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大歷史講的是什麼

中國大歷史講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2-26 08:45:38

⑴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是什麼

黃仁宇以其深厚的歷史功底、獨特的視角以及流暢的運筆,撰寫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史學著作,主要有《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及稅收》、《萬曆十五年》、《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地北天南敘古今》、《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中國大歷史》以及《放寬歷史的,視界》等。他的書內容豐富,有趣味,少說教,可讀性強,尤其是他所闡述的大歷史觀,讓許多讀者感到新鮮並受到啟示。 對於「大歷史觀」,有學者將其歸納為兩種切入歷史的取徑:一種系以宏觀歷史之思,從歷史的縱橫總體聯繫上把握微觀的歷史研究對象,即「把握」是宏觀的,研究仍是微觀的。另一種強調從較長的時段來觀察歷史,注重歷史的結構性變動和長期發展趨勢。黃仁宇的研究顯系後者。在黃仁宇「大歷史」的范疇內,分析因果關系及其歷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對其他細端末節,不過分重視,甚至每個歷史人物的賢愚得失,都認作次要。對此,他解釋說:「縱使事實之衍化對 們個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時看來為荒謬不合理,可是把這些情事前後連貫,又從超過人身經驗的角度看去,則它們有其意義;最低限度,這些事跡使 們知道 們生命旅途之原委。」尤其對於學習歷史的人來說,重要的並不是歷史應當或不應當如何展開,因為它一經展開就具有客觀性和不可逆轉性,無須人們從主觀上加以想像或構造,人們應當思考的問題是歷史何以如是展開de ...

⑵ 黃仁宇所寫的中國大歷史中的和議指的是什麼

南宋小朝廷被金人打得很慘,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在1141年簽訂紹興和議的事情。
事實是,自從金人南下和南宋交戰後,幾乎就沒有贏過。建炎元年(1127年)第一次攻宋,因東京留守宗澤堅守東京,黃河北又有大量抗金軍民,不敢深入。 二年二次攻宋,進至長江,因缺乏渡江准備撤軍。三年三次攻宋,金軍因預有準備,迅速渡過長江,但被浙西制置使韓世忠重創於黃天盪(今南京東北),幾被全殲。此後宋金角逐川陝,自紹興元年至四年(1131—1134年),金軍在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都在陝西,甘肅境內)遭秦風路經略使吳玠軍頑強抗擊,大敗而歸。此時,南宋政局已漸穩定,於是整飭軍備,建立了川陝、荊湖及江淮三個戰區,分兵防守,互相支援。使得金軍「南犯淮,西犯蜀,生還者少」。此時金軍已無力南犯。而南宋也開始轉入反攻。紹興四年,岳飛率軍攻劉豫,收復了襄陽六郡。當年秋,金、齊聯合攻宋,東在承州(今高郵),西在廬州(今合肥),分別為韓世忠、岳飛軍擊敗,金全線撤退,淮南地為宋全部收復。六年,宋軍攻齊,收復了商、虢(今陝西商縣、河南盧氏)二州。此後中原就是岳家軍的天下了。金人在黃河以南幾乎無法立足,如果不是南宋政權對大好形勢估計不足,也可能是趙構的私心作怪,南宋收復全部國土也不足怪。而紹興和議在大勝的情況下,把大宋陝西,甘肅,河南的大片國土割讓給金國,在中國的軍事和政治史上,實在算是件最莫名其妙的事情了.

⑶ 跪求一篇呂思勉先生寫的《中國大歷史》的讀後感

用了20天才草草看完這本歷史書,其間因工作以及學習上的問題,未能連續閱讀,故而思考之連續性也難保證。但一直以來感覺到自己閱讀之首要問題在於廣度不夠,目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應該是盡量廣泛涉獵。至此,我用了兩個半月,在看注會的書之外,共看了《經濟社會的起源》、《社會契約論》、《賦稅論》以及本書,所掌握者恐不及鳳毛麟角,但正如看前面三本書一般,我還是從黃仁宇先生的書中獲得很多東西。
初看這本書,僅僅將其作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然於後發覺此書多有牽扯財政知識,則上升至必讀之行列。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此書則重在抽取其中的財政史,其他知識則可謂意外收獲了。大歷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觀歷史,用350頁文字粗粗帶過我華夏五千年之文明,雖顯得簡陋而無所適從,但有利於讀者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作者別具匠心地將之與世界史聯系起來,則又提供了另一番視角。
總體上,我在閱讀此書時有三大收獲,現簡述如下:
第一, 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有所提升。
一般傳統歷史家將中國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為皇帝君王者,號令天下,無所不從。然則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在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須依著道德軌跡,或者成為道德之代言人,否則便不能收到萬民的支持。
作者在書中屢次用到「中國是一隻大型的潛水艇夾肉麵包」,此比喻雖生硬而令人費解,卻還是充滿想像力的。歷史發展乃上下兩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要維持整個國家之穩定,上下必須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為古代經濟之基礎者,正是「農業之系統」,其與「商業之系統」相對。凡古代之昌盛時期,必有解決土地問題之暫時良策,並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待到每個朝代後期,由於小自耕農的衰落,農業凋敝,國家自然混亂了。
第二, 對一些具體歷史細節的糾正認識。
在對人方面,比如,我從書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緒帝死後不到24小時去世的,而洪秀全則是在運動失敗前服毒自殺(對這點我尚且有所懷疑);宋朝皇帝趙瑣以及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都有一番雄心壯志,專於政事,卻無力回天。
在對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國在當時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廣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時世界裡任何地方提出。元朝兩次征日,未能取勝的原因,乃是「神風」幫助,看來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到了海上戰鬥力就減弱了。遼東半島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後的坎坷命運,之前在歷史教科書中卻隻字未提。「文化大革命」雖說是十年離亂,卻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改組機會。
第三, 財政對於中國古時朝代的興衰有重要影響。
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對於每個朝代,都會專門分析其財稅制度。若財稅制度符合當時小自耕農的實際情況,則國家能夠得到充足的財源;而如果該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財稅體系,則滅亡不遠矣。歷史界甚至公認明朝之覆滅由於財政的破產,黃老也曾提出民國時期各軍閥未能成為實際之強人,他們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財政。兩稅法、王安石的變法、一條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為了挽救頹勢對於財稅制度的改革。但這些改革之所以要麼未能實行,要麼未能取得實際效果,正是因為他們要麼脫離小自耕農的實際,要麼由於改革主持者失勢,其所倡導的政策,也被反對派否定。小自耕農的破產與國家之衰落往往構成因果關系。結果國家稅收不能按時按量徵收,君主只好提高稅率,或者變換著方式增加附加稅。軍人不能按時獲得足夠軍餉,則軍隊素質下降,遇到各種天災人禍,國家也無足夠能力應付。真是成也財政,敗也財政。這甚至讓我有些懷疑,是否中國古之朝代更替,無非是「財政周期」?
如此看來,財政之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那麼由此及彼,現今中國財政制度的設置,對於國家之強盛必定也是舉足輕重的。然目前國家財稅制度所受之詬病,已經愈加明顯。學財政的人應該以完善這一整套制度為己任。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除非下層有法制上的保護,上端無限制收稅的權利並非執政者之福。因為全國財政並無實際上之結構,各級人員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責。目前我國對於下層之法律保護已算有所進展,但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尚不到位。如此,要想到達作者提出的真正「數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離吧。比如目前增值稅的徵收就常常遇到逃稅偷稅的現象,而要想實現如美國之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實在任重道遠。
《中國大歷史》這樣一部號稱優秀的歷史學著作,我讀起來卻磕磕絆絆,困難重重,總沒有一種順暢淋漓的感覺,很多的觀點論述也沒有非常透徹的理解。不僅是我,網上也有人評論其作品「閱讀起來就好像一個想要極速行走的人總要留心腳下的石頭」;不僅是這本書,其他在讀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一書的同學也感覺到了類似的問題。

總結起來,三聯版《中國大歷史》中存在三大閱讀障礙:

* 對象不同

前面已經提到過,《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先生在美國的大學課堂上講課的講義,各種比較論證的依據都很好的針對美國大學生編排設置。這樣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固然能使他的美國學生受益非淺,但反過來說對於普通的中國讀者卻構成了不小的障礙。

比如,書中但凡提到長度、面積、重量、貨幣等概念時,所使用的計量單位都是西方習慣的英尺、英畝、英鎊、美元,這些單位完全不在對中國讀者的生活中出現,對我們來說幾乎是一頭霧水,很難在腦海中對它的實際情況做出准確估量。在「第三章:土壤、風向和雨量」中,黃仁宇先生提到「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謂『15英寸等雨線』……」(P25),我初讀到此時一愣,完全沒有反應過來,但仔細看完描述後發現,這就是高中文綜復習是被反復強調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才將此處論述與自己的知識儲備結合起來。

另外,雖然無法准確評斷當年美國大學生的文化水平,但從《中國大歷史》中可以看出,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長期的文科知識積累,是絕對聽不懂黃先生講課的。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動輒牽涉一個世紀或一個朝代」(P2),縱論古今橫貫東西,不時提及「歐洲18世紀實證主義(positivist)的法理學家」(P17)、「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i)式的政治現實主義」(P18)、「佔有性的個人主義(possessive indivialism)」(P27)等深奧概念;或者「今日俯視阿斯旺水壩的努比亞大神像」(P39)、「波提切利的《愛神誕生》」(P87)等文化符號……與其說是有助於讀者理解,不如說是又多了一重難題。

* 半文半白

黃仁宇先生行文中使用的很多語詞,有的現在已經被別的更加白話的詞語所替代,有了更好的說法來表達這一概念;有的已經幾乎被淘汰出現代漢語的行列,再不出現在普通讀者的閱讀視線內,其中更有一些完全無法在電腦輸入法中找到;這樣的情況既多,又如何讓讀者理解黃先生的深意呢?又有很多句子結構近乎文言,我閱讀時如果不用鉛筆斷句就幾乎進行不下去。這種情況的例子舉不勝舉。

* 翻譯問題

《中國大歷史》原本是用英文寫作的。書中英文單詞高頻率出現在括弧里,這當然是一種使著作嚴謹的方法,但即便是在英語如此普及的今天,普通讀者看到恐怕也會感到不愉快。另外本書也陷入了現在翻譯作品不好讀、讀不通的「翻譯腔」里,嚴重影響讀者的閱讀。

例子:英語中 「submarine sandwich」,是一個專有名詞,專指那種用長條形麵包做成,分量超大的三明治(區別於一般糕點店或西餐館中供應的三角形三明治)。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提出一個理論——他將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比喻成「潛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塊長麵包,大而無當,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組織,乃成千上萬的農民。對於「submarine sandwich structure」,三聯版中出現的翻譯用詞是「潛水艇夾肉麵包結構」(P297),不解釋對於中國讀者而言莫名其妙的「潛水艇」,卻用生硬的「夾肉麵包」代替已經成為通行的泊來詞、連幼兒園孩子都知道的「三明治」,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譯者的用意。



雖然說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是以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著實阻礙了我們的學習。不好理解的詞句不斷糾纏讀者的思維,讓我們疲於解讀,連基本的句子都沒有看懂,更遑論從篇章上把握黃仁宇先生的觀點和思路,離從全書大局上把握他的歷史觀點更是千里之遙。

造成閱讀阻礙並不是作者的錯,黃仁宇先生寫作本書時間較早,他的語文受到那個時代的影響很深,原著又是英文。也有很多讀者的水平遠高於我,恐怕沒有感覺到我在此斤斤計較的閱讀障礙問題,而早就進行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思考。但我必須大膽的代表所有文化水平有限,非歷史專業而又希望學習歷史的普通讀者說說我們的心聲:我們非常願意閱讀學者的經典著作,無奈就是讀不懂,太抽象了。

歷史學要是成為象牙塔里少數人的學問,就失去了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的本意。這並不是說不需要抽象深奧的學術,而是說不要讓所有的歷史都成為抽象深奧的學術。歷史學需要《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及稅收》,也需要《易中天品三國》。我個人最推崇的,則是《全球新聞傳播史》(李彬著,清華大學出版社)這樣「居中」的歷史書。

如何才能讓歷史著作甚至歷史教材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認為「普及版」是一種方便易行的方法,請人將類似於《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等等,改寫成立足中國,用語淺顯,語氣生動的「普及版」,應該能吸引到更多原來不讀歷史的讀者,也能讓原來讀不懂歷史的讀者有更進一步的提高。「普及版」歷史書應該具有傳播和市場雙方面的巨大價值,當然,這需要歷史學研究者和出版方的共同努力。

⑷ 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與《中國大歷史》是否是一樣的

不一樣的。
呂思勉《中國通史》上編是中國文化史,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專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屬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編為中國政治史,講了中國歷史大事及中國歷史的演變。對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的著作。作者倡導「大歷史」,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納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⑸ 又沒有一本書是講述關於:中國歷史的要很全面的。

初級一點的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通史》,高級一點的就是《劍內橋中國史》容 再高一點的就是《綱鑒易知錄》和《明鑒易知錄》 更高一點的就是25史 加《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國榷》《明實錄》《清實錄》

⑹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主要講的是什麼這本書怎麼樣

個人比較喜歡紙質書,就是從社會學角度來觀察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配合萬曆十五年看更精彩

⑺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是什麼

1982年中華書局推出《萬曆十五年》,2004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大歷史不會萎縮》。20多年裡,黃仁宇的書連續出版,一再被人閱讀、談論、重溫,實在是不多見一段當代中國閱讀史。論及原由,有人說是因為黃仁宇乃史學邊緣人物,治史路數彷彿「野狐禪」,因此反倒別開生面;有人說黃仁宇文筆靈動而通俗,天生具備暢銷的品性;還有人說這是因為「大歷史」一說確實有魅力,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之餘,累積了越來越多的「信眾」。

所謂「大歷史」,歷史學上的解釋,大致上是把歷史演變放置在一個總體性的坐標上,觀察其流向,而偶然性事件則相對忽略;哲學上的解釋,大致上是相信存在著「歷史上長期的合理性」,由於「邏輯性之現實多時超逾人身經驗」(黑格爾語),所以惟有大視野才能見到大歷史;在經濟學方面解釋,則是黃仁宇的自家體會:整個中國的歷史自先秦至明清,可以連貫的用財政稅收解釋——錢怎麼來、怎麼用等等。而「大歷史」的總體含義,無非是說,歷史的演變是有原因的,而歷史的整體意志,並非個人可以完全掌控的。

「可以在數目字上管理」乃黃仁宇「大歷史」觀中的一個樞紐性概念。黃仁宇區別現代化與非現代化,就看是不是「可以在數目字上管理」。

我以為在黃仁宇「大歷史」觀中,還一個值得留意的觀點是,黃仁宇頗為贊同「西體中用」。他說,「在我看來,體是組織結構,對一個國家來講,包括政府行政系統,及於修憲與選舉、軍備與預算等等。」在這個方面,黃仁宇認為,事實上現在已經是西學為體了,甚至在我們的文化方面,也很不同於過去。黃仁宇說:「然則中國傳統之長處、宗教思想、倫理觀念、做人處世的宗旨應當放在什麼地方?我的建議:在答復這問題之前,先將中國歷史參照西方歷史政治思想、經濟原理,作整面目的全幅修訂,看清中國受過西方沖擊,百年奮斗後實現現代化之由來。此中結論,必會表現一個新國家之形貌。有了新制度之輪廓,才能決定發揚傳統精神之出路。」這些話是黃仁宇的清醒處和高明處。

不過,由於坐標宏大,大歷史很容易被梳理得清清楚楚,這就像在天上望河流,雖然看見九曲十八彎,仍然知道它自有要去的方向,但如果回到小歷史的角度,何以解釋為什麼會有許多夾纏不清、曲折往復?西方有史學家寬慰我們,中國人的歷史並非全錯,黃仁宇則有一點我們的近現代史全對的意味,這大概是過於見林不見木的結果

⑻ 《中國大歷史》這書都介紹什麼歷史

《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仁宇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容,分析中國歷朝發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以至經濟學都有利用。
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作者倡導「大歷史」(macro-history),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納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10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
不以道德論史,不以考據為文,縱橫捭闔梳理千年歷史,三言兩語點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處尢見黃仁宇獨到的史家眼光。
黃仁宇這部書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物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為「大」歷史的理由在於,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進路,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在著作的意圖上,首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和西歐與美國史有了互相比較的幅度與層次,」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湯因比所說的文明類型,或斯賓格勒所說的文化形態)的狀描,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這種歷史著述,固然沒有引經據典滿篇考證那樣的學理感,沒有繼承傳統史學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卻可以使我們免除習史的價值負累。因此,我們不必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鑒」,不必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應當如是」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習史對歷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關系的好奇心。

閱讀全文

與中國大歷史講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