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內所發生的群體性事件
LZ:以下是2008年的
6.28 貴州甕安事件(不法分子與不明真相的群眾圍攻鎮政府大樓)
7月19日,雲南省孟連縣發生暴力沖突事件,公安機關在對該縣公信鄉、勐馬鎮部分農村地區開展社會治安整治過程中,依法對勐馬鎮5名犯罪嫌疑人實施抓捕時,遭到500多名膠農用長刀、鋼管、棍棒等工具圍攻毆打。。沖突中,41名民警、3名幹部和17名膠農在沖突中受傷,2名膠農死亡。
10月8日廣東三江鎮,該鎮數百名示威者與武警和警察發生沖突,多人被打和遭到拘留。示威者是當地村民,他們抗議當地政府非法出售堤壩附近的樹木。」
11月17日,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東江鎮30多名拆遷戶集體到位於武都區新市街的隴南市委上訪,隨後,群眾越聚越多。當晚20時前後,事態開始升級,一批鬧事者打砸搶燒市委大樓,69名武警、2名民警和3名記者被打傷。鬧事者砸燒房屋110間、車輛22輛。
今年11月份,重慶、甘肅、廣東等地,又接連發生多起群體性計程車罷運、沖擊黨政及公安機關的事件。
Ⅱ 中國為什麼群體性事件這么多
因為中國矛盾多,涉及利益的問題,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群體性事件的背後是利益的分配不均。
Ⅲ 說出中國歷史大事件
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中國大陸官方通常認為夏、商、周三朝是奴隸社會時期,秦朝正式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直到清朝滅亡,之後是民主時期的開始,而大陸之外的地區對「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會性質劃分並不相同。從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帝制國家。秦朝後,中國歷史的發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極大影響,佛家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大,但達不到基督教對西方那樣的影響,中國歷朝政治方針受儒家影響最深。而漢字也使不同地區的人們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一種文字有不容易改變字體的特點,中國各個地方的語音雖然不同,但對這種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漢字也成為中國統一的一種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統一中國的文字。
元謀人是中國遠古遺存中目前所見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這些都是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中國猿人時期——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
河套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餘萬年前
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至2萬多年前
彩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形成於四五萬年前的彩陶文化時期,中心區域分布在陝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以原始農業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時期,父系氏族社會逐漸形成,農業和畜牧業有較大的發展,制陶、冶銅等手工業的工藝水平也逐漸提高。大汶口文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此期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逐漸成為文明的中心地帶。
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
[編輯]
神話傳說
主條目:三皇五帝
後人所繪的黃帝像在中國神話中,中國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爭議,有說伏曦,神農,燧人,五帝也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在上古時期,現中國區域有3個最大的部落,華夏部落,兩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傳蚩尤是兩昊部落最後一個首領,在涿鹿大戰中被華夏部落的炎黃二帝打敗,在堯舜時期,華夏部落數次大規模征伐遠在南方的三苗,最終使苗民臣服,此是後話.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根據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最後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商族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編輯]
先秦時期
[編輯]
三代
主條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於這段歷史沒有文字性文物印證,所以只能靠後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部分學者認為河南二里頭遺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遺存,但是也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不過之後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前16世紀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了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並且具有了奴隸主王朝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並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
與此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奴隸主以及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
Ⅳ 群體性事件有哪幾類 產生的原因
1.群體性事件有抄哪幾類
1、涉及襲土地徵用、房屋拆遷、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2、環境污染問題;3、城鎮居民的生活保障和福利問題;4、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引發矛盾;5、交通管理、交通事故問題; 6、勞資糾紛問題;7、政府、執法部門處理事件不當問題;8、復轉軍人安置問題;9、教育改革問題;10、企業改制問題。
2.群體性事件的產生原因
群體性事件基本上是由各種利益矛盾引發。其中,大多數由物質利益矛盾引發,且是由直接、相關的物質利益矛盾引發,定州6.11事件就屬於這種情況;少量的是由涉及公平、民主權益保障以及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因素引發,如安徽池州、山東陽信事件等。
幹部與群眾的矛盾沖突正在成為新形勢下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表現形式。在這一矛盾沖突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幹部。
利益矛盾沖突是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最重要條件。
群體心態是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又一個重要條件
導火線是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第三個重要條件。
利益訴求渠道缺失是「群體性事件」發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Ⅳ 如何看待群體性事件
當 前我國正處在激烈的社會轉型期,因此,要正確認識群體性事件,必須了解社會轉型的基本觀點和轉型期社會的特點。「社會轉型」一詞來源於西方發展社會學和現 代化理論,社會學家運用此概念來描述社會結構具有進化意義的轉變。當前,「社會轉型」已成為社會科學界普遍使用的一個熱門術語,其基本內涵是指社會的整體 性變動,它不是指社會某個領域的變化,更不是指社會某項制度的變化,而是指社會生活具體結構形式和發展形式的整體性變遷。社會轉型是一個復雜的歷史變化過 程,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由初級到高級、由落後到先進的演變。它體現著時代不斷前進、不斷進步的歷程。
這 種具有全局性的社會變動,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著復雜的社會矛盾、沖突與曲折。社會轉型有時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成功的,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 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我們必須以一種科學的態度,冷靜地看待中國的社會轉型。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是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的。農民在生存壓力下對人民公社體制的挑戰是這一轉型的突破口。在鄧小平領導下,「改革」和「開放」成了時代的「主旋律」。
在此後近十年的時間內,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工人和農民的物質利益均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滿足,人民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上世紀90年 代以來,隨著改革的推進,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逐漸拉大,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協調,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日益凸顯。很多底層民眾被排斥在體制 之外,生活狀況還非常艱難,沒有均等地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在社會轉型期,社會群體分化和社會利益分配格局的變化,部分人群的相對剝奪感更為突出,社 會成員的公民意識、政治參與意識以及對國家實現市場經濟後的期望也在不斷增長,社會群體之間的沖突加劇。也就是說,「傳統國家處於現代性的影響下,已沖破 傳統生活方式的束縛,面對著經濟、社會和政治變革的壓力,遭受著新的、更好的經濟生產方式和經濟保障方式的沖擊,由於現代化的變革進程,特別是由於政府無 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期望,而受到挫折。這種挫折的產生與泛濫會造成政治上的不安定」。而同社會處於轉型期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和變動性一樣,這個時期的社會 沖突也具有目標的變動性和形式的多樣性這樣一些特徵。而一旦出現經濟(特別是金融)、政治和社會環境急劇惡化的情形,就有可能發生大規模的社會政治騷亂。
2008年,我國人均GDP達到3300美元,從國際發展經驗來看,人均GDP達到3000美 元左右是一個國家經濟起飛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既充滿新的機遇,又面臨著各種社會風險,往往是產業結構快速轉型、社會利益格局劇烈變化、政治體制不斷 應對新的挑戰的時期,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這個階段的穩定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這是一個社會生產力升級、加快發展的時期;也是人們的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 時期,人們告別了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從基本的以衣、食為主的消費轉向了住、行的消費。住房、汽車等將是人們的消費目標,消費的結構升級,消費力的增強將 促進生產的發展,這個時期也是工業化由初期向中期過渡的時期。根據國際發展經驗,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達到3000美 元,經濟發展將步入加速成長階段,經濟社會主要的特徵表現為: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將加速發展,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明顯增強;在消費結構中,消費呈現 升級變化,消費將更加多樣化;在社會結構中,中等收入階層將逐漸成為社會的主體,社會從業人員收入形態向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轉變。
人均GDP進入3000美 元時期,一方面生產力和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較大提高,這自然有利於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有利於經濟社會向前發展,所以是社會主 義事業的黃金發展期。另一方面由於歷史原因與現實的差異,所有制形式與分配方式的差異等,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處於不平衡狀態,各經濟實體中人民 群眾的收入水平也出現了逐漸拉大差距的趨勢,甚至引發局部貧富不均的現象。這必然要影響一部分人的生產積極性,成為各類社會矛盾的突顯期,從而對生產力和 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鑒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人均3000美元的時期,我們要以馬克思 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為指導,高度關注經濟社會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轉變發展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在發展生產的 基礎上,調整經濟、社會政策,兼顧社會公平公正,縮小貧富差距,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正確地處理各類社會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 們就能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將我國的經濟社會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雖 然誘發群體性事件的因素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會存在,但從根本上來看,這些誘因是社會發展帶來的失衡,是發展中的問題,其解決還是要靠發展。當然,如果僅將 社會矛盾的多發看作世界各國歷史上的普遍現象,就有可能掩蓋中國社會矛盾的特殊性;靜待以經濟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也有可能會錯過機制變革體制調 整的最佳時機。群眾也可以理解「治療頑疾」需要時間,但是也需要看到變革的跡象,看到矛盾有逐步緩解的趨勢和希望。
事 實上,群體性事件是社會沖突的一種形式,因此,要正確認識群體性事件,還必須理解社會沖突的性質和功能。就社會沖突學派而言,有兩個基本的理論傳統。第一 種理論傳統以馬克思和達倫多夫為代表,強調的是社會沖突的破壞作用,認為社會沖突是一種功能失調的「社會病態」現象,具有破壞、分裂社會的反功能。如「馬 克思認為沖突最終會變成革命性的和暴力性的,並導致體系的結構性變遷」,達倫多夫也執此觀點。正如 結構功能主義大師帕森斯所認為的,沖突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可以避免的,它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病態」。另一種理論傳統以齊美爾和科 塞為代表,更多地注重社會沖突所具有的社會整合作用。他們認為,社會沖突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能夠緩解社會系統的壓力,具有社會安全閥和促進社會進步的 積極功能。如齊美爾「經常分析積極的現象——提高團結、整合,產生常規變遷的不那麼激烈和暴力的沖突」。同齊美爾一樣,科塞也「沒有跟隨馬克思或達倫多 夫,強調沖突的破壞性後果。相反,科塞通過強調沖突對社會系統的整合性與適應性功能來修正達倫多夫的分析。這樣,通過批判功能主義忽視沖突和批評沖突理論 過分強調沖突後果,科塞確立了自己的理論貢獻」。他的這些理論貢獻集中反映在《社會沖突的功能》這部學術巨著之中。他指出:「沖突可能有助於消除某種關系 中的分離因素並重建統一。在沖突能夠消除敵對者之間緊張關系的范圍內,沖突具有安定的功能,並成為關系的整合因素。」「結構鬆散群體和開放社會由於允許沖 突的存在,這樣就對那種危及基本意見一致的沖突形成保護層,從而把產生有損核心價值觀念的分歧的危險減少到最低程度。對立群體的互相依賴和這種社會內部沖 突的交叉,有助於通過互相抵消而把'社會體系縫合起來』,這樣就阻止了沿著一條主要分裂線的崩潰」。
因 此,沖突是一切社會的常態,而不是社會的病態,一個社會不可能沒有沖突,沖突是社會變遷的重要動力。沖突發生的根源在於力的對比,所有的沖突分為工具性沖 突和價值性沖突。這兩種類型的社會沖突在目標特徵、行為方式、組織資源、政治化水平、暴力程度、持續時間、社會影響等各個方面均有所不同,但又可以在一定 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只 要社會沖突在可控的范圍內,就不必強求絕對的穩定。但是,由於過去我們對「穩定壓倒一切」的機械的理解,導致現實生活中當前中國的穩定成為一種「剛性穩 定」,所謂「剛性穩定」主要是指一個社會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缺乏必要的韌性和延展性,沒有緩沖地帶,執政者時刻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況,試圖運用一切資源來維系 其執政地位,最終可能因不能承擔十分巨大的社會成本而使政治統治斷裂和社會管理秩序失范。絕對穩定、絕對和諧的社會是不存在的,糾紛的存在是一個社會成功 實現其目標的標志。這就像一個好的婚姻里,雙方常常發生爭論一樣。一個成功的社會應該去善於管理沖突,而不是杜絕沖突。通常來講,最具有活力的社會恰恰充 滿了抗爭活動。
因此,一個健康的社會追求的應是「韌性穩定」,剛性穩定則是一種看似強硬實則脆弱的穩定,並且維護成本很高。變剛性穩定為韌性穩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必將群體性事件視為破壞安定團結大好局面的洪水猛獸,而應該看到它有暴露問題以便解決的一面。
Ⅵ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征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
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
大澤鄉起義因為陳勝得勢後驕傲,加上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而失利。
2、楚漢之爭
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3、王莽篡政
公元6年,王莽改年號為居攝元年。三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嬰」,以效仿周公攝政舊事,為代漢做准備。
此後數年間,關於王莽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公元8年(居攝三年),梓潼人哀章製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托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
於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廟接受銅匱,然後戴上王冠覲見太皇太後,坐在未央宮前殿,即天子位,定國號為「新」。至此,西漢滅亡,王莽達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漢自立的政治野心。
4、西晉八國之亂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後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5、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Ⅶ 中國歷史的轉折性事件有哪些
黃帝打敗炎帝,華夏族形成
夏啟建立夏朝,家天下
平王東遷,春秋開始
鄭庄公初霸,諸侯開始爭霸
初稅畝,土地私有化
齊桓公稱霸,五霸時代開始
三家分晉,戰國開始
商鞅變法,秦國開始崛起
長平之戰,秦國確立絕對優勢
秦始皇統一六國,帝國時代
陳勝吳廣起義,人民斗爭方式的創新
漢武帝罷黜百家,儒家統治地位確立
黃巾起義,漢王朝的終結
赤壁之戰,三足鼎立
劉淵起兵,五胡十六國開始
淝水之戰,北方進入五胡二階段
450年南北之戰,南北均勢
隋朝滅陳,結束三百多年的分裂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石敬瑭稱兒皇帝,出賣幽雲十六州,遼確立對中原的軍事及地理優勢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結束藩鎮亂相
元朝滅宋,結束近五百年分裂局面
紅巾起義,元朝崩潰
土木之變,明朝轉衰
吳三桂降清,漢服終結
鴉片戰爭,屈辱的開始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五四運動,新文化的勝利
中 共一大,中國 革 命的希望
國民黨一大,國共第一次合作
四一二事變,大革命結束
張學良易幟,國民黨形勢統一全國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蘇區斗爭失敗
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
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解放戰爭開始
三大戰役勝利,解放軍取得戰略優勢
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文化大革命,左傾錯誤泛濫
粉碎四人幫,糾正極左錯誤
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
Ⅷ 最近這兩年中國的群體性事件為何如此之多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一,鄧老說過,階級斗爭在長期范圍內必然存在。你去了解一下就懂了。
二,版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權什麼?現實是與之相悖的,很關鍵的一點。
三,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不能把矛盾扼殺在萌芽狀態,使之進一步擴大化,最後不得不動用武力鎮壓。
四,外部勢力參與其中,煽風點火,激發矛盾。
五,腐敗想像日益劇增,公飽私囊,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必然引起公憤。
六,民官勾結,官官相衛,一些潛規則逐漸形成一種文化,使一些無權無勢的群體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七,政策與實施手段的運用沒有同步化。就事論事,比如拆遷之類
Ⅸ 中國群體性事件2001年~2011年發生的
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謝家村征地案
2010年
江蘇邳州市拆遷案
海南臨高縣博厚鎮龍內富村群眾集體到省政府上訪容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鎮沖擊儀表廠案
岳陽市開發區圍堵美特瑞電子廠案
安徽太和李興鎮近百人參與宗族勢力持械鬥毆案
雲南廣南縣壩美鎮八達村蔗農圍攻冠桂糖業公司案
昆明市五華區城管和民眾沖突案
四川省內江市「特警搶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