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與《中國大歷史》是否是一樣的
不一樣的。
呂思勉《中國通史》上編是中國文化史,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專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屬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編為中國政治史,講了中國歷史大事及中國歷史的演變。對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的著作。作者倡導「大歷史」,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納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貳』 呂思勉的 中國通史 和 中國大歷史 哪本好,我說的都是這位寫的 最好具體點
中國通史很多都是寫少數民族的由來、遷徙等等。寫內地的只有一個大概,你要是不願意了解少數民族歷史就看中國大歷史吧!
『叄』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和《中國大歷史》書中有哪些論點站不住腳
黃仁宇向來以「大歷史觀」著稱,第一,擅長在平凡的歷史人物生活中判斷其性格本質,並因各歷史時期不同性格的關鍵人物的生活交匯判斷出歷史走向。第二,他極善於綜合國家的政治經濟特徵而推導出歷史人物創造的歷史是大勢下的必然,但是我個人覺得他的書有些論點依然不是很正確。比如在《萬曆十五年》中,雖然他一再強調中國的法律是以儒家禮教為基礎的人情法律和不健全的法律,卻沒有提出關鍵的先進觀念,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等。其次,他的「大」歷史只是建立在平常研究的角度,並未揭露出中國歷史上朝代和國家興衰的本質:即社會階級矛盾激化和嚴重的土地兼並,而這些興衰的根本道理在黃老先生出書以前實際上已經被馬克思哲學揭示了,黃仁宇作為英國大學教授顯然沒有客觀接受社會主義陣容的科學真理,盡管他研究最透徹的是明史。如果你要死命找站不住腳的論點,歷史這門學問只要敢提出觀點的就會有歷史依據,結果只會有「同意的人」和「不同意的人」。關鍵是要找出根本的東西。而這根本的東西才是主流,說實話,黃仁宇老先生的書只是多了一個研究的方向和觀點,這也是他在中國並未很出名的原因之一。理由很簡單:社會主義哲學已經根本闡明了,甚至已經到了無法更佳進一步證明的地步,這也是近來有些歷史研究方向偏門化,論據雞毛蒜皮化和研究內容扯淡化的原因。
『肆』 易中天紐約縱橫中國歷史.!
http://so.tudou.com/nisearch/%E6%98%93%E4%B8%AD%E5%A4%A9%E7%BA%BD%E7
『伍』 易中天說明朝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皇帝,這么說有什麼理由
實際上,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史上,與明朝皇帝相比,史上的昏君是多達兩位數,甚至三位數。例如宋代的皇帝,南北朝的皇帝,五朝的皇帝等等。這樣比較下來,明朝皇帝實際上還不錯,甚至可以說遠超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皇帝。
之後朱棣創造了「永樂盛世」,這是中國的十大繁榮盛世。此後的兩位皇帝這兩個人被稱為「文治武功」,他們創造的「君選制」也延續了唐朝和漢朝的美德的制度。所以明代的皇帝在中國歷代皇帝中都是很不錯的。
『陸』 跪求一篇呂思勉先生寫的《中國大歷史》的讀後感
用了20天才草草看完這本歷史書,其間因工作以及學習上的問題,未能連續閱讀,故而思考之連續性也難保證。但一直以來感覺到自己閱讀之首要問題在於廣度不夠,目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應該是盡量廣泛涉獵。至此,我用了兩個半月,在看注會的書之外,共看了《經濟社會的起源》、《社會契約論》、《賦稅論》以及本書,所掌握者恐不及鳳毛麟角,但正如看前面三本書一般,我還是從黃仁宇先生的書中獲得很多東西。
初看這本書,僅僅將其作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然於後發覺此書多有牽扯財政知識,則上升至必讀之行列。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此書則重在抽取其中的財政史,其他知識則可謂意外收獲了。大歷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觀歷史,用350頁文字粗粗帶過我華夏五千年之文明,雖顯得簡陋而無所適從,但有利於讀者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作者別具匠心地將之與世界史聯系起來,則又提供了另一番視角。
總體上,我在閱讀此書時有三大收獲,現簡述如下:
第一, 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有所提升。
一般傳統歷史家將中國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為皇帝君王者,號令天下,無所不從。然則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在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須依著道德軌跡,或者成為道德之代言人,否則便不能收到萬民的支持。
作者在書中屢次用到「中國是一隻大型的潛水艇夾肉麵包」,此比喻雖生硬而令人費解,卻還是充滿想像力的。歷史發展乃上下兩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要維持整個國家之穩定,上下必須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為古代經濟之基礎者,正是「農業之系統」,其與「商業之系統」相對。凡古代之昌盛時期,必有解決土地問題之暫時良策,並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待到每個朝代後期,由於小自耕農的衰落,農業凋敝,國家自然混亂了。
第二, 對一些具體歷史細節的糾正認識。
在對人方面,比如,我從書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緒帝死後不到24小時去世的,而洪秀全則是在運動失敗前服毒自殺(對這點我尚且有所懷疑);宋朝皇帝趙瑣以及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都有一番雄心壯志,專於政事,卻無力回天。
在對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國在當時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廣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時世界裡任何地方提出。元朝兩次征日,未能取勝的原因,乃是「神風」幫助,看來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到了海上戰鬥力就減弱了。遼東半島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後的坎坷命運,之前在歷史教科書中卻隻字未提。「文化大革命」雖說是十年離亂,卻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改組機會。
第三, 財政對於中國古時朝代的興衰有重要影響。
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對於每個朝代,都會專門分析其財稅制度。若財稅制度符合當時小自耕農的實際情況,則國家能夠得到充足的財源;而如果該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財稅體系,則滅亡不遠矣。歷史界甚至公認明朝之覆滅由於財政的破產,黃老也曾提出民國時期各軍閥未能成為實際之強人,他們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財政。兩稅法、王安石的變法、一條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為了挽救頹勢對於財稅制度的改革。但這些改革之所以要麼未能實行,要麼未能取得實際效果,正是因為他們要麼脫離小自耕農的實際,要麼由於改革主持者失勢,其所倡導的政策,也被反對派否定。小自耕農的破產與國家之衰落往往構成因果關系。結果國家稅收不能按時按量徵收,君主只好提高稅率,或者變換著方式增加附加稅。軍人不能按時獲得足夠軍餉,則軍隊素質下降,遇到各種天災人禍,國家也無足夠能力應付。真是成也財政,敗也財政。這甚至讓我有些懷疑,是否中國古之朝代更替,無非是「財政周期」?
如此看來,財政之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那麼由此及彼,現今中國財政制度的設置,對於國家之強盛必定也是舉足輕重的。然目前國家財稅制度所受之詬病,已經愈加明顯。學財政的人應該以完善這一整套制度為己任。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除非下層有法制上的保護,上端無限制收稅的權利並非執政者之福。因為全國財政並無實際上之結構,各級人員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責。目前我國對於下層之法律保護已算有所進展,但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尚不到位。如此,要想到達作者提出的真正「數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離吧。比如目前增值稅的徵收就常常遇到逃稅偷稅的現象,而要想實現如美國之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實在任重道遠。
《中國大歷史》這樣一部號稱優秀的歷史學著作,我讀起來卻磕磕絆絆,困難重重,總沒有一種順暢淋漓的感覺,很多的觀點論述也沒有非常透徹的理解。不僅是我,網上也有人評論其作品「閱讀起來就好像一個想要極速行走的人總要留心腳下的石頭」;不僅是這本書,其他在讀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一書的同學也感覺到了類似的問題。
總結起來,三聯版《中國大歷史》中存在三大閱讀障礙:
* 對象不同
前面已經提到過,《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先生在美國的大學課堂上講課的講義,各種比較論證的依據都很好的針對美國大學生編排設置。這樣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固然能使他的美國學生受益非淺,但反過來說對於普通的中國讀者卻構成了不小的障礙。
比如,書中但凡提到長度、面積、重量、貨幣等概念時,所使用的計量單位都是西方習慣的英尺、英畝、英鎊、美元,這些單位完全不在對中國讀者的生活中出現,對我們來說幾乎是一頭霧水,很難在腦海中對它的實際情況做出准確估量。在「第三章:土壤、風向和雨量」中,黃仁宇先生提到「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謂『15英寸等雨線』……」(P25),我初讀到此時一愣,完全沒有反應過來,但仔細看完描述後發現,這就是高中文綜復習是被反復強調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才將此處論述與自己的知識儲備結合起來。
另外,雖然無法准確評斷當年美國大學生的文化水平,但從《中國大歷史》中可以看出,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長期的文科知識積累,是絕對聽不懂黃先生講課的。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動輒牽涉一個世紀或一個朝代」(P2),縱論古今橫貫東西,不時提及「歐洲18世紀實證主義(positivist)的法理學家」(P17)、「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i)式的政治現實主義」(P18)、「佔有性的個人主義(possessive indivialism)」(P27)等深奧概念;或者「今日俯視阿斯旺水壩的努比亞大神像」(P39)、「波提切利的《愛神誕生》」(P87)等文化符號……與其說是有助於讀者理解,不如說是又多了一重難題。
* 半文半白
黃仁宇先生行文中使用的很多語詞,有的現在已經被別的更加白話的詞語所替代,有了更好的說法來表達這一概念;有的已經幾乎被淘汰出現代漢語的行列,再不出現在普通讀者的閱讀視線內,其中更有一些完全無法在電腦輸入法中找到;這樣的情況既多,又如何讓讀者理解黃先生的深意呢?又有很多句子結構近乎文言,我閱讀時如果不用鉛筆斷句就幾乎進行不下去。這種情況的例子舉不勝舉。
* 翻譯問題
《中國大歷史》原本是用英文寫作的。書中英文單詞高頻率出現在括弧里,這當然是一種使著作嚴謹的方法,但即便是在英語如此普及的今天,普通讀者看到恐怕也會感到不愉快。另外本書也陷入了現在翻譯作品不好讀、讀不通的「翻譯腔」里,嚴重影響讀者的閱讀。
例子:英語中 「submarine sandwich」,是一個專有名詞,專指那種用長條形麵包做成,分量超大的三明治(區別於一般糕點店或西餐館中供應的三角形三明治)。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提出一個理論——他將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比喻成「潛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塊長麵包,大而無當,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組織,乃成千上萬的農民。對於「submarine sandwich structure」,三聯版中出現的翻譯用詞是「潛水艇夾肉麵包結構」(P297),不解釋對於中國讀者而言莫名其妙的「潛水艇」,卻用生硬的「夾肉麵包」代替已經成為通行的泊來詞、連幼兒園孩子都知道的「三明治」,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譯者的用意。
雖然說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是以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著實阻礙了我們的學習。不好理解的詞句不斷糾纏讀者的思維,讓我們疲於解讀,連基本的句子都沒有看懂,更遑論從篇章上把握黃仁宇先生的觀點和思路,離從全書大局上把握他的歷史觀點更是千里之遙。
造成閱讀阻礙並不是作者的錯,黃仁宇先生寫作本書時間較早,他的語文受到那個時代的影響很深,原著又是英文。也有很多讀者的水平遠高於我,恐怕沒有感覺到我在此斤斤計較的閱讀障礙問題,而早就進行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思考。但我必須大膽的代表所有文化水平有限,非歷史專業而又希望學習歷史的普通讀者說說我們的心聲:我們非常願意閱讀學者的經典著作,無奈就是讀不懂,太抽象了。
歷史學要是成為象牙塔里少數人的學問,就失去了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的本意。這並不是說不需要抽象深奧的學術,而是說不要讓所有的歷史都成為抽象深奧的學術。歷史學需要《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及稅收》,也需要《易中天品三國》。我個人最推崇的,則是《全球新聞傳播史》(李彬著,清華大學出版社)這樣「居中」的歷史書。
如何才能讓歷史著作甚至歷史教材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認為「普及版」是一種方便易行的方法,請人將類似於《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等等,改寫成立足中國,用語淺顯,語氣生動的「普及版」,應該能吸引到更多原來不讀歷史的讀者,也能讓原來讀不懂歷史的讀者有更進一步的提高。「普及版」歷史書應該具有傳播和市場雙方面的巨大價值,當然,這需要歷史學研究者和出版方的共同努力。
『柒』 易中天曾質疑中國歷史並沒有5000年,對此你怎麼看
其實學術界中,其實關於中國歷史的長短在學術界的意見並不是十分統一。
首先大多數西方學者和日本學者都認為中國的歷史只有3700多年的。那麼是什麼導致他們認為我國只有3700年的歷史呢?
那是因為正式的歷史有三個重要的判斷依據,一是系統的文字、二是城市的建立、三是復雜的禮儀和具有宗教和政治意義的建築。有了這些,就意味著分層組織的形成,以及社會分工的建立,這就代表了人類文明的成型。
但是按我們的說法來說,如果真正的算歷史起源,我覺得歷史應該從有史料記載開始算起,那麼現在所謂的西方的歷史還有多久了?我想估計不到2000年吧。
『捌』 《中國通史》和《中國大歷史》哪個好
相對來說,《中國通史》更權威,這本書中所有的材料都是經過反復考證,幾乎沒有任何謬誤的,比較適合學者和歷史研究人員。《中國大歷史》敘述的更為通俗一些,屬於通俗讀物。
『玖』 易中天為什麼認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殘暴的朝代」呢
為專家學者和普通百姓之間橋梁的百家講壇,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而作為百家講壇中最出名的一批專家學者中,易中天就更是為大家所熟知。
想當年易中天老師在百家講壇,講那大江東去浪淘盡的三國的時候,可謂是每天准時准點的守候在電視機旁。而易中天老師卻曾說過,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殘暴的時代,那麼大明王朝為什麼會被人這樣評價呢?
『拾』 關於《中國大歷史》上下兩冊與《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的成名作,又稱呂著《中國通史》。全書約60萬字。版上冊是總論中國歷朝歷代權的經濟、文化、民族、教育等;下冊是政治軍事史。
《中國大歷史》又名《白話本國史》,全書約80萬字。編排依次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和現代史。上古即為先秦史,明代以前為中古史。相對而言,《中國大歷史》更符合中國人的閱讀方式,畢竟是按照朝代順序寫的。這本書很多書店都有賣,有一種經濟本,30元。
呂著的兩本通史都不詳細,短短數十萬言豈能寫盡,都屬於高度概括,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歷史基礎。特別是《中國通史》的政治軍事史部分,極為精簡。所以還是《中國大歷史》好一些。
如果你對通史有興趣,可以看看張帆的《中國古代簡史》,成書於2001年,歷史專業考研的必備書籍之一,只有40萬字,我3天就看完了。字數雖然不多,內容卻是高度提煉,精華中的精華。張帆是元史專家,宋金遼元史部分寫的比較詳細。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了。一版再版,讀者眾多。我就花了50元買翦伯贊的,放棄了30元錢的呂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