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錢幣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1)中國古錢幣歷史形制擴展閱讀:
貨幣體系: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
1、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
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刀幣:
2、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
環幣:
3、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蟻鼻錢:
4、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Ⅱ 古錢幣的歷史演變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
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
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
下分敘。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例如貨布)。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幣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銖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戍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 「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有人辨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 | 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辨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末戰亂而已。 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 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 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Ⅲ 中國古錢幣發展歷史分哪幾個階段
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或特殊商品)。在貨幣產生之前,人們之間為獲得某種商品,主要通過物物交換的途徑,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物物交換的過程太過死板,人們逐步發現市場上有某種商品,或是堅固耐用的青銅器,或是色彩斑斕的陶器,或者其它什麼東西是大家願意接受的,這樣這種商品就成了原始實物形態的貨幣。那麼古代哪些東西或者材料成為過貨幣呢? 貝類貨幣:貝殼、貝幣可以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早而且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實物貨幣,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還在沿用這種貨幣。貝殼成為貨幣的條件有以下幾個:第一是本身有實用的功能(如其裝飾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單位;第三是堅固耐用;第四是便於攜帶。尤其是其天然的單位,在熔解金屬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具有他獨到的天然優勢。古代人民使用貝幣,多用繩索將它們穿成一串,所以一串也成一單位。貝幣最早的貨幣單位為「朋」,即十枚成一串,兩串為一朋。在我國古代的甲骨文中,貝朋兩字常連在一起,貝字的意義,和現在的「財」字差不多。至今中國的文字中,許多與貨幣意義有關的字,象財、貴、貧、賤等等,都是以貝字作為偏旁。 金屬貨幣:(一)青銅工具:自西周到春秋,由於青銅器製作技術不斷提高,青銅製作的生產工具大量出現,青銅工具的重要性已經在於作為裝飾品用途的貝殼,所以在交換、貿易的過程中,有些生產工具如刀、鏟、紗輪就成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發展成為一般等價物。青銅工具取代貝殼成為貨幣,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用作貨幣的貝殼實際數量並不多,已不能應付日益增加的市場需要。第二是因為生產工具的實用價值要比僅能用作裝飾品的貝殼要大。 (二)青銅貨幣: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那些青銅製作的工具漸漸演變成為青銅貨幣,因為把工具當作市場流通的一般等價物,畢竟太過笨重了,交換太不方便。人們開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銅貨幣。戰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錢。 布幣不是用布製作的貨幣,那時沒有布,而是仿農具鏟類演進而成一種金屬鑄幣。最早的布幣,完全保留著鏟的形狀。布幣的流通區域非常廣泛,春秋時的晉國,戰國時的趙、韓、魏等國都使用布幣。 刀幣一看知是實用的刀演變過來的,是當時的一種漁獵工具。刀幣的流通范圍沒有布幣廣,偏於東部的齊、燕等國。這是因為古代西部地區的人多以農殖為主,所以用農具為貨幣。東部地區為近海,河流亦多,人民多從事漁獵生活,所以用刀幣為貨幣。 環錢是圓形的,中間有一圓孔。舊石器時期有過鑽孔的石珠,新石器時代有石環、石珠。在我國仰韶古文化遺址上,曾發掘出許多土製、石制的紡輪,都是圓形中間穿孔,和早期的環錢相似,所以,環錢極可能是由紡輪演變而來的。古代的璧就是玉環。環錢大小不等,上面的文字有多有少,它流通的范圍比起布幣、刀幣要小得多,據專家們考證,環錢是秦國早期的貨幣。 刀幣、布幣、環錢都是有形的金屬貨幣,信形貨幣最初是減其重量而存其形態,到後來則改變形態而僅存其名,這類貨幣是從貝幣等自然形態貨幣向金屬鑄幣過渡的一種傾向體系。在我國,它們的出現,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作用。 (三)秦半兩錢: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秦國的幣制推行於全國,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即二十兩,以銅錢為下幣,即「半兩」錢。黃金之所以為上幣,是限於大數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賞賜。而日常的民間交易,則用「半兩」錢,秦代「半兩」錢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一的記重貨幣。 (四)漢代五銖錢:漢王朝建立以後,於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五銖錢。一直到隋滅唐興,五銖錢才消亡。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得最久、最成功的一種錢幣。就其重量來說,五銖錢是標准貨幣,即使在唐武德四年宣布停止五銖的使用後,新錢的重量仍以五銖為標准。 (五)唐代開元通寶:《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錢」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開元」通寶常讓我們望文生義,認為唐太宗開元年間鑄造,其實「開元」的意思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通寶」是「在國內通行寶貨」的意思。開元通寶錢的問世,結束了自西漢以來延續七百餘年以重量五銖命名鑄幣的傳統,開創了通寶、元寶錢體系,自唐朝起,錢幣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或通寶、或元寶、或重寶、或其他什麼寶。自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錢起,至1916年「洪憲通寶」止,通寶、元寶錢體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長久,在世界貨幣史上罕見。 (六)明朝白銀成為法定貨幣。隨著商品經濟的恢復和高漲,加上明中後期以來巨額貿易順差,海外白銀大量流入,白銀的使用日益廣泛,成為主要的法定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並行的貨幣流通制度。銀鑄幣有銀兩和銀元兩種。我國長期使用銀兩,屬稱量貨幣,有銀餅、銀錠、銀元寶和零碎銀子等各種形制,使用時要看成色、稱重量。海外流入的白銀多為銀元,價值穩定,受到沿海各省商人的歡迎和廣泛使用。鴉片戰爭後,各省紛紛鑄造龍洋——帶龍圖案的銀元。白銀價格適中而穩定,它的廣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貿易,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積聚。 紙幣:北宋初年,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貿易也隨之增加,「每一交易,動即十萬」,這樣貨幣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當時市場上流行的貨幣是銅錢、白銀和鐵錢,個別地區還盛行鐵錢,由於鐵錢非常笨重(大的一千個錢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攜帶使用極不方便,嚴重影響了貨幣的流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聯合印發了一種比金屬幣攜帶方便的紙幣──「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子」是川語慣用的尾音,「交」是相會、相合的意思,指兩張券合起來,就可兌換現錢。它是在一張小紙片上,印上房屋、樹木和人物的圖畫,並作上暗號以防別人仿印:交子的出現代替了鐵錢。這是我國使用紙幣的開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交子既可以在市場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鋪」兌換現錢,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政府統一發行,每次發行的數額有限,用鐵錢做後備金。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為「錢引」,用來代替貶值的「交子」。南宋時,交子改稱」關子」、「會子」。元朝時更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推行,是中國歷史上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的時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的政權。元朝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第一次出現了不兌換的紙幣「中統寶鈔」,並在元朝長期使用。公元1294年,這種「中統寶鈔」傳到了波斯,並由波斯傳到其他國家。明清時期,紙幣仍在發行,但與金屬幣同時使用,流通不廣。到了近代紙幣得到了廣泛的流通,並逐漸代替了金屬幣。 由以上可總結出我國古代貨幣的演變規律如下: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有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Ⅳ 古錢幣的歷朝錢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幣發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農業區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幣,沿海跟北部地區,漁獵地區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幣。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麼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後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銖的,一個是一兩的。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並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開元通寶錢幣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後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銖兩制。那麼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銖兩制貨幣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幣的概念。 到了宋代,銅,鐵錢並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徵,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明中葉以後,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於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Ⅳ 中國歷史(古錢幣)
先秦錢幣介紹
· 貝幣 · 刀幣 · 齊刀 · 趙刀
· 郢爰 · 圜錢 · 尖足布 · 空首布
· 圓足布 · 方足布和釿布
兩漢時期錢幣
· 西漢半兩 · 兩漢五珠 · 王莽錢幣
古錢製作
(陶范1)
(陶范2)
(陶范3)
我國古代金屬鑄幣,除局部地區在短時期內曾採用打制方法外,基本上都採用硬型範,砂型範,澆注金屬溶液成型的方式。我們說的「鼓鑄」一詞說的就是鑄錢,直到清末,才採用機器製造方法,也稱為「機制幣」,這時兩種製作方法還並行了一段時間,進入民國時,才逐漸使用機器製造方法來製造錢幣。
在錢幣中除早期的海貝、骨貝和後來的紙幣外,都是用金屬製作的金屬幣。通常稱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的金屬幣為鑄幣。它使用的時間很長,鑄造數量也多,種類繁雜,是其它任何質料的貨幣所無法比擬的。我國鑄錢的工藝,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先秦時期、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及隋唐以後時期。
先秦鑄錢的工具,主要是泥范和石范。泥范是用泥製成坯後焙燒成的,所以泥范也可叫陶范。這種范的製作,從技術條件比較,要比金屬范為低,金屬范乃是泥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代鑄造的大量青銅器,就是由泥范鑄出的。泥范又分為單扇泥范,可鑄簡單用具;雙合泥范,由兩扇范扣合在一起,再進行澆鑄;多合的泥范,是由許多單扇泥范組合在一起,再進行澆注。陶范的用料是以泥土為主,工藝靠手工刻制,製作過程分為配料、備坯、制模和刻字等工序。石范是泥范的進步,一次的製作,可多次使用,固定成型,主要是用容易加工的滑石工藝也可分為選料、備坯、制模、刻字等工序。
秦漢前期仍使用泥范、石范,以後出現了模盒翻制泥范的技術。王莽時期,疊鑄范已發展成熟,因此王莽錢幣鑄工極精。模盒有兩種:一種用於制面、背范片用,就是在同一個模盒上,錢幣的面文、背文都有;一種是用於翻制面范范片用,一個模盒只有面文,這類多是因為背無文。
隋唐以後是用母錢印砂型鑄錢,直至清末。砂范用後就毀,無法保留,今很難見到。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多為戰國、西漢、東漢、新莽等各朝的硬范。清代乾、嘉以來,金石收藏研究之風大盛,戰國、秦、漢之際的錢范,成為金石學家追尋的對象。
錢幣製作過程:首先製成所鑄錢幣的陶范,然後將陶范兩兩重合,累積疊起形成范包,再將銅熔成銅液,把銅液澆注入范包,待銅水冷卻後,打碎范包,取出固定好的銅錢,然後用一根方形木棍,將方孔圓錢穿成串,打磨毛刺,最後成型。
Ⅵ 中國古代錢幣發展史是怎麼樣的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
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目前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准。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性的神秘主義解釋,有人認為銅幣的圓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銅幣上面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
金幣在古代中國很罕見。春秋和戰國時期,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曾經使用過金餅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區和朝代里,黃金主要用於裝飾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漢武帝曾經發行過白色的鹿皮貨幣,用於賞賜貴族和軍事將領。除了銅幣以外,棉布、絲綢、大米等生活物資也曾經作為貨幣的計算單位(而不是實際的貨幣)用來支付官僚和軍隊的薪餉。唐朝以後,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雖然國庫和官方銀庫里的白銀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銀卻不是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在市場上使用時要經過計算成色、秤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大塊的銀錠要用夾剪切割,零碎的小塊銀錠需要在銀匠那裡重新鑄造成更大的銀錠。中國不使用白銀鑄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政治的不穩定性,官方無法為發行的銀幣提供擔保,同時由於戰亂頻繁,民眾經常將白銀窖藏起來,導致市場流通額不足以支持銀本位貨幣系統。
由於攜帶大量的銅幣極其不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但是比起現代意義上的紙幣來,它更象一種匯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紙幣,並將其視為解決經濟困難的妙法之一。他們不顧實際的貨幣流通額和經濟水平,發行了大量沒有保證的紙幣,造成了最早的通貨膨脹。元朝被由漢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農本主義者。他認為紙幣是異族的東西,應該加以擯棄。但是明朝自己也發行了名為「大明寶鈔」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民間很少使用。
明朝中後期,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成為和銅錢一樣普遍的金屬貨幣。清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單位(「兩」)。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銀元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光緒皇帝在位時期,中國鑄造了自己的銀幣,並設立了戶部銀行,發行正規的紙幣。1935年,中國實行法幣制度,正式廢除銀本位。根據1936年《中美白銀協定》,法幣一圓等於0.265美元。
中國的貨幣叫做人民幣,是由國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是角和分。一元為十角,一角為十分。元、角和分有紙幣,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鑄幣。元的票面有1、2、5、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額有1、2、5分。人民幣元的縮寫符號是RMB¥。
的演變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 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環球熱訊社區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 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黃金問題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
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
1481紙幣崩潰,1581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Ⅶ 中國古錢幣的類型
貝類貨幣
貝類貨幣:貝殼、貝幣可以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早而且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實物貨幣,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還在沿用這種貨幣。貝殼成為貨幣的條件有以下幾個:第一是本身有實用的功能(如其裝飾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單位;第三是堅固耐用;第四是便於攜帶。尤其是其天然的單位,在熔解金屬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具有他獨到的天然優勢。古代人民使用貝幣,多用繩索將它們穿成一串,所以一串也成一單位。貝幣最早的貨幣單位為「朋」,即十枚成一串,兩串為一朋。在我國古代的甲骨文中,貝朋兩字常連在一起,貝字的意義,和現在的「財」字差不多。至今中國的文字中,許多與貨幣意義有關的字,象財、貴、貧、賤等等,都是以貝字作為偏旁。
金屬貨幣
金屬貨幣:(一)青銅工具:自西周到春秋,由於青銅器製作技術不斷提高,青銅製作的生產工具大量出現,青銅工具的重要性已經在於作為裝飾品用途的貝殼,所以在交換、貿易的過程中,有些生產工具如刀、鏟、紗輪就成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發展成為一般等價物。青銅工具取代貝殼成為貨幣,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用作貨幣的貝殼實際數量並不多,已不能應付日益增加的市場需要。第二是因為生產工具的實用價值要比僅能用作裝飾品的貝殼要大。
(二)青銅貨幣: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那些青銅製作的工具漸漸演變成為青銅貨幣,因為把工具當作市場流通的一般等價物,畢竟太過笨重了,交換太不方便。人們開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銅貨幣。戰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錢。
布幣
布幣不是用布製作的貨幣,那時沒有布,而是仿農具鏟類演進而成一種金屬鑄幣。最早的布幣,完全保留著鏟的形狀。布幣的流通區域非常廣泛,春秋時的晉國,戰國時的趙、韓、魏等國都使用布幣。
刀幣
刀幣一看知是實用的刀演變過來的,是當時的一種漁獵工具。刀幣的流通范圍沒有布幣廣,偏於東部的齊、燕等國。這是因為古代西部地區的人多以農殖為主,所以用農具為貨幣。東部地區為近海,河流亦多,人民多從事漁獵生活,所以用刀幣為貨幣。
環錢
環錢是圓形的,中間有一圓孔。舊石器時期有過鑽孔的石珠,新石器時代有石環、石珠。在我國仰韶古文化遺址上,曾發掘出許多土製、石制的紡輪,都是圓形中間穿孔,和早期的環錢相似,所以,環錢極可能是由紡輪演變而來的。古代的璧就是玉環。環錢大小不等,上面的文字有多有少,它流通的范圍比起布幣、刀幣要小得多,據專家們考證,環錢是秦國早期的貨幣。
刀幣、布幣、環錢都是有形的金屬貨幣,信形貨幣最初是減其重量而存其形態,到後來則改變形態而僅存其名,這類貨幣是從貝幣等自然形態貨幣向金屬鑄幣過渡的一種傾向體系。在我國,它們的出現,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作用。
秦半兩錢
(三)秦半兩錢: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秦國的幣制推行於全國,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即二十兩,以銅錢為下幣,即「半兩」錢。黃金之所以為上幣,是限於大數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賞賜。而日常的民間交易,則用「半兩」錢,秦代「半兩」錢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一的記重貨幣。
漢代五銖錢
(四)漢代五銖錢:漢王朝建立以後,於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五銖錢。一直到隋滅唐興,五銖錢才消亡。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得最久、最成功的一種錢幣。就其重量來說,五銖錢是標准貨幣,即使在唐武德四年宣布停止五銖的使用後,新錢的重量仍以五銖為標准。
唐代開元通寶
(五)唐代開元通寶:《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錢」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開元」通寶常讓我們望文生義,認為唐玄宗開元年間鑄造,其實「開元」的意思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通寶」是「在國內通行寶貨」的意思。開元通寶錢的問世,結束了自西漢以來延續七百餘年以重量五銖命名鑄幣的傳統,開創了通寶、元寶錢體系,自唐朝起,錢幣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或通寶、或元寶、或重寶、或其他什麼寶。自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錢起,至1916年「洪憲通寶」止,通寶、元寶錢體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長久,在世界貨幣史上罕見。
明朝白銀
(六)明朝白銀成為法定貨幣。隨著商品經濟的恢復和高漲,加上明中後期以來巨額貿易順差,海外白銀大量流入,白銀的使用日益廣泛,成為主要的法定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並行的貨幣流通制度。銀鑄幣有銀兩和銀元兩種。我國長期使用銀兩,屬稱量貨幣,有銀餅、銀錠、銀元寶和零碎銀子等各種形制,使用時要看成色、稱重量。海外流入的白銀多為銀元,價值穩定,受到沿海各省商人的歡迎和廣泛使用。鴉片戰爭後,各省紛紛鑄造龍洋——帶龍圖案的銀元。白銀價格適中而穩定,它的廣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貿易,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積聚。
紙幣
紙幣:北宋初年,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貿易也隨之增加,「每一交易,動即十萬」,這樣貨幣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當時市場上流行的貨幣是銅錢、白銀和鐵錢,個別地區還盛行鐵錢,由於鐵錢非常笨重(大的一千個錢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攜帶使用極不方便,嚴重影響了貨幣的流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聯合印發了一種比金屬幣攜帶方便的紙幣──「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子」是川語慣用的尾音,「交」是相會、相合的意思,指兩張券合起來,就可兌換現錢。它是在一張小紙片上,印上房屋、樹木和人物的圖畫,並作上暗號以防別人仿印:交子的出現代替了鐵錢。這是我國使用紙幣的開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交子既可以在市場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鋪」兌換現錢,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政府統一發行,每次發行的數額有限,用鐵錢做後備金。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為「錢引」,用來代替貶值的「交子」。南宋時,交子改稱」關子」、「會子」。元朝時更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推行,是中國歷史上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的時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的政權。元朝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第一次出現了不兌換的紙幣「中統寶鈔」,並在元朝長期使用。公元1294年,這種「中統寶鈔」傳到了波斯,並由波斯傳到其他國家。明清時期,紙幣仍在發行,但與金屬幣同時使用,流通不廣。到了近代紙幣得到了廣泛的流通,並逐漸代替了金屬幣。
Ⅷ 古錢幣的歷史演變是怎樣的 先秦時期有哪些種類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
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
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
下分敘。
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例如貨布)。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幣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銖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戍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Ⅸ 錢幣的歷史和演變
中國是一個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又是產生和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貨幣的歷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中國每一時期的貨幣都承載著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信息,難怪人們稱錢幣為「社會化石」了。
當我們與花花綠綠的鈔票,或者銀光閃閃的鎳幣打交道時,難免要問「錢」最初是怎麼樣的?我們的祖先用的「錢」是什麼樣的?
人們也許不會想到,人類最早使用的錢幣竟然是在海邊隨處可見的貝殼。在錢幣出現之前還談不上買賣,早期人類如果想要交換物品,往往是用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如生產工具等來作為一般等價物,這也就產生了原始意義的貨幣——實物貨幣。據史料記載,貝殼、珠玉等都曾被早期人類當作過實物貨幣使用,而這其中,出現最早、使用最廣泛、延續時間最久的要屬海貝了。
海貝兼有各種特點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如外形美觀材質堅固、便於攜帶、有天然的計量單位、易於計數等等。海貝究竟在什麼時候成為貨幣,已經無法確鑿的考證,只知道早在殷商時候貝錢就已經廣泛使用了。貝幣作為貨幣也是有單位的,五貝為一索,十貝為一朋。《詩經》中記載「既見君子,賜我百朋」,可見這百朋算得上重禮了。
因為海貝是天然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北方因不容易獲得數量眾多的海貝,於是開始仿造貝殼的形狀製造貝幣,各種仿製貝錢就應運而生。目前已知的就有陶貝、石貝、骨貝、玉貝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青銅鑄貝(青銅是銅與錫的合金),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比歐洲早7個多世紀,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金屬鑄幣鼻祖。
貝幣在中華大地流通的歷史長達兩千年,對中國的文化影響也極為深遠。 「寶貝」是貝幣的代稱。
一、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形成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第一個繁榮階段。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二、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 「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 | 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 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 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百元幣把我們從古代拉回到了現實當中,百元幣的正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四位締造者的頭像。記錄了共和國的誕生歷程,背面是革命的搖籃井崗山、五指峰。1980年,新版的人民幣首次把著名的風景勝地、名山大川的圖案作為鈔票圖案使用,讓祖國各族人民在錢幣上領略「江山如此多嬌」。
2012的貼:http://tieba..com/f?kz=72107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