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中國有哪些重要的轉折點。
六、明清時期的重要拐點
陳友諒敗於朱元璋――大明統一的關鍵性戰役
朱標早逝――明初藩王勢力膨脹
朱棣「靖難」成功――「永樂大帝」成為歷史舞台的主角
大明王朝實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的開始
帖木兒病逝――明朝避免了一場大戰爭
於謙反對遷都――避免了明朝的南北分裂
張居正被萬曆皇帝清算――明朝滅亡的種子
萬曆立儲之爭――萬曆數十年不理朝政
明軍誤殺努爾哈赤的父祖――努爾哈赤叛明的開始
崇禎帝殺掉袁崇煥――註定明朝滅亡的命運
崇禎帝不肯遷都南京――大明名存實亡
李白成部強搶陳圓圓――大順政權短命的一大誘因
鄭成功攻打南京失敗――反清大業的致命挫折
康熙制服鰲拜――康熙大帝親政
雍正即位――康雍乾盛世的關鍵
林則徐厲行禁煙――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辛酉政變」慈禧掌權――中國開始半個世紀之久的沉淪
曾國藩自殺未成――打造「同治中興」
天京變亂――太平天國由盛而衰
翁李相爭――甲午戰爭北洋水師慘敗
袁世凱出賣維新派――戊戌變法失敗
新政失敗――大清起死回生之夢的破滅
辛亥革命――兩千年帝制的終結
⑵ 宋代的轉折點是什麼
公元1126年,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及開封宗室3000餘人被金兵擄走,史稱靖康之變,次年北宋滅亡。
公元1127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史稱南宋。2.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靖康之難
靖康之難是宋朝盛衰的轉折點,宋徽宗的一向風雅,導致朝中奸臣橫行,是這個恥辱的締造者。靖康之變導致宋室南遷、北宋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押解至東北的趙宋宗室上千。中國婦女的節烈論,從"靖康之難"開始被宋代道學家所注重。因為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這個恥辱使道學家們舍棄了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轉而大力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由於當時的環境,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際,女性殉節的貞節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與貞節之間,女性們只能選擇後者。宋室南遷
東京淪陷後,康王趙構於靖康元年(天會四年,1126年)十二月一日於相州建大元帥府,就任大元帥,此時金軍早已攻佔開封的城牆,北宋處於存亡危急之際,欽宗再次蠟書詔令趙構入援開封。趙構一面傳檄河北各州府起兵會於北京大名府,於中旬派小部隊南下湯陰(今屬河南)作疑兵,自率近萬軍隊出北門北上,經臨漳(今河北臨漳西南),踏河冰渡過黃河,到達大名。靖康二年(天會五年,1127年)正月初逃到東南方的東平府。二月下旬初,趙構等逃到濟州。金軍建立偽楚後,在濟州的群臣即想奉康王趙構在濟州稱帝以重建宋朝,趙構採納了宗澤的建議,前往作為宋太祖趙匡胤興王之地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然後再即位當皇帝。趙構見時機成熟,遂於五月初一日(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後建都(行在所)於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高宗即位後,尊元祐皇後為元祐太後(後改隆祐太後,即孟太後),任命黃潛善為執政、汪伯彥為樞密院長官,分別兼任統兵的御營使和副使,實際掌握軍政大權。封原偽楚帝張邦昌為太保、郡王,並參決大事。隨後任命主張抗金的名臣李綱為右相。高宗被迫表示:「朕當與卿等獨留中原,訓練將士,益聚兵馬。[21] [22] 都城(開封),可守;雖金賊,可戰。」[23] 同時將孟太後、六宮及衛士家屬發往東南,作南逃的准備。當八月初孟太後等離開封府到應天府後,高宗已決定逃往江南地區,遂於八月初升黃潛善為右相,李綱雖同時升為左相,但十多天後即因反對逃往東南而罷相,任相僅兩個半月,高宗隨即令孟太後逃往江寧。九月,金軍按照與偽楚的地界劃分,逐漸分兵佔領河北、河東州縣,而被貶的偽楚帝張邦昌也於同月下旬被處死於貶地潭州。
宋高宗播遷形勢
為了躲避金軍可能的南侵,十月初一,高宗立即從南京應天府乘船南逃,同月末即逃到揚州。南宋的建立、偽楚的消滅與張邦昌被殺,違背了金太宗不立趙氏而立異姓為帝,作為附屬國的條件。宋高宗還否定了北宋欽宗割讓河北、河東兩路並成為金朝屬國的承諾,而且任命了河北招撫使與河東經制使以圖收復兩河地區,公然與金抗衡。金太宗隨即於同年十二月下詔進攻南宋,但在戰略上是採取會師河北進攻南宋,還是先取陝西,然後進攻南宋,金軍將領意見不一。金太宗決定:「康王(趙)構當窮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當立藩輔如張邦昌者。陝右之地,亦未可置而不取。」[23] ,命婁室率西路金軍,作為偏師,以進取陝西;左副元帥宗翰(粘罕)率軍會合右副元帥宗輔(訛里朵)於濮陽(今屬河南),組成東路金軍,作為進攻南宋的主力,發動了南宋建立後金軍第一次大規模南侵的軍事行動。
戰爭評價
《永樂大典》:靖康之變,恥莫大焉。仇雪恥,今其時矣。[24]
呂思勉:宋朝的滅亡,可以說是我國民族的文化,一時未能急劇轉變,以適應於競爭之故。原來游牧民族以掠奪為生產,而其生活又極適宜於戰斗,所以其勢甚強,文明民族,往往為其所乘,羅馬的見軛於蠻族,和中國的見軛於五胡和遼、金、元、清,正是一個道理。……試看宋朝南渡以後,軍政的腐敗,人民的困苦,而一部份士大夫反溺於晏安酖毒,歌舞湖山可知。[25]
胡繩:當金兵南下時,一路經過險關要津,全無宋兵抵禦,使金人都嘆息說,宋朝太無人了。足見當時宋朝軍隊的無能了。[26]
戰爭影響
意識形態變化
中國婦女的節烈論,從靖康之變開始被宋代道學家所注重。因為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這個恥辱使道學家們舍棄了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轉而大力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由於當時的環境,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際,女性殉節的貞節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與貞節之間,女性們只能選擇後者。
北方地區破壞
北宋的紡織業主要是絲織業,其次為麻紡織業。
⑶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轉折是在哪個朝代
另外,宋的海上實力很強,當時應該是沒有其它國家能抗衡。
什麼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主要應該從橫的方向看,即綜合國力與同時代其餘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是不是居於前列?居於前面第幾名。
按照這樣的標准,我認為漢唐兩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而且幾乎不分上下。漢朝時,世界上能與中國抗衡的只有「大秦」即羅馬帝國。唐朝時則只有「大食」即阿拉伯帝國。但從整體上看,漢朝比羅馬帝國,唐朝比阿拉伯帝國要更強大一些:因為漢、唐都是真正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較強,即使滅亡分裂,也是「分久必合」。而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後就從未作為一個大國恢復過。阿拉伯帝國也一樣,它先是迅速分裂為東、西、南三個「大食帝國」,然後進一步四分五裂,也從沒有恢復原來的規模。
至於漢、唐兩朝哪個更強盛,當然是唐朝,因為它的疆域更為廣闊,而且時間較後經濟文化成就也更大。
元朝雖疆域最大,但很不鞏固,加上經濟文化成就遠遠比不上漢唐兩朝,所以不能說是我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
綜上所述,如果既從橫向又從縱向,既從疆域、政治、軍事,又從經濟文化全面考察,唐朝應該是我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是元朝,當時忽必烈定都北京,有四個屬國,分別統治歐亞大陸.當時真可以說是四方來儀.
漢人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那就是唐朝了.不過聽說李淵有鮮卑血統,不知是真是假.
就整體的國力而言 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前期的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也是最影響深遠的時期 糧米布匹等生活基礎之物的價格是歷史最低 百姓生活充裕 無戰亂 致使玄宗末期安史之亂時 無兵器可用(打開兵器庫時發現所有兵器都腐壞了) 在新年正月賞燈時 長安城中有上萬花燈供百姓觀賞 那時也是中國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時期 到大唐的外國商賈僧侶絡繹不絕 是歷史之最(非侵略性質的) 每年長安都會有二十萬的外國人 中國的絲綢在羅馬等國比黃金的價值還要高 但幸福的生活麻痹了人們 眾多的隱患匯聚在一起 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歷史學家稱這是唐朝也是中國的轉折點 自此之後 中國再沒有哪朝哪代的盛世能再達到如此高度 如用盛極必衰來形容的話 也可以想像出衰落之前是多麽輝煌的時代
首先,元是不是能被稱為「中國人的朝代」,元跟清不同,這個朝代幾乎沒有民族融合,基本上就是一個民族征服了我們這片地方而已,而且,他的軍事實力雖然強,文化技術實力都不怎麼樣。
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唐,然後就走向衰落。但是看到一些國外的書上對宋更推崇一些。有一本書上曾經說,在中國宋代的時候,歐洲一些小國的君主,生活水平還不如宋代的看門人,可見至少跟當時的歐洲相比,宋代的生活水平相當高,即使是元兵把宋朝的小朝廷逼到南邊,當時還是有很多商人包括外國的商人跟著宋朝跑,因為宋掌握了先進的技術,特別是一些生活用品和奢侈品。其實,最盛的不是唐而是宋也不難理解,就像一天中日曬最強的是12點,但是最高溫度一般出現在14點,大國要衰敗也會經過很長時間才能表現出來。
⑷ 中國古代歷史有那幾個歷史轉折點
1.秦始皇:滅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這是中華民族傳承不斷的根基。
2.漢武帝:罷黜百版家,獨尊儒術。至權今中國人的性格,於此密不可分。
3.東晉:五胡亂華。中華文明受到極大地沖擊,並差點就此斷絕。也被動的完成了民族大融合。
4.崖山海戰:崖山之後,已無中國。這個中國,指的是真正古典意義上的中國。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崖山之戰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
5.明代海禁:閉關鎖國千古罪。自我拋棄了鄭和七下西洋的輝煌,首開閉關鎖國的惡例,使中國社會進入停滯封閉的漫漫長夜。
6.清軍入關:有人認為,清軍入關是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7.清末:外來侵略。被動的開放國門,中華任人魚肉。
鴉片戰爭 從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五四運動 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8.抗日戰爭:遭受了進一個世紀的分裂、戰爭後,中華民族再一次凝聚在一起,戰勝了強大、沒有人性的敵人。
⑸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轉折性的地位,哪些變革給後代王朝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朝和宋朝是兩個相鄰的王朝,他們當政的時間里所付出的努力對後世產生的影響都是一樣的大,難分伯仲。和唐朝一樣,宋朝也進行了多次變革,比如說在制度上的改革,還有教育和軍事上的改革,這么多次改革絕不亞於唐朝,甚至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宋朝的改革對後世的影響應該要比唐朝更大。
雖然這些變法變革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好像有很多漏洞,但是對於那個時代,是嘔心瀝血得來的成就,確實解了當時的燃眉之急,而且更重要的是,對後世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⑹ 為什麼宋朝以後中國不行了
崖山之戰: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明亡之後再無華夏!
崖山之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宋朝末年宋朝軍隊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標志著南宋的滅亡,中國方面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及50萬兩種說法,但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方面20萬,但20萬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屬、宮廷人員、普通百姓,實際戰鬥力只有數萬),最終宋軍全軍覆滅告終。此次戰役即標志著宋朝的滅亡。
崖門
崖門因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名崖門。
崖山海戰概況
崖山海戰是宋朝末年宋朝與元朝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繫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最終宋軍全軍失敗告終。此次戰役之後,宋朝隨之覆滅,蒙元政權完全控制了中國。這一事件也標志著古典意義中華文明的衰敗與隕落。
攻破臨安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舍,於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後,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滅宋步伐
趙昰做皇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准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最後死在那裡。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山,在當地成立據點,准備繼續抗元。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張弘范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
進攻趙昺朝廷
祥興二年(1279年),元朝派漢人投降大將張弘范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佔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張弘范軍。此時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斗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元軍張弘范和李恆有兵力十餘萬(一說為三十萬),戰船數百艘。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干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崖山決戰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 陸秀夫背幼帝投海
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余,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余部十餘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壯烈殉國!《宋史》記載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千古絕唱
崖山之戰是宋朝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萬餘人投海殉難,寧死不降、何其壯哉!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崖山之戰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制度、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斷了,文明落後的蒙古人統治的元朝開始實行封閉、保守、輕工商業和更加集權的制度,並正式以程朱理學為科舉的主要內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而之後推翻蒙元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閉的道路。不少外國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崖山後事
崖門海戰之後1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屍10萬。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安葬起來;而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為元軍尋得,只見一眉清目秀的小兒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元兵將玉璽交給張弘范,張弘范確認這小兒是趙昺,派人尋回,然而趙昺的屍體已經下落不明。據說被百姓埋葬在了廣東深圳赤灣村裡,至今仍存。
崖山海戰後,宋室覆亡。元將張弘范為耀武揚威,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然而張弘范沒有得意多久便於次年(1280)病死。後人因恥於張弘范先投降蒙元,後請兵攻宋的所做所為,將其大字抹改為「宋將張弘范滅宋於此」。
崖山之後 宋朝的戶籍簿上3/4的漢人都被屠殺。當時的漢人的社會精英要麼隱居海外,要麼投海自盡。崖門海戰之後,海上浮屍10萬。崖山之戰是宋朝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萬軍民投海殉難,陸秀夫背負幼帝與崖山跳海,寧死不降、何其壯哉!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崖山之戰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制度、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斷了,不少外國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宋以後那個自信、開放、寬容的民族不見了:在元朝北方漢人是三等臣民而南方漢人更是四等臣民。漢人大部分時間都是賤民。宋朝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也是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時代。那個時代,中國佔世界GDP總量要超過一多半。宋朝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和文明程度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對於中國而言,宋朝就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文化這個時候是一種積極的、開放的文化。漢朝國強,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國文化到宋達到了巔峰。宋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隨著宋的滅亡而凋殘。崖山之後,再無中華,這是當年日本史學界首先提出的觀點,也就是認為宋朝以後的朝代不再是華夏文明之正朔,乃至以為日本才是繼承了華夏文化的正朔。崖山之戰後,也就是宋亡後在日本人的思想里,中國文化與中國政權,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傳統的中國文化,是他們頂禮膜拜的,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但在日本人腦子里,中國的政權,卻不再與中國文化相關聯。歷代日本人的詩詞,都能仿效中國,做得有聲有色,但自曲以下,便很少見到日本人的相應作品——因為蒙古的入侵切斷了中日之間存在了千餘年的臍帶,日本在失去了傳統文化源流的灌溉之後,走上了自由發展的道路。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經在恢復傳統漢文明方面做過一些相當有價值的工作。明朝近三百年的統治基本恢復了傳統漢家文明的特徵。當然南宋時代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的經濟在被蒙元統治的近百年時間里遭到的破壞始終沒有完全康復。被摧殘的民族文化也未必能夠完整復原。觀點既然被提出來總有他的立足之地,漢人作為草芥下等民族這是事實,蒙對宋文化的抹殺是事實,蒙對宋經濟的大倒退也是事實。崖山之後再無中國,不只是簡單觀點上的的對和錯,是以個民族被奴化的恥辱。明亡之後再無華夏的說法也是如此,一樣的道理。漢人的政權明朝,被滿清取代。漢文化不能獨立發展。剃發易服的恥辱,對純粹中華民族民風的膜拜和追求,對除西方***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的惋惜。
本人在此並無意否定中華民族的輝煌,只是知道這些是心哇涼哇涼的,無法接受這樣的觀點,在此,是希望各位同胞們給予解答,都來分析一下,來辯證一下,否定這樣的觀點,給中華民族證明一下,中華民族的歷史永遠流長!!!
⑺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轉折點分別是什麼,加原因,謝謝
這樣的問題其實沒有標准答案吧,就個人而言,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統一之先河)回肯定是一個,其他答的兩個有一個必然是1949年的新中國建立(擺脫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其餘堪稱轉折的就看是不是武昌起義(千年帝制覆滅)之類的了
⑻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嗎
在政治方面顯然不是
但是在經濟,文化和藝術方面,宋朝達到了一個繁榮期,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⑼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反映在政治上的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其主要表現是
看宋朝的社會變革。通觀歷史,宋朝社會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承上啟下的變革轉折時期,社會各方面多有變化。比如:
經濟方面 均田制徹底瓦解,租佃制普遍發展。租庸調制度廢除,繼「兩稅法」發展而完善為「二稅」。一些城鎮的功能由軍事要邑發展為工商業城邑。由於商品經濟的相對發展,宋朝時期出現了紙幣「交子」,又有「會子」、「關子」等,對後世的幣制影響很大。一些方面或地區已具有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社會條件。
社會結構方面 統治基礎由士族地主為主變化為以大官僚、大地主為主。勞動者的人身依附關系因租佃制的發展而相對鬆弛。
政治制度方面 由皇帝、士族地主政治體制,變化為皇帝、官僚、地主政治體制。宰相事權的分化和削弱。由府兵制變化為募兵制。地方行政區劃沿唐「道」而設「路」,並發展為一級行政機構。羈縻政策有所發展。
農民起義方面 北宋初年的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出了「均貧富」主張;南宋初年的鍾相、楊幺起義進一步提出了「等貴賤」要求,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由此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思想文化方面 古文運動的完成,儒學的復興,理學的產生,宋詞的興起,方誌學的形成,金石學的興起,話本的產生與發展,佛教的中國化大眾化,等等,都是封建社會中劃時代的變革和轉折。
宋朝的這些社會變革和承上啟下的轉折,規模巨大,內容全面,豐富多彩,波瀾迭起,大多始於中唐以後,完成於宋朝,並且深遠地影響於後世。蒙文通曾指出:「秦以來二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就巨大變化來看,可以唐前唐後分為兩大段;就其顯著的段落來看,可以魏晉、中唐、晚明為四段」。「這四個階段中,又以唐前唐後之變最為劇烈,而且也更為全面。」因此,同正確認識宋朝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高度一樣,也要正確認識宋朝在中國古代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方能科學地了解歷史真實,把握歷史發展的軌跡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