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專家剖析中朝歷史友誼朝鮮最初厭惡中國是因為袁世凱

專家剖析中朝歷史友誼朝鮮最初厭惡中國是因為袁世凱

發布時間:2021-02-25 15:46:21

A. 袁世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總統,也是最後一位陰謀稱帝之人,請對其成敗之因進行分析。 3000字

縱觀袁世凱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重要階段:駐軍朝鮮,出任清廷駐朝全權代表,個人才華得到了一定的展示,引起了朝野的廣泛關注;小站練兵,成為威震一方被維新派看重的新建陸軍統帥;投靠慈禧太後,出賣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黨人,藉此獲取晉身之資,一躍而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再授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罷官回籍後東山再起,先後出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民國臨時大總統、正式大總統,直至帝制自為、黃袍加身,自己將自己逼上眾叛親離的絕路。
袁世凱人生的每一重要階段,都有著一些呈螺旋狀循環上升的類似經歷與曲線軌跡:憑借勤奮努力,利用時勢機緣,一點一點地往上爬;當爬到一定的高度時,突然懸空一腳掉下;然後進入另一新的階段,繼續步步攀升;再次掉落,等待時機再次攀爬……他就這樣不懈地堅持著,一直爬到不能再向上爬的巔峰。而不懂適可而止的他朝前又是一腳,結果墮入萬劫不復的地獄與深淵,背上無法洗清的千古罪名。



若論念書學習,袁世凱天資平平。他生就的性格,好動不好靜,於舞槍玩棒、騎馬馳騁、習拳弄武格外醉心,而一提讀書,他就頭疼不已。因此,他兩次參加科考,兩次落第,也就不足為怪了。袁世凱不喜念書,不等於他無視功名。其實,他的自尊心極強,一心想著出人頭地。他早年的幾首詩中,都透著一股建功立業、志向遠大的非凡氣度。比如《雨花台懷古》:「我今獨上雨花台,萬古英雄付劫灰;謂是孫策破劉處,相傳梅鍋屯兵來。大江滾滾向東去,寸心鬱郁何時開?只等毛羽一豐滿,飛下九天拯鴻哀。」

落第後的袁世凱到上海謀事,也混得不甚如意。1881年5月的一天,袁世凱在其嗣父袁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的幫助下,離開上海,前往山東吳長慶帳下投筆從戎,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邁出了躋身仕途的第一步。

事實證明,袁世凱雖不喜讀書,但對實務卻極具天賦,辦事效率極高,常能於棼絲中抽出主線,抓住實質,使得不少難題迎刃而解。袁世凱這一優點與特長深得吳長慶的好感與信任,不久便委任他為慶軍營務處幫辦(相當於今日軍訓處作戰參謀之職)。

個人的追求喜好、天賦才幹一旦找到合適的土壤,也就意味著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袁世凱於正途之外脫穎而出,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爬。

1882年7月,朝鮮爆發了士兵起義、貧民響應的「壬午兵變」。為幫助朝鮮平定內亂並防範日本,清廷令丁汝昌率海軍三艦、吳長慶率淮軍六營在七日之內趕赴朝鮮。軍情緊急,時間倉促,吳長慶成立前敵營務處,袁世凱負責軍需物資供應及勘定行軍路線。限令六天之內完成的事情,袁世凱三天就辦得穩妥齊全。他帶領前敵營務處數人率先在朝鮮登陸,在選定大軍登陸地點、勘探進抵漢城的行軍路線及營務料理等方面,辦得有條不紊。吳長慶率部抵達朝鮮南洋港,令某營為先鋒次日登陸,該營管帶以士兵連日勞累、不習航海、多數暈船為由請求稍緩。吳長慶大怒,立撤其職,令袁世凱代理。袁世凱受命後在兩個小時之內就完成了所有登陸准備,干練的才華一時顯露無遺。

袁世凱雖然科舉不中,但長期的應考誦讀,也打下了一定的國學基礎,這就使得他不同於過去的八旗、綠營舊式軍人。他膽量極大,但又不是那種一昧蠻乾的莽夫,稱得上有勇有謀。無論是從戎治軍,還是後來的從政治國,他一直慣用的手法,便是軟硬兼施:一手拿刀子,一手拿票子。拿刀子就是殺人,袁世凱殺起人來從不心慈手軟,朝鮮是其最初的「練刀」之地。清軍剛入朝鮮時,軍紀敗壞,常入民宅騷擾,影響極壞。袁世凱對此予以嚴懲,當即斬首七人,撤辦數人,一時名聲大振,就連投身軍中的吳長慶本家親故,也無不畏服。此後,袁世凱更是以殺人不眨眼立威揚名於世。而一手拿票子,就是不惜重金收買有用之人。袁世凱記憶力極強,哪怕是一面之交,數十年後仍能准確地說出對方的姓名與籍貫,這也為他廣泛結交、籠絡他人帶來了不少好處。更多時候,袁世凱則是兩手齊出,恩威並施,控制他人,為其所用。

1882年8月28日凌晨,清軍應朝鮮國王李熙之請,出兵鎮壓「壬午兵變」。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參與者。戰斗中,袁世凱一路放槍,帶頭沖在最前面,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於是,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將他大大地贊揚了一番,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年僅23歲的袁世凱就這樣以「平叛英雄」的姿態,先後進入了李鴻章及光緒皇帝、慈禧太後的視野。李鴻章以其「治軍嚴肅,剿撫應機」,薦以同知補用,賞戴花翎。清廷准奏,袁世凱一下子躍升為朝廷五品官員,後又吉星高照,接替回國的吳長慶,奉命總理營務處,兼會辦朝鮮防務,統帶慶字營。

袁世凱久居軍營,用心揣摩,漸漸地就有了一些個人練兵、帶兵的心得。他主動為朝鮮編練親軍,不到一年,就「成效大著」,「其技藝嫻熟,步伐整齊,堪稱勁旅」,不僅博得朝鮮君臣贊賞,連西洋官員也頗為稱道。

1884年,朝鮮開化黨人在日本的指使下發動「甲申政變」,挾持國王李熙,殺害大臣,組建新政府。袁世凱聞訊,不待清廷指示,當機立斷,冒著生命危險率軍攻打王宮。支持政變的日軍開始反擊,經過一番激戰,袁世凱終於救出朝鮮國王,一舉粉碎了甲申政變與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謀取朝鮮的企圖。

甲申政變平定後,得勢的袁世凱開始整日趾高氣揚、居功自傲,很快就成為眾矢之的,受到方方面面的譴責、反對與攻擊。陷入窘境的他不得不託辭母病,請假回國。

不久,清廷欲將軟禁在保定的朝鮮大院君李應釋放歸國,試圖加以利用。經李鴻章保奏,清廷擬讓袁世凱護送,委任袁世凱為「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並以道員升用,加三品銜。返回朝鮮,袁世凱阻止俄朝結盟,禁止朝鮮謀取獨立活動,維護華商及清廷在朝利益,在鞏固、強化中朝宗藩關系方面可謂盡心盡力。但是,他鋒芒太露,一點都不講究藝術策略,不僅沒有吸取上次教訓,反而更變本加厲,擺出一副監國大員、太上皇的架勢,遇事直入王宮,態度傲慢,頤指氣使,咄咄逼人,結果傷害了朝鮮君臣的自尊心,激起他們的強烈不滿。他們一方面要求清廷派員替換,一方面加速背離清廷。與此同時,袁世凱對朝鮮內政外交的過分控制,因阻礙了西方列強特別是日本的染指,也招來他們的一致忌恨。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利用朝鮮君臣急欲脫離清朝的心理,趁機大舉進攻。袁世凱多次懇請日本大使談判的和平努力受挫,只有求助李鴻章派兵增援。李鴻章對敵強我弱的中日實力了如指掌,不想驟然開戰,一心指望俄、英等國出面調停,也就未派援兵。日軍布列朝鮮要津,以重兵包圍袁世凱使署,並揚言要派兵將他押送出境。孤立無援的袁世凱在無奈之際只好給李鴻章連連拍發電報,託病請辭回國。



袁世凱落魄逃歸,在天津散居了一段時間。當然,他並不甘心於自己的失利與失敗,已嘗到權力滋味與甜頭的他,於表面上無所事事,實際上卻以其特殊而敏銳的政治嗅覺,正緊張地觀察分析著時局的發展與走向。

一番緊鑼密鼓的活動很快就見成效,在袁世凱靠山的聯合保奏與舉薦下,光緒帝下旨,任命袁世凱為新建陸軍督辦大臣。

1895年12月16日,袁世凱奉旨前往距天津60餘里、離北京300里許,素有京津南大門之稱的小站,接管定武軍,督練新建陸軍。

袁世凱的人生,也因此而進入了第二個重要階段。

清軍由八旗、綠營,經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就總體而言,清軍之編練,並未達到真正近代化的程度,特別是中日兩軍對壘,清軍簡直可以稱得上不堪一擊、一觸即潰、一潰千里。袁世凱投筆從戎置身慶字營,已深刻認識到淮軍之不足,因此,他在編練朝鮮親軍時,除用淮軍勇營的操練法之外,又採用了英美裝備與德式操練法。而小站練兵,他更是全盤更新:聘請了十多名德國、日本、美國軍事教官;武器裝備由德國進口,清一色的曼利夏步槍、馬槍、手槍和格魯森速射炮,此外包括電台、手錶、帳篷、雨衣、雨帽、毯子等,全部都是洋貨;他成立新建陸軍督練處,下設參謀、執法、督操三個營務處,以及糧餉局、軍械局、轉運局、軍醫局、教習處等,訂立各種章程,完善軍隊的組織制度;建制更是以德國和日本的近代化軍隊為准,分為步、炮、馬、工程、輜重等五個兵種。

如果說袁世凱發跡於朝鮮,那麼他真正起家,便是由小站練兵。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誰握有軍權,誰就能夠左右政局,主宰全國。歷經十多年摸爬滾打,早已深諳官場之道的袁世凱自然十分看重這支即將崛起的新軍,幾乎將所有心血付諸其中。他每天都要身穿軍服,足蹬馬靴,腰扎皮帶,斜掛佩刀,白天觀操,夜晚巡營。且軍令如山,法紀嚴明,一旦發現違法亂紀者,嚴懲不貸。有一天晚上巡營時,他發現一名士兵偷偷吸食鴉片,當即抽出佩刀將其斬殺。另外,袁世凱深知淮軍剋扣士兵餉銀的陋習,為防止新軍出現類似舞弊現象,每每餉銀發放之時,他總是親自監督,保證讓每一分餉銀如實發放到普通士兵手中,這也博得了士兵們對他的特殊好感。為讓官兵效忠於己,打起仗來勇往直前,袁世凱不僅經常訓話,還像曾國藩那樣編了一首《勸兵歌》,讓新軍士兵扯開嗓門唱個不休:「為子當盡孝,為臣當盡忠。朝廷出利借國債,不惜重餉來養兵。一兵吃穿百十兩,六品官俸一般同。如再不為國出力,天地神鬼必不容。自古將相多行伍,休把當兵自看輕。一要用心學操練,學了本事好立功。二要打仗真奮勇,命該不死自然生。你若常記此等話,必然就把頭目升。如果全然不經意,輕打重殺不容情。」

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將古今中外練兵之法熔為一爐,袁世凱繼曾國藩、李鴻章之後,將操兵、練軍、治軍之術簡直發揮到了極致,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層次。於是,他編練的這支新建陸軍,彷彿橫空出世,很快就成為一支國內最具戰鬥力的近代化軍隊。

袁世凱練軍成功,同時也使得小站新軍成為創練新軍的模範樣板,全國各地再度添練新軍,必從小站抽調軍事骨幹擔任教官。正是從他編練的新軍中,走出了四個民國總統(袁世凱、馮國璋、徐世昌、曹錕),六個民國總理、陸軍總長(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貴、唐紹儀、張懷芝、靳雲鵬),34個督軍。這不能不說是袁世凱的功勞,也是他創造的一個不大不小的近代奇跡。



小站新軍是袁世凱的看家資本與起家基礎,他能繼續前行,一步步邁向權力的頂峰,自然得益於這支一手創建起來的新軍。然而,新軍在給他帶來權力與榮耀的同時,也帶來了危機與危險。袁世凱的最後失敗與覆滅,也源自這支新軍。

早在練軍之初,袁世凱就被監察御史胡景桂參了一本,說他「徒尚虛文、浪費國帑、剋扣軍餉、誅戮無辜」。一般而言,只要被監察御史參奏,一旦查出什麼紕漏,就會小命難保;哪怕沒有什麼問題,也會惹出一身臊,最輕也得撤職。幸而奉旨查辦的榮祿在觀看編練只有三個月的新軍洋操表演之後,對其煥然一新的軍紀軍容大為贊賞,「旌旗一色鮮明,頗有馬鳴風嘯氣象」。據有關資料記載,最令榮祿稱奇的是,袁世凱居然能把軍隊練得像家養的鴿子一般,放收自如,一聲呼哨,曲盡其妙。因此,他不僅以「查無實據,毋庸置疑」復奏,還將袁世凱著實褒揚了一番,說他「血性耐勞,勇於任事」,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一樁壞事就此變成了好事,袁世凱「扭虧為贏」,不降反升,雖仍專管練兵事宜,但已加官為直隸按察使。

小站練軍初成,一時間令各方矚目。

維新變法期間,袁世凱因其手中擁有的資本與實力,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當缺乏實力的維新派感到變法有異、即將遭到慈禧太後的殘酷扼殺之時,他們的目光,不禁落在了身居小站、手擁兵權的袁世凱身上。加之袁世凱一度傾向維新,是強學會的發起人之一,捐過5000兩銀子,還提出過一套自己的改革變法方案,於是,康有為等人認為:「可救上者,只此一人。」他們想利用這支雄居海內首位的新建陸軍進攻京城,保護光緒皇帝,以保證變法能持續長久地進行下去。在維新派「撫袁以備不測」的建議下,光緒皇帝兩次召見袁世凱,誇他兵練得好,將他提拔為候補侍郎,許以「專折具奏」之權,告訴他以後可與榮祿各辦各事。
稍具政治頭腦的人都能看出光緒的這種頻繁召見背後所隱藏的真實含義,這自然引起了慈禧、榮祿的警覺。為防止袁世凱被維新派所用,狡猾的榮祿製造英俄兩國在海參崴開戰的謠言,趁機調動軍隊駐扎長辛店與天津陳家溝,切斷新軍由小站進入北京的必由之路。

一方倚重利用,一方早有防範,袁世凱就這樣被置於「帝黨」與「後黨」兩派勢力並不對等的夾縫之中。

眼看光緒不保,戊戌變法即將失敗,維新派領袖無計可施,只有將最後的賭注押在袁世凱身上。康有為道:「往袁處明言之,成敗在此一舉。」於是,就有了見諸各種史書的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要求他舉兵誅殺榮祿、囚殺慈禧、發動軍事政變的記載。

袁世凱在譚嗣同的一再追問下被迫表態,因慈禧與光緒有前往天津閱兵的計劃,他流露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氣概,說「誅榮祿如殺一狗耳」,但前提是「若皇上在仆營」,並表示馬上返回天津加緊部署。

袁世凱雖未進入權力中樞,但對宮廷之爭多少也有所耳聞,憑他敏銳的政治嗅覺,深知帝、後兩黨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且攤牌在即,他似乎聞到了一股濃濃的血腥味道。光緒雖為皇帝,可實權卻握於慈禧之手,軍權盡歸榮祿。就榮祿當時掌控的軍隊而言,北洋其他各軍四五萬,淮、湘各軍70多營,京城旗兵數萬。而袁世凱的小站新軍雖為一支勁旅,但只有區區7000人,能出動的最多有6000人,怎麼也不可能在後黨警覺防範的情況下貿然攻入北京。因此,他答應維新派,趁慈禧與光緒閱兵之際,在自己的地盤上收拾榮祿與慈禧。這看似托詞,實則切實可行,也說明了袁世凱能夠審時度勢,不好虛放空言。但問題的關鍵是,還未到閱兵那一天,慈禧就發動了宮廷政變,將光緒囚禁在南海瀛台,宣布重新訓政。

過去的一致看法,都是認為袁世凱出賣了維新志士。但據近年來史學家的研究考證,事情似乎有了一定的變化與轉機,那就是慈禧發動政變在前,袁世凱告密在後。

以袁世凱的老奸巨滑,在沒有最後角逐之前,他決不會輕舉妄動,不論是帝黨、後黨,哪一方他都得罪不起。榮祿是袁世凱晉升得勢的恩人,這對追求實利不以道德為准繩的袁世凱來說,越過這層障礙並不困難,但只要他稍有異動,或者說稍有不慎,那將不是他「誅榮祿如殺一狗耳」,而是榮祿殺他「如誅一狗耳」。光緒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他也不敢得罪,盡管光緒無權,可要整治袁世凱這樣的臣下,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嗎?

袁世凱被逼到了一根細細的鋼絲上,並且不走還不行。可只要一邁腳,身子就會失去平衡,直至摔得粉身碎骨。

事實真相是,袁世凱將維新黨人的「殺祿圍園」計劃藏在了肚裡,當時並未告密,而是從北京匆匆返回天津。在天津的袁世凱得知慈禧發動了宮廷政變,心頭真是又驚又懼。結局已見分曉,現在不是他袁世凱殺榮祿與慈禧,而是榮祿與慈禧決定他的命運與生死了。袁世凱心裡十分清楚,「戊戌政變」的起因在於權力之爭,並非是他與譚嗣同的密謀泄露,不然的話,他就不可能全身回到天津了。但是,密謀暫時沒有泄露並不等於永遠不被泄露。怎麼辦?是將維新黨人的計劃繼續深埋心中,還是向榮祿和盤托出?一時間,袁世凱彷徨無主,怎麼也拿不定主意。不說吧,又擔心維新黨人有所招供;說了吧,對自己也很是不利。在一個有著幾千年專制皇權的國度,出賣百姓崇奉的皇帝,毫無疑問將被置於全體國人鞭撻拷問的境地。況且慈禧已是風燭殘年,年輕的光緒一旦重新執政,那時的他必將死無葬身之地,甚至會招致誅滅九族之禍。並且就是說了,因有參與之嫌,且未及時告密,還有「馬後炮」的投機嫌疑,不僅難以博得慈禧、榮祿的歡顏,而且很有可能會加速他的滅亡。那兩天的袁世凱,可真是絞盡腦汁,左右為難。

兩相權衡,袁世凱最終還是選擇了說。

於是,袁世凱先告密於榮祿,榮祿再呈於慈禧。譚嗣同在「戊戌政變」中根本就沒有引起慈禧的注意與重視,這便是直到政變發生四天之後才有捉拿他的通緝令發布的緣故。袁世凱的告密並未直接造成維新變法的失敗,但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致使包括「戊戌六君子」在內的大批維新黨人被捕被殺、被革被逐,使所有維新變法的成果前功盡棄。

袁世凱雖然告密,但慈禧仍將他歸於維新一黨,且參與「圍園密謀」證據確鑿,居心叵測,加之並未主動自首,所以「欲置之重典」。這重典會有多重?在一個人治社會里,不論輕重與否,只要慈禧一句話,袁世凱的腦袋就得搬家。所幸榮祿出面,力保相救,總算將功折過,就此逃過一劫。而最要命的是歷史評說,長期以來,袁世凱在戊戌變法中都扮演了一個鼻樑塗白的不光彩角色,背上了賣主求榮的罵名。

就本質而言,袁世凱不僅同情維新,還真屬維新一派,此後的事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並且就維新變法這一事件本身而言,1914年,身為民國正式大總統的他,不僅追認「戊戌六君子」為先烈,還在北京建立祠宇,將事實宣付清史館立傳。當然,他這樣做,也不排除對當年的出賣之舉有著一定的懺悔與掩蓋之意。



袁世凱簡直像個魔術大師,眼看就要身敗名裂死無葬身之地,他竟然搖搖晃晃地走過了那根細細的鋼絲繩而安然無恙。

將功折過,袁世凱的性命保住了,地位也保住了。走過一段人生的低潮期,他又開始往上升遷,進入了人生的第三個重要階段。1899年6月16日,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年底署理山東巡撫。1900年3月14日實授山東巡撫,正式成為實權在握的一方諸侯,這也是他由軍權向政權邁出的關鍵一步。這一年,以山東、直隸為中心的義和團運動高漲。如何對待在自己管轄的地盤上如火如荼的義和團?是剿,還是撫?對袁世凱來說,這又是一場新的考驗。

慈禧欲利用義和團剿滅洋人為己報仇,竟然喪失理智地向西方11國列強同時宣戰,袁世凱卻對其管轄內洋人洋教施以有效的保護措施;清廷多次令他派兵馳援勤王,他就是抗旨不遵;部下主動請纓,他也不準允;後又積極參與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發起的「東南互保」運動……袁世凱這樣做,無疑是保存了自己的實力,避免了像其他幾支武衛軍在八國聯軍的打擊下幾乎全軍覆沒的下場。「庚子之亂」(1900年是農歷庚子年)後,清廷五支武衛軍,只剩下袁世凱這支保存得相當完整的武衛右軍,袁世凱也成為清末唯一擁兵自重的大臣。但他違抗朝廷聖旨,如若惹惱生性多疑、手段殘忍的慈禧,決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因此,袁世凱走的又是一步險棋,但他又不能不這樣做。他不能聽憑拳民驅洋教殺洋人造成混亂無法收拾;他更清楚地知道,以其編練的雖是國內一流勁旅的新軍去對付強大的八國聯軍,無異於以卵擊石,除了像其他四支勤王的武衛軍那樣遭致覆亡的命運外,不會有更好的下場。事情既然做了,他只有盡快想法彌補,繼續走榮祿的門子,向慈禧表達忠心。

北京陷落後,慈禧讓袁世凱接濟經費,他半點兒也不敢怠慢,先後派人送去白銀21萬兩、綢緞200匹及大量食物。倉促逃亡的慈禧得了袁世凱接濟,心裡的感激自不待言。慈禧到達西安,袁世凱運送大批軍火以供保衛之用。和約將成之際,他又作好了迎接慈禧回鑾的充分准備。袁世凱摸准了老佛爺的脾性與心思,一年多的逃亡生涯,她是受足了氣吃夠了苦;如今再次回京,她需要的就是金錢、體面、豪華與排場。所以,袁世凱首先獻給慈禧兩座豪華的彩棚,一座扎在保定車站,一座設在北京城門,猶如「凱旋門」一樣,讓敗逃而回的慈禧在燦爛的鮮花、亮麗的彩燈照耀下,產生一種虛幻的凱旋感覺;其次,袁世凱獻上的是以巧取豪奪手段搜刮弄來的100萬兩銀子,在當時國庫空空如也的情況下,100萬兩白花花的銀子,樂得慈禧笑眯了雙眼;最後,袁世凱別出心裁地准備了兩只供太後賞玩的鸚鵡,當李蓮英將鳥籠捧到離慈禧兩三尺遠的地方時,兩只鸚鵡突然亮開嗓門清脆地叫道:「老佛爺吉祥如意!」「老佛爺平安!」慈禧見狀,簡直笑開了懷,一年來所有的窩囊委屈隨著鳥兒殷切的叫聲頓時煙消雲散。直到這時,袁世凱心中的一塊石頭才終於落地。

於是,「眾望所歸」的袁世凱被清廷正式任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大清帝國的實際「宰相」。後又一身兼任督辦商務大臣、電政大臣、鐵路大臣等八個大臣之職,權勢遠遠超過當年的曾國藩與李鴻章。

於是,清朝末期一個新的時代——袁世凱時代就此拉開帷幕。

這是一個被史家與大眾忽略了的多少算得上充滿生機、煥然一新的時代,其中最亮麗的出彩之處,便是被稱為「清末新政」的社會變革。清末新政無論是改革的廣度,還是其力度與深度,都超過了戊戌維新變法。慈禧為清除鎮壓「百日維新」帶來的負面影響,推動這場新的改革,赦免了除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三人之外的其他所有維新派、革命派黨人。就實質及影響而言,清末新政的有力推動者、實際執行者便是大權在握的袁世凱,在增練新軍、創建巡警、改革司法制度、推行地方自治、發展實業、廣興教育這些新政改革方面,袁世凱作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只因他後來稱帝自為,一生中的諸多功績被有意無意抹殺殆盡了。

然而,袁世凱並不滿足於此,他想繼續前進,將這場改革運動推向極致——由器物而制度,實行君主立憲。他逢人便稱:「官可不做,法不可不改。」並自告奮勇地提出將直隸作為立憲的試點省份,面奏慈禧太後,說立憲應先組織內閣,從改革官制入手。按袁世凱的改革方案,立憲最重要的是設立資政院與責任內閣。資政院為疏泄輿論的清議機構,責任內閣實質上就是架空皇帝,由總理大臣、副大臣代替皇帝行使職權。袁世凱的這一涉及制度的深層改革方案,雖能推動大清帝國的封建專制向西方民主政體轉型,但也不乏其個人私心。他想在擁有京津軍警力量的同時,進京與慶親王奕同時組閣,奕為國務總理大臣,他做副總理大臣——在控制朝政的同時,也為自己預留後路——慈禧已是日薄西山,說不定哪天腿一蹬眼一閉,光緒就會從瀛台走上前台,成為名副其實的皇上。袁世凱心裡比誰都清楚,光緒對他的出賣定會不依不饒。而與奕同時組閣架空皇位執掌朝政大權,哪怕慈禧故去,他也沒有後顧之憂了。

袁世凱的做法遭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反對。皇室宗族得知袁世凱不讓他們參與政事後,醇親王載灃拔出手槍抵住他的胸膛厲聲叫道:「爾如此跋扈,我為主子除爾奸臣!」幸虧奕及時趕來排解,載灃才沒有扣動扳機;守舊派認為這種政治權力的重新分配會引起社會動盪,難以施行;立憲派認為袁世凱推行的只是「大臣專制政體」,而不是真正的君主立憲體制;就連那些太監,聽說袁世凱的改革方案中有一項是裁撤他們,於是,百餘名太監趁他下朝之際將其攔住,百般謾罵圍攻,又是奕出面勸解,才給袁世凱解了一圍。要說這些都算不得什麼,最關鍵的是此舉引起了慈禧的疑忌與不滿,她擔心責任內閣製成立後君權旁落。因此,袁世凱的立憲改革不但沒有成功,反被慈禧的另外兩名寵臣——瞿鴻幾與岑春煊借機參了一本(史稱「丁未大參案」)。袁世凱幾乎動用了所有看家本領,通過花錢打點、疏通關系、偽造假證等手段,好不容易才沒有「翻船」。但仍被慈禧以明升暗降之法讓他離開北洋新軍,進京擔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

袁世凱正心驚肉跳地夜夜做著噩夢呢,光緒死了;第二天(1908年11月15日),慈禧也死了。袁世凱大大地吁了一口長氣。不過他的長氣還未吁完,報應就從天而降了。宣統帝溥儀即位,其父載灃監國,為攝政王。早想一槍結果袁世凱性命的載灃大權在握,加之要為其同父異母的兄長光緒帝報仇,所以他剛一上任就准備拿袁世凱開刀。

袁世凱又一次被推到了鬼門關口。

好在張之洞極力勸諫,加之載灃擔心處決袁世凱會引發新軍鬧事,也就手下留情饒了他一命。但是,攝政王載灃仍給袁世凱以嚴厲的懲處——以「足疾」為由,罷免他的一切軍政大權,將其開缺回籍。



袁世凱的性命是保住了,但他又從頂端跌落在地,從京城來到河南彰德(今安陽)洹上村,成為一介無官無職的平民,彷彿又回到了人生的最初起點。

剛到彰德的日子,他垂釣、下棋、看戲、吟詩,過得十分悠閑。歷經險惡風浪大起大落的他,也真想就此隱居算了。讀者見得最多的袁世凱「名照」,可能就是那張身穿蓑衣、頭戴斗笠、手執釣竿的「閑雲野鶴」照。這是他曾寄往上海某報紙發表過的一張照片,以示自己淡泊名利,再也無意於政事。這其中雖不乏作秀成分,但多少也反映了袁世凱當時的心境。他還為此照題詩道:「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有人認為這是袁世凱一生中寫得最好的詩,無論是意境,還是氣韻,都屬上乘之作,絕非一介武夫所能吟出,其詩才、文采遠在此後的其他民國領導人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之上。

B. 難道袁世凱對中國歷史沒有一點貢獻嗎

袁世凱在歷史上是有貢獻的。
1、袁世凱在一定時間內仍然節制了他麾下的新軍大將,比如段祺瑞、曹錕、馮國璋等人,袁從前對他們有恩[拔舉],又能以個人的權威壓制他們,但在袁死後這個作用也就沒有了,中國正式進入軍閥割據的時代,所以說某種程度上袁是起著重要的安定秩序的作用的。
看顧維鈞的回憶錄(因為那時候他正在袁的麾下做事),就會發現袁世凱是多麽慎重的在處理這件事,俾使能把中國受到的損傷減到最小,事實上消息之所以會泄露也是袁要人放出的,主要是為了讓外國干涉介入,打消日本過分的要求。
2.剛任大總統時,和孫中山約定,袁世凱個人負責為中國練十萬新軍,而孫中山則為中國興鐵路事業,事實上袁世凱個人在個人野心之外,也是把國家放在心上的,只能說手段不好而已。
3.光緒八年六月(1882年)朝鮮發生兵變,清廷命吳部赴漢城平叛。袁世凱首獲委任軍職,僅率一營官兵為先鋒,未等大軍登陸便三拳兩腳擊潰叛軍,緝拿李朝權臣大院君李昰應(明成皇後的老公公),押解回天津。
朝鮮李王設國宴款待袁世凱,袁世凱在韓備受禮遇,甚至為其設立生祠。清政府也嘉獎袁世凱平定「壬午兵變」之功.
後助朝鮮鎮壓親日派發動的政變.
4.在1905年開始永遠廢除科舉的就是袁世凱和張之洞。而興辦學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轄的直隸(今河北省)。他的精明之處還表現在吸取過往改革受制於原有官吏而失敗的教訓,非常重視「開官智」,把現有官吏的重新培訓擺在突出地位。
在政治體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會管理體系方面,直隸也走在全國前列。全國首次地方選舉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選舉。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運動的成果之一。義和團事件後,規定中國不準在天津地區駐軍,精明的袁世凱訓練三千警察進駐這個地區,維護了主權和地方治安。用警察取代衙役管理社會治安,應該說是一個進步。
5.在經濟領域,發展工商企業也用力很勤,成績顯著;有的項目至今仍在繼續發揮作用。中國人今天仍熱情傳頌詹天佑修京張鐵路的功績,但往往不了解這條鐵路的決策、資金籌措,包括決定用中國人和中國資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凱的功勞。一位美籍華人史家說:「它(京張鐵路)是由袁發起、提出和取得的驚人成就。」
6.執政第一年就制定了《國會組織法》,接著又依法進行選舉,並在1913年初召開了國會。
其次,1913年1月9日公布《文官考試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現代國家機關。其中規定文官高等考試,以國法學、刑法、民法、國際公法、行政法、經濟學和財政學七種為主科,一定要考。商法、政治學、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通商約章等五種為附科,應試者自擇其一。
再次,他推行軍民分治,一再下令軍警不得干預政治,也是完全正確的。

C. 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密切關聯,請舉一個歷史事實說明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以朝鮮為跳板,鯨吞東北,進而侵略中國。

1894年2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向清朝駐朝欽差袁世凱提出派清兵入朝鎮壓。李鴻章首肯。日本以保護公使館和日僑為名,搶先完成軍事部,最終清日開戰。

平壤戰役,清軍在無謀的敗退中傷亡慘重。清軍各部隊陸續越過鴨綠江退至滿洲境內。盡管清軍擁有洋式精良裝備,但戰術陳腐,將官和兵士缺少軍人應有的鬥志。

在日軍強大攻勢下,朝鮮被佔領,此後數十年,日本以朝鮮半島為基地,開始侵略中國。

(3)專家剖析中朝歷史友誼朝鮮最初厭惡中國是因為袁世凱擴展閱讀:

朝鮮日治時期指的是1910年8月29日至1945年8月15日間,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接受日本殖民統治的時期。

1910年大韓帝國與大日本帝國簽訂《日韓合並條約》,大韓帝國王室移居日本本土,朝鮮半島正式並入大日本帝國成為日本領土。朝鮮總督府設為今韓國首爾。

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蘇軍隊分別對三八線兩側實行軍事佔領後,各自按照自己的模式對佔領區進行統治。

而後各自扶植起朝鮮和韓國兩個政權,朝鮮戰爭停戰後,兩國長期處於政治對立、軍事對峙、經濟隔絕的冷戰狀態。

由朝鮮半島的歷史可以看出,作為中國最重要的鄰居,朝鮮半島一直跟中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中國不僅曾長期直接統治半島北部地區,而且在半島處於戰亂時期時,中國均出兵參與朝鮮半島事務,中朝兩國唇齒相依兩千多年,要保障中國的安全和發展必須維持半島的穩定。

D. 朝鮮半島為什麼要分裂成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歷史原因是什麼

原因:「二戰」後美蘇「冷戰」,以北緯38度為界,分別成立社會主義的朝鮮和資本主義的韓國。

歷史:

1、朝鮮半島,在甲午戰爭之前,他們的國體叫朝鮮王國,是清朝的藩屬國,大清皇帝是他們的最高國家元首,甲午海戰後,中國遭受重創,日本趁機脅迫朝鮮脫離清朝獨立,成立了大韓帝國。

而後,日本強行通過日韓合並條約。名義上日本和韓國合並成了一個國家,實際就是把朝鮮半島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2、朝鮮半島被日本佔領後,一些有識之士始終沒有放棄民族獨立運動。一九一九年,韓國臨時政府在中國上海成立,李承晚被選舉成為臨時政府總統。

抗戰期間,上海被日軍佔領,韓國臨時政府又跟隨中國政府遷移至重慶。

3、一九四五年,根據雅爾塔會議精神,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三巨頭確立了在二戰後朝鮮暫由美、蘇、英、中四國臨時託管,然後通過民選組成獨立的民主政府的方案。

日本戰敗投降後,朝鮮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這也為以後的分裂埋下伏筆。

4、一九四八年,美國拋開蘇聯,在半島南部組織選舉李承晚為總統,成立了大韓民國。隨後,在蘇聯的支持下,半島北部選舉金日成為最高領導人,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從此,半島正式分裂成兩個國家。

(4)專家剖析中朝歷史友誼朝鮮最初厭惡中國是因為袁世凱擴展閱讀

朝鮮半島的傳說

根據朝鮮民族的古代神話傳說,前2333年(相當於中國的夏朝時期),太陽神之子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

檀君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朝鮮國的歷史有1500年之久。12世紀的高麗王朝,檀君傳說首次出現於《三國遺事》。此書屬私家著述,記載傳聞稗說,是否為信史存在爭議。

參考資料

網路-朝鮮半島歷史

E. 韓國與朝鮮有關系嗎它們之間的歷史是什麼(詳談)

韓國與朝鮮原來是同一個國家,由於二戰後被兩大集團佔領,於是分裂為兩個國家。朝鮮半島的歷史如下:
1,商朝被西周滅後,商朝貴族箕子(商紂王的親戚)率領5000中國移民在朝鮮建立了第一個政權:箕子朝鮮。箕子朝鮮領土大概在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首都平壤。前後存在了1000多年。箕子朝鮮是朝鮮半島第一個文明。
2,戰國後期,燕國攻打箕子朝鮮,佔領了遼東半島等大片領土。
3,戰國以及秦始皇野蠻統治中國時期,很多中國人逃到朝鮮半島南部建立殖民地。
4,漢朝初期,漢朝人衛滿和很多漢朝人逃到朝鮮避難,後來趕走了箕子朝鮮的朝鮮王,衛滿自立為朝鮮王,統治朝鮮半島北部。這是朝鮮半島上的第二個政權:衛滿朝鮮。大約100年後,漢武帝派兵滅了衛滿朝鮮,建立了4個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樂浪郡,在現在的平壤附近。三國時期,魏公孫淵在樂浪南部建立的帶方郡,在現在的漢城附近。在西晉的時候中國北方領土淪陷,樂浪等郡也淪陷了。
5,箕子朝鮮的遺民在朝鮮半島南部發展,最後建立了新羅。朝鮮半島西南是百濟,朝鮮半島北方和我國東北的東南是高勾麗。
6,唐朝與新羅聯合消滅了百濟和高勾麗。百濟先被唐朝佔領,後歸新羅。高勾麗被唐朝與新羅瓜分,雙方以大同江(在平壤邊上)為界,北屬唐朝,南屬新羅。
7,唐朝滅亡前後,新羅被高麗取代。在蒙古的蹂躪下,高麗王室與蒙古通婚,漸漸的親蒙。這引起全國官吏和百姓的不滿。明朝建立後,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在官吏和百姓的擁護下,推翻了高麗政權,建立了親華的新政權。新政權請明朝皇帝起名字,洪武皇帝朱元璋親自起名為「朝鮮」。這是朝鮮半島上第三個以朝鮮命名的政權:李氏朝鮮。
8,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明朝出兵,抗日援朝,趕走了日本人,保護了朝鮮。
9,滿清入侵朝鮮,要求朝鮮幫助滿清攻打明朝。朝鮮國王說:我們跟朝廷(明朝)的關系,就是兒子和父親的關系,哪有兒子幫助外人打父親的道理!
10,滿清佔領全中國後,朝鮮在暗地裡准備「反清復明」,但勢力太弱,從來沒實施過。朝鮮一直使用明朝的「崇禎」年號。
11,近代朝鮮半島爆發了日本和滿清的甲午戰爭。日本最終勝利,強迫朝鮮「獨立」,建立了「大韓帝國」。朝鮮王被迫稱帝,但還保留著明朝藩王的利益和制度。
12,民國前一年,日本吞並朝鮮。
13,二戰後,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朝鮮分裂,南方美國佔領區成立了「大韓民國」,北方蘇聯佔領區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4,50年,北朝鮮發動朝鮮戰爭,被聯合國軍擊退。中華人民共和國參戰,打回停火線。朝鮮戰爭停戰。
15,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建交。同年,大韓民國與中華民國斷交。

F. 求 朝鮮歷史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語: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 英語: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簡稱「朝鮮」(DPRK / 조선)是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北部的社會主義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於二戰後的1948年9月9日,由朝鮮勞動黨執政。1958年,朝鮮宣布完成了城市、農村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1970年宣布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1991年9月17日同韓國一道加入聯合國。

辰國
辰國是一個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存在於朝鮮半島中南部地域的初期國家。辰國被韓國一些歷史學者認為是三韓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部落聯盟式的國家。
衛滿朝鮮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衛氏政權建立後,控制了朝鮮半島的北部地區,與西漢燕地相鄰。此時正值西漢惠帝時期,天下初定,遼東太守經漢廷批准,主動與朝鮮國王衛滿相約:衛滿為漢朝藩屬外臣。
三國時期
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朱蒙在西漢玄菟郡管轄范圍內建立政權,史書記載為高句麗國。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朝鮮三國時期」。 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高句麗族一部被遷入中國中原融入中國;一部融入靺鞨人;一部融入新羅的居民重組為高麗族。 百濟由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百濟吞並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並了辰韓部族立國。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並了伽倻。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統一新羅時期
新羅從百濟奪取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疆域抵達黃海。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聯合新羅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置熊津都護府(今公州),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朝鮮半島僅剩下新羅和唐朝勢力。 670-676年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高句麗在遷都後改稱高麗,高麗國亡後,其國民扶餘人貊貉人主要流入唐朝和渤海,融入中國漢族和滿族,進入朝鮮半島的只是極少數。 9世紀,新羅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18年,王建建立政權,定國號「高麗」,史稱「王氏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於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後三國時期
後三國是後百濟、後高句麗、新羅的統稱。持續了50多年,至936年高麗國的建立。新羅末期,貴族的王位爭奪之勢日益嚴重,中央集權逐漸弱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中,胡族勢力日益增強。889年,新羅王督促地方征稅,遭到農民們的強烈反對,進入了全面的內亂時期。各地出現了許多反新羅勢力,代表性的有沙伐州的元宗和哀奴、北原的梁吉、完山州的甄萱、鐵原的弓裔、竹州的箕萱等。新羅名存實亡,割據者無數的地方勢力。甄萱於892年在武珍州(現光州)稱後百濟王,對外派遣使臣至吳越國。898年弓裔在松岳(現開成)定都,稱後高句麗王,910年移都至鐵原。
高麗王朝時期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993年,高麗契丹戰爭後高麗按協議與宋朝斷交,並獲得鴨綠江以東故地。並在以後兩次戰爭中擊退契丹。1231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汗國,蒙古則答應撤軍。元朝建立後,不肯降元的三別抄繼續發動抗元戰爭;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蒙元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時期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後來的李氏朝鮮長期是中國王朝的一個羈縻國。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將一部分建州女真部落驅趕到了中國境內(其中包括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耳)。1591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漢城(首爾)和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23年,朝鮮擅自廢國王琿,明登萊巡撫袁可立主張「待中國更立」。1636年,後金軍攻佔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投降,改向後金(後來的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李熙即位,史稱朝鮮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1876年,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叩開了朝鮮國門。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朝鮮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成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國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即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被迫結束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是為朝鮮純宗。1909年,日本第一任駐朝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的勢力控制整個半島,而大批不願做日本屬民的朝鮮人,渡江進入中國避難,成為中國朝鮮族的主體部分。
日帝殖民時期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朝鮮純宗。 1919年3月1日,因已退位的朝鮮高宗李熙暴卒(疑遭日本人毒死),再加上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語,朝鮮半島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生在漢城(首爾)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喚起人民的反抗意識,民眾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 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半島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在日本關東軍的打擊下,金日成軍損失慘重,被迫退出朝鮮半島,到蘇聯休整。
南北對峙狀態
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共同託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美國和蘇聯隨即改變計劃,商定以北緯38°為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三八線)同時,蘇聯、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南半部,朝鮮半島從此處於分裂狀態。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朝鮮半島南部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北部於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韓國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糾集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盧森堡、南非等17個國家的軍隊組成了「聯合國軍」。1950年9月,美軍率先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隊面臨被美軍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進逼至鴨綠江一帶,在這時,朝鮮領導人向中國政府請求支援。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幫助朝鮮作戰。 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1953年7月27日,美國被迫與中朝方面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雙方最終決定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軍隊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以監察朝韓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953年10月1日,美國和韓國共同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韓國駐軍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 1994年,金日成因心肌梗塞在其官邸內病故,他的繼承人是長子金正日。 1997年,金正日就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2002年9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對朝鮮進行為期一天的訪問,這是二戰以來日本首相首次訪問朝鮮。雙方還簽署《日朝平壤宣言》,實現朝日兩國關系正常化。首次與英國、愛爾蘭等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與朝鮮有邦交的國家達到157個。 2006年10月9日,朝鮮進行第一次地下核試驗。 2009年5月26日,朝鮮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第二天,因韓國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宣布退出《朝鮮停戰協定》。

詳情還是去看網路吧

G. 簡單介紹一下朝鮮歷史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今韓國首爾),史稱朝鮮王朝。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主義。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

1592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16萬第一次侵入朝鮮。1597年,日本的豐臣秀吉再派水陸兩軍約17萬人第二次侵入朝鮮。1598年,日軍被擊退。朝鮮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朝鮮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兵協助明朝。1623年,朝鮮內部政變,擅自廢黜國王李琿。大明登萊巡撫袁可立嚴辭主張「待中國更立」。1636年,清朝攻佔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附屬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李熙即位,史稱朝鮮高宗。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1876年,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

1884年12月4日,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即為「甲申政變」。

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甲午農民戰爭),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請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

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兵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並且組織親日政府平息內亂。隨後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系。

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的支持下,「升級」為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7)專家剖析中朝歷史友誼朝鮮最初厭惡中國是因為袁世凱擴展閱讀:

朝鮮的建立者:

李成桂(朝鮮語:이성계,發音:Yi 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鮮王朝的開國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

本貫全州李氏,出生於元朝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一帶)。初字仲潔,後改君晉,號松軒,即位後更名李旦,死後廟號太祖,明朝賜謚號「康獻」,故又稱「朝鮮太祖」或「康獻大王」。

李成桂是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李子春的嫡長子。1356年,李成桂與其父幫助高麗王朝恭愍王收復雙城總管府後歸附高麗,後由於在抵禦元朝紅巾軍的入侵中戰功顯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掌握高麗政權;1392年,李成桂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城。

即位後,李成桂對內實行改革,清除了原高麗禑王的勢力,對外向明朝稱臣,並通過招撫、武力征服朝鮮半島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

第一次王子之亂後,李成桂讓位於次子李芳果,奉為太上王。後來出奔老家咸興,又被太宗李芳遠挾持回京,於是有」咸興差使」的典故。後死於漢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鮮

H. 朝鮮歷史

請參考:http://..com/question/27454.html

[編輯]古朝鮮
朝鮮半島具有五千年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中國遼寧省至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有高句麗、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

[編輯]檀君朝鮮
相傳前2333年,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編輯]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於某些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編輯]衛氏朝鮮
燕國人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編輯]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吞並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

[編輯]三國時代
請參見: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無力北顧,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中國南朝各代,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編輯]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

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日朝韓三國學者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沒有一個可以為各方接受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是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偽造的。

[編輯]統一新羅時代
請參見: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和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於公元660年和唐朝聯合滅百濟,於668年和唐朝聯合滅高句麗,於676年驅逐唐軍最終統一朝鮮,定都慶州,採取唐朝的國家制度。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此時代被某些朝鮮學者稱為南北國時代。

[編輯]高麗王朝
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推翻弓裔,自己稱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成為元朝屬國,達魯花赤駐開城監督國政。

[編輯]李氏朝鮮
請參見:李氏朝鮮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餘勢力,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城。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率兵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

1618年明朝和清兵作戰,朝鮮出兵援助,1637年清兵佔領朝鮮,國王投降,成為清朝的屬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為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立即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城,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和駐朝鮮的清軍展開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承認朝鮮獨立。至此,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在日本的統治之下。1895年日本暗殺有反日傾向的閔妃。

1897年在俄羅斯的支持下,高宗宣布獨立,成立大韓帝國,自稱皇帝,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後,從此朝鮮改為韓國。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編輯]日本統治時期
[編輯]日韓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將皇室封為日本貴族,暗殺高宗,強迫朝鮮人改用日語,企圖消滅朝鮮民族文化。

[編輯]3·1獨立活動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順寬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3·1獨立宣言」,但被日本警察暴力鎮壓,柳順寬等學子被殺。史稱「3·1獨立活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上海淪陷後遷往重慶,成立獨立戰斗隊對日宣戰。

[編輯]現代
[編輯]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分別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為界,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目前美國仍有部分軍隊駐扎在韓國。

I. 朝鮮以前是中國的一部分嗎

  1. 不是,以前朝鮮只是中國的藩國(屬國),即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

  2. 藩國:古稱分封及臣服之版國。例如,權東周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秦等等的各個諸侯國都是周朝分封藩國。明朝時期分封的周、秦、晉、岷、楚、蜀、大寧等等屬於明朝分封的藩國,朝鮮、安南(今越南)、硫球等以及鄭和下西洋時期的有呂宋、蘇祿、合貓裹(貓裹務)、美洛居、婆羅(汶萊)、古麻剌朗等等臣服於明朝得到了明朝皇帝的分封成為明朝藩國。

  3. 宗主權是指國家對其屬國的內政及外交擁有若干項的權力,對屬國享有宗主權的國家即是宗主國,宗主國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屬國的外交權,但屬國仍保有獨立的自治權力。較有權的一方為宗主。英文里的宗主權「Suzerainty」原是用來形容奧斯曼帝國及其周圍屬地的關系。與主權不同的是,宗主關系裡的附庸通常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也可指封建君主對進貢諸侯的關系。

閱讀全文

與專家剖析中朝歷史友誼朝鮮最初厭惡中國是因為袁世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