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營造學社的骨幹是
創建於1929年北京,朱啟鈐任社長,梁思成、劉敦楨分別擔任法式、文獻組的主任版。學權社從事古代建築實例的調查、研究和測繪,以及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編輯出版《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946年停止活動。中國營造學社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作出重大貢獻
② 李庄的營造學社
抗戰時期,多家文化學術機構輾轉遷移至四川李庄,一大批知名學者雲集於此,這個長江上游的千年古鎮一時間成為與重慶、成都、昆明齊名的大後方文化中心,據說在當時寄一封國際郵件到中國,只需寫上「中國李庄」四字即可准確無誤地送達。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也在此時來到李庄,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們一道度過了一段艱苦而難忘的時光。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國營造學社為了就近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圖書資料,隨同史語所離開昆明入川,來到離宜賓60華里的南溪縣李庄鎮上壩村安營紮寨。竹林深處的上壩是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距李庄鎮只有兩華里的路程。梁思成一家住的地方叫月亮田,一個浪漫且富有詩意的名字。
在寫作《中國建築史》的日子裡,營造學社的經費幾近枯竭,幸虧史語所和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負責人傅斯年、李濟伸出援助之手,他們才不至於有凍餒之苦。由於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薪水大都買了昂貴的葯品,用在生活上的開支就拮據起來,最後實在山窮水盡了,梁思成只得到宜賓去典當衣物,衣服當完了,便把陪伴了自己幾十年的派克金筆和手錶送到當鋪,但換回的不過是兩條草魚。即便如此,梁思成夫婦仍然不改其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提著兩條草魚回家,梁思成幽默地對林徽因說:「把這派克筆清燉了吧,這塊金錶拿來紅燒。」
梁思成、林徽因的窘境讓朋友們傷心,傅斯年瞞著兩人向中央研究院代院長朱家驊寫信求助,費正清和費慰梅也多次來信勸他們去美國治療、工作,林徽因和梁思成非常感激朋友們的關心,他們給費正清夫婦回信說:「我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假如我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們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他們的兒子梁從誡對此也是記憶猶新,當時他問母親:「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們怎麼辦?」林徽因特別平靜地回答:「中國讀書人不是還有一條老路嗎?咱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梁從誡後來回憶說:「我當時看著媽媽,我就覺得她已經不是我熟悉的那個媽媽了,她好像變成另外一個人,面對死亡,那樣超脫。」
1942年10月,梁思成的大妹梁思庄從北平輾轉越過日軍的防線到李庄探望兄嫂,隨後費正清也接踵而至。在朋友和親人的陪伴下,他們度過了漫漫的長夜,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勝利。1946年8月,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搭乘西南聯大的包機飛離重慶,回到了闊別9年的北平,而伴隨他們走過艱辛歲月的那座揚子江畔的古鎮,在為後人留下許多溫馨記憶的同時,也如實地記錄了當年那段難忘的歷史。
③ 中國營造學社的歷史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於1930年,創辦人是北洋政府時期的交通系大員朱啟鈐先生。朱啟鈐曾官至代理國務總理,後因為支持袁世凱復辟而飽受非議,並因之退出政壇。其後,朱啟鈐專注於中國傳統建築的研究與保護,並最終投資創辦了中國營造學社。中國營造學社發軔於中國建築學者在美國庚款資助下於1929年開始的關於《營造法式》的系列主題講座。後來漸成氣候,從鬆散的個人的學術講座發展成有組織的學術團體。
營造學社成立之後,以天安門內舊朝房為辦公地點,營造學社內設法式、文獻二組,分別由梁思成和劉敦楨主持,分頭研究古建築形制和史料,並開展了大規模的中國古建築的田野調查工作。從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間的短短5年中,學社成員以現代建築學科學嚴謹的態度對當時中國大地上的古建築進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調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貴數據,其中很多數據至今仍然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營造學社被迫南遷輾轉經過武漢、長沙、昆明最終落腳在四川宜賓的李庄。大後方的營造學社在及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古建築調查與研究,期間出版了大量專業著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營造學社遷回北京。但經歷了戰爭的蹂躪,作為一個民間學術團體,營造學社資金日漸緊張,學社的創辦者朱啟鈐先生也已經家資散盡,無力維繼,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社只能在朱先生私宅辦公,在社會上的影響日微,漸漸不為人知而於1946年無聲地消失了,這不能不說是建築學界的一大憾事。
2006年,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李庄鎮的中國營造學社舊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營造學社的書稿、照片、圖紙等資料現在多保存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圖書館[2],目前部分資料已經完成數字化保存和編目工作,並有內容描述和小圖在網上提供檢索服務。 中 國 營 造 學 社 歷 史時 間 事 件 1930年以前 1922年劉敦楨先生在日本東京高工建築系學成歸國。
1925年陶版《李明仲營造法式》出版。其後,朱啟鈐成立了營造學社。
1927年梁思成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大學獲建築碩士學位。 1930年 1930年2月,中國營造學社正式成立。
1930年梁思成加入學社。 1931年 1931年劉敦楨加入學社。
1931維修故宮南面角樓。 1932年 1932年單士元、邵力工、莫宗江、陳明達、劉致平等先後加入學社。
1932年3月《清式營造則例》脫稿。
1932年春,梁思成首次赴薊縣調查獨樂寺。
1932年梁思成、劉敦楨、蔡方蔭受故宮博物院委託,擬定文淵閣樓面修理計劃,並按計劃進行修葺。
1932年梁思成為內城僅存之東南角樓擬定修葺計劃。
1932年梁思成為故宮博物院南董殿擬定維修計劃。
1932年在北平市政府主持下,與各文化機關共同組成圓明園遺址保管委員會,共同議決保管章程十四條,交工務局執行。 1933年 1933年對正定的第一次調查。
1933年第一次赴山西調查大同古建及雲岡石窟。
1933年第二次調查正定,並調查趙州橋。
1933年北平市工務局修理鼓樓平座及上層西南角梁,邀學社協助設計,由劉敦楨、邵力功前往查勘,並繪簡圖說明書,送工務局。 1934年 1934年1月北平市文物管理實施事務處,函聘學社為該處技術顧問。
1934年第二次赴山西調查晉汾地區。
1934年第一次赴河北西部調查。
1934年調查浙江古建築。
1934年梁思成為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之邀,為薊縣獨樂寺及應縣佛宮寺木塔擬就修葺計劃。
1934年為故宮博物院擬修理景山萬春、緝芳、周賞、觀秋、富覽五亭計劃。由邵力功、麥儼增勘察實物,繪制圖表,梁思成、劉敦楨二人擬就修葺計劃大綱。於1935年12月竣工。 1935年 1935年曲阜孔廟的修葺計劃及建築考察。
1935年,第一次赴河南調查安陽古建築。
1935年調查蘇州古建築。
1935年調查北平古建築 。 1936年 1936年第二次赴河南調查西北13個縣。
1936年第一次赴山東調查中部11縣。
1936年第三次赴山西調查晉汾建築。
1936年第一次調查陝西古建築。
1936年第三次赴河北、河南,第二次赴山東調查。
1936年2月在北平萬國美術會陳列室舉行中國建築展覽會,陳列自漢以來歷代建築圖片200幅。
1936年梁思成為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擬定趙縣大石橋修葺計劃,並赴趙縣復勘橋基結構。
1936年學社應蒙藏委員會邀請,參加北平護國寺修理工程。
1936年4月在上海市博物館舉行中國建築展覽會,展出歷代建築圖片300餘幅,及觀音閣模型,歷代斗拱模型10餘座,古建實測圖60餘張,並由梁思成出席講演,題為《我國歷代木建築之變遷》。 1937年 1937年3月,學社為保護正定隆興寺佛香閣宋塑壁,於1936年向中英庚款董事會申請專款修葺,經該會撥款4千元。由劉致平攜同工匠一名再度復勘,並設計保護方案。
1937年6月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與中央研究院負責修理河南登封告城測景台,並由劉敦楨擬就計劃。
1937年第四次赴河南, 第二次赴山西調查。
1937年第四次赴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及榆次永壽寺雨花宮。 1938年 1938年昆明古建築的調查。
1938年11月劉敦楨率莫宗江、陳明達二人赴安寧、楚雄、縝南、下關、大理一線進行古建考查。 1939年 1939年9月梁、劉等人開始了他們計劃已久的川康地區的調查。
1939年中央博物院聘請梁思成擔任建築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 1940年 1940年冬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往四川南溪縣李庄。 1941年 1941年以後,學社已無力量外出野外調查,集中精力整理西南地區的調查資料。 1942年 1942、1944年舉辦了兩屆建築設計競賽。 1943年 1943年莫宗江、盧繩測繪了宜賓曹州壩白塔及李庄旋螺殿。
1943年因學社缺少經費,研究工作難以開展,劉敦楨遂決定離開學社到中央大學建築系任教。 1944年 1944年莫宗江、羅哲文、王世襄測繪李庄宋墓。劉致平詳細調查了成都的清真寺。 1945年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學社只有梁思成、劉致平、莫宗江、羅哲文四人。經費來源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2012年 2012年中國營造學社將在東北大學恢復成立,目前正進行各項籌備工作。羅哲文弟子、東北大學教授趙琛向記者表示,在東北大學恢復成立中國營造學社,是羅哲文生前的夙願。2012年5月,在羅哲文去世前,東北大學已同意恢復成立中國營造學社,並希望由羅哲文擔任名譽社長。中國營造學社的前身是營造學社。營造學社由北洋政府官員朱啟鈐自籌資金成立。1930年,朱啟鈐獲得張學良的資助,與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劉敦楨等人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古代建築文化遺產研究的學術機構。
④ 金岳霖與林徽因
金岳霖一九一四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留學美國、英國,又游學歐洲諸
國,回國後主要執教於清華和北大。他從青年時代起就飽受歐風美雨的
沐浴,生活相當西化。西裝革履,加上一米八的高個頭,儀表堂堂,極
富紳士氣度。然而他又常常不像紳士。他酷愛養大斗雞,屋角還擺著許
多蛐蛐缸。吃飯時,大斗雞堂而皇之地伸脖啄食桌上菜餚,他竟安之若
泰,與雞平等共餐。聽說他眼疾怕光,長年戴著像網球運動員的一圈大
檐兒帽子,連上課也不例外。他的眼鏡,據傳兩邊不一樣,一邊竟是黑
的。而在所有關於金岳霖的傳聞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他終生未
娶。闡釋的版本相當一致:他一直戀著建築學家、詩人林徽因。
真正懂得愛情的是金先生,他對林徽因的痴戀才叫「三洲人士共驚聞」。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裡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金岳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岳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 汪曾祺在他《金岳霖先生》一文中講道:金先生對林徽因的談吐才華,十分欣賞。現在的年輕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學建築的,但是對文學的趣味極高,精於鑒賞,所寫的詩和小說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風格清新,一時無二。林徽因死後,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飯店請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納悶:老金為什麼請客?到了之後,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岳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他終生未娶,愛了林徽因一生。
⑤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的簡介
《中國來營造學社匯刊》正版、盜版識源別方法
經中國文物學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授權,知識產權出版社重新出版了《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並於2008年獲「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首屆中國建築圖書獎」。鑒於有盜版出現,且盜版有錯頁、缺頁、圖版不清晰等缺陷,茲提供正版、盜版圖書的簡單識別辦法。
讀者可量一下書的厚度,即可識別正版、盜版。
正版第一函(第一、二、三、四卷,共12冊):123mm
正版第二函(總目,五、六、七卷,共11冊):110mm
⑥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的介紹
上世紀50年代前,「營造」一詞還非常流行,所以如著名的清華大學建築系最內早叫營造系。而稱之為《中國營容造學社匯刊》的,則是1930~1945年間印行的全面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著作,在建築史學界人所共知。共計7卷23期22冊,約5600頁,其中插圖約1600頁。原《匯刋》前六卷,在當時從用紙到印刷品質都屬上乘,但由於鉛字印刷和製版技術的局限,其字跡有的不甚清晰,圖版品質有的較差·第七卷兩期,則由於印於戰時,條件極為艱苦,用的土紙石印,其印刷品質非常的差·
⑦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的中國營造學社
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童年喪父,但其經事之才被其姨夫瞿鴻機(曾任清廷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充政務處大臣)發現,遂令隨侍左右,悉心培養,舉薦為官。清末,朱啟鈐即被委任京師內城及外城巡警廳廳丞,創辦京師警務及市政建設。1912~1916年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內務部總長及代總理,改建北京的正陽門、修築環形鐵路、改造社稷壇為中央公園(即中山公園)等等,即其所為。1919年受徐世昌總統委任參加南北議和會議,途中在南京江南圖書館發現《營造法式》,成為轟動建築學界的一大重要事件。1925年個人出資創立營造學會,正式啟動中國古代建築歷史的研究。1929年獲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資金贊助,隨即於1930年成立中國營造學社。朱啟鈐成為中國古建築研究工作的奠基人、開拓者,他將梁思成、劉敦楨等這些建築學界頂級領軍人物團結在中國營造學社,極大地推進了中國建築史的研究。
成立中國營造學社,實有其歷史的根由。台北的李潤海(《中國建築史新編》作者)說過:「中國營造學社的產生,是對當時『國學』思潮的一種反映,也適應了當時流行的『中國固有形式』建築設計的實踐要求」。至清末,中國積弱已久,面對強勢文化的壓力和欺凌,中華民族從自身文化尋求出路的文化意識成為必然。中國古代建築是我們民族的國粹,珍視並全面地研究它,亦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在中國營造學社存在的15年內,由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闞鐸、梁啟雄、單士元、陳仲篪、王壁文等一大批學社同仁,先後調查了全國15個省的220多個縣的歷史遺構,測繪、調查、攝影了2000多個建築,對唐、宋、遼、金代的建築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基本上掌握了自魏晉到明清時期的建築實物資料;在文獻典籍整理方面,他們對浩瀚的古籍進行考辨源流,對中國建築自遠古至明清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有了較清醒的認識,為他們未來的研究工作深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中國建築史學研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15年大規模的野外調查及文獻典籍整理,實為我國建築史學界的一大幸事。許多我們現已經見不到的古建築實物,在當時被搶救性地記錄了下來。這些偉大的成果匯集於《中國營造學社匯刊》,成為我們永久的財富,也使學社及其後的學界實踐「研究中國固有之建築術,協助創造將來之新建築」的宗旨有了重要的文獻保障。
抗戰勝利前後,學社人員紛紛離去,經費來源枯竭,在朱啟鈐社長並不情願的情況下,於1946年宣告解散,學社資料分給清華大學營建系和文物部門。
⑧ 中國營造學社的創始人是誰
中國營造學社(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中國私人興辦的、研究中國傳統營造學的學術團體。創建於1929年北京,專朱啟鈐任社屬長,梁思成、劉敦楨分別擔任法式、文獻組的主任。學社從事古代建築實例的調查、研究和測繪,以及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編輯出版《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946年停止活動。中國營造學社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作出重大貢獻。
⑨ 中國營造學社的貢獻
中國營造學社來還有大量專業著源作刊行,共撰寫和出版了有關我國古建築專著30多種,包括:
《中國建築參考圖集》
清 李斗著 《工段營造錄》
梁思成編訂 《營造算例》
明 計成著 《園冶》
梁思成著 《清式營造則例》
等珍貴資料。此外營造學社的會刊《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也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的重要史料。
李庄鎮「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華網2006年9月5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圖書館網址。
⑩ 中國營造學社的大事記
時間 大事記 1930年2月 中國 營造學社正式成立。是年,《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創刊。 1931年 學社設文獻和法式兩部,前者重資料收集,後者重事物測量和法式整理。 1932年春 梁思成首次赴薊縣調查獨樂寺。建於遼代的獨樂寺,上承唐代遺風,下起宋式營造,是研究中國建築發展和《營造法式》的寶貴資料。 1933年 調查山西大同應縣級河北正定趙縣等古建築,發現多出宋遼金時期的古建,包括應先佛宮寺木塔和趙州橋。 1934年 調查山西河北多出古建。同時,應浙江建設廳之邀,計劃杭州六和塔的修建計劃,並調查浙江古建。 1935年春 故宮文物整理委員會聘請學社為技術顧問,學社得以修葺北平許多古建。又籌劃了山東曲阜孔廟重修計劃,同年還調查了河北河南蘇州北平等多出古建。 1936 調查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多出古建。同年,日寇侵華在即,學社同志將在華北地區的古建築測畢,為中國古建築遺產留下盡可能多的寶貴資料。 1937年 繼續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山西等地開展調查。其中,山西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被確忍為唐代建築,其發現意義重大。 1938年2月 學社臨時遷往昆明。10月,對昆明古建進行考察。11月赴滇西北部進行考察。 1939年9月 開始計劃已久的川康地區調查,調查古建包括漢闕,崖墓,摩崖石刻,樂山大佛等。這是學社同仁最後一次野外考察。 1940年冬 隨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往四川南溪縣李庄。 1941年以後 學社無力組織野外考察,集中精力整理資料,其中梁思成編寫了《中國建築史》和《圖像與中國建築史》。 1944年 梁思成率羅哲文編寫《戰時文物建築保護目錄》,使許多古建倖免於難。 1945年抗戰勝利 學社經費來源已經枯竭。教育部建議將學社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或中央博物館合並。梁思成遂決定到清華大學創辦建築系,劉致平,莫宗江,羅哲文也隨梁思成到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