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教育歷史論文網

中國教育歷史論文網

發布時間:2021-02-25 17:50:28

A. 有哪位大神寫過或讀過關於中國近代史教育問題

樓主問問題的方向就不對,什麼近代教育問題
應該是我國現代社會關於中回國近代史答的教育不足的問題
三千字的論文,我沒耐心寫,也沒現成的,你自己寫吧
上中國論文網查查關鍵字,搜到了,看看。每個大學圖書館的電腦聯網里都有論文庫的吧,自己去那搜索去,比來這里等要快。

B. 中國教育發展史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下的教育改革

(一)恢復民國初年的教育宗旨,廢除讀經科,提倡民主科學的新教育

袁世凱倒台後,范源濂為教育總長,他表示要切實實行元年所發表的教育方針。1916年9月,教育部撤銷1915年頒布的「教育綱要」。10月,教育部頒布《高等小學校令施行細則》,刪去了「讀經」及有關內容。1917年5月,憲法審議會否決了將孔教定為國教的提案,並撤銷了1913年憲法草案中所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的條文。學校的教學開始加強科學教育,重視實驗作業,增加了實用和職業的教學內容,民國初年所制定的教育方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

(二)確立男女平等教育權

新文化運動在反對舊禮教、舊道德的同時,積極地宣傳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思想,主張男女有平等受文化教育的權利,主張男女同學。按1912年所定學制,只規定初等小學可以男女同學,到1915年,袁世凱公布《國民學校今》中,只准許小學一二年級內男女合班上課,三年級以上,男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新文化運動興起以後,由於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逐步解決男女教育平權的問題。1917年10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第三屆會議,向教育部提出推廣女子教育的議案,要求增設女子高等小學、女子中學等。1918年6月,教育部通過各省區酌量地方情形,分別辦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請推廣女子教育案」。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首次招收女生,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也開始招收女生。1921年以後,各大學都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學。中學實行男女同學雖然較為遲緩,但一些比較進步的中學如廣東的省立中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屬中學,也實行了男女兼收,甚至同班的辦法。這些措施,盡管距真正的男女平等教育還有相當的距離,但已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兩千多年以來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狀況,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三)學校教學採用國語和白話文

新文化運動,提倡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提倡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等新文學,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品,為學校教育提供了許多國語教材和課外讀物。於是,教育界人士強烈要求學校教學採用國語和白話文。1917年10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年會議決《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語言統一案》,要求教育部速定國語標准,並設法將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區,以為將來小學改國語之預備。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當時,在北京,蔡元培等創辦的孔德學校自編了國語讀本,江蘇省自行通過「各學校用國語教授案」,開始用國語教材。中華書局出版的《新式教科書》,也用了一些白話文。在這種形勢下,教育部於1920年明令公布,小學一二年級國文改為語體文,並規定至1922年止,凡舊時所編的文言教科書一律廢止,改為語體文。中學各科教科書,隨之逐漸用語體文改編,高等學校的講義,也採用了語體文。這樣,大、中、小學文言文教材逐漸地被淘汰。這是中國教育史上一件重大的改革。

(四)大學的改制

蔡元培1917年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後,即著手對北京大學進行改革。他提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收的辦學方針;聘請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李四光等著名學者到校任課;改革預科,調整專業,將學門制改為學系制度;將年級制改為選科制,實行學分制;改革學校管理體制,設評議會,實行民主管理;籌設研究所,組織各種研究會,鼓勵科學研究;首先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學;採用白話文講義,幫助學生辦刊物,成立各種學會等。這些改革,使北京大學思想活躍,氣象一新。北京大學的改制,引起全國高等學校的反響,有些做法當時即在北京專門以上學校校長會議上議決照辦。以後,各大學也逐漸按北京大學的制度辦理。

(五)各種教育思潮的涌現和各種教育團體的建立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民主與科學旗幟鼓動下,教育界思想也十分活躍,涌現了平民教育、工讀教育、職業教育、實用主義教育等多種進步教育思想,建立起不少教育團體。主要有1915年在美國建立,1918年遷回國內的「中國科學社」,1915年由各省教育聯合會及特別行政區教育會代表組成的「全國教育會聯合會」,1917年由國內教育、實業界知名人士發起成立的「中華職業教育社」,1921年冬由實際教育調查所、新教育共進所、新教育編輯所合並成立的「中華教育改進社」,1923年成立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等。這些教育團體從不同的方面開展教育改革運動,對1922年學制改革。對當時學校教育的發展影響很大。

二、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教學改革實驗

(一)試行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

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分別是用以測量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學習成績的方法。起源歐美,五四時期被介紹到中國。1918年江蘇省立師范附小主任俞子夷編《毛筆書法測驗》,為中國編制測驗之始。1920年廖世承、陳鶴琴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用智力測驗考試報考學生。1922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心理教授麥柯爾來華,與東南大學及北京各大學師生合作編了智力與教育測驗約30種。後陸志韋又訂正法國比納—西蒙量表,共包括65個測驗。同時國內各地舉行智力測驗與教育測驗實驗。1923年中華教育改進社在社內設立「施行教育心理測驗講習會」。1928年中華職業教育社設測驗部,江西省教育廳設江西兒童智力測驗局並在南昌、九江及各地舉行測驗,1931年6月「中國測驗學會」成立,並發行「測驗雜志」,但因「經費支細,致工作未能如期完成」[1]。後來有關這方面的活動,除師范院校設有「教育測驗與統計」課外,在30年代就已經消沉下去了。

(二)推行設計教學法和實驗道爾頓制

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都是作為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學法介紹進來的。

設計教學法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教育哲學系主任克伯屈等人所創,1917年輸入中國。1921年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曾議決過「推行小學設計教學法案」。1927年中華教育改進社邀請設計教學法的中心人物克伯屈訪華,在上海、北京等地講演並大力介紹設計教學法。一時這種教學法頗為風行。當時設計教學法實驗主要採用不分科的「作業中心的大單元教學」和分科的「設計式的各科教學法」兩種形式進行。

道爾頓制為美國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在美國道爾頓市道爾頓中學所創,從1922年起中國開始介紹道爾頓制。最早實驗道爾頓制的是上海吳湖中學,以東南大學附中等校的實驗最著名。據統計,到1925年全國實驗此法的中小學有57所。1925年柏克赫斯特來華講學,擴大了道爾頓制的影響。

1931年美國教育家華虛朋來華,介紹文納特卡制,這是一種道爾頓制和設計教學法混合的教學制度,曾在當時陳鶴琴主持下的工部局小學試行,對某些學校的教學有過一定影響。

(三)改教授法為教學法

清末以來關於學校教學方法的問題,一直稱為「教授法」。陶行知首先在南京高等師范提出改教授法為教學法。陶行知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來些知識,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陶行知這個觀點後來發展成為基於杜威的教學觀點而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但是當時他提出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帶普遍性的同題,作為教學規律和科學概念「教學法」比「教授法」更能反映教學過程的實質,所以為教育界所接受,此後,均將教授法改稱期「教學法」。

此外,這時一些學校還開展對各科教學法的研究。1927年各省市有專設實施小學者,明確規定其任務為實驗新的教學方法。不過這些實驗都比較零碎,成果不大。

三、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

(一)中華職業教育社的農村改進實驗區

最早提出劃區實驗農村教育的是中華職業教育社。1925年8月黃炎培曾提出一個「山西劃區試辦鄉村職業教育計劃」,隨之職教社又提出「試驗農村改進計劃」。目的是:「期以教育之力,改進農村一般生活,以立全社會革新之基。」在列舉的2I項事業中,第一是「研究改良農事,推行試驗有效之農作方法」。第二「研究增進工藝效能」。第三「推行義務教育,凡學今兒童,不論男女設法使之就學」。第四「對年長失學者,施以平民教育」等[2]。並於1926年7月以滬寧線上崑山的徐公橋為第一試辦區域。辦法是在徐公橋成立鄉村改進會,下分總務、建設、農藝、教育、衛生、娛樂、宣傳7部,試驗期6年。1928年開始試驗,主要工作為:建立農藝試驗場,設立農具農產品陳列室,散發改良種子,組織信用合作社,借低利貸給農民,建立公共診療所等;教育方面,建立4所公立小學,2所私立小學,2個流動教室,開辦夜校(教材用《農民千字課》,加授農民常識、公民常識、鄉村信條),以及建立閱書室,立格言牌,舉行露天識字、講演等。於1934年試驗完畢交地方辦理。

此外,中華職業教育社還在鎮江黃墟、吳縣善人橋、滬郊等地辦理過農村改進實驗區。為了培養從事農村改造工作的人材,職教社在徐公橋辦了講習所。1933年秋在滬西清河涇創辦農村服務專修科,在浙江餘姚縣諸家橋辦了「浙江諸家橋農村改進試驗學校」。

中華職業教育社想通過農村改進的辦法來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當然是改良主義的幻想。不過職業教育社的農村改進區把發展生產,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位,採取「富政教合一」的方針,這是它的獨特之處。

(二)陶行知創辦的鄉村師范和山海工學團

1926年陶行知為中華教育改進社起草《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提出:「我們的新使命,是要徵集一百萬個同志,創設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合起來造成中華民國的偉大的新生命」[3]。為了實現這個理想,陶行知在1927年創辦了曉庄中心小學、南京試驗鄉村師范學校,1929年3月改名曉庄學校。

1932年陶行知草擬了《鄉村工學團試驗初步計劃說明書》,提出工學團要把工場、學校、社會打成一片;實施六大訓練,即:普通的軍事訓練、生產訓練、科學訓練、識字訓練、民權訓練和生活訓練。同年,他在上海與寶山之間籌辦了山海工學團。山海工學團包括青年工學團(青年夜校後改為共和茶園)、兒童工學團(兒童識字班)、婦女工學團、棉花工學團、養魚工學團和山海木工場等。兒童工學團採取小先生制,還把失學兒童組織起來,採取大的教小的,會的教不會的辦法,叫自動工學團。學習內容主要是陶行知編的《老少通千字課》。此外工學團還修路、築魚池的堤,辦紅廟信用兼營合作社。1937年,由於抗日戰爭,試驗停止。

陶行知所提倡和實驗的鄉村教育,雖然提出了六大訓練,但實際上他的著重點在於普及識字教育。曉庄師范是有影響的學校,自此全國各省開始創辦鄉村師范。

(三)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的定縣試驗區

1926年10月「平教會」選擇河北定縣翟城村作試驗區。1930年「平教會」總會成立縣實驗區,並系統地提出其鄉村教育觀點。針對中國農村的問題是農民的「愚、窮、弱、私」,主張實施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採取學校式、社會式和家庭式三大方式。1932年晏陽初替蔣介石擬定了《縣政改革方案》。1933年河北省政府將定縣作為縣政建設實驗區,設縣政建設研究院於定縣。「平教會」實驗部主任亦即縣政建設研究院的實驗部主任兼定縣縣長。「平教會」還在湖南、四川、廣西等地開展過平教實驗,取得不少成效。

(四)梁漱溟的「鄉村建設」

梁漱溟認為中國社會自古以來不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只是一個「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社會,倫理關系是人的「天然基本關系」,鄉村是倫理社會的基礎,從而提出了改造社會要從鄉村著手的「鄉治」主張。這就是梁漱溟「鄉村建設」的出發點。辦法就是由「鄉村運動者」,通過政教合一的途徑,用鄉農學校去實行對農民的精神陶冶、自衛訓練和生產知識等的教育。

1929年由河南省政府決定,在河南輝縣創辦「河南村治學院」,由梁漱溟任教務長,設農村組織訓;練和農村師范兩部,培養基層政權人員和鄉村教育人員。1931年在山東省政府支持下在山東鄒平辦鄉村建設研究院,培養鄉村服務人員和實施鄉村建設的試驗區。1933年3月山東省政府劃鄒平、荷澤兩縣為縣政建設實驗區,兼鄉村建設實驗區。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就與兩縣政權合而為一了。由縣政府下辦學公文,在各區組織鄉農學校校董會,開辦鄉村學校。鄉農學校分初高二級,對象包括青少年兒童、成人、老年人和婦女。內容主要為兩類:一類是各鄉農學校共同課程,如識字、音樂和精神講話等;二類是因地因校制宜設置的課程,如自衛組織、自衛訓練以及有關生產技術等。

(五)邰爽秋的「民生本位教育實驗」

邰爽秋是「民生本位教育」的倡行者。針對中國當時貧窮愚昧狀況,他主張「救國先救窮,教民先教富」,把發展人民生計、改進人民生活作為民生教育的出發點、中心和歸宿。從1933年開始,邰爽秋及「念二運動促進會」、「中國民生教育學會」先後在滬西農村、重慶巴縣農村等地開展民生本位教育實驗十幾年。基本做法是:以「滬西農村念二社」和巴縣「中國民生建設實驗院」為實驗機關;以全體工農民眾為教育對象;以發展民生的經濟活動為經,以文字、公民、休閑、自衛、救國等教育活動為緯;實行「經濟分團」、「混合教育」、「就地施教」、「全年施教」等教育組織制度;採用互教互學、自教自學、巡迴教學和綜合教學等方式方法;堅持知識技能並重,讀書做工兼顧,提高工農民眾文化素質,培養農村建設實用人才。民生本位教育實驗適應了當時中國農村經濟、文化、教育狀況及其發展需要,效果顯著。

看看這個是否是您所需要的。
不存在的共和政體:1912-1937
http://book.ifeng.com/section.php?book_id=739&id=49727
外國資本與近代中國經濟(1912—1949)
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historystudies/200604/3798.html
民國經濟史 (1912-1949)——「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之二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05
基於制度變遷視角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1912-1937年)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3/27/167051.html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5xdh/810978.htm

C. 論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中國教育

需要可以去知網、維普、萬方、超星等等找找。

D. 歷史論文,中國的教育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名人是通過學習詩歌與兒歌接受啟蒙教育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很小便在母親指導 下接受詩歌啟蒙。他從五六歲開始學詩,到了九歲,已經能夠「諳識聲韻」。十六歲便寫出「離離原上草,一 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千古名句。柳宗元四歲開始由母親口誦,進行詩歌啟蒙,不久就能背 誦十四首古代辭賦,為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自幼在父親親自指導下熟讀《詩 經》《楚辭》,學習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淵明等詩人的作品,並開始作詩。明代詩人吳孺子一生喜好《離 騷》,他的愛好與幼年所受教育密切相關。據說,在他小時候,父親對他進行啟蒙,一反當時用「經史」作教 材的傳統,「獨授杜詩一編」,「遂好為詩」,培養出了學詩的興趣。清代著名詩人和畫家、「楊州八怪」之 一的鄭板橋,從三歲開始由父親教識字寫字,五六歲就學讀詩背詩,十歲時就能與老師用詩唱和,而且應答如 流,受到老師稱贊。
詩歌不僅有利於開發兒童的智力,同時對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也有重要意義。宋代偉大愛國詩人 陸游,自小受到父親陸宰的詩教,陸宰不但教兒子吟詩,作詩,並且聘請了如曾幾這樣一些具有愛國思想的詩 人作兒子的老師。陸游從師長那裡學到了作詩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曾幾等人教育影響下 ,他投入衛國抗金的火熱斗爭,寫出許多反映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光輝詩作,成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青少年時代也曾受到詩教的陶冶,當時著名詩人江萬里對他的影響尤為深刻。江萬里不 僅用自己創作的詩實施詩教,而且用一個愛國詩人的廉潔、正直的人格教育他。江萬里以身殉國的壯烈行動, 深深地感動和教育了年輕的文天祥。文天祥後來寧死不屈,英勇就義,這種堅強性格和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都是與他的老師江萬里的教育影響分不開的。
明末愛國學者顧炎武小時候,也受到詩教陶冶。母親王氏為他朗誦和講解愛國詩人於謙的《石灰吟》一詩 ,對他形成堅強不屈的愛國性格起了重要影響。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成長也與詩教陶冶有關。其父夏允彝在 反清斗爭失敗後,留下一首充滿愛國激情的絕命詩,對夏完淳的教育特別深刻。使他抱定繼承父志、抗清到底 的決心,在斗爭中成為一名愛國詩人和少年民族英雄。
用詩歌教育孩子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容易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詩歌音調和諧押韻,琅琅上口,適合朗誦和 背誦,不但讀起來給人以快感,而且又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詩歌形象鮮明,富有意境,語言精煉,一字一 句都有顯著的色彩,詞語組織配合又非常嚴密,於短小篇章中,蘊含豐富的思想內容,不但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而且能使孩子於不知不覺中啟迪思想,開擴胸襟,形成開朗樂觀、豁達開闊的好性格。
由於詩教在教育年輕一代中存在許多突出優點,所以它一直受到許多有遠見的家長與教師的重視,成為教 育與教學的重要形式。古人進行詩教,一般採取兩種形式:一種是選用前人詩作,對後代實行詩教,這種方法 從孔子開始一直被後人延用。大約從唐宋開始,不少詩人學者從古代詩歌中選編那些內容健康、語言淺顯明快 的詩作,用做對兒童啟蒙的教材。某些重視家庭教育的家長,為了有針對性地教育子女,還自編詩歌教材對孩 子進行詩教。
進行詩教,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選擇好可以用於啟蒙教育的詩歌。選擇的標准,我們可以根據中國古代教子 實踐歸納出這樣幾條基本經驗:
一.必須選擇那些能夠為兒童樂於接受,容易為他們理解的詩篇。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學習黃遵憲的曾祖母 的教育經驗。相傳近代卓越的愛國詩人黃遵憲自三歲開始就由曾祖母撫養。黃遵憲的曾祖母出身知識分子家庭 ,酷愛民間文學,尤其喜歡聽當時流行的彈詞。她在黃遵憲剛剛學會說話時就開始用兒歌對黃遵憲進行啟蒙。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前一口塘。放個鯉魚八尺長 。」這樣格調明快,輕松而又富有想像力、充滿生活情趣的兒歌,給童年黃遵憲留下了深刻影響。對啟發他的 智力,陶冶他的情操都有積極作用。黃遵憲的父親是一位在當時頗有名氣的詩人,他不但以自己詩人氣質和性 格給幼年黃遵憲以「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而且特別注意用詩歌啟發孩子的智慧。他有意選擇與搜集像《千家 詩》那樣的琅琅上口而又通俗易懂的詩讓兒子學習和背誦。在曾祖母和父親的啟蒙教育下,黃遵憲很小就酷愛 詩歌。他在十歲那年,塾師以詩句「一路春鳩啼落花」與「一覽眾山小」為題讓學生作詩,黃遵憲即寫下「春 從何處去?鳩亦盡情啼」以及「天下猶為小,何論眼底山」這樣令當時家鄉一帶名士們有口皆碑的詩句。
二.必須選擇內容健康, 能夠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詩篇進行啟蒙。清代的鄭板橋為了對兒子進行啟蒙 教育,曾經特意為兒子抄錄了一些思想進步、內容健康的民謠,用做教材。例如: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得放腳眠,蚊蟲葛蚤出。」
鄭板橋抄錄這些具有人民性的民謠用以教育子女,目的是讓兒子了解民眾疾苦,自小培養關心群眾改造社 會的報國之志,懂得怎樣做人。
宋代王安石常常用抄詩的形式,規勸子弟奮發努力。他的弟弟王安國小時喜歡騎馬擊劍,不愛讀書,王安 石多次勸他珍惜年華,可是他依然成天游盪,無心學業。因此,王安石就抄錄了一首前人所作《時光》詩,貼 在弟弟的書房裡。詩中寫道:
江無回頭浪,人無再少年。
年華若虛度,老來恨不淺。
時光容易逝,歲月莫消遣。
碌碌而無為,生命不值錢。
相傳王安國看了這首詩,痛悔自己過去虛度年華,碌碌無為,決心從此振奮起精神,使生命更有意義。在 哥哥王安石的鼓勵與幫助下,他一心寒窗苦讀,終於中了進士,受到朝廷重用。
還有一次,王安石為了鼓勵外孫勤奮學習,就在外孫的書案上抄寫了兩句樂府歌辭:「少壯不努力,老大 徒傷悲!」王安石的外孫看了這兩句詩,從此抓緊時間學習,學問大進,後來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另一種詩教形式是師長親自為子女創作「教育詩」,這種形式較選用前人詩作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相 傳大詩人陸游就經常使用這種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翻開陸游的詩集,在他留下的九千多首詩中,大約有一 百多首都是寫給孩子的。為了教育孩子認真讀書,繼承他的詩風,當他看到七歲的兒子創作了一首詩時,欣喜 地寫詩對兒子進行鼓勵:
喜見吾家玉雪兒,
今朝竹馬繞廊嬉;
也知笠澤家風在,
七歲能吟病起詩。
為了向孩子們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傳授學習方法,陸游用詩告訴孩子們:「通經本訓詁,講字極聲形。 」「文能換骨余無法,學但窮源自不疑。」為了教育兒子明確學習目的,告訴他們讀書不是為了作官,而是為 了救國救民,他寫道:「萬鍾一品不足論,時來出乎蘇元元。」他特別注意用詩教陶冶孩子性格,使他們形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他告訴孩子,一定要學以致用,身體力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 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書生事業期千載,得喪從來未易評」。有一次,當他的兒子子@①向他請 教作詩方法時,他特意創作一首《示子@①》的教育詩,總結了自己學詩的體會。詩中講到他開始學詩,只注 意技巧和辭藻,走過一段彎路。直到中年以後才漸漸窺見到廣闊的意境,有了深刻體會。他明確地指示兒子: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意思是說:你果真要學習寫詩,應該首先在詩歌以外,書本以外多下功夫。這 是大詩人陸游留給後代的至理名言。
陸游還經常教誨孩子要保持和發揚陸家的優良家風:「汝曹切勿墜家風。」在他的詩里,多次把他的家風 內容向子孫交代,還希望能為諸孫作出榜樣:「夙夜常相勉,諸孫待典型。」
尤為可貴的是,陸游一生堅持不懈地用愛國思想教育子孫後代,直到病危還寫下一首《示兒詩》:「死去 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七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重讀這首《示 兒詩》時,仍然為詩人的偉大愛國思想所感動,可以想見,它對於陸遊子女的教育是何等深刻了。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千百年來不僅留下了豐富的具有人民性的古典詩詞可以用於詩教,老一輩無產階級 革命家創作的許多充滿革命激情的「教育詩」也是用作詩教的好教材。有條件的師長還可以像革命老人徐特立 那樣,針對孩子的實際問題,自己創作詩歌對他們進行教育。這種教育方式生動活潑,很受年輕人歡迎,只要 運用得法,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個性發展必將產生重要影響。

E. 中國歷史 教育從古到近的變化

詳細?打出來得繞赤道N周·····給你個大概
孔子(包括他的兒子,孫子,曾孫子,重孫子····)教詩書禮儀,辦民間學校。你讀完了,發張「儒家正式弟子」的畢業證給你(類似現在的大學文憑,沒它不行,沒有它用人單位不鳥你,有了也沒幾個人信的。)
然後齊國創辦國家學校: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於齊桓公。稷下學宮實行「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無官守,無言責」的方針,學術氛圍濃厚,思想自由,各個學派並存。人們稱稷下學宮的學者為稷下先生,隨其門徒,被譽為稷下學士。
至於春秋戰國選拔人才的方式很簡單:會游說,有本事。或者推舉。有很多方式。沒有專門的考試來選拔人才
漢代:察舉制。前 196 年,漢高祖劉邦下求賢詔,令從郡國推舉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漢代察舉制度的先河。把察舉製作為選官的一項制度是從文帝開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 178)漢武帝進一步把察舉發展為一種比較完備的選官制度。一是對於察舉人才的標准有了明確的新規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舉,開創了以儒術取士的標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學問、法令、謀略四個方面的內容。三是察舉分歲舉和詔舉兩類。歲舉為常科,每年推舉。科目有孝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和秀才。以後隨著政治日益腐敗,察舉不實的現象漸趨嚴重。到東漢晚期,已成為豪強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網羅人才的作用。
簡言之:比起春秋戰國比較有突破,但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個人覺得不合理,限制了學說的發展,限制了讀書人的方向。大家都當孝子,讀四書五經了,誰還去發張科學?所以四大發明等等很多了不起的東西,在中國的使用很局限,包括以後很多的科學研究都沒有深入。在古代學理科(還不能使春理,四書五經照樣要讀!),只能混個吃不撐餓不死的小職,聰明人很少會去做的····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首創,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它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簡言之:有家世就能當大官!沒家世,沒背景的,朝為田舍郎,暮還為田舍郎。就算你智商跟愛因斯坦一樣,學識更孔子不相上下也是田舍郎!所以非常不利於人才的選拔,打擊讀書人積極性。這種選拔制度下的教育我想不會有多發達。
隋唐:科舉制度。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元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中落時期(蒙古人不著重開科取仕,滅宋後一度不舉辦科舉,至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才再次開辦。蒙古蠻子,狗咬摩托不懂科學!)
明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相當鼎盛,鼎盛到八股取士。有一次的出題:以論語中「。」(句號)為題,狀元爺的文章開頭第一句就是:「聖人雲前空空如也」)八股取士,很郁悶的,你寫文章必須按那模式來(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你想想自己寫論文的時候就知道是什麼滋味了····
清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滅亡(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
簡言之:統治者很聰明,把讀書人牢牢束縛在了書本上,穩固了自己的統治。你造反不就是為了過好日子,當大官么?造反那得多危險啊!不用那麼麻煩了~乖乖讀書就可以了。讀的還是四書五經,天天都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天地地的,讀著讀著自己就暈了,還反什麼?你要愛讀別的也行,但是我不考,你讀了也白讀!畢竟「傻X」是很少的。在這種模式下的「人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限制了中國科學,甚至是科技的發展,拉大了與西方國家的距離。禁錮人性,所有人相信君權神授,奴役人民,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張,阻礙世界文明的進程。是一種腐朽,落後的教育制度。
後期的洋務運動等,興辦新式學堂,鼓勵學生外出留學,學習西方教育制度。是先進的,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帶有濃重的封建主義色彩,導致了教育變革的不徹底。
再後來的中華民國時期的教育排到了世界第三,簡直就是質的飛躍。民國辦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鑒和學習。我就不廢話了
再再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大革命(教育倒車啊···),上山下鄉,廢除高考到回復高考,大家都比較熟悉,我也就不一一點說了,網路一下就OK。

後記:我之所以講古代的時候先講考試制度再總結教育,只因為我覺得如果單說教育是很空洞的,若沒有選拔制度的限制的教育制度可能又會是另一番樣子。
原創啊!!累的我啊·····

F. 發表教育教學論文網站有哪些

發表抄教育教學論文網站:中華權威論文網你可以去看看。
《教學與管理》、《教育探索》、《職教論壇》、《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版、《職業技術教育》、《中國教育技術裝備》、《教育藝術》、《中國科教創新導刊》、《教育教學論壇》、《科教文匯》、《時代教育》、《新課程》、《陝西教育》。。。。。。。

G. 中國古代教育歷史論文3500字

為了探討和掌握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論文進行分類。內由於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容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 另外還有一種綜合型的分類方法,即把論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專題型
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直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

論辯型
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借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

綜述型
這是在歸納、總結前人或今人對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介紹或評論,從而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論文。

綜合型
這是一種將綜述型和論辯型兩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寫成的一種論文。

H. 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歷程論文4000字

您好,可以安排各科學術論文,包修改,免費後期服務,信譽保證,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望採納!!!

I. 中國教育教學研究會獲獎論文CN01-0732948怎麼查不到

這個cn+數字是期刊的刊號么?國際刊號還是國內刊號,可以在出版總署去查到具體的期刊,在找具體的論文稿件。論文發表方面有什麼問題的話可以找原上草論文了解。

J. 中國教育近代史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新式學堂的創立和中國第一個近代學制「癸卯學制」的頒布實施,新式課程開始進入課堂,中國教育史學科被列為大學堂和師范學堂的正式科目。起初多引進外國的教材或講義,主要是翻譯、編譯、譯述日本學者的《內外教育史》、《東西洋教育史》、《支那教育史》之類的著述。同時也在開始籌劃、著手自編教材。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黃紹箕於1902年至1904年著手准備,1906年擬就大綱,而後由柳詒徵於1910年5月撰成的中國人自編的第一部《中國教育史》。
辛亥革命勝利後,中國頒布了第二個新學制「壬子癸丑學制」,中國新教育向前推進了一步,新式學堂的數量、規模、類型有了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學校教材需求大增,中國教育史的研究著述和教材編寫再度活躍。除繼續編譯日本學者的著述外,中國學者的著述也有所增加,如楊游的《教育史》(商務印書館1914年版)、李步青的《新制教育史》(中華書局1915年版)、佚名的《中國教育史講義》(未署明出版單位及時間)等。最值得注意的是1914年留美學者郭秉文於哥倫比亞大學完成的博士論文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cation,由周槃譯述,以《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之名由商務印書館於1916年出版。該書原由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出版,美國著名教育家孟祿作序,中文版又有黃炎培作序,影響頗大。郭秉文自稱其撰著目的在尋求歷史借鑒,「正言之,為模範,為指南;反言之,則亦前車之覆轍也」。該書雖為教育制度通史,重點卻在研究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第一次將中國近代教育納入教育史研究范圍之內,可謂開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之先河。

在五四愛國運動推動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掀起新的高潮,民主、科學的新文化教育思潮波瀾壯闊,各種教育思潮、各類教育實驗紛紛亮相和開展,特別是以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和民本主義教育思潮為代表的美國教育對中國教育影響的加深,以及馬克思主義學說和教育理論的傳播,為中國近代新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內容。隨著1922年「壬戌學制」的頒行,中國教育史學科的發展進入一個空前繁盛的階段,在不足二十年的時間內,中國教育史的著述數量大增,種類繁多,研究領域擴大,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充實,研究方法也有新的進展和突破,整體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王鳳喈《中國教育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25年版,一說1928年版)、陳青之《中國教育史》(1926年出版上卷,1934年完成中、下卷,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陳東原《中國教育史》(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此外,還有周谷城《中國教育小史》(上海泰東書局1929年版)、黃炎培《中國教育史要》(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余家菊《中國教育史要》(中華書局1934年版)。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李浩吾(楊賢江)著《教育史ABC》,是一部史論性的教育史著作,獨具特色,被公認為是中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編著的教育史論著。
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近代教育史的研究引起了更多關注,形成中國教育史學科研究中的一個熱點,並且使中國近代教育史成為一個專門的、獨立的研究領域。除一般中國教育史普遍涉及近代部分外,還大量涌現出一批專門研究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的著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中華書局出版的舒新城的《近代中國教育史料》(1928年版)、《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1929年版)、《中華民國教育史料》(1931年版)、《近代中國留學史》(1927年版)、《中華民國之教育》(1931年版),以及周予同的《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4年版)及其書中所附之「中國現代教育紀事年表」。此外,還有陳翊林的《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年版)、庄俞、賀聖鼎的《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4年版)、丁致聘的《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紀事》(南京國立編譯館1934年版),還有大量有關近代學制、教育思潮、教育行政、女子教育、地方教育等專題研究和論著。

閱讀全文

與中國教育歷史論文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