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哪個朝代物價最高
民國末期。。。。500元一個雞蛋
Ⅱ 從古至今,中國哪個朝代的物價最高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
提到宋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軍事上的孱弱,自打建國開始就相繼被遼、西夏、金、蒙古欺負。兩度亡國,要不是宋徽宗僅存的兒子趙構逃到了南方,建立起流亡的南宋政權。大宋王朝早就消失在歷史的浪潮當中。.
宋太祖偉大之處是杯酒釋兵權,不妄殺,改變武人統治的局面,開始文治。但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又興起,宋朝又文弱,權力相互制衡又太復雜,加上小人橫行,文治結果看似難堪。但宋很發達,生活在那個朝代,相比較其他朝代而言,還是很不錯的,其實我們都不懂宋朝,評判留於表面。前些年,有個調查,問最喜歡穿越到哪個朝代,宋代被推為第一。
Ⅲ 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國貨幣發展史:
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出現過布錢、刀幣、圓錢、五銖錢、通寶、制錢、銀兩、銀元、銅元以及犧牲品類金銀幣、谷帛幣和紙幣,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幣材廣泛,堪稱世界貨幣之冠。
2、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3、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3)中國物價歷史擴展閱讀
明清貨幣
明「銀」,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
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清朝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
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
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Ⅳ 新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高通貨膨脹期
建國初期通貨膨脹 1949—1950
建國初期物價波動最劇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後發生了四次大的物價上漲。上漲的核心區域是上海,主要表現為戰後重建時期的物質短缺,投機活動以及管理相對混亂。
1959-1961年——困難時期的物價上漲
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和工作失誤,供不應求,物價上漲,國內糧、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貨源銳減,1961年較1957年物價上漲7.5%。
1979- 1982年 ——改革開放初期的首次上漲
改革開放後,黨的工作重心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這段時期,宏觀上經濟增長速度迅猛、投資規模猛增、財政支出加大導致出現較嚴重財政赤字、盲目擴大進口導致外貿赤字,外匯儲備迅速接近於零。1979年、1980年物價出現了明顯上漲,其中1980年通脹達到6%。
1984-1985年——城市改革初期的通貨膨脹
1984-1985年的通貨膨脹體現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引起社會總需求過旺,工資性收入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導致成本推動,伴隨著基建規模、社會消費需求、貨幣信貸投放急劇擴張,經濟出現過熱現象,通貨膨脹加劇。
1987-1989年——貨幣政策失控導致的通脹
1987-1989年的通貨膨脹是由於1984-1985年中央採取的緊縮政策在尚未完全見到成效的情況下,1986年又開始全面松動,1987年, 國內的貨幣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長速度達116%,導致需求量的嚴重膨脹。此期間,1988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創造了建國40年以來上漲的最高紀錄。物價的上漲和搶購風潮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1993-1995年 ——實行市場經濟之後的價格上漲
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張、金融持續的混亂。表現為房地產熱、開發區熱、集資熱、股票熱;由此導致了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高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和高通貨膨脹
2003年底-2008年——融入全球經濟(加入WTO)後的首次通脹
國內外多種因素導致的價格上漲。一方面,從國內角度看,2003年夏收因自然災害、種植面積減少等因素,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繼續發生嚴重歉收,由此,農產品價格飛速上漲;另一方面,由於城市化和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國內煤電郵運緊張,推升了通貨膨脹壓力;第三,為減少SARS對經濟沖擊而採取了寬松貨幣政策帶來了經濟的快速上行;第四,海外經濟逐步走出低谷,而中國工業融入全球經濟,而使得海外對中國產品需求增加而導致的價格上行;
2010-2011年的通貨膨脹
2008年以後,全球為應對金融危機,實行相對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美國和歐洲採取了多次量化寬松政策,中國既採取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同時還採取了相對較為積極的貨幣政策,客觀上為通脹的上行提供了催化劑,加上海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從而導致了持續兩年的通貨膨脹。當然,推動通脹上行的結構性因素方面,由於人口紅利消失的成本上漲也不容忽視。
Ⅳ 關於1949年新中國建國以來物價上漲的問題
你的意思是為什麼那時候沒有發生通膨對吧? 那個時候政府調整了物價比例和新舊貨幣比專例,在解放之前把屬國民黨的大面額和黑市的銀圓基本取締,然後政策壓制總體上還是起到了積極的效果。 可以說只是簡單的貨幣轉換,但是已經把大面額轉換成了小面額,其實通貨膨脹還是很嚴重的,但是新中國的成立以及貨幣面額的減小轉移了人民的注意力,也使現在的人們認為那個年代的物價很低,其實不然。原因很簡單,時代不同了,商品的價值不會變,但是價格會變,不管是當初的1毛也好,還是現在的2塊5,都是一碗熱乾麵的價格。也可以說那個年代1毛錢幾乎等於現在2塊錢,畢竟歷史是無法改變的。
Ⅵ 中國為何十年漲一次物價呢
物價不是十年漲一次,而是十年幾乎是一個美元周期。當美元加息,那麼就會導致人民幣升值,從而減弱購買力。所以我們會看到錢掙的不夠花的。這就導致了物價不穩,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經濟上的事有時候和政治局勢聯動性很強。中國在朱鎔基總理時,物價穩定,死磕美元不升值。美元短期都將作為世界性的結算貨幣和信用貨幣,美元的基礎不是科技,而是美國做了幾件事讓美元通行世界:
一、二戰後藉助戰勝國地位,開展冷戰,進行美蘇爭霸,對歐洲進行經濟援助的馬歇爾計劃,導致美元在世界范圍內,尤其西方國家內信用度極高,大夥願意儲備黃金到美國;
二、戰後世界市場極度匱乏製造品和工業輸出品,美國面對世界市場,鈔票賺的滿滿的,同時推動美元結算;
三、控制中東那攤子,使用戰爭,挑唆穆斯林什葉派和遜尼派不和完成穆斯林世界混亂不斷,美國玩弄石油產油國於鼓掌之中(鬼穀子幾千年前的東西美國人玩的很熟)。加之美國自身經過二戰後高速發展,經濟出現疲軟,各國准備撤回在美的黃金儲備。美國直接宣布美元於黃金脫鉤,布林頓森林體系瓦解(不懂網路一下)然後簽署牙買加協議。
主要通過此三招導致美元強權。
關於你說學美國還是日本,中國的現狀決定了必須擁有日本人在教育學習製造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僅僅說日本人務實的態度),包容吸收美國的超前智慧和創新體質,我想祖國必能成為才能成為世界一極。
才疏學淺,希望可以幫到你
Ⅶ 從新中國建立到現在,歷史上看,中國物價的不斷上漲是否意味著長期處於通貨膨脹其他因素導致物價上漲
不是。
是人力成本和其他各方面成本的增加導致的。再加一個貨幣超發版。
通膨的普遍權表現是貨幣貶值。
比如你以前拿1000塊錢可以買一個電視機。而通膨後,1000塊錢只能買個打火機。
過去並不是物價低,而是經濟體系發展還不完善。
80年代一個教職工的月薪是50到80塊錢。相當於現在的3000到5000左右。
購買力其實沒變。
Ⅷ 中國物價出版社的歷史沿革
中國物價出版社1988年成立於北京。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直屬的事業單位。建社以來,出版社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對新聞出版業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全黨全國的工作大局服務的方向。
Ⅸ 1980年中國物價水平
民幣匯改歷史回顧
匯率制度作為一國主要的經濟制度,在一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演化與改革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第一,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匯率制度(1949至1952年)。這時期的匯率制度基本上可看成是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主要根據人民幣對美元的出口商品比價、進口商品比價和華僑的日用品生活費比價三者的加權平均數來調整。因此,這時期匯率變動呈現劇烈波動的特點。例如,1949年1月18日,1美元兌80元人民幣(這里的人民幣均是指舊人民幣)。
第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匯率制度(1953至1980年)。這時期的我國匯率制度又分為兩個階段:(1)1953年至1972年。這階段,人民幣匯率變動呈現出基本穩定的特徵,匯率保持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此階段,人民幣匯率不再充當調節對外經濟交往的工具,外貿盈虧全部由國家財政負擔與平衡。(2)1973年至1980年。這一階段,由於1973年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為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這種轉變與現實中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為國外貿易所接受的原則,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為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l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39.2%,同期英鎊匯率從1英鎊兌換5.9l元調至3.44元,英鎊對人民幣貶值41.6%。
第三,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雙重匯率制度(1981年至1994年)。這一時期又可分為三個階段:(1)1981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2)1985至1991年4月復歸單一匯率制度。匯率繼續向下調整,從1984年7月的2.30下調到1985年1月的2.80,之後又多次下調。這階段雖然恢復了單一的匯率制度,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隨著留成外匯的增加,調劑外匯的交易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高,因此名義上是單一匯率,實際上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3)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8.7。可見,這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演化與改革的特點是: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官方匯率逐漸向下調整。
第四,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匯率制度。1994年1月1日取消外了雙重匯率制度,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軌,實行以外匯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4年4月4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正式運營,各外匯指定銀行依照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匯率,在規定的上下幅度內決定掛牌匯率,對客戶買賣外匯。這時期人民幣匯率有以下幾個特點:(1)人民幣匯率不再由官方直接制定,而是由外匯指定銀行自行確定和調整;(2)由外匯指定銀行制定出的匯率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並以此形成了統一的匯率;(3)亞洲貨幣危機後人民幣匯率處於超穩定狀況,並單一釘住美元(參見表一)。
縱觀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演化與改革的進程,不難發現它有如下5個特徵:(1)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並不僵化,匯率制度及其匯率的變動基本上是根據國內外情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2)國內外物價水平變動或出口成本的變化,是人民幣匯率調整的主要依據;(3)匯率水平主要是向下調整,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4)雙軌制發揮了很大的影響,政府的干預力度比較大;(5)1994年以來匯率制度雖屬管理浮動,但事實上一直實行的是固定單一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匯率形成機制不合理。
國際匯率制度的演化趨勢
在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過程中,國際匯率制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國在選擇何種匯率制度上態度不一結果不同,但從國際貨幣基金的資料來看也呈現了一種趨勢,即更多的國家選擇了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例如,在1999年IMF改變傳統的匯率制度分法前,實行釘住型或無彈性型的國家有64個,有限靈活或有彈性型的國家有17個,更加靈活或較高彈性型(包括按一套指標調整、管理浮動和獨立浮動)的國家有101個。1999年IMF對匯率制度進行了重新分類。無論按舊方法,還是根據新分類,在各國的實踐中選擇更加靈活匯率制度的國家和地區仍然是佔大多數的,同時也表明這是一國未來匯率制度選擇的一個重要取向或參考依據。
人民幣匯改特點與方向
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並向上調整了人民幣匯率,即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並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本次改革至少有兩個特點:(1)「微改」。首先,表現在從原來實際釘住單一美元更為參考一籃子貨幣來調節匯率。籃子貨幣著重會在與我國國際經濟交易比較密切的國家和地區中選取,具體來說是綜合考慮在我國對外貿易、外債、外商直接投資等活動中占較大比重的國家、地區的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並分別賦予其在籃子中相應的權重。其次,表現為匯率水平向微調整2%。(2)重在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而非人民幣匯率水平在數量上的增減。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既是現在也是將來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重頭戲。(3)不屈服外界的壓力,主動改革的結果。應該說,本次改革保持了主體匯率制度不變,在這基礎上進行了局部但又很關鍵的改革,對防範單一釘住美元的匯率風險、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維護對外經貿環境的穩定、促進我國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以及經濟的穩健發展等方面,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當然,改革不會就此停止。從國際匯率制度選擇的實踐和經驗來看,一國匯率制度是可以根據一國的具體情況,例如整體經濟發展狀況、市場開放與發展程度等,來具體確定、轉換,總的趨勢是更加靈活。我國也一樣。從上述分析可見,我國在匯率制度選擇與改革上並不僵化,今後可根據國際匯率制度選擇的趨勢和我國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改革匯率形成機制、完善市場匯率形成的環境,實施真正的可上下浮動的、有目標區間的匯率制度,由此漸進地過渡到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這里特別強調,持續的、不計成本地維持一種匯率制度將隱藏著極大的風險,持續的、單邊的向上浮動或向下浮動也不是匯率調整的最優選擇。
Ⅹ 中國歷史以來物價最高的朝代
民國,共產黨跟國民黨內戰時期,物資匱乏,通貨膨脹,物價高的很,好幾億才能買一盒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