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1931年中國歷史

1931年中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6 09:33:26

Ⅰ 1924到1931年中國發生了什麼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右派加緊爭奪革命領導權。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這期間,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國民革命失敗了。

192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辟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接著,又取得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與此同時,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

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淪亡。日本扶植溥儀做傀儡皇帝,建立偽滿洲國,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

(1)1931年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爭。

Ⅱ 1930-1939年間 中國所發生的重大事件

1、1930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四軍、紅十二軍和紅六軍(7月改稱紅三軍)在回福建答汀州(即長汀)編為紅軍第一路軍,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治委員。

2、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開會議,通過《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的決議,標志著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佔了統治地位。這個錯誤,給革命事業造成嚴重損失。

3、1930年8月23日,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會合後,組成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和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前委書記兼總政治委員和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主席。

4、1931年1月7日,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中國共產黨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召開。這次會議開始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治。

5、1934年10月初,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等未經中央政治局討論,即決定中央紅軍(一方面軍)主力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10日晚,紅軍開始長征。

Ⅲ 1930-1940年中國的時代背景

1930到年屬於中國近代史,當時正處在抗戰時期。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3)1931年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 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 、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分界:

此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

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

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Ⅳ 1921年到1941年中國的歷史背景

1、1927年月24日南京發生「三二四」慘案(南京慘案)

1927年3月24日, 英美軍艦炮轟南京,這是北伐戰爭時期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的罪行之一。1927年北伐軍向長江下游進軍時,美、英、法、意、日等國增兵上海並調集軍艦去南京江面進行威脅,企圖阻止革命的發展。

月24 日,程潛指揮的有共產黨人參加領導和作戰的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和第二軍在擊潰敵軍幾十萬之後,進佔南京。當晚,英美帝國主義借口僑民和領事館受到「暴民侵害」,下令炮轟南京,打死打傷中國軍民2000餘入,房屋財產損毀無數,釀成大規模血案。事件發生後。

英美等國繼續向中國增兵的同時反向中國提出懲凶、通緝、賠償等無理要求。而蔣介石則派特使到南京和各國領事疏通,並下令通緝第六、第二軍政治部主任共產黨人李富春和林伯渠。這一事件是帝國主義武裝干涉中國革命的信號,也是蔣介石加速同帝國主義勾結、背叛革命的重要步驟。

2、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等發動平江起義

1927年7月22日,駐湖南平江等地的國民黨一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起義,即平江起義。1928年春,我黨在國民黨湖南獨立第五師中秘密建立了自己的組織,該師第一團團長彭德懷也在這時參加了共產黨。不久,獨立第五師調到平江地區擔負「清剿」任務。

平江處於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具有革命斗爭的傳統。早在大革命時期,平江的工農運動就風起雲涌,是全省有名的革命地區之一。大革命失敗後,這里的斗爭仍然沒有停止,群眾在縣委的領導下,組織了臨時政府和義勇軍,與反動派進行堅決的斗爭。

7月上旬,中共湖南省委派滕代遠到湘鄂贛邊界地區恢復湘鄂贛邊特委,並同獨立第五師的黨組織取得聯系,准備必要時舉行起義。7月中旬,敵人發現獨立第五師第三團營長黃公略是共產黨員,下令立即逮捕。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彭德懷、滕代遠等領導第一團,於22日在平江起義。

這天上午,彭德懷召集全團軍官會議,進行起義的總動員。部隊隨即按照部署,趁敵人午睡時,一舉搗毀了平江縣城的反動軍政機關,消滅了反抗的敵人,救出關在獄中的500多名工農群眾。前後不到一個半小時,起義部隊就佔領了整個縣城。

後來,賀國中率領隨校100多名學員從岳陽趕到平江,與一團勝利會合。黃公略帶著於前一天就先行起義的三團三營,從嘉義趕到平江城五里處的地方。起義部隊改編為紅軍第五軍第十三師,共2000餘人,彭德懷任軍長兼師長,滕代遠任軍黨代表兼師黨代表。

3、1923年2月1日二七慘案

二七慘案指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直系軍閥吳佩孚鎮壓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流血事件。 "二七"大罷工是在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殘酷統治,中國工人運動從要求改良生活的經濟斗爭轉向爭取自由的政治斗爭的情況下發生的。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各站工會代表在鄭州召開總工會成立大會。吳佩孚丟棄"保護勞工"的假面具,命令軍警用武力加以阻撓和破壞,並封閉總工會會所。總工會當即組織全站2萬工人舉行總同盟罷工,並將總工會移至武漢江岸辦公。2月4日總罷工開始,各站工人一致行動。

全線所有客貨車一律停開,長達千餘公里的京漢線立即陷於癱瘓。京漢鐵路總工會江岸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糾察隊長、共產黨員曾玉良,領導工人粉碎了軍閥企圖破壞罷工的陰謀。2月6日,湖北工團聯合會和京漢鐵路總工會法律顧問、共產黨員施洋。

發動武漢各工團代表2000餘人赴江岸慰問 ,並和鐵路工人萬餘人舉行集會和遊行示威。2月7日,曹錕、吳佩孚等派大批軍警分別在長辛店、鄭州和武漢江岸等處進行血腥鎮壓,工人被殺40多人,傷200多人,被捕60多人 ,遭開除1000多人。

林祥謙、施洋及京漢鐵路總工會委員長、共產黨員史文彬均被逮捕。林祥謙被捕後,拒絕下令復工 ,慷慨就義。施洋也在武昌被殺害。這次慘案暴露了軍閥的殘暴,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革命堅定性和組織紀律性。

4、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5、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長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Ⅳ 1894年,1931年和1937年日本發生的與中國有關的歷史事件

1894年 甲午中日戰爭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 1937年12月13日 日軍攻下南京 南京大屠。殺

Ⅵ 1931年至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兩個主要歷史事件名稱。

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

1、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6)1931年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1937年7月7日,橋畔的一聲槍響,震醒了沉睡的宛平城。侵華日軍以士兵失蹤為名,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挑起盧溝橋事變,也稱「七七事變」。

以炮轟宛平縣城和進攻盧溝橋為標志,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這場震驚中外的事變也成為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並由此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

當時的中國,與日本在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很多情況下,中國軍民幾乎是以血肉之軀奮勇抵抗,以奮不顧身的精神彌補裝備上的劣勢,緩解戰場上的危機。

日本法西斯滅絕人性、喪心病狂,對中國人民進行了駭人聽聞的屠殺、迫害、奴役和摧殘,各種兇殘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軍攻佔南京之後,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40多天屠殺,殺害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製造了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最殘暴的一頁。

飽受侵略者鐵蹄踐踏的中華兒女,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奮起抗爭。經過漫長艱苦的斗爭,最終取得了抗戰勝利。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軍民在抗戰中傷亡3500萬人以上(其中,軍隊傷亡380餘萬人),約占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人數總和的1/3。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七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一八事變

Ⅶ 近代中國1919~1931年 的歷史階段特徵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Ⅷ 1931-1945年的歷史事件

1931年抄 九?一八事?變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襲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 一.二八事?變、十九陸軍抗戰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4年10月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1935年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 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
1935年 一二.九運動
1936年10月 紅軍第二、四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會寧等地,長征結束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
1937年 八一三事?變
1937年9月 凇滬會戰
1937年 平型關大捷
1937年秋 中國共產黨陝北洛川會議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1938年春 台兒庄戰役
1938年 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1940年3月 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45年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 中共和談代表毛澤?東等飛抵重慶,重慶談判開始
1945年 雙十協定簽字

Ⅸ 1840-1931之間的歷史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1917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而被廢除不平等條約。1917年蘇聯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事後未完全兌現,亦無退還條約中獲得的領土)。1943年,美國和英國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義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失去他們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國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不承認以前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

Ⅹ 抗日戰爭從1931年到1945年概述這十四年的相關歷史事實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關於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

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

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

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來總理簽署中國人民政府政務院通告,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0)1931年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歷史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

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資料: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3)

閱讀全文

與1931年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