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南北朝到新中國成立歷史

南北朝到新中國成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5 21:22:32

㈠ 秦朝到新中國成立的重大歷史事件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提問者評價

㈡ 南北朝的歷史


公元年之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在南方,雖然先後有宋、齊、梁、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60年。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4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梁(502-557年)歷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歷史上把宋、齊、梁、陳這南方四朝稱之為南朝。
南朝的歷史是門閥士族由盛而衰的歷史,南朝的皇權比較強大,門閥士族社會地位雖然高貴,卻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隨著江南開發的不斷深入,土著漢人在政治上逐漸上升,步入官僚行列,為皇帝所倚重。從梁陳之際開始,南方內地的土豪,也成為割據的一方勢力。 南朝宋 宋是南朝四個朝代存在時間最久的,共60年。
宋武帝劉裕原為東晉北府軍的將領,在桓玄之亂後掌握朝廷。他為了獲得聲望來篡晉,發動了兩次北伐,收復了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關中後被夏(十六國)佔領)。之後劉裕殺晉安帝,改立晉恭帝 ,並在兩年後(420年)如同魏晉舊事篡位,國號宋,改元永初,史稱劉宋,東晉亡。440年,北魏統一北方後,方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宋武帝出身於軍旅,為人剛毅儉朴,稱帝後仍力行節儉,一時政風甚佳 。但是他似乎不重視皇室教育,以至於所託非人,釀成巨變 。他察覺當時世族權勢盛重,君主威權移墜,所以在朝政上重用寒族掌握機要,軍權重鎮則託付給宗室皇族。宗室掌握軍權及政區,因而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與宗室之間發生多次骨肉相殘的慘劇。
宋武帝去世後,宋少帝繼立,因為嬉戲失德 ,被輔政大臣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所殺 ,改立宜都王義隆,是為宋文帝。 他後來與北府名將檀道濟鏟除把持國政的徐羨之等人,至此政局穩定。宋文帝提倡節儉並澄清吏治,開創了「元嘉之治」。430年起,宋文帝屢次北伐,由於准備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錯誤指揮,以致「兵荒財單」,國力大減。名將檀道濟因軍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鏟除,又使劉宋失去能與北魏制衡的大將。當北魏發生蓋吳起事時,劉宋沒能即時北伐。到445年時,北魏趁勁敵柔然暫衰時開始發動多次南征,雙方於淮南來回拉鋸,北魏軍甚至一度逼近長江。劉宋在此後無力再舉 。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殺,三子劉駿趁機率軍奪位,即宋孝武帝。他為人荒淫殘暴,姦淫其侄女 ,發生兩起宗室戰事,最後還屠廣陵城。當時民謠言道:「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即表示這段歷史。其子前廢帝繼立後又大殺宗室,後為湘東王劉彧所殺,是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殺宗室,使宋孝武帝的子孫盡亡。其子宋後廢帝繼立後政局動盪,履有叛變,將軍蕭道成漸漸掌握軍權。後廢帝去世後,蕭道成擁立宋順帝,獨攬朝政。在消滅政敵袁粲與沈攸之後,於479年篡位,建國號大齊改元建元,史稱齊高帝,南朝宋亡 。 南朝齊 齊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僅有24年。
齊高帝屬於蘭陵蕭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權貴鄙視。他的政風也如同宋初,為政節儉,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賾繼立,即齊武帝。齊武帝為政清明,與北魏無戰事,安民保境,史稱「永明之治」。當時皇帝利用典簽官作為耳目,來監察諸州政事及宗室諸王。齊武帝去世後,由皇太孫蕭昭業繼立,由蕭子良與蕭鸞輔政。然而齊帝奢侈荒戲,國政漸由蕭鸞掌握。蕭鸞有意篡位,殺齊帝後改立其弟蕭昭文,不久廢帝自立,是為齊明帝。齊明帝繼位後,利用典簽官大殺宗室諸王,高帝與武帝的子孫都被殺盡 。齊明帝去世後由太子蕭寶卷繼立。他昏庸殘暴,殺害顧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鎮叛亂。亂事平定後,他又殺平亂有功的雍州刺史蕭懿。501年蕭懿之弟蕭衍宣布舉兵,在江陵立其弟寶融為帝,是為齊和帝。蕭衍在攻入建康後,齊帝寶卷被將軍王珍國所殺。在次年蕭衍篡位,國號大梁,史稱梁武帝,蕭齊亡 。 南朝梁 梁武帝過於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為僧,也是頗為傳奇的一個皇帝。
梁武帝為蘭陵蕭氏的旁支,為人節儉,勤政愛民,使得梁朝前期開創盛事,國力勝過逐漸混亂的北魏。鑒於宋齊宗室的屠殺,梁武帝對其宗室十分寬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學問淵博,提倡學術發展,使得南朝教育發達,南朝的文化發展至極致。然而在梁武帝後期,他喜聽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捨身同泰寺。由於僧侶道士不用賦稅,以致近一半的戶口記名其下,國家財政蒙受重大損失。當時的宗室及官員貪財奢侈,沉陷在紙醉金迷中而不能自拔。 。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漢化運動後矛盾叢生,國力漸漸輸給南朝。至503年始,北魏與梁會戰於淮南地區,最後昌義之、曹景宗、韋叡在鍾離之役大敗北魏軍。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圍不出淮南地區。於516年壽陽之役擊潰北魏軍後因損失過大暫停北伐,至十年後才奪下壽陽。
梁武帝喜用降將,以期不勞而獲。北魏發生六鎮之亂時,梁武帝派陳慶之護送北魏北海王元顥北返繼位。當時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關中一帶平叛,陳慶之與元顥攻至洛陽,但因孤軍無援,北魏軍主力又回師洛陽,最後失敗。
東西魏時期,東魏將侯景受東魏及西魏逼迫投奔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東魏。但在梁軍戰敗後,梁武帝意圖送還侯景以求和。他得知後舉兵叛變,南攻建康,史稱侯景之亂 。梁將蕭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之後各地雖有勤王之師,但皆觀望。侯景聞知勤王師後一度和談,但最後叛約並攻陷台城。建康淪陷後他屠殺江南世族,為南朝政治帶來毀滅性打擊 。梁武帝最後餓死,侯景先後立殺梁簡文帝蕭綱及蕭棟,最後篡位,建國漢。但是侯景勢力僅在江東一帶,湖廣、四川一帶依舊由梁室掌控,只是各軍互相牽制,不願討伐。之後由廣州太守陳霸先率軍與湘東王繹派遣的王僧辯合進攻滅侯景。
湘東王繹於江陵繼位,為梁元帝。之後據守益州的武陵王紀稱帝並攻擊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紀後為西魏攻滅,益州亦被奪走。次年,蕭詧引西魏軍趁機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殺 ,西魏立他為魁儡,史稱西梁。
梁元帝被殺後,陳霸先與王僧辯立晉安蕭方智為帝,即梁敬帝。而後北齊迎蕭淵明南下,梁軍被擊敗,王僧辯屈事而迎立為梁帝。陳霸先於是率軍殺王僧辯,復立梁敬帝,之後陸續擊潰北齊南侵及王僧辯余黨,專政梁廷。最後於557年篡位,建國號為大陳改元永定,史稱陳武帝,梁亡。 南朝陳 中國歷史上朝代名與皇帝之姓重合者,僅南朝陳一家。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
陳武帝是吳興人,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當時僑姓世族及吳姓世族皆因侯景之亂而受創,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許多地方勢力亦紛紛割據。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便註定是短命的。由於陳武帝無法盡數平定而采安撫的方式。
武帝死後其侄陳蒨繼位,即陳文帝。此時盤據兩湖的王琳叛變,聯合北齊、北周大軍東征建康。陳文帝先是擊潰王琳北齊聯軍,繼而封鎖巴丘,阻止北周順江東進。至此國勢方定。在位時期,他勵精圖治,復甦江南經濟,使南朝陳國勢強盛 。
文帝去世後由太子伯宗繼位,即陳廢帝。不久,其叔安成王頊廢帝自立,即陳宣帝。當時北周意圖滅北齊,於是邀陳朝共伐北齊。陳宣帝有意收復淮南於是同意,並於573年派吳明徹北伐,兩年後收復淮南。
陳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時為最廣。太建五年伐北齊,得和、南司、衡、巴、羅、定、揚、霍、合、江、西楚、東廣、淮、涇、南譙、東豫、光、建、譙、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僅恢復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復了淮北的部分州縣。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陳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當時北齊衰落,陳宣帝本能趁機攻滅,但他只想守成即可。而後北周趁機攻滅北齊,並在577年南征,陳軍慘敗,南朝陳岌岌可危。然而北周武帝突然去世,北周朝政內亂,北周遂無意南征。
楊堅在建立隋朝後陳宣帝去世,由太子叔寶繼位,即陳後主。他荒淫奢侈,國政大亂,朝政極度腐敗。當時官吏剝削嚴重,人民苦不堪言。隋軍在南方收成季節,火燒南方的田地,南朝陳國力大衰。
588年,隋文帝任楊廣為主將,發動南征。陳叔寶恃長江天險,照常歌舞 。隔年,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與愛妃張麗華、孔貴人避入井中後被俘,南朝陳遂亡。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北朝是中國歷史上與中國南朝同時代並存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鮮卑化漢人所建。 北魏興起 北魏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於淝水之戰崩潰後,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復國,都盛樂,國號魏,史稱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經營下逐步壯大,拓跋珪與後燕交惡,發生多次戰爭,並在參合陂之戰擊潰燕軍。而後他率軍攻破後燕首都,遷都至平城。並在次年稱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殘忍,後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同年道武帝長子拓跋嗣平亂繼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劉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燾繼位,即太武帝,他勵精圖治,國力大盛,並屢次攻掠劉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脅後展開統一北方戰爭。在439年攻滅北涼,使北方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與南朝宋對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然而,還有後仇池,至443年方亡於北魏。
北魏雖國力鼎盛,但北有強敵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盧水胡人蓋吳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打擊佛教,成為三武滅佛之一 。
太武帝統一華北後又滅西域五大強國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劉宋,直逼瓜步,並揚言渡江。之後掠奪五萬戶北返,至此北朝軍力壓倒南朝,但軍力也大損。
太武帝於後期刑罰殘酷,最後被宦官宗愛所殺,宗室之亂至文成帝時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為都,後來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
獻文帝執政時,被其母馮太後毒殺。馮太後改立獻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並把持朝政。馮太後猜忌多智且濫刑,但使國政平穩 。孝文帝可能因為馮太後的關系而傾慕漢文化,認為鮮卑人應該要深入漢化。他為人英明好學,在親政後擴建首都平城為漢城。基於洛陽較平城繁華,地理位置控制全國,易發兵於江南,可擺脫保守派勢力,於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齊名義,率眾南遷洛陽 。
北魏初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從5世紀下半期開始,其漢化趨勢加快,開創了北魏黃金時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遷都後在三年間展開漢化運動,例如全用漢官官制、禁胡服胡語、推廣教育、改姓氏並同漢人世族通婚、禁止歸葬及度量衡采漢制,並頒詔宣布吸收漢族文化。孝文帝企圖通過限制自身文化,來達到與漢族融合的目的。
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然而,雖然南遷的鮮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質,但使得暮氣重重的鮮卑貴族趨向奢侈及文弱 。而後孝文帝在多次南征齊後皆無功而返。至於留在北方六鎮的鮮卑貴族由於不願南遷,逐漸不受洛陽朝廷重視而失勢,這使得北魏內部分裂成鮮卑化與漢化兩大集團,成為日後六鎮民變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圖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後廢太子並賜死。保守派穆泰、陸叡於平城擁王兵變,後被鎮壓,孝文帝還親自北巡安撫。孝文帝死後,北魏開始走入下坡。 北魏分裂 499年孝文帝去世後由宣武帝繼任。他沉迷佛教,國政大亂,貴族競相奢侈。孝明帝繼任後,由胡太後執政。胡太後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懌並寵信元叉、劉騰。元劉二人因與清河王不合而叛變,並掌控朝政。劉騰去世後,到525年孝明帝與胡太後方平定亂黨。但胡太後依舊如故,並與孝明帝不合。而後北方發生六鎮民變,北魏走向滅亡之路。
早在北魏初年,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於陰山黃河一帶設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及懷荒等六鎮來拱衛首都。六鎮將領由鮮卑貴族擔任,將士多是鮮卑族或漢族的高門子弟。他們被視為「國之肺腑」,可隨時返京任職。但在遷都洛陽後,六鎮地位下降。由於仍保有鮮卑原始習性,被漢化的貴族歧視為「代北寒人」,將領升遷備受壓抑,心懷不滿。最後北部鮮卑貴族與屯兵於523年發生六鎮民變,秦隴、關東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事 。此事歷經三年方定,並形成許多軍閥。其中以鎮守晉陽的爾朱榮的勢力最大,他曾攻滅關東勢力最大的葛榮。
孝明帝意圖聯合爾朱榮對付胡太後,但被胡太後毒死。胡太後先後立孝明帝獨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釗為帝。同年爾朱榮以替孝明帝報仇為由,率軍攻佔洛陽,掌控朝政,史稱河陰事變。他在河陰將北魏幼主和胡太後沉入黃河溺斃,殺死大臣兩千餘人,改立孝庄帝,爾朱榮則於晉陽遙控朝政 。孝庄帝憤為傀儡,於530年在爾朱榮晉見時親自殺掉。而後爾朱榮之子爾朱兆及從弟爾朱世隆擁長廣王元曄為帝,攻下洛陽後殺孝庄帝,改立節閔帝。同年軍閥高歡於信都擁元朗為帝,並在532年攻下洛陽後,改立孝武帝。
孝武帝為其所制,有意聯合關中鎮將賀拔岳對付高歡。高歡先發制人,於534年殺賀拔岳。孝武帝則任宇文泰代之,並與高歡決裂,子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遷都鄴城。孝武帝西奔後不久被宇文投奔宇文泰。高歡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泰所殺,改立南陽元寶炬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長安。北魏於534年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滅亡。
總括而言,孝文帝死後,由於部分守舊貴族和鮮卑武人的反對。北魏統治者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於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鎮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內戰。給中國歷史吹入融合新風的鮮卑族逐漸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連鮮卑族姓氏也煙消雲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願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廊中鐫刻出不可磨滅的豐碑,昭示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性進程。 東魏與西魏對峙 東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東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後裔所繼承,實際上分別由高歡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數年後分別篡奪,形成北周與北齊的對峙。基本上東西魏為沿山西陝西的邊河黃河為界。由於東魏繼承北魏的國力較多,所以不論在軍力、經濟或文化上均勝過西魏,但東魏在多次進攻後皆失利,雙方的對峙至此已定。
高歡所控制的東魏,是由鮮卑化的六鎮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組成,高歡本身也是鮮卑化漢人,使得在政治上較倚重鮮卑族。後來北齊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鮮卑習俗,提倡說鮮卑語及武事 。高歡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夥伴,這些皆為後來的北齊打下堅固基礎。然而他戰術不及宇文泰,三次戰役屢敗。536年高歡率竇泰等人西征西魏,於潼關戰敗,竇泰自殺。隔年高歡趁關中大飢時率軍再度西征,於沙苑之役敗給軍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勢大定,戰場也轉向河東地區。546年高歡再率十萬大軍西征,於玉壁和西魏守將韋孝寬發生玉壁之役。最後高歡戰敗,死傷七萬餘人,隔年病死於晉陽 。高歡死後,長子高澄繼承霸業,對外驅逐叛將侯景,鞏固疆土,對內加強高氏根基,積極准備代魏自立,但不久離奇遇刺。其弟高洋繼任後於550年廢殺東魏帝,並屠殺東魏皇室,東魏亡。他建立了北齊改元天保,史稱北齊文宣帝。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國等將領協助下,有效地抵抗東魏的多次進攻,鞏固西魏局勢。當時西魏在經濟及文化不如梁及東魏。他讓蘇綽等人改革,建立關中本位使胡漢將領同心協力、設置府兵制以建立職業軍人,維持尚武精神。這些皆使西魏國力強盛,也影響隋唐的政治制度與集團分布 。宇文泰趁南朝梁於侯景之亂後諸王內斗之際,先後攻下蜀地及江陵,並立西梁為魁儡國。西魏帝後由廢帝、恭帝相繼繼立。556年宇文泰去世後,其侄宇文護專政。他於隔年廢西魏恭帝,國號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覺為北周孝閔帝,西魏亡。 北周與北齊對峙 北齊繼承東魏版圖,於550年由齊文宣帝建國。齊文宣帝先後擊敗庫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屬匈奴族)等族,並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區。在經濟方面,農業、鹽鐵業、瓷器業都相當發達。北齊大致上同北魏,持續推行均田制。這些使得北齊的國力在初期均勝過北周及南朝陳。然而齊文宣帝在後期荒淫殘暴,並為了維護鮮卑貴族,屠殺漢人世族。他對人民的壓迫更重,使得北齊國勢衰落。齊廢帝繼立後,由其叔高演輔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殺帝,是為齊孝昭帝。齊孝昭帝在位期間,國力漸漸復元,還親征庫莫奚。但於兩年後去世,由其弟長廣王高湛繼立,即北齊武成帝。北齊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齊國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後主高緯繼立。高緯同其父昏庸好色,國政混亂,還誅殺名將斛律光。之後北齊被陳攻下淮南,並在577年亡於北周。
北周繼承西魏版圖,於556年由北周孝閔帝立國,但朝政由堂兄宇文護掌握。周孝閔帝意圖聯合趙貴、獨孤信推翻宇文護。然而被其發現,趙及獨孤二人被殺,周孝閔帝於隔年先廢後殺。宇文護改立宇文毓為帝,即周明帝,但於560年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韜晦之計,在十二年後成功殺死宇文護,親掌朝政。周武帝為人英明雄偉,在他任內推動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國力更盛。
577年周武帝東征昏庸混亂的北齊,於隔年攻克鄴城,北齊亡。周武帝統一北方後又獲得李德林等關東世族的歸附,聲勢浩大。他立即南征陳,但於同年逝世,而後北周發生內亂,使得南朝陳得以維持下去 。以賀拔岳、宇文泰為代表的關隴集團則暗中支持著漢化。我們知道,關中地區是周文化的發源地,從蘇綽、盧辯等漢族士人傾向來看,周文化此時在關中仍有一定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它是華夏族的正統文化,從這一方面來說,它與山東、江左所傳承的魏晉文化相比,亦毫不遜色。在此基礎上,蘇綽等人提出了採用古代周朝的六官制度,來改組政府的措施。雖然宇文泰死後,宇文護專橫朝政並削弱漢化,但是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開始親政之後,北周開始奉行只要不妨礙地主階級專政的實質,不削弱地主階級對人民統治的力量它是可以付諸實施的政策。北周宇文邕這樣做,就可以使得北周最大化而且不冒進地推動漢化改革。
北周以儒家學說作為思想武器,去除鮮卑族的一些落後習俗和摒棄風靡一時的空談玄理。宇文邕注重培養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觀念的人士,作為政權的支柱。
僅僅說軍事方面,宇文邕當政期間也大量地吸納漢族為兵源,並且使得漢族和鮮卑族的將士們懂得協調作戰。而不像北齊那樣,鮮卑人嫉妒漢族,漢族懼怕鮮卑族。
楊堅為北周開國元勛楊忠之子,他的女兒為太子妃。578年周武帝去世後,由太子宇文贇繼立,即周宣帝。他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五位皇後並奪人妻子。他殺宗室功臣宇文憲並大撤諸王就國。楊堅開始集結周廷文武諸臣,形成一股龐大的集團。周宣帝去世後,其子宇文闡繼位,即周靜帝,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總知中外兵馬事,入朝輔政。由外戚楊堅專政。尉遲迥、司馬消難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起兵反楊。楊堅得李德林策劃,以韋孝寬等人平定。581年楊堅代周為帝,即隋文帝,改國號大隋,北周亡。587年隋文帝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發動滅陳之戰,以楊廣為主將,同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發兵攻陳。隔年隋軍攻陷建康,南朝陳亡,中國再度統一。自永嘉風暴以來,中國分裂近三百年之久,至此「南北朝時代」結束,進入「隋朝時代」。歷經民族混成後的新漢族,不久即開創隋唐盛世,在世界史留下不朽的偉業。

㈢ 南北朝的發展,演化的歷史是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宋開始,至589年隋滅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由於軍權轉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於寒門或庶族。初期經濟逐漸恢復,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軍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斗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淮南被北齊佔領,南梁的殘余勢力西梁、東梁也分別依附西魏和北齊,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熏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並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鎮之亂和農民暴動之後造成實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周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軍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開創的北周關隴集團,吞並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過授禪北周靜帝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

㈣ 請概括中國近百年屈辱史,從1840年開始到新中國成立。(概括是哪個年代發生過那些重要的歷史事件)

1、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4、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5、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㈤ 歷史年代表(從夏到新中國成立)

簡單版

夏 公元前2070----1600年 共470年姒啟(夏啟)
商 公元前1600----1046年 共554年子成湯(商湯)
周 公元前1046----256年共790年
西周 公元前1046----771年 共275年姬發(周武王)
東周 公元前770----256年 共515年姬宜臼(周平王)
春秋 公元前770----475年共295年
戰國 公元前475----221年共254年
秦 公元前221----206年 共15年嬴政(秦始皇)
西楚 公元前206----202年 共4年項羽(西楚霸王)
南越 公元前203----111年 共93年趙佗(南越王)
漢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共426年
西漢 公元前206----公元8年 共214年劉邦(漢高祖)
新 公元9----23年 共13年王莽
更始 公元23----25年 共2年劉玄(更始帝)
東漢 公元25----220年 共196 年劉秀(光武帝)
三國 公元220----280年 共60 年
魏 公元220----265年 共46年曹丕(魏文帝)
蜀 公元221----263年 共43年劉備(漢昭烈帝)
吳 公元222----280年 共59年孫權(吳大帝)
晉 公元265----420年共156年
西晉 公元265----317年 共53年司馬炎(晉武帝)
東晉 公元317----420年 共104年司馬睿(晉元帝)
十六國 公元304----439年共136年
漢.前趙 公元304----329年共25年
漢 公元304----319年 共15年劉淵
前趙 公元319----329年 共10年劉曜
成.漢 公元304----347年共43年
成 公元304----338年 共34年李雄
漢 公元338----347年 共9年李壽
前涼 公元314----376年 共62年張軌
後趙 公元319----350年 共31年石勒
前燕 公元337----370年 共33年慕容皝
前秦 公元351----394年 共43年符洪
後秦 公元384----417年 共33年姚萇
後燕 公元384----409年 共25年慕容垂
西秦 公元385----431年 共46年乞伏國仁
後涼 公元386----403年 共17年呂光
南涼 公元397----414年 共17年禿發烏孤
北涼 公元397----439年 共42年沮渠蒙遜
南燕 公元398----410年 共12年慕容德
西涼 公元400----420年 共20年李暠
夏 公元407----431年 共24年赫連勃勃
北燕 公元409----436年 共27年馮跋
代 公元315----376年 共61年拓跋猗盧
冉魏 公元350----352年 共2年冉閔
西燕 公元384----403年 共19年慕容泓
仇池 公元196----552年 共356年楊騰
翟魏 公元388----392年 共4年翟遼
西蜀 公元405----413年 共8年譙縱
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南朝 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宋 公元420----479年 共60年劉裕(宋武帝)
齊 公元479----502年 共24年蕭道成(齊高帝)
粱 公元502----557年 共56年蕭衍(梁武帝)
陳 公元557----589年 共33年陳霸先(陳武帝)
後梁 公元555----587年 共33年蕭詧
北朝 公元386----581年共196年
北魏 公元386----534年 共149年拓跋珪(北魏道武帝)
東魏 公元534----550年 共17年元善見(孝靜帝)
西魏 公元535----556年 共22年元寶炬(文帝)
北齊 公元550----577年 共28年高洋(文宣帝)
北周 公元557----581年 共25年宇文覺(孝閔帝)
隋 公元581----618年 共37年楊堅(隋文帝)
唐 公元618----907年 共290年李淵(唐高祖)
武周 公元684----705年 共21年武曌(武後)
渤海 公元689----公元926年 共237年大祚榮(渤海王)
南詔 公元738----902年 共165年皮羅閣(南詔王)
五代 公元907----960年共54年
後梁 公元907----923年 共17年朱溫(後梁太祖)
後唐 公元923----936年 共14年李存勖(後唐庄宗)
後晉 公元936----946年 共11年石敬瑭(後晉高祖)
後漢 公元947----950年 共4年劉知遠(後漢高祖)
後周 公元951----960年 共10年郭威(後周太祖)
十國 公元892----979年共87年
吳 公元892----937年 共45年楊行密
南唐 公元937----975年 共38年李升
吳越 公元893----978年 共85年錢鏐
楚 公元896----951年 共55年馬殷
閩 公元909----945年 共36年王審知
南漢(越) 公元917----971年 共54年劉龑
前蜀 公元903----925年 共23年王建
後蜀 公元933----965年 共22年孟知祥
荊南(南平) 公元924----963年 共39年高季興
北漢 公元951----979年 共28年劉崇
宋 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共168年趙匡胤(宋太祖)
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共152年趙構(宋高宗)
契丹.遼 公元907----1211年共305年
契丹 公元907----947年 共41年耶律阿保機(遼太祖)
遼 公元947----1125年 共178年耶律阮(遼世宗)
西遼 公元1124----1211年 共88年耶律大石
金 公元1115----1234年 共120年完顏阿骨打(金太祖)
西夏 公元1038----1227年 共189年李元昊(西夏王)
大理 公元937----1253年 共316年段思平(大理王)
蒙古.元 公元1206----1636年共430年
蒙古 公元1206----1271年 共6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元太祖)
元 公元1271----1368年 共98年孛兒只斤忽必烈(元世祖)
北元 公元1371----1636年 共236年孛兒只斤妥懽貼睦爾(元順帝)
明 公元1368----1644年 共276年朱元璋(明太祖)
後金.清 公元1616----1911年共295年
後金 公元1616----1644年 共28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太祖)
清 公元1644----1911年 共267年愛新覺羅福臨(清世祖)
太平天國 公元1851----1864年 共13年洪秀全(天王)
中華民國 公元1911----1949年 共38年孫中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1949年成立 毛澤東

較詳細版

夏朝 (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結束了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制社會。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家天下王朝。都城安邑。
夏朝簡略:
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為繼承人。
禹收九洲,金鑄九鼎,以顯其功績及威信權力。
禹之子啟,承襲父位,中華歷史第一個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奴隸制社會大致形成於禹在位時期。
禹傳位啟,啟傳位太康,後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履癸。
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後一位大王。

商朝 (約前16世紀-約前11世紀)
商朝簡略:
夏桀無道,部落首領湯反。建立商王朝。一開始定都毫(念:bo。今河地商丘。),後盤庚在位時遷都殷(今灑南安陽小屯村)。所以,商朝亦叫殷商。
湯之後有:
外丙、仲壬、太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澶(沒有水字旁的)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乙(文丁)、帝乙、帝辛。
帝辛即紂,商王朝最後一位大王。

周朝 (約前11世紀-前256年)
周分兩段,西周、東周。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市西)。東周都城洛邑。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商末,文王姬昌反。文王死後,其子武王繼續反商,紂王自盡,發取而代之,國號為周,幽王無道,鋒火戲諸侯而失信天下,最後亡國。
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武王姬發朝為西周。

東周 (前770年-前256年)
東周後,國勢衰危,後分為兩段,就是歷史上的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
前256年,周郝王59年,秦國(當時一諸侯國)滅周朝。

秦 (前221年-前206年)
秦朝結束了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制社會。
秦朝建都咸陽(今西安)。
從周郝王59年(公元前256年),秦滅周後,經昭襄王蠃則、孝文王蠃柱、庄襄王蠃子楚三代,史家以秦王紀年。
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史家仍以秦王紀年。
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開始,稱始皇帝。
秦朝重法,苛政酷刑。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始皇死後,天下大亂,經二世胡亥、子嬰,不久亡國。

漢 (前206年-公元220年)
漢分兩段,西漢、東漢。西漢定都長安(今西安),東漢定都洛陽。
西漢 (前206年-公元25年)
秦***,天下亂。劉邦斬白蛇起義。
亡秦後,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垓下。
劉邦定都長安,國號為漢。
高祖劉邦死後,經惠帝劉盈,劉邦後呂稚專權,文帝劉恆,景帝劉啟。
武帝劉徹,北擊匈奴,南定南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武帝後經:
昭帝劉費陵、宣帝劉詢、元帝劉爽、成帝劉驁、哀帝劉欣、平帝劉(kan)。
公元6年,王莽攝政,8年,篡政,改國號新。

東漢 (25年-220年)
光武帝劉秀滅王莽。遷都洛陽。
光武帝後經:
陰帝劉庄、章帝劉火旦(火與旦合在一起,念:da)、和帝劉肇、殤帝劉隆、安帝劉祜、順帝劉保、沖帝劉炳、質帝劉纘、桓帝劉志、靈帝劉宏、少帝劉辯、獻帝劉協。

三國 (220年-280年)
漢末,外戚、宦官爭權,搞的民不聊生。黃巾起義後,天下大亂,群雄割據。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操之子丕,廢獻帝劉協。
魏(220年-265年)
曹操之子曹丕廢除獻帝,漢亡,國號改魏。
文帝曹丕、陰帝劉(睿又,念:rui)、齊王劉芳、高貴鄉公劉(mao)、元帝劉奐。
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元帝劉奐,魏國亡,國號改晉。
蜀(221年-263年)
與曹操三足鼎立之西蜀劉備,據四川而聯吳抗魏。
曹丕滅漢於220年,221年,劉備自立為帝。
備死後,子後主劉禪即位。
公元263年,魏滅蜀。
吳(222年-280年)
孫權,孫堅之子、孫策之弟。據江東而聯蜀抗吳。
公元222年,孫權繼曹丕、劉備之後,稱帝。
經會稽帝孫亮、景帝劉休、末帝劉皓。
公元280年,晉滅吳。

晉 (265年-420年)
晉分兩段,西晉、東晉。西晉建都洛陽。東晉建都建康。
西晉 (265年-317年)
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除曹魏,於公元265年改國號為晉。
公元280年,滅吳。再次結束了分裂的局面。
晉武帝司馬炎之後,經:
惠帝劉衷、懷帝劉熾、愍帝劉鄴。

東晉 (317年-420年)
東晉帝王次序:
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成帝司馬衍、康帝司馬岳、穆帝司馬聃、哀帝司馬丕、海西公司馬奕、簡文帝司馬昱、孝武帝司馬曜、安帝司馬德宗、恭帝司馬德文。

南北朝 (420年-589年)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的一次大分裂時期,亦是北方少數民族融於我中華文明的一次歷史時期。
東晉末年,天下大。劉裕取代東晉後,建立宋政權。
當時,先後有很多政權建立。

南朝
宋(420年-479年)
武帝劉裕、少帝劉義符、文帝劉義隆、孝武帝劉駿、前廢帝劉子業、明帝劉(yu)、後廢帝劉昱、順帝劉(淮十:兩字合為一,上下結構)。
齊(479年-502年)
高宗黃道成、武帝黃賾、林王黃昭業、海陵王黃昭文、明帝黃鸞、東昏侯黃寶卷、和帝黃寶融。
梁(502年-557年)
武帝蕭衍、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敬帝蕭文智。
陳(557年-589年)
武帝陳霸先、文帝陳(艹倩,上下結構。念:qian)、廢帝陳伯宗、宣帝陳頊、後主陳叔寶。
北朝
北魏(386年-534年)
道武帝拓拔(王圭,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明元帝拓拔嗣、太武帝拓拔燾、南安王拓拔余、獻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孝庄帝元子攸、長廣王元曄、節閔帝元恭、安定王元朗、孝武帝元(修字去彡加月字)。
東魏(534年-550年)
孝靜帝元善見。
北齊(550年-557年)
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恆。
西魏(535年-556年)
文帝元寶炬、廢帝元欽、恭帝元廓。
北周(557年-581年)
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斌貝,合一字,上下結構。念:yun)、靜帝宇文闡。

隋 (581年-618年)
公元589年,滅亡最後一個南北朝時期的陳國。經過2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獲得統一。
隋帝王次序:
文帝楊堅、煬帝楊廣、恭帝楊侑。
隋朝很短命,煬帝楊廣***。唐朝取而代之。

唐 (618年-907年)
唐王李淵太原起兵,反抗煬帝***。滅隋後,改國號為唐。
太宗李世民為唐高祖李淵之次子、在位其間,貞觀之治。
高宗李治,李世民之子,個性懦弱,皇後武(明空:二字合一字,上下結構,念:zhao)專政。
經中宗李顯、睿宗李旦,武後後改國號為周,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則天皇帝。
後經中宗李顯(二次繼位,復唐國號)、殤帝李重茂、睿宗李旦(二次繼位)、玄宗李隆基、肅守李亨、代宗李豫、德帝李適(念:kuo)、順宗李誦、憲宗李純、穆宗李恆、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帝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氵崔: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念:cui)、僖宗李儇、昭宗李曄、哀帝李(木兄: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念:chu)。
唐朝因為設立節度使制度,為日後胡人作亂埋下禍根。

五代 (907年-960年)
五代時期,又是中國一個大分裂時期。當時有很多小國同時存在。
後梁(907年-923年)
太祖朱溫(又名朱晃、朱全忠)、末帝朱(王真: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念:zhen)。
後唐(923年-936年)
庄宗李存勖、明帝李(澶字去掉三點水,念:dan)、閔宗李從厚、末宗李從珂。
後晉(936年-947年)
高祖石敬唐、出帝石重貴。
後漢(947年-950年)
高祖劉(cao)(本名知元)、隱帝劉承佑。
後周(951年-960年)
太祖郭威、世宗柴榮、恭帝柴宗訓。

宋 (960年-1279年)
宋朝結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
宋朝為兩段,前朝北宋,定都京(今河南開封)。後經靖康之恥,為金國所滅,遷都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北宋 (960年-1127年)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
北宋帝王次序為:
太祖趙匡胤、太宗趙炅(趙光義)、真宗趙恆、仁宗趙偵、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徽宗趙佶、欽宗趙恆。
北宋期間,南有大理、吐蕃,因為國小,不列帝王表。北有西夏、遼國、金國。西夏國小,亦不列帝王表。
遼(907年-1125年)
遼國,後為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後為金國所滅。
帝王次序為:
太祖耶律阿保機、太宗耶律德光、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王景,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景宗耶律賢、聖宗耶律隆褚、興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天祚帝耶律延禧。
金(1115年-1234年)
金國,後為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滅遼國、北宋。後為蒙古國所滅。
帝王次序為:
太祖完顏阿骨打、太宗完顏晟、熙宗完顏(澶字,去三點水)、海陵王完顏亮、世宗完顏雍、章宗完顏(王景,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衛紹王完顏永濟、宣宗完顏(王旬,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哀帝完顏守緒、末帝完顏承麟。

南宋 (1127年-1279年)
北宋政權經歷了靖康之恥,被金國滅後,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前朝為北宋。
於1279年為蒙古人建立的元政權所滅。
帝王次序為:
高宗趙構、孝宗趙(shen)、光宗趙(n)、寧宗趙擴、理宗趙昀、度宗趙(qi)、恭宗趙(xian)、端宗趙昱、帝(bing)趙(bing)。

元 (1206年-1368年)
孛兒只斤氏,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擺脫金人統治,征戰四方,開拓疆土。部下稱之為成吉思汗。
對外擴張期間,死去。其子拖雷監國一年。後由鐵木真之子窩闊台即汗位,繼續對外擴張。之後,乃馬真皇稱制,再往後,貴由稱汗位,再往後,海迷失後稱制。
蒙哥稱汗。蒙哥死後,忽必烈即汗位,改國號為元,滅亡南宋。追鐵木真廟號太祖、窩闊台廟號太宗、貴由廟號定宗、蒙哥廟號憲宗。
忽必烈之後,為:
世祖忽必烈、成宗鐵穆耳、武帝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碩八刺、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天順帝阿速吉八、文宗圖帖睦爾、明宗和世(la)、寧宗懿(王磷:兩字合一字,去石字,左右結構)質班、順帝妥(忄顴:兩字合一字地,去頁字,左右結構)帖睦爾。

明 (1368年-1644年)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統治期間,民族矛盾激化,農業生產遭到游牧的破壞。
天下大亂,各路義軍反抗元政權。農民軍中,朱元璋逐漸取得領導地位。
地1368年,滅亡元朝。定都北京,改國號為明。
明朝帝王次序為:
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火文:二字合為一字,左右結構。念:wen)、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英宗朱祁鎮(二次繼位)、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cong)、穆宗朱載(hou)、神宗朱翊、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

清 (1616年-1911年)
東北女真族長期被明朝欺迫,而女真各部族之間又相互殘殺。
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並結盟蒙古,共同對付明朝。
於1616年,定國號為金,(歷史上稱為「後金」)。
其子皇太極即位後,繼續對明用兵。
真到皇太極之子福臨即位後,才打進山海關,入主北京。
於1636年改國號為清。
清朝皇帝先後順序位:
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聖祖率燁、世宗胤(zhen)、高宗弘歷、仁宗J琰、宣宗F寧、文宗奕(zhu)、穆宗載淳、德宗載。
末代皇帝溥儀,只在位3年,變被趕下位,因為沒有廟號。清朝滅亡。

中華民國 (1912年-1949年)
中華民國的建立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今)
中華人民國共和國的成立開始邁向社會主義階段。

註: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遭到了有史以來的沉重的民族浩劫。晚清,各種思潮湧起,各種救國救亡思想主張、運動會成立。
孫文此時走上了歷史的政治舞台。他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資本主義制度國家。
但在當時的世界歷史格局下,帝國主義國家仍然在殘酷壓榨中華民族。帝國主義國家是不會讓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興起的。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中國有了一個比較順利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時期。
但是,從1931年以來,在中國東北的日本從來就沒有放停過他們侵略的腳步。
從1937年7月7日,中國開始了8年抗戰時期。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6年,中國開始了全面內戰。
1949年,中國國民黨敗走台灣。
中國從1840年始,經歷了109年的艱苦奮斗,終於結束了分裂、被壓迫、被剝削的局面。

㈥ 中國朝代史時間以及簡單事件到新中國成立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公元前1559年-公元前1046年,共計:514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791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始祖(新太祖)高皇帝[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9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9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89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36-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7年

中華民國:公元1912年-1949年,共計38年

㈦ 中國南北朝時期歷史

1、南北朝分裂的原因:

政治原因-統治階級的墮落腐化,及內部斗爭激烈,民族矛盾激烈。

經濟原因-民生凋敝,經濟落魄。

外部原因-周邊民族勢力復雜,局勢動盪。

漢末常年戰亂,晉朝獲得小一統,統治階層迅速墮落腐化,陷入內訌,人口沒有得到有效的回復,人民不能安居樂業,對於一個農業國家而言,就沒有發展經濟的機會,無法對保衛政權的武裝力量實現有效控制,加上周邊動盪的民族矛盾的局勢,封建中央無法對帝國實現有效統治,各割據武裝力量為了求生存,相互傾軋,加上社會主體精神思想混亂,勝者為王,強者生存的動物界法則橫行,短暫的統一土崩瓦解。

2、大分裂在政治上的某些層面對隋唐繁榮起到了探索和鋪墊的作用

大分裂不經意的推動了民族大融合。傳統的中原民族的思想文化獲得了新鮮血液。

豪強、士族、貴族集團的形成。不同貴族集團為了生存在征伐的同時也相互合作,對統治思想統一有摸索和探索的意義。

貴族集團內部為了生存不但注重軍事力量,也逐步重視經濟的發展,同時文化也得到了融合推廣。漢隸到魏書的進步,草書的頂峰,田園詩文,以及北方少數民族的詩歌也廣為發展。花木蘭、蘭陵王、二王父子、謝氏家族等傳奇故事、文化大家,也在亂世中生成,原始瓷器,馬鐙,造紙等技術開始發展。南朝開始科舉制度的萌芽。

3、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經驗,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沖突、政治斗爭或種族沖突,例如六鎮民變、北齊的排漢運動。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

4、經由三國兩晉朝期時儒學獨尊的地位被破除後,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已經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現了以法治國、務實求治的主張和「無君論」等有價值的觀點,也產生了消極頹廢、遁世遊仙的思想,影響最大的是玄學思想。[28]

南北朝時代,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於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儒家學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評焦點,由老莊玄學轉向佛教,出現了大批反佛思想家。5、南北朝的文化差異主要是胡文化差異和漢文化差異,或者說農業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異。 對於進入中原地區的草原游牧民族來說,漢文化陌生而又眩目。公元395年,北魏「破慕容寶於中山,獲晉樂器,不知採用,皆委棄之」⑦。北朝樂府名句「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折楊柳歌》)正道出了胡人對漢文化的陌生感。然而,漢文化的茂郁終究為胡人所認識。苻堅盛贊中原「山河之固」、推揚「中國以學養性」⑧的傳統,皆流露出「慕諸夏之風」的意向。正是由於體認到漢文化的優越,意識到胡漢之間存在著臣大的「文化差」,胡人統治者對於君臨漢族地區存有一種卑怯的心理。城市、宮殿、文字、書法、文學、種植、冶煉、醫葯、天文、歷法,禮樂等等全方位的落後和習慣差異,對胡文化是一種顛覆性的沖擊。 與胡人怯弱、自卑的「社會距離」感不同,漢人的「社會距離」感頗含優勝意識。所謂「內諸夏而外夷狄」的口號便囊括了漢家民族觀念與民族意識。此種「社會距離」感在魏晉南北朝的漢人意識中頗為突出,其表現形式也頗為多樣。如晉寶東遷,中原冠帶大規模渡江,「播流江表」。這是浸染儒家文化的士人以避胡方式來堅守自己的文化信念。由於種種原因留在北方,甚或入仕胡與胡人怯弱、自卑的「社會距離」感不同,漢人的「社會距離」感頗含優勝意識。所謂「內諸夏而外夷狄」的口號便囊括了漢家民族觀念與民族意識。此種「社會距離」感在魏晉南北朝的漢人意識中頗為突出,其表現形式也頗為多樣。如晉寶東遷,中原冠帶大規模渡江,「播流江表」。這是浸染儒家文化的士人以避胡方式來堅守自己的文化信念。由於種種原因留在北方,甚或入仕胡人政權的漢族士人則以或彰或昧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社會距離」意識人政權的漢族士人則以或彰或昧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社會距離」意識。

㈧ 從明朝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歷史事件

你在這等還不如到中國教育網翻高中的古代史下跟中國近現代史

㈨ 民國成立到新中國成立之間的歷史

1、1916年袁世凱復辟,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2、中國共產黨成立1921年
3、1925年孫中山病逝,隨後第內一次國共合作容破裂,國民黨開始反共
4、八一南昌起義,建立了共產黨的第一支武裝隊伍
5、9.18事變,日寇侵略東北
6、西安事變,兩黨合作,共同抗日
7、七七事變,日寇全面侵華
8、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
9、1948年遼沈戰役打響,解放戰爭進入反攻階段
10、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

㈩ 從三國到新中國成立的世界歷史

建議抄你寫五胡亂華時期的事,,襲,冉閔超人的事跡你好好看看,這個人的戰績套用你的小說再加上槍支比較合理,因為歷史上冉閔打仗跟項羽一樣無敵,也一樣從來都是以少勝多,而且五胡亂華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當時胡人沒被遏制的話漢人就徹底完了。

閱讀全文

與南北朝到新中國成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