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上的大將軍有那些
10、曾國藩。不因其他,單就剿滅太平天國,你們去看看長毛鬼乾的事吧:殺人如麻,不敬畏鬼神,連孔廟,關廟都要燒。曾國藩,堪稱讀書人的典範。
9、衛青。雖然太史公司馬遷看不慣他,武帝時期,人才最旺。
8、李靖。李世民手下的將軍,入選凌煙閣功臣之一,抵禦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權,戰功無人可及。後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谷渾勢力。屢次被誣告謀反,為免嫌疑,主動退休閉門不出。
7、關羽。我認為他是三國時期第一戰將。也許他不是一個好的統帥,能立下大功;也許他單挑也打不過呂布,論智謀也不行。但這些統統不重要,因為他的義薄雲天,令他的傳唱度最廣最好。到後來,他不是人了,而是神。再拜一下關二爺!
6、漢光武帝。其實我覺得他是中國最好的專制君主。娶妻當娶陰麗華。
5、趙雲,三國蜀漢名將,劉備賬下五虎上將,號常勝將軍!
4、冉閔。我只能說冉閔是一位英雄,他對中國影響極大。
3、成吉思汗。不得不說他,他是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惡夢,但他也是中國和蒙古國心目中傳唱度最高的英雄。抗日戰爭的時候,是國共兩黨共同拜祭的戰神。
2、韓信。漢初三傑之一,十面埋伏拖死霸王,傑出的軍事家。人生悲哀在該反的時候沒反,不該反的時候反了。
1、霍去病。大司馬大將軍冠軍候霍去病生活在偉大的時代,用強大的國力做支撐,痛擊匈奴,一路向北,打到貝加爾湖附近,揚大漢國威。他的名言激勵著後人:匈奴未滅,何以為家。他死的時候好像只有23歲,我想他一定是戰功最大,年紀最小的將軍吧。
❷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將是哪些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天才武將如繁星璀璨,耀眼奪目,他們利用自己的膽識和謀略,在戰爭中率部取得輝煌的戰績,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戰神,我們的民族才不會為外族欺辱,華夏文明才能不間斷發展延續數千年。以下試列出華夏民族十位千古名將:
一、孫武,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柏舉之戰後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
以上十位名將,幾乎都是常勝將軍,他們要麼以弱勝強,要麼以少勝多,他們指揮的戰役幾乎都是經典。孫武和吳起是中國兵家之祖,白起和韓信協助明君在統一國家進程中奠定基礎,衛青、霍去病、李靖、薛仁貴、岳飛、徐達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在抗擊外族入侵或開疆闢土方面做出巨大貢獻。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名將也應讓我們記住的,他們有姜尚、樂毅、李牧、王翦、廉頗、孫臏、蒙恬、項羽、李廣、班超、曹操、周瑜、諸葛亮、冉閔、謝玄、祖逖、陳慶之、劉裕、韋睿、郭子儀、柴榮、狄青、韓世忠、常遇春、王守仁、袁崇煥、左宗棠,但限於篇幅,本文無法一一列舉。
(按自己的想法讀書,我是六甲番人,請您關注我的百家號。)
❸ 中國歷史上最勇猛的將軍是誰
(項羽,霍去病,英布,呂布,馬超,冉閔,斛律光,史萬歲,楊再興,李文忠)
TOP 10 李文忠
明史載: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出身夠可以,朱元璋的親外,隨朱一起打天下,勇冠三軍,戲勇冠諸將。也就是說就連常遇春這樣的勇將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見一斑。漠北阿魯渾河之戰,馬倒步戰,仍殺傷無數,義烏之戰,引千騎橫突張士誠部,殺傷數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戰,身被數圍,大呼奮擊,一戰破張士誠二十萬大軍,悍勇不可一世,諸候皆畏之。
我個人對李文忠最熟悉的一段是其白揚門之戰,勇中有謀,剛中帶柔,一代猛將本色盡顯無疑。尤為可貴的是其好學問,雖征戰沙場仍不懈學習,頗有古人之風。曾有:「兵在謀不在眾」之語,剛猛之中不失智謀,可謂智勇皆備。
唯一可惜的是不得善 終,死於朱元璋的猜忌之下,道理其實很簡單,雖是家族之人,終就對他不是很放心,而最放心的辦法莫過於從肉體上消滅,所以,他只好死了,沒有死於沙場,可嘆,可悲!
勇猛指數6 智謀指數7 總評 6.5
TOP 9 馬超
字孟起,號"錦馬超",長得極蚰,按現代人的標准整個就一酷哥,可恨的是他不但酷,還狠,都是MM們最喜歡的呀。隴右人,世居羌胡邊,以其勇深得胡人之心,號之為"神威天將軍".
潼關之戰是其一生中的巔峰之作,打得橫掃北方平定諸候如探囊取物一般的阿瞞割須斷袍而走,帳下諸將竟無人敢拂其鋒芒,這可是些稱雄三國的狠角呀,曹仁,夏候兄弟,張合,哪一個不是個個頂個的主兒?後兵敗投告劉大耳,鬱郁而終,殊為可憐。
勇猛指數6.5 智謀指數 5 總評 5.5
TOP 8 英布
又名黥布,因其曾受過秦法"黥刑"而得名,楚九江王,漢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是當時僅次於西楚霸王的第二號狠角色,當時號稱"勇悍"的什麼樊噲啊,夏候嬰呀什麼的碰到他基本上是一戰而定,壓根不是個。打得劉老二幾次屁滾尿流,所謂"傷得越痛,愛得越深",也使他下了本錢拉攏英布,一旦得手,如獲至寶,可惜的是英布自投漢以後幾無建樹,還不如呆在楚那邊風光。
巨鹿之戰,引數千楚兵為先鋒擊三十萬秦軍,無往不勝,悍通顯於諸候,為最終擊潰秦軍主力立下頭功,後奉項羽令坑殺二十萬秦軍於新安,擊漢之役,引軍破三秦天險涵谷關,驍勇異常,項羽大封諸候,布為九江王,殺楚懷王。
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懼誅而反,擊漢楚王部,敗之,破漢荊王部,盡收其地,兵,糖,又與漢軍主力相持與甄,劉邦見其悍勇不敢應戰,固守城池,留下一對千古妙對:汝何故而反?劉邦問。俗為帝耳!英布答。他的想法是不錯的,可惜此時天下已定,民皆不願戰,後大戰之下兵敗身死,落得個千古罵名。
勇猛指數 7 智謀指數 6 總評 6.5
TOP 7 史萬歲
隋初四大名將之一,出身名將世家,15歲從征,後以副將從征平定尉遲同(有一個舟之底),每戰必先登,勇冠三軍,鄴城之戰,敗勢已定之下,拔馬奮擊,大呼"事急矣,吾當破之",突入敵陣,立殺數十人,方止住陣腳,後楊堅登位,以戴罪之身以涼州道帳下武將身份出征,與突*可汗定"士卒何罪,願得勇士單挑以絕勝負"之約,史載"萬歲馳斬其將而還。突*大驚,議和而退",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以單挑的形式決定戰局的例子,單憑此,史萬歲便該名流千古。
後史以行軍總管身份隨楊素平高智慧之亂,引2000軍偏師,千里而進,歷700戰,與主力失去聯絡,皆以為其已全軍敗亡,殺傷以十萬計。後以此功加封,並進入四大之列。
大斤山之戰,突*軍與隨軍相遇,敵哨騎回報隋軍主將為史萬歲,突*可汗大驚,說道:得非敦煌斬吾勇士者乎?"在得到哨騎確認後慌張撤退,被隋軍跟進斬殺萬人,其勇由此可見。
結局,嘿嘿,又一個不得善終的,又一個死在自已人之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這個史萬歲昏了頭,為了替將士請功,不注意言辭用語,在朝堂之上跟楊堅對著干,有失文帝威嚴……
勇猛指數 7.5 智謀指數 7 總評 7
TOP 6 呂布
知名度頗高,
號"飛將軍",公認的三國第一猛將。悍勇世無所匹,不多說
勇猛指數 8 智謀指數 5 總評 6.5
TOP 5 斛律光
字明月,高車族,北齊名將,出身將門,其父斛律金,官至大司馬,咸陽王,其弟為齊幽州刺史,可謂一門三傑,最初投候景(後來殺了梁武帝的那個),有人便對候景說"斛律家小兒,不可使其三度為將,後奪人名",原因就是因其自小"少言語,工騎射,具兵事,一郡皆服".十七歲時便"生擒敵勇將",少年得志。與高歡出征,一箭射落大雕,高歡贊道:此射鵰手也。此後,北齊一軍皆呼之為"射鵰將軍"(跟郭靖差不多,北方民族對弓馬之術很看重)。
縱觀《北齊書。斛律光》傳,如"光自馳馬迎之,斬敵將","光自生擒敵首領"之樣的描述比比皆是,客觀的說,北齊書的內容基本是可*的,可信度要遠大於南朝的幾本史書,能得如此高的評價,斛律光之勇自不待言。
實是求是的說,斛律光不但是勇將,更是名將,在整個南北朝可以排得進前五位,與韋睿,劉裕,韋孝寬,陳慶之之流並列,只是由於本篇的大方向不在此,又因其非我族類,就不便多說。結局一樣不妙,又一個死於自已人之身的猛將,可憐得緊。呵呵
勇猛指數 8.5 智謀指數 8 總評 8
TOP 4 霍去病
單是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便足以使其名載史冊,更可貴的是其對匈奴的戰績,不敗之將更是難得,像上文所述諸將,皆有敗績,且有些還敗得很慘,象這樣出身皇族親引鐵騎出塞,令胡騎喪膽,漢子振奮的名將極為難得,此前曾在"十大名將系列"中有他,故不多說
勇猛指數 9 智謀指數 9 總評 9
TOP 3 楊再興
小商河一戰,令無數後世子孫為之扼腕,數百將士面對數十倍敵軍(女真人主力騎兵部隊,戰力之強可以想見)發動了奮不顧死的沖鋒,雖盡數死於沙場,卻使威名流芳百世,僅楊再興一人便"殺敵將數十,斬胡騎數百",其中不乏元帥一類的重要將官,可謂死得其所,據史記載死後岳家軍為其收屍,僅從其身體內燒出的鐵箭頭就達兩斤以上,慘烈非常。
據稱其為楊老令公之後,初為義軍帳下大將,後受到岳家軍的進攻,斬,殺岳家軍數位將官,所括岳王的親哥,兵敗投降,為岳家軍帳下與高憲,岳雲並列的三員猛將之首,數次隨岳家軍擊女真騎兵,殺傷甚眾,胡騎皆畏之,聞之至則盡拔馬避之,以全性命。想來可笑,印象中的女真人打仗是不怕死的,怎麼會怎樣?想來女真人所謂的不怕死也只是一種表現現象,在明知進必死退可生的情況下一樣不會放棄生命的,呵呵。
勇猛指數 9.5 智謀指數 6 總評 7.5
TOP 2 冉閔
冉魏政權的君主,死後被其對手追封為"魏武悼天王",一個武,一個天王,入木三分地體現了胡人對其深深的畏懼之心。
作為南北朝時期北方漢族的精神支柱,冉閔的威猛至今還在一些地方流傳,亂華之六胡經其征戰廝殺只剩其四,為漢文化在北方的延續流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人將在短時間內新寫個長篇,內中便有對冉閔濃墨重彩的描述),日本人更是將其稱為與項羽並列的猛將之首。
"閔左操雙刃矛,右執鉤戟",騎赤龍,一生死於其手下的敵軍以萬計,死於其政權,軍隊下的胡人更是以十萬計,曾創造過以弱擊強九戰九勝的戰例,帳下軍士皆勇冠三軍,竟與楚霸王之八千江東子弟不相上下,僅被難一役便"斬燕將數十,殺燕騎三百餘",勇烈可見一斑,只是由於戰馬被殺,步戰力盡被擒,面對胡主責難,尤自怒斥:「天下大亂,爾曹夷 狄禽 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被殺之後,天降三日大雪,又大旱,燕主疑懼,封其為"悼武天王"這才作罷。
勇猛指數 10 智謀指數 8 總評 9
TOP 1 項羽
只要是中國人,不管是學什麼的,上過什麼學,或者是沒上過學,提起此人無不瞭若指掌。巨鹿之戰,三萬破三十萬,彭城之戰,三萬破六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作為一個失敗者,得到了遠比成功者劉邦更高的認同度與同情,實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中國人從來就是以成敗論英雄的,一個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間擁有如此的知名度,實在是很令人費解
❹ 中國歷史百位將軍
1955年9月27日,中央軍委授予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10人大將軍銜,後被人們稱之為「十大大將」。
我國古代的將軍,既是高級武官的職位,也用於高級軍政官員的稱謂,又是軍政官員的名譽職銜,甚至作為爵號使用等等。
作為高級軍事統帥,「將軍」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出現了。春秋時代以卿統軍,故稱卿為將軍;一軍之帥稱將軍。見《國語·晉語四》、《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此皆非正式官名。到戰國時代始為正式官名,而卿仍稱將軍。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又置前後左右將軍。秦因之。漢置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位次上卿。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西漢還有「中將軍」,見《漢書·衛青霍去病傳》、《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這些將軍都是朝廷重臣,常加朝中官號,參與朝政。另外有樓船將軍、材官將軍、將屯將軍、伏波將軍等雜號將軍,地位稍低,統兵征伐時臨時設置,因事立名,事訖而罷。魏、晉、南朝、北魏、北齊時期,專職武官將軍有領軍將軍、護軍將軍,及其所領左衛將軍、右衛將軍、驍騎將軍、前軍將軍、後軍將軍、左軍將軍、右軍將軍等,典掌禁軍,各有職司,其餘諸號將軍名為朝中大臣和地方長官的加官,雖然也領軍兵,但不是專職的軍事統帥。其中晉朝有驃騎、車騎、衛將軍,有伏波、撫軍、都護、鎮軍、中軍、四征、四鎮、龍驤、典軍、上軍、輔國等大將軍,開府者位從公,不開府者秩二品。三品將軍秩二千石。見《晉書·職官志》。晉諸州刺史多以將軍開府,都督軍事。南北朝時將軍名號極多,權位不一。西魏、北周時期實行府兵制,各級府兵組織的統帥也帶將軍號,如柱國大將軍、大將軍、驃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等。隋朝十二衛、唐朝十六衛等諸禁衛軍都置大將軍、將軍,分別冠以衛號、軍號,統領府兵、禁軍。遼朝北面御帳官、皇族帳官、諸帳官、部族官、屬國官、軍官中皆置將軍,參掌本部軍隊之政令。金朝宮中置宿置將軍,領親軍,掌宮城及出行禁衛;大宗正府下設諸宗室將軍,分治宗室事務;金章宗發兵攻宋時曾設置平南諸號將軍,軍還而罷。明朝鎮守邊防的將領掛將軍印,如駐守雲南的總兵稱征南將軍,駐守兩廣的總兵稱征蠻將軍,駐守遼東的稱征虜前將軍,駐守宣府的稱鎮朔將軍,駐守甘肅的稱平羌將軍,駐守寧夏的稱征西將軍,駐守交趾的是副將軍,駐守延綏的稱鎮西將軍等。明清兩代,有戰事出征,置大將軍和將軍,戰爭結束則免。明朝領兵出征的總兵官臨時掛將軍印,如平賊將軍、平胡將軍、平虜將軍、征夷將軍、征虜將軍、討賊將軍、前將軍、副將軍等,事畢納印。清朝臨時派遣的軍事統帥授以靖逆將軍、揚威將軍等,班師撤回時,軍隊各歸原建制,印信繳還。
作為高級軍政官員的將軍,在某些朝代設置。漢朝的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除典領軍隊外,也常參政。魏晉南北朝時諸州郡長官加將軍名號,可開軍府,總領轄區內的軍事和民政。清朝駐防各地的軍事長官也稱將軍。見《通典·職官十·武官上·將軍總敘》。這類將軍為駐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長官,皆用滿人,分別冠以駐防地名,如江南將軍、奉天將軍、伊犁將軍等。後建新疆、奉天、吉林、黑龍江等行省,將軍改為總督、巡撫。
作為名譽職銜,將軍名號的使用尤其廣泛。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多用於諸王、大臣和地方長官的加官榮銜,將軍名號繁多,品秩不等,如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等等。隋朝初期共設翊軍、翊師、征東、征南、征西、征北、內軍、鎮軍、撫軍等四十三號自正六品至從九品的散號將軍,作為加官。另外還有員外將軍。至隋煬帝時全部罷止。自唐以後,上將軍、大將軍、將軍,或為環衛官,或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將軍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稱將軍。唐朝、宋朝時置雲麾將軍、忠武將軍、壯武將軍、宣威將軍、明威將軍、定遠將軍、寧遠將軍、游擊將軍等散階名號將軍,自從三品至從五品,用以代表武職官員的品階,並置有懷化將軍、歸德將軍等,授予內附的少數民族首領。唐朝府兵制度消亡後,十六衛將軍成為武官虛銜。宋朝將十六衛將軍置為環衛官,從四品,無定員,無執掌,以宗室、閑散武官為之,也作為武官贈典。金朝、元朝武職散官置有廣威將軍、宣威將軍、明威將軍、信武將軍、顯武將軍、宣武將軍、武節將軍、武德將軍、武義將軍、武略將軍,金自正五品至從六品,元自正四品至從五品。明朝置散階武官驃騎將軍、金吾將軍、龍虎將軍等,自正二品至從五品。清朝置建威將軍、振威將軍、武顯將軍、武功將軍,自正一品至從二品,用以封贈武職。
清朝還把將軍作為宗室爵號之一使用。清朝宗室封爵共分十二等,清制規定第九至十二等分別為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此外,太平天國軍中職官在指揮以下按炎、水、木、金、土名將軍軍銜,分正副,如炎正將軍、炎副將軍、水正將軍、水副將軍等。出征時總制以下皆聽調遣,初期定員一百人。定都天京後,又增加從一至十的排序,如炎一正將軍、炎一副將軍、炎二正將軍、炎二副將軍等,依次類推。還設有提船將軍、巡守將軍(十八員)、恩賞將軍、職同將軍(無定員)等。
❺ 中國歷史上十大將軍之陳庚
陳賡大將,湖南湘鄉人。陳庚少將湖南湘潭人
❻ 中國歷史上最強戰將。
呂布,就如你說的抄:正史三國志中呂布是飛將軍,臂力過人.世人曰"人中呂布 馬中赤兔",歷史及流傳到目前為止公認最猛男~而到了現在,在各游戲中也數他最猛,外號「不死小強」 。我想有些人就算沒有細讀三國,但也應該對關羽以及張飛的武力有所了解,一個斬顏良誅文丑,且酒溫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世之虎將也;另一個曾被關羽譽為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同探囊取物般簡易,可知其勇。而在「三英戰呂布」時,張飛獨戰呂布,戰其不倒,而關羽上場後,二人圍攻呂布,呂布依舊不落下風,而劉備一上場,呂布才退陣,未能將其戰倒,如此之三國勇將第一人,應算得上是強悍戰將。
既然你放在第一位,那麼你也很重視他.
❼ 中國歷史上的將軍、名將都有誰
中國歷史十大將軍
[NO.10]李文忠
明史載: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出身夠可以,朱元璋的親外*,隨朱一起打天下,勇冠三軍,戲勇冠諸將。也就是說就連常遇春這樣的勇將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見一斑。漠北阿魯渾河之戰,馬倒步戰,仍殺傷無數,義烏之戰,引千騎橫突張士誠部,殺傷數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戰,身被數圍,大呼奮擊,一戰破張士誠二十萬大軍,悍勇不可一世,諸候皆畏之。唯一可惜的是不得善終,死於朱元璋的猜忌之下,道理其實很簡單,雖是家族之人,終就對他不是很放心,而最放心的辦法莫過於從肉體上消滅,所以,他只好死了,沒有死於沙場,可嘆,可悲!
勇猛指數6智謀指數7總評6.5
[NO.09]馬超
字孟起,號錦馬超,長得極帥,按現代人的標准整個就一酷哥,可恨的是他不但酷,還狠,都MM們最喜歡的呀。隴右人,世居羌胡邊,以其勇深得胡人之心,號之為神威天將軍。潼關之戰是其一生中的巔峰之作,打得橫掃北方平定諸候如探囊取物一般的阿瞞割須斷袍而走,帳下諸將竟無人敢拂其鋒芒,這可是些稱雄三國的狠角呀,曹仁,夏候兄弟,張合,哪一個不是個個頂個的主兒?後兵敗投告劉大耳,鬱郁而終,殊為可憐。
勇猛指數7.5智謀指數6總評7
[NO.08]英布
又名黥布,因其曾受過秦法黥刑而得名,楚九江王,漢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是當時僅次於西楚霸王的第二號狠角色,當時號稱\勇悍\的什麼樊噲啊,夏候嬰呀什麼的碰到他基本上是一戰而定,壓根不是個。打得劉老二幾次.滾尿流,所謂傷得越痛,愛得越深,也使他下本錢拉攏英布,一旦得手,如獲至寶,可惜的是英布自投漢以後幾無建樹,還不如呆在楚那邊風光。巨鹿之戰,引數千楚兵為先鋒擊三十萬秦軍,無往不勝,悍通顯於諸候,為最終擊潰秦軍主力立下頭功,後奉項羽令坑殺二十萬秦軍於新安,擊漢之役,引軍破三秦天險涵谷關,驍勇異常,項羽大封諸候,布為九江王,殺楚懷王。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懼誅而反,擊漢楚王部,敗之,破漢荊王部,盡收其地,兵,糖,又與漢軍主力相持與甄,劉邦見其悍勇不敢應戰,固守城池,留下一對千古妙對:何故而反?劉邦問。欲為帝耳!英布答。他的想法是不錯的,可惜此時天下已定,民皆不願戰,後大戰之下兵敗身死,落得個千古罵名。
勇猛指數7智謀指數7總評7
[NO.07]史萬歲
隋初四大名將之一,出身名將世家,15歲從征,後以副將從征平定尉遲同(有一個舟之底),每戰必先登,勇冠三軍,鄴城之戰,敗勢已定之下,拔馬奮擊,大呼事急矣,吾當破之,突入敵陣,立殺數十人,方止住陣腳,後楊堅登位,以戴罪之身以涼州道帳下武將身份出征,與突利可汗定士卒何罪,願得勇士單挑以絕勝負之約,史載萬歲馳斬其將而還。突厥大驚,議和而退,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以單挑的形式決定戰局的例子,單憑此,史萬歲便該名流千古。後史以行軍總管身份隨楊素平高智慧之亂,引2000軍偏師,千里而進,歷700戰,與主力失去聯絡,皆以為其已全軍敗亡,殺傷以十萬計。後以此功加封,並進入四大之列。大斤山之戰,突厥軍與隋軍相遇,敵哨騎回報隋軍主將為史萬歲,突利可汗大驚,說道:得非敦煌斬吾勇士者乎?在得到哨騎確認後慌張撤退,被隋軍跟進斬殺萬人,其勇由此可見。結局,嘿嘿,又一個不得善終的,又一個死在自已人之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這個史萬歲昏了頭,為了替將士請功,不注意言辭用語,在朝堂之上跟楊堅對著干,有失文帝威嚴。
勇猛指數7.5智謀指數7總評7
[NO.06]岳飛
字鵬舉,相州湯陰人(河南),為宋朝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其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准則。北宋宣和中,以敢戰士應募,隸留守宗澤部下,屢破金兵,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
[NO.05]斛律光
字明月,高車族,北齊名將,出身將門,其父斛律金,官至大司馬,咸陽王,其弟為齊幽州刺史,可謂一門三傑,最初投候景(後來殺了梁武帝的那個),有人便對候景說斛律家小兒,不可使其三度為將,後奪人名,原因就是因其自小少言語,工騎射,具兵事,一郡皆服。十七歲時便生擒敵勇將,少年得志。與高歡出征,一箭射落大雕,高歡贊道:
❽ 中國古代十大將軍都是誰
1、項羽
東方的漢尼巴(一樣地苦大仇深、一樣地使過破釜沉舟、一樣地所向無敵、一樣地功敗垂成、一樣地一生只吃過一場敗仗但軍事身涯就此完蛋.連吃敗仗的年份都一樣,嗚呼!)
最佳戰例:以三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六十萬之眾
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
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巴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同呂布共類.
2、霍去病
中國騎兵戰三天才之一
西羅馬帝國的冤大頭之一
匈牙利公國助產士之一
與李世民同為排行榜中最年少得意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為大將軍衛青之甥。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而回,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余眾,開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他作戰勇猛,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曾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回答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不至學古兵法。」漢武帝為獎勵他的軍功給他建造了豪華的宅第,他卻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3、衛青 中國騎兵戰三天才之一
西羅馬帝國的冤大頭之一
匈牙利公國助產士之一
排行榜中出身最苗紅根正者(奴隸)
但考慮到其戰績有不盡完美之處,列於外甥之後
(?~公元前106)
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字仲卿 。系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幼為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為姓,入宮當差。不久被武帝升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擊匈奴,進至龍城(今內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境),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闕(今內蒙古臨河西北),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開辟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見河南漠南之戰)。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掣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支脈)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見漠北之戰)。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 。用兵敢於深入 ,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漠北大戰後未再出征。
以上二位皆有重大國際影響,是禍水西引的大功臣。觀其保證中華數百年的安泰與西歐上千年的混亂的偉大戰績,列於高位,宜也
4、班超
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但比起西邊的同行,老班簡直是天使)
以戰養戰的行家裡手
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但比他的後世追隨者強多了)
恐怕是新疆分離主義者最痛恨的歷史人物
班超(32一102),字仲升,東漢名將、外交家。扶風安陵(屬今陝西咸陽)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年)從竇固擊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殺匈奴派駐鄯善、於闐之使,廢親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鞏固漢在西域的統治。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於闐等國兵大敗姑墨(今新疆阿克蘇一帶)的侵犯,又上疏請兵,欲平定西域。從章和元年(87)到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陸續平定莎車、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姑墨、焉耆等國,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抵達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還,十四年回到洛陽,拜射聲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31年之久,平定內亂,外御強敵,保護了西域的安全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後裔。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穀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為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為軍師。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防務空虛,採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截擊,大敗魏軍,擒(一說"擒"為制服、戰勝)龐涓(見桂陵之戰)。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今開封南)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齊再度以田肦(一說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舍,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今范縣西南),大敗魏軍,殺龐涓(一說自殺),擄魏太子申(見馬陵之戰)。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6、韋睿
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韋睿
睿(公元442—520年),字懷文,南朝梁武帝時的名將。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東南)人,曾祖時遷至襄陽。宋時為右軍將軍、輔國將軍等職。指揮果斷,謀略過人。
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韋睿督軍北伐,攻拔北魏小峴城(今合肥東),隨即進軍合肥。魏將楊靈胤率眾5萬來,梁軍懼不敵,請求增兵。韋睿認為,兵貴齊心不在眾,應速與戰。遂列陣,待敵臨近,指揮猛沖,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戰艦圍攻,強弩齊發,魏軍大潰,梁軍入城,斬俘萬餘人。
梁天監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軍數十萬圍鍾離,韋睿與右衛將軍曹景宗奉命往救,率軍進屯邵陽州。隨即在敵營前,通宵達旦築成營壘,又激戰一整天,數次挫敗魏軍進攻。時值淮水暴漲,他遣將以小船載草,灌上膏油,焚燒敵橋,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鬥。在梁軍總攻下,魏軍大敗,溺死、被殺者各10多萬,被擒5萬。韋睿因功進爵為侯,任右衛將軍。
毛澤東在讀李延壽著《南史》卷五十八《韋睿傳》的批語中說:「(韋睿)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贊揚他會打仗,善於調查研究;贊揚他豁達大度,能團結幹部;贊揚他作風好,謙虛樸素,廉潔克己,等等,認為「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
7、周瑜
年輕、能幹、人又帥,風流倜儻,萬人迷一個
其戰績與韋睿相近,但命太短,事太少,看在其歷史影響份上,七吧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年,東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訪廬江東南)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為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8、徐達
明初第一名將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從南京打到北京去的主
岳飛的異世知己,可惜直搗黃龍還是沒成功,敗陣而回,還落了個岳武穆的下場,悲矣
徐達(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部攻佔鎮江(今屬江蘇)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沖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儀-- 再造唐朝者
中國古代史上最出色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理論實踐者
(697~781),唐朝傑出將領。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初以武舉補左衛長史,唐天寶八載(749),任橫塞軍使,後以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十四載,在唐平安史之亂中,任朔方節度使,由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東征,出單於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攻取靜邊軍(今山西右玉),進圍雲中(今大同),攻克馬邑(今朔州),開東陘關(今代縣東北)。十五載,率兵應援河東節度副使、知節度事李光弼,由井陘(今屬河北)進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與光弼合兵十餘萬,連敗安祿山同黨史思明於九門(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經新樂、行唐附近河段)等地。進至恆陽(今曲陽),採取深溝高壘,敵來則守、敵去則追,晝揚兵、夜襲營的戰法,使史軍疲憊後出戰恆陽東嘉山,大敗史思明及其援軍,俘斬4萬餘人,收復河北十餘郡,切斷安軍後方交通,牽制其西進,使河北戰局出現轉機。擬將進兵范陽,獲悉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與李光弼引兵入井陘。旋奉命率兵5萬至靈武,護衛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為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八月,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朔方節度使。十一月,討平進逼靈武的叛將阿史那從禮和河曲九姓府、六胡州諸部落數萬眾,解除了朔方後顧之憂。二載二月,郭子儀率兵收復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馮翊(今陝西大荔),一度攻破潼關,大敗安將崔乾佑。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奉詔引兵赴鳳翔(今屬陝西),於途中在白渠留運橋(今三原東南)設伏擊敗安將李歸仁鐵騎5000。五月,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隨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與回紇兵15萬,再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北,大敗之,斬其6萬人,收復京都長安(今西安)。十月,隨李俶乘勝東進,在回紇軍配合下,大敗安將嚴庄、張通儒等15萬兵於新店(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迫安慶緒棄洛陽退守鄴城(今安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受命經營河北。乾元元年(758),進位中書令,奉命與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各率所部共數十萬大軍聯合討安慶緒。十月,領兵渡黃河,至獲嘉(今屬河南)大破安將安太清,進圍衛州(今衛輝)。時魯炅等四節度使亦會於衛州,安慶緒傾鄴城兵7萬來援。子儀選3000弓弩手設伏於營壘,先戰後退誘安軍至壘下,伏兵萬箭齊發,安軍敗走。子儀引兵追擊,俘安慶緒之弟安慶和,拔衛州。再戰愁思岡(今安陽西南),前後斬殺3萬人,遂與諸軍連營,進圍鄴城。二年三月,諸軍與援救安慶緒的史思明5萬精兵於安陽河(今安陽北)北列陣接戰,殺傷相半;時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唐軍因無統一指揮,諸節6仁垢骼9楸菊潁右且嘁聳睾友?今孟縣南),以保東都。旋任東畿、山東、河東諸道元帥,權知東都留守。後為宦官魚朝恩讒毀,被解除兵權。寶應元年(762),太原(今太原西南)、絳州(今山西新絳)兵相繼叛亂,朝廷恐其聯絡安軍,乃封子儀為汾陽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澤潞行營節度,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出鎮絳州。子儀至絳州斬亂首及同謀者40人,太原亦效仿處置。從此河東諸鎮皆奉守法紀。不久,子儀又遭宦官程元振離間,再度被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機,攻佔河、隴廣大地區。程元振隱情不報,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京師震駭,代宗再以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今咸陽東北)抵禦。未及集兵,吐蕃率吐谷渾、黨項、氐、羌等20萬眾已渡渭水逼近長安。代宗棄長安東奔陝州,京都失守。子儀至商州(今屬陝西),收集散卒及武關(今丹鳳東南)守兵合計4000人,以雪國恥激勵將士;又以晝擊鼓張旗、夜燃火等疑兵之計,嚇退吐蕃,收復長安。二年,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仆固懷恩反唐。子儀任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朔方節度大使,出鎮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西南)。不久,懷恩反謀敗露,其部眾歸附子儀。懷恩奔靈武,又引回紇、吐蕃十萬眾攻關中,長安震駭。子儀奉詔出鎮奉天,旋充任北道邠寧、涇原、河西以東通和吐蕃使。當懷恩等部進逼奉天時,子儀布陣於乾陵(今陝西乾縣西北)之南。回紇、吐蕃知有備,不戰而退。永泰元年(765),回紇、吐蕃大軍進圍涇陽(今屬陝西),聞仆固懷恩暴死,遂不睦而分營,子儀即利用其矛盾,領數騎赴回紇營地,說服其大帥葯葛羅,並與之結盟,大破吐蕃軍,穩住了關中局勢。大歷元年(766),屯軍河中,為解決軍糧,墾田自耕。是年河中野無曠土,軍糧充裕。二年,奉命討伐叛唐的華州節度使周智光,智光部眾聞子儀發兵,遂斬智光以降。八年,吐蕃10萬余眾攻涇、邠(今彬縣),子儀遣兵馬使渾瑊出戰宜祿(今長武)失利,遂召諸將議事,不究戰敗之過,只議再戰之謀,兵分三路,相互配合,於百城(今甘肅靈台西南)、潘原(平涼東)等地連連取勝,殺獲甚眾,吐蕃敗逃。此後數年,多次遣兵擊退吐蕃的侵擾。子儀曾為削減冗官、選賢任能、輕徭薄賦、安民興國而上書。九年,年事已高,又為邊陲不寧而入朝陳諫,提出:吐蕃、黨項、吐谷渾為主要威脅,應從內地各道調精兵屯朔方各重鎮,以作防守邊疆的長遠計劃。十四年,唐德宗繼位,被尊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余官皆免。郭子儀精於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勤於職守,一身系國家安危20餘年,對鞏固唐王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10、李牧--戰國四大將之首
又一位只敗在自己人手裡的名將(末代皇帝總和自己過不去,崇幀也是)
其對後世戍邊制度有重大影響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台的。
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斗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取代他。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守,李牧謝絕,堅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再三勉強,李牧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再度到了邊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於是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勇士五萬人,射手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布滿原野,誘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匈奴單於貪得民眾財物,便率大軍入侵,李牧常設奇陣,用兩側包抄,痛擊敵人,大破匈奴10餘萬騎。接連又滅掉(衤詹)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於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並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斗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後。這一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後,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此時,泰國迅速地兼並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趙王遷二年(前 234年),秦大將桓(齒奇)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 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齒奇)兵敗潛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齒奇)(又稱樊於期)之首。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今河北平山縣),李牧出擊,秦軍敗逃,但趙的軍力損失也很大。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正遷七年(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瑞和率河間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飢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蓖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蓖,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胡三省注《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系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❾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五個將軍
按時間排名
1、孫武,注有《孫子兵法》,並且戰爭經歷豐富。治軍,謀略,外交,經濟全方面考慮的優秀軍事指揮家!
2、吳起,也注有兵書,經驗豐富,治軍,謀略,外交,經濟全面考慮的優秀軍事指揮家!不遜於孫武,另外還是一個治國內政奇才,政治斗爭高手!難得的奇才!我認為他是中國綜合能力最厲害的人!
3、李牧,是一個深得軍事思想的軍事奇才,奇正結合,軍事謀略高手。有他在白起都有點怕!可以說他不比白起差,很多人都只看到白起成功了,殺了多少人,還取名「人屠」。但是大家要看到秦國本身就很強,武器和單兵素質都不是其他國家能比的。
4、韓信,軍事謀略百年難得的天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等等經典戰役,實在厲害!可惜政治上有點白痴!
5、項羽,軍事上謀略很強,卻不屑於用,以勇猛就幾乎無敵了,要不是有韓信,劉邦還真的要屈服於他的淫威之下!
6、衛青,霍去病,以前老是以為李廣多厲害(都是司馬遷害的),現在了解的多了才知道,李廣在這兩位面前就像一坨屎💩(抱歉,說臟話了)。這兩位兼具勇武、謀略、治軍、政治智慧於一身的奇才!騎兵戰的高高手!
7、李靖,大唐軍神,李世民自己就是個軍事奇才,但是他很佩服李靖,將他稱為是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一樣的厲害人物!可見著實了不起!
8、岳飛,(我喜歡這個字,看起來有氣勢,這才陪得上岳將軍),誰說步兵不能打騎兵?要看是誰了!要是北宋軍隊全部交給他,金人打得贏嗎?成吉思汗都後悔出生晚了,不能見識他的本事!
9、成吉思汗·鐵木真,了不起,了不起,了不起!完了。
10、徐達,明初元帥,驅逐韃虜。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從南方打到北方,從南方一統天下的。還有什麼好說的?
從這些人裡面挑吧!
❿ 一個中國古代的將軍
用了度娘 谷哥 必贏 都找不到浪費我15分鍾,樓主!只能從地方史野史找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