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化妝歷史

中國化妝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19:01:12

Ⅰ 中國化妝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朝代

首先要看中國化妝是什麼時候起源的,在夏、商、周,時期中國婦女的鉛粉裝束開始興起,即「三代以鉛為粉」在殷紂時期,開始使用紅藍花,壓出汁凝固做成胭脂。這只是皮膚,隨後進入描畫時期,畫眉,是中國最流行也是最常見的化妝方法,時間久了審美就開始變化了,後來有人易容,就產生了淡妝,濃妝和艷妝。
有了起源之後,就會有人去追捧,中國古代化妝最興盛的時期就屬秦漢時代了,當時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階層的女性,都會注重自身的容顏裝飾。

花鈿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口紅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里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麼珍貴的地位!

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後,由於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詩人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一詩中詳細形容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這種妝不僅無甚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千萬不能以奇異怪狀的時髦為美。

傅粉

傅粉即在臉上搽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於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相聯系,指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性結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這種觀點,不僅頗有見地,而且寓意深刻。

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現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簡文帝《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這里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額黃的化妝方式。唐朝額黃盛行時,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朝牛僧孺在《幽怪錄》中還專門記述了神女智瓊把額頭化妝成黃色的故事。至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詩人彭汝勵歌曰:「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這些都反映出古代婦女喜歡額黃的情景。

畫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後來又發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幾道《六么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中華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雲「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古代化妝品——
古代女子的「眉筆」:
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好怪異的化妝哦,還是做現代人好)。
古代女子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餓發展而變化。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
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里多有發現,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
銅黛是一種銅銹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於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製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製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
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很少再使用石黛。

關於畫眉墨的製作方法,宋人筆記中也有敘述,例如《事林廣記》中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這種煙薰的畫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則被美其名曰「畫眉集香圓」。元代之後,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齋堂特產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我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制的黑色油脂,由於使用簡便又便於攜帶,一直沿用到今天。

芳澤可親——妝粉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
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素》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後放在日中曝曬,曬干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採用這種方法。
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製作,類同上,只是最後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干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宮中以細粟米製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奼紫嫣紅話胭脂
胭脂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品,歷代典籍中有關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
它是一種紅色的顏料,有種說法認為古代胭脂的真正產地是匈奴境內的焉支山,而「閼氏」這個名稱,是對匈奴人對宮廷婦女的一種稱呼,原指貴族正妻,因為這些貴族婦女常用「閼氏」妝飾臉面,所以「閼氏」成了她們的代稱呼。
據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後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
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可經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塗抹。
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義。《紅樓夢》44回中有一段關於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這種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裡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鋪子里賣的不幹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上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裡,就足夠拍臉的了。』平兒依言妝飾,果然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除了紅藍外,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以及蘇芳木等。重絳是一種絳紅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較濃重,不及紅藍鮮艷透明。在漢魏時常常被用來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種紅色顏料,在隋唐時常用來煉染女裙,時稱「石榴紅裙」,但也可用來製成胭脂。
與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種野生植物,經過提煉加工,則可為化妝材料。蘇方木也名「蘇木」,它的顏色雖比較黯淡,但作為染料餓歷史卻很長,早在魏晉時期就是一種主要的紅色染料。
由於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後,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從大量的文獻記載以及形象資料來看,古代婦女化妝,往往是脂粉並用,單以胭脂妝面的比較少見,具體做法可分為三種:
1、在化妝之前先將胭脂與鉛粉調和,使之變成檀紅——即粉紅色,然後直接抹於面頰,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經被調和成一種顏色,所以色彩比較統一,整個面部的敷色比較均勻,能給人以莊重、文靜之感,所以多用於成年婦女;
2、先抹白粉,再塗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這種化妝方法而來(實物可見唐寅的繪畫,裡面大多數女性都是這樣化妝的),從圖象來看,這種妝式常用以青年,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
3、先在面部上塗抹一層胭脂,然後用白粉輕輕罩之。由於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艷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

Ⅱ 中國化妝品學的歷史

化妝品工業在世界范圍內正大踏步地向前發展,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化妝品行業每年的銷售額都保持了15%左右的增幅,2002年的銷售額達到了460億元。據專家預測,從目前到2010年,年平均遞增率仍可保持在13%左右,到2010年,國內化妝品市場銷售總額將達到800億元。
我國在工商局注冊的化妝品生產企業有3700多家,正常運作的約有2500家。全國現有年銷售額一億元以上的化妝品企業150多家,其中年銷售額達5億元以上的企業有8家。
從產品結構看,我國的化妝品市場與世界各國相似,以護膚產品為主。護膚產品約佔36%,美發產品約佔31%,美容產品約佔18%,在可預計的將來,我國市場將仍以護膚品為主導。但是,隨著人們審美意識和美容知識逐漸增強,以及這次非典的沖擊,國民衛生保健的意識將得到普遍的提高,美容和洗滌類化妝品市場將會迅速上升,兒童化妝品和男用化妝品的銷售額也將會得到大幅提高。
目前我國化妝品行業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已由初創生長期逐步邁向成熟期。此時此刻,回顧化妝品的發展歷史,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預測和展望其將來的發展趨勢。

一,化妝品的發展歷史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類對美化自身的化妝品,自古以來就有不斷的追求。化妝品的發展歷史,大約可分為下列四個階段(也稱四代):
①第一代是使用天然的動植物油脂對皮膚作單純的物理防護,即直接使用動植物或礦物來源的不經過化學處理的各類油脂。古埃及人4000多年前就已在宗教儀式上,干屍保存上以及皇朝貴族個人的護膚和美容上使用了動植物油脂、礦物油和植物花朵。古羅馬人除對皮膚、毛發、指甲、口唇的美化和保養上那不勒斯(Naples)地區已成為香業中心用於愉悅的香味外,也可在衣櫥內防蟲蛀,最早的芳香物有樟腦、麝香、檀香、薰衣草和丁香油等。
自7世紀到12世紀,阿拉伯國家在化妝品生產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其代表是發明了用蒸餾法加工植物花朵,大大提高了香精油的產量和質量。與此同時,我國化妝品也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古藉《漢書》中就有畫眉、點唇的記載;《齊民要術》中介紹了有丁香芬芳的香粉;我國宋朝韓彥直所著《枯隸》是世界上有關芳香方面較早的專門著作。
②第二代是以油和水乳化技術為基礎的化妝品。十八、十九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後,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和醫葯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許多新的原料、設備和技術被應用於化妝品生產,更由於以後的表面化學,膠體化學、結晶化學、流變學和乳化理論等原理的發展,引進了電介質表面活性劑以及採用了HLB值的方法,解決了正確選擇乳化劑的關鍵問題。
在這些科學理論指導和以後人們大量的實踐中,化妝品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過去原始的初級的小型家庭生產,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新的專業性的科學技術。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國化妝品行業才成為目前我國輕工行業中發展最迅猛,最受廣大民眾歡迎的諾大行業。就連美國著名的FDA(食品葯品管理委員會FoodDrugAdministration)也正在考慮更名為FDCA(食品葯品化妝品管理委員會Food Drug Cosmetics
Administration)。
③第三代是添加各類動植物萃取精華的化妝品。諸如從皂角、果酸、木瓜等天然植物或者從動物皮肉和內臟中提取的深海魚蛋白(Ainera)和激素類(Hormoues)等精華素加入到化妝品中去。提取方法中比較先進的有超臨界C02萃取法,提高了有效物質的得率和萃取純度,由此制鹹的化;陵品在國外已經流行了四五十年,使人們始終追求的美白、去粉刺、去斑、去皺等成為可能,直到如今,這些化妝品有的還很受歡迎。
功能性化;陵品(FunctionalCosmetics),這種化妝品又稱療效性化妝品(MedicatedCosmetics或乾脆稱Cosmeceuticals),有時也稱quasi,意思是介於化妝品(Cosmetics)和葯物(Drugs)之間。
④第四代是仿生化妝品,即採用生物技術製造與人體自身結構相仿並具有高親和力的生物精華物質並復配到化妝品中,以補充、修復和調整細胞因子來達到抗衰老、修復受損皮膚等功效,這類化妝品代表了21世紀化;陵品的發展方向。這些化妝品以生物工程制劑如神經醯胺(Ceramides)和基因工程制劑如脫氧核糖核酸(DNA)和表皮生長因子(EGF)的參與為代表。以致使豐胸、瘦身,肌膚某種程度上恢復青春成為可能。

二、化妝品的發展趨勢
科技發展永無止境,化妝品行業的發展也不會停止,那麼化妝品發展到它的第四代後將朝哪個方向發展呢?筆者認為:化妝品學這門學科很可能會與其他許多學科(材料學、醫學、生物工程與農業、環境與農業、航空航天以及微電子、光電子與計算機等)一起奔向納米時代。
納米(Nanometer,簡寫為nm)是一個長度單位,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所有物質(生命體或非生命體)都是由納米級大小的微粒組成,即由組成物質的最基本元素分子和原子組成。納米技術是用以分子為單位的物質微粒製造和開發新產品的技術。而這種納米級的物質微粒往往表現出常態下不同的物理化學性質,正如大家知道那樣某些金屬在超冷狀態下呈現與常溫下不同的物理化學性質。這種超微粒技術又可稱為分子組裝技術,其目的是獲得納米級結構材料,方法是將目的物進行超微粉碎、均質、蒸發——冷凝等物理處理或將其進行氣相,沉積,溶膠——凝膠、電解和高溫蔓延合成等化學處理來獲得。納米技術已經應用在各個行業,給傳統產業帶來了巨大的革新使許多過去認為不可能的變為可能,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之一。納米技術也為美容化妝品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例如使用納米技術製得的硅及硅化合物(如Si02),其光吸收系數比普通的可增大幾十倍,代替目前普遍使用的易引起皮膚過敏價格昂貴的紫外線防護劑,人們可研究開發出具有特殊功能的防曬化妝品。又如化妝品界熱衷於使用SOD
(SuperoxideDismutace,超氧化物歧化酶)來抗衰老,可是SOD本身有難以讓皮膚吸收的問題,用納米技術已經使這個問題得到圓滿解決;用納米技術加工中草葯能使某些中草葯中的有效成分產生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有報導用納米技術使中葯花粉破壁後,不僅皮膚吸收好,而且其保健功效大大增加。
鈉米技術在化妝品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始於90年代,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日經摸索出許多方法來提高和增加化妝品活性添加物的功效,保持其穩定和鮮活,並使其順利滲透到皮膚內層,滋養深層細胞,從而事半功倍地發揮護膚、療膚功效。例如在化妝品原料的研究與生產方面,由於採用了納米技術,也可將活性物質包裹在直徑僅為幾十納米的超微粒中,(脂質體包裹技術Liposome Capsulized Technology)從而使活性物質得到有效的保護,並且還可有效控制其釋放的速度,延長釋放時間,這方面的技術,目前世界上德國和瑞士領先。納米維生素E化妝品的祛斑效果,據有關部門的臨床試驗表明,比一般含氫醌類化合物的被動祛斑效果快且明顯,而且具有安全穩定,無毒副作用的優點。

三,各種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化妝品科學的推動作用
步入21世紀,化妝品科技發展越趨先進,傳統化妝品的固有缺陷就越需通過各種新興科學技術加以克服。如上所述,人們正在使用納米技術解決活性物質失活和透皮吸收的問題,盡管目前化妝品流行少加或不加香精,以提倡自然減少刺激,然而仍不得不添加防腐劑,因為從生產到消費的流通環節以及在以後消費者使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細菌的入侵和繁殖,所以必須添加各種化學防腐劑。這些防腐劑在殺滅有害菌群的同時,也會傷及化妝品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使得大量活性成分衰減失活,並且各種防腐劑對皮膚都有或大或小的刺激性。人們正試用各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有的公司採用了先進的高分子常溫乳化劑及納米技術結合超微乳化工藝,在嚴格的無菌生產環境下操作,產品中不加任何化學防腐劑,並在銷售與儲存中採用冷藏保鮮(0~10℃),以確保高生物活性成分不受環境溫度、濕度和防腐劑的破壞,提供有高活力強滲透性的護膚品。另外日本已經在包裝上引入外磁技術來代替冷藏保鮮技術,以達到更加方便的目的;美國更是對化妝品本身加以磁化技術處理,效果更趨完美。
另外,大家知道,護膚化妝品主要是由本不相容的油(相)和水(相)靠乳化劑經過均質處理形成的,但傳統化妝品中的乳化劑都是化合物,包括各種表面活化劑都是化學合成的,這既不符合回歸大自然(Backto Nature)的心理趨同,也不符合環保要求,而且帶來對皮膚的刺激。近年來,人們在大豆油和山茶科植物種子中提取到的卵磷脂和茶皂素用作乳化劑製作化妝品取得一定的效果,這被稱為天然表面活性劑,從動物組織中也可提取到更為有效的天然表面活性劑。幾年前美國採用了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某教授創導發明的,由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全新乳化劑製成了世界首例不用化學乳化劑製成的商業化妝品,其膏體細膩、滑爽,很受歡迎。經顯微攝影的相片觀察,其顆粒大小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細密均勻。通過調整不同的配方和採用不同的操作工藝,可以製得不同粘度的、穩定的膏霜和乳液,效果十分理想。
人類生生不息,愛清潔,愛健康和愛美麗的人類天性永不改變。人類社會在度過了幾千年使用原始初級化妝品的歷史後,一二百年前在自然科學和歐洲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同時,化妝品工業也因得到了科學技術的有力支撐而逐漸完善了自身的學科——化妝品學(Cosmeticology),因而也就有了化妝品學的建立和化妝品工業在現代意義上的發展,跨入了有科學技術理論指導下的第二階段;以後由化學萃取的進展和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的參入,化妝品的發展迅速進入第三代和第四代。每一代的發展都是由科技發展推動的,隨著信息化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以及未來更加光輝燦爛的納米時代的到來,都將在化妝品行業留下其深深的烙印,帶來更加彭勃的發展。
與其它的應用技術一樣,化妝品技術的發展也不是單一的,化妝品學本身就是一門跨化學,物理、醫學,生物學,美學等多門學科的邊緣科學,它的發展也必將是多門學科交相輝映,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利用人類多少年積累下來的各種知識和技術的條件下,才能解決化妝品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也只有這樣,化妝品工業才能發展得更加完善,更多地創造完美的產品造福於民。

Ⅲ 中國化妝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有哪些

古代最講究來化妝,花樣最多自的時代是唐朝,當時的婦女從發型、配 飾、衣裙、鞋履無不花團錦簇各色步搖花勝,相映生輝,爭奇斗艷面部 化妝則是重中之重。

Ⅳ 中國美容化妝的歷史發展

關於化妝品的歷史,尚未發現准確的記載。從考古工作發現的陪葬品、壁畫、雕刻以及生活遺跡中推測,遠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類就懂得化妝美容了。人類使用化妝品,是從使用香料開始的。逐漸與葯物合為一體,美容與治病相結合。相傳國外使用化妝品,源於古埃及。公元前5世紀就懂得用加了芳香物的油脂,塗布全身去朝聖,以示虔誠,或用以塗布於屍體以防腐。香料的來源,均為把天然芳香植物搗碎或浸泡等簡單加工。經過幾千年的進化,於公元10世紀開始懂得用蒸餾技術加工芳香物。到15世紀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空前繁榮,人類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都有很大提高。化妝品也開始從醫葯系統中分離出來,形成單獨行業。到19世紀,由於有機化學的發展,有機合成空前發達。隨著油脂的加工,香料的提取與合成,染料、瀕料與表面活性劑的合成,為化妝品工業的大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20世紀中葉(二戰以後)是國際化妝品大發展時期,工商企業不斷涌現,其中競爭力較強的約500家公司。這些公司的實力,也在隨時變化。

我國是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也是最早懂得和使用化妝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商朝末期,已經有了美容品「燕支」,即今日的「胞脂」。當時是以燕地產的紅蘭花葉,搗成汁、凝做脂,用以飾面。使用化妝品,最初是以宮庭內部為主,逐漸擴展到民間。形式是從自產自用,逐步發展到集中生產的小作坊。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化妝品作坊是楊州謝馥春與抗州孔鳳春,都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也都是由采煉芳香物供應宮庭發展起來的,現在已經改建成現代化化妝品廠了。

我國現代化化妝品廠,始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廠的廣生行。於1905年生產「雙妹牌」花露水、雪花膏,比1895年問世的「旁氏」雪花膏只晚10年。但由於政治局勢一直不穩定,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國只有少數大城市有化妝品生產,旦數量少、檔次低、質量次。解放後,化妝品工業在輕工業部領導下,已形成獨立的工業體系。由於思想上把化妝與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聯到一起,致使化妝品工業又徘徊了30年。到70年代宋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普遍提高,對香美的認識,也在改變。打扮得整潔、美麗,並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化妝品的消費也與日俱增。近10年來,通過吸取國外先進經驗,進行枝木改造,我國化妝品工業已初具規模。目前己擁有大小生產企業二千多個,品種花色齊全,質量已有很大提高。1991年產價已達45億元人民幣,比1990年增長了28%,利稅約14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1.5億美元。發展速度是相當快的。

Ⅳ 化妝品的發展歷史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化妝品市場銷售額平均以每年23.8%的速度增長,最高的年份達41%,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國民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化妝品的流通渠道也在發生非常大的變化,特別是零售終端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十二五」規劃把消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消費有望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最大驅動力。化妝品零售業的發展與創新大有可為。化妝品渠道是多樣性的,各種零售終端,以及整個流通渠道,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特點,都有自己相對應的市場、一部分目標客戶群體。渠道不同,也讓化妝品出現了專業線和日化線之分。而日化線渠道則是那些像傳統的銷售渠道、百貨商店、化妝品的專業市場都在持續發展。超市的渠道這些年來隨著連鎖經營超市的發展,商超化妝品終端也在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形成了化妝品零售的主要渠道之一。經典國貨品牌藉助其在商超渠道的發力,才再次迎來其第二春。專營連鎖店的崛起,在三四線城市表現得更加突出,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有些城市甚至成為化妝品銷售的主流終端渠道。除此以外還有以生產廠商為主導的連鎖企業的發展,對擴大消費、促進化妝品流通體系的創新變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運用新的信息技術和互聯網,以網購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網路銷售風起雲涌,網購化妝品的數量也在呈快速發展的趨勢,改變和更新著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模式。70後、80後尤其是90後成為消費的主力軍以後,網購的速度還會加快,詳見《前瞻互聯網對中國化妝品行業的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專項咨詢報告》。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人們對於化妝品的消費從商超走向網購,讓護膚、彩妝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課題。妝容的精緻直觀展現了一個人的精神素養,更是個人魅力的體現。引領美作為國內專業級化妝工具領導者,打造了新一代中國女性唯一的獨特魅力。

Ⅵ 中國國產化妝品的歷程與發展

多年發展歷程,中國經歷了無數品牌的洗禮,中國化妝品市場的星空從沒有暗淡過,從蛤蜊油到雪花膏、凡士林、玉蘭油,再到現在數不清的各類化妝品,從國產品牌到合資品牌到進口品牌,化妝品一路風風雨雨地走了過來,化妝品也為無數愛美之人帶來了「美」的希望和憧憬。 香脂和雪花膏都是護膚化妝品的統稱,並不是化妝品的品牌,它們也是建國前後幾十年國人所能用的唯兩類最多的化妝品,「統治」了國人臉面數十載。 百雀羚是香脂的代表,也是名媛貴族首選的護膚佳品;而友誼、紅梅,雅霜等等都是當時雪花膏的知名品牌。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些東西可能是父輩們結婚的嫁妝。但現在,這些產品都已經逐漸的淡出我們的生活。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普遍提高,對香美的認識,也在改變。這個時期的美加凈令70後的一代記憶猶新,還有霞飛,都是家喻戶曉的化妝品品牌,它們已經走出了雪花膏的概念。 據了解,我國現代化化妝品廠,始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廠的廣生行,該廠於1905年生產「雙妹牌」花露水、雪花膏,比1895年問世的「旁氏」雪花膏只晚10年。但由於當時的政治局勢一直不穩定,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國只有少數大城市有化妝品生產,但數量少、檔次低、質量次。解放後,化妝品工業在輕工業部領導下,已形成獨立的工業體系。 這個時候因思想上把化妝與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聯到一起,致使化妝品工業又徘徊了30年。後來,隨著人們意識的改變,重新認識到打扮得整潔、美麗並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化妝品的消費也與日俱增。在改革開放之後,不論是國產品牌還是外資品牌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上個世紀90年代,國內企業通過吸取國外先進經驗,進行枝木改造,使得我國化妝品工業已具規模。 「大寶,天天見!」是國產化妝品品牌膾炙人口的廣告語。但是目前國產化妝品市場份額還太小,要想在品牌林立的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注重創新,不斷開發新產品。

Ⅶ 化妝的歷史起源在哪誰第一個開始了化妝

化妝的歷史起源於唐朝。第一個化妝的人是楊貴妃,他深受皇帝的喜愛,與是皇帝就動用了很多國家的財富為他裝扮。

Ⅷ 最早的化妝起源於哪個時代,它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

化妝的歷史很漫長,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人。他們用天然的材料,如科爾和漿果,為自己的臉上增添色彩,然後漸漸的世界各地就流行化妝了。

Ⅸ 中國化妝品從古代到現代的演變史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也喜好用胭脂抹腮,用頭油滋潤頭發,襯托容顏的美麗和魅力。
化妝品是內指以塗抹、噴容灑或者其他類似方法,散布於人體表面的任何部位,如皮膚、毛發、指趾甲、唇齒等,以達到清潔、保養、美容、修飾和改變外觀,或者修正人體氣味,保持良好狀態為目的的化學工業品或精細化工產品。

Ⅹ 關於中國妝容的發展歷。(上古時代——近代)

中國妝容的發展http://bbs.voc.com.cn/topic-192305-1-1.html
圖示各朝代婦女的妝容
謊言的沙灘 發表在 圖說歷史 華聲論壇 http://bbs.voc.com.cn

花黃與花鈿

北朝《木蘭詩》里,少女花木蘭替父從軍,征戰十年始歸。她一回到告別已久的閨房,就急忙「脫我戰時袍,著我舊衣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詩中花木蘭所貼的花黃是古代流行的一種女性額飾, 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是把黃金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或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起源於南北朝,當時佛教的盛行,愛美求新的女性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額黃。到唐朝時額黃更加盛行。如盧照鄰詩:「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皮日休詩「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鄭史詩「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著又鵝黃」,經過五代到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如宋彭汝勵詩:「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 古時還時興過由額黃發展而成的佛妝,張芸叟《使遼錄》中所說:『胡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但這種潮流並未大范圍的在漢地流行。

與花黃相近的額飾還有花鈿,關於花鈿的起源,有一個亦真亦假的美麗傳說:南朝《宋書》中寫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殿前梅樹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額上,額中被染成五齣花瓣狀。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於是紛紛剪梅花貼於額頭,這種梅花妝很快就流傳到民間,成為當時女性爭相效仿的時尚。五代前蜀詩人牛嶠《紅薔薇》「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即是在說這個典故。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古代還有一種在面頰貼花鈿的化妝術,稱為面靨或笑靨。相傳三國時期,吳太子孫和酒後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傷了寵姬鄧夫人的臉頰,太醫用白獺髓調和琥珀給鄧夫人治傷,傷愈之後臉上留下斑斑紅點,孫和反而覺得鄧夫人這樣更為嬌媚,很快宮廷、民間就興起了丹脂點頰,而且流傳到後世。梁簡文帝詩:「分妝開淺靨,繞臉傅斜紅。」即在形容這種妝飾,詩中的斜紅是一種和面靨配套的面飾。面靨在唐朝時依然風行,高承《事物紀原》中記載:「遠世婦人喜作粉靨,如月形,如錢樣,又或以朱若燕脂點者,唐人亦尚之。」從南薰殿舊藏的幾位宋代皇後像中可知面貼花鈿在宋代猶有餘風。

從傳世的文字與形象資料得知,花鈿的樣式是多種多樣的,最簡單的僅是一個紅點丹,復雜的有各種小動物及花朵的圖案。製作花鈿的材料有金箔片、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五代後蜀孟昶妃張太華《葬後見形》寫「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濕衣襟損翠細」,詩中的翠鈿是用翠鳥的羽毛製成的。宋代陶谷所著《潸異錄》中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 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鈿了。

花鈿是用一種牛魚鰾製成的呵膠貼於額上的,卸妝時用熱水敷軟即可揭下,由此可知,白居易《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一句中隱含著讓人不忍多想的凄慘。與之相比,李清照思念丈夫而寫的《蝶戀花》中「酒意待情誰與共,沮融殘粉花鈿重」之句僅僅是一場溫暖的憂傷。

閱讀全文

與中國化妝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