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中國歷史上,南宋和北宋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金國入侵,徽欽二帝被俘,北宋亡,宋高宗趙構繼承皇位後定都浙江臨安(今杭州),臨安在舊都汴京南,故史稱南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開國時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雖在軍事上積貧積弱不敵北方鄰國,先於1127年使徽、欽二宗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戰中亡於蒙古.
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與南宋共稱宋朝,又稱兩宋.北宋一朝乃由趙匡胤代後周開始,掌控了黃河流域以南一帶地區,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後,第一個出現的統一朝代.北宋政權先後與遼、金、西夏對峙.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滅亡.共歷九帝,16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和金朝為並存政權.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
Ⅱ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朝代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朝代嗎?這個呢,我們只能說,北宋那個時候的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相對來說,那個是我們中國比較繁華的時候。
Ⅲ 北宋歷史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開封(今屬河南),其創建者為宋太祖趙匡胤。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王朝。它於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定都開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使北宋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危脅之中
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死,七歲的恭帝繼位,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率軍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取了皇位。趙匡胤即位後,仍定都開封,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經過十餘年的南征北伐,趙匡胤消滅了後周藩鎮勢力的反抗,攻滅了荊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宋太宗趙即位後,招降割據吳越的錢,平定北漢。於是自安史之亂以來,二百多年的封建軍閥割據局面基本上結束。北宋疆域東、南臨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遼接壤,西北至今陝西白於山、甘肅東部、青海東北部與西夏、吐蕃毗鄰,西南與越南接界。
北宋共歷九帝,前後一百六十八年。這長達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階段中,可劃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
前期(公元960年-公元997年)即宋太祖、宋太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北宋統治者除了致力於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之外,著重在政治、軍事和經濟制度方面進行改革,以確保宋朝統治長治久安。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一是軍制改革。取消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職務,朝廷設樞密院掌管調動軍隊,但無統兵權。三帥統兵權和樞密院調兵權職責分明,相互制約,直接對皇帝負責。軍隊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將帥常調,以防止官兵「親黨膠固」。二是行政改革。宰相下設數名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以分其軍、政、財三權,使宰相無法獨攬大權。對獨霸一方的節度使,採取「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辦法,逐步從地方調回都城任閑職,其原領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對朝廷負責。規定地方財政每年賦稅收入,除支度給用外,凡屬錢幣之類,「悉輦送京師」。經過改革,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強化。這對政治穩定,結束分裂局面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高度中央集權也帶來「強干弱枝」,地方權憲太小,軍隊戰鬥力削弱等消極後果。
中期(公元998年-公元1099年)即宋真宗至宋哲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是北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由於實施兩稅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經濟制度,從而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的增加,墾田面積的擴大,鐵制工具製作進步,耕作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種類和產量倍增等等。據統計,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北宋戶籍上有523萬多戶,而到宋仁宗嘉八年(公元1063年),北宋戶數已逾1246萬多戶。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耕地有3億多畝,而至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增至5.2億多畝。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北宋的造船、礦冶、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在生產規模和技術上都超過了前代。商業市場打破了舊的格局,大小城鎮貿易盛況空前,紙幣的出現及廣泛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時期也是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時期。尤其是聞名於世的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葯三大發明,開發和應用主要是在這個階段。然而,這一時期也是社會矛盾日益嚴重的時期。軍隊數量猛增,官僚機構龐大,土地兼並加劇,使國家財政連年虧空,出現積貧積弱的局面。對此,宋朝政府也試圖進行改革,以扭轉危機四伏的局面。北宋改革影響最大的是宋仁宗時期的慶歷新政和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結果,兩次改革收效甚微,北宋逐步走向衰落。
後期(公元1100年-公元1127年)即宋徽宗、宋欽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階段。由於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眾多的農民傾家盪產無以為生,紛紛起事反抗暴政。其間以方臘、宋江先後領導的起義影響最大。內憂不已,外患又起。北宋長期與遼、夏、金爭戰不休。與西夏戰事剛止,金軍又大舉南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攻佔開封。次年二月六日,廢宋帝,北宋亡。
北宋經濟狀況
北宋時期的社會經濟非常發達,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北宋社會經濟生產總值達到了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八十。
農業發展
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推廣有很大的發展。 當時,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來灌溉,同時,比龍骨翻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車賦》有「器以象制,水以輪濟」之句,就反映了這種有輪軸、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動的筒車。北宋政府兩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區推廣「踏犁」。「踏犁」是一種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個勞動力的功效相當牛耕的一半。這對畜力不足地區解決耕田的困難起過一定的作用。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制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所謂「用糞如用葯」。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系,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宋太宗時,在河北地區修作陂塘,並修築長六百里的堤堰,設置斗門,引淀泊水灌溉,種植水稻,獲得豐收。 清明上河圖局部1
南方地區水利興修的成績更為顯著,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錢塘江堤、西湖等處。如錢塘江堤前後修築多次,以真宗時所修最有成效。這次修築,吸收五代時的經驗,把石塊裝在竹籠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樁,增強了阻擋海潮沖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餘頃,年久堙廢。 哲宗時,蘇軾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農田均獲其利。此外,福建莆田縣的木蘭陂,也是當時著名的工程。木蘭陂有寬80米,高10餘米,長160餘米的大壩,可攔洪、蓄水、排灌,使萬頃農田旱澇保收。至今仍十分堅固,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手工產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最傑出的要算是北宋時期的各種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綉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 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采礦冶煉
北宋時,金、銀、銅、鐵、鉛、煤的開采冶煉規模都相當大。重要冶鐵中心徐州東北的利國監,有三十六冶,礦工約四千人。江西信州(上饒)及其附近盛產銅、鉛,「常募集十餘萬人,晝夜采鑿,得銅、鉛數千萬斤」。安徽繁昌冶鐵遺址中,有高約2米,面積達750平方米的廢鐵堆,反映了當時冶煉的規模。在開采冶煉規模擴大的基礎上,產品的數量大有增加。以銅和銀為例,宋神宗時歲課銅1400多萬斤,銀20多萬兩,照官府徵收十分之二稅率計算,可推知年產銅7000多萬斤,銀100多萬兩,產量都超過唐朝數倍。另外,采礦冶煉技術也有很大進步。
漕運造船
北宋定都開封,東南漕運十分重要,船隻是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加之海外貿易興盛,便促進了造船業的進步。 官營作坊以造漕船為主,同時造座船、戰船、運兵船等,民營作坊則製造商船及遊船。以漕船為例,真宗時,年產量達2900多艘。北宋船隻的體積和載重量相當大,徽宗時造的出使高麗的大海船,稱為「神舟」,據估計可裝載20000石以上貨物,載重量約為1100噸。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側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風浪強的優勢。海船上主桅桿高十丈,頭桅高八丈,共裝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艙,中艙又分四堂。這種隔艙防水設備是中國造船工人的首創。 更值得指出的是,當時指南針已應用於航海,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北宋時,舟師在航行中,夜觀星,晝觀日,遇陰晦天,則看指南針。
城市發展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區,即住宅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徹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線,商店可以隨處開設,不再採取集中的方式。 清明上河圖局部3
北宋都城開封是最繁華的城市,市內手工業作坊眾多,街道兩旁商店、旅舍、貨攤林立,人來車往,十分熱鬧。市場上的商品既有來自國內各地的百貨,也有來自國外的各種商品。營業時間不受限制,除白天營業外,還有夜市和曉市。城內另有固定市場和定期集市。其中大相國寺每月開放五次,規模很大。市內還出現了「瓦子」(或稱「瓦肆」),裡面有「勾欄」(歌舞場所)、酒肆和茶樓,還有說書、演戲的,成為娛樂的中心。宋人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城市商業繁榮的藝術反映。 北宋時期,由於舊坊制被打破,城市中行業分區性逐漸消失,因此行會的地位更顯重要,組織更加嚴密。唐朝時,有些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叫做草市,北宋時更加發展。農村中還有定期開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趕場。在草市或集、墟的貿易中,農產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佔大宗,也有一些生產工具的交易。有些草市或集、墟在交換發達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固定的市鎮。市鎮是城市和鄉村的橋梁,它的發展,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
金錢交易
隨著北宋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量也明顯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貫,北宋從太宗時起每年就達到80萬貫。以後逐漸增加,到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達六百餘萬貫。除銅、鐵錢外,金銀也作為半流通性貨幣使用。租稅的徵收、官俸的發給和對外貿易都使用銀兩。大城市有金銀鋪和兌房,專門買賣金銀和兌換貨幣。國家稅收中白銀所佔的比重逐漸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為883900多兩,到1120年(宣和二年)為1860萬兩。黃金雖在流通,但不佔重要地位。
交子——北宋貨幣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冬,政府看到發行交子有利可圖,即借口商人爭訟不息,正式創立「交子務」,改交子為官辦,以36萬貫鐵錢為准備金,定期發行,流通區域仍限於四川。徽宗時,改交子為「錢引」,擴大流通區域。但錢引不備本錢,大量印發,於是成為人民的一大禍害。
商稅專賣
由於商業發達,北宋政府對商稅特別重視。在全國各地設置場、務等機構,專門征稅。 宋朝商稅分為兩種:過稅,每關值百抽二,是對行商抽的;住稅,值百抽三,是對坐賈抽的。正稅之外,還有雜稅。隨著商業的繁榮,商稅日益成為政府重要財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間,商稅只有450萬貫,到仁宗時,即增加到2200萬貫。 北宋政府為了搜刮更多錢財,對鹽、茶、酒、礬等實行專賣,即由官府控制這些物品的生產並壟斷銷售。北宋專賣制度的實行,使得封建政府大獲其利,但影響了私營工商業的正常發展。
政治徭役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奪權。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 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謂「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
文學藝術
北宋在文學藝術方面,更是名人輩出。宋朝的科舉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其中,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蘇軾、歐陽修等人,而宋朝的詞作品也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它與唐詩並成為我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瑰寶。在繪畫、書法藝術上,當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通過描繪汴京的風物,使近六百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北宋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方面中最強大的封建王朝之一。
科學技術
北宋年間,由於其統一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使得有一些地區相對安寧一些,故而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明顯的進步,我國的四大發明其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和發揚的。由於戰爭的需要,在宋朝時火葯被首次應用於軍事。西方各國的現代戰爭武器正是由於北宋年間經由西亞各國傳播的火葯製造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印刷造紙
雕板印刷術在北宋時有飛速發展,廣泛被用來刻印書籍。 國子監刻印的書,後世稱為監本。民營書坊刻印的書被稱為坊本。都城開封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陽、四川眉山都是印刷業的中心。 北宋紙的種類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紙的原料。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紙,浙江的藤紙,溫州的蠲紙等,都是有名的品種。歙州出產一種長紙,製作甚精,一幅長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絲質產業
北宋紡織業仍以絲織業佔主要地位。 絲織品的種類繁多,絹有五十多種,綾有二十七種。河北定州的緙(刻)絲,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織出美麗逼真的花草鳥獸。京東單州的薄縑,每匹只有百株(四兩)重,望之如霧。這些都是絲織珍品。麻織業集中在東南地區。淮南、江南、荊湖、福建、廣南等路,都產麻織布。其中黃、宜、袁、吉等州的紵布,虔州的白攽,都是當時市場上的暢銷產品。
對外關系
北宋初年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遼國保持了長期威脅宋朝統治的優勢地位。而且在陝甘一帶這時又新興起了夏國。北宋政府對於遼和西夏只是屈膝求和。當時,宋軍和遼軍、西夏軍經常作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無作為,帶來政治、外交上的軟弱,只能靠割地賠款以求和平。宋真宋景德元年,宋戰勝了遼,反而訂立了「澶淵之盟」,規定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仁宗慶歷二年,又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並改「贈」為「納」。後來神宗時又割河東(今山西省)地七百里。北宋王朝的這種方針政策跟戰國時代六國對待秦國的方針路線很相似。 趙匡胤通過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他鑒於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便實行一系列防範武將軍權過重、地方武裝過強的措施。這些措施不但大大降低了宋朝軍隊的戰斗作用 范仲淹大力推行新政
,而且嚴重削弱了抵禦外來侵略的國防力量。 北宋中期,內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較開明的統治者要求變法改革。宋神宗趙頊和當時傑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的新政策在公元一○六九年以後陸續實行,新法客觀上符合農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對地壓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這一斗爭最後是失敗了。而且後來演變成官僚集團爭奪權利的斗爭,完全失掉改革的意義。新舊黨人的紛爭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 公元十二世紀初,在契丹背後新興起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金兵在公元一一二五年滅遼後,開始南下,北宋朝廷無意抵抗,公元一一二七年金兵攻破了開封,擄走徽宗欽宗,開封被搶掠一空,這一中古時期作為政治、文化與經濟中心的第一大城市遭到徹底的破壞。
北宋歷史有一個顯著特點,叫做「君明臣良而國弱」。北宋自太祖、太宗開國定製後,中間歷經真宗、仁宗、神宗等,直至徽宗以前,沒有一個昏君,哪一個皇帝都是聰穎絕慧,勤於政事。按理說,北宋君明臣良,應該使國家充滿活力,走向富強,卻為什麼事與願違,導致「國弱」了呢?究其原因,實與當時的具體國情有關。
北宋自太祖建國,到了仁宗時代,官僚機構大,吃皇糧的人繁多,土地兼並嚴重,社會財富越來越往少數人的手裡集中。按照韓非子的說法,國家好比是一駕馬車,君主好比是車夫,臣子好比是拉車的馬。耐人尋味的是,北宋臣子坐車的積極性遠遠高於拉車的積極性,雖然其中也涌現一些肯拉車的賢良臣子,車夫的趕車技術挺不錯,也很希望車子跑得更快些,很遺憾,屬於良馬拉破車———車太破了,國家體制出了毛病,以致越來越多的馬都擠到了車上,變了清一色的「乘車族」。其間縱有車夫揚鞭催進,怎禁拉車良馬不堪重負,即便累死,也前進不了多遠。有鑒於此,北宋自仁宗以來,一直致力於「修車減員」事業,尤其是到了宋神宗年代,皇帝為了支持王安石變法,更是傾注了全部力量。當時朝廷之中,不管是誰,凡是阻礙改革變法的,通通拿掉,即使像韓琦、富弼、司馬光這樣的貴重名臣,也不例外,決心不能說不大,力度不能說不強。但社會之弊積重難返,大夥都願坐車,使得改革阻力重重,難以推廣。王安石變法圖強的主張,得不到權貴階層的理解,因為這,他不知得罪了多少親朋好友,包括當年引薦過他、把他帶入政壇的文學領袖歐陽修。
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大臣中,如韓琦、富弼、司馬光等,他們的治政能力、文化修養和個人品德,勿庸置疑,在歷史上都是屬一數二的。然而,他們所代表的那個上層集團,實在是太吝嗇了,捨不得犧牲一點既得特權,哪怕稍微讓利一些給下層,以維持整個社會的平衡發展。他們的這種吝嗇,使得當時世上貧者愈貧,社會的畸型傾斜愈演愈烈,失去控制,從而導致國家負擔沉重,活力衰竭,民不堪苦,政亡人息。
北宋這台破車,王安石試圖通過修修補補,裁減乘客,使它能夠繼續使用,而眾多上層權貴都不願下車,又為了不出或少出修車費,堅決拒絕修車,使王安石的修車計劃幾經挫折,終歸流產。公元1127年,完顏兀術帶著金兵南下,俘獲徽、欽二帝,滅掉北宋,等於金兀術掄起大錘,把這台破車擊得粉碎。雖然說趕車的和拉車的不再是當年的原班人馬,但誰能不說這不是北宋歷史的悲劇呢?
研究歷史,是為了昭示未來。北宋歷史告訴我們:任何社會改革,都要求每一個參與階層具備相應的承受力,如果只讓老百姓做出犧牲,權勢階層的特權一點都不願觸及,那麼,這場改革是註定沒有前途的,不管改革者的決心和魄力有多大,最終只能像莊子所說的喝酒一樣,一本正經開始,稀里糊塗結束。北宋歷史的悲劇,足以說明這一點。
Ⅳ 北宋能算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統一的政權嗎
無論是站復在現代還是制歷史的角度,北宋都算不上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從領土上看,宋朝疆域前不如唐後不如元。並且重要的是宋人,從皇上到民眾都有國家沒有統一的意識。宋前期曾多次主動進攻,希望收服幽雲十六州。後來徽宗時期金滅遼期間,金和宋簽訂密約,許諾宋以幽雲十六州。這些都能說明宋代皇帝自己都覺得國家沒有統一,不然為何不依不饒的想收回領土?這和今天大陸與台灣何其相似?現在的中國沒有統一,宋自然更難說統一二字了。
至於教科書為何以北宋為主的介紹那段歷史,這個應該很易解釋。因為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還是置於北宋政權的統治下的,並且北宋在政治文化經濟都領先於同時期的其他政權。
Ⅳ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
你好,北宋建都"汴梁",即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 .
北宋定都開封之謎,你知道嗎?(詳見下面參考資料)
雖然宋都汴梁易攻難守,曾令趙匡胤產生遷都之念,但在北宋開國之初,定都汴梁卻並非草率之策、錯誤之舉。
汴梁位居中原,春秋時為鄭地,戰國時為魏都。隋朝開通大運河,運河經汴梁入江淮,使這里成為了鎖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重地。到了唐中後期,北方藩鎮割據,戰亂頻頻,經濟中心移至南方地區。作為南糧北運必經之地,汴梁迅速崛起。趙匡胤建立大宋之際,汴梁城「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荊湖之運漕」,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而此時的長安和洛陽,由於連年戰亂,受到極大破壞,經濟凋弊不堪。對於實行強干弱枝政策、在京城駐守著龐大軍隊的趙宋王朝來說,要解決官府和軍隊的給養問題,汴梁無疑是建都的首選城市。
汴梁無山川之險,不利於守,卻未必不利於攻。以四戰之地取攻防要樞,縱橫捭闔,無論南下還是北上,進退自由的汴梁城都顯得利兵利戰。開國之初,趙匡胤為實現統一南征北戰,戰略上是攻勢而非守勢,在別人的土地上擺開戰場,對自家後院的擔心似乎有些多餘,定都汴梁仍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汴梁本是唐代的汴州,五代時期先後為梁、晉、漢、周四個政權的首都。經歷代帝王悉心經營,城市規模宏大。周世宗柴榮修築外城,使汴梁擁有三重城牆,城高池深,守備完善。城內建築規整有序,道路寬闊,商業繁榮,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頗具帝都風范。大宋王朝依後周舊制定都於此,應在情理之中。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政權,然後又以「禪讓」形式取代後周,兵不血刃,實現了改朝換代。由於追隨趙匡胤起家的文臣武將大多為後周舊臣,他們在汴梁安居多年,置下了產業,早已過慣了汴梁的安逸生活。定都汴梁符合多數大臣的心願,甚至可以說是順應民心。也正因如此,當趙匡胤接出西遷洛陽時,那些安土重遷的大臣才紛紛反對,以至於使宋太祖在趙光義「在德不在險」的勸說下,不得不對這種強大的習慣勢力做出妥協。
這種妥協,對於開封來說,是福音,是機遇,因為它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空前的繁榮與鼎盛。可是對於趙宋王朝來說,卻是隱患,是災難,因為它為這個王朝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病根。
Ⅵ 中國歷史上北宋共統治多少年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今屬河南)回,史稱「北宋」答。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斗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後蜀、南漢三地,又於974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Ⅶ 宋朝在歷史上有多少年統治
宋朝(960年-1279年)
宋朝(960年—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後的朝代。分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開封)與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稱兩宋
北宋
五代後周顯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鑒於一些將領、節度使可能擁兵自重而影響皇權,宋太祖聽從趙普建議,杯酒釋兵權,使兵、將分離,保證了統治權的集中,但是同時削弱了軍隊戰鬥力。976年10月,趙匡胤之弟趙光義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979年,消滅北漢,中國大部分被統一。
北宋開國後,通過收兵權、削相權及制錢谷等等措施,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統治。同時,科舉制度獲得極大發展。北宋中葉,朝政日益萎靡,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宋仁宗時,出現短暫的「慶歷新政」。熙寧時,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產生了影響巨大的王安石變法,但是後來遭到保守派反對而廢棄。北宋末,統治極度腐朽。1127年,金國軍隊攻入開封,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南宋
徽宗第九子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時期,當權者長期執行求和政策,向金朝稱臣納貢;壓制軍民抗金斗爭,甚至不惜慘殺愛國將領。1142年和秦檜合謀以莫須有罪名害死了力主抗金的岳飛。南宋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佔領臨安,益王趙是、廣王趙昺等殘余勢力繼續抵抗元朝,直到1279年,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被元朝逼的走投無路,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殘余勢力才被元朝消滅。偏安王朝雖最終覆滅,卻產生了文天祥等民族英雄。
Ⅷ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封建社會在當時還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還處於向前緩慢發展的階段,而不是已經到達了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也還有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
宋代新儒學(包括理學而不應太突出理學)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也可說是空前絕後的。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8)北宋在中國歷史上擴展閱讀
宋朝社會
1、衣食住行
衣:崇尚節儉——奢侈之風盛行。
食:北宋肉類以羊肉為多——南宋羊肉價格高,一般人吃不起。
住:百姓住房較為簡陋,稍稍富裕點的人家以茅屋和瓦房結合。
行:牛車——騾子——乘轎。
2、城鎮發展
宋朝的城鎮商品經濟特別發達。北宋末期有四十六個十萬口以上的城市。包括開封、洛陽、應天(今商丘)、大名、杭州、鎮江、蘇州、江陵(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長沙)、泉州等。宋朝首都東京開封府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店鋪多達六千四百餘家。
宋朝打破坊市分區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開設,還出現夜市與曉市。南宋行在臨安府(今杭州)人口在1274年達到125萬,城內極其繁華,時人稱為東南第一州。就連南宋滅亡後,馬可·波羅依然稱杭州為「天城」。
3、娛樂場所
瓦舍是重要的庶民游樂場所,內有勾欄,專供大眾娛樂。東京的瓦舍就有十多座。臨安的瓦舍見於有廿三座。瓦舍的演出內容呈現商業化、專業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新趨勢。演出的內容主要包括說唱、戲劇、雜技和武術等。其形式多樣,深受大眾的好評。
南宋城市則出現了以娛樂體育活動為主的體育組織,造成原因是南宋有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市民階層的壯大以及城市文化生活的高度發展和行會組織的大發展。
Ⅸ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有3個宋朝
經濟 人文環境所致。
有宋一朝,經濟空前發達,工商農稅收入之高就連乾隆盛世也難望其頸背.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超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清明上河圖」更描繪了當時世界上唯一過百萬人口城市的繁榮富貴.柳永作《望海潮》,這首寫杭州的詞是很有名的,傳說宋、金對峙時期,金朝的一個荒淫的皇帝聽人唱它,便十分垂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南宋都城臨安(又叫錢塘、杭州),於是起了渡江南侵之心.這個傳說雖不一定可靠,但它還是說明杭州很美,很繁華,很吸引人.
北宋富強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了.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中國1949年解放後的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點.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裡是燦爛的光明之城.因為宋朝不像唐朝一樣實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因此在夜晚整個城市都在閃爍.「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遊人不止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等少數的宋人而是城裡的廣大的市民、大多數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貧窮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觀絕望.只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的樂觀、繁華.這樣的生活不知是多少小資美夢寐以求的生活.
Ⅹ 中國宋朝的背景
北宋誕生於五代十國亂世末期,南宋則誕生於北宋滅亡的「靖康之變」後宋金戰爭中,南北兩宋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背景。
北宋的歷史背景
公元907年,曾經興盛一時的唐朝覆滅。五代十國時期由此拉開大幕。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先後出現了十餘個大大小小的割據小國和軍閥武裝,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這些武裝集團之間為了爭奪地盤和利益,彼此混戰不休,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徽欽二帝被俘,北宋由此滅亡。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僥幸躲過金兵追捕,渡江南下,在江南建立南宋。南宋的由於實力所限,始終只能偏安一隅,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歷史任務。金國滅亡後,南宋又陷入更為激烈和嚴酷的宋元戰爭中,並最終被元朝擊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