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詩詞大會分別多少期
目前網路上
中國詩詞大會
共有兩季,每季都是十期。
B. 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簡介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台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回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答》之後,由科教頻道自主研發的一檔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
首屆《中國詩詞大會》,自10月18日起正式在北京開始錄制。10月25日,全部10期節目的錄制工作就將結束,進入後期製作階段。
C. 電視界的一股清流,《中國詩詞大會》為何能獲得如此稱贊
在當今社會以娛樂為主的電視綜藝節目中,《中國詩詞大會》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涵,從而去宣傳中國文學史,中國詩詞內涵,對各個年齡段的觀眾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節目積極向上,傳遞詩詞之美的同時也傳遞著正能量。
《中國詩詞大會》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主題,通過像“飛花令”,“詩詞接龍”等比拼,決出優勝者再進行擂主的爭霸,為的就是讓更多的觀眾去了解中國的詩詞文化,將詩詞之美傳遞下去。節目形式新穎,節目內容富有底蘊,而宣傳的也是正能量的思想,所以會有那麼的忠實觀眾。
D. 《中國詩詞大會》里的那些「經典之經典」,如今還記得多少
《中國詩詞大會》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大概就是激起全民重溫國學詩詞的熱內潮。在總決賽上名家評點詩作的容過程中,那些膾炙人口又或者鮮為人知的詩句,逐漸深入人心,詩人作詩的情感、故事,仿如一條長長的河流,慢慢地,流入心田。那些被學者點評過的詩句,我們怎能不去細細品讀一番
E. 古詩詞,跟現代人有什麼關系
在當下,古詩詞也許是小眾的,但在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選手們的出色表現,讓觀眾領略到中華古詩詞的無窮魅力。有網友說:「看了節目,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原來中國古詩文這么有趣。」套用詩詞大會奪冠者武亦姝的話說,古詩詞里有「現代人給不了」的那種東西,可以直指心靈,觸動我們的靈魂。
從審美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就是古詩詞,多讀點古詩詞,對一個人氣質修養的提升是潛移默化的,也是伴隨終身的。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網路語言與視頻直播使年輕人與那種真正可以抵達人心的書面語言拉開了距離,這就更需要古詩詞的滋養與熏陶了。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如果是一個德國人遭遇了挫折,我想他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音樂,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音樂中德國是「一切民族之王」。而一個中國古代書生若是科場失意,他往往用詩歌來排遣解憂。
說到詩歌,我們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唐詩。如王維的《相思》一詩,在中國人的情感譜系裡別具意味:「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原是寄給南方友人的詩,借紅豆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但後人常將它作為一首情詩來理解。實際上,作者與讀者對同一作品理解感悟上的差異是文藝史上經常發生的事。「相思」作為一種情感類型,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的內涵卻十分豐富。「現在的人談及相思,好像總覺得是男女之情。很少有人會認為相思也可以是一種恩情。」 今年第一期《收獲》雜志刊登了王安憶的中篇小說《紅豆生南國》,她說這篇小說的創作初衷是為了寫一寫人世間的一種情。「小說的男主人公,一生欠下很多情,好像人生處處在欠債的樣子」。可見,「感情」有時候確實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念奴嬌》詞)。
與唐詩相比,宋詞寫「情」則更為真切動人。宋代詞人晏幾道曾寫過一首《臨江仙》,詞雲:「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這是一首別後懷念歌女小蘋的詞作。作者曾在《小山詞》的自跋里說:沈廉叔、陳君寵家有蓮、鴻、蘋、雲幾個歌妓,他每寫一詞,就交給她們唱,他自己同另外兩人「持酒聽之,為一笑樂」。他的詞也就是通過「兩家歌兒酒使,俱流轉於人間」。張宗橚《詞林紀事》說「此詞當是追憶蘋、雲而作」。但詞中只提小蘋一人,詞的上片寫夢後情景,下片追憶小蘋。全詞雖語言平淡,卻感情深摯,十分耐人尋味。
古詩詞不僅富有情味,而且思想內涵十分豐厚。正如蔣勛先生在《「美」的最大敵人是「忙」》一文中所說:「因為它看到大的,也關注小的。杜甫擠在難民里逃難,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十個字變成千古絕唱,我覺得不是詩的技巧,而是詩人心靈上動人的東西:他看到了人。同樣那捧白骨,很多人走過都沒看到。」在宋代詩歌中,直接反映國家政治、社會民生各層面的詩作數量較大,質量也很高,因而有「宋詩重事」的說法。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傳統文化的血脈不能斷,這是維系教育的根本。自先秦至晚清,中華古詩詞走過幾千年,歷史積淀十分豐厚。王國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後世莫能繼焉者也。」對於中國古典詩歌本身的演變規律,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作了精闢的論述:「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這段話,簡要地勾畫出了中國古典詩歌形式的演變過程:從《詩經》的四言體到《楚辭》的騷體,再到五七言詩(以唐詩為最高繁榮階段),最後到長短句的詞和曲。
應該看到,在中國文學史上,古詩詞的成就是相當高的。尤其是詩歌,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經過近兩千年漫長的發展、演變,到了唐代,無論是體制的完備,還是題材的多樣,無論是意境的深邃,還是韻律的精嚴,無論是揭示生活的深度,還是反映現實的廣度,在封建社會,已達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所以,魯迅先生曾風趣地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以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魯迅書信集》)
可以說,詩和詞,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來詩詞並稱。從風格上看,「詩家蒼勁古樸」,詞則「貴香艷清幽」,有「詩庄詞媚」之說。在表現手法上,「詩有賦比興,詞則比興多於賦」。後來的元曲以「俗」為本色,表現手法則「賦、比多於興」。
但如上所述,古詩詞的魅力還在於以情動人。古語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沒有感情的作品是沒有感染力、沒有價值的。法國一位作家說過:「感情是唯一永遠有說服力的演說家。」
因此,我們在欣賞古詩詞、進行文學創作時千萬不要忘記感情因素。感情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最富於個性特徵的。在我看來,人類需要情感,文學也離不開情感。因為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和絕望,對情感的渴求和期望,都有可能成為詩。我在讀詩作文之餘,偶有興會,也寫幾首小詩。但我寧可把寫詩的功夫用在捕捉詩意、深化內容、准確用字上,而不過於講究平仄格式。用蘇軾的話說,即「豪放不喜裁剪以就聲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當然,只有白話沒有詩性、只有自由沒有詩藝也不行。
今天我們學習中華古詩詞,不是為了當作家、詩人,而是以提升文化素養和生活品位為主要目標。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胡中行在《「詩詞大會」之後》一文中指出,對於古詩詞,背誦是「根」,理解是「苗」,創作是「花」,做人是「果」。可見,學習古詩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習做人。這就是所謂的「詩教」。所以,要成為一個真正有「中國心」的中國人,光讀古詩詞還不夠,心中要有詩。雖說幾首古詩詞改變不了現代人生活的缺失,但是它給我們以思路上的啟發,文學上的享受,想像上的驚奇。
F. 中國詩詞大會
您好。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內基因、品生活之美」容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
G. 《中國詩詞大會》中都出現過哪些經典詩詞
太多了,既然被讀到的,都是能夠被咀嚼的詩句,你應該自己去看看,自己得到的永遠比問別人的來得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