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中國古代「四大家」
代表利益:墨家代表小生產者、小私有階層在政治上的代表;儒家孟子是貴族地主在政治上的代表;荀子是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的代表;道家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在政治上的代表;法家是新興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的代表。
主張:儒家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其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准則是「禮」。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揚「仁政」,認為「民貴君輕」,主張「法先王」。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他贊揚富國強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贊揚秦國。
墨家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他主張「尚賢」,反對世卿世祿制度,要求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主張「非攻」,要求有一個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對互相侵犯;他提出「兼愛」的理論,對卑賤的人也要給予平等的地位,當然這在當時只能是一種幻想。
道家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一書提出了禍福相依等樸素的辯證法觀點。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倡導「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他著有《莊子》一書。莊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萬變無常,沒有什麼是非標准;他還認為要想社會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毀滅,還說人生只是一場大夢。
法家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認為「法」是根本,「術」是政治斗爭的策略手段,「勢」是君王的地位和權力,只有將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韓非曾為秦所用,他的學說也成為秦代的官學,對秦始皇統一中國、鞏固政權起了積極作用。
2. 歷史上的「四大家族」分別指誰
分別是:蔣、宋、孔、陳。
1、蔣
蔣介石家族,又稱 蔣氏家族,是華人中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家巨族,是民國 四大家族之首,堪稱近現代華人第一大家族。
蔣氏家族是中國近現代唯一統治過 海峽兩岸的家族,也是中國最後一個能「家天下」的家族;兩蔣出生地籍貫均相同,強權統治兩岸數十年,故有「 蔣家王朝」的詬病,但也為世界和平、中國台灣的現代化做出開拓性貢獻。
2、宋
宋氏家族特指民國時期的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宋子文等人的家族。在民國時期,宋氏家族被稱之為「民國第一家族」。
宋查理的三雙兒女均有著顯赫的背景,影響著民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長女宋靄齡嫁孔祥熙,次女宋慶齡嫁孫中山,三女宋美齡嫁蔣介石。
長子宋子文是民國財政部長,後升任到行政院長,二子宋子良是民國廣東銀行行長,三子宋子安是香港銀行行長,他們在政治、經濟、金融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
3、孔
孔子第75代玄孫孔祥熙走出太谷城,從一個檢煤渣的孩童,到美國留學成為博士,與宋家大小姐宋藹齡談錢投緣,成為孫中山、蔣介石的連襟。
憑借最越的家族裙帶關系,加上他本人的精明強干,他在民國政壇上平步青雲,最後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
兼任財政部長,權傾朝野,縱容妻子、兒女以權謀私、走私,坑了國家,肥了自家,他把家庭的財產,從「山西首富」推上了「中國首富」。
4、陳
陳果夫與陳立夫兄弟之所以後來能夠發跡,成為與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齊名的「四大家族」成員,那首先還得力於他們的家世、尤其是他們的二叔陳其美。
湖州陳家有悠久的歷史,史上曾輝煌過,後來一度衰落下去,但到了陳果夫祖父陳延祜時,家中產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生活明顯得以改善,幾個兒子也有條件讀書。
陳果夫的父親叫陳其業,在兄弟三人中是老大,其大弟叫陳其美,字英士,還有一個小老弟叫陳其采,字藹士。
在這三兄弟中,最早是小弟陳其採到外面去闖世界,他先是在1896年獨去上海,考入中西學院,後於1898年通過朝廷選派留學生的考試,進入日本士官學校,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回國,到湖南武備學堂任總教習。
陳其採的成功刺激了陳其美,他更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於是在1903年到了上海,找了一份差事做,同時又去一所學校讀書。
在那裡他結識了蔡元培與於右任等革命志士,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1906年,已經28歲的陳其美東渡扶桑,揭開了他人生中最新的一頁。到日本後,陳其美認識了孫中山,加入了同盟會,成為革命陣營中一名重要的戰士。
與此同時,他還結識了比他小9歲、也是來自浙江的蔣介石。在就是在日本,陳其美與蔣介石,還有一位叫黃郛的留學生,結為生死兄弟——陳老大,黃老二,蔣老三,由此後來陳果夫與陳立夫兄弟就稱蔣介石為「三叔」。
陳其美這個人,很有俠氣,敢做敢為,在家鄉一帶很有名,他的性格與作為也深深影響著果夫與立夫兩個侄子,他們都以這個叔叔為驕傲。
1908年,陳其美回國,在上海加入青幫,並成為大頭目,他以青幫為掩護,加緊進行反清的革命活動。
辛亥革命後,他成為上海都督,手握大權,袁世凱對其極為妒恨,後讓張宗昌派人將陳刺死。陳死後,無人敢於去收屍,唯有蔣介石不顧一切去將處理了他「大哥」的後事。
後來在蔣的一生中,陳其美都始終深深印刻於他的腦海中,為了這個當初的引路人,他可以不惜任何代價。也正是這個原因,所以陳果夫陳立夫兄弟才有了與國民黨、與蔣家根深蒂固的淵源關系。
(2)中國歷史四大家族擴展閱讀:
國民黨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指20世紀上半葉控制中國政治,經濟命脈的四個家族,即蔣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陳果夫、陳立夫家族。有道是:蔣家的天下陳家的黨,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財。
蔣介石是「四大家族」毋庸置疑的領軍人物,有了蔣中正的才能和野心才有了曾經煊赫無比的「四大家族」——「蔣宋孔陳」。蔣控制的是政治,陳控制的是黨,宋孔兩家先後擔任財政部長,長期把持國家的財政大權。
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一說最早是由中共領導人瞿秋白在1920年代提出的,後來陳伯達在國共內戰中寫《中國四大家族》一文中指稱四大家族借抗戰為名聚斂民財,獲得了多達200億美元的財富。
現在,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一般是指民國時期以蔣介石為首的資本主義買辦統治集團。即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陳果夫、陳立夫四大家族,是國民黨官僚資產階級的代表。
抗戰開始以後,四大家族利用戰爭時期的新情況,極力加強官僚資本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壟斷地位,大發國難財,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
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迅速膨脹和壟斷地位的加強。 依靠政治特權和經濟掠奪來實現的。它掠奪的對象不只有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而且有民族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階級。
雖然四大家族為民間嚷嚷上口,也成為指控國民黨失去民心重要的緣由;然而學術界對四大家族是否存在,更進一步說,他們的「聚斂」成果一直存在爭議。因為這些人的爭議是因黨國體制牟取暴利而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家族
3. 中國古代四大家族是那幾始姓
你好!
請問始姓是什麼?
另外,中國古代從來沒有過四大家族。
和「四」沾邊的,南北朝時北朝有四大望族崔,盧,王,鄭。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4. 中國古代四大家族都是那四個
古代四大家族:一指.紅樓裡面虛擬的 賈史王薛,有詩為證:賈不假版,白玉為堂金作馬權 (賈府金玉滿堂,都能用白玉建起廳堂以金打造馬匹了)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 (阿房宮作為秦時王宮,延綿300餘里,卻依然住不下史家眾人,也說明了家族龐大,財力鼎盛)
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請來金陵王 (東海龍宮里珍寶何其之多,卻依然還要向金陵的王家借白玉床來,也表示王家的珍寶已經躲過東海龍宮所藏,這是何等的富裕)
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雪即薛,薛家的珍珠已經多到像土一樣,金子多到像鐵一樣了)
二指:國民黨統治時的四大家族,蔣宋孔陳四大家族。
5. 中國民國時期的四大家族是那幾個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指20世紀上半葉控制中國政治,經濟命脈的四個家族,即蔣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陳果夫、陳立夫家族。
抗戰開始以後,四大家族利用戰爭時期的新情況,極力加強官僚資本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壟斷地位,大發國難財,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迅速膨脹和壟斷地位的加強。
是依靠政治特權和經濟掠奪來實現的。它掠奪的對象不僅有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還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階級。
(5)中國歷史四大家族擴展閱讀:
陳家是四大家族中較窮的一個。陳果夫、陳立夫一生沒有多少積蓄,死後並沒有留下多少財產,再加上「二陳」在國民黨敗退台灣時,就已被蔣介石趕出了國民黨的權力中心,因此陳家子弟一直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並沒有多少名門望族的感覺。
陳家子弟在島內的地位可謂江河日下。前不久島內有人要拆除陳立夫在台北市的故居。陳立夫的兒媳婦林穎曾雖然一再懇求對方「手下留情」,建議將陳立夫的故居改成陳立夫的文物紀念館,但最終房子還是被拆除。在拆遷現場,獨自抗爭的林穎曾只好拿出相機,傷感地拍下照片留念。
蔣、宋、孔三大家族的後人因為有宋美齡這個大家長活到一百多歲,所以聯系較多。每逢宋美齡過生日,三大家族都有後代前去探望。至於陳家子弟,與三大家族聯系就相對少了。
四大家族後人絕大部分都沒有像他們的前人那樣踏上政壇。這其中原因很多,蔣家是因為蔣經國表示不希望後代再從政,而孔、宋、陳三大家族,則是因為他們在國民黨逃台後名聲很差,後人也喪失了從政的基礎。
除此之外,四大家族的後人在近幾十年中,親眼見證了自己家族的衰落與凋零,從長輩的沉浮起落中看到了政治的灰暗,嘗盡了世態的炎涼,恐怕這也是他們不願從政的重要原因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沒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組成部分。
6. 中國古代四大家是哪四個
代表利益:墨家代表小生產者、小私有階層在政治上的代表;儒家孟子是貴族地主在政治上的代表;荀子是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的代表;道家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在政治上的代表。
一、墨家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
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二、儒家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
歷史影響:
後期是中國古代邏輯可以同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古印度因明(見印度邏輯史)相媲美的科學體系,在中國邏輯史和世界邏輯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但從秦漢以後,這份寶貴的遺產長期被忽視。晉朝時,魯勝雖曾作《墨辯注》,但僅存其"敘"。
只是到了近代以後,孫詒讓、梁啟超、章炳麟、章士釗、譚戒甫等人才開始把墨辯邏輯與西方邏輯和印度因明進行比較研究,從而使後期墨家邏輯思想重新受到了重視,並有了新的發展。
7. 中國古代四大家族
中國古代的四大家族(復姓)家族:
夏侯:
夏侯(Xià hóu)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姒姓,以爵號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春秋時建立杞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為他是夏禹的後代,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於是稱他為夏侯氏,其後代子孫因以夏侯為氏,稱夏侯氏。
諸葛:
諸葛(Zhū gě 諸葛)姓源出有三:
1、出自葛姓所改。相傳,伯夷的後裔葛伯的封國滅亡後,原居於琅琊郡諸縣之葛氏有一支遷徙至陽都,因陽都已有葛姓,遂稱後遷來的葛姓為諸葛氏。
2、出自有熊氏之後,為詹葛姓所改。春秋時齊國有熊氏之後有復姓詹葛,因讀音訛為諸葛氏,後改為諸葛氏。
3、出自封賜所改。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有大將葛嬰屢立戰功,卻被陳勝聽信讒言殺害。西漢文帝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其後代遂以諸葛為姓,稱諸葛氏。
司馬:
1 周宣王時,重黎之後程伯休父,官至司馬,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勢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許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後遂成司馬氏。
2 齊景公任命田穰苴為掌管軍事的大司馬,由是稱為司馬穰苴,子孫號司馬氏。
3 為許姓、郝姓所改。
4 冒姓或賜姓
公孫:
最早起源,黃帝的姓氏,在《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中有著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
公孫復姓起源很多。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 ,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路史》載:"神農用母弟勖,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廣韻》載 :"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
8. 現代中國四大家族是哪些古代四大家族又是哪些
四大家族是指舊中國以蔣介石為首的封建買辦統治集團。即蔣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和陳果夫、陳立夫四大家族,是國民黨官僚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利用反動政權,掠奪人民財富,壟斷全國的經濟命脈,迅速形成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成為蔣介石政權的經濟基礎。這個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抗日戰爭期間和日本投降以後,達到了最高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沒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組成部分。
抗戰開始以後,四大家族利用戰爭時期的新情況,極力加強官僚資本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壟斷地位,大發國難財,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
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迅速膨脹和壟斷地位的加強。是依靠政治特權和經濟掠奪來實現的。它掠奪的對象不只有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而且有民族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
中國古代的四大家族(復姓)家族:
夏侯:
夏侯(Xià
hóu)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姒姓,以爵號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春秋時建立杞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為他是夏禹的後代,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於是稱他為夏侯氏,其後代子孫因以夏侯為氏,稱夏侯氏。
諸葛:
諸葛(Zhū
gě
諸葛)姓源出有三:
1、出自葛姓所改。相傳,伯夷的後裔葛伯的封國滅亡後,原居於琅琊郡諸縣之葛氏有一支遷徙至陽都,因陽都已有葛姓,遂稱後遷來的葛姓為諸葛氏。
2、出自有熊氏之後,為詹葛姓所改。春秋時齊國有熊氏之後有復姓詹葛,因讀音訛為諸葛氏,後改為諸葛氏。
3、出自封賜所改。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有大將葛嬰屢立戰功,卻被陳勝聽信讒言殺害。西漢文帝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其後代遂以諸葛為姓,稱諸葛氏。
司馬:
1
周宣王時,重黎之後程伯休父,官至司馬,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勢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許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後遂成司馬氏。
2
齊景公任命田穰苴為掌管軍事的大司馬,由是稱為司馬穰苴,子孫號司馬氏。
3
為許姓、郝姓所改。
4
冒姓或賜姓
公孫:
最早起源,黃帝的姓氏,在《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中有著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
公孫復姓起源很多。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
,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路史》載:"神農用母弟勖,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廣韻》載
:"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