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古人對歷史的重要性

中國古人對歷史的重要性

發布時間:2021-02-25 13:26:07

⑴ 中國有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你了解歷史文化的意義嗎

古代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做過一些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調整和補充。

(1)中國古人對歷史的重要性擴展閱讀

古代的中央六部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部門

六部的名稱出現的比較晚,但是實質上的機能與機構初現於周時的「六官」,秦漢時有「九卿」。朝廷的職務由這些首腦們分管。到了魏晉時,改稱「曹」,尚書分曹執事,而曹逐漸演化成為步。到了隋唐時始確定六部分屬於尚書省。

到了元時,尚書省分管六部,統領國家大事。而明朱元璋殺胡惟庸之後廢中書省,直接由皇帝統管六部,此時共有「吏、兵、禮、刑、工、戶」六部。

到了明代,六部官職分別有:尚書(共1人),左、右侍郎(共2人,相當於尚書的副手),郎中、員外郎等若幹人。

1、吏部

相當於今天的人事部,而吏部尚書就等同於人事部部長。吏部尚書在古時稱為「天官」或者是「文官之首」,可見其地位之高。原因很簡單,無論你平常貪廉忠奸,到年底了不還是得過我吏部的考核來進行升降獎懲么?

2、兵部

這個就是相當於現在國防部、武裝部等一切跟武裝斗爭有關的部門的總和。在古時的和平年代,兵部的地位不如其他部門的高,但是如果到了戰爭年代,那麼兵部的地位就凸顯出來了。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這個時候是你兵部尚書輝煌騰達的時候,打了勝仗還好,吃了敗仗的話,你就洗把臉等著唾沫星子,輕則革職,重則丟掉身家性命。

3、禮部

放在今天,禮部的涵蓋面也很廣。包括教育部、文化部等。禮部的事多卻不雜,包括接待外國君臣的相關事務,本國的各類禮儀事件等。

比如如果你是禮部官員,你發現某個王爺坐的車逾越了他的身份,那麼這就是你的本職工作該管的事。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的「爭爹」事件就是一件禮儀上的事。

4、刑部

刑部主司刑法牢獄,基本上等同於今天的「公檢法」,並且是一條龍服務。古代的刑部還有制定修改法律的權利,這一點又比現在的一些部門要高。

5、工部

相當於今天的建築部等,雖然主管營造工程等事項,但是具體工作是個比較雜的部門。比如給皇帝修新居、哪的河堤決口修築防禦工事、皇親國戚的陵寢選地,選材,修建等,同時還掌管天下山河大川。

毫無疑問工部是六部之中最有錢的部門。比如明朝權奸嚴嵩自己是吏部尚書,兒子嚴世蕃是工部左侍郎。一個掌管人事,一個是全國最大的包工頭,貪污程度可見一斑。

6、戶部

古時的戶部主管財政,人員和土地。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另外還做一下國土資源和人口普查等工作。雖然工部管的是錢,但是錢是國家的錢,l六部的各類經費都得往戶部報,如果國力強盛,事務還算輕閑,如果整個國家沒錢,基本上戶部尚書每天都是苦大頭。

⑵ 中國古代史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以工業化、 教育普及化和科學化為重要特徵的現代文明。 現代文明主導世界的現實, 決定了無論一個國家發展民族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走向現代化, 這是它的必然趨勢。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 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 曾反復出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的爭論。 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揭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 如何走向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須弄懂搞清問題。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文化,廣義上講, 它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 精神生產的能力及其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 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 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 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 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 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 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 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 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 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 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與培 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 而是一個關系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 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 必然抹煞民族精神。 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 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 化派是錯誤的。從認識論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刻的了解與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像某些人所說,是一堆毫無價值的垃圾, 而是有著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它的優良部分, 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 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 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 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 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 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 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現現代化, 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 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 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 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 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四、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 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 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 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現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 共同奮斗。 五、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 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 朝聞道 ,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這種對真理執著、獻身精神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 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 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 上述種種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地的一部分, 僅此就足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羅素曾說過:「 中國文化的長處在於合理的人生觀」 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深刻認識和概括。 其次,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對立起來,傳統文化並非一潭死水, 而是一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 並在實踐中革新與豐富傳統。否則,就不會變為現實的文化傳統。 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 而應認識到它同時關系著現在與未來。把發展看成為「反傳統」, 其思維方式就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立起來。其實, 任何現代化只能從現實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 無本之木。陳寅恪先生說過:「 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 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 波普爾曾針對那種妄圖「徹底清洗社會這塊布— 創造一塊社會的白板,然後在它上面畫出嶄新的社會制度」的理論, 指出:「沒有比毀掉傳統的構架更危險的了, 這種毀滅將導致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 使一切人類價值漠不關心並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毀滅了傳統, 文明也隨之消失。」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 而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加以檢驗, 清除那些過時的東西。 再次,從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辯證關系看。 世界文明並非是某一個國家民族作用的結果, 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當然,由於各方面具體條件的不同, 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這只是作用大小的問題, 而不是有無的問題。所以各民族的文化應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 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而不應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任何一個國家, 作為人類世界組成的一個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與發展, 不能不對別的國家有所影響: 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國家這樣那樣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曾經給世界文明以重大貢獻。 當代西方許多的中國古代文化熱, 也表明中國傳統文化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因此, 只有各個國家充分發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 對人類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世界文明的發展,才會有可靠的保證。 相反,一個國家不顧自己民族的特點,一味模仿或照搬別的文化, 不僅不會有好的發展,甚至會走上滅亡的道路, 世界史上是有這種教訓的,其實,西方文化也是一分為二的, 既有好的東西,也有糟粕,不可「揀進籃里都是菜「,如」 拜金主義「之類,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 西方文化也並不等於世界先進文化,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世界先進文化是以它的先進性、科學性及對人類社會的意義標志的。 因此,學習與引進外國文化,必須作具體分析, 一定要從本國實際出發,一個成功的現代化國家決不是全盤, 引進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傳統文化的基礎上, 一面學習外國先進文化,一面對本國文化進行革新, 不斷提高自己的現代化水平,由於傳統文化能否現代化, 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弘揚, 關鍵在於人們用何種思維方式對待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 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消極因素,這與現代化發展是不利的, 就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表現是: 一、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 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 封建專制思想一方面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另一方面, 造成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缺乏民主意識。 二、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 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 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里, 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 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 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三、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 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 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著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四、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 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三、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 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 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傳統文化在一定條件下, 可以轉化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 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根本的結合點 。 第一發展市場經濟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 這種經濟是人治經濟,一切由政府統管,政企不分, 按長官意志辦事,亂放炮抱粗腿界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國經濟長期落後。 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製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 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 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 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系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 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 也將是後天的經濟。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一項經濟活動, 都是具有一定觀念文化的人去從事的, 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首先素養的人,就無法勝任,所以, 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 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 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 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第二、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 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 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范作用— 通過法律規范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序;三是保障作用— 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 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 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 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 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 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第三,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 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 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實際上,人們的實踐活動, 是離不開利益原則的。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的實現, 不僅個人實踐活動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按法辦事, 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必須提高工作效率, 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盧秀華副教、山東科技大學文法系)

麻煩採納,謝謝!

⑶ 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最重要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輝煌的技術成就中,對世界科技發展和歷史進程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上面提到的四大發明。

造紙術 據考古發現,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使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後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印刷術 我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後傳到朝鮮、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火葯 火葯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葯。到宋元時期,各種葯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葯武器。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葯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火葯在1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製造火葯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後,我國製造火葯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別光滑的地盤上,用以指南,稱為司南。到宋代後期,人們又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後,也會產生磁性。於是又出現了以此為原料的指南針。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後傳到阿拉伯地區,並很快傳到了歐洲。

造紙、活字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四大發明不僅對我國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發生過較大的作用,尤其是對正在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西方一些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歐洲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近代實驗科學家的始祖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也曾說過:「如果想看看各種發明的力量、作用,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新近發明的印刷、火葯、指南針。因為這三種東西曾改變了整個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中,第三種在航海上。從那裡接著產生了無數的變化、變化是這么之大,以至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學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昨和影響。」由此可見,四大發明對推動世界的歷史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古代的技術成就十分輝煌,其中很多技術水平部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但是,這些實用性很強的技術,都是為當時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因此,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新技術一旦被統治者看中,便能得到重視,並盡快提高和完善以至推廣使用。反之,對統治者利益相關不大的技術發明則要遭到阻止和扼殺。就這一點來講,中國古代技術曾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和中國近代技術又遠遠落後於世界,都與封建統治者利益有密切的關系

⑷ 古代的名人說過那些學習歷史的重要性

唐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⑸ 古代歷史的意義和對後面的影響

革命史觀認為,對歷史的看法代表你的階級立場。李世民認為,從歷史可以看到未來。

世界的歷史在地理大發現之前是各區域獨立發展的。世界的歷史作為相互影響的整體來看,比中國的歷史要短得多。歐洲在文藝復興後,逐漸強大起來,首先是葡萄牙航海發現了新世界,成為世界帝國,然後另一個航海國家西班牙崛起了,成為第二任世界帝國,英國聯合荷蘭打敗了西班牙,荷蘭成為第三任世界帝國,英國與荷蘭進行了三次大戰,成為了第四任世界帝國,在位時間最長,影響最大,號稱日不落帝國。這是血腥鑄成的世界帝國,與公平正義無關,與利益有關。之後有兩個國家覬覦世界帝國的王冠,一個是德國,一個是美國。德國首先發難,1914年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了。一戰後,世界的金融中心從倫敦移動到紐約。為了打擊歐洲的傳統,猶太人促成了俄國的共產主義革命。蘇維埃政權的革命資金來源全數出自紐約的猶太家族掌控的銀行,如羅斯柴爾德等,蘇聯的開國功臣有90%是猶太人。後來,喬治亞人喬大叔登上獨裁的地位,猶太人在蘇聯的地位才受到抑制。
1939年,德國人再次發動世界大戰,意在奪取世界帝國的地位,成片的德國轟炸機撲向倫敦,倫敦騰起沖天的煙柱,宣告英國這個三百歲的世界帝國壽終正寢了,新的世界帝國是誰呢?不是德國,是美國。
美國人在二戰開始時,先搞個中立,賣軍火,現款現貨,自行運輸,明顯偏袒英國,德國不可能開潛水艇來買軍火吧,日本人到是買了不少航空材料和廢鋼鐵,這些美國貨都傾瀉到中國人頭上,然後,美國人搞個租借法案,可以向盟友租借軍火,實際上是贈送,出錢讓盟友流血,後來盟友的血也快流光了,1941年底,德國人都快攻進莫斯科了,終於挑動日本人來個珍珠港,這下可以親自上陣了。這時候羅斯福笑了,蔣介石笑了,紳士丘吉爾的眼淚笑都笑出來了。
衰老的大英帝國在丘吉爾狂喜的眼淚中,把世界帝國的王冠裝在銀盤子里,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捧著這個銀盤子奉送給美國了。美國成為了第五任世界帝國。美國至今在日本和德國駐軍,在全世界32個國家駐軍。按理說,歐洲在二戰後可以不追隨美國,猶太人讓蘇聯威脅歐洲的安全,促成整個歐洲完全託身於美國的庇佑,歐洲的傳統進一步式微。
世界的前途有兩個,第一、產生雄才大略的獨裁者,統一世界,獨裁者是在內部斗爭中踩著別人屍體走上這個崗位的,獨裁者可以世襲,但超強的能力不可能靠血緣世襲,這是中國皇帝制度崩潰的原因,所以這個前途要解決接班人產生機制的問題。歷史上的獨裁者似乎更熱衷於為本國和本民族謀取利益,很少著眼全世界,走上權力頂峰的德國希老大和俄國的喬大叔也缺乏統治世界的魄力。獨裁者要依靠官僚體系維系統治,獨裁性質的官僚體系缺乏監督,腐敗是必然的,人民的反抗也是必然的,也會直接導致官僚體系的崩潰,這個前途不妙。世界目前沒有發生這種可能的條件。
第二、被猶太集團統治,現實是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了。這很殘酷,但這是事實。

中國可靠的歷史從夏開始,然後是商,是周,周分西周東周,東周分春秋和戰國時期。
秦是法家,見利忘義,很暴力,統一後,二世滅亡很正常。秦朝修了長城,建立了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
漢朝建立了儒家的思想統治路線,西漢是被外戚篡奪的,不是老百姓起來造反推翻的。
三國是東漢末年地方割據的延續,就像小公司兼並成幾個大公司而已,三國之所以能維持一段時間,就是吳政權的調節作用,曹強大時,吳聯劉抗曹,赤壁大戰,劉強大時,他聯曹抗劉,往樊城前線的關羽背後插一刀,奪取荊州。
晉的統一是個災難,推崇玄學,驕奢淫侈,全民腐敗,短暫的統一和繁榮帶來可怕的災難。五胡亂華。
北朝的隋統一了中國,南朝的陳後主繼承的的東晉、宋、齊、梁的漢人統治,北朝脫胎於鮮卑王朝。以至於隋王室有鮮卑血統,繼承隋的唐王室也有鮮卑血統。
隋建設有大運河和科舉制,這兩個東西至今影響我們的生活。
唐玄宗時期,中國歷史到了高峰,長安這個內陸城市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他的自信和包容是空前絕後的,日本人晁衡官居監察部長,胡人則掌管了北方軍區的精銳軍隊。
唐末又是藩鎮割據,進入五代十國亂世,梁、唐、晉、漢、周。又是北方的沙陀族政權打敗了漢人建立的混蛋王朝梁。建立了後唐。正朔又融入沙陀族的血統。
宋太祖掌握周的兵權,篡奪了周,重文輕武,武將只有狄青短暫地擔任過副丞相。對外軟弱的基調就定了,對內重商重士,太祖立訓不得殺文官,文官只有流放,讀書人的地位很高。宋朝的滅亡不是農民起義,而是外族,是一再的重大的戰略錯誤導致的,聯強抗弱,聯金滅遼,聯蒙滅金,最後自己也成了盟友的目標。
蒙古人的元朝有強大武力,忽必烈聽信契丹人耶律楚材的建議沒有殺光漢人,但對漢人的壓迫也很殘酷。漢人的反抗是必然的。蒙古人最喜歡做兩件事,屠城、吃人。我們的影視作品還對鐵木真這樣的吃人魔王大加歌頌,無語吧。
明朝打跑了元朝統治者,但是這個朝代真是很混蛋。
滿清統治者比較勤奮,國策也基本對頭,聯合蒙古,聯合漢人大地主階級,統一戰線工作做得可以,這對漢人當然不是好事,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漢人血流成河,那些該死的電視劇還把大殺漢人的大辮子皇帝捧上天,一股腦兒都變成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為被屠殺的漢人不平喲,大興文字獄,對漢人的思想禁錮嚴重。滿清晚期唯一清廉有效率的部門是海關,海關總監是英國人赫德,這傢伙一干就是40年。
民國混亂的政治狀態,失控的社會,對思想的禁錮少了,讀書人從鴉片戰爭起就開始反思,思想界反而繁榮起來,民國期間就有眾多的大師在各行業涌現,嚴復、魯迅、矛盾、曹禺、聶耳、田漢、徐悲鴻、竺可楨、老舍、巴金。
中華民族被稱為漢族,文字是漢字,語言是漢語,國外聚居區是唐人街,這不是偶然的,說明那個時候的中國人不錯。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作為一種體制的頂端的統治者,皇帝的文學才華不重要,能夠體恤老百姓才重要。李世民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獨裁是一種不好的制度,把個人的情感好惡帶進了統治,比如,墨索里尼就規定人體模特兒必須採用肥胖的女人,因為他喜歡肥胖的女人。中國古代是沒有辦法,找不到更好的制度,東晉的權臣制,有點像君主立憲,皇權旁落也不是長期的,幾個權臣輪流坐莊後,劉裕還是篡奪了皇位。獨裁也不是中國的專利,國外直到近代也有獨裁,至今也有很多,比如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王、汶萊國王。對世界產生影響大點的有德國希老大和俄國的喬大叔。楊振寧不也說過極權統治有效率嘛,德國的獨裁有效率,僅僅六年就可以發動大戰,俄國那位也不錯,短短二十年建設全新工業國,人民付出了太大的代價,就像加班一樣,是不可持續的發展。西班牙的佛朗哥是個狡猾的獨裁者,因為他的慎重,避免了國家變成一片火海。羅斯福這個偽民主制度中狡猾的蜘蛛精,雖然急於參戰,為了爭取民意,付出了太平洋艦隊的代價,這是民主的代價。
對於太平天國運動,馬克思認為,該運動的領導人沒有提出更高的任務,頂多就是一個改朝換代,而且給人民帶來的驚擾,有甚於老統治者。而劉邦、朱元璋是個成功改朝換代者,朱溫算半個,陳勝、吳廣、張角、黃巢、李自成、張獻忠都是失敗者,有意思的是,農民運動的領導層很多是沒有在現行體制中獲得地位的知識分子,他們仇視社會,報復社會,管你平民還是地主,一律無差別暴力!這些頭頭都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洪秀全的後宮數量大於滿清所有皇帝的後宮之和!建議描寫宮斗的電視劇把攝像機對准洪秀全的後宮。
文字對於歷史的影響怎麼說都不過分,歐洲的文化多樣性表現在文字的多樣性,表音文字讀音和詞義比較相近,表音文字造成了歐洲的多民族,多國家。中國是表意文字,從秦朝起統一文字。在屍山血海的南北朝時期,北朝的鮮卑皇帝孝文帝拓跋宏決定採用漢字,為這個國家的統一帶來了一絲曙光,而胡亂幫允許新疆人使用自己的語言,為國家分裂埋下了禍根。
雖然是人民創造了歷史,但是歷史只是記錄了站在思維、權力頂峰的人,普通人則堙沒在歷史的塵埃里。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唐人都會寫詩,寫詩成了提拔官員的重要方式,元明清這一時期很多讀書人在當時惡劣的思想控制狀況下,不想做官了,用寫戲曲和小說的方式實現自身的價值。
文學作品記錄的主角多數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共產黨人認為應該有人民的文學,把普通的工農兵定格為文學作品記錄的主角,還鼓勵工農兵進行創作,於是,有了《半夜雞叫》、《林海雪原》。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管理一個團體無非三點:治心、治行、治事。對於國家,治心是信仰、教化。治行是國家各種制度和法律治事是政治運動、短期政策。我們常常批評短期行為,呼喚長效機制,長效機制即制度,但是,制度的局限性也非常大。制度無外乎兩點,以暴制暴,以智御智,即是暴力和智力的博弈。以暴制暴,好比兩顆石頭對撞,總有石頭被撞碎,國家擁有暴力機關,執行相應的暴力制度,社會處於失控狀態時,表現最明顯。以智御智,好比用石頭壓草,草會從石頭縫隙鑽出來,最嚴格的制度是法律,有群人整天專門研究法律這堆石頭之間的縫隙,這群人是律師。治心是根本,一個國家沒有了信仰是可怕的事情。
魏武侯與大臣巡遊西河前線,一時感慨:「河山這樣的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吳起回答說:「霸業從不在河山險要處產生。不修德政,你身邊的人也會拿起武器來反對你」
在思想統治衰微時,民間思想家會產生,春秋時,百家爭鳴,儒家法家影響中國後面的歷史,儒家思想統治中國兩千年,輻射東亞,不是沒有道理的,法家急功近利,二世亡秦是必然的,道家玄學在西晉最流行,帶給中國民族最深重的災難。
德國人重視教育,所以可以在多次分裂、戰亂後還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的頂端,
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的未來在哪裡?
當初,毛主席說,中國可能變成官僚資本主義,這是最壞的資本主義。
媒體上說過是社會轉型期,轉向、哪裡?官僚資本主義!
今天的媒體動輒稱精英統治,統治階級中有精英嗎?沒有。頂多也就是石崇之流罷。石崇變得富有的原因是派軍隊搶劫客商。幫助帝國主義壓榨同胞的買辦,算是精英嗎?
當今中國亂象叢生,內部原因是信仰缺失了,人的動物屬性佔了上風,食物、性、金錢,就是這樣。
教育、醫療、養老、住房四座大山,苛政猛於虎呀!其中影響最為深遠和惡劣的是教育。
教育的市場化和行政化。這樣惡劣的影響可能會導致這個民族的滅亡。至少百年內是斷然不可能翻身的。中國現在對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的全面破壞,未來將是連綿不斷的飢荒和戰亂,非洲的索馬里,中亞的阿富汗,是中國未來的一面鏡子。

⑹ 中國古代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無論在經濟、政治、文化、在國際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就連現在、我們想要拿出一點有力的論據都要回顧古代的那些名言警句
不信你看你寫作文就能看出來了
歷史是一點點演變而來的
我們現在無論做什麼都要回顧歷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獲得經驗。

淺談古代歷史學習的重要性

司馬遷說過:「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我國許多偉大的政治家、科學家都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在研究了我國史志、方誌、古詩、游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線索之後,才寫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著名論文。古人說得好:「學史使人明智」,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一些教師未能正確處理傳道、授業、解惑三者的辨證關系,把教學的重點只放在讓學生接受具體知識,理解概念,掌握解題方法和步驟上,以期考試得高分,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性,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在人格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缺乏追求進步的精神動力,或畏懼困難,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緒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為中心,無法與他人善處等等。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響著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抑制了內在潛能的發揮,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如:在教學中可結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犧牲我一個,幸福後來人」等詠志詩句與秦檜、汪精為、貝當、李完用等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內容進行鮮明的對比,培養學生以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榮。又如學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發揮優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可介紹司馬遷、羅斯福身殘志堅的事跡,幫助學生養成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可介紹居里夫人、布魯諾、李大釗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於獻身的求知態度,可介紹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品質,可介紹鄧小平、彭德懷等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幫助學生樹立笑對挫折,胸懷坦盪的意志品格。

三、 學史可以明事理

現在的學生身上還有一大弱點:判斷能力低,思維能力差。而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許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長見識,豐富頭腦,還蘊涵著許多哲理。如:通過對陳獨秀、克倫威爾、拿破崙等歷史人物的評價,讓學生掌握一分為二這把鑰匙,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提高判別是非的能力;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原因的分析,讓學生懂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人民大眾與領導個人作用等之間的辨證關系,並以此說明歷史發展的規律;通過從政治、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等多個角度分析歷史事件,培養學生多方位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還應注意指導學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逐步養成嚴謹規范、一絲不苟的思維品格,還應注意指導加強歷史事件之間橫向、縱向的聯系與比較,准確理解和把握歷史材料和人物言論的深層含義,拓寬思維的廣度、深度,來培養學生發散型思維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總之,歷史學習的重要性有許多是顯而易見、眾所周知的。在此,我還沒能也不可能全部講出來,有的還須今後進一步去挖掘、去發現。但,無論是名人還是凡人,學習歷史能讓人終身受益,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慚愧~~
大部分是抄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⑺ 學習中國歷史重要性 急!!!!!

最大的好處是能了解中國人的人性及未來發展的趨勢吧。
最大的壞處是明知道什麼事不可為,卻要無奈的去做!

⑻ 認識中國古代歷史朝代變遷的意義

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同時,過去的朝代變遷也告訴了我們,歷史的經驗終究只是經驗。
代代都想千秋萬代,誰也沒能千秋萬代。

⑼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歷史產生了的影響:

1、傳統文化基因和封建政治制度表現出了歷史持續性和穩定性,進而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當然,傳統文化的自然經濟基礎、文化自身的政治保守性在某種程度上又會壓抑經濟發展的活力,延緩社會前進的步伐。

2、傳統社會建立於血親關系的基礎上,相對於公共社會而言,它是一個以生產勞動為中心的固定血緣和親屬關系的集合體,是一個熟人社會。因此,傳統社會注重人際脈絡和家族歸屬,建構起「以孝為本」的家庭關系模式。

3、傳統文化有助於培育以「德」為中心的個體價值取向。

在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認知中,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養。但是,傳統道德體系中的「政權、族權、夫權和神權」阻滯了個體的自由選擇,束縛了人的個性發展。

(9)中國古人對歷史的重要性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1、傳統文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基礎和精神保障。

現代化並非西化,也無固定模式,但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無法脫離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否則現代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傳統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價值紐帶。

兼容並蓄、融會貫通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它可以凝聚社會各領域的力量,激發各民族成員的歸屬意識、認同意識和進取意識,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3、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為當今社會發展提供有益幫助。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標識,是華夏兒女保持族群認同和精神團結的文化符號。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中,我們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陣地,又要參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⑽ 研究古人和歷史除了借鑒,還有其它的意義嗎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補充回答: 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取得借鑒,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課題。自進入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就知道向歷史學習了。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講中國歷史研究法,在講到史學的起源時,對史學的最初形式作了想像的描述:「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游獵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也就是說,最初的歷史形式是傳說故事。人們通過這些傳說故事,就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史」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的大事。一般動物也有記憶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沒有知識,它不能將第一代所積累的經驗傳至二代、三代,這是因為動物沒有「史」。人類則不然,先代的生活經驗,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留傳後世,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史」的作用可謂大矣。完全可以說,歷史意識的產生和歷史記載的出現,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的確,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西周時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鑒」思想,司馬遷作史,意在「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學家大都懷著匡世救俗的責任感,來研究和寫作歷史著作。對於歷史的價值,唐代的史學評論家劉知幾講的十分精彩,他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史之有用,大概誰都否認不了。至於為什麼有用,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很少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回答這個問題。20世紀2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講述史學理論,指出:「橫著看人類,便是社會;縱著去看人類,便是歷史。歷史就是社會的變動。」從而指出了歷史與社會的關系。西方生機主義哲學提出,歷史為進化而存在,為生機開展而存在,歷史具有生命性,認為歷史、現實、未來都是一線下來、有機聯系的。這一點與唯物史觀的認識有相通之處。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歷史」具有二重性的特點:一方面,歷史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復返了;另一方面,過去的事情雖然形式上過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響有很多遺留下來,對現實、對未來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所以,如何認識歷史,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純粹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的問題,而是關系著如何處理現實和開辟未來的問題。同時,由於歷史與現實、未來有這種割不斷的聯系,所以,探索過去,對了解現在、預測未來是有幫助的。《易傳》中說「彰往而知來」,道理就在這里。
認識歷史,必須通過歷史學才能實現。歷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當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關乎人的素質修養的學問。無論從事科學研究,還是了解社會現實、制定各項政策、提高個體人文修養,離開了歷史學,都是沒有根基的。80年前,李大釗說過:「研究歷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個時代正在生長成熟、正在尋求聰明而且感奮的對於人生的大觀的徵兆。這種智力的老成,並於奮勇冒險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進。」他認為,「立在過去的世界上,尋出來的新世界,是真的,實的,腳踏實地可以達到的」。他把歷史比作「時」在人生世界上建築起來的一座高樓,登之愈高,無限的未來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史學對於人生修養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史學能夠陶煉人們科學的態度。所謂科學的態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據,而史學即以此二者作為寶貴的信條。史學這種求真的態度,「熏陶漸漬,深入於人的心性,則可造成一種認真的習性」,以這種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這種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這種科學的態度,造成我們腳踏實地的人生觀」。李大釗這些話,雖很朴實,卻意味深長,值得重溫。
由此可見,一個國民,不能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一個領導幹部,更不能忽視歷史學的修養。一個民族,只有重視歷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胸懷寬廣,視野開闊,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補充回答: 什麼要學習歷史,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且對於它,人們也能夠給出多種答案,如歷史知識能夠增長人的智慧,學習歷史能夠提高治國安邦的本領,學習歷史有益於個人的修養等等。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學習歷史還會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肯定性的答案能夠給出很多。然而,在西方,受後現代思 潮的影響,出現了所謂的後現代史學。後現代史學具有否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的傾向,對歷史學的功用和價值也提出了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對為什麼學習歷史這樣一向勿容置疑的問題也感到困惑了。
其實,後現代史學對歷史客觀性的否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百多年來,西方的相對主義史學思潮一直都說,歷史有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在裡面,歷史學不是科學;還有的史學家甚至用挑釁似的語言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製造出來的」。在中國,近代以來,也有歷史相對主義思潮出現,這當然與西方的思潮有聯系,但是在整個史學界,它始終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學習歷史的意義,已經受到千百萬人民群眾個人經驗的證實,受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實踐的證實。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非常重視歷史,號召全體黨員學習歷史,指出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尤其要重視學習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深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並把它提到關系革命事業能否成功的高度。他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鄧小平把歷史經驗比作「寶貴財富」,他的政治智慧與深邃的歷史意識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處處閃耀著歷史總結的光芒。他在論述撰寫《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時,指出歷史認識對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具有重大意義。在與戈 爾巴喬 夫的會談中,他談到近百年來的中國史,談到了近幾十年來,中國人感到對中國的威脅從何而來。鄧小 平為什麼要講這個歷史?他說「講清這個問題可能對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對弄清『開辟未來』的某些概念有好處,所以值得講一講」。這是說,國家之間的交往重點是向前看,朝友好的方向發展,但必須尊重歷史。只有對歷史有正確而清醒的認識,未來的友好關系才有可靠的基礎。江澤 民同志、胡錦 濤同志也多次講到歷史學習的重大意義。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人對歷史的重要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