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00年前關於中國歷史的資料
近百年來,時代經歷了滄海桑田的演變,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翻天覆地變化。100年前版(1918年前後),世界經歷完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國,辛 亥 革 命已初步取得民 主成果,封建體系瓦解,「舊」的觀念被拋棄,打壓。
隨著五四 運動和新文化 運動的掀起,西方的思潮在國內盛行,在當時代表著新的力量和方向,整個社會的知識分子都在向西方學習「民 主」與「科學」,相反,代表著封建時代及中國歷史幾千年沉澱的思想,比如「儒學」、「體制」、「禮儀」漸漸消減。
100年前的中式生活,一切都是新的,牙牙學語的,而傳統的中式生活,自此開始,逐漸弱化。
㈡ 近代中國屈辱歷史的資料
1、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和彌償而告終。中英雙方簽署了「南京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掠奪土地,對外關稅進行賠償和談判,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失去獨立地位,推動自然經濟解體。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國和法國在俄羅斯和美國的支持下共同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為了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擴大侵略中國的利益,粉碎中國太平天國運動,英國和法國以亞羅事件和馬神為借口共同攻擊清政府的戰爭。
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3、中日甲午戰爭
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入侵中國的八國聯軍的戰爭是指1900年5月28日。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包括八大國,包括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和奧匈帝國。
在1900年春天,義和團運動成為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的導火索。作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運動的名義分裂和掠奪中國。
入侵中國的聯合國部隊總數前後約為5萬人。設備裝備精良,動力非常大。 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遭到徹底破壞。八國聯軍的任何地方,謀殺,縱火和搶劫!紫禁城,中南海和頤和園盜竊和搶劫的寶藏數不勝數!
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5、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
1、中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
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
4、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該條約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該條約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奴役性條約。它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開啟了資本主義浪潮。
㈢ 中國近一百年的歷史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㈣ 中國近代史資料
中國近現代史視域下是和平富強觀
中國近代的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由於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國內封建王朝的統治,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起,中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不斷喪失,外國侵略者接踵而來,將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以攫取越來越多的侵略權益,中華民族面臨生存危機。面對中外反動勢力的雙重壓迫,中國人民進行了不折不撓的英勇斗爭,經過不少曲折,付出極大犧牲,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選擇了社會主義的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歷史表明,在西方發展到資本主義時代之後,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中國已經落後,因此飽受欺凌宰割。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為了救亡圖存、重新振興,其道路極其艱難坎坷。無數中華優秀兒女,甘願犧牲一切,為了這個崇高目標,前仆後繼,英勇奮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他們的斗爭精神,永遠激勵後人奮發向上。今天,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必須牢記前人的奮斗經歷,為中華民族的振興不斷奮斗。
840年, 中英甲午戰爭爆發 。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
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
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逐漸落後。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以扭轉中英貿易逆差.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大英帝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以深重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也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劇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該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魏源等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清朝廷被迫於1858年先後與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奕昕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奕忻為首(曾國藩、張之洞等)。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並且有所發展。創辦首個(陸續多批)近代企業。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但因為政治上的軟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
1919年初英、法、美等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巴黎和會」。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也派代表出席「巴黎和會」。但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絕。消息傳至國內,群情激憤。5月4日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北京學生們喊著「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外爭國權 內懲國賊」的口號湧上街頭,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途因有法國特務監視,轉入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繼續舉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實行『兵諫』,中華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8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成立了!!!
100年前,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開啟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今天,我們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勛,就是要學習和弘揚他們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野蠻入侵,封建統治腐朽無能,國家戰亂不已,人民飢寒交迫,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見的深重苦難。在那個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關心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人們無不痛切感到,要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就必須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對中國社會進行根本變革。辛亥革命的爆發,是當時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振興中華深切願望的集中反映,也是當時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前赴後繼頑強斗爭的集中體現。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站在時代前列,「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高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斗爭旗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率先發出「振興中華」的吶喊,希望推動中華民族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外國列強侵略,推動中國跟上世界發展進步的步伐、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孫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實現了「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誓言。在他領導和影響下,大批革命黨人和無數愛國志士集聚在振興中華旗幟之下,廣泛傳播革命思想,積極興起進步浪潮,連續發動武裝起義,有力推動了革命大勢的形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雖然由於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
[關鍵詞] ; 國內外環境; 機遇和挑戰
剛邁入21世紀之時,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確地作出兩個基本判斷:
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我們黨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人深刻地理解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必將在前進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記自己的歷史任務,必將為實現奮斗目標而不動搖。從上述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21世紀初期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期
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穩中有變、和中有斗、緩中有緊、喜中有憂,對我國利多於弊。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
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經歷了56年的建設,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7位,中國進出口貿易居於世界第3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超過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從整體實力看,中國仍屬於國力次強國家。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條件:
(一)發展需求勁頭足
第一,居民消費結構迅速提升。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於迅速提升的狀況。「老四件」(即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持續了幾十年,80年代逐步興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高級音響)現在已司空見慣,進入21世紀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車、通訊、旅遊)正迅猛發展。隨著居民消費結構逐年升級,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費開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達7180元,增長達3.3倍;2000年農村居民消費開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達2185元,增長4倍多。
上述情況表明,我國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商機無限,廣大人民改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窮盡動力。
第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據2005年12月經濟普查第三號公報發布,我國2004年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第一產業為13.1%,第二產業為46.3%,第三產業為40.7%。這表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仍未達到完全合理和優化。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將對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大動作,要重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基礎產業設施建設。
第三,加速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2003年我國城鎮化佔40.53%,預計2010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5%。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不僅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同時是保持我國發展需求的勢頭一項長遠的舉措。
(二)發展基礎較好
第一,我國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資源,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資源,並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5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我國「十五」計劃期間完成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已初見成效。南水北調正在籌劃實施中。到目前為止,全國高速公路大體聯網,最低程度是省內聯網。
第三,科技教育基礎較好。建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斗,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一支可信賴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相當龐大,已擁有保持在校學生一千多萬的共計1731所高等學校,全國普及義務教育人口達適齡兒童的98%左右,整個國家的文化科學知識素質有很大提高。
2006-7-25 16:25 jerry
(三)初步具備發展的體制保障
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國內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逐步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逐步接軌;政府職能正朝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轉變,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四)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
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高度重視保持社會穩定。一是正確對待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發展變化的種種表現,特別是群體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時發現,正確處理,有效處理;二是高度警惕來自敵對勢力的破壞、顛覆和滲透等活動,重拳出擊違法犯罪的案件,以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
二、21世紀初期是中國各種矛盾的凸顯期
兩個基本情況
1.我國是個經濟大國,卻不是經濟強國。以2002年為例,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127個國家中排在第73名。美國等18個國家早已完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即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現在美國等6個國家已經從工業社會進入知識社會的發展階段,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進程;其他12個國家也邁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起步階段。
中國目前還在推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中後期。當今中國,農業社會、農業勞動力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0%,相當於1870年美國、法國和德國的比重水平。
2.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由於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因素,我國東中西部國民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東部經濟上升,中部西部經濟下降。這說明我國地區發展不協調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徵,這個不協調不僅存在於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存在於社會發展的差距。
㈤ 中國屈辱歷史的資料
成為第2位粉絲
舊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我國共與列強簽訂了近條不平等 條約,每一條都是我國被欺負侵略的證據。 恥辱有哪些光列舉是沒有用的,而且也很難做到全面,以戰爭宏觀的 角度,我國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賠償英國軍費白銀 2000萬兩,被迫開放5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 賠償軍費白銀給英法各800萬兩, 開放營口、天津、大連、南京、鎮江、淡水、台灣、汕頭、瓊州等 11處為通商口岸,拆毀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在此期間英法聯軍攻佔 北京,掠奪並焚毀了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
1867年日本挑起戰爭侵略台灣,被台灣軍民擊退,就是這樣,腐敗 無能的清政府還是賠償了日本軍費50萬兩 1877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軍隊節節勝利,法國戰敗,而中國「不敗而敗」。簽訂中法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佔領,允許法國將鐵路修進中國內地。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日本索取軍費白銀兩億兩,割佔中國遼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島。日本商船可以進入重慶。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大肆屠殺,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賠償10國白銀共9億多兩,分36年還清。中國政府保證嚴厲鎮壓一切反帝活動,懲辦對鎮壓不力的官員。在這次空前的浩劫中,慈僖竟然厚顏無恥地向列強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充分表現了她投降賣國的奴才嘴臉。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戰場竟然設在中國,清政府表示中立,無數中國人在這樣列強爭奪中國領土的戰爭中喪生。
1931年「918」事變爆發,日本侵佔東三省,並向中國內地步步侵略。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共傷亡人口3500多萬人。
1950年朝鮮戰爭中國傷亡100多萬,但最後我們贏了。 朋友,這就是我國1840~1949百年國恥的梗概,南京大屠殺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富強了,才能讓這樣的悲劇不會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生
㈥ 求幾本 講述中國近一百年歷史的書
翦伯贊《中國史綱》(4分冊),胡繩《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陳旭麓《近代中國八十年》
㈦ 想了解中國近百年的歷史,看什麼書
上下五千年.中國通史.二十五史.史記
㈧ 求一些中國近代史的資料
中國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不知道自己已經不行了,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魏源等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清朝廷被迫於1858年先後與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奕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奕欣為首。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並且有所發展。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途因有法國特務監視,轉入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繼續舉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㈨ 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
揀重要的抄說!!!!
還要詳襲細一點!!!!
那我得打上好幾天的字才行!!!
如果你真的想知道的話
可以去書店買一本<中國近代史>來看
或者去中學借他們的歷史書看
如果你不能理解書中的內容
可以去一些有名的學校去請教歷史系的教授、老師
或者請個歷史系的高材生做家教
中國近百年裡那是最屈辱的歷史
喪權辱國的鴉片戰爭
造成南京"官方"統計死亡30萬余(實際絕對不只30萬,有更多)的二次大戰
兩萬五千里的八年抗戰(該死的小日本)
三年內戰(該死的蔣介石和美國政府)
迫害了無數知識分子、毀壞了無數文化瑰寶、歷史文物的文化大革命
中國和日本之間只會有綿延千年的血仇
如果日本不像德國一樣去面對二戰時所犯下的罪行
中國與日本終有一戰
俗語說的好: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高大
㈩ 急求中國歷史的百年變遷!!!
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是一個饒有興味的課題。它從一個最基本的層面反映了我們社會文化幾千年未有過的偉大變化。對於社會歷史的研究,可以從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等諸多專門史角度去進行。過去,我們曾非常重視社會發展史研究,五十年代全國范圍內曾普遍進行社會發展史教育。但是,那時所講的社會發展史,實際上只是社會形態發展更迭的歷史,講的是社會經濟形態、社會生產方式發展更迭的歷史過程,基本上沒有觸及社會生活方式,更沒有具體研究人們實際的社會生活形態。綜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除政治活動、政治生活非常重要外,還有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等更值得注意,而常常被以往學者所忽略的社會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其實完全不下於它們。正如人們所熟知的那樣,人類從來就不是單個人在生活,人類從一產生起,就是在特定的社會中生活。人們不能自由超越他們所處的特定社會關系和社會存在,他們總受制於歷史形成的特定的社會生活,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也是別無選擇的。這里所說的社會生活變遷,不是包羅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在內的所有社會生活的變遷,而是指人類有史以來賴以生存的最普通、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是人民千百萬芸芸眾生世俗生活的歷史演變。
為什麼我們在當今尤其要重視研究社會生活的變遷歷程呢?這是因為多少年來,由於政治過於泛化,意識形態過於泛化的影響,我們比較多地注意了人類歷史中的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思想文化活動等方面的研究,而恰恰忽略了與廣大老百姓關系最為密切的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方式及其變遷的研究。我們的歷史研究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研究的,而馬克思本人在進行歷史研究時對於人們的衣食住行卻是極為重視的。他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就認定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便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是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是人們每日每時都在進行的歷史活動。遺憾的是,除了年鑒學派以外,號稱信奉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學家們在研究社會生活方式方面並沒有做出引人注目的成績。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國學術界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對於社會生活變遷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與發展,出版了許多專著和論文,在一些領域應該說還有一定的突破。但總的說來,這些成果與我們飛速發展的社會需要相比較,還遠遠不夠。精深的著述可以說還是鳳毛麟角,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待於作進一步的開掘和拓展。
本書的作者是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的一群學子,他們艱苦收集相關資料,經多年潛心研究撰成本書。研究社會生活變遷與研究民俗文化原本有著天然的聯系。民俗文化學是專門研究具有傳承性的民間生活和民間文化的科學,它在廣泛而深入研究具體的民間生活和民間文化現象的基礎上,綜合研究民俗文化的特殊規律和一般規律,作出理論概括。從民俗文化這個獨特的視角來研究社會生活變遷,為社會生活變遷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新的視野。芸芸眾生的生活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它所提供的資料,最具體、最形象、最可靠,也最真實地反映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經常為人們所忽視的一些基礎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方面。這些民俗文化現象在什麼社會條件下產生,又是如何影響著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又如何推動民俗文化的演變,從這里,可以更好地理清社會生活變遷發展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