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先出現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先出現

發布時間:2021-02-25 15:55:57

㈠ 「中國」兩過字在我國歷史上什麼朝代出現最早

追溯起來,「中國」一詞,最早見於中國第一部官方史書——《尚書》的「梓材」篇中,原文講:「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經把中國的人民和他們的土地託付給周朝的先王」。此文作者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即「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位時非常年幼,由周公攝政。由此推斷,《尚書·梓材》創作於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時代,這是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中國歷史文獻記載,據今已有三千餘年。可見,「中國」一詞至少在周朝已經開始正式使用。 另外,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也有三篇提到「中國」。分別為: 1、《詩經·大雅·民勞》中提及「中國」四次,具體是: (1)「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以安撫中國四方的人民」。 (2)「惠此中國,以為民傑」,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以滿足人民的心願「。 (3)「惠此中國,俾民憂泄」,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讓人民宣洩心中的煩憂」。 (4)「惠此中國,國無有殘」,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使國家沒有兇殘事情發生」。 2、《詩經·大雅·桑柔》中提及「中國」一次,具體是:「哀恫中國,具贅卒荒」,意指「哀痛中國,發生如此多荒災」。 3、《詩經·大雅·盪》中提及「中國」二次,具體是: (1)「咨女殷商,女炰烋於中國」,意指「你這個殷商的國君,你在中國作惡」。 (2)「內奰於中國,覃及鬼方」,意指「你在中國激起眾人憤怒,連國外的其它族類也不能忍受」。 這三首詩均是創作於周朝周歷王時代,作者分別是召穆王和芮伯,是周歷王時代的兩位重臣,通過詩歌的形式來勸諫周歷王愛護「中國」,善待人民。《詩經》這三首詩再一次驗證,三千年前西周時代就開始使用「中國」。 除了歷史文獻記載,在中國考古發現的周成王五年鑄造的青銅酒器「何尊」銘文中也提及「中國」,但寫作「中或」,「或」是「國」字的早期寫法。銘文寫道:「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意指「我(周武王)已經據有中國,自己已成為中國國民的君王」。這個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中國」,以考古的角度更加確認了西周已開始使用「中國」。 據考證,西周時期,中國是天子之國和諸候列國(即受封的藩國)並舉的政治格局。周成王在位時,採納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國方略,分封諸候71國,讓他們來承擔保衛京都的任務。此時的「中國」應是指天子之國和各分封諸候列國的整體疆界范圍。其中,天子之國是中國君王(即天子)的直接統治地區,各諸候列國的土地和人民,名義上是歸屬於「中國」,除軍隊和「禮樂」歸天子之國調配外,在其它方面擁有自主權。 從《尚書》、《詩經》文獻記載分析看,周期也稱商朝為「中國」,但是商朝的甲骨文獻中,並沒有發現「中國」字樣。據專家學者考證,商朝人並不把國家稱作「國」,而是習慣稱「邑」。甲骨文獻中,商朝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大邑商」,並稱周邊四方的國家為「東土」、「南土」、「西土」、「北土」。在殷商甲骨文獻中,商朝人還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商」。對此,中國著名史學家、甲骨學家胡厚宣曾論稱「商而稱中商者,當即後世中國稱謂的起源」。 在《尚書》、《詩經》以及後世《論語》等文獻中,大部分把商朝稱為「殷」、「大邦殷」,而「殷」在中國古代第一部字典——《說文》作注時講「殷,引之為大也,為眾也,為中也」。《史記》索隱中更是直接解釋為「殷,中也」。由此推演,「殷國」即是「中國」之意,間接可以說明商朝人也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只是用「中商」、「大邑商」、「大邦殷」、「殷」體現。周朝之「中國」也可能是由此過渡而來,推翻商朝後,順勢由原來的名稱改為「中國」,「國」字也可能是由「周朝」正式開始使用。 以上均是有明確文獻記載,再之前的夏朝和三皇五帝時代,因為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留傳,是否也曾經稱「中國」或有「中國」相關的意思,只能通過後人的相關記載進行分析推演。 《說文》中,對「夏」字解釋為「夏,中國之人也」。如果此「夏」是指夏朝的「夏」,則可以間接認為,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也自稱為「中國」,從其後的「商朝」未用「中國」二字,可以推演,夏朝如果稱「中國」,可能並不是用「中國」二字,而是另有所表。 《尚書·禹貢》中,有一句「中邦錫土、姓」。這是記錄三皇五帝中的帝禹的內容,即我們常說的「大禹」。據專家學者考證,在中國上古時代,「邦」通「國」字。由此看,「中邦」即是「中國」。《史記·夏本紀》中,更是直接寫為「中國錫土、姓」。 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在記錄有關三皇五帝中的帝堯、帝舜時,也直接使用了「中國」二字,具體為:《孟子·騰文公上》中寫道:「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之......當堯之時......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孟子·騰文公下》中寫道:「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孟子·萬章上》中寫道:「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孟子生活於戰國時期,由此可以推演,在那個時期認為「帝堯、帝舜」的國家就是「中國」。 《淮南子·天文訓》寫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文中「中央土」即為「中土」,從商朝甲骨文獻中「東土」、「南土」、「西土」、「北土」記載來對照,「中土」也應為「中國」之意。由此推演,從「皇帝」時代,也可能已有「中國」稱呼之意,據今已有五千餘年,可見「中國」是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名字。 自周朝開始,到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經歷三千年數十個朝代更替,除自用國號外,均延用「中國」為國名,並在對外出使世界各國、簽署國際條約時也均統一使用。此後,從中華民國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是直接把「中國」同時作為國號和國名。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其它三個文明古國都已中斷,而中華文明卻一直延續至今天,不要講實際的歷史文化傳承,單單「中國」二字,就已經讓每一個中國人深感驕傲和自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千古奇觀、曠世大名。

㈡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教育形態出現在哪個朝代

春秋戰來國時期吧因國歷史自上商周兩代主要貴族式教育大多數人平民受教育春秋來私學發展彌補了前者足達了我國思想活躍高峰時代百家爭鳴歷代王朝提供了大量活學實用性人才具體人名字我說了翻翻《史記》、《戰國策》知道了由於教育系統還有完全成型因此時期對於讀書人而言雖言論開放仕途之路還太鮮明點主要反映選官制度有穩定系統教育應該早始自隋唐成熟與兩宋傳說科舉制出現意義重大而且唐宋考試科目大多數還比較務實有利於國家正確處理些重大決策時期政治比較穩定思想言論上相對於春秋戰國逐漸失去活力至明清八股取士更完全給人們思想套上了枷鎖總之吧每時代教育都有著自己亮點同時也存足嘿嘿相對於仕途之路我選擇思想上解放吧

㈢ 中國歷史上最先出現文學方面的是哪個朝代

我認為:勞動人民創造了中國文學!開我國文學先河的《詩經》記錄的主要是內周代民間的歌謠,就是最容好的明證。當然周代官方的采風者,肯定是文人,手持著鐸到民間行走,記錄並潤色而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如《關雎 》《七月》等。我認為中國文學發始於古代神話,而古代神話是勞動人民創造的 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人們開始重視了文學,最先表現為《詩經》

㈣ 「中國」兩過字在我國歷史上什麼朝代出現最早呢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版大雅·民勞》「惠此中權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百家的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㈤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時間最長,哪個朝代時間最短

《三國演義》開篇就講述了一個非常正確的規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也有著非常多的朝代,沒有一個朝代可以代代相傳。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之後,曾經希望秦朝傳千世萬世,但是最終也只傳了兩世,到了胡亥就結束。隋朝隋文帝楊堅也是希望永久傳下去,但是到了他的兒子隋煬帝那裡,同樣國家也走向滅亡。

並且還有一個道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個王朝如果想要永久傳下去,自然和民心所向有關,如果百姓都支持這個王朝,這個王朝也會存在很長時間,所以這就需要先進的管理制度,尤其要注重土地兼並,因為很多百姓因為交稅,但是每年收成是不一樣的,有時交不上稅就需要賣土地,造成流民現象。

㈥ 「中國」一說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白話文:「華夏蠻夷,沒有人不順從」。

《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

《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6)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先出現擴展閱讀:

一、中國歷史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二、中國經濟

古代中國有著發達的農業經濟,其經濟規模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領先於世界。在歷史上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和戰爭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古代中國的經濟通常與王朝的興衰與更替具有相同的周期。

明(明朝前期實施海禁,後來隆慶開關,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清以來,中國固守農業經濟,而西方世界在同一時期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中國經濟遂落後於西方。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原來保守的農業經濟體系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極大挑戰。

中國效仿西方發展工業的過程,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後至中日戰爭開戰前夕已順暢發展,盡管其間受到內外因素的多重干擾。爾後直至中日戰爭和國共戰爭的結束,中國始有較為長期的和平發展時期。

1980年代以來,鄧小平政府宣布改革開放,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大陸近年至2010年,GDP超過72000億美元,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普遍認為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但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位於世界中等水平(第89位),並逐漸受到資源限制和貧富差距加大的制約。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中,廣東為GDP最高的第一強省,浙江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之間的經濟聯系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日益緊密。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先出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