相傳的古瓷器,多數人的面目特徵與當地人有較大差別,其中有些人頗像中國人。
其次,拉穆地區是中國古瓷器的儲倉。
齊里亞馬指出,在肯亞發現的中國古瓷的遺址共有40多處,拉穆地區是最重要的一個。這里曾出土中國9—10世紀的瓷器,這是迄今整個東非海岸發現的最早的中國瓷器。此外,這里還曾發掘出大量16世紀、特別是17、18世紀的中國古瓷,其中絕大部分是青花瓷。當地自古以來也有在居室牆壁、墓穴四周飾以中國瓷器的風俗,用以表明主人的身份或地位。拉穆博物館也展覽有自12世紀以來各個時期的中國古瓷。
第三,肯亞拉穆群島的帕泰島附近海域可能有中國沉船。
近幾年來,當地漁民多次從該海域打撈上來完好的古瓷器和陶罐,有些上面刻有漢字,有些印有龍的圖案,表明這些東西必定來自中國。肯方專家稱,不斷有如此完好的古代物件從該海域打撈上岸,說明一定有大型沉船在此;陶罐體積較大,應為船上水手的生活用品,而非貿易商品。他們推斷,沉船極有可能是傳說中的那艘在拉穆海域沉沒的中國商船。
期待與中國專家共解謎團
齊里亞馬說,目前生活在肯亞沿海一帶的中國人後裔是鄭和船隊水手的後裔,還是此後中國水手的後裔,現在仍是一個謎。為了徹底揭開這個謎,並全面研究中國與東非的歷史文化聯系,肯亞國家博物館希望與中國有關專家聯手進行以下工作。
首先,對帕泰島上的中國人村落遺址進行考古研究,主要是對該遺址附近的一片古墓群進行發掘。據肯亞博物館專家介紹,他們曾在這片古墓群發現刻有中國文字的墓碑,但後來這些墓碑不知去向,極有可能被文物販子買走。另外,一些到過此地的中國記者、學者都認為,有一片墓區頗似中國人的墳墓,有些墓四周還有瓷器碎片。肯方專家認為,對這片古墓進行考古發掘,利用DNA和其他高科技手段對墓中遺骸進行研究,是揭開「非洲中國人後裔」之謎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其次,請中國的專家對在肯亞海濱地區發現的大量古瓷進行考古研究,以確定這些瓷器的生產年代及用途等。肯方專家指出,一方面肯亞沒有研究中國瓷器的專家,無法對已發現的大量中國古瓷進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國際文物販子正通過各種渠道從民間搜集中國古瓷器,甚至唆使為貧困所迫的當地人從古墓里將中國瓷器挖出。現在如不抓緊進行有關中國與東非沿岸早期交往方面的研究,放任文物流失,今後這方面的工作將面臨較大困難。
第三,在肯亞拉穆群島附近海域尋找並打撈中國沉船。自從有媒體報道此海域可能有中國沉船的消息後,一些打撈上來的物品已經通過文物販子之手流向國際市場,國際上幾家著名的沉船打撈尋寶公司近來也不斷派人來此探聽並收集資料。肯亞缺乏沉船打撈的資金與技術,希望中國方面盡快介入,共同打撈這艘具有極高考古價值的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