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造飛機的歷史

中國造飛機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6 13:08:34

『壹』 中國飛機在那一年誕生

1954年7月3日,新中國第一架自製飛機--初教-5飛機在南昌飛上藍天,揭開了新中國飛機製造史上的第一頁。新華社以「光輝的開端」為題,將這一喜訊迅速傳遍了世界。同年8月1日,***主席親筆簽署了給洪都全體職工的嘉勉信,稱「這對建立我國的飛機製造業和增強國防力量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1954年7月3日下午5時15分,是一個令所有的中國人都歡呼雀躍的時刻。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架自已製造的飛機--仿製蘇聯的雅克18(後被稱為「初教-5」)首飛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從此由修理跨入了製造的新階段。中國不能自己製造飛機的歷史結束了!
8月1日,***主席親筆給洪都人簽署了嘉勉信:「祝賀你們試制第一架雅克-18型飛機成功的勝利,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製造業和增強國際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雅克-18飛機是蘇聯雅克福烈夫設計局1946年設計的初級教練機,結構簡單,構架式機身骨架,矩形中翼和兩個梯形外翼,安裝一台活塞式發動機和木質螺旋槳。起落架為後三點式。機身裝有航行儀表、發動機儀表、無線電台和半羅盤、機內通話設備等。重量較輕,操縱容易,可在土跑道上起降,可以使學員在學會各種初級訓練科目後,很快掌握飛機的使用性能。
從1954年第一架初教5飛機製造成功至1958年10月奉令停產,初教5飛機共生產379架,全部交付空、海軍和民航使用,為培養、訓練中國早期飛行員做出了貢獻。

『貳』 你是否了解中國造大飛機的歷程

這個不是很了解,但是造飛機肯定是個大工程,我覺得應該是比較復雜的,但是一個飛機機器鵲雀這個筆記很要花好幾年的時間了。

『叄』 中國飛機發展史

初教-5教練機,我國第一種自行製造的初級教練機,原型為蘇聯雅克-18教練機。雅克-18是由前蘇聯雅克福列夫設計局於1946年設計生產的雙座初級教練機

初教-6串列雙座螺旋槳教練機,長期服役於我國空軍及地方航校,至今仍然是我國初級教練機的主力^,

殲-5由沈飛工業公司研製,是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斗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殲-5是仿製蘇聯的米格-17Ф(米格-17F)殲擊機,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飛,52年底開始大量生產。首飛的試飛員是吳克明,當時殲-5被稱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稱殲-5

飛行員在殲-5旁談話——請注意當時帶有軍銜的蘇式軍裝

殲教-5是在殲-5甲的基礎上改型設計的全天候雙座噴氣教練機,由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

殲-6殲擊機,原型為蘇聯米格-19殲擊機,是第二代戰斗機,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戰斗機。殲-6多次擊敗比自身強大的敵方戰斗機,不管戰斗的具體情況如何,這些戰績是值得我們銘記的。在蘇聯,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實際上很多飛行員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飛米格-21的。但在中國大陸,大批生產的殲-6和殲-6甲等始終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戰機,長期活躍於國土防空作戰,目前還裝備有一定數量,主要用於訓練

殲教-6由沈陽飛機廠研製,於66年開始研製,1970年11月6日首飛|

殲-12輕型戰斗機是我國第一種完全依靠本國技術力量進行設計和製造的噴氣戰斗機。它擺脫前蘇聯系列飛機的設計格局,為我國獨立自主研製戰斗機奠定了良好基礎。但由於殲-12的一系列致命弱點,它最終夭折,從未正式服役

轟-5前線輕型戰術轟炸機,是我國從蘇聯引進的伊爾-28(IL-28)噴氣轟炸機的仿製品。該機採用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平直翼型,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一種前線轟炸機。機頭的玻璃艙是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為導航和光學轟炸瞄準提供了良好視野.

轟電-5,機尾有加裝的天線

轟-5的機頭,機頭裝有23-1型23mm固定機炮。23-1機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發/分。尾部炮塔有兩門相同型號的機炮

轟-6轟炸機,原型為蘇聯的著名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該機採用兩台圖曼采夫渦輪噴氣發動機,翼型後掠,1948年開始研製,直到1990年還有少量在蘇軍中服役。uY;z%/ 第一架轟-6原型機於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採用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69年批量投產。由於我國之後一直未能獲得更好的替代機型,轟-6服役至今,並仍在繼續改進生產之中

運-5運輸機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製造的運輸機,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負責,其原型為蘇聯40年代設計的安-2運輸機。盡管運-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飛行穩定、運行費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國最常見的運輸機。運-5的另一個優點就是它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穩定飛行,且起飛距離僅僅為170米

直-5是我國製造的第一種多用途直升機,也是新中國直升機科研應用的開端。研製初期代號「旋風25」,原型為蘇聯米-4直升機。1958年2月,哈爾濱飛機工業公司按照蘇聯提供的全套圖紙資料開始仿製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試飛,1959年初由國家鑒定委員會正式驗收,投入批生產

直-5有一種武裝直升機改型。機腹加裝了一個12.7mm機槍槍塔,兩側攜帶火箭發射器

1960年代,由於蘇聯援助的取消、專家的撤離,解放軍空軍試驗用的拉-17無人靶機嚴重缺失,國家下決心搞自己的無人靶機,從而促生了長空一號。長空一號(CK-1)高速無人機由位於巴丹吉林沙漠的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二站在1965年~1967年成功定型,主要負責人是被譽為「中國無人機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趙煦將軍

解放軍陸軍航空兵擁有少量的米-6(北約代號「吊鉤」)重型運輸直升機。據信這些直升機是在1970年向蘇聯購買的,直到近期才開始向公眾公開了少量信息。米-6巡航速度為250千米/小時,航程620千米,最大載重12噸。據說有三架已經墜毀,剩餘的使用壽命已到期

安-30是從安-24系列發展而來的航空測繪飛機,原型為軍用的安-26型。安-30於1974年首次試飛,除蘇聯使用外,還出口到中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古巴、越南、捷克、哈薩克斯壇等國

殲-7戰斗機,原型為蘇聯於1961年轉讓的米格-21F-13,分代為第二代噴氣戰斗機,第二代超音速戰斗機,有多種改型

是殲-7Ⅲ(按空軍新的編號方法稱為殲-7C),該型號項目又稱殲-7大改,以米格-21MF為藍本,目的同樣是改變殲-7系列航程短、雷達作用距離短、火力弱等缺點。我國於1979年以多架殲-6為交換,從埃及換回了一架MF型。米格-21MF和比斯的性能與早期的米格-2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廣泛裝備於蘇聯、東歐、印度等。遺憾的是,我國的殲-7Ⅲ卻不能說是成功之作

殲-7E和殲-7MG是我國殲-7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殲擊機的兩種改進型,而MG型又是由E型發展來的出口型。這兩種改型是對米格-21系列機動性改進的重大嘗試,事實證明這一改型是相當成功的

殲教-7,是我國在殲-7基礎上發展的雙座教練機,由貴州航空工業集團負責研製。81年起貴州航空集團以殲-7II戰斗機為原型開始研製工作,85年7月首飛,87年定型。裝備部隊後用於作為殲-7、殲-8戰斗機飛行員的飛行訓練

強-5單座雙發超音速攻擊機,國內稱「強擊機」,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其主要任務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對地攻擊,也可進行對空自衛作戰。強-5的研製過程動盪曲折,堪稱我國自研軍用飛機中頗有曲折性和戲劇性的一幕。

運-7是我國在前蘇聯安-24型的基礎上研製生產的雙發鍋輪螺旋槳中短程運輸機。運-7是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生產的雙發渦漿支線運輸機,於1970年12月25日首飛上天

運-8運輸機由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為中型四發渦輪螺槳多用途運輸機,原型為蘇聯安-12。該機可用於空投、空降、運輸、救生及海上作業等多種用途。1960年起,運-8由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負責設計,74年12月25日,該機01號原型機首次試飛。後西安飛機工業公司將02、03號兩架原型機散裝件、技術資料和專用部分工藝裝備等,轉交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繼續進行試制。02、03號原型機分別在75年12月、77年1月試飛成功

運-11是我國哈爾濱飛機廠研製的一種輕型雙發多用途運輸機。哈飛於1974年4月提出設想,1975年1月開始設計,1975年12月30日Y-11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運-11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試制,當年上天的目標。1977年4月3日設計定型投入生產

運-12是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原哈爾濱飛機廠)在運-11基礎上進行深入改進的發展型號,很快成為了中國航空工業界一個在商業上較為成功的機型。該機於80年初開始研製。經過兩年時間、1100多飛行小時試飛定型

水轟-5型水上反潛轟炸機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用於中近海域海上偵察、巡邏警戒、搜索反清等任務,也可監視和攻擊水面艦艇。50年代初我國曾引進6架蘇聯別-6水上飛機,但不足以滿足海軍的各種需要。1968年水轟-5的研製正式得到批准,70年完成總體設計,次年總裝出第一架原型01號。1971年就以110%的設計載荷達到並超過全機靜強度破壞試驗的技術要求,並總裝成功

殲-8戰斗機是我國在殲-7,即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北約編號「長須鯨」。J

沈飛公司在殲-8的基礎上研製了殲-8Ⅱ飛機。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88年3月18日,殲8Ⅱ設計定型,在沈陽召開隆重慶功大會。當時的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劉華清和國防科工委,空、海軍領導參加了大會,可見軍方希望之高。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殲8Ⅱ飛機設計定型

教-8,我國新一代初級教練機。為了給解放軍裝備先進的噴氣初級教練機,1982年洪都集團公司成立了教練機方案組,以石屏為方案組組長,後任主要設計師。通過研究比較,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洪都集團提出「提高訓練效率,降低訓練費用」的研製思路,基本性能要求和適應不同國家需要的兩種訓練體制,得到廣泛認同。1986年,我國決定與巴基斯坦合作研製教-8。巴基斯坦方面投資了25%,並負責生產前機身等部位。1987年7月,教-8開始具體設計。89年1月開始製造原型機,共製造5架原型機(3架試飛,2架用於靜力試驗),001與003號原型機分別於1990年11月26日和91年10月首飛。隨後15架預生產型開工,並在1992年7月首飛。因此實際上教-8分為國內型和外銷型號

殲轟-7「飛豹」,對外名稱FBC-1,是由我國於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中型戰斗轟炸機。該機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是解放軍作戰飛機中耀眼的新星。該機由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負責研製

殲-7MFmp0

FC-1戰斗機於2003年8月勝利首飛!FC-1戰斗機已正式命名為「梟龍」。,

國產化的蘇-27將命名為殲-11#_

蘇-30多用途戰斗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戰斗轟炸機。其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初,最初的兩架原型機在80年前首飛,被命名為蘇-27PU或蘇-30>|

我國於70年代末購進了14架法國航宇工業公司研製的SA321「超黃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機,交由海軍航空兵部隊使用。該機型在法國於1966年開始交付使用,裝備後成為我國第一代艦載機。隨後,我國開始在「超黃蜂」得基礎上仿製直-8H=V

直-9輕型多用途直升機是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引進法國專利、研製生產的。用於人員運輸、近海支援、海上救護、空中攝影、海上巡邏、魚群觀測、護林防火等,並可作為艦載機使用。軍事用途包括偵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護、反潛、偵察校炮及通訊-&3

直-11型機由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共同研製,屬於軍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機。直-11的仿製原型為由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原法國宇航公司)研製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輕型直升機。可用於教練、偵察、救護、緝私、消防、旅遊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ULr

中國於1984年7月與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簽訂購買24架S-70「黑鷹」直升機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鷹」運抵中國天津。該機由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研製,在美軍中的編號為UH-60,是美軍目前裝備數量最多的通用直升機,用途廣泛,改型繁多|"

「小羚羊」輕型直升機由原法國宇航公司(現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和英國韋斯特蘭直升機公司共同研製。qN.L 解放軍選定了當時已不算最先進的「小羚羊」直升機。法國宇航公司當時以為遇上了大客戶了,非常投入,並預計中國首批將訂購24架「小羚羊」。不想解放軍由於軍費所限,只在80年代初訂購了一批8架SA342L1型「小羚羊」,88年交付,讓西方大跌眼鏡。此後解放軍再也沒有增購過「小羚羊」。86年陸軍航空兵組建後,「小羚羊」全部歸入陸航部隊}Y

卡-284EXz

目前,伊爾-76是我軍唯一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型運輸機,而運-8等只能算中小型運輸機。由於尚無法立即仿製伊爾-76,只可以依賴進口。但經費的短缺又使得采購量較小,還要減去日常維護、訓練、故障的數量,我軍可用的大型運輸機可以說是嚴重不足。因此仿製或研製大型運輸機,迫在眉睫juT

ASN-206多用途無人駕駛飛機是由西北工業大學西安愛生技術集團研製的。該機於1994年12月完成研製工作

殲-10,按西方劃分戰斗機的方法,屬於典型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將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斗機,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作戰飛機。遺憾的是,自1984年殲-10正式啟動,至今仍未正式服役。(}[l* 殲-10在製造出第一架原型機後很長的時間里,都面臨著只有洋人發動機可用的尷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經完成了為期兩年的向中國出口AL-31FN發動機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計劃2002年國產渦扇將順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國產渦扇發動機方才傳來捷報,殲-10終於有望獲得一顆「國產心」。

中國第一批就進口了60架米-17,編號為917、927、937、967、987字頭的五位數。導致這一交易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在1989年後拒絕出售更多的S70「黑鷹」直升機給中國,於是中國向俄羅斯訂購了相比之下價格非常便宜的米-17。1991年首批24架米-17到貨,1995年前又有35架交貨,且為米-171改進型。中國進口的米-17部分裝有六個外掛架,可攜帶炸彈、布雷器、火箭發射器等。另外這些米-17並沒有俄羅斯自己使用的米-8TV上的12.7mm機槍、座艙裝甲、發動機尾氣紅外抑制裝置。

陸軍的米-8有的用於專人運輸,因此沒有攜帶武器,尾梁下也沒有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而米-17主要用於空降突擊運輸,因此多數有武器系統和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

解放軍空降兵部隊正在登機。圖中可見空降兵分隊的標准裝備,包括折疊托自動步槍,以及狙擊步槍、雙管燃燒彈發射器等支援火力

米-17發射火箭彈,注意發射器尾部噴出的火焰在導向板的作用下偏離機體

米-17尾梁特寫,注意天線和紅外誘餌發射器

文革前夕我國空軍受到政治思想和部分上層人物鼓吹的影響,於67年4月啟動「小殲」的研製計劃。計劃突出新殲擊機要小、輕、靈,按當時「開展空中游擊戰」的設計思想,本意是要研製一種高機動靈活,短距起降,維護簡單,造價低廉的小型戰斗機。69年南昌飛機製造廠正式接受了研製任務,次年3月正式定名「殲-12」。由我國著名航空設計師陸孝彭同志(下圖)任主設計師。原型機於1970年12月首飛成功,73年9月向中央領導做匯報表演,當時葉劍英元帥贊譽其為「空中李向陽」。名如其機,殲-12飛機機動性確實相當不錯,參加試飛的飛行員贊嘆有加

http://bbs.tiexue.net/post_1758712_1.html

『肆』 中國什麼時候發明了飛機

馮如,我國從事飛機研製、設計、製造和飛行的第一人,為我國動力載人飛行史譜寫了光輝的第一頁,享譽世界,被美國報紙贊為「東方萊特」。他提出航空救國主張並為之奮斗,卒至以身殉職。馮如殉職後,被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追授陸軍少將軍銜,遺體安葬在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立碑紀念,尊為「中國始創飛行大家」。 馮如,原名馮九如,乳名馮珠九,字鼎三,號樹垣。1884年1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恩平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2歲時,因生活所迫,隨親戚赴美國舊金山謀生。 1903年,當得知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後,馮如決心要依靠中國人的力量來製造飛機。他得到當地華僑的贊助,於1907年在舊金山以東的奧克蘭設立飛機製造廠,1909年正式成立廣東飛行器公司,馮如任總工程師。公司於當年便投入製造飛機。 1909年9月21日,馮如於接近黃昏時在奧克蘭附近一個圓形山丘旁進行了第一次試飛,這是一個遠離居民點的地方,在場的除記者外,就是他的三個助手。當飛機起飛後飛行了0.8公里,離地4.57米准備作一次轉彎時,螺旋槳突然停轉,飛機摔在地面,馮如被摔出機外,幸沒受傷。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於螺旋槳槳軸螺絲擰得太緊,致使槳根斷裂。 1910年7月,馮如根據寇蒂斯「金箭」和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又製作了第二架飛機,10月至12月,馮如駕駛它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並受到孫中山先生和旅美華僑的贊許,同時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1911年2月,馮如謝絕美國多方的聘任,帶著助手及兩架飛機回到中國。辛亥革命後,馮如被廣東革命軍政府委任為飛行隊長。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犧牲,被追授為陸軍少將,遺體安葬在黃花崗,並立碑紀念,被尊為「中國首創飛行大家」。

『伍』 中國飛機的發展史

初教-5教練機,我國第一種自行製造的初級教練機,原型為蘇聯雅克-18教練機。雅克-18是由前蘇聯雅克福列夫設計局於1946年設計生產的雙座初級教練機

初教-6串列雙座螺旋槳教練機,長期服役於我國空軍及地方航校,至今仍然是我國初級教練機的主力^,

殲-5由沈飛工業公司研製,是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斗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殲-5是仿製蘇聯的米格-17Ф(米格-17F)殲擊機,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飛,52年底開始大量生產。首飛的試飛員是吳克明,當時殲-5被稱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稱殲-5

飛行員在殲-5旁談話——請注意當時帶有軍銜的蘇式軍裝

殲教-5是在殲-5甲的基礎上改型設計的全天候雙座噴氣教練機,由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

殲-6殲擊機,原型為蘇聯米格-19殲擊機,是第二代戰斗機,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戰斗機。殲-6多次擊敗比自身強大的敵方戰斗機,不管戰斗的具體情況如何,這些戰績是值得我們銘記的。在蘇聯,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實際上很多飛行員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飛米格-21的。但在中國大陸,大批生產的殲-6和殲-6甲等始終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戰機,長期活躍於國土防空作戰,目前還裝備有一定數量,主要用於訓練

殲教-6由沈陽飛機廠研製,於66年開始研製,1970年11月6日首飛|

殲-12輕型戰斗機是我國第一種完全依靠本國技術力量進行設計和製造的噴氣戰斗機。它擺脫前蘇聯系列飛機的設計格局,為我國獨立自主研製戰斗機奠定了良好基礎。但由於殲-12的一系列致命弱點,它最終夭折,從未正式服役

轟-5前線輕型戰術轟炸機,是我國從蘇聯引進的伊爾-28(IL-28)噴氣轟炸機的仿製品。該機採用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平直翼型,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一種前線轟炸機。機頭的玻璃艙是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為導航和光學轟炸瞄準提供了良好視野.

轟電-5,機尾有加裝的天線

轟-5的機頭,機頭裝有23-1型23mm固定機炮。23-1機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發/分。尾部炮塔有兩門相同型號的機炮

轟-6轟炸機,原型為蘇聯的著名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該機採用兩台圖曼采夫渦輪噴氣發動機,翼型後掠,1948年開始研製,直到1990年還有少量在蘇軍中服役。uY;z%/ 第一架轟-6原型機於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採用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69年批量投產。由於我國之後一直未能獲得更好的替代機型,轟-6服役至今,並仍在繼續改進生產之中

運-5運輸機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製造的運輸機,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負責,其原型為蘇聯40年代設計的安-2運輸機。盡管運-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飛行穩定、運行費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國最常見的運輸機。運-5的另一個優點就是它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穩定飛行,且起飛距離僅僅為170米

直-5是我國製造的第一種多用途直升機,也是新中國直升機科研應用的開端。研製初期代號「旋風25」,原型為蘇聯米-4直升機。1958年2月,哈爾濱飛機工業公司按照蘇聯提供的全套圖紙資料開始仿製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試飛,1959年初由國家鑒定委員會正式驗收,投入批生產

直-5有一種武裝直升機改型。機腹加裝了一個12.7mm機槍槍塔,兩側攜帶火箭發射器

1960年代,由於蘇聯援助的取消、專家的撤離,解放軍空軍試驗用的拉-17無人靶機嚴重缺失,國家下決心搞自己的無人靶機,從而促生了長空一號。長空一號(CK-1)高速無人機由位於巴丹吉林沙漠的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二站在1965年~1967年成功定型,主要負責人是被譽為「中國無人機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趙煦將軍

解放軍陸軍航空兵擁有少量的米-6(北約代號「吊鉤」)重型運輸直升機。據信這些直升機是在1970年向蘇聯購買的,直到近期才開始向公眾公開了少量信息。米-6巡航速度為250千米/小時,航程620千米,最大載重12噸。據說有三架已經墜毀,剩餘的使用壽命已到期

安-30是從安-24系列發展而來的航空測繪飛機,原型為軍用的安-26型。安-30於1974年首次試飛,除蘇聯使用外,還出口到中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古巴、越南、捷克、哈薩克斯壇等國

殲-7戰斗機,原型為蘇聯於1961年轉讓的米格-21F-13,分代為第二代噴氣戰斗機,第二代超音速戰斗機,有多種改型

是殲-7Ⅲ(按空軍新的編號方法稱為殲-7C),該型號項目又稱殲-7大改,以米格-21MF為藍本,目的同樣是改變殲-7系列航程短、雷達作用距離短、火力弱等缺點。我國於1979年以多架殲-6為交換,從埃及換回了一架MF型。米格-21MF和比斯的性能與早期的米格-2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廣泛裝備於蘇聯、東歐、印度等。遺憾的是,我國的殲-7Ⅲ卻不能說是成功之作

殲-7E和殲-7MG是我國殲-7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殲擊機的兩種改進型,而MG型又是由E型發展來的出口型。這兩種改型是對米格-21系列機動性改進的重大嘗試,事實證明這一改型是相當成功的

殲教-7,是我國在殲-7基礎上發展的雙座教練機,由貴州航空工業集團負責研製。81年起貴州航空集團以殲-7II戰斗機為原型開始研製工作,85年7月首飛,87年定型。裝備部隊後用於作為殲-7、殲-8戰斗機飛行員的飛行訓練

強-5單座雙發超音速攻擊機,國內稱「強擊機」,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其主要任務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對地攻擊,也可進行對空自衛作戰。強-5的研製過程動盪曲折,堪稱我國自研軍用飛機中頗有曲折性和戲劇性的一幕。

運-7是我國在前蘇聯安-24型的基礎上研製生產的雙發鍋輪螺旋槳中短程運輸機。運-7是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生產的雙發渦漿支線運輸機,於1970年12月25日首飛上天

運-8運輸機由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為中型四發渦輪螺槳多用途運輸機,原型為蘇聯安-12。該機可用於空投、空降、運輸、救生及海上作業等多種用途。1960年起,運-8由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負責設計,74年12月25日,該機01號原型機首次試飛。後西安飛機工業公司將02、03號兩架原型機散裝件、技術資料和專用部分工藝裝備等,轉交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繼續進行試制。02、03號原型機分別在75年12月、77年1月試飛成功

運-11是我國哈爾濱飛機廠研製的一種輕型雙發多用途運輸機。哈飛於1974年4月提出設想,1975年1月開始設計,1975年12月30日Y-11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運-11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試制,當年上天的目標。1977年4月3日設計定型投入生產

運-12是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原哈爾濱飛機廠)在運-11基礎上進行深入改進的發展型號,很快成為了中國航空工業界一個在商業上較為成功的機型。該機於80年初開始研製。經過兩年時間、1100多飛行小時試飛定型

水轟-5型水上反潛轟炸機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用於中近海域海上偵察、巡邏警戒、搜索反清等任務,也可監視和攻擊水面艦艇。50年代初我國曾引進6架蘇聯別-6水上飛機,但不足以滿足海軍的各種需要。1968年水轟-5的研製正式得到批准,70年完成總體設計,次年總裝出第一架原型01號。1971年就以110%的設計載荷達到並超過全機靜強度破壞試驗的技術要求,並總裝成功

殲-8戰斗機是我國在殲-7,即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北約編號「長須鯨」。J

沈飛公司在殲-8的基礎上研製了殲-8Ⅱ飛機。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88年3月18日,殲8Ⅱ設計定型,在沈陽召開隆重慶功大會。當時的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劉華清和國防科工委,空、海軍領導參加了大會,可見軍方希望之高。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殲8Ⅱ飛機設計定型

教-8,我國新一代初級教練機。為了給解放軍裝備先進的噴氣初級教練機,1982年洪都集團公司成立了教練機方案組,以石屏為方案組組長,後任主要設計師。通過研究比較,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洪都集團提出「提高訓練效率,降低訓練費用」的研製思路,基本性能要求和適應不同國家需要的兩種訓練體制,得到廣泛認同。1986年,我國決定與巴基斯坦合作研製教-8。巴基斯坦方面投資了25%,並負責生產前機身等部位。1987年7月,教-8開始具體設計。89年1月開始製造原型機,共製造5架原型機(3架試飛,2架用於靜力試驗),001與003號原型機分別於1990年11月26日和91年10月首飛。隨後15架預生產型開工,並在1992年7月首飛。因此實際上教-8分為國內型和外銷型號

殲轟-7「飛豹」,對外名稱FBC-1,是由我國於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中型戰斗轟炸機。該機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是解放軍作戰飛機中耀眼的新星。該機由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負責研製

殲-7MFmp0

FC-1戰斗機於2003年8月勝利首飛!FC-1戰斗機已正式命名為「梟龍」。,

國產化的蘇-27將命名為殲-11#_

蘇-30多用途戰斗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戰斗轟炸機。其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初,最初的兩架原型機在80年前首飛,被命名為蘇-27PU或蘇-30>|

我國於70年代末購進了14架法國航宇工業公司研製的SA321「超黃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機,交由海軍航空兵部隊使用。該機型在法國於1966年開始交付使用,裝備後成為我國第一代艦載機。隨後,我國開始在「超黃蜂」得基礎上仿製直-8H=V

直-9輕型多用途直升機是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引進法國專利、研製生產的。用於人員運輸、近海支援、海上救護、空中攝影、海上巡邏、魚群觀測、護林防火等,並可作為艦載機使用。軍事用途包括偵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護、反潛、偵察校炮及通訊-&3

直-11型機由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共同研製,屬於軍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機。直-11的仿製原型為由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原法國宇航公司)研製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輕型直升機。可用於教練、偵察、救護、緝私、消防、旅遊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ULr

中國於1984年7月與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簽訂購買24架S-70「黑鷹」直升機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鷹」運抵中國天津。該機由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研製,在美軍中的編號為UH-60,是美軍目前裝備數量最多的通用直升機,用途廣泛,改型繁多|"

「小羚羊」輕型直升機由原法國宇航公司(現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和英國韋斯特蘭直升機公司共同研製。qN.L 解放軍選定了當時已不算最先進的「小羚羊」直升機。法國宇航公司當時以為遇上了大客戶了,非常投入,並預計中國首批將訂購24架「小羚羊」。不想解放軍由於軍費所限,只在80年代初訂購了一批8架SA342L1型「小羚羊」,88年交付,讓西方大跌眼鏡。此後解放軍再也沒有增購過「小羚羊」。86年陸軍航空兵組建後,「小羚羊」全部歸入陸航部隊}Y

卡-284EXz

目前,伊爾-76是我軍唯一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型運輸機,而運-8等只能算中小型運輸機。由於尚無法立即仿製伊爾-76,只可以依賴進口。但經費的短缺又使得采購量較小,還要減去日常維護、訓練、故障的數量,我軍可用的大型運輸機可以說是嚴重不足。因此仿製或研製大型運輸機,迫在眉睫juT

ASN-206多用途無人駕駛飛機是由西北工業大學西安愛生技術集團研製的。該機於1994年12月完成研製工作

殲-10,按西方劃分戰斗機的方法,屬於典型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將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斗機,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作戰飛機。遺憾的是,自1984年殲-10正式啟動,至今仍未正式服役。(}[l* 殲-10在製造出第一架原型機後很長的時間里,都面臨著只有洋人發動機可用的尷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經完成了為期兩年的向中國出口AL-31FN發動機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計劃2002年國產渦扇將順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國產渦扇發動機方才傳來捷報,殲-10終於有望獲得一顆「國產心」。

中國第一批就進口了60架米-17,編號為917、927、937、967、987字頭的五位數。導致這一交易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在1989年後拒絕出售更多的S70「黑鷹」直升機給中國,於是中國向俄羅斯訂購了相比之下價格非常便宜的米-17。1991年首批24架米-17到貨,1995年前又有35架交貨,且為米-171改進型。中國進口的米-17部分裝有六個外掛架,可攜帶炸彈、布雷器、火箭發射器等。另外這些米-17並沒有俄羅斯自己使用的米-8TV上的12.7mm機槍、座艙裝甲、發動機尾氣紅外抑制裝置。

陸軍的米-8有的用於專人運輸,因此沒有攜帶武器,尾梁下也沒有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而米-17主要用於空降突擊運輸,因此多數有武器系統和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

解放軍空降兵部隊正在登機。圖中可見空降兵分隊的標准裝備,包括折疊托自動步槍,以及狙擊步槍、雙管燃燒彈發射器等支援火力

米-17發射火箭彈,注意發射器尾部噴出的火焰在導向板的作用下偏離機體

米-17尾梁特寫,注意天線和紅外誘餌發射器

文革前夕我國空軍受到政治思想和部分上層人物鼓吹的影響,於67年4月啟動「小殲」的研製計劃。計劃突出新殲擊機要小、輕、靈,按當時「開展空中游擊戰」的設計思想,本意是要研製一種高機動靈活,短距起降,維護簡單,造價低廉的小型戰斗機。69年南昌飛機製造廠正式接受了研製任務,次年3月正式定名「殲-12」。由我國著名航空設計師陸孝彭同志(下圖)任主設計師。原型機於1970年12月首飛成功,73年9月向中央領導做匯報表演,當時葉劍英元帥贊譽其為「空中李向陽」。名如其機,殲-12飛機機動性確實相當不錯,參加試飛的飛行員贊嘆有加

http://bbs.tiexue.net/post_1758712_1.html

『陸』 中國第一架飛機是哪一年生產的,在哪裡生產的。

中國第一架飛機是在1954年生產的,在南昌飛機廠生產的。1954年2月,雅克-18飛機圖紙、技術內資料到容廠,5月12日,首架初教5全機靜力試驗就取得了圓滿成功。1954年,中國航空工業從修理走向製造邁出了極為關鍵的第一步,第一次向部隊提供了自己生產的飛機。

(6)中國造飛機的歷史擴展閱讀:

1954年7月,南昌廠仿製成功首架雅克-18教練機,命名為初教-5。1954年7月3日下午5時15分,初教-5首飛成功。時任國家主席的毛澤東為此親自簽署了嘉勉信。從1954年8月~1958年底,南昌廠共生產初教-5飛機379架。1958 年初教-5單機成本48,140元。

『柒』 中國最早是什麼時候造的飛機

1953年開始拉開帷幕。

1933年國民黨「圍剿」中央蘇區時,曾跟義大利合作,在南昌建造了飛機廠。後來國民黨逃亡台灣,人民解放軍在南昌接管了30多台設備,4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和辦公樓,以及一條1500米長的飛機跑道。

於是中央對該廠另立番號「320」廠,對外交往時稱是「洪都機械廠」。同時在南昌開辦一所「江西省技術工人養成學校」,第一批招生1000人,上午學理論,下午進廠實習,以最快速度加緊培訓技術人才,滿足工廠急需。

技工學校第一批學員原計劃學制二年,因320廠技工奇缺,所以學員提前一年結業。

1953年,飛機建造正式拉開帷幕。中國的技術人員開始主要是在廠里修抗美援朝打下的美帝五種型號、400餘架飛機,還有人民解放軍經過三大戰役。

打下的國民黨從美、意、德、英、法等國購進的數百架飛機。到1952年底,工廠全年完成148架飛機的修理任務,試製成功了38項主要零部件。

1953年,320廠開始嘗試由修理轉向製造,並生產了一架過渡機,當時叫320號,是雅克-18的仿製型號。1954年4月1日,320廠獲批提前生產中國的初教-5飛機。

(7)中國造飛機的歷史擴展閱讀

當時,中央要求廠里把1955年實現飛機上天的計劃,提前到1954年夏天完成。時間緊、任務重、技術要求高,又面臨諸多困難,大家忘我工作。設計部門耗費20多公斤白紙,描繪出17個系統、1067份圖紙。

各車間開展聲勢浩大的挑應戰競賽,每天24小時分三班晝夜作業,做到人停機器不停,許多職工連續30多小時不離開生產線。大家克服千萬個技術難關後,飛機雛形終於出來了。

1954年5月12日,首架初教5全機靜力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經過總裝、調試,飛機終於可以交付試飛了。6月30日第02架飛機正式試飛。從零件投入試制算起,新中國的這第一架飛機僅用了57天。

1954年7月3日下午5時15分,盛暑火辣的太陽開始西下,首架飛機在對外嚴格保密的狀態下,進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緊張試飛。320廠的飛機場上空盪盪,只有幾位領導同志、專家組長、設計人員坐在看台上,全廠職工都站在各自的車間、科室外面仰天觀看。

駕駛員段祥祿與刁家平登上自製飛機,進行起飛時慢滑、中滑、快滑,陡然騰空而起,昂首沖入雲端。人們看見飛機伴著隆隆的聲響,像一隻雄鷹在藍天盤旋。

後經過上升、俯沖、筋斗、橫滾、失速尾旋等飛行測試後,飛行員伸出頭來向地上的人們致意,表示試飛圓滿成功。全廠職工在不同位置頓時報以熱烈掌聲。

飛機經過由遠及近的下滑,准確地徐徐降落。駕駛員興奮地說:「機件性能良好,試飛一切順利。」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在320廠光榮誕生了,這是震撼中外的一件大喜事。

為了經受考驗,廠部決定還要進行為期一周的試飛。於是,從次日起至11日止,又在工廠上空秘密試飛13個多小時,每次約2小時,結果再次證明,飛機質量很好,完全符合設計要求。

『捌』 中國的飛機是誰發明的

馮如(1884~1912年),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製造師和飛行家。號鼎三,廣東恩平回人。 馮如是漢族廣府人答,生於廣東恩平的一個貧農家庭。他從小喜歡製作風箏和車船等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嚮往。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

他目睹美國先進工業,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他在研製出一些機械的基礎上投入了飛機製造,第二次製造飛機並試飛獲得成功,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大長中國人的志氣。

(8)中國造飛機的歷史擴展閱讀

1910年,馮如在美國又設計和製造了一種性能更好的飛機。這架飛機機翼長29.5英尺,翼寬4.5英尺,內燃機30馬力,螺旋槳每分鍾轉動1200轉。

當年10月,舊金山舉辦國際飛行比賽,馮如駕駛著他新設計的飛機參賽,以700多英尺的飛行高度和65英里的時速分別打破了1909年在法國舉辦的第一屆國際飛行比賽的世界紀錄,榮獲優等獎,再一次使中國人的航空技術超過了西方。馮如已經成為舉世公認的飛機設計師、製造家和飛行家。

『玖』 中國歷史上第一架飛機產於什麼時候

清朝末年(1909年9月),由馮如設計製造。

內容介紹:

馮如1884年出生於廣東恩平一個農民家庭。12歲時,馮如隨舅父前往美國舊金山謀生,在那裡目睹了處於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和工業化城市,幼小的心靈深受震撼。他在日記里寫了這樣一段話:「嘗謂國家之富強,由於工藝發達,而工藝發達,必有賴於機器。非學習機器不足以助工藝之發達。」經過10年的工作實踐和學習,馮如終於精通了機械和電機的專門技術知識,能夠熟練地設計和製造各種機器。

1906年,馮如開始收集有關設計、製造和駕駛飛機的資料,實施飛機製造計劃。經過努力,1909年9月,馮如終於在世界第一架飛機問世僅僅6年的時間內,造出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第一架飛機,命名為「馮如1號」。

1909年9月21日傍晚,「馮如1號」正式試飛。馮如駕駛著飛機,冒著強風,在美國一個農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起飛,圍繞一座小土山作橢圓形航線的繞空飛行,高度保持在10至15英尺之間。飛機飛行了一圈,航程約半英里,這表明飛機具有良好的飛行性能,能夠順利地進行操縱。馮如首次試飛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史的開端。

(9)中國造飛機的歷史擴展閱讀

馮如(1884~1912年),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製造師和飛行家。號鼎三,廣東恩平人。 馮如是漢族廣府人,生於廣東恩平的一個貧農家庭。他從小喜歡製作風箏和車船等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嚮往。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

他目睹美國先進工業,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他在研製出一些機械的基礎上投入了飛機製造,第二次製造飛機並試飛獲得成功,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大長中國人的志氣。

馮如傳奇的一生,創造的「六個第一」,提出了航空戰略理論,馮如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對中華民族航空事業和人民空軍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郊區作第二次飛行表演。這一天,馮如駕駛飛機凌空而上,高約120英尺,東南行約5英里。馮如意欲使飛機飛得更高,將兩手所持之機關一抽,不意用力過猛,該機直上,頭高尾低,飛機不幸墜落。馮如的頭、胸、腿等處均受重傷,一代英才最終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壯烈犧牲,時年29歲。

『拾』 因為哪一個歷史事件我們國家可以造飛機

雖然我國沒有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飛機,但是獲得早期國際飛行比賽冠軍的卻是中國人。他就是製造我國第一架飛機並成功地飛上天去的著名飛行家馮如。
馮如1883年出生在廣東省恩平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自幼聰穎有志。12歲那年,在美國舊金山做小生意的舅父提出要帶他到美國去謀生,父母卻因為他的4個哥哥都已先後夭折,十分疼愛他,不願放他遠行。可馮如說:「大丈夫以四海為家,株守鄉隅,非所願也。」他終於徵得了父母的同意,跟隨舅父遠涉重洋,到了美國。他先在舊金山做童工,幾年後又轉往紐約市去做工。在美國,他目睹了那裡發達的工業和精巧的工藝,漸漸感到西方世界之所以富強,是由於工業發達,而工業發達來自於機器,遂產生了學習機器製造以改變祖國落後面貌的想法。於是,他從這時起開始了頑強的讀書學習。
那時候,做童工的馮如受著資本家的殘酷壓榨,收入微薄,但他省吃儉用,擠出錢來買了不少關於機械知識的書籍。他年紀小,乾的活卻非常繁重,而且每天要干十幾個小時。白天沒有時間,他就利用晚上的休息時間來攻讀,苦和累都不怕。他不向命運低頭,以超常的毅力去發奮讀書學習,留心觀察機械製造,一堅持就是10年。有志者事竟成。在10年的時間里,馮如自學了中學的基本課程,積累了廣博的機械製造知識。10年後,20歲出頭的馮如已成為一個知識淵博、技術精湛的機器製造專家。他獨出心裁地製成了抽水機、打樁機,又製造了性能更為優良的無線電發報機,這些新產品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1904年,沙皇俄國和日本為了爭奪中國東三省爆發了戰爭,中國被捲入一場新的災難之中。消息傳到美國,遠在異國他鄉的馮如,心情非常沉痛。他想到在這個競爭的時代,飛機是軍事上不可缺少的東西。如果中國有許多飛機守護在港口,不就足以對付侵略者了嗎?馮如准備試制飛機的消息不脛而走,有人高興,有人懷疑,譏諷嘲笑也大有人在。面對這些議論和態度,馮如堅定地回答:「試制飛機,並非我突發奇想。當日俄兩國為爭奪我國東北領土、把東北變成屠場的時候,我作為中國人,怎麼能無動於衷呢?古訓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一個華僑,都應以自己的一技之長,為祖國效力。飛機是最新式的武器,因此我決心把它製造出來,用來保衛祖國!」
試制飛機對馮如來說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時中國沒有一架飛機,當然也就談不上有什麼自己的技術資料和經驗了。在美國,貧窮的馮如缺少資金,更不可能從外國人手裡得到製造飛機的技術。但這

閱讀全文

與中國造飛機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