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中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中國歷史中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發布時間:2021-02-26 13:10:10

1.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所獲得的成就,及歷史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從生產領域產生變革,需要提供動力支持,蒸汽機的改良推動了機器的普及以及大工廠制的建立,從而推動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新,這場技術發展史上的巨大革命,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推動了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思想領域、世界市場等諸多方面的變革。
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2. 中國的工業革命

1.三次科技革命異同點的分析

(1)分析、比較三次科技革命的異同點,並從中得出基本認識。

①相同點:a.三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b.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以及人類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變革。c.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d.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②不同點:a.第一、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個相對和平的社會環境;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於二戰期間,延續至今。b.從發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發明者主要是勞動者,他們憑借經驗或技能取得許多成果,這些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發明者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c.從發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於英國,約半個世紀後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d.從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

③認識:三次科技革命的後果表明,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樹立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

(2)相關問題的分析

1.簡要分析導致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類似歷史條件,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同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有哪些?第三次科技革命又出現了哪些新的特點?通過以上比較分析,你得到了哪些啟發?

(二)影響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條件的相似之處:

①政治制度變革、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兩次工業革命進行的前提。

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制度的全面確立。

②市場、資金(資本)、科學技術是工業革命進行的重要條件。

英國成為最大殖民帝國。擴大海外市場、圈地運動和殖民擴張提供了資本;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科技知識,這一切促進英國工業革命的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科技的促進、自然科學的新發現、部分國家所需資金(資本)的獲得等等都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形成和發展。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同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①發明創造者絕大多數為科研工作者,人才素質高於以工人技師為主的英國工業革命;

②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較多地應用於工業,科研成果量多質高;而第一次工業革命多為生產經驗的總結和技術改進;

③一開始就呈現出多元化局面,各國都有,相互促進,美、德最多;而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集中於英國,之後向其它國家發展;

④側重於重工業和電力業、能源工業領域;而第一次開始於棉紡織業;

⑤開始於多數國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之時,形成了兩次工業的交叉。

(3)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特點:

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科學技術對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

②規模、深度、影響遠遠超過前兩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各領域相互促進。

(4)啟發:

①政治變革是科技發展的前提,政治變革解放了生產力,應大膽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的各個環節;

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③大力發展科技的同時,應擴大市場經濟,籌集科技發展需要的資金,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2.三次科技革命的相關問題

(1)三次工業革命發生的科技條件和社會原因

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條件。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為工業革命積累了大量的生產技術知識和骨幹力量;不斷擴大的市場,迫切需要生產手段的變革;以電學理論及其應用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的新突破,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條件。機器大工業的深入發展要求有更先進的動力、交通、和通訊手段;以相對論為代表的科學理論出現了重大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更好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的迫切需要,促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

(2)三次工業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創新標志

①計算機的發明和使用;②電力的廣泛應用;③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的應用。

(3)三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發展的共同影響

①都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工業布局的新變化。

②都引起了社會關系的重大變革:第一次導致近代社會兩大對立的階級即工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產生,並開始了城市化進程。第二次,壟斷組織產生,並與國家政權結合。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第三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強化,使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③都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確立了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殖民擴張造成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第三次,推動了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日益緊密。

(4)後兩次工業革命對東亞地區的影響

第二次:日本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壟斷組織出現,成為亞洲強國,東方其他國家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列強加緊對各國的資本輸出。

第三次: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中國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韓國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東亞國家經濟發展特別引人注目,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機遇與挑戰並存。

(5)第三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相比最大的不同點

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

(6)美國在第二、三次科技革命領先的原因及對美國政治經濟的影響

美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領先一步。因為:①南北戰爭中工業資產階級的勝利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政治保證。②西部的開發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③歐洲剩餘資本源源而來。④歐亞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⑤愛迪生、福特、萊特、貝爾等人的眾多發明使美國在電力、交通運輸、遠程通訊等領域領先。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領先一步的原因:①20世紀初原子、電子方面的理論就出現重大突破。②一戰後美國逐漸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二戰未影響美國本土,因而具有開展科技革命的雄厚物質基礎。③二戰中贏得戰爭的迫切需求使其政府和資本家注重科技投入。④第二次世界大戰推動美國首先突破了原子能的應用,發明了電子計算機。⑤戰後西歐國家的恢復和新興國家的發展,客觀上為美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共同影響:①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19世紀末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二戰後至70年代初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格局。②導致了生產關系的調整。19世紀晚期美國產生了壟斷組織,生產和資本集中程度最高。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日益加強。③上層建築的變化。19世紀晚期美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號稱托拉斯帝國主義。二戰後過渡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④為美國爭霸世界創造了條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把侵略矛頭從拉美指向亞洲太平洋地區。二戰後美國稱霸資本主義世界,妄圖在全球建立霸權。

3. 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主觀上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對中國發動了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促使中國社會矛盾發生根本變化。
客觀上中國引進西方科技,洋務企業、民族企業等近代工業出現。

4.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中國的進程

1.第一次工業革命之 使生產力大為提高,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界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對中國的影響: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
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2.中國人民英勇抗爭
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民不斷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
3.中國新思想萌發
魏源、林則徐等開明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4.中國近代化起步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2.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 資本主義制度已在全世界范圍內確立 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生產力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 即帝國主義時期 加緊了對落後國家的掠奪,彼此之間也展開了分割殖民地的爭斗 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對中國的影響: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需要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開展殖民活動,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全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這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1.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邊疆危機到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從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瓜分狂潮到八國聯軍侵華,帝國主義展開瓜分中國的狂潮。《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邊疆危機、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官兵英勇抗爭;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在華投資設廠合法化。列強競相對華輸出資本,加劇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這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4.中國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
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也傳播著進步和文明,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
補充:
首先,指出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甲午中日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破產。這其中的原因固有許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觸動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舊,這是洋務運動破產的根本原因。其次,充分肯定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其積極作用表現在:第一,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第二,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第三,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中國的影響:①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先進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②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人救亡圖存運動高漲(或答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

5.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英國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告終,之後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南京條約》的簽訂導致中國除了開放廣、廈、福、寧、上五處通商口岸以及賠償了大量銀元之外,又被迫割讓了香港島,中國的領土因而不再完整,並且英國商人進出口的貨物繳納的稅款,中方需要與英方商議協定,導致中國的主權也受到侵害。
但是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對中國中國表現出了「建設性使命」:清政府設立了總理各國理事衙門,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加強了同外國的聯系,也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地化的標志。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果就是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資本主
義國家帶來的資本主義經濟使中國原本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改變了以往閉塞的經濟模式,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但這種改變是被迫的,受到列強控制。且種種不平等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關稅結構,使本土自然經濟失去保護,雪上加霜。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工業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也催生了近代工業的產生,主要包括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所以也可以稱為中國資本主義產生,其中購買洋槍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練軍隊、學習外洋科學、使用機器、開礦辦廠等對外關系與外洋往來的事物有關的一切事情均被稱之為洋務,洋務派起初人數不多,但他們的勢力與日俱增。在朝廷里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實權的大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國藩為首的湘系集團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以及後起的張之洞集團影響較大,他們開辦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近代軍事工業;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在「富國」的口號下,採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胥各庄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蘭州織呢局等民用企業。與此同時,洋務派還開始籌劃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軍。在洋務派控制了海軍衙門以後,又進一步擴建北洋艦隊,修建旅順船塢和威海衛軍港。自此,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6.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了工業革命

中國完成三復次科技革命的時間,沒制有一個十分准確的說法。大概的時間點是,一戰以前,中國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並已經吸收了一些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二戰以前,基本已經完成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科技革命並不僅僅是科學技術領域的,還附帶著社會制度的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是今天,農村人口仍然佔有中國人口的一半,並不能說真的進入了工業化社會,也沒有完成最基本的工業革命。
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基本完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7. 第一次工業革命歷史進程

第一次工業革命歷史進程: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場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棉紗頓時供不應求。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利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
隨著機器生產的增多,原有的動力如畜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
簡介: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8.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中國在干什麼

工業革命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工業革命是促使工場手工業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一次革命,使世界資本主義進入蒸汽時代。這場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19世紀擴展到歐洲大陸、北美和日本。 工業革命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其中之一是,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面貌,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彼此聯系,不可分離的整體:經過工業革命的歐美國家成為力量強大的工業國,一方面,他們以武力打開許多亞非國家的和地區的大門,掠奪原料,傾銷商品,進行殘酷的剝削,造成那些國家和地區的長期落後和貧困,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歐美工業國家的入侵,也極大沖擊著亞非國家和地區的舊制度和舊意識。 對中國的影響:(1)19世紀三十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告終,之後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里的先進人物,認識到國家的危難和落後,要求改變現狀和學習外國。魏源寫了《海國圖志》,這是中國第一部較詳盡地介紹西方地理、歷史的著作,對開闊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起了積極作用。 (3)鴉片戰爭更加激化了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洪秀全通過創立拜上帝教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4)19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國相繼完成工業革命,不滿足鴉片戰爭中獲得侵略權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清政府拒絕修約要求,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美、俄兩國對英法的侵華戰爭採取表面調停、實際支持的態度,趁火打劫。這次戰爭仍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俄、美、英、發現後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和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5)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面對如何解決內憂外患,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引用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先後創辦近代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並籌劃海防,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製作用。 (6)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資本主義企業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起。由於中國資本主義是在中國辦殖民半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政治上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的特點。 2.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對中國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後,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對中國的影響:(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落後國家的掠奪,彼此之間也展開了分割殖民地的爭斗。在這種國際背景下,中國的鄰邦和邊疆地區遭到侵略者更加嚴重的蠶食鯨吞。當時中國邊疆出現新危機:美日對台灣的侵略、俄英對新疆的侵略、英對西藏的侵略等,1883—1885年法國侵略中國,挑起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2)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英、法、日、俄等國都陸續成為帝國主義國家,1894年,日本又發動了對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同時也說明洋務運動沒有是中國走上富強。而日本則利用巨額戰爭賠款瘋狂擴充軍備,使自己擠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部平衡的加劇,後起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緊了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地區的侵略,這一時期對外擴張的經濟形勢以資本輸出為主,並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列強以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設廠等方式,對中國加劇經濟侵略,並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之後,美國又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一天天膨脹起來。 (4)甲午戰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面臨中國帝國主義瓜分的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發動和領導了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戊戌變法」,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但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以失敗告終。 (5)同時期農民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打破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但最終也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為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保護帝國主義各國在華侵略利益,八個帝國主義國家聯合發動了旨在瓜分中國的大規模侵華戰爭,戰後,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6)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尤其《辛丑條約》簽訂後,使人民看清了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矛盾,集中表現在反對清朝統治的斗爭上,以孫中山為代表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了反清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帝國主義為了維護其在華侵略利益,極力破壞中國革命,武昌起義後,帝國主義看到清政府難以繼續維持,就從封建統治集團內部選中袁世凱,作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的局面,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篡奪辛亥革命的果實,開始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為保衛辛亥革命的成果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斗爭: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袁世凱死後,帝國主義失去了在中國的共同的代理人,各自扶植地方軍閥作為代理人,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中國出現軍閥割據紛爭的局面。

9. 中國歷史上民族工業革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完成三次抄科技革命的時間襲,沒有一個十分准確的說法。大概的時間點是,一戰以前,中國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並已經吸收了一些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二戰以前,基本已經完成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科技革命並不僅僅是科學技術領域的,還附帶著社會制度的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是今天,農村人口仍然佔有中國人口的一半,並不能說真的進入了工業化社會,也沒有完成最基本的工業革命。
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基本完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10. 第一次工業革命 歷史背景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英國資產階級統治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

另一方面,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中,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工廠手工業,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歷史上把這一過程稱為「工業革命」。

(10)中國歷史中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經過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從此,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螺機、水力織布機等先進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機器生產越來越多,原有的動力如,蓄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

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中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