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通俗演義先後順序

中國歷史通俗演義先後順序

發布時間:2021-02-25 15:17:31

⑴ 急求!中國古代王朝的先後順序

夏 禹 約公元前22世紀至17 商 湯 周周武王 秦 昭襄王 漢 劉邦 三國 魏:曹丕蜀:劉備 吳:孫權 晉:司馬炎專 南北朝 宋:劉裕屬 齊:蕭道成 梁:蕭衍 陳:陳霸先 隋:楊堅唐:李淵宋:趙匡胤元:成吉思汗明:朱元璋清:太祖中華民國:孫文

⑵ 有沒有哪部通史是按時間順序詳細講中國歷史

《濟南通史》上起遠古下迄當代。按時間先後順序,共分為先秦秦漢卷、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卷、近代卷、現代卷、當代卷,另附文物考古與山水園林名勝卷,共八卷。在體例上參照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和我主編的《山東通史》的體例,根據濟南的歷史實際而略加變通。各卷都分為前言、綜述、典志、列傳、大事年表五個部分。前言是以自序的形式說明《濟南通史》各個時期的歷史發展大勢和時代特徵,地域特徵,其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前人研究成果評述,本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以及在編寫中需要說明的若干問題等。綜述是依照時間先後順序,以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相結合的形式論述濟南歷史不同時期的重大事件,以體現濟南歷史發展過程、特點及其規律。典志是以政書體的形式撰寫濟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技、文學藝術、宗教、民族、社會風俗、外事僑務、文獻、考古等各方面的專題,以彌補綜述與列傳所不便容納的史實。列傳則採用紀傳體的形式,以專傳、合傳、類傳、附傳等不同體例,分別撰寫濟南籍對濟南歷史有一定影響的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雖非濟南籍但對濟南歷史確有重大貢獻和影響的人物,則視具體情況分別在綜述或典志中適當加以記述。圖和表包括各種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實體圖片、歷史地圖以及各類年表、世表、專題表等,以彌補文字表述的不足。以上五個部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互相聯系,互相補充,詳略互見,力求比較充分地反映濟南歷史的全貌。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力求觀點准確,史實可靠,結構合理,脈絡貫通,文字通順,深入淺出,便於更多的讀者閱讀。但由於時間倉促,再加上我們的水平有限,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上述要求,實在沒有把握。只好恭請讀者多加批評指正,以便今後再進一步修改提高。目錄
濟南通史(一)
總序
前言
綜述
一、遠古時代的濟南
(一)後李文化
(二)北辛文化與大汶口文化
(三)東夷族的早期傳說
二、虞代的濟南
(一)虞代概說
(二)虞舜與濟南
(三)濟南地區的典型龍山文化
三、夏代的濟南
(一)姒姓族團遷居城子崖類型龍山文化區
(二)王推官莊類型岳石文化所反映的濟南社會
四、商代的濟南
(一)先商與濟南
(二)商朝前期商人東進與大辛庄聚落的建立及發展
(三)商朝後期譚國易姓與大辛庄聚落的衰落
(四)商朝在濟南的殖民點及其殖民統治
(五)帝辛征夷方與征夷方路線考
五、西周時代的濟南
(一)齊魯建國及濟南一帶的諸侯國
(二)周道的修通與《大東》詩篇
(三)齊的西進和周的東征
六、春秋時代的濟南
(一)齊滅祝與「公會齊侯於濼」
(二)齊桓公伐譚及其對濟南地區的經略
(三)齊晉鞍之戰與齊國霸業余緒的終結
(四)平陰之戰與濟左巨防的修建
(五)齊景公時期的濟南
七、戰國時代的濟南
(一)田氏代齊之初濟南一帶的「內憂外患」
(二)威、宣二王對濟南地區的經略
(三)樂毅伐齊與濟南一帶的戰爭
(四)秦軍佔領歷下與齊國的滅亡
八、秦代的濟南
(一)秦廷中的濟南人士及其行跡
(二)秦始皇東巡與封禪
(三)「始皇帝死而地分」
九、西漢時代的濟南
(一)漢朝建立與婁敬三策
(二)濟南地區諸侯王國的興亡
(三)酷吏郅都、寧成治理濟南
(四)伏生傳經與經學的陰陽五行化
(五)漢武帝封禪與濟南儒生的作用
(六)濟南王氏家族的崛起與王莽代漢改制
……

⑶ 中國歷史各朝代的先後順序是怎樣的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下: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中國朝代一覽表

朝代 起訖年代 都城 今地 統治民族 開國皇帝

夏朝 約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縣 華夏族 禹

商朝 約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華夏族 湯

西周 約前1029-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華夏族 文王姬昌

東周 前770-47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華夏族 平王姬宜臼

戰國 前475-221年 華夏族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華夏族 始皇帝嬴政


西漢 前206-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族 高祖劉邦

新朝 9-23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族 王莽

東漢 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光武帝劉秀

三國

曹魏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魏文帝曹丕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漢昭烈帝劉備

孫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漢族 吳大帝孫權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304-439

前趙 304-318 平陽 山西臨汾 匈奴族 高祖光文皇帝劉淵

319-329 長安 陝西西安

成漢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巴氐族 太宗武皇帝李雄

前涼 314-363 姑臧 甘肅武威 漢族 高祖明王張寔

後趙 319-351 襄國 河北邢台 羯族 高祖明皇帝石勒

前燕 337-370 龍城 遼寧朝陽 鮮卑族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前秦 351-394 長安 陝西西安 氐族 世宗明皇帝符健

後秦 384-417 長安 陝西西安 羌族 太祖武昭皇帝姚萇

後燕 384-407 中山 河北定州 鮮卑族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西秦 385-431 苑川 甘肅榆中 鮮卑族 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

後涼 386-403 略陽 甘肅平涼 氐族 太祖懿武皇帝呂光

南涼 397-414 西平 青海西寧 鮮卑族 烈祖武王拓跋烏孤

南燕 398-410 廣固 山東益都 鮮卑族 世宗獻武皇帝慕容德

西涼 407-421 酒泉 甘肅酒泉 漢族 太祖昭武王李暠

胡夏 407-431 統萬城 陝西靖邊 匈奴 世祖烈武皇帝赫連勃勃

北燕 407-436 和龍 遼寧朝陽 高句麗 燕惠懿帝高雲

北涼 397-439 張掖 甘肅張掖 盧水胡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

*冉魏 350-352 鄴城 河北臨漳 漢族 武悼天王冉閔

*西燕 384-394 長子 山西長子 鮮卑族 濟北王慕容泓

*西蜀 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漢族 譙縱

南北朝 420-58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宋武帝劉裕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齊高帝蕭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梁武帝蕭衍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鮮卑族 魏道武帝拓跋珪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鮮卑族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鮮卑族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鮮卑族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鮮卑族 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漢族 隋文帝楊堅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漢族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太祖郭威

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王建

後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孟知祥

楊吳 892-937 揚州 江蘇揚州 漢族 太祖楊行密

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蘇南京 漢族 烈祖李昪

吳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漢族 武肅王錢鏐

閩國 893-945 長樂 福建福州 漢族 太祖王審知

馬楚 896-951 長沙 湖南長沙 漢族 武穆王馬殷

南漢 905-971 興王府 廣東廣州 漢族 高祖劉龑

南平 907-963 荊州 湖北荊州 漢族 武信王高季興

北漢 951-979 太原 山西太原 漢族 世祖劉崇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漢族 太祖趙匡胤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漢族 高宗趙構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契丹族 太祖耶律阿保機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白族 太祖段思平

西夏 1032-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黨項族 景帝李元昊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女真族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蒙古族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漢族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滿族 清太宗皇太極

中華民國1912- 南京 南京 漢族 孫中山

·中國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東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

⑷ 說出中國歷史朝代按先後順序。

中國歷史朝代歌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國歷史朝代簡表
朝代 起止年代 創建人 都 城
黃帝堯舜禹 約170萬-4000年前 黃帝堯|舜 /
夏朝 前2100-1600 啟 陽城
商朝 前1600-1100 湯 亳→殷
西周 前1100-771 武王 鎬
東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 洛邑
戰國 前475-221 / /

秦朝 前221-206 秦始皇 咸陽
西漢 前202-公元8年 漢高祖 長安
新朝 8-23 王莽 長安
東漢 25-220 光武帝 洛陽

三國
魏 220-265 曹操 洛陽
蜀 221-263 劉備 成都
吳 229-280 孫權 建業
西晉 265-316 司馬炎 洛陽
東晉 317-420 司馬睿 建康
十六國 304-439 / /

南北朝 420-581 / /
隋朝 581-618 楊堅 大興
唐朝 618-907 唐高祖 長安
五代十國 907-960 / /
宋朝 北宋 960-1127 趙匡胤 開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臨安
遼朝 916-1125 耶律阿寶機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 興慶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 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爾哈赤 北京

⑸ 中國古代的朝代的先後順序

中國古代的朝代的順序是:

一、奴隸社會

炎黃:公元前2697年-約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農炎帝 軒轅黃帝(炎黃齊名)

堯唐:約前2357年-約前2262年平陽 (今山西臨汾) 唐帝堯

舜虞:約前2262年-約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濟) 虞帝舜

夏朝:約前2029年-約前1981年 約前1933年-約前1559年斟鄩陽城(今河南洛陽)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啟 夏王少康

有窮:約前1981年-約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縣) 有窮王夷羿

寒朝:約前1973年-約前1933年寒水(今山東濰坊)寒王寒浞

商(殷)朝: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約前1559年-約前1300年(商) 約前1300年-約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陽)商王湯 商(殷)王盤庚

周朝:約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發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陽(今陝西咸陽) 秦始皇嬴政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蘇徐州) 西楚霸王項羽

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

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高祖劉邦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長安(今陝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長安(今陝西西安)玄漢更始帝劉玄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5年洛陽(今河南洛陽)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蜀漢: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漢昭烈帝劉備

孫吳:222年-280年建業(今江蘇南京)吳大帝孫權

晉朝:265年-420年

西晉:265年-31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西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304年-420年

——十六國末期:420年-439年

南北朝:386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劉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武帝劉裕

南齊: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南齊高帝蕭道成

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蕭衍

南陳: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386年-589年

北魏中後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陽(今河南洛陽)(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元宏

東魏:534年-550年鄴城(今河北鄴鎮)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532年-556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550年-577年鄴城(今河北鄴鎮) 北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年-581年長安(今陝西西安)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581年-61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長安(今陝西西安)唐高祖李淵 唐中宗李顯

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武周武後武則天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開封) 後梁太祖朱溫

——後唐:923年-93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開封) 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 後漢高祖劉知遠(暠)

——後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周太祖郭威

十國:907年-979年

遼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1127年-1279年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趙構

西夏:1038-1227年興慶(中興)(今寧夏銀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曲雕阿蘭(今蒙古國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明朝:1368年-1644年應天(今江蘇南京) 京師(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後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遼寧沈陽) 後金(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大順:1644年-1644年京師 (今北京市) 闖王李自成

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師(今遼寧沈陽)(今北京市)清(後金)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洪憲帝袁世凱

偽滿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長春)康德帝愛新覺羅·溥儀

(5)中國歷史通俗演義先後順序擴展閱讀:

中國朝代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同,「朝」與「朝代」的區別在於」朝」是當時就有的觀念,如孔子說過「丈於朝」,中文所謂的「 朝 」字具有今日含義。在政治上用來引用當政者政權的意思, 有「今朝一家政權治天下 」 的觀念。

因此「朝」類似現在所說的「國家統治政權」(即國家行政管理的政府),而並非等同於現代定義的「國家」(國在中國古代從部落聯盟的氏族土地,商周朝指「諸侯國」,是一種地方政權管理單位 );「朝代」則是後人方便劃分歷史的稱呼, 「朝代」 理論也都不是近代學者發明的,也是古代官方為了區分某政權的歷史時期所定的既有劃分法則。

最明顯的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朝代」很明顯不是只一個「朝」,而是由多個不同政權,如晉朝、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與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則各別都是以「朝」為劃分標准。

中國的朝代都用「朝」為劃分標准,區分某政權的執政時間,所以往往會有「朝代」存續時間與「王朝」的國祚重迭的情形。 如秦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 這些「朝」的國祚都與朝代的時間相重迭, 某」朝」的興亡也是這」朝代」的興亡。

雖然中國很多朝代與王朝的國祚相重迭,但並不代表朝代等於「朝」的概念, 「朝」在現代的角度看則類似一個治理國家的統治政府 。顧炎武說「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與現代主權國家的觀念不同。在家天下的觀念下,中國的君王家族通過輪替成為此天下的支配者,「 改朝換代」就是更換王朝統治政權的過程 。

那麼,為什麼「秦朝」與「秦國」不算在一起呢?很簡單,魏晉南北朝之前,只有成為天下共主者才敢稱朝,而古人認為稱朝與稱朝前是不一樣的,所以秦朝統一後稱」朝」了,而秦還未稱朝前就是秦國,僅是一個地方政權。

春秋戰國諸國也沒有稱朝,當時唯一的朝是周王室;西漢亦同,劉邦雖早已是漢王,但在稱朝前並不被認為是漢朝的一部分。夏商周也跟秦漢的狀況一樣,他們在還沒稱朝前雖已是獨立政權,但因為還沒成為天下共主也沒稱朝,所以夏商周三朝的歷史都只從推翻前朝成為共主後開始算。在魏晉南北朝開始,不管是否統一天下都敢稱朝,只是這些分裂的政權往往都不會承認對方有稱朝的資格。

⑹ 中國歷史:以前有什麼朝代請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出來.

夏朝 約前年-約前1559年

商朝 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

西周 約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前770年-前256年

秦朝 前221年-前207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漢 前202年-8年

新朝 8年-23年

玄漢 23年-25年

東漢 25年-220年

三國(220年-280年)

曹魏 220年-266年

蜀漢 221年-263年

孫吳 222年-280年

西晉 266年-316年

東晉 317年-420年

十六國(304年-43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劉宋 420年-479年

南齊 479年-502年

南梁 502年-557年

南陳 557年-589年

北朝(386年-581年)

北魏 386年-557年

東魏 534年-550年

北齊 550年-57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隋朝 581年-618年

唐朝 618年-907年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 907年-923年

後唐 923年-936年

後晉 936年-947年

後漢 947年-951年

後周 951年-960年

南吳 902年-937年
南唐 937年-975年
前蜀 907年-925年
後蜀 933年-966年
南漢 917年-971年
南楚 896年-951年
吳越 907年-978年
閩國 909年-945年
荊南 924年-963年
北漢 951年-9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遼朝 916年-1125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

元朝 1271年-1368年

明朝 1368年-1644年

清朝 1644年-1911年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通俗演義先後順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