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發生的革命事例和歷史作用
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英國方面的文件在當時就已大量公布,而中國方面的文件一直到九十年以後,即1932年才發表。而且,雙方的文件主要提供的都是官方的觀點;在戰爭期間普通中國人民的經歷則沒有詳細的記載,也沒有被很好地進行研究。甚至這一表面上已很清楚的事件,仍然沒有為人們所充分了解。例如,當地的中國人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了英、清兩國戰爭的消極旁觀者?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抵抗的程度又有多深?各種觀點和事例是相互歧異的。
引起爭論的第二個原因是那種把歷史事件主要參與者分割開來的巨大的精神文化鴻溝——這不但是指十九世紀外國侵略者和進行抵抗的中國統治階級之間在語言、思想以及價值觀念上的差異,而且也指在二十世紀中國廣大的人民群眾一旦成為革命者時,在中國統治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之間存在著的類似的差異。簡言之,中國的近代史就是兩出巨型戲劇——第一出是擴張的、進行國際貿易和戰爭的西方同堅持農業經濟和官僚政治的中國文明之間的文化對抗;第二出是從第一出派生出來的,它揭示了中國在一場最巨大的革命中所發生的基本變化。
這些巨大的沖突和變革的運動,即發生在中國和外部世界之間以及在新舊中國之間的這些運動,已經在歷史記載和歷史學家中引起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對西方歷史學家來說,最突出的就是維多利亞時代對世界的看法;英國、法國和美國的擴張主義者就是按照這種看法,在十九世紀中期建立了不平等條約制度的。他們信仰民族國家、法治、個人的權益、基督教和科學技術,以及使用戰爭來為進步服務。
舊中國統治階級對於世界的看法也是一清二楚的。它信仰經典的儒家教義和天子在整個世界中至高無上的權力:天子高居於一個和諧的、存在著等級和名分的社會秩序之巔,以他的富有教導意義的道德行為的榜樣來維系自己的統治。在這個舊秩序裡面,經典的教義只能容忍限於傳統內部的變化,擴大的家庭制度支配著個人,恪守職責的信條高於享受權利的信條,文官控制著軍事,並且使商人為其所用,道德行為的准則凌駕於人的情慾、物質利益和法律條文之上。誠然,兩種文明是冰炭不相容的。
當比較古老和變化較緩慢的文明在較現代和更有生氣的文明面前步步退卻時,中國知識分子和官員中一代先行者尋求改革的目標,並逐漸形成對於世界以及中國在這個世界中的地位的新的觀點。產生於季世的這種新觀點,不可避免地缺乏它以前的傳統觀點的一致性。隨著中央權力的衰落,思想領域的混亂增長了,只是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通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運用於中國的毛澤東思想,一種新的歷史正統觀念才得以建立。
隨著偉大的中國革命的繼續發展,毛澤東主義的歷史觀也將繼續發展;西方的、日本的和其他外國的歷史觀也同樣如此。可以預期,它們之間在一定程度上會吻合的。不過關於近代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些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和為什麼會發生,當代的各種思想對這些問題仍會繼續進行激烈的爭論。十九世紀對中國的和外國的、儒家的和維多利亞時代的各種歷史觀的對立,現在已被各種水火不相容的觀點的論戰所代替。現在的這些互不相容的觀點都涉及到近代史的性質這一領域,這一事實只會加劇它們之間的爭論。但是,在了解今天的歷史淵源的努力中,各種思想的繼續論戰歸根到底只會加強促使各國人民相互了解的共同紐帶。
雖然歷史學界關注的中心問題一代與一代有所不同,但就近代中國而言,某些尚未解決而又需要闡明的問題,似乎可能在以後的一段時期內先引起注意。一個需要闡明的重大問題就是外來影響的程度和性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中國的活動顯著增加,並且變得越來越有影響,越來越向社會各方面滲透,最後終於促使中國人的生活徹底改觀。然而外國人的沖擊和中國人的反應的進程是逐漸開始的,幾乎不能覺察出來。對這一過程的覺察,是經過了其強度和復雜性不斷增長的一系列階段才顯示出來的。
在最初階段,中國和外國的觀察家都認識到:古老的農業經濟—官僚政治的中華帝國,遠非進行擴張的、推行國際貿易和炮艦政策的英帝國和其他帝國的對手。外國對中國侵略的速度一直在加快。在1840—1842年鴉片戰爭以後不到十五年,就有1857—1860年的英法聯軍之役,又過了十年左右,發生1871年俄國侵佔伊犁和1874年日本奪取琉球的事件;又不到十年,爆發了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九年以後,日本在1894—1895年大敗中國,緊接著是1898年爭奪租借地和1900年的義和團之役。伴隨著這些戲劇性的災難而來的,是傳統中國的自我形象——即它以中國為中心看待世界的觀念——的破滅;這一破滅與那些災難相比,雖然幾乎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有著更加深遠的影響。
因此,回顧起來,中國在十九世紀的經歷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劇,成了一次確是巨大的、史無前例的崩潰和衰落過程。這場悲劇是如此緩慢、無情而又徹底,因而它就愈加痛苦。舊秩序為自衛而戰,它緩慢地退卻,但始終處於劣勢;災難接踵而至,一次比一次厲害,直到中國對外國人的妄自尊大、北京皇帝的中央集權、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正統觀念、以及由士大夫所組成的統治上層等事物,一個接一個被破壞或被摧毀為止。
還有第二種認識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革命者中很普遍,即他們發覺自己處在一個不同的世界,猶如民族主義者發覺自己置身於一個擴大了的民族主義的國際社會一樣。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清王朝舊政權在十九世紀後期所承受的外國特權的負擔日益沉重。不平等條約體制的不斷擴大就表明了這一點:通商口岸從1842年的五個增加到1911年的大約五十個;締約列強各國的僑民及其財產、貿易和工業都逐步享有領事裁判權;外國船隻在中國水域航行的范圍,從沿海的炮艦擴大到行駛於主要河流的商輪上;不但在中國海關,甚至在某些內地稅卡、郵局和鹽務官署都僱用了外國官員;傳教士的活動滲入到每一個省份和文教衛生部門。還有許多其他的特徵,如1900年以後外國在北京駐軍,1911年以後海關收入先撥作償付外債和賠款之用。這一切都表明了外國人對中國人民生活的特殊影響。對近代的民族主義者來說,還有什麼能比這一切更能激起愛國的義憤呢?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這種外國的侵略就日益被稱為「帝國主義」,並且帝國主義的侵略被認為是必須加以消除的國恥。
伴隨著這個觀點而來的還有另一種認識,即帝國主義在中國之所以得逞,是藉助於中國人的弱點,這弱點不但在於軍事方面,也在於精神方面,也即中國人缺乏愛國主義的獻身精神:這表現在他們為外國人工作,並且從罪惡的鴉片貿易、販賣苦力以及在沿海港口建立工業來剝削勞工的罪惡活動中同外國人一起牟利。道德的墮落也同樣明顯地表現在軍閥的割據、地主的自私自利、家庭第一的裙帶關系等方面。中國的這一切弱點大多是根源於腐朽的統治階級的各個階層——即滿洲人的異族朝廷、古代經典訓練出來的陳腐官吏、享有壟斷較高文化知識特權的文人學者和剝削貧苦佃農的地主。所有這些制度和積習的總和可以用「封建主義」一詞來概括。
這樣,在二十世紀,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這對孿生兄弟就被認為是十九世紀中國災難的根源。在人民共和國時期,這些術語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對它們的闡述,就被用來描述中國的近代史。在一個農民依然占絕大多數並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日本的侵略記憶猶新的廣袤國度里,國內統治階級和外國的侵略仍突出地成為過去遺留下來、而今天仍然必須與之搏鬥的兩大罪魁禍首。
當中國運用帝國主義的概念時,它已被擴大了。回顧起來,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無論是在國民黨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中,帝國主義的作用有增無已。它是毛澤東思想的組成部分。帝國主義從鴉片戰爭時起就活動開了,這比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列寧主義的金融—資本型的帝國主義的興起要早得多。毛澤東關於帝國主義的概念,不但遠溯到包括維多利亞早期商業擴張時代的戰爭和炮艦外交,它還把帝國主義概念擴大到幾乎包括十九世紀外國與中國的一切形式的接觸,把基督教的傳教活動當作文化帝國主義就是一例。由於西方國家經常的侵略擴張活動在歷史記載中是一目瞭然的,歷史學家一般認為有理由作出這一廣泛的結論,即中國人民遭到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剝削和欺凌。作為一般性的結論,這是幾乎不容置辯的。歐洲的侵略擴張和它後來的變種,是近代世界歷史的一個主要事實。
然而,我們這一卷既要重視現在,又要重視過去,因此,本卷的研究將要再現生活在歷史事件發生時的人們的觀點、動機以及他們在歷史上對這些事件的理解。由於中國的歷史觀在革命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因此必須了解中國人當時的生活狀況,同時還必須了解他們在舊秩序下的自我形象。一旦著手進行這樣的研究,帝國主義的形象就會被勾劃出來。帝國主義從一種自外部傾覆中國的單方面力量而變成了一種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且當今天對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這種相互作用進一步進行研究時,帝國主義這個概念就將分解為種種因素和情況。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中國社會是個龐然大物,它各地的情況又千差萬別。由於它的幅員遼闊,它不易受到外來影響,並且對於與外國接觸的反應也是形形色色的和分散的,而不是一致的和集中的。總的說來,中國自給自足的程度是非常高的,這首先表現在對外貿易方面,它在國民經濟中仍是一個比較次要的部分。其次,清帝國由於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征服了伊犁,以及在恰克圖和廣州分別成功地對付了俄國人和英國人,就建立起一道貌似強大的軍事防線。最後,在清朝統治下,具有絕對權威的儒家思想幾乎不能接受任何外國的政治觀念。所有這些因素都有利於形成高度的自給自足。但是還有另一個歷史傳統使得中國對外國的侵略反應遲鈍,這就是蠻夷入侵的傳統,以及這些入侵的蠻夷被吸收或同化於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情況。由於這個原因,擁有絕對權威的儒家思想變成了一種超民族主義的體系,它是不會輕易賞識外國的民族主義者的感情的。
這樣,一幅中國的國家和社會圖景就浮現了出來,它在十九世紀早期是自給自足地專注於它自己的國內生活,而不能對西方的侵略做出敏捷的反應。後來中國人與侵略者打交道時自有定見,就沒有遷就外國的制度。例如,清朝並未把對外貿易和外國的投資當成對國家有重要作用的事業而首先予以關注。清政權主要關切的是維持它所統治的和賴以取得主要生計的農村社會秩序。對外關系似是不關痛癢的事情。最初,西方人被認為事實上能納入中國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秩序之中而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只許他們在邊遠地區活動,正象其他外國人過去曾經做過的那樣。
幅員廣大、自給自足、統治階級的麻木不仁和漠不關心,所有這一切使清帝國在與西方國家接觸時毫無應變的准備。更確切地說,當這種接觸在近代成為事實時,導致中國衰落的一個原因恰恰就是中國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經取得的成就本身,要理解中國的衰落,就必須懂得中國早先取得的成就,因為這種成就之大竟使得中國的領袖人物對於災難的降臨毫無准備。正如改革家梁啟超後來在1896年所說:「今有巨廈,更歷千歲……非不枵然大也,風雨猝集,則傾圮必矣,而室中之人,猶然酣嬉鼾卧,漠然無所聞也。」
㈡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三次歷史性的革命是
1、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內轉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容,中國的廣大人民,深受三重大山的壓迫。新中國的成立則使得廣大的人民群眾成為新社會的主人。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實現的第一次歷史性轉變;
2、1956年底,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標志著我國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性轉變,「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道路」。1956年以後,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實現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
3、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實現的第三次歷史性轉變。
㈢ 中國革命歷史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壩的楊大娘是紅軍家屬。大兒子參加紅軍以後,家裡少了一個勞動力,里里外外什麼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個傍晚,楊大娘澆完菜園,回家准備挑水做飯。她剛拿起扁擔,卻發現水缸里的水滿滿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滿,昨天水缸滿,今天水缸又滿了。這是怎麼回事?她問小兒子:「小發仔,下午你挑水了嗎?」
11歲的小發仔把頭搖得撥浪鼓似的,說:「我沒挑。」
楊大娘越想越覺得奇怪,就跑到田頭問代耕隊長:「我屋裡那口水缸,天天都滿滿的。是你派人給我家挑水了吧?」
「沒有啊,」代耕隊長也感到奇怪,將信將疑地問,「真有這樣的事?」
正說著,上屋的二嬸也提著菜藍子走過來搭話:「是啊,我屋裡的水缸也是幹了又會滿,滿得都快要溢出來 了,不知道是誰在做好事。」
代耕隊長把斗笠往頭上一扣,笑笑說:「毛主席主張調查研究,你們該去調查調查呀!」
楊大娘和二嬸覺得這話有理,倆人商量了一陣,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楊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滿滿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幹活,早早拿起一雙鞋底,坐在門口,和二嬸你一針我一線地納起鞋底來。她倆鞋線扯得嗦嗦響,納好鞋底又上鞋幫,四隻耳朵聽動靜,兩雙眼睛觀八方,邊做針線活,邊搞起「調查」來。但是等了半天,也沒有半點兒動靜,她倆心裡納悶極了。
太陽離西山只有兩竿高的時候,楊大娘忽然聽見屋裡的後門響了,接著又聽到水桶鐵鉤碰撞的聲音。她倆驚喜地互相丟了個眼色,不約而同地喊了出來:「這回捉到了!」說著站起身就往屋裡跑。
楊大娘剛進門,差點跟一個挑著水桶的人撞個滿懷。她抬頭一看,見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紅軍制服,正沖著她和二嬸笑。望著他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她覺得很面熟,但是又記不起在什麼地方見過。二嬸一下就認出來了:「呀,這不是毛主席嗎!」
二嬸拉著毛主席坐下,楊大娘趕忙端上一碗茶,說:「毛主席,你來沙洲壩不久,可處處愛護體貼老百姓,叫我們怎麼感謝你呀!」
毛主席喝著茶,和兩位紅軍家屬聊起家常來,問她們:生活有沒有困難?代耕隊耕的田滿意不滿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寧小學的功課好不好?一直談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滿不可。楊大娘拗不過,只好答應了。
毛主席為楊大娘和二嬸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裡傳開了
㈣ 中國發生過哪些革命和重大的歷史事件(包括古代和近代)
很著名的革命有: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北宋末期的農民起義,水滸傳的故事。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還有每個朝代的建立都是大事件!
㈤ 中國歷史上三次革命分別是什麼
1、前221年,秦始皇復統一全國,建立專制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2、1911-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制度,建立了近代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
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
(5)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自近代以來,為了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國家的繁榮與富強,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成了中國革命的任務,建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
所以中國革命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史,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史,是進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教材。
㈥ 研究歷史的學者 中國革命為什麼必須分2步走必要性是什麼
毛澤東在總結北伐戰爭和土地革命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革專命分「兩步走」屬的思想,即整個中國革命分為兩步,第一步先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猶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只有做好上篇,才能去做下篇。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其原因在於:第一,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的。只有首先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然後才能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第二,社會主義革命需要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沒有一個新民主主義的統一的國家,沒有新民主主義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沒有幾萬萬人民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隻是完全的空想。第三,不同性質的革命都有自己特定的任務和階級陣線,如果「畢其功於一役」,必將四面出擊,分散我們的革命力量,結果欲速則不達。而且還會把革命的同盟者民族資產階級當作革命的對象,混淆階級陣線,削弱革命的力量。
㈦ 中國第一次革命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第一次革命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這場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其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誕生,所以這場革命不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之列。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革命卻是中國共產黨的前史。因為這場革命帶來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同時留下或提出了事關中國命運的一系列難題。這些難題交給了中國共產黨。所以,在此之後,就有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兩次偉大革命。
(7)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革命,亦即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這場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而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革命,亦即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第三次革命,是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