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國成立後的重大歷史事件(1949-2009)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
2002 獲得2008奧運會舉辦權
2003 中共16大召開
2003 非典爆發
2008 中共17大召開
2008 北京奧運會舉辦 中國軍團獲得50枚金牌 共100枚獎牌
2. 追溯新中國的意思
追溯 [ zhuī sù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zhuī sù ]
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兩國交往的歷史可以~到許多世紀以前。
3.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49-1956):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
第二個階段(1956-1966):十年探索建設時期。
第三個階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時期。
第三個階段(1978-今):改革開放時期。
(3)新中國職稱制度的歷史追溯擴展閱讀:
第一個階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中國開始了新民主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過渡。頒布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並且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順利的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的過度。
第二階段: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主要任務是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使國力增強,主要是發展生產力,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指出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生產之間的矛盾而不是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第三階段:是十年的大動盪時期,由於毛澤東對於形勢的判斷失誤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國家都處於混亂之中,由於被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被破壞,經濟發展也進入一片混亂之中,打著「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被迫害,連國家領導人也不例外被打成「左派」。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的損失,但是交通工業和科學技術在這一時期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四階段: 1978 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黨和國家的一次偉大的轉折,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確立了一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並提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構想。在思想上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路線以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國開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春天。國民經濟開始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經濟,科學,文化,都走向了春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4. 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的多久以前
可以追溯抄到古代,中國早在夏襲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稱為陸地上王者的坦克出盡了風頭,但是坦克也有著它自己的致命弱點。某國最新研製出了一種專門針對坦克的單兵作戰武器,在這次作戰中我們就遭遇到了這種號稱坦克殺手的單兵武器的致命打擊,為了挽救戰友們的生命我決定……
5. 我國的職稱制度起源於何時具體說說政工制度的歷史
職稱制度是專業技術人才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是評價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職業素專質能力的一項主要制屬度,是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人才科學配置和使用的重要依據。
職稱制度改革首先從中小學教師起步。中小學職稱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將原來獨立的中學教師職務系列與小學教師職務系列統一並入新設置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職務)系列,並增設正高級職稱。去年,這項改革進一步擴大了試點。
工程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將主要改變現行職稱制度存在的評價標准不夠科學、評價機制不夠完善、與事業單位聘用制度不夠銜接等問題,特別是要解決等級設置不夠合理的問題。
政工指政治思想工作。「政工幹部」就是指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事政治思想工作的幹部,「政工師」是指具有從事政治思想工作資格的專業職務人員。
政工幹部的能力、素質直接關繫到基層建設的質量。在當前實施「三基工程」建設的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提高基層政工幹部的綜合素質,為圓滿完成各項繁重的消防保衛任務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是當前各級領導和基層政工幹部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本人試結合當前基層政工幹部隊伍現狀,簡要談談如何提高基層政工幹部隊伍自身素質。
6. 關於中國職稱制度沿革時間線事件的介紹
職稱制度是改革開放以後的產物,是我國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人才評價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確切是從1986以來,職稱制度逐步邁入科學化、規范化、正常化軌道,在人才評價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漸深化和完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競爭的核心是科學技術與管理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資源素質及如何使用人才資源的競爭。職稱管理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直接關繫到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切身利益,關繫到能否調動和保護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今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整合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這就為更集中地、最大限度地利用職稱手段開發人才資源提供了前提。
■1949—1956年技術職務任命階段
這一階段,技術人員的職務由各單位行政領導和組織部門考核任命。國家對知識分子在新中國成立前取得的技術職務予以保留和認可,並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側重技術學術的職稱系列。職務有嚴格的數量限制,單位根據需要和機構編制情況,確定技術職務數量,職務與工資待遇掛鉤。
■1956—1961年「學銜」稱號階段
1955年,《高等學校教師學銜條例》《科學研究工作者學銜條例》等11個條例起草,明確了「學銜」是國家根據科學研究人員、高等學校教師在工作崗位上所達到的學術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的學術職務稱號。
■1961—1963年「學術稱號」階段
由於當時並沒有與「學銜」制度相對應的學位制度,有關部門開始建立一種有別於職務、不與工資等級掛鉤、用以標明學術技術水平的學銜、稱號制度,並用「學術稱號」替代「學銜」,不過未能在各行業普及。「文革」爆發後,所有職稱工作全部凍結。
■1978—1983年技術職稱評定初期階段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國家恢復和完善了職稱評定製度。職稱作為一種學術或技術稱號,沒有崗位要求、數量要求和任期限制。新中國初期的「技術職務任命制」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技術職稱評定製」。
■1983—1986年職稱評定暫停整頓階段
因職稱制度存在缺陷,導致職稱評定工作出現很多問題。1983年10月起,全國學術職稱和業務技術職稱的考核、評定、晉升、授予和發證等工作暫停進行,並啟動職稱改革方案研究。
■1986年—今專業技術職務聘任階段
198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改革職稱評定,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原22個職稱系列調整為29個職稱系列,職稱系列更全面,職稱聘任制度更合理。
■1994年—今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1994年開始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包括准入類職業資格和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在繼續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的同時,逐步推行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要以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為契機,更新觀念,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意識;擴大宣傳,提高全社會對人才資源開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握原理,為人才資源開發提供理論依據;做好規劃,為人才資源開發提供前提;深化改革,為人才資源開發提供保障;強化培訓,全面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改善結構,促進農村人才資源開發;不拘一格引進人才和智力,為壯大現有人才隊伍注入新生力量。
7. 新中國院士制度的歷史沿革
中國院士制度在新中國的發展
中國的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開始時其成員稱為「評議員」。1946年,中央研究院決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中國最早的院士誕生。當時,國民黨政權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新中國誕生後,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以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所為主要基礎建立起來,它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1953年中國科學院訪蘇代表團回國後即醞釀學習蘇聯經驗,建立學部制以加強學術領導和管理,並擬待條件成熟時選舉院士(當時稱為學部委員)。1954年中科院開始籌備建立物理學數學化學、生物學地學、技術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四個學部,向全國自然科學家發信,請他們推薦學部委員人選。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在京召開,正式宣布成立學部,參會的學部委員有199人。1984年12月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決定,擬在中國建立院士制度,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為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嚴濟慈、吳仲華、盧嘉錫、武衡、錢學森,於1985年1月寫信給中央領導同志表示擁護並提出一些建議。1988年11月16日,由嚴濟慈主持召開執行主席會議,討論建立院士制度問題。1993年10月,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決定成立中國工程院。1994年1月14日,中國科學院向全體學部委員發出通知:黨中央、國務院已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此後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大會亦隨之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6月,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會選舉產生了首批96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它是我國工程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1995年工程院首批新增216名院士。
8.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專利制度沿革歷史是什麼
1978年7月,中央作出了「我國應建立專利制度」的決策。根據這一決策,原國家科委開始籌建我國專利制度,從1979年3月開始制定專利法。1984年3月1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85年4月1日,即我國專利法實施的第一天,原中國專利局就收到來自國內外的專利申請3455件,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譽為創造了世界專利歷史的新紀錄。中國專利法保護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種創新成果。在大多數國家,專利法僅保護發明,而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保護單獨立法。我國將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的保護規定在一部法律中,都稱為專利,是我國專利法立法體制特色之一。 專利法制定後經歷了兩次修改。1992年9月,為更好履行我國政府在中美兩國達成的知識產權諒解備忘錄中的承諾,我國對專利法進行了第一次修改。2000年8月,為了順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對專利法進行了第二次修改。 2005年4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啟動了專利法第三次修改工作的准備工作。2008年1月,專利法第三次修改被列入國務院2008年立法工作計劃。2008 年12 月27 日,我國《專利法》進行了第三次修訂(下稱2008 年《專利法》)。修訂後的《專利法》將於2009 年10 月1 日起施行。與前面兩次修訂相比,這次專利法修訂,主要是國家自身發展需要的體現,而這突出地表現為提升專利法在促進我國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方面的重要作用。 《專利法》第三次修訂涉及的內容相當多,但其總體風格是基於總結我國專利法制工作經驗, 出於中國自身發展需要, 更加充分地保護國內外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並兼顧社會利益的平衡, 促進專利制度功能和作用在中國更好地發揮。從具體的修訂內容看,此次修訂特別重視提升專利法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作用, 以及在維護公眾利益的基礎之上加強對專利權的保護。《專利法》修正案通過後,輿論普遍認為,鼓勵創新能力提高和加強對專利權保護,是這次《專利法》修改的主旋律,貫穿於專利法的始終。因此,這也可以視為《專利法》第三次修訂的主要特點。
9. 新中國職稱評定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本著維持原職原薪的政策,對專業技術人員原有的任職資格、學位、學銜及職務一律予以承認並使之繼續發揮作用。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一九五六年的工資改革。
「文化大革命」期間,職稱制度受到沖擊和耽擱。
1978-1983:
恢復職稱評定,知識分子感到了被尊重的喜悅, 截止到1983年9月,全國職稱評定工作整頓前,全國共有595萬人獲得技術職稱和業務職稱。
1984-1994:
全面整頓,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1986年中央決定改革職稱評定製度,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
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的基本內容是:專業技術職務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設置的有明確職責、任職條件和任期,並需要具備專門的業務知識和技術水平才能擔負的工作崗位,不同於一次獲得後而終身擁有的學位、學銜等各種學術、技術稱號。並要求在定編定員的基礎上,確定高、中、初級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比例;由行政領導在經過評審委員會評定的、符合相應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中聘任,受聘者有一定的任期,在任職期間領取專業技術職務工資。
1993年7月,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國家實行專業技術職稱制度。至此,職稱作為一種制度用法律形式規定下來。
1994至今:
實行「雙軌制」,改革越來越以人為本。
1994年2月,原勞動部、人事部聯合下發了《關於頒發〈職業資格證書規定〉的通知》,在繼續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的同時,參照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逐步推行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這標志著職稱改革開始深化,進入「雙軌制」階段(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