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百年留學歷史

中國百年留學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6 10:47:13

❶ 中國現今有幾所大學具有過百年的歷史,是哪幾間.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天津大學、暨南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大學、湖南大學、東南大學、山西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福建師范大學、上海海事大學

❷ 中國有百年歷史以上的大學有哪些

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

清華大學(英語: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THU),舊稱清華學堂、清華學校、國立清華大學,創辦於1911年4月26日,是一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的公立高等院校。最初為清政府利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所建留美預備學校「游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1925年始設大學部。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文、法、理、農、航天等院系外遷,吸納外校工科,轉為多科性工業大學,在土木、水利、計算機、核能等領域貢獻卓越,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1978年後,逐步恢復理科、人文社科、經濟管理類學科。是985工程、211工程高等院校。

清華是一所多學科工業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工學、管理學、理學、經濟學、法學、醫學、哲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等都是它的強項,學術實力居全國高校之首(QS發布的學術排名全國第一),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頂級名校,是九校聯盟(C9)的成員。清華是亞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學之一。
2010年3月,學校佔地面積6000餘畝,位於皇家園林清華園,清朝康熙年間稱熙春園。雍正、乾隆、咸豐先後居住於此,咸豐年間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清華大學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
2013年4月,清華在校學生37650名,其中本科生14943名,碩士生14899名,校容校貌博士生7808名,有來自124個國家和地區的在校留學生2263名。學校擁有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2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15個;本科專業66個;清華大學共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7個。
校園內綠草青青,樹木成蔭,湖光山色,景色優雅,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築自然形成各具風格的建築群落,為師生創造了適宜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清華園大禮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風雨中挺立數十載,上面刻著清華的校風:「行勝於言」。「行勝於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實,以行證言。
清華校園按照南門主路(學堂路)分為東區、西區。西區校園為老校區,以美式的校園布局和眾多西洋風格的磚石結構歷史建築為特色。大禮堂為中心景觀,圖書館(一、二、三期工程)、科學館、清華學堂、同方部、西體育館及理學院等建築分布其間,原王府庭園工字廳、古月堂、水木清華等古建築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園遺址)則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園林風格。東區則以1950年興建的蘇式主樓為主體,以及建築館、明理樓、經管學院、逸夫科技館等現代風格的建築物。
在清華二校門北邊小山下,有一塊被清華校友稱為「清華第一碑」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這是當年的國學研究院師生為了紀念王國維而立的,碑銘上陳寅恪撰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華學人精神的寫照。

❸ 從公派留學到自費留學,中國留學的百年變遷你怎麼看

1872年8月11日,一群平均年齡十二歲的中國少年由上海坐船赴美。他們是中國的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稚嫩的臂膀上已經肩負起了強國富民的艱巨使命。

「幼童出洋」的想法出自清朝官員容閎,亦是首位留學美國的華人。在曾國藩、李鴻章等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留學。在幼童留美計劃進行到第十年的時候,清政府執意將留學生們遣送回國,最終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在耶魯大學完成了學業,其餘留學生均被迫返國。

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縱觀這批留美幼童的成績放在當今也是首屈一指,據不完全統計,在一百二十名留學生中,1人考入哈佛,22人考入耶魯大學,8人考入麻省理工學院,10人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其餘不少也考入康奈爾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回國後中國鐵路業、電報業、礦業的開山鼻祖都出自這群「留美幼童」。中國著名工程師詹天佑,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以及復旦大學創辦人、民初國務總理唐紹儀,清末交通總長梁敦彥都是當年的留美幼童。

甲午戰爭後,中國人渴求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的熱情高漲,不少家庭也願意將自己的子女送出國門,中國華僑自發地在美國接受軍事教育,如西點軍校、諾維奇大學、弗吉尼亞軍事學院、要塞軍事學院。這一批留學生在美國學習軍事和戰爭,歸國後紛紛投身軍界,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除了美國,日本也逐漸成為一處留學勝地。胡適、魯迅、錢學森等在當時中國文壇、科學界名震一時的學者也是通過這次機會走出國門。

新中國成立前後,我國在海外的留學生共有5541人,他們大部分是在1946~1948年期間出國的。歐美國家的中國留學生最多,其中留美學生為3500人,約占留學生總數的63.17%,其次是留日學生,約占留學生總數之21.66%,其他留學生多集中在英國和法國。

首批赴美學習農業工程的20名留學生

建國後,中美關系一直不穩定,留學的大門暫時關閉了。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後,中國終於建起了中國學子和美國名校的橋梁。時間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在美國留學的學生尚不足四萬人。

在1872年到1978年這漫長的一個世紀中,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約為14萬人。而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留學生已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群體,每四名留學生中就有一名來自中國。

如今的留學沒有了政治的色彩與重壓,卻又多了一絲尷尬。野雞大學、買文憑、論文抄襲??甚至花了幾十萬出國,最後換來一份月入幾千的工作,有人說留學只是上世紀的明智之舉。出國需要面對強烈的文化沖突、面對遠離父母朋友的孤獨、面對可能遭遇到的歧視;而國內的教育水平一步步在提高,大環境在變好??

留學的目的也不再同過往一樣,無非是為了自己和家庭。報效祖國,我想我們潛意識里有這個想法,但總是放在前二者之後。盡管中國留學生成績一向名列前茅,但是能像第一代留學生那般大比例進入美國名校的學生也只是鳳毛麟角。

「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這是清末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的試題。這種題目別說當時,就連現在也很夠看。

當然,我們也不會再像他們一樣因為衣著打扮被外國人而嘲笑,但在外國社會里,我們依舊是弱者。諸如「亞裔分類」、「伊利諾斯巴士事件」以及「哥大撕名牌事件」等歧視華人的事件層出不窮,引發華人社會公憤,但在事件風波平息之後不了了之。

由此可見,外國人對我們的刻板印象仍然沒有完全消失。在許多人外國人眼裡,中國留學生仍然是一群只會聚在一起講中文的數學學霸。他們說中國沒有民主,沒有言論自由,沒有臉書,Ins, Snapchat。事實上,國內的微博和微信也挺好用的。也許這並不算得上是種族歧視,因為所有人對於各國留學生主動扎堆的情況都已經見慣不慣了。

網友說到很觸動人心的一段話:我很感激我的祖國。他讓我嘗盡華夏九州天南地北的美食,讓我熟練掌握著一門世界上最難且最有底蘊的語言。如果我的祖國不夠強大,我也無法來到這里求學。相比一百四十年前的第一批留學生初來乍到之時的不適,我還能在當地勉強生活。我穿著和外國人一樣的潮牌衣服,用著一樣的社交軟體,偶爾講兩句美式英語也不在話下。我的留學生活固然並不輕松,但也遠比不上一百四十年前。祖國在變強,我們也在變強,我們留學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但是不能忘本。

❹ 誰有中國近代留學史的有關資料啊

近代史上,中國政府第二次有計劃地大規模向海外派出留學生,是本世紀初的庚款留美學生的派遣。

1900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北京爆發了「庚子之亂」。當時,幾十萬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入京圍攻各國使館。不久,八國聯軍攻佔了北京,慈禧太後棄都而逃。

1901年,李鴻章被迫與各國簽訂恥辱的「辛丑條約」,同意向十四國賠償白銀四億伍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庚子賠款」。

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授權羅斯福總統退還中國「庚子賠款」中超出美方實際損失的部分,用這筆錢幫助中國辦學,並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雙方協議,創辦清華學堂,並自1909年起,中國每年向美國派遣100名留學生。這就是後來庚款留美學生的由來。

1909年、 1910年和1911年,在北京三次從全國招考庚款留學生。當時對考生的要求除了通曉國文、英文外,還須「身體強健,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

第一次招考是1909年8月舉行的, 630人應考。先是初試,考國文、英文和本國史地,取68人;再復試,分別考物理、化學、博物、代數、幾何、三角、外國歷史和外國地理諸科。連初試帶復試,一共考了七八天。最後放榜,錄取了47人。

這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同年10月赴美,赴美時,另外加上了3名貴胄子弟,共50人。他們所學專業大多是化工、機械、土木、冶金及農、商各科。後來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是其中之一。

1910年8月又舉行了第二次招考。考試仍分初試、復試。初試先考國文、英文,其中國文試題古色古香,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說」;而英文試題則頗為時髦:「借外債興建國內鐵路之利弊說」。復試則考了西洋史、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幾何和世界地理等科。400多人應考,最後錄取了70人。

這第二批庚款留美學生中,後來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胡適,他當年考了個第55名。同榜中還有後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氣象學家竺可楨等。

一年後,即1911年,又招考了第三批、也是最後一批庚款留美學生,一共有63人。

三批庚款留美學生的派遣為中國培養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中國近代科學發展中的許多新學科的創建者大多來自這些留美學生。

19ll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覆滅。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民國時代。

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大規模向海外派遣留學生的計劃也因這一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而又一次中斷。

19ll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學校正式成立。在此後十多年間,據統計,由清華派出的留美學生就達1000多人。

與此同時,自1912年起,赴法勤工儉學運動漸漸形成了高潮。由吳敬恆、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成的「留法儉學會」,利用當時法國因歐戰而急需勞工的機會,組織中國青年赴法,以工求學。勤工儉學的計劃立即得到了青年們的熱烈響應,赴法人數逐年增加。到1920年左右,在法的中國學生已達2000多人。

從20年代中到30年代末,中國社會在經過近百年的戰亂之後,終於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

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改名為清華大學,羅家倫出任校長。

那一年開始公開招考留美公費生。1933年,又開始公開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學生。

抗日戰爭的爆發使中國的留學事業再一次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從當年政府留學生派出的統計數字中,可以看出這種沖擊的強烈程度。從統計數字中可以看出,自1932年起,留學人數逐年增加,並於1935年,達到高峰1033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政府宣布了留學限制的暫行辦法,留學人數立即銳減,於1941年跌至谷底,全年只有57人。

1942年,抗日戰爭接近尾聲,政府開始放寬留學政策。先是廢止了留學限制規定,然後在1944年舉行了英美留學獎學金考試。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戰爭結束。

1946年7月,舉行了全國公費留學考試。一時應考者多達4463人。而這一年,留學總人數也已回升到730人。

但是,緊接著,中國又經歷了另一場天翻地覆的大變化。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新時代就要開始。

現在回過頭來看一看中國近代留學的歷程,不能不令人深深感嘆。容閎的幼童留美計劃因清朝統治者的愚昧和腐朽而毀於一旦;庚款留美學生的派遣由於革命爆發而被迫中止;30年代的留學事業又備受戰爭的沖擊。近百年的留學史幾乎沒有多少風平浪靜的時候。

http://211.151.89.185/chisa/article/20040827/20040827187934_1.xml

還有一本好書:中華文史精刊--近代中國留學史-作者:舒新城

中國近代留學的三次熱潮

山東省肥城市教學研究室 李玉民 (271600)

追逐考察近代中國人留學外國的歷史軌跡,不難發現,它是與中國近代的歷史命運息息相關的。這些在百年中國出現的逾10萬的留學生群體,對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對中國的近代化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把曾雄跨世界東方近二百年的大清帝國急速地推到了滅亡的境地。同時,也驚醒了一批先進的中國人。素以「天朝上國」、「禮儀之邦」自詡的國人,不得不正視向來被視為「蠻夷之邦」的西方世界,有識之士開始以新的思維方式探討強國御辱、救亡圖存之道,於是,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內的30名幼童乘船離上海赴美,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批留學生,成為當時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先鋒。

其實,早在與外國侵略者交涉和鎮壓人民起義的過程中,有的官員就認識到列強船堅炮利,技術精良,主張向外國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達「富國強兵」、維護清朝統治之目的。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擱置未辦。直到1868年,經曾出任中國使臣率團出訪歐美的美國人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之手,簽訂了《中美續增條約》,為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提供了條約依據。早年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容閎,報著「教育救國」的理想,向時任江蘇巡撫的丁日昌提出選派計劃,1870年,經曾國藩同意並向清廷奏准,又與李鴻章磋商,制訂了《挑選幼童前赴泰西肄業章程》十二條。最終,才於1872、1873、1874、1875年分四批各30名幼童赴美留學。

1873年,總理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也正式向清廷奏請派遣船政學堂優秀學生出洋留學。他建議一部分赴法國留學,「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陳出新之理」;一部分赴英國深造,「深究其駛船之方,及其練兵制勝之理」。1877年3月,第一批有組織派遣的包括劉步蟾、林泰曾、方伯謙、林永生、嚴復等在內的留英、留法學生順利成行。幾年後,大多留學生成為國家的棟梁,如嚴復成為著名的近代啟蒙思想家,劉步蟾、方伯謙、林永生、劉冠雄等則成為海軍的指揮骨幹。中國的「西學」向西方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中國近代留學的第一次熱潮出現在甲午戰爭之後。1894年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清政府有些官員認識到,日本的崛起,得利於當年被派往歐美留學的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人,戰後又發出了派遣有志青年留學日本的呼籲。清政府也想企圖通過向日本派遣學生,造就通才,富民強國以挽回頹勢。「以強敵為師」、以「求學如求醫」的精神,試圖仿效日本明治維新,尋

第 1 頁

求救國救民的良方,成為一批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共識。再加上到日本路近、省錢、文字相近、交流方便。在這種背景下,在1896年派出第一批13名留日學生後,赴日留學日漸成風。據統計,1901年為280人,1902年9月為614人,1903年增至1300人,到1906年11月猛增至8000多人。數萬留學生中,除20歲左右的年輕人居多之外,也不乏老翁、幼童和女子。因為是在救亡圖存的背景下出現的這股熱潮,所以大多學的是軍事、政治等課程。這次留學熱潮的最大特點是,許多留學生如秋瑾、章太炎等,在西方政治思想學說的熏陶下,逐漸走到了推翻清朝腐朽統治的旗幟下,「導致一種民族精神的出現,以後又轉變為自覺的民主主義運動」,成為反清愛國運動的主體,「為中國重新開啟出一條光明之路」,涌現了一批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領導人和立憲運動的骨幹分子。

1909年,清政府正式決定接受美國所退部分「庚子賠款」作為派遣學生赴美的經費後,出現了留學美國的熱潮。1910年留美學生已有500多人,到辛亥革命前,增至650人。庚子賠款是英美等帝國主義列強通過《辛丑條約》勒索所得的賠款。美國用所退部分資助留學生的目的,是想「影響、控制中國的下一代,從精神和商業影響上取回最大的收獲」。同時,辛亥革命之後,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教育救國成為潮流。這樣,在中國近代史上出現了第二次留學熱潮。這次留學熱潮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習自然科學為主,涌現了一大批中國近現代馳名中外的學者和科學家,如侯德榜、竺可楨、茅以升、馬寅初、周培源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為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近代史上又興起了第三次留學熱潮。當時國家正處於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時期,「人們感到痛苦彷徨」。法國是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搖籃,於是大批「輸世界文明於國內」的人們,形成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五四運動前,留法學生不足200人,1919—1920年間,增至近1600人。這次留學熱潮的最大特點是,他們把「儉學」和「勤工」、 教育和生產勞動有機結合起來,「以自己的實踐對傳統的留學教育進行了觀念、內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根本性變革,開創了中國留學教育的新紀元」,涌現了一大批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新型知識分子,如周恩來、蔡和森、鄧小平等,為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培養了一批骨幹,也造就了一大批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

綜觀三次留學熱潮,雖然由於國內外政局不斷變化,導致決策者的留學指導思想也隨之變化,留學熱潮的特點也各不相同。但是,謀求民族的獨立、國家的富強則是不變的共同的主題。在近代百年留學史上,盡管也有消極方面,但涌現的無數愛國志士豪傑,無可辯駁地成為一支「新興而特殊的先導力量」,在近代社會各個領域,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❺ 請問,我如何將中國人百年留學歷程與馬克思基本原理結合起來,用素材翔實地說明原理。

你想說明原理中的哪些觀點?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內?
個人對歷史的作用?
還是其他容的?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內外交困,學子肩負國家使命責任赴歐美美問學,以求解救之道。

民國之時,社會依然動盪不安,且日本侵略不斷加深。民族危亡之際,諸海外學子中斷甚至放棄學業,投筆從戎,殺敵報國。

新中國成立之初,有海外學成者見科學報國有望,舍棄名利毅然歸國,艱苦創業,為中國之發展奠定科學根基。

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經濟搞活,喚起國人對美好生活之嚮往。八九十年代,大批公私留學生赴海外求學,然其去留決擇已非單一國家民族之標准,因個人生活、事業之因素滯留海外者甚眾。新世紀里,隨經濟快速發展,國力漸強,生活改善,特別是市場擴大所提供的無限機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成者歸國。

馬克思言,不是人們的觀念決定人們的生活,而是人們的生活決定了人們的觀念。對於百年學子的行動軌跡,不單要看他們的思想動因,更要看促使他們那思想動因得以產生的現實根源。

❻ 百年留學的劇情簡介

第一部全景式描述中國留學發展過程的電視歷史記錄片
2004年開春,剛任廣東電視台台長的張惠建,提出充分利用廣東在百年留學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記錄百年留學歷史,展示留學精英風采,製作《百年留學》電視片的創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韓啟德在得知廣東電視台的製作計劃後,也積極支持歐美同學會與廣東電視台的合作。
中國人出國留學,從1847年容閎赴美算起,至今已有159年的歷史,從1872年清政府正式選派官費留美幼童算起,也長達134年。而在中國留學史上被譽為留學第一人的容閎,正是廣東珠海香洲人,1855年,在他學成歸國之後,他成為曾國藩的幕僚,抱著「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的信念,極力游說晚清朝廷派遣留學生前往美國學習,在容閎的上下奔走和曾國藩、李鴻章等一批洋務運動主將的操持下,第一批留美幼童成功派出,開創了中國官費留學的先河,也掀開中國留學史的嶄新一頁。在派出的120名留美幼童中,廣東籍的就有83位,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是其中的佼佼者。自此之後,中國人出國留學幾起幾落,幼童留美、海軍留歐、留日狂飈、留法勤工儉學、留學蘇俄,直至當代留學……歷經起步、發展、斷裂、鼎盛,不同時期的留學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全片以百年留學歷史發展脈絡為線索,以重大留學事件和重要留學人物為主體,以新的立意、新的視角講述中國留學的緣起、發生、發展,不同歷史階段的留學特點和傑出留學生的成長故事,從而揭示留學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片從策劃、采訪、攝制到後期製作,歷時兩年半,攝制組足跡遍及中國十多個省份20多個城市以及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采訪留學生後裔、留學專家學者逾200人,拍攝挖掘各級博物館、中外著名大學校史室以及名人故居的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呈現給觀眾。
這是一個好題材,好故事,好製作。在看完樣片後,歐美同學會副秘書長陳泉說:「《百年留學》出乎意料的好。」總監制、廣東電視台副台長陳永光說:「每一集內容都有精彩的故事。」總編導勞鴻鍇說:「六位編導,各有各的擅長,范小靜長戲劇沖突,鄭曉旭長影像結構,曾偉文長挖掘細節,陳小莉長深思嚴謹,杜軍長故事敘述,黎建力長影像拍攝,自由發揮而又團結緊張。」
從封閉走向世界,從傳統走向現代,百年留學歷史就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融合的歷史。在歷史的浩瀚中尋找,在現實的遺存中發現,當我們走進《百年留學》的細節里,看著那些帶著歷史體溫的照片、奏摺、手跡、歷史舊地,彷佛可以在歷史的碎片中勾勒出百年留學的身影。
正如方輝的主題曲所唱:異國他鄉,學海寒窗,砥礪學問,開引思想洪流;追求真理,救國救民,報效神州故園。
看,《百年留學》,一筆連一筆,可歌可泣!
看,風流人物,一代接一代,英名天下傳!

❼ 中國百年留學史給你帶來了什麼

中國的巨大變化、飛速發展和奧運的舉辦是最好的證明。

各階層、各領域、各行業專.....都有留學回國報屬孝祖國的海歸者的身影。

而這些海歸者無論是自己創業,還是高層崗位上,都在為國家或為國家的發展與建設起著重要的決策作用。

你應該會感覺到的。

❽ 中國有百年歷史以上的大學有哪些

河北師范大學,到2020年已有118年的歷史

❾ 百年留學的介紹

中國的命運改變了他們 他們的命運影響了中國第一部全景式描述中國留學發展內過程容的電視歷史記錄片《百年留學》即將在廣東電視衛星頻道和廣東電視新聞頻道隆重推出。這部大型歷史記錄片共24集,每集42分鍾,是廣東電視台聯手歐美同學會、香港電台電視部、廣東新氣象影視宣傳中心精心打造的一部力作,也是廣東電視台在人文記錄片製作領域的一大探索和突破。

❿ 中國近代留學教育始於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始於洋務運動,這是不爭事實。具體經過:
1870年,曾國藩往天津專處理「天津教案,容閎當屬翻譯,有了和曾單獨接觸的機會,於是大膽向曾提出了他的「留學教育計劃」。曾國藩非常贊同,立即與李鴻章聯合上奏,得到了清廷的批准。曾國藩和李鴻章計劃先向美國派120名留學生,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辦洋務急需的學科。考慮到語言問題,決定選10到16歲的幼童出國;從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留學年限為15年;經費一律由清廷支付。
1872年8月11日容閎帶著30名幼童由上海赴美,打開了中國官派留學生的大門。這120名幼童多數來自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這和當時中國的開放格局完全吻合。
SO,容閎被稱為中國近代留學第一人。

閱讀全文

與中國百年留學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