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孔子到底在中國歷史上有怎樣的影響
建議你這樣試試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百家」中,對中國社會產生重專大影屬響的學派是儒家,儒家的創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有利於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因而倍受歷代統治者的尊崇,被譽為至聖,聖人。今天人們仍然尊敬孔子。是因為他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傑出代表,中國兩千多年來文明的延續與孔子是分不開的
這樣做的好處:
注意事項:
Ⅱ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 聖人,但他有過錯在哪裡
知道招搖過市這個成語吧,指在公開場合大搖大擺顯示聲勢,引人注意。
出專 處 《史記·孔子世屬家》:「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示 例 這幾個人,穿著奇裝異服,~,得意洋洋。
聖人錯在陪人招搖過市。還有孔子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代表,他的政治思想根本就落後於並阻礙時代的發展,不知這算不算錯?呵呵
孔子雖然有很多的思想是好的,但是他有的思想是錯誤的。
比如孔子宣揚的君權思想那些東西,或許對古代中國有用,但是對現代中國則有害。
儒家文化讓中國人的尚武精神受到沖擊,
儒家文化讓中國人為面子而生存。
最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中國人活在關系網中,
西方人也講關系,但是西方人講關系至少還受到法律制度以及民主平等自由精神的約束。
而中國人講關系的時候,就把道德、法律等等都拋到了腦後。
但是生活在這個社會卻沒有辦法不這麼做。
Ⅲ 孔子在古代歷史上出現過哪些錯誤
孔子論仁
故要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必先要了解「仁」。仁之含義極復習,各學者對仁之解說亦有異。蔡元培認為「統攝諸德,完成人格之名」[8]。梁啟超則更進以「同類意識」釋仁,他說:「仁者何,以最粗淺之今語釋之,則同情心而已。」[9]錢穆則認為「仁者從二人,猶言多人相處也」。[10]以上諸說,可謂對「仁」一字作了多面的解釋。但我們亦不應忽視孔子言仁之出發點為「當下之自我」。[11]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12]、「我欲仁,斯仁至矣」[13],此乃言仁之重點也。
仁是孔子整個學說的核心,則正名是孔子政治哲學的起點。
其次,孔子要正的是正名分。正名分者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8]君應守其分,臣應守其分,各盡其應盡之責,勿殞勿越。而達至「君使臣以禮,臣使君以忠」。[19]否則,則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栗,豈得食諸」。[20]
在正名的內中,其中一項是針對君主的,可曰之「正身」,即為政者必先以正其身為基礎。論語顏淵章:『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政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孔子曾對此作了一比喻:「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又言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21]。由此可見孔子對主正身之重視。
從這里一則可見到孔子乃重「德化」而非「刑罰」,故上行正身,足以收不令而行之效。其次,從孔子所提之正名內容觀之,孔子之正名,乃上級較下級更為重,使君主有不可任意逃避責任。這明顯對君主的行為作了道德的規范。
毫無疑問,孔子提出正名是為了維持舊制度,舊秩序。但我們能否因此而推出孔子乃是「封建集團的集『大成者』」[22]。若從孔子的出身而觀之,有學者認為孔子乃是「從其沒落主自身地位和利益出發,對西周社會,不但寄與不少的回憶,而又認為那是唯一合理的政治制度」。[23]若從這個角度(從其沒落封建主自身地位和利益出發)而觀之,孔子確是封建集團的集大成者。但孔子正名的前題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嗎?
除了正名外,孔子的另外一個重要政治思想是德與刑。論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8]這段話中的德:即依祖宗傳下來的規而思想。刑:即是依祖宗傳來規范而樹立治度,對於違背此法者加以制栽。孔子所指出德與刑的理論,是遠承氏族時代「明德」與「明刑」之古訓。[29]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30]由此可見,孔子之提倡德治,是相當明顯。若將其中德治細分,則可分之為四點:
一、聖君。孔子推崇的是堯、舜、禹、湯、文王和武王,他們的德行皆為聖人。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31]、「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32]孔子曰:「舜其大考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下」[33]。孔子認為行德治之首要條件,便是賢者在位,亦即要有聖君。
單依靠聖君治理國,略有不足,故孔子主張以賢才以為輔。即德治的另一內容是任用賢人。孔子曾稱贊堯、舜、禹及武王任用賢人。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34]可見孔子對任用賢人的重視。另孔子亦有觀察人材的方法,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35]、「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36]。在數千年前,孔子以這種客觀的觀察方法來評定賢人與否,可算是相當不錯。
德治的另一面是教化。教化可分一、以身作則,二、以道誨人,三、教育人才。孔子尤重視前者,蓋政事盡於行仁,而行仁以從政者之修身為起點[37]。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38]、「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39]。即在上位者以德化民,而不以力服人。
二、便是以道誨人,即教化。孔子相信「性相近,習相遠」[40]。只要透過教化,便可使民「有恥且格」[41]。故孔子多授弟子以培養個人之品格為目的,並教以化民成俗之術42。
三、是教育人才。孔子所開創之「教化集團」[43],以六藝作為教材來訓練其學生,使其「立於禮,成於樂」[44];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45]均以政治為其主要內容,並是一個向各國國君及諸侯供應人才之大本營。可見孔子並非一個空有理論之士。
與德相對的是「刑」。孔子是重德不重刑。孔子有這思想,一方面是由於孔子有天下歸仁之理想,故推仁德以愛人,教化人。而不是用刑來控制人民。孔子更知道刑政雖為人民所畏,但只能治標,使「民免而無恥」。而行教化,則是治本之法,可使民「有恥且格」。所以孔子說:「『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媵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46]。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說孔子完全否定「刑」。孔子也知道:「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47]正如上述孔子之主張,他只是較重德而已。
孔子對刑尚不重,對凡言殺戮與軍旅之事皆反對。論語顏淵中有言:『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另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由此可見孔子德治主義之徹底。
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孔子言仁,仍多限於個人或君主之修身,而仍未能將仁加以擴開去,使仁這德行開展出仁政。孔子之言德治、教化、仁人(有德行之人)輔政及反對軍事殺戮,已可看出以道德下開於政治之上的端兒,但其對「德治」的設想仍是比較籠統[48],故仍未能在政治上落實下來。孔子之不足,則留待其後繼者孟子之大力提倡仁政,才得以完滿解決。
Ⅳ 孔子害了中國嗎
孔子的思想往往是給人以道德上的約束,而非法制上的束縛。這對中國來說有利專有弊,但有屬一點毋庸置疑,就是孔子及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不可動搖的統治地位,使中國興旺發達了幾千年,並成為現在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存活下來的國家,這么說的話,孔子對中國的貢獻還是利大於弊。至於其他的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各有利弊。比如:
墨家:注重科學生產,所以如果是墨家主導我國的正統思想的話,中國會有很多的發明創造出現,但是墨家思想來源於當時社會的底層階級,很難佔有統治階級的思想地位。
法家:法家的思想和儒家截然相反,認為人性本惡,故法家思想的統治會讓國家的法治特別健全,但是對於人本身的道德修養提升其實不會有太大的促進,而且,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法家往往只是緊綳而沒有鬆懈的時候,時間長了,人會受不了的。
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說錯了希望不要過於批判。
Ⅳ 孔子有沒有犯過錯誤是什麼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的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
Ⅵ 孔子真的篡改了很多歷史嗎
孔子本身並沒有什麼 現代與孔子所相關的文獻 都是出於孔子的弟子、後人之手。現代內研究的一個說法我比較同容意,那就是 孔子本身在百家爭鳴時期 的確是提出儒家思想的領導者 而儒家學者對於儒學的追求 導致他們把孔子的形象無限的完美化、神化。所以,很多學者都覺得,歷史上孔子確有其人,但並沒有世人想像中那麼神乎其神。現代世人眼中的"孔子",乃是儒家歷代人的精華所積累下來的。
Ⅶ 中國歷史是不是被儒家篡改過
篡改歷史跟儒家有什麼關系,不要本末倒置了。
儒家哪有這個能力篡改歷史,專真正能做到篡改歷史的是那些屬擁有絕對權力的人,也就是古代的皇帝有這個權力,唐太宗就是一個例子。
儒家只是個學派,是古代統治者為了更好統治,選擇了儒家學派作為治國的思想。
Ⅷ 孔子是如何篡改中國思想邏輯的
孔子
是中國古抄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Ⅸ 孔子是中國文化的破壞者嗎三千多的詩經被減到三百,黃帝到堯這段歷史被他砍掉了
孔子沒有那麼大的能量,他活著的時候沒做過什麼大官,拿現在的話說就是個鄉村教師而已。只是他的思想體系被後人拿來利用了,臉上才逐漸被貼上了金,很多事情並不是他做的,呵呵。
Ⅹ 歷史不容篡改,日本歷史教科書中是如何描述中國歷史的
外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很多國家,這些國家情況千差萬別,對中國歷史的描述也不盡回相同。各國歷史答(中學歷史)主要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對於外國史介紹的都很少。
一般而言,東亞和東南亞以外的國家,對中國歷史介紹不多,只是泛泛而談,中國是一個不能不提的文明體,但是隔得太遠,所以只是簡單提及,但是一般甲骨文、青銅器、長城、孔子等還是有簡單介紹的。比如房龍《人類的故事》這種書籍可以推薦看一下。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對於中國歷史稍微詳細一點,但也有限。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中對於中國歷史介紹的比較詳細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