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新中國成立初期歷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6 06:36:42

㈠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歷史事件要詳細時間

1、八一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3、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皖南事變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將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復電何應欽、白崇禧,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而蔣介石對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計劃密令第三戰區顧祝同、上官雲相將江南新四軍立即「解決」。、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餘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餘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

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5、重慶談判

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

從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重慶談判及達成的《雙十協定》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雖然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願,在1946年6月底全面撕毀《雙十協定》 ,但其歷史意義和啟示仍是非常重大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一南昌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安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七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皖南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慶談判

㈡ 新中國成立 中國處於什麼歷史階段

1、按照歷史學的標準定義,新中國成立時後中國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歷史階段回,擺脫了原本半殖民地半答封建社會的階段;

2、所謂」新民主主義社會「是指由共產黨領導的多種所有制並存的過渡社會形態。其主要特徵為:在社會形態上,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質的社會;在政治上實行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還存在,並在國家政權中佔有一定地位;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主導的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文化上實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3、建國後,經過5年多的社會主義改造,直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從城市到農村基本消滅私有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正式建立。

㈢ 求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事件

·年:奧運聖火全球傳遞 殘疾火炬手捍衛聖火
·2008年:中國人首次實現太空行走
·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和殘奧會
·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飛行圓滿成功
·2003年:抗擊「非典」
·2001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全國人口逼近13億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1年:中國成功主辦APEC峰會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6年:董建華當選香港首任行政長官
·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京開幕
·1995年:中國國家元首首次參加聯合國大會並發表講話
·1992年:長征二號火箭發射澳星成功
·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
·1988年: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在北京誕生
·1987年:重啟中蘇邊界談判
·1986年:中國海軍艦隊第一次出國訪問勝利結束
·1985: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裁軍
·1985年:我國奶牛冷凍胚胎移植獲得成功
·1985年:我國南極長城考察站建成
·1984年:我國南極長城站奠基典禮舉行
·1984年:中英草簽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84年:許海峰實現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1983年:我國加入《南極條約》
·1982年:中國男子羽毛球隊參加湯姆斯杯並奪冠
·1982年:中共中央將計劃生育定為一項基本國策
·1982年:李寧在世界盃上勇奪6枚金牌
·1982年: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
·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獲世界冠軍
·1981年: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1981年:宋慶齡逝世
·1981年:中國民航首航美國紐約成功
·1980年:經濟特區成立
·1980年: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1980年:中國開始發行外匯兌換券
·1979年:鄧小平訪美
·1979年:中美建交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字
·1978年:改革開放
·1977年:恢復高考
·1977年:我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誕生
·19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逝世
·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
·1976年:大型通用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6年:周恩來逝世
·1975年:成功預報海城地震
·1975年:中國同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
·1975年:科學家測定珠峰高度為8848.13米
·1975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
·1974年:西沙群島保衛戰
·1972年:尼克松訪華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中國第一枚實用氫彈試驗成功
·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
·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1969年:抗菌素 「慶大黴素」研製成功
·1969年: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1967年:中國與印尼斷交
·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66年: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1966年:中國戰略導彈部隊(二炮)成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
·1966年:邢台發生6.8級地震
·1966年:第一枚地對地中程導彈發射成功
·1965年:中國開始正式立項研製航天運載火箭
·1965年:中國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我國第一枚生物火箭發射成功
·1964年:周恩來提出援外八項原則
·1964年:中法建交
·1963年:周總理訪問亞非14國
·1963年:中蘇論戰進入白熱化
·1963年: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
·1963年:中國開創斷肢再植臨床手術成功先例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爆發
·1961年:第26屆世乒賽在北京成功舉行
·1961年:我國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誕生
·1961年:國產312-1V型明線12路載波機投產使用
·1960年:中蘇兩黨關系公開破裂
·1960年:三門峽水庫基本建成
·1960年: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
·1960年:中國第一枚試驗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開幕
·1959年:第一台快速通用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
·1959年:蘇聯單方面撕毀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
·1959年:容國團獲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
·1958年:中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輪「躍進號」下水
·1958年:紅旗轎車誕生
·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播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
·1957年:毛澤東率團訪蘇
·1956年: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
·1956年:「解放」牌第一批國產汽車試製成功
·1956年:陳鏡開打破世界紀錄
·1956年:第一架國產噴氣式殲擊機試製成功
·1956年:普通話開始在全國推廣
·1955年:周恩來率團參加萬隆會議
·1955年:中國與南斯拉夫建交
·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
·1954年:周恩來率團出席日內瓦會議
·1954年:北京—莫斯科直達客車首次通車
·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勝利
·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實施
·1952年:周恩來率團訪問蘇聯
·1952年:新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
·1951年:新中國第一個學制頒布
·1951年:治理淮河一期工程完工
·1951年:朝鮮停戰談判首次會議在開城舉行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抗美援朝
·1950年:中蘇正式結盟
·1949年:毛澤東訪問蘇聯
·1949年:新中國與蘇聯建交

㈣ 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6),中國社會的性質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是什麼

從新中國成立到1952年是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期,它的總路線是,要在一版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權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到1956年屬於社會主義性質,開始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㈤ 新中國成立的初期歷程

民主黨派熱烈響應中共中央召開新政協的號召
1948年4月底,中共中央在發表紀念「五一」勞動節的口號中,發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當即得到了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海外華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他們通電認為,中共的號召,「適合人民時勢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事關國家民族前途,至為重要。全國人士自宜迅速集中意志,研討辦法,以期根絕反動,實現民主。」從1948年8月起,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陸續離開香港和南方大城市北上,進入東北和華北解放區,「願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同中國共產黨一起進行新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
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有23個單位,134人參加。籌備會選舉了它的常務委員會,毛澤東為常務委員會主任,副主任是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籌備會的任務是完成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各項必要的准備工作。常務委員會下設6個小組分頭開展工作。9月17日,召開了籌備會第二次會議。這次會議一致決定將新政治協商會議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抗美援朝的戰爭
1950年10月上半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澤東主持下,多次召開會議,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充分估計了各方面的困難,從挽救朝鮮危局、保衛我國安全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這一根本立場出發,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決心克服一切困難,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同朝鮮人民一起反擊美國侵略者。「中央軍委決定先著東北邊防軍四個軍十二個師出動參戰,爾後再抽調七個軍二十四個師作為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逐步投入作戰。」10月25日,第四十軍一一八師三五四團在溫井以北的豐下洞至兩水洞之間與敵第六師第三營相遇,將其殲滅,揭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1950年10月25日,便成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在三年戰爭中,中朝人民軍隊共殲滅敵人一百零九萬餘人,擊落擊傷敵機一萬二千多架,擊毀擊傷敵人坦克二千六百九十多輛,擊毀敵人其他各種武器以及繳獲其他作戰物資無數。
土地改革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繼續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這是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擁有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不僅使廣大貧雇農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也嚴重地束縛農村生產力的解放。為廢除封建剝削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為了使廣大貧雇農從地主階級統治、壓迫下解放出來,必須進行土改。在人民解放戰爭期間,黨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那時我國已有一億多人口的地區實行了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並從當年冬開始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等廣大新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廢除地主階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冬,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國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大約4 600萬公頃土地和大量的生產資料。土地改革的偉大意義: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這就使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獲得了解放;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土地改革運動的勝利,摧毀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國民黨集團的社會基礎,鞏固了工農聯盟,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並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1950年國慶節企圖炮擊天安門一案
美帝國主義間諜李安東、山口隆一等在美國戰略情報局、東京美國佔領軍總部和前美國駐華大使館北京武官處的策劃和指揮下,繪制了天安門形勢圖,准備在1950年我國國慶大典時,用「六○」迫擊炮炮擊天安門城樓,殺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這一罪惡陰謀,於1950年9月26日被我公安機關破獲,未能得逞。1951年8月17日,北京市軍管會軍法處對7名陰謀武裝暴動的美國間諜進行判決。其中主犯李安東(義大利人)、山口隆一(日本人)被判處死刑,並於當日下午5時執行槍決。
《朝鮮停戰協定》簽字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正式簽字。聯合國軍代表美國陸軍中將哈利遜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後,送給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簽字。本圖是克拉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克拉克在回憶錄中說: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她依靠各族人民,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並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中國呈現在世界面前。
歷史已經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歷史正在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㈥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背景是:

遼沈、淮海與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發動內戰的主力已基本被殲滅,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到長江北岸。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蔣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絕境。新中國誕生的條件已經成熟。

中國的國共內戰進行到1949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已佔領了中國大陸的大部分領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議決定建立一個不同於中華民國的新中國,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個新國家的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定於1949年10月1日舉行建國儀式。

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決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

1949年9月21日,由中國共產黨發起召開的,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地區、人民解放軍、各少數民族、國外僑胞和其他愛國分子的代表參加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

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並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6)新中國成立初期歷史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生思想:

新中國是建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的。由於連年的戰爭,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國民經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城鎮失業工人從1949年到1951年年均達四百餘萬人,失業率高達20%以上,失業工人的生活非常困難」。

根據聯合國亞太事務委員會的統計,1949年我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遠遠低於當時整個亞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另外,由於舊中國長期受封建制度和戰爭等因素的影響,到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文盲人口已佔總人口的80%,學齡兒童入學率僅佔20%。

也就是說當時中國的6億人口,文盲就佔了4億多。經濟、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是擺在以毛澤東為領導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面前的重要課題。

在這種背景下,毛澤東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並從就業、教育、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體現出了符合實際的民生思想。

㈦ 新中國成立後的重大歷史事件(1949-2009)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

2002 獲得2008奧運會舉辦權

2003 中共16大召開

2003 非典爆發

2008 中共17大召開

2008 北京奧運會舉辦 中國軍團獲得50枚金牌 共100枚獎牌

㈧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歷史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在各個階段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歷史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恢復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57年)。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運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奇跡般地在戰爭廢墟上恢復了國民經濟,並在此貧窮落後的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

「一五」時期開展了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工業建設,為我國基礎工業體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大大縮短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距離。

2、動盪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58~1978年)。

1958~1966年,是全面進行經濟建設的時期,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時期,前幾年是失誤,後幾年糾正和彌補失誤。

總的來說,1958~1978年的20年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帶著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和「一五」計劃成功的喜悅開始,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最後帶著對「文化大革命」痛苦反思、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困惑而結束。

3、經濟體制轉型初期的中國經濟(1979~1991年)。

中國20年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經歷的曲折、挫折、災難、困惑,孕育著一場新的探索。國民經濟經歷了1986~1987年的「軟著陸」,1988年價格「闖關」和1989~1991年治理整頓的曲折。

4、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中國經濟(1992~2002年)。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統一了全黨關於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方面的認識,明確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在各個階段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1、第一階段

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承上: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問題。啟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1)鞏固了人民政權;

(2)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

(4)一五計劃制定及超額完成;

(5)召開全國一屆人大,制定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由於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過於迅猛,在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 。

2、第二階段

中共八大制定了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以滿足人了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開始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

(1)鋼、煤、原油、發電等主要工業品產量都有很大增長。大慶油田建成,結束了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

(2)涌現出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社會主義建設的傑出代表;

(3)新興的電子計算機工業、原子能工業和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1958年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3、第三階段

以階級斗爭為綱國民經濟在曲折中前進,糧食、鋼、煤、原油持續增產,成昆鐵路、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十年間,使我國經濟損失約五千億元。

4、第四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工業上,建成了上海寶山鋼鐵公司、湖北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南昆鐵路等一批重點工礦企業。建立起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方針-強國之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立國之本。

新中國成立以來50多年的歷史昭示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8)新中國成立初期歷史擴展閱讀: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據此我們可以認為,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發展的主線。

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今年是中共八大勝利召開60周年。

60年前,八大明確提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八大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是基本正確的,但是由於當時黨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思想准備不足,八大提出的正確意見後來沒有能夠堅持下去。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1981年作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確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32年特別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歷史。

再次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這一提法一直沿用下來。6年之後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更為成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指出:「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這個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我們在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還會長期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

既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那麼不斷解決這一矛盾就構成這個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線。經濟是基礎,是手段,落實到社會層面就是要著眼於民生問題的解決,這也是與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完全一致的。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把新中國60餘年的歷史分作六個階段加以討論。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之前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革故鼎新,為新中國未來的社會建設奠定環境基礎和制度基礎。

從1956年中共八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是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歷經曲折,但是大規模開展的工業化建設為下一步的民生改善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且人們從親身經歷的探索和曲折的反思中獲得了開辟新路、改革開放的精神動力。

之所以將這20年放在一起來看,主要是基於這一時期的民眾生活變化不大,相關體制包括計劃經濟、二元結構、單位體制等等也一直延續下來,還有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戰略和越來越「左傾」的指導思想等。

從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到1982年是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時間不長,是一個結束動亂後休養生息、撥亂反正的階段,執政黨的工作重點重新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並從醞釀、徘徊、躁動中逐步形成改革開放的新思路,中國再次迎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春天。

從1982年到1992年是第四個階段。這個階段開啟了全面改革的新征程,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從1992年到2002年是第五個階段,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接下來的10年是第六個階段,提出要建設更高水平更為全面的小康社會,民生建設民生保障受到空前重視。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中國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各階層利益多元化,社會矛盾易發多發且極為復雜,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需要實現更加和諧更加協調的發展,因而社會建設的地位大大提高。

新中國60餘年的社會發展史,也就是圍繞民生主線開展的社會建設史。特別是改革以來幾個階段的民生進步和發展取向,也暗合著馬斯洛揭示的人類需求層次階段性台階式提升的基本走勢。

㈨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狀況國情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長期的戰爭社會經濟十分落後而且破壞嚴重。因此,從1949年到1952年,新中國的中心任務就是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迅速恢復國民經濟。

一、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狀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與歷史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50%,其中重工業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煤炭產量減少48%,鋼鐵產量減少80%以上。糧食產量減少近1/4,棉花產量減少48%。鐵路只有近萬公里線路通車,3200多座橋梁遭到嚴重破壞。

由於前期國民黨政府濫發貨幣,通貨惡性膨脹,市場物價猛漲。1949年城市中失業人數約有400萬人,農村災民約4000萬人,人民生活極端困難。

二、新中國成立之初採取的措施

1、平抑物價

當人們還沉浸在開國大典的歡樂中時,只隔了半個月,從10月15日開始,華北由糧食帶頭,上海由紗布帶頭,物價開始大幅上漲。紗布、糧食的價格在一個月內都上漲兩倍以上,有的商品上漲到五六倍。

抗戰後期以來,物價是民眾特別敏感的問題,人心開始浮動。這是關系人民政權能不能站住腳跟的大問題。政務院在陳雲同志統一調度下,採取有效舉措把物價基本平抑下來。

2、救濟失業

在城市,救濟失業者成為民眾極為關心的問題。舊中國留下了十分龐大的失業大軍。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經濟改組過程中一部分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工廠倒閉,更增加了失業人數。上海1.3萬多家私營工廠中,開工戶數只佔1/4,失業者的生活極為困難。

政務會議兩次討論這個問題。毛澤東同志提出,在建立起人民政權、根本解決土地問題以後,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動員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生產事業」,這是一切工作的重點所在。到1950年9月底,全國失業工人和失業知識分子得到救濟的已達半數以上。

3、處理自然災害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自然災害十分嚴重,當時絕大多數是水災。1949年,全國被淹地區12156萬畝,受災民眾4000萬人。第二年,皖北連續7天大雨後淮河又大決口,津浦鐵路兩側一片汪洋,被淹耕地3100萬畝,受災民眾995萬人,許多人擠在一塊塊高地甚至爬到樹上求生。

毛澤東同志在看到受災民眾爬到樹上被毒蛇咬死的報告後,流下眼淚,並且寫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題詞。周恩來同志在政務會議上說:「水災是非治不可的,如果土地不澇就旱,那就是土改了也沒有用。」這在當時是牽動全局的大動作。治理淮河工作全面展開後,很快就取得成效。

4、恢復交通運輸業

在1949年和1950年初,首先把重點放在鐵路的修復上。在全體鐵路員工的努力下,1949年一年內就修復了8300多公里鐵路和2715座橋梁,到1950年,修復的鐵路達14000多公里,原有鐵路基本暢通,公路、水運和航空也得到了恢復,對整個經濟的迅速恢復起了重要作用。

5、保障農業生產

人民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最主要的是實行土地改革和發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1950年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到1952年8月,全國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滅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在這個基礎上,又引導農民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

(9)新中國成立初期歷史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成就

一、1950年《土地改革法》頒布,在廣大新解放區全面實行土地制度改革,徹底消滅已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全國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無償獲得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

二、改變了不良社會風俗。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規定「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廢除包辦強迫婚姻,禁止納妾、童養媳、干涉寡婦婚姻自由等陋習。黨和政府還以極大力量盪滌舊社會遺留的污泥濁水:廢除娼妓制度;禁止吸食鴉片;消除地痞流氓和黑社會幫會等等。

三、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到195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主要產品產量大大超過了建國前的最高年產量。

四、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帝國主義在華特權被取消,官僚資本被沒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滅。

到1952年底,各種經濟成份在國民收入生產中的比重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佔19.1%,集體所有制經濟佔1.5%,公私合營經濟佔0.7%,資本主義經濟佔6.9%,個體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佔71.8%,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

閱讀全文

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