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詩經是中國歷史

詩經是中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6 16:40:58

1. 詩經和楚辭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一千字左右)

詩經和楚辭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詩經》立足於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描述的祭祀、宴飲、農事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展現的是周代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這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傳統為後世所代代繼承和發揚。

《楚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極其深廣的影響,幾乎每個文學領域,各個不同的體裁的文學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楚辭》是公認的與《詩經》並峙的一座詩的豐碑,它創造了新的詩體,對詩歌對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楚辭》開創性地打破了《詩經》四言為主,重章疊韻的體式;其次,《楚辭》豐富了詩歌的題材,拓展了詩歌的表現領域。

(1)詩經是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1、《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

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2、《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

劉向《楚辭》原書早亡,後人只能間接通過被認為保留最完整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原書亦佚)、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楚辭章句》的補充)追溯、揣測原貌。

《楚辭》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而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對《楚辭》(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其上迄漢代,宋代大興,近現代更成為中國古典文化殿堂之顯學,而《楚辭》早在盛唐時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華文化圈」,16世紀之後,更流入歐洲。

2. 詩經的歷史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版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權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

3. 《詩經》至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詩經》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3)詩經是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斗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4.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它起源於誰

我們國家是一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家,在奔流不斷的歷史長河當中也涌現出了很多的文化瑰寶,這些文化瑰寶都是一筆又一筆的文化財富,值得我們後人去珍惜。我們應該慶幸的是,有很多古代的文化瑰寶都是用文本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所以到現在,這些文化財富都是有跡可循的。《詩經》最早起源於西周時期,它裡面一共收錄了305篇詩歌,每一篇的作者都不一樣,而這些詩歌的收集者就是政治家尹吉甫。

三、收集者

《詩經》並不是由某一個人所著的一本書,《詩經》當中的詩歌也並不全部都是由一個作者寫成的。這305篇詩歌是由當時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尹吉甫收集起來的,他把這些詩歌收集起來編纂成了一本書,就是《詩經》。對於他們收集詩歌的原因,又有學者覺得是因為要滿足當時歌唱的需要,所以有一部分的歌曲被收集起來獻給了朝廷,另外的一部分則被收集起來做成了《詩經》。

5. 詩經的歷史意義

豐富了華夏兒女的精神世界;
陶冶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

6. 為什麼說詩經是中國古代社會民風民情的百科全書

關於通過《詩經》的藝術描寫,形象地認識中國古代社會,外國人早就提出這專個見解。19世紀前期法國屬人比奧(M·Edouard Biot)的專論《從詩經看中國古代的風俗民情》明確說明:《詩經》是「東亞傳給我們的最出色的風俗畫之一,也是一部真實性無可爭辯的文獻,」「以古樸的風格向我們展示了上古時期的風俗習尚、社會生活和文明發展程度。」他把《詩經》看作了解古代中國的「網路全書」,分列體格、衣著、飲食、居室建築、農牧、狩獵、漁釣、政府機構、軍隊、戰爭等等20個項目依次簡略介紹。20世紀中期俄國費德林院士也稱:「《詩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獨具一格的網路全書。」[9]他們說的「網路全書」,自然是一種誇飾性的形容,意在說明《詩經》對了解古代中國社會有多方面的認識作用。

7. 詩經的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

詩經在我看來,不僅是我們課本上說的是中國古代的文學巨作,是中國專文學的起源,更是古代勞動人屬們和當時的民風民俗的一種真實寫照。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些句子可能在有些朝代會被當成低俗的文人作品,但是卻可以很好的將年輕男女的情事表現出來。這就是我們現在看詩經的魅力所在。語言沒有唐詩宋詞的那般華麗,但是朴實無華中窺見真情,是一種語言的功底,更是對普通生活的一種文字的駕馭能力。所以詩經的地位,不僅是中國詩歌文學的鼻祖,也是一部不朽的巨作。他可以影響的不是一個時代,而是中國文化的整個歷史!

8. 《詩經》在中國文化中是什麼地位,它對後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稱「詩」或「詩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05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現實主義精神與傳統
《詩經》立足於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描述的祭祀、宴飲、農事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展現的是周代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這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傳統為後世所代代繼承和發揚。
二、抒情詩傳統
從《詩經》開始,抒情詩成為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風雅與文學革新
《詩經》中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為屈原所繼承和發揚,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
後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陳子昂感嘆齊梁間「風雅不作」,李白慨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杜甫更是「別裁偽體親風雅」,白居易稱張籍「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許多優秀詩人,都繼承了「風雅」精神。而且這種精神在唐以後的創作中,從宋代的陸游延伸到清末的黃遵憲。
四、賦比興的垂範
《詩經》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古代詩歌創作中一直被繼承和發展著,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詩經》還以鮮明的事實證明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才能,《詩經》民歌重疊反復的形式,准確、形象、優美的語言,被後世詩人、作家大量的吸取運用。《詩經》以它所表現出的深刻的社會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吸引著後代文人重視民歌,向民歌學習。《詩經》靈活多樣的詩歌形式和生動豐富的語言也對後代各體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魏晉時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學習《詩經》,創作四言詩。文學史上的賦、頌、箴、銘等韻文也都與《詩經》不無關系。
《詩經》的誕生(包括產生、採集與編成),首先在詩歌體裁形式上創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的新體式——四言體。在《詩經》之前,詩歌雖說已誕生,但尚無自己固定的體式,且還流於口頭形式,一般以二言為主;到《詩經》時,中國詩歌開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創作格局,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體式,也就是說,中國詩歌的真正起步,始於《詩經》時代。
《詩經》不僅創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有形的歷史階段——四言詩,且這種體式影響波及了後世各代的詩歌創作:一,後代的五、七言詩,尤其五言詩,是在它基礎上的突破與擴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時代,也還有作者創作了不少四言詩,沿襲了《詩經》形式。
從詩歌的節奏韻律上說,《詩經》也為後世詩歌創了先例,尤其在詩歌的押韻形式與韻部等方面,為後世詩歌提供了範式與典型,這在詩歌創作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
更重要的是,《詩經》在創作上首開了寫真的藝術風格——以其樸素、真切、生動的語言,逼真地刻畫和表現了事物、人物及社會的特徵,藝術地再現了社會的本質,為後世文學創作(尤其詩歌創作)提供了藝術寫真的楷模與借鑒範式。具體地說,《詩經》為當時和後世活畫了一卷社會與歷史圖畫,真實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社會的面貌,謳歌了上古時代人民的勤勞、勇敢,鞭撻了統治階級的卑劣、無恥,為後世留下了立體的、具象的歷史畫卷,是一部豐富生動的上古時代網路全書。

9.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什麼包括什麼送呀送三部分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
《詩經》是中國版最 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先秦權時期稱《詩 》,又稱《詩三百 》或《三百篇》,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葉大約 五百多年的三百零 五篇詩歌.音樂上 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 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 首;「雅」主要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 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頌」主要是宗 廟樂歌,有四十首.表現手法主要是 賦、比、興.「賦」就是鋪陳(敷陳其 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 彼物比此物也),「興」就是啟發(先 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10. 詩經已有幾年的歷史了

《詩經》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

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產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關於《大雅》這十八篇的創作年代,各家說法不同:鄭玄認為《文王之什》是武王時代的詩,從《生民》至《卷阿》八篇為周公、成王之世詩。

《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10)詩經是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與詩經是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