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皇帝順序

中國歷史皇帝順序

發布時間:2021-02-04 18:33:15

A.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及皇帝順序

中國朝代順序表: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

拓展資料:

朝代:建立國號的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代 。朝代是界定某一個政權時期的名詞,「朝代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參考資料:

網路

皇帝朝代

B. 中國古代皇帝排名順序

1、秦始皇(贏政)——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2、漢高祖(劉邦)——揭竿而起,開國皇帝

3、漢惠帝(劉盈)——來去匆匆,過眼雲煙

4、漢文帝(劉恆)—— 緹縈救父,文景之治

5、漢景帝(劉啟)——政績並不代表著其成功

6、漢武帝(劉徹)——開天闢地的帝王

7、漢昭帝(劉弗陵)——因病而亡

8、漢廢帝(劉賀)——漢朝最短命的皇帝

9、漢哀帝(劉欣)——「同志」皇帝

10、漢新帝(王莽)——奪權容易,守權難

11、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12、漢明帝(劉庄)——東漢時期小有作為的皇帝

13、漢章帝(劉炬)——「章草」皇帝

14、漢桓帝(劉志)——碌碌無為的皇帝

15、漢獻帝(劉協)——東漢最後一個皇帝

16、三國魏武帝(曹操)——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17、三國魏文帝(曹丕)——政壇、文壇雙峰並峙的皇帝

18、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智慧與魅力並存的皇帝

19、三國吳大帝(孫權)——智勇兼備的英雄

20、西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

21、西晉惠帝(司馬衷)——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

22、東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的第一代皇帝

23、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24、十六國漢光文帝(劉淵)——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

25、十六國昭武帝(劉聰)——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

26、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曜)——神射手

27十六國後趙高祖(石勒)——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少數民族皇帝

28、十六國後趙國太祖(石虎)——殘暴、偏激、猜疑

29、十六國前秦宣昭帝(苻堅)——古代三位最傑出的皇帝之一、

30、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31、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著雄圖大略的皇帝

32、南北朝南齊高帝(蕭道成)——「魚鱗子」

33、南北朝齊廢帝(蕭寶卷)——歷史上最為昏庸、荒淫的皇帝

34、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5、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驕子

36、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歷史上最癲狂的皇帝

37、隋文帝(楊堅)——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

38、隋煬帝(楊廣)——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

39、唐高祖(李淵)——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40、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範

81、元成宗(鐵穆耳)——守成之君

82、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83、明惠帝(朱允墳)——帝王之旅四年告終

84、明成祖(朱棣)——馬上天子

85、明仁宗(朱高熾)——一個平庸老實人

86、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87、明英宗(朱祁鎮)——玩童皇帝

88、明代宗(朱祁鈺)——「代替他人當皇帝」

89、明憲宗(朱見深)——糊塗皇帝

90、明武宗(朱厚照)——頑童皇帝

91、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統

92、明穆宗(朱載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93、明神宗(朱翊鈞)——一代英主卻背負千古罵名

95、明光宗(朱常洛)——賦予傳奇色彩的皇帝

96、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97、明思宗(朱由檢)——歷史劇中的悲劇人物

98、清太祖(努爾哈赤)——開疆擴土、驍勇善戰的英雄

99、清太宗(皇太極)——血腥人生

100、清世祖(順治)——清人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101、清聖祖(康熙)——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102、清世宗(雍正)——一位撲朔迷離的皇帝

103、清高宗(乾隆)——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

104、清仁宗(嘉慶)——勵精圖治卻未能扭轉歷史

105、清宣宗(道光)——滿清唯一的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106、清文宗(咸豐)——有重整江山之心,卻無回天之力

107、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108、清德宗(光緒)——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選而繼承大統的皇帝

109、末代皇帝(宣統)——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

C. 中國皇帝順序完整版

雖然他的帝國頃刻間崩潰,但他創建的封建帝制卻向後延續了兩千多年。兩千多年的時光流逝,歷史長河的沖刷,世間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唯有那座雄偉的萬里長城依然靜靜的蜿蜒在中國的北方,向世人述說著幾千年的滄桑。或許秦始皇不會想到他的一生能夠為今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帶來多少深遠的影響,也不會料到對自己的爭論能夠跨越千年延續至今,但是他卻通過自己的雄才偉略將一個天下的觀念灌輸給了世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從那一刻起開始深入人心,一個統一的強盛的民族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在日後的兩千多年裡向世界長久不息地綻放著璀璨的光芒。始皇基業,功在千秋。

D. 中國歷史各個朝代及皇帝按順序排列謝謝~

朝代
起訖年代
都城
今地
帝王譜 開國皇帝 詳細介紹

夏朝
約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縣
禹 查看夏朝>>
商朝
約前1675-1029年

河南商丘

湯 查看商朝>>

西周
約前1029-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周文王姬發 查看西周>>
東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
前770-476年


查看春秋>>
戰國
前475-221年


查看戰國>>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始皇帝嬴政 查看秦朝>>

西漢
前206-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 查看西漢>>
新朝
9-23年


王莽
東漢
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查看東漢>>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 查看三國>>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查看西晉>>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 查看東晉>>
十六國
304-439



南朝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查看南朝>>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查看北朝>>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河北臨漳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河北臨漳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查看隋朝>>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 查看唐朝>>




後梁
907-923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7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 查看北宋>>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宋高宗趙構 查看南宋>>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遼國耶律阿保機 查看遼國>>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西夏
1032-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查看金國>>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查看元朝>>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查看明朝>>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極 查看清朝>>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南京

E. 中國所有皇帝的順序(全)

說明:以下凡加*號的,為追謚;凡帶()號的,後廢除。

1、秦朝:秦始皇帝嬴政、二世皇帝嬴胡亥、秦王嬴子嬰

2、西漢:太祖/高皇帝(世稱漢高祖)劉邦、孝惠皇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太宗/孝文皇帝劉恆、孝景皇帝劉啟、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孝昭皇帝劉弗陵、漢廢帝/昌邑王劉賀、漢武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高宗)/孝元皇帝劉奭、(統宗)/孝成皇帝劉驁、孝哀皇帝劉欣、(元宗)/孝平皇帝劉衎、孺子嬰劉嬰

3、新朝:新皇帝王莽

4、玄漢:更始帝劉玄

5、赤眉漢:建世帝劉盆子

6、趙漢:漢嗣帝王郎

7、成家:成家公孫述

8、東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顯宗/孝明皇帝劉庄、肅宗/孝章皇帝劉炟、(穆宗)/孝和皇帝劉肇、孝殤皇帝劉隆、(恭宗)/孝安皇帝劉祜、前少帝北鄉侯劉懿、(敬宗)/孝順皇帝劉保、孝沖皇帝劉炳、孝質皇帝劉纘、(威宗)/孝桓皇帝劉志、孝靈皇帝劉宏、後少帝/弘農懷王劉辯、孝獻(孝愍)皇帝劉協

9、三國魏:*高皇帝曹騰、*太皇帝曹嵩、*太祖武皇帝曹操、高祖/文皇帝曹丕(資治通鑒記載為世祖)、烈祖/明皇帝曹睿、齊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元皇帝/陳留王曹奐

10、三國蜀:烈祖/昭烈皇帝/先主劉備、仁宗/孝懷皇帝/後主劉禪

11、三國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太祖/大皇帝孫權、廢皇帝/會稽王孫亮、太宗景皇帝孫休、末帝/烏程侯孫晧

12、西晉:*高祖/宣皇帝司馬懿、*世宗/景皇帝司馬師、*太祖/文皇帝司馬昭、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孝惠皇帝司馬衷、趙王司馬倫(篡位)、孝懷皇帝司馬熾、孝愍皇帝司馬鄴

13、東晉:中宗/元皇帝司馬睿、肅宗/明皇帝司馬紹、顯宗/成皇帝司馬衍、康皇帝司馬岳、孝宗/穆皇帝司馬聃、哀皇帝司馬丕、廢帝/海西公司馬奕、太宗/簡文皇帝司馬昱、烈宗/孝武皇帝司馬曜、安皇帝司馬德宗、恭皇帝司馬德文

14、前涼:恆王張重華、哀王張曜靈、威王張祚、沖王張玄靚、悼王張天錫

15、後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隱王呂紹、靈帝呂纂、末主呂隆

16、南涼:烈祖/武王禿發烏孤、康王禿發利鹿孤、景王禿發傉檀

17、西涼:太祖/武昭王李暠

18、北涼:文王段業、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哀王沮渠牧犍

19、前趙:高祖/光文帝劉淵、廢帝劉和、烈宗/昭武帝劉聰、隱帝劉璨、襄宗劉曜

20、後趙:高祖/明帝石勒、太祖/武帝石弘、正帝石虎、成帝石世、仁武帝石遵、興武帝石鑒、末帝石袛

21、前秦:高祖景明帝苻健、越厲王苻生、世祖/宣昭帝苻堅、哀平帝苻丕、太宗/高帝苻登、越厲王苻生

22、後秦:太祖/武昭皇帝姚萇、高祖/文桓皇帝姚興、末主姚泓

23、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祖/文昭王乞伏熾磐、厲武王乞伏暮末

24、前燕:高祖/武宣帝慕容皝、烈祖/景昭帝慕容雋、隱宗/幽帝慕容暐

25、後燕: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寶、開封公慕容詳、趙王慕容麟、中宗/昭武皇帝慕容盛、高宗/昭文皇帝慕容熙、景宗/惠懿皇帝慕容雲

26、南燕:世宗/獻武帝慕容德、太祖/穆帝慕容納、文帝慕容超

27、北燕:太祖/文成皇帝馮跋、昭成皇帝馮弘

28、成漢:太宗/武帝李雄、哀帝李班、幽公李期、昭文帝李壽、歸義侯李勢

28、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劉裕、少帝劉義符、太祖/文皇帝劉義隆、廢帝劉劭(史稱「元兇」)、世祖/孝武皇帝劉駿、前廢帝劉子業、太宗/明皇帝劉彧、後廢帝劉昱、順皇帝劉准

29、南朝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世祖/武皇帝蕭賾、前廢帝/鬱林王蕭昭業、後廢帝/海陵恭王蕭昭文、高宗/明皇帝蕭鸞、煬皇帝東昏侯蕭寶卷、和皇帝蕭寶融

30、南朝梁:高祖/武皇帝蕭衍、臨賀王蕭正德、太宗/簡文皇帝蕭綱、豫章王蕭棟武陵王蕭紀、世祖/孝元皇帝蕭繹、閔皇帝/貞陽侯蕭淵明、敬皇帝蕭方智、廢帝蕭庄

31、西梁:中宗宣皇帝蕭詧、世宗孝明皇帝蕭巋、惠宗孝靖皇帝蕭琮、蕭銑

32、南朝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世祖/文皇帝陳蒨、廢帝陳伯宗、高宗/孝宣皇帝陳頊、長城煬公/後主陳叔寶

33、北朝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南安隱王拓跋余、高宗拓跋濬、顯祖/獻文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皇帝元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肅宗元詡、殤皇帝元姑娘、幼主元釗、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廢帝元曄、烈宗元恭、安定王元朗、顯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修

34、北朝東魏:孝靜皇帝元善見

35、北朝西魏:文皇帝元寶炬、廢帝元欽、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36、北朝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世宗/文襄皇帝高澄、顯祖/文宣皇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皇帝高演、世祖/武成皇帝高湛、後主高緯、安德王高延宗、幼主高恆

37、北朝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孝閔皇帝宇文覺、世宗/明皇帝宇文毓、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宣皇帝宇文贇、靜皇帝宇文闡

38、隋朝:高祖/文皇帝楊堅、世祖/明皇帝/煬皇帝楊廣、恭皇帝楊侑、皇泰帝楊侗、秦王楊浩

39、唐朝: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則天順聖皇後/則天大聖皇帝武曌/武則天(武周代唐)、中宗李顯、殤皇帝李重茂、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憲宗李純、穆宗李恆、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曄、景宗李柷

40、五代後梁:太祖 神武元聖孝皇帝朱溫(朱全忠、朱晃)、廢帝/郢王朱友圭、末帝朱友貞(朱友瑱、朱瑱、朱友鍠)

41、五代後唐:*太祖 武皇帝李克用、庄宗 光聖神閔孝皇帝李存勖、明宗 聖德和武欽孝皇帝李亶(李嗣源)、閔皇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本名王從珂)

42、五代後晉:高祖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出皇帝/少帝石重貴

43、五代後漢:高祖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暠(劉知遠)、隱皇帝劉承佑

44、五代後周:太祖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郭威、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柴榮、恭皇帝柴宗訓

45、遼朝:太祖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億(耶律阿保機)、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世宗 孝和庄憲皇帝耶律阮、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耶律賢、聖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耶律隆緒、興宗 神聖孝章皇帝耶律宗真、道宗 仁聖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恭宗 恭懷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46、北遼:宣宗 孝康皇帝耶律淳、德妃(蕭普賢女,為皇太後,稱制;期間遙奉耶律定為帝)、神宗(梁王)耶律雅里、英宗耶律術烈

47、西遼:德宗耶律大石、感天皇後蕭塔不煙、仁宗耶律夷列、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末帝耶律直魯古、恭帝屈出律

48、北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炅(趙匡義、趙光義)、真宗趙恆、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徽宗趙佶、欽宗趙桓

49、南宋:高宗皇帝趙構、*簡宗皇帝趙旉、孝宗皇帝趙昚、光宗皇帝趙惇、寧宗皇帝趙擴、理宗皇帝趙昀、度宗皇帝趙禥、恭宗皇帝趙顯、端宗皇帝趙昰、懷宗皇帝趙昺

50、西夏:*太祖 神武皇帝李繼遷、*太宗 光聖皇帝李德明、景宗 武烈皇帝李元昊、毅宗 昭英皇帝李諒祚、惠宗 康靖皇帝李秉常、崇宗 聖文皇帝李乾順、仁宗 聖德皇帝李仁孝、桓宗 昭簡皇帝李純佑、襄宗 敬穆皇帝李安全神宗 英文皇帝李遵頊、獻宗李德旺、末帝李睍

51、金朝:太祖完顏旻(完顏阿骨打)、太宗完顏晟、熙宗完顏亶、廢帝/海陵煬王完顏亮、世宗完顏雍、章完顏璟、衛紹王完顏允濟、宣宗完顏珣、哀宗完顏守緒、昭宗完顏承麟

52、元朝:烈祖也速該、*太祖成吉思汗、*睿宗監國拖雷、*太宗窩闊台、*定宗貴由、*憲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成宗鐵穆耳、武宗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碩德八剌、晉宗也孫鐵木兒、興宗阿刺吉八、文宗圖帖睦爾、明宗和世琜、寧宗懿璘質班、惠宗妥懽帖睦爾、昭宗愛猷識理答臘

53、明朝:太祖朱元璋、惠宗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憲宗朱見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

54、南明:安宗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朱由崧、紹宗 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朱聿鍵、文宗 貞天應道昭崇德毅寧文宏武達仁閔孝節皇帝朱聿鐭、昭宗 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朱由榔

55、清朝:*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聖祖玄燁、世宗胤禛、高宗弘歷、仁宗顒琰、宣宗旻寧、文宗奕詝、穆宗載淳、德宗載湉、廢帝溥儀、

(5)中國歷史皇帝順序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創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為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

皇帝是中國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面直接稱皇帝為「陛下」、「聖上」、「萬歲」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大家」、「官家」、「至尊」等。

秦朝時,秦始皇試圖將國家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但由於統治國家的事務繁多,這種制度實際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後,皇帝的權力和職能逐漸由一個中央政府輔助完成,漢朝時這種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開始三省六部制。

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運作,但同時由於中央政府長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權力可能過重,有可能威脅皇帝的權力,甚至通過政變自己當皇帝,比如王莽攝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中國,皇帝的逝世叫駕崩。

皇帝 網路

F.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以及各朝皇帝順序

一、朝代順序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二、各朝皇帝順序

夏: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妣姓,共傳十四世,十七王。

1、宗神夏禹 2、帝啟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13年5、帝相 28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8、帝槐 26年 9、帝芒 18年 10、帝泄 16年 11、不降 59年12、帝扃 21年 13、胤甲 21年 14、帝孔甲 31年 15、帝皋 11年16、帝發 1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

西周:公元前1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1、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1年 5、穆王滿 55年6、共王緊扈 1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10、厲王胡 37年 14年 11、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11年。

東周:公元前770--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1、本王宜臼 51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25年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1年10、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1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1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1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1、安王驕 26年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26、東周君傑 7年。

春秋戰國:

秦:(統一後)公元前221--201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1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1、高祖邦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1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1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10、成帝驁 建始,26年

11、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1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1、王莽,始建國,15年。

玄漢王朝:公元23年~2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建都:長安。

東漢:公元25--220年,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18年。

3、章帝炟 建初 1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19年。

8、沖帝炳 永加 1年。

9、質帝鑽 本初 1年。

10、桓帝志 建和 21年。

11、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1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1、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操:建安十八年,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1--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1、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1年。

吳:公元222--280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1、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1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1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02 共10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1、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1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1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11、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0--479年。共60年八個皇帝。

1、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2、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3、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4、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5、廢帝劉予業 永元 1年。

6、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7、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8、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01,共23年,七個皇帝。

1、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2、武帝肖 賾 永明 11年。

3、廢帝肖昭業 隆昌 1年。

4、廢帝肖昭文 延興 1年。

5、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6、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7、和帝肖寶融 中興 1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1、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2、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3、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4、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1、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2、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3、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4、宣帝陳 頊 太建 14年。

5、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149年,11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1、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1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0、節閔帝恭 1年 11、安定王朝 1年。

東魏:534--550,共1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1、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0--577,共28年,五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10年 2、孝昭帝演 1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1,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1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18年 4、宣帝贇 1年5、靜帝闡 2年。

隋朝:581--61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1、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1--600、仁壽601--604)

2、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3、恭帝楊侑 義寧 1年。

隋朝正統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07 李姓 建都:長安

1、高祖 淵 武德 9年。

2、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3、高宗 治 永徽 34年。

4、中宗 顯 嗣聖 1年。

5、武則天 垂拱 21年。

6、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7、睿宗 旦 景雲 3年。

8、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9、肅宗 亭 至德 7年。

10、代宗 豫 寶應 17年。

11、德宗 適 建中 26年。

12、順宗 誦 永貞 1年。

13、憲宗 純 元和 15年。

14、穆宗 恆 長慶 4年。

15、敬宗 湛 寶歷 2年。

16、文宗 昂 太和 14年。

17、武宗 炎 會昌 6年。

18、宣宗 忱 大中 13年。

19、懿宗 漼 咸通 14年。

20、僖宗 儇 乾符 15年。

21、昭宗 曄 龍紀 16年。

22、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0年。

五代十國 907--960

五代:

後梁:90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1、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2、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1、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2、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3、愍帝從厚 應順 1年。

4、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1年 石姓 建都:汴梁

1、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2、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0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1、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2、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10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1、太祖 威 廣順 3年。

2、世宗 榮 顯德 6年。

3、恭德宗訓 1年。

元朝

1279--1368,共90年。歷十一帝.奇渥溫氏,建都:燕京(北京)。

1、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2、成宗鐵木耳,元貞,在位13年。

3、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4、仁宗愛育萬拔力八達,皇慶,在位 9年。

5、英宗碩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6、泰定帝也孫鐵木耳,泰定,在位 5年。

7、大順帝阿速吉八,大順,在位 1年。

8、明宗和世瑓,天歷,在位 2年。

9、文宗圖鐵木耳,至順,在位 5年。

10、寧宗懿璘質班,至順,在位 1年。

11、順帝托權鐵木耳,元統,在位36年。

明朝

1368--1644,共277年,歷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1、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1年。

2、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3、成祖 棣,永樂,在位22年。

4、仁宗高熾,洪熙,在位 1年。

5、宣宗瞻基,宣德,在位10年。

6、英宗祁鎮,正統,在位14年。

7、景帝祁鈺,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鎮,天順,在位 8年。(復辟)

8、憲宗見深,成化,在位23年。

9、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10、武宗厚照,正德,在位16年。

11、世宗厚熜,嘉清,在位16年。

12、穆宗載垕,隆慶,在位 6年。

13、神宗翊鈞,萬曆,在位47年。

14、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1年。

16、思宗由檢,崇禎,在位17年。

清朝

1644--1911 共268年,歷十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年號天聰不計在內)。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北京。

1、世祖福臨,為順治,在位18年。

2、聖祖玄燁,為康熙,在位61年。

3、世宗胤禛,為雍正,在位13年。

4、高宗弘歷,為乾隆,在位60年。

5、仁宗顒琰,為嘉慶,在位25年。

6、宣宗旻寧,為道光,在位30年。

7、文宗奕詝,為咸豐,在位11年。

8、穆宗載淳,為同治,在位13年。

9、德宗載湉,為光緒,在位34年。

10、溥儀,為宣統,在位 3年。

G. 中國皇帝順序排名

上古時代

三皇

盤古氏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女媧氏

神農氏

五帝

黃帝姬軒轅

少昊己摯

玄帝姬顓頊

帝嚳姬夋

帝摯姬摯

唐堯伊祁放勛

虞舜姚重華

夏朝

大禹姒文命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桀帝姒履癸

商朝

成湯子天乙

太丁

外丙

中壬

伊尹

太甲(太宗)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中宗)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高宗)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紂帝)

周朝

西周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發

周成王姬誦

周康王姬釗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滿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厲王姬胡

周宣王姬靜

周幽王姬宮湦

周攜王姬余臣

東周

周平王姬宜臼

周桓王姬林

周莊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齊

周惠王姬閬

周王子姬頹

周襄王姬鄭

周王子姬帶

周頃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簡王姬夷

周靈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貴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匄

周王子姬朝

周元王姬仁

周貞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周安王姬驕

周烈王姬喜

周顯王姬扁

周慎靚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周惠王姬傑

秦朝

秦惠文王嬴駟

秦武王嬴盪

秦昭襄王嬴則

秦孝文王嬴柱

秦莊襄王嬴子楚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嬰

漢朝

西漢

漢高祖劉邦

漢惠帝劉盈

漢前少帝劉恭

漢後少帝劉弘

漢高後呂雉

漢文帝劉恆

漢景帝劉啟

漢武帝劉徹

漢昭帝劉弗陵

昌邑王劉賀

漢宣帝劉詢(劉病已)

漢元帝劉奭(shì)

漢成帝劉驁

漢哀帝劉欣

漢平帝劉衎

孺子嬰劉嬰

新朝

新朝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玄漢

漢延宗更始帝劉玄

漢昌宗建世帝劉盆子

成家

公孫述

東漢

漢光武帝劉秀

漢明帝劉庄

漢章帝劉炟

漢和帝劉肇

漢殤帝劉隆

漢安帝劉祜

漢少帝劉懿

漢順帝劉保

漢沖帝劉炳

漢質帝劉纘

漢桓帝劉志

漢靈帝劉宏

漢少帝劉辯

漢獻帝劉協

三國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齊王曹芳(邵陵厲公)

高貴鄉公曹髦

魏元帝曹奐

蜀【蜀漢】

漢昭烈帝劉備

漢孝懷帝劉禪

武烈帝孫堅

長沙桓王孫策(孫堅子,孫權之兄)

吳大帝孫權

吳會稽王孫亮

吳景帝孫休

吳烏程侯孫皓

西晉

宣帝司馬懿

景帝司馬師

文帝司馬昭

武帝司馬炎

惠帝司馬衷

趙王司馬倫

懷帝司馬熾

愍帝司馬鄴

東晉

元帝司馬睿

明帝司馬紹

成帝司馬衍

康帝司馬岳

穆帝司馬聃

哀帝司馬丕

海西公司馬奕

簡文帝司馬昱

孝武帝司馬曜

安帝司馬德宗

恭帝司馬德文

十九國

成漢

(成)景帝李特

(成)秦文王李流

(成)武帝李雄

(成)哀帝李班

(成)幽公李期

(漢)昭文帝李壽

(漢)末主李勢

漢趙

(漢)光文帝劉淵

(漢)梁王劉和

(漢)昭武帝劉聰

(漢)隱帝劉粲

(趙)秦王劉曜

後趙

明帝石勒

文帝石弘

武帝石虎

正帝石世

成帝石遵

仁武帝石鑒

興武帝石祗

冉魏

武悼天王冉閔

惠帝冉智

前涼

武穆王張軌

昭王張實

成王張茂

文王張駿

桓王張重華

哀王張耀靈

威王張祚

沖王張玄靚

悼王張天錫

涼王張大豫

後涼

景昭帝呂婆樓

懿武帝呂光

隱王呂紹

靈帝呂纂

後主呂隆

西涼

武昭王李暠

後主李歆

末主李恂

南涼

武王禿發烏孤

康王禿發利鹿孤

景王禿發傉檀

北涼

文王段業

武宣王沮渠蒙遜

哀王沮渠牧犍

高昌王沮渠無諱

河西王沮渠安周

前燕

武宣帝慕容廆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俊

幽帝慕容暐

後燕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寶

開封公慕容詳

趙王慕容麟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

西燕

歸帝慕容泓

威帝慕容沖

昌平王段隨

中帝慕容覬

文帝慕容瑤

代帝慕容忠

末帝慕容永

北燕

惠懿帝高雲

文成帝馮跋

昭成帝馮弘

南燕

獻武帝慕容德

末主慕容超

胡夏

桓帝劉衛辰

武烈帝赫連勃勃

德武帝赫連昌

平武帝赫連定

前秦

惠武帝苻洪

高祖苻健

厲王苻生

世祖苻堅

哀平帝苻丕

太宗苻登

後主苻崇

後秦

武昭帝姚萇

文桓帝姚興

末主姚泓

西秦

宣烈王乞伏國仁

武元王乞伏乾歸

文昭王乞伏熾盤

厲武王乞伏慕末

代國

太祖拓跋猗盧

太宗拓跋普根

世祖拓跋始生

平文帝拓跋鬱律

惠帝拓跋賀傉

煬帝拓跋紇那

烈帝拓跋翳槐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西蜀

蜀王譙縱

南北朝

南朝

武帝劉裕

少帝劉義符

文帝劉義隆

元帝劉劭

孝武帝劉駿

前廢帝劉子業

明帝劉彧

後廢帝劉昱

順帝劉准

高帝蕭道成

武帝蕭賾

鬱林王蕭昭業

海陵王蕭昭文

明帝蕭鸞

東昏侯蕭寶卷

和帝蕭寶融

武帝蕭衍

臨賀王蕭正德

簡文帝蕭綱

豫章王蕭棟

武陵王蕭紀

元帝蕭繹

閔帝蕭淵明

敬帝蕭方智

後梁

宣帝蕭詧

明帝蕭巋

靖帝蕭琮

武帝陳霸先

文帝陳蒨

廢帝陳伯宗

宣帝陳頊

煬帝陳叔寶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燾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獻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詡

幼主元釗

孝庄帝元子攸

長廣王元曄

節閔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脩

東魏

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文帝元寶炬

廢帝元欽

恭帝拓跋廓

北齊

神武帝高歡

文襄帝高澄

文宣帝高洋

廢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後主高緯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恆

范陽王高紹義

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閔帝宇文覺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贇

靜帝宇文衍

隋朝

隋文帝楊堅

隋煬帝楊廣

隋恭帝楊侑

隋秦王楊浩

隋越王楊侗

唐朝皇帝

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顯

唐睿宗李旦

南周(武周)

南周則天大聖皇帝武曌【武則天】

唐朝復辟

唐中宗李顯

唐殤帝李重茂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肅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適

唐順宗李誦

唐憲宗李純

唐穆宗李恆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曄

唐哀帝李柷[chù]

渤海國

渤海高王大祚榮

渤海武王大武藝

渤海文王大欽茂

渤海前廢王大元義

渤海成王大華興

渤海康王大嵩璘

渤海定王大元瑜

渤海僖王大言義

渤海簡王大明忠

渤海宣王大仁秀

渤海寧王大彝震

渤海雍王大虔晃

渤海厲王大玄錫

渤海赧王大瑋瑎

渤海後廢王大諲撰

五代十國

五代

後梁

太祖朱溫

郢王朱友珪

末帝朱瑱(朱友貞)

後唐

太祖李克用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

閔帝李從厚

末帝李從珂

後晉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貴

後漢(包括北漢)

高祖劉暠

隱皇帝劉承佑

湘陰公劉贇

世祖劉旻

睿宗劉鈞

少主劉繼恩

英武帝劉繼元

後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榮(郭威義子,實為郭威妻子柴皇後的侄子,過繼之後改名「郭榮」,所以有些史書中也寫作「郭榮」)

恭帝柴宗訓(有些史書中也寫作「郭宗訓」)

十一國

吳越

太祖錢鏐

世宗錢元瓘

成宗錢弘佐

忠遜王錢弘倧

忠懿王錢弘俶

閩國

太祖王審知

嗣王王延翰

惠宗王延鈞

康宗王昶

景宗王曦

殷帝王延政

荊南(南平)

武信王高季興

文獻王高從誨

貞懿王高寶融

荊南侍中高保勖

荊南侍中高繼沖

南楚

武穆王馬殷

衡陽王馬希聲

文昭王馬希范

前廢王馬希廣

恭孝王馬希萼

後廢王馬希崇

南吳

太祖楊行密

烈宗楊渥

高祖楊渭

讓帝楊溥

岐國

忠敬王李茂貞

桀燕(傑燕)

桀王劉仁恭

燕王劉守光

南唐

烈祖李升

元宗李璟

後主李煜

南漢

烈宗劉隱

高祖劉岩

殤帝劉玢

中宗劉晟

後主劉鋹

前蜀

高祖王建

後主王衍(王宗衍)

後蜀

高祖孟知祥

後主孟昶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太宗耶律德光

遼世宗耶律阮

遼穆宗耶律璟

遼景宗耶律賢

遼聖宗耶律隆緒

遼興宗耶律宗真

遼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西遼

遼德宗耶律大石

感天後蕭塔不煙

遼仁宗耶律夷列

承天後耶律普速完

遼末帝耶律直魯古

遼恭帝耶律屈出律

宋朝

北宋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炅(趙光義、趙匡義)

宋真宗趙恆

宋仁宗趙禎

宋英宗趙曙

宋神宗趙頊

宋哲宗趙煦

宋徽宗趙佶

宋欽宗趙桓

南宋

宋高宗趙構

元懿太子趙旉

宋孝宗趙眘(趙伯琮,趙瑗)

宋光宗趙淳

宋寧宗趙擴

宋理宗趙昀

宋度宗趙禥

宋恭帝趙?(趙顯)

宋端宗趙昰

宋帝昺趙昺

西夏

太祖李繼遷

太宗李德明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諒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順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純佑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頊

獻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

金太祖完顏旻(完顏阿骨打)

金太宗完顏晟

金熙宗完顏亶

海陵王完顏亮

金世宗完顏雍

金章宗完顏璟

衛紹王完顏永濟

金宣宗完顏珣

金哀宗宛顏守緒

金末帝完顏承麟

元朝皇帝(孛兒只斤氏)

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元睿宗(監國)孛兒只斤拖雷

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

馬乃真後(稱制)

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

海迷失後(稱制)

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

元世祖(薛禪汗)孛兒只斤忽必烈

元成宗(完澤篤汗)孛兒只斤鐵穆耳

元武宗(曲律汗)孛兒只斤海山

元仁宗(普顏篤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元英宗(格堅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

元文宗(札牙篤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元明宗孛兒只斤和世剌

元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元惠宗(烏哈圖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元昭宗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

元益宗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

明朝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廟號初為明太宗)

明仁宗朱高熾

明宣宗朱瞻基

明英宗朱祁鎮

明代宗朱祁鈺

明憲宗朱見深

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燳

明世宗朱厚熜

明穆宗朱載垕

明神宗朱翊鈞

明光宗朱常洛

明熹宗朱由校

明思宗朱由檢

李自成,年號永昌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南明

安宗朱由崧,年號弘光

紹宗朱聿鍵,年號隆武

昭宗朱由榔,年號永曆

清朝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

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宣統)

太平天國

天王洪秀全

幼天王洪天貴福(原名:洪天貴)

中華民國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大總統袁世凱

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年號洪憲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皇帝

H. 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的排名順序

秦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陝西臨潼 發現兵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陝西臨潼北

西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年 長陵 陝西咸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陽市韓家灣 惠孝張皇後
漢高後呂雉 前187--前180 呂後陵 咸陽長陵東
漢文帝劉恆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東郊 孝文竇皇後
漢景帝劉啟 前156--前141年 陽陵 咸陽市張家灣 孝景王皇後
漢武帝劉徹 前140--前87年 茂陵 興平縣南位 李夫人
漢昭帝劉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陽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後
漢宣帝劉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長安縣東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後
漢元帝劉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陽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後
漢成帝劉驁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漢哀帝劉欣 前6--前1年 義陵 咸陽市周陵東
漢平帝劉衎 公元1--5年 康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孺子嬰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陽王劉玄 23--25年

東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光武帝劉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陰皇後
明帝劉庄 58--75年 顯節陵 河南洛陽 馬皇後
章帝劉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 竇皇後
和帝劉肇 89--105年 慎(順)陵 河南洛陽 熹皇後
殤帝劉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陽
安帝劉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陽 閻皇後
順帝劉保 126--144年 憲陵 河南洛陽 梁皇後
沖帝劉炳 145年 懷陵 河南洛陽
質帝劉纘 146年 靜陵 河南洛陽
桓帝劉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陽 鄭皇後
靈帝劉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陽 何皇後 王皇後
少帝劉辯 189年
獻帝劉協 190--220年 禪陵 河南修武 曹皇後

三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蜀昭烈帝劉備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後甘氏 穆皇後吳氏
蜀後主劉禪 223--264年 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 後追封 高陵 河北臨漳 武宣卞皇後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陽陵 河南澠池 文德郭皇後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後
高貴鄉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陽
魏元帝曹奐 261--265年
吳武烈帝孫堅 後追封 吳陵 江蘇丹陽 吳夫人
吳大帝孫權 222--252年 蔣 陵 江蘇南京 步皇後 潘夫人
吳會稽王孫亮 253--258年
吳景帝孫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當塗 朱夫人
吳末帝孫皓 265--280年 河南洛陽 滕夫人

西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武帝司馬炎 265--290年 峻陽陵 河南洛陽 武元楊皇後
晉惠帝司馬衷 291--306年 太陽陵 河南洛陽
晉懷帝司馬熾 307--313年
晉愍帝司馬鄴 314--316年

東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元帝司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蘇南京 元敬虞皇後
晉明帝司馬紹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蘇南京 明穆庾皇後
晉成帝司馬衍 327--342年 興平陵 江蘇南京 成恭杜皇後
晉康帝司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蘇南京 康獻褚皇後
晉穆帝司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蘇南京 穆章何皇後
晉哀帝司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蘇南京 哀靖王皇後
晉廢帝司馬奕 366--371年 吳陵 江蘇吳縣 孝庾皇後
晉簡文帝司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蘇南京 簡文順王皇後
晉孝武帝司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蘇南京 孝武定王皇後
晉安帝司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蘇南京
晉恭帝司馬德文 419--420年 沖平陵 江蘇南京 恭思褚皇後

十六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劉淵 304--309年 永光陵
漢劉聰 311--317年 宣光陵
漢劉粲 318--337年
前趙劉曜 318年
後趙石勒 319--332年 高平陵 河北邢台
後趙石弘 333--334年
後趙石虎 335--349年 顯原陵
後趙石遵 349年
後趙石鑒 349年
後趙石祗 350年
前燕慕容皝 337--348年
前燕慕容 349--359年 龍陵
前燕慕容 360--?年
前秦苻健 351--354年 原陵
前秦苻生 355--356年
前秦苻堅 356--384年
前秦苻丕 385年
前秦苻登 386--393年
前秦苻崇 394年
後秦姚萇 384--393年 原陵
後秦姚興 394--415年 偶陵
成李特 303年
成李雄 304--334年 安都陵
成李期 335--337年
漢李壽 338--343年 安昌陵
漢李勢 344--?年
前涼張寔 314--319年 寧陵
前涼張茂 320--323年
前涼張駿 324--345年 大陵
前涼張重華 346--353年 顯陵
前涼張祚 354年 愍陵
前涼張玄靚 355--362年 平陵
前涼張天錫 363--?年
西涼李暠 405--416年 建世陵
西涼李歆 417--419年
西涼李恂 420--?年
後涼呂光 389--399年 高陵
後涼呂紹 399年
後涼呂纂 399--400年 白石陵
後涼呂隆 401--?年
後燕慕容垂 384--395年 宣平陵
後燕慕容寶 396--397年
後燕慕容盛 398--400年 興平陵
後燕慕容熙 401年 微平陵
南涼禿發烏孤 397--399年
南涼禿發利鹿孤 400--401年 西平陵
南涼禿發檀 402--?年
南燕慕容德 398--404年 東陽陵
南燕慕容超 405--?年
西秦乞伏國仁 385--387年
西秦乞伏乾歸 388--411年 抱罕陵 甘肅蘭州
西秦乞伏熾磬 412--?年 武平陵
北燕馮跋 409--?年 長谷陵
夏赫連勃勃 407--?年 嘉平陵

南北朝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武帝劉裕 420--422年 初寧陵 江蘇南京 武敬臧皇後
宋少帝劉義符 423--424年 江蘇南京
宋文帝劉義隆 425--453年 長寧陵 江蘇南京 文元袁皇後
宋孝武帝劉駿 454--464年 景寧陵 江蘇丹陽 孝武文穆王皇後
宋前廢帝劉子業 465--?年 江蘇丹陽 崇獻何皇後
宋明帝劉彧 466--472年 高寧陵 江蘇南京
宋後廢帝劉昱 473--477年 江蘇丹陽
宋順帝劉准 478--479年 遂寧陵
齊高帝蕭道成 480--482年 泰安陵 江蘇丹陽 高昭劉皇後
齊宣帝蕭承之 479年追尊 永安陵 江蘇丹陽
齊武帝蕭賾 483--493年 景安陵 江蘇丹陽
齊鬱林王蕭昭業 494年 江蘇丹陽
齊薛王蕭昭文 494年 江蘇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 494年追尊 修安陵 江蘇丹陽
齊明帝蕭鸞 495--498年 興安陵 江蘇丹陽 明敬劉皇後
齊東昏侯蕭寶卷 499--501年 江蘇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 502--?年 恭安陵
梁武帝蕭衍 503--548年 修陵 江蘇丹陽
梁臨賀王蕭正德 549年
梁簡文帝蕭綱 550--551年 陵 江蘇丹陽 簡文王皇後
梁豫章王蕭棟 551年
梁武陵王蕭紀 552年
梁元帝蕭繹 553--555年 湖北荊州
梁敬帝蕭方智 556--557年
陳武帝陳霸先 558--559年 萬安陵 南京江寧 武宣章皇後
陳文帝陳蒨 560--566年 永寧陵 南京市
陳廢帝陳伯宗 567--568年
陳宣帝陳頊 569--582年 顯寧陵
陳後主陳叔寶 583--589年 河南洛陽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420--423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明元昭哀皇後姚氏 明元密皇後杜氏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424--452年 金陵 山西大同 太武皇後赫連氏 太武敬哀皇後賀氏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453--465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文成元皇後李氏
北魏獻文帝拓撥弘 466--471年 金陵 山西大同 獻文思皇後李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 472--499年 長陵 河南臨汝 孝文幽皇後
北魏宣武帝元恪 500--515年 景陵 河南臨汝
北魏孝明帝元詡 516--528年 定陵 河南臨汝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529--530年 靜陵
北魏東海王元曄 531年
北魏節閔帝元恭 532年
北魏孝武帝元修 533--534年 雲陵 陝西富平
西魏文帝元寶炬 535--537年 永陵 陝西富平 文帝文皇後乙弗氏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534--549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550--551年 武寧陵
北齊廢帝高殷 560年 文靜陵
北齊武成帝高湛 562--564年 永平陵
北齊後主高緯 565年 陝西西安
北周閔帝宇文覺 557--558年 靜陵
北周明帝宇文毓 559--565年 昭陵 明敬皇後獨孤氏
北周武帝宇文邕 566--578年 孝陵 武皇後阿史那氏
北周宣帝宇文贇 579年 定陵 宣皇後楊氏
北周靜帝宇文衍 580年 定陵

隋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況
隋文獻帝楊堅 581--604年 太陵 陝西武功 文皇後獨孤氏
隋煬帝楊廣 605--618年 煬帝陵 江蘇揚州

隋恭帝楊侑 605-619年 恭帝陵 陝西乾縣陽洪鄉

唐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唐太祖李虎 後追封 永康陵 三原縣陵前
唐世祖李昺 後追封 興寧陵 咸陽市窯店東
唐高祖李淵 618--626年 獻陵 三原縣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禮泉縣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縣梁山
武則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縣梁山 夫婦合葬
唐中宗李顯 684(710)--712年 定陵 興平縣龍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撟陵 蒲城縣豐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縣金粟山
唐肅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禮泉縣武將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縣檀山
唐德宗李適 780--805年 崇陵 涇陽縣嵯峨山
唐順宗李誦 805年 豐陵 富平縣金瓮山
唐憲宗李純 806--820年 景陵 蒲城縣金熾山
唐穆宗李恆 821--824年 光陵 蒲城縣堯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縣陵前柴家窯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縣徐木桃溝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貞陵 涇陽縣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簡陵 富平縣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縣雞子堆
唐昭宗李曄 889--904年 溫陵 河南洛陽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東荷澤
讓皇帝李憲 惠陵 蒲城縣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後楊氏(武則天之母) 順陵 咸陽市底張韓家村

五代十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後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陽 元貞皇後張氏
後梁末帝朱友貞 913--923年 河南洛陽 次妃郭氏
後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新安
後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陽
後唐末帝李從珂 935--936年 河南洛陽
後晉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顯陵 河南洛陽
後晉出帝石重貴 943--946年
後漢高祖劉知遠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後漢隱帝劉承佑 949--950年 穎陵 河南開封
後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開封
後周世宗柴榮 955--959年 慶陵 河南鄭州
後周恭帝柴宗訓 960--961年 順陵 河南鄭州
吳楊渥 907--908年 紹陵
吳楊隆演 909--919年 肅陵
吳楊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順德皇後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後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陽 太後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後宋氏
南唐李昪 943--960年 順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後鍾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陽
南漢劉隱 907--911年 德陵
南漢劉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漢劉玢 942年
南漢劉晟 943--957年 昭陵
南漢劉鋹 958--?年 廣東韶關
楚馬殷 907--929年 湖南衡陽
楚馬希聲 930--931年
楚馬希范 932--949年
楚馬希萼 950年 金陵
楚馬希崇 951--?年 金陵
吳越錢鏐 907--931年 安國縣
吳越錢元瓘 932--940年 龍山
吳越錢弘佐 941--946年 龍山
吳越錢倧 947年
吳越錢俶 947--978年
閩王審知 907--925年 宣陵 福州蓮花山
閩王鏻 926--938年 福州蓮花山陳後
閩王曦 939--942年 福州
閩王延政 943--?年
南平高季興 907--927年 高陵 湖北江陵
南平高從海 928--947年 龍山鄉
高平高保融 948年 龍山鄉
北漢劉旻 951--954年
北漢劉均 955年

北宋,遼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宣祖趙宏殷 後追封 永安陵 河南鞏縣 杜後 太祖王後 賀後 宋後
宋太祖趙匡胤 960--976年 永昌陵 河南鞏縣 太宗尹後 符後真宗潘後
宋太宗趙光義 976-997年 永熙陵 河南鞏縣 李後 李後 真宗郭後
宋真宗趙恆 998--1022年 永定陵 河南鞏縣 李後 劉後 楊後
宋仁宗趙禎 1023--1063年 永昭陵 河南鞏縣 曹後
宋英宗趙曙 1064--1067年 永厚陵 河南鞏縣 高後
宋神宗趙頊 1068--1085年 永裕陵 河南鞏縣 向後 朱後 陳後 徽宗王後劉後 劉後
宋哲宗趙煦 1086--1100年 永泰陵 河南鞏縣 劉後
宋徽宗趙佶 1101--1125年 金兵北擄
宋欽宗趙桓 1126--1127 金兵北擄
遼穆宗耶律璟 960--969年 懷陵 懷州黑山
遼景宗耶律賢 970--983年 乾陵 宣獻皇後肅氏
遼聖宗耶律隆緒 984--1031年 慶陵 內蒙巴林左旗 齊天皇後肅氏
遼興宗耶律宗真 1032--1055年 慶陵 皇後蕭氏
遼道宗耶律洪基 1056--1101年 慶陵 宣懿皇後蕭氏

南宋 金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高宗趙構 1127--1162年 永思陵 浙江紹興 憲聖慈烈皇後
宋孝宗趙昚 1163--1189年 永阜陵 浙江紹興 恭安皇後夏氏等
宋光宗趙惇 1190--1194年 永崇陵 浙江紹興 慈懿皇後李氏
宋寧宗趙擴 1195--1224年 永茂陵 浙江紹興 恭淑皇後韓氏
宋理宗趙昀 1225--1264年 永穆陵 浙江紹興 皇後謝氏
宋度宗趙昺 1265--1274年 永紹陵 浙江紹興
宋恭帝趙顯 1275--1276年
宋端宗趙罡 1277--1278年 永福陵 廣東新會
宋趙昺 1279年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1115--1123年 睿陵 北京房山
金太宗完顏晟 1127--1135年 恭陵 北京房山
金熙宗完顏亶 1136--1149年 思陵 北京房山
金海陵王完顏亮 1150--1161年 北京房山
金世宗完顏雍 1162--1189年 興陵 北京房山
金章宗完顏璟 1190--1208年 道陵 北京房山
金衛紹王完顏永濟 1209--1213年
金宣宗元顏珣 1214--1223年 德陵 河南開封
金哀宗完顏守緒 1224--1234年

明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朱元璋高祖 曾祖 祖父 建於1386--1413年 祖陵 江蘇泗洪
朱元璋父母 建於1369--1379年 皇陵 安徽鳳陽
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年 孝陵 江蘇南京 皇後馬氏
明惠帝朱允炆 1399--1402年
明成祖朱棣 1403--1424年 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徐氏
明仁宗朱高熾 1425年 獻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張氏
明宣宗朱瞻基 1426--1435年 景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孫氏
明英宗朱祁鎮 1436--1449年 裕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錢氏 周氏
明代宗朱祁鈺 1450--1456年 景泰陵 北京市西郊金山 皇後汪氏
明憲宗朱見深 1465--1487年 茂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紀氏 王氏 邵氏
明孝宗朱祐樘 1488--1505年 泰陵 北京市昌平 後後張氏
明武宗朱厚照 1506--1521年 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夏氏
明世宗朱厚熜 1522--1566年 永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杜氏 陳氏 方氏
明穆宗朱載垕 1567--1572年 昭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李氏 陳氏 李氏
明神宗朱翊鈞 1573--1620年 定陵 北京市昌平 孝端王氏 孝靖王氏
明光宗朱常洛 1620年 慶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郭氏 王氏 劉氏
明熹宗朱由校 1621--1627年 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張氏
明思宗朱由檢 1628--1644年 思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周氏 田氏

清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清室祖先 永陵 遼寧新賓
清太祖努爾哈赤 1616--1626年 福陵 遼寧沈陽東郊
清太宗皇太極 1627--1648年 昭陵 遼寧沈陽北郊
清世祖福臨 1644--1661年 孝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皇後佟佳氏,董鄂氏
清聖祖玄燁 1662--1722年景陵 景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四個皇後,一皇貴妃
清世宗胤禎 1723--1735年 泰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孝敬憲皇後敦肅皇貴妃
清高宗弘歷 1736--1795年 裕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二後三貴妃
清仁宗顒琰 1796--1820年 昌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孝淑睿皇後
清宣宗旻寧 1821--1850年 慕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孝穆成皇後,孝全成皇後
清文宗奕詝 1851--1861年 定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孝德顯皇後
清穆宗載淳 1862--1874年 惠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嘉順皇後
清德宗載湉 1875--1908年 崇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隆裕皇後
宣統皇帝溥儀 1908--1911年

I. 中國歷史皇帝排列順序

上古時代
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勛
虞舜 重華

夏:(啟以後)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縣)。
1、宗神夏禹 ??年 2、帝啟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1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18年 10、帝泄 16年 11、不降 59年
12、帝扃 21年 13、胤甲 21年 14、帝孔甲 31年 15、帝皋 11年
16、帝發 1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
西周:公元前1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1、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1年 5、穆王滿 55年
6、共王緊扈 1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
10、厲王胡 37年 -共和時代 14年- 11、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11年。
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季歷、文王,雖有強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候國。

東周:公元前770--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1、本王宜臼 51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
25年 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1年
10、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1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
1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1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1、安王驕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東周君傑 7年。
春秋戰國:
春秋,公元前770--475,戰國,公元前475--221年。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處於四分五裂割據的狀態,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經過不斷兼並,到戰國初年,也有十幾個國家,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因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難以查找,敬請原諒。

秦:(統一後)公元前221--201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1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包括西**東漢(也和前**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1、高祖幫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1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1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10、成帝驁 建始,26年。
11、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1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1、王莽,始建國,1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18年。
3、章帝炟 建初 1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19年。
8、沖帝炳 永加 1年。
9、質帝鑽 本初 1年。
10、桓帝志 建和 21年。
11、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1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1、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1--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1、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1年。
吳:公元222--280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1、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1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1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02 共10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1、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1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1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11、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前趙、
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
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1、李 特 2年 2、李 流 1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1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1、劉 淵 6年 2、劉 和 1年 3、劉 聰 8年 4、劉1 傑 1年 5、劉 曜 1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1、石 勒 15年 2、石 弘 1年 3、石 虎 15年 4、石 世 1年 5、石 遵 1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0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1、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1年 3、慕容暐 11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1、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榮 1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1、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1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12年。
後秦:384--41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1、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1、慕容垂 1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雲 3年。
南燕:398--410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1、馮 跋 22年 2、馮 弘 6年。
後涼:386--40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1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南涼:397--41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1、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00--420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1、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 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1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1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07--431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1、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0--479年。共60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1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01,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11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1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1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1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1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149年,11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1、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1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0、節閔帝恭 1年 11、安定王朝 1年。
東魏:534--550,共1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1、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0--577,共28年,五i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10年 2、孝昭帝演 1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1,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1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18年 4、宣帝贇 1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1--61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1--600、仁壽601--60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1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0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1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1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1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1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0年。
五代十國 907--960
五代:
後梁:90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1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1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0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10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1年。
十國:
前蜀:90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 渥 3年。
三、楊隆演 10年。
四、楊 溥 17年。
楚: 896--951 建都:長沙
一、馬 殷 35年。
二、馬希聲 2年。
三、馬希范 15年。
四、馬希廣 3年。
五、馬希萼 2年。
六、馬希崇 1年。
閩: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審知 40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義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19年。
三、李 煜 16年。
荊南:907--96建都:荊州
一、高季興 22年。
二、高從海 20年。
三、高保融 12年。
四、高保勗 1年。
五、高繼沖 1年。
南漢:905--971 建都:廣州
一、劉 隱 12年。
二、劉 ? 32年。
三、劉 玢 1年。
四、劉 晟 16年。
五、劉 鋹 13年。
吳越:893--978 建都:錢塘
一、錢 鏐 41年。
二、錢元瓘 10年。
三、錢 佐 6年。
四、錢 倧 1年。
五、錢 俶 40年。
北漢:951--979 建都:太原
一、劉 崇 4年。
二、劉 鈞 14年。
三、劉繼恩 1年。
四、劉繼元 11年。
後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1年。
二、盈 昶 30年。
宋朝(分北宋與南宋)
北宋 960--1127,共168年。趙姓,歷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義,太平興國,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禎,天聖,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頊,熙寧,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國,在位25年。
九、欽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歷九帝,趙姓。建都:臨安(杭州)。
一、高宗構,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興,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紹熙,在位 5年。
四、寧宗擴,慶元,在位30年。
五、理宗盷,寶慶,在位40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顯,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興,在位 3年。

元朝:1279--1368,共90年。歷十一帝.奇渥溫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鐵木耳,元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愛育萬拔力八達,皇慶,在位 9年。
五、英宗碩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孫鐵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順帝阿速吉八,大順,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歷,在位 2年。
九、文宗圖鐵木耳,至順,在位 5年。
十、寧宗懿璘質班,至順,在位 1年。
十一、順帝托權鐵木耳,元統,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記載十位,天順未列入。

據明初官修《元史》記載,自成吉思汗建國迄元順帝出亡(1206--1368),通稱元朝。
明朝:1368--1644,共277年,歷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1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樂,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熾,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10年。
六、英宗祁鎮,正統,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鈺,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鎮,天順,在位 8年。(復辟)
八、憲宗見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1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16年。
十二、穆宗載垕,隆慶,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鈞,萬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1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啟,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檢,崇禎,在位17年。

李自成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清朝:1644--1911 共268年,歷十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
年號天聰不計在內)。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臨,為順治,在位18年。
二、聖祖玄燁,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歷,為乾隆,在位60年。
五、仁宗顒琰,為嘉慶,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寧,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為咸豐,在位11年。
八、穆宗載淳,為同治,在位13年。
九、德宗載湉,為光緒,在位34年。
十、溥 儀,為宣統,在位 3年。
中華民國
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皇帝 袁世凱,年號洪憲。

J. 中國古代的皇帝 排列順序

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

周部落到古公室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又稱「光明教」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護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皇帝順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