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人文氣息最濃厚的地方位於哪裡,有何依據
那當然是西安了,作為歷史上十三個朝代的首都,其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厚。在中國古代諸多的文章或者詩句當中,都會出現西安的身影。在中國有這么一句話:看十年中國在深圳,看百年中國在上海,看千年中國在北京,看上下五千年中國在西安。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西安在其中的影響是當之無愧的,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技術如何發展,其保留的文化痕跡永遠不會改變。還有許多博物館和許多歷史遺留。這些現在都開放為歷史景點,不僅是為了發展當地經濟,也是為了中國人民保持最初的心,始終保持初衷,珍惜現在。獲得如今幸福的生活並不容易。與此同時,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保護文化遺產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不損害它們,使它們成為更長久的歷史。
古時的長安,現在的西安。無論名字如何改變,它都繼承了我國厚重的歷史和文化。
Ⅱ 中國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國家政權而至貿易、衣食、文字、文學、經學、宗教、道德、民俗、節慶等,構成一幅清晰簡要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縮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
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2)中國歷史人文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文化光輝燦爛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先民都已創造出了以豐富多彩的陶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此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後來演變為漢族)在夏、商、周三代,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和甲骨文、金文。
以後又發明了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等。約在商、周、秦、漢時期,四月}的巴人、蜀人,湖北、湖南、安徽的楚人,江蘇的吳人,浙江的越人,廣東、廣西的駱越人、雲南的滇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遼河流域的東胡人等,都相繼創造了本民族的青銅文化。
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主要的有藏文、突厥文、回鵲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彝文、傣文、滿文等。在歷史上,漢文化一直處於主導的地位,漢文化與各族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交流,形成為世界東方最先進的文化,即中華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對亞洲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起過哺育的作用,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發展亦有巨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又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我國古代的歷史自結束了原始社會之後,即進入階級社會。自那時開始,我國各族人民即在進行生產斗爭的同時,亦長期進行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斗爭,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農民戰爭和民族戰爭。
在近代史上,我國由於一再遭受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各族人民為了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保衛祖國神聖的領土和主權,緊密團結,互相支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這場斗爭長達百年,最後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並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Ⅲ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特點之一: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文明演進過程中,沒有出現斷層。
孔夫子的學說,一直影響中國歷史2000多年。孔孟傳統、老莊精神,以及後來的佛學思想,彼此促進,相互借鑒,常演常新,一脈相傳。這種情況在人類文明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亦是獨一無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其他三家都曾出現文化斷層,一些古老文化傳統在民族文化的沖擊下,幾乎散滅已盡。在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化以外,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屬於比較年輕的一代;但其文化傳統同樣受到過致命的沖擊,以致中世紀的幾百年,歐洲人都看不到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國古代文化,雖晚於古埃及等國家,但其歷史水平並不遜於任何一個民族,而且一脈相承,其文化傳統得到比較完美的保存,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奇跡。
特點之二: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沒有出現歷史性的分裂結局。
所謂沒有出現分裂結局,並非不曾有過分裂。中國自夏、商、周以來,歷代王朝更替,也曾出現過非常復雜的局面。西周統一,東周混亂,戰國分裂;秦漢統一,魏晉南北朝分裂;隋唐統一,五代十國分裂;宋、遼、金、夏總在統一與分裂之間;宋元政權更迭,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居於統治地位的全國性政權;明統一,但很快衰落;清兵入關,出現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占據主導地位的全國性政權。中國歷史,可謂戰亂不斷,分裂不斷;但戰而又治,分而又合。從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向看,中國歷史上的統一時間不但遠遠長於分裂時間,而且統一是主流,統一合乎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也合乎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這一點和世界上許多國家又有很大區別,首先就和西方基督教傳統不一樣。古羅馬也是大帝國,但壽命不長;先是一分為二,後來二分為多;以致不但民族差異日益擴大,語言差異也日見明顯。直到中世紀下半葉,歐洲才真正出現走向統一的曙光,但直到今天,歐洲的一些地區還在發生民族戰亂。實際上西方自古羅馬分裂以來,就不曾統一過。中東也是如此,甚至非洲、拉丁美洲都有與之類似的現象。雖然造成的原因或許截然相反,但分裂的事實,則無須爭議。
特點之三:中國既是一個宗教寬容的歷史古國,但又從來不是一個宗教性國家。
中國歷史文化的主導性因素,自然是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唯一代表,盡管在所有文化流派中它的影響最大。從它產生的那天起,就不是孤立出現的文化現象。諸子百家,它為一家。以後因為社會需要,儒學被捧到獨尊的地位,但獨尊並非獨有。即使奉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時代,它依然不是獨有的。例如,儒學慎言鬼神之事,漢武帝本人卻頗有些相信神仙。東漢時代,佛學東來,道教初興;魏晉時代,玄學又起;於是儒、道、佛同生共在的文化現象成為盛唐文化的基本特色。
中國人自古對宗教不持絕對化立場。既允許無神論的存在,也允許有神論的存在,還允許各種宗教組織存在。但有一個條件,任何宗教都不能以傷害中央政權、妨害國家政務作為存在的前提;否則,必予以打擊或取締。當然,中國歷史漫長,宗教間的沖突,也曾有過,對宗教的迫害也曾有過。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態勢分析,"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及其影響畢竟是暫時的,而佛教等宗教的發展卻是長久的。中國文化本性寬容,唯其如此,在中國歷史上才從來不曾有過因為宗教問題而發生的全國性大戰亂。反倒在戰爭極其殘酷、國家多災多難的歷史關頭,宗教活動起過某種緩沖和保護作用。例如佛教之於北朝,道教之於元代,都有安定社會、減少殺戳的意義存在。
中國宗教活動論其主要影響,不是表現在政治方面,而是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唯其如此,才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更豐富,也更具生命活力。相對於中國而言,整個歐洲乃至整個地中海周邊國家,幾乎總在宗教信仰、民族興衰和國家利益之間發生沖突;而這種沖突,往往導致更深的民族仇恨,或者直接引發地區性甚至世界性戰亂。可以這樣說,西方國家自古羅馬以來,它的所有戰爭、戰亂都和宗教信仰有關,也和民族沖突有關,又和國家利益特別是領土糾紛與經濟利益有關,因為西方宗教信仰有強烈的排它性。而在中國歷史宗教觀念中,更主張求同存異,各自發展。
特點之四:中華民族歷史雖然有過多次民族沖突,但沖突的結果,不是走向分裂,而是走向和睦。
中國歷史上重大民族沖突,至少發生過三次:一次是始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所謂"五胡亂華";一次是宋、遼、金、夏直至元代的民族戰亂;一次是清王朝入主中原。這三次大的民族性沖突,各有自己的特點。但其結果,則毫無例外地走向民族和睦,有的則形成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民族大融合。所謂"五胡亂華",華又何曾亂?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亂在一時,和在長久;亂在取治,治後繁榮。因為如此,才使得中國盛唐的興旺發達獲得了更廣泛的民族基礎和更良好的文化基礎。哲人所言"唐人有胡氣",就包含了對唐文化這種品性的肯定與稱贊。宋元時代也曾發生各個民族間的猛烈戰爭,然而終於統一於元,穩固於明,其結果,同樣達到民族的和解。清人入關,始則與民族壓迫有直接聯系,繼而出現民族間的侵擾和大戰,也曾出現過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屠城慘案,但那結果不是從此開始沒完沒了的民族沖突,而是清王朝終於接受儒家文化,同時也為儒家文化的歷史發展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特點之五:中國文化傳統最仇恨別人的入侵,也不喜歡向外擴張。
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以對外侵略和擴張為特色的國家。中國真正遠征其他國家或與境內其他政權發生大規模戰爭,大約只有漢武帝北伐匈奴這樣一段歷史,但那不是因為漢武帝對匈奴的土地產生了要求,而是為了保衛大漢帝國的安全與安寧。這不是說,中國歷史上就沒有過中央政權對少數民族政權或其他周邊國家的侵略和傷害。比如唐太宗就侵略過朝鮮。但公正地講,入侵他人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並不處於主流地位,而且在國內也大不得人心,所以唐太宗固然英才天縱,一旦兵發異域,照樣取辱而還。
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五大特色,是中國文化的驕傲所在,因為中國文化有這些特點和優點,它才為人類文化保留下最完整的一份古文化遺產,也為人類的民族文化培養出一個獨特的模式,它以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對東方文化產生巨大影響,對整個人類文化也作出巨大貢獻,而且,未來還將作出更大貢獻。
Ⅳ 中國悠久歷史文化
但凡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有很多神話故事,中國也不例外。女媧補專天,誇父逐日、嫦屬娥奔月、女媧造人、後羿射日、盤古開天等等都是很經典的故事。中國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等等人才輩出,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在最近熱播的《大長今》裡面常常提到張仲景、華佗、李時珍這些人,說明我過古代的醫學對世界都是有貢獻的。埃及的金字塔、巴比淪空中花園什麼的都是以大而見長,中國的卻是是精見長,我們中學語文課本裡面學的「核舟」、還有歷史書上提到的無數的珍貴文物。本人最激動的是長沙馬王堆的前年未乾的古屍,以及她的陪葬。歷史一直貫穿於我們的義務教育階段。年輕人應該了解的不少,關鍵是對此的興趣比較少。所以記住的不多。
一樓提到的佛教文化我也不是很喜歡的,但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帝王要是缺少了這些文化還能靠什麼來維持國家的穩定呢?國家不穩定,戰亂頻繁我們的祖先難道可以有時間和精力去留給我們光輝燦爛的五前年文明?何況佛教在今天已經變味了。遊客進廟燒香已經是廟宇收入的一大來源,抽簽解簽價格貴的嚇人。有個老和尚看見你說你和佛有緣要送你一個護身符,可你要先捐什麼什麼款,點什麼什麼燈......文明就這樣被一步一步的踐踏
Ⅳ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有唐詩、宋詞、元曲、儒家思想、中醫理論等。
1、唐詩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2、宋詞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3、元曲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
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4、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5、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即中醫基礎理論,簡稱「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叄個哲學觀的整體理念與辨證論治、相似觀(分形觀)的循證觀點為最大特色的祖國傳統醫學體系的基礎與核心。
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學說(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信息-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
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信息-能量-物質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並用於指導臨床診療活動。
Ⅵ 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
特點之一: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文明演進過程中,沒有出現斷層。
孔夫子的學說,一直影響中國歷史多年。孔孟傳統、老莊精神,以及後來的佛學思想,彼此促進,相互借鑒,常演常新,一脈相傳。這種情況在人類文明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亦是獨一無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其他三家都曾出現文化斷層,一些古老文化傳統在民族文化的沖擊下,幾乎散滅已盡。在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化以外,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屬於比較年輕的一代;但其文化傳統同樣受到過致命的沖擊,以致中世紀的幾百年,歐洲人都看不到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國古代文化,雖晚於古埃及等國家,但其歷史水平並不遜於任何一個民族,而且一脈相承,其文化傳統得到比較完美的保存,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奇跡。
特點之二: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沒有出現歷史性的分裂結局。
所謂沒有出現分裂結局,並非不曾有過分裂。中國自夏、商、周以來,歷代王朝更替,也曾出現過非常復雜的局面。西周統一,東周混亂,戰國分裂;秦漢統一,魏晉南北朝分裂;隋唐統一,五代十國分裂;宋、遼、金、夏總在統一與分裂之間;宋元政權更迭,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居於統治地位的全國性政權;明統一,但很快衰落;清兵入關,出現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占據主導地位的全國性政權。中國歷史,可謂戰亂不斷,分裂不斷;但戰而又治,分而又合。從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向看,中國歷史上的統一時間不但遠遠長於分裂時間,而且統一是主流,統一合乎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也合乎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這一點和世界上許多國家又有很大區別,首先就和西方基督教傳統不一樣。古羅馬也是大帝國,但壽命不長;先是一分為二,後來二分為多;以致不但民族差異日益擴大,語言差異也日見明顯。直到中世紀下半葉,歐洲才真正出現走向統一的曙光,但直到今天,歐洲的一些地區還在發生民族戰亂。實際上西方自古羅馬分裂以來,就不曾統一過。中東也是如此,甚至非洲、拉丁美洲都有與之類似的現象。雖然造成的原因或許截然相反,但分裂的事實,則無須爭議。
特點之三:中國既是一個宗教寬容的歷史古國,但又從來不是一個宗教性國家。
中國歷史文化的主導性因素,自然是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唯一代表,盡管在所有文化流派中它的影響最大。從它產生的那天起,就不是孤立出現的文化現象。諸子百家,它為一家。以後因為社會需要,儒學被捧到獨尊的地位,但獨尊並非獨有。即使奉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時代,它依然不是獨有的。例如,儒學慎言鬼神之事,漢武帝本人卻頗有些相信神仙。東漢時代,佛學東來,道教初興;魏晉時代,玄學又起;於是儒、道、佛同生共在的文化現象成為盛唐文化的基本特色。
中國人自古對宗教不持絕對化立場。既允許無神論的存在,也允許有神論的存在,還允許各種宗教組織存在。但有一個條件,任何宗教都不能以傷害中央政權、妨害國家政務作為存在的前提;否則,必予以打擊或取締。當然,中國歷史漫長,宗教間的沖突,也曾有過,對宗教的迫害也曾有過。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態勢分析,"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及其影響畢竟是暫時的,而佛教等宗教的發展卻是長久的。中國文化本性寬容,唯其如此,在中國歷史上才從來不曾有過因為宗教問題而發生的全國性大戰亂。反倒在戰爭極其殘酷、國家多災多難的歷史關頭,宗教活動起過某種緩沖和保護作用。例如佛教之於北朝,道教之於元代,都有安定社會、減少殺戳的意義存在。
中國宗教活動論其主要影響,不是表現在政治方面,而是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唯其如此,才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更豐富,也更具生命活力。相對於中國而言,整個歐洲乃至整個地中海周邊國家,幾乎總在宗教信仰、民族興衰和國家利益之間發生沖突;而這種沖突,往往導致更深的民族仇恨,或者直接引發地區性甚至世界性戰亂。可以這樣說,西方國家自古羅馬以來,它的所有戰爭、戰亂都和宗教信仰有關,也和民族沖突有關,又和國家利益特別是領土糾紛與經濟利益有關,因為西方宗教信仰有強烈的排它性。而在中國歷史宗教觀念中,更主張求同存異,各自發展。
特點之四:中華民族歷史雖然有過多次民族沖突,但沖突的結果,不是走向分裂,而是走向和睦。
中國歷史上重大民族沖突,至少發生過三次:一次是始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所謂"五胡亂華";一次是宋、遼、金、夏直至元代的民族戰亂;一次是清王朝入主中原。這三次大的民族性沖突,各有自己的特點。但其結果,則毫無例外地走向民族和睦,有的則形成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民族大融合。所謂"五胡亂華",華又何曾亂?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亂在一時,和在長久;亂在取治,治後繁榮。因為如此,才使得中國盛唐的興旺發達獲得了更廣泛的民族基礎和更良好的文化基礎。哲人所言"唐人有胡氣",就包含了對唐文化這種品性的肯定與稱贊。宋元時代也曾發生各個民族間的猛烈戰爭,然而終於統一於元,穩固於明,其結果,同樣達到民族的和解。清人入關,始則與民族壓迫有直接聯系,繼而出現民族間的侵擾和大戰,也曾出現過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屠城慘案,但那結果不是從此開始沒完沒了的民族沖突,而是清王朝終於接受儒家文化,同時也為儒家文化的歷史發展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特點之五:中國文化傳統最仇恨別人的入侵,也不喜歡向外擴張。
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以對外侵略和擴張為特色的國家。中國真正遠征其他國家或與境內其他政權發生大規模戰爭,大約只有漢武帝北伐匈奴這樣一段歷史,但那不是因為漢武帝對匈奴的土地產生了要求,而是為了保衛大漢帝國的安全與安寧。這不是說,中國歷史上就沒有過中央政權對少數民族政權或其他周邊國家的侵略和傷害。比如唐太宗就侵略過朝鮮。但公正地講,入侵他人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並不處於主流地位,而且在國內也大不得人心,所以唐太宗固然英才天縱,一旦兵發異域,照樣取辱而還。
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五大特色,是中國文化的驕傲所在,因為中國文化有這些特點和優點,它才為人類文化保留下最完整的一份古文化遺產,也為人類的民族文化培養出一個獨特的模式,它以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對東方文化產生巨大影響,對整個人類文化也作出巨大貢獻,而且,未來還將作出更大貢獻。
Ⅶ 看中國歷史人文版後感
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打開了那扇久閉的窗戶,久違的西方文明一下子出現在了「落後」的中國人面前,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面臨著西方文化的嚴重挑戰。在這中、西文化的沖突中,大概出現了三種思潮:(1)「民族虛無」論。在他們看來,中國民族文化就是沉重的包袱、歷史的惰力,中國民族文化一無是處。他們主張全盤西化。(2)「儒學復興」論。他們就像清朝的頑固派,完全排斥西方文化。他們相信在新時代傳統儒學必定會有新的發展。他們主張完全復興儒學文化。(3)「中西合璧」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中西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他們主張把這兩種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集和兩者優點,優勢互補。應該怎樣評價中國傳統文化,這不僅是一個理論(想)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做)的問題。歷史總是那麼喜歡捉弄人。其實,只要你留心當今世界文化的整體發展動態,你會看到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國人怎麼怎麼評價中國傳統文化之時,正是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掀起「中國熱」「中國文化熱」方興未艾的時候。眾所周知,日本企業讓美國都很頭痛,可就是這些曾經的戰敗者硬是經常到中國傳統文化里邊尋找精神武器。《論語》《老子》《孫子兵法》《三國演義》成為日本企業家的必讀書。他們的企業文化核心------團隊精神正是儒家家族倫理觀念在企業中的應用,無怪乎日本企業文化被稱為「家族主義企業文化」,日本的資本主義被稱為「儒家資本主義」。《孫子兵法》在韓國的銷售量創造了韓國銷售史的最高紀錄,它的精髓可以概括為「智信仁勇嚴」五個字,企業家稱之為「企業的經營指針」。新加坡近幾年恢復了中斷多年的儒家倫理教育,諸如勤勞、節儉、和諧、忠誠等思想。新加坡總理講出了他們這樣做的意圖:「新加坡人越來越西化了,人們的價值觀也由儒家倫理的克勤克儉和為群體犧牲的精神轉為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這樣的價值觀的改變將會嚴重削弱我們的國際競爭實力,從而影響國家的生存與繁榮。」我想,這個看法是頗有見地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的經驗和教訓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它告訴我們應該積極吸取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拒絕學習的盲目排外是愚蠢的,但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照搬他們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保守因素應當拋棄,但其重視倫理道德的全體價值觀卻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文化遺產。日本學者村山孚說得好:「我希望中國朋友在時下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道路上,不要以為只有外國的新奇概念和奧妙的數學公式才是科學,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同樣是實現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宏大源流。」我想上面一段話不僅對企業家是金玉良言,他同樣提醒我們所有的中國人,別在對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用以鄙視的眼光,我們應該正確定位和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朋友,為了實現中國的早日富強,加油吧,努力吧!!!!!
Ⅷ 中國都有哪些悠久的歷史文化
我國是人類歷史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我們的祖先從遠古時代就在中華大地上休養生息。考古研究表明,早在17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國的史前文化就已形成了華北和華南兩大文化譜系,其中包括著名的元謀文化、藍田文化、許家窯文化、丁村文化等。到距今9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形成了旱地農業、稻作農業和狩獵採集三個史前文化區。其中距今7000~4600年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長江流域的馬家窯文化等,已經顯示出此時期農業已有了相當的進步和發展,定居村落已四處可見。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遺址中,發現了300多個長方形儲糧窟穴,估計儲糧能達10萬千克以上。距今4600年的黃河下游文化,不僅出現了銅器和發達的制陶業,而且出現了卜骨和巫師,即出現了宗教和國事活動,說明當時中華民族即將跨入文明時代。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開始的重要標志。在我國,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出現了甲骨文。周代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政教系統,並達到鼎盛時期。至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儒、墨、道、法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爭鳴、學術空前繁榮的嶄新局面,把我國文化推到了高峰,並使其一直延續發展經秦、漢至明、清。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背景下,形成了風格各異、內容豐富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許多不同時代的文物古跡,具有很高的史學和美學價值,成為人文景觀旅遊資源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