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響中國的10次歷史事件
夏朝建立 ——來禪讓改自世襲
秦朝統一 ——奴隸制改封建制
絲綢之路——外貿
隋朝科舉制——考試學人才(高考前身啊)
成吉思汗大統一、行省制——中國版圖最大時,現代行省劃分的雛形
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化
辛亥革命——封建制的結束
抗日戰爭——差點中國人就團滅了。
新中國建立——你自己看著辦= =、、
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騰飛騰飛~~~
㈡ 中國近代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長征、雙十二事變、九一八事變、三大戰役、南京大屠殺。
1、長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2、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3、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4、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
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 。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 。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5、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㈢ 影響中國五千年歷史發展的大事
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至殷。
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歷史開始有確切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管仲為相。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等七國聯軍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敗。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軍大敗。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大敗吳軍,闔閭死。吳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
公元首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359年(一說,前356年)商鞅在秦變法開始。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魏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壁歸趙。
公元前279年田單用火牛陣攻燕,恢復齊國。
公元前278年詩人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實行遠交近攻計。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白起大破趙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親政。
公元首227年荊軻刺秦王失敗。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書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趙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在白登被圍。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殺韓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呂太後臨朝。
公元前180年呂太後死,陳平、周勃迎漢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緹縈上書,漢文帝廢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
公元前138、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誘匈奴兵至馬邑。漢、匈之間戰爭開始。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後回漢)。
公元前99年司馬遷下獄。
公元前87年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開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17—27年綠林、赤眉起義。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公元67年漢使者從天竺取佛經回國。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張衡製作地動儀。
公元166年第一次黨錮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黨錮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殺。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軍起義。
公元189年董卓進洛陽。
公元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城。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大致袁紹。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軍。
公元214年劉備進占益州。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戰,劉備被陸遜所敗。
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獲。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
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攻蜀,蜀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魏亡。
公元280年晉杜預、王浚等伐吳,吳亡。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亂。
公元301年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義。
公元308年匈奴人劉淵稱帝。
公元316年匈奴劉曜攻佔長安,西晉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開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稱趙王。
公元354年桓溫北伐,到達灞上。
公元376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公元383年淝水之戰,苻堅大舉進攻東晉失敗。
公元399年孫恩起義。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劉宋),東晉亡。南北朝開始。
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
公元462年祖沖之創大明歷。
公元479年蕭道成稱帝,建立南齊,宋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502年蕭衍稱帝,建立梁朝,南齊亡。
公元523年六鎮起義。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
公元548—552年侯景之亂。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東魏亡。
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梁亡。字文覺建立北周。西魏亡。
公元531年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
公元605年隋建東都,開鑿大運河。
公元611年隋末農民大起義開始。
公元613年隋煬帝再征高麗失敗。楊玄感反隋。
公元617年瓦崗軍佔領興洛倉;李淵太原起兵。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隋煬帝被殺,隋亡。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東都。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即位。
公元629年玄奘赴天竺取經。
公元630年唐滅東突厥。各族君長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贊干布結婚。
公元683年唐高宗死,武則天臨朝。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為相。
公元755年安祿山叛亂,顏杲卿、顏真卿發兵抵抗。
公元756年馬嵬驛兵變。唐肅宗即位。
公元757年張巡、許遠守睢陽;郭子儀等收復長安、洛陽。
公元762年詩人李白死。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
公元770年詩人杜甫死。
公元783年朱泚之亂。
公元805年王叔文改革(永貞革新)。
公元817年裴度、李愬想平定淮西。
公元824年文學家韓愈死。
公元835年甘露之變。
公元846年詩人白居易死。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義。
公元880年黃巢進長安,建立大齊政權。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唐朝亡,五代時期開始。
公元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機稱帝。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滅後唐,建立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公元946年契丹滅後晉。
公元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劉知遠稱帝,
建立後漢。
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漢亡。
公元954年高平之戰,周世宗大敗北漢。
公元959年周世宗死。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北宋,後周亡。五代結束。
公元986年北宋征遼失敗,楊業戰死。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起義。
公元1004年寇準保宋真宗親征,宋遼澶淵之盟。
公元1038年黨項族元昊稱帝,建立西夏。
公元1043年范仲淹實行新政。
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開始。
公元1084年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鑒》。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
公元1120年方臘起義。
公元1125年金滅遼。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東京,北宋亡。宋高宗即位,南宋開始。
公元1130年鍾相起義。韓世忠在黃天盪阻擊金軍。
公元1140年郾城之戰,岳飛大破金軍。
公元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次年,岳飛被殺害。
公元1161年採石之戰,虞允文大敗金軍。
公元1162年辛棄疾到建康。
公元1206年韓侂胄北伐失敗。鐵木真統一蒙古,稱成吉思汗。
公元1210年詩人陸游去世。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定國號為元。
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
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厓山,南宋亡。
公元1283年文天祥就義。
公元1351年紅巾軍起義。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明軍攻入大都,元亡。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進應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公元1403—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於謙率軍民保衛北京。
公元1457年奪門之變;於謙被殺害。
公元1510年劉六、劉七起義。
公元1565年戚繼光、俞大猷基本肅清倭寇。
公元1572年張居正輔改開始。
公元1593年李時珍去世。
公元1601年葛賢領導蘇州織工反稅監斗爭。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公元1619年薩爾滸之戰。
公元1625年楊漣、左光斗被閹黨殺害。
公元1626年蘇州市民暴動,顏佩韋等五人就義。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受重傷死。
公元1628年陝北農民起義。
公元1633年徐光啟去世。
公元1636年李自成稱闖王。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公元1641年李自成破洛陽,張獻忠破襄陽。徐霞客去世。
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大順政權,入北京,明朝亡;吳三桂降清,清兵入關。
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揚州。
公元1647年夏完淳被害。
公元1652年李定國在桂林擊敗清軍。
公元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
公元1682年顧炎武去世。
公元1685、1686年雅克薩之戰。
公元1689年中俄訂《尼布楚條約》。
公元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爾丹。
公元1764年曹雪芹去世。
公元1782年《四庫全書》修成。
公元1796-1805年白蓮教大起義。
㈣ 歷史上影響中國的十大事件有哪些
要分近代還是現代 如果是歷史的話就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變革,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變革 還有新中國的成立………………太多了忘了
㈤ 影響中國的十大歷史事件分別是什麼求高人~~~
一 秦始皇抄統一六國 封建制度的確立
二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封建思想的確立
三 五胡亂華 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四 隋文帝的科舉制度 中國特色的封建社會 西方封建社會沒有考試一說 老百姓天生憋屈
五 開元盛世 封建社會的巔峰
六 宋金對峙 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七 吳三桂引兵入關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被扼殺
八 鴉片戰爭 中國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九 辛亥革命 皇朝至此完
十 新中國成立
㈥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中國大陸官方通常認為夏、商、周三朝是奴隸社會時期,秦朝正式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直到清朝滅亡,之後是民主時期的開始,而大陸之外的地區對「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會性質劃分並不相同。從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帝制國家。秦朝後,中國歷史的發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極大影響,佛家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大,但達不到基督教對西方那樣的影響,中國歷朝政治方針受儒家影響最深。而漢字也使不同地區的人們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一種文字有不容易改變字體的特點,中國各個地方的語音雖然不同,但對這種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漢字也成為中國統一的一種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統一中國的文字。
元謀人是中國遠古遺存中目前所見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這些都是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中國猿人時期——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
河套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餘萬年前
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至2萬多年前
彩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形成於四五萬年前的彩陶文化時期,中心區域分布在陝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以原始農業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時期,父系氏族社會逐漸形成,農業和畜牧業有較大的發展,制陶、冶銅等手工業的工藝水平也逐漸提高。大汶口文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此期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逐漸成為文明的中心地帶。
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
[編輯]
神話傳說
主條目:三皇五帝
後人所繪的黃帝像在中國神話中,中國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爭議,有說伏曦,神農,燧人,五帝也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在上古時期,現中國區域有3個最大的部落,華夏部落,兩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傳蚩尤是兩昊部落最後一個首領,在涿鹿大戰中被華夏部落的炎黃二帝打敗,在堯舜時期,華夏部落數次大規模征伐遠在南方的三苗,最終使苗民臣服,此是後話.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根據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最後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商族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編輯]
先秦時期
[編輯]
三代
主條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於這段歷史沒有文字性文物印證,所以只能靠後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部分學者認為河南二里頭遺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遺存,但是也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不過之後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前16世紀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了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並且具有了奴隸主王朝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並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
與此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奴隸主以及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
[編輯]
春秋戰國
主條目:周朝、東周、春秋、戰國 (中國)
先師孔子行教像,為唐朝畫家吳道子所畫前770年,由於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了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合稱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前403年,晉國被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再加上被田氏奪去了政權的齊國,和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最後終於在前221年消滅其他六國,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新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了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倫理)、道家(自然)、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科技)、眾、雜、農家(農業)、小說家(小說)等。文化上則出現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孔子編成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了傑出的兵法家孫武、孫臏。科技史上出現了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了瓦當,奠定了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了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出現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中華文化的源頭基本上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
這一時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夏朝發明了干支紀年,出現了十進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測日影來確定季節;春秋時期確定了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了古四分歷。
[編輯]
秦漢時期
北京八達嶺長城主條目:秦朝、漢朝、西漢、新朝、東漢
前221年秦滅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嬴政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郡縣制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道路,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有名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有部分學者對這一行為是否確實存在有爭議),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部分史學家對以上事件存有懷疑,認為由於秦始皇的一系列激進改革得罪了貴族,平民無法適應,才在史書上留此一筆。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劉邦與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通史性質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公元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編輯]
魏晉南北朝時期
赤壁主條目:魏晉南北朝、三國、晉朝、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
東漢中後期,宦官和外戚長期爭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到了公元二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196年曹操控制了東漢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曹操長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建立魏國,同時尚有劉氏的蜀和孫氏的吳,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265年,魏權臣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晉朝的文化也有一定發展,當時由於戰亂紛紛,很多學士選擇歸隱,不問世事,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陶潛),當時的書法藝術也十分興盛。290年晉武帝死後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權利斗爭開始,史稱「八王之亂」。與此同時,中原周邊的五個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與各地流民起來反晉,史稱五胡亂華。這些游牧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從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國陸陸續續有多個國家建立,包括了漢、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北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和北燕, 史稱十六國。
自東漢後期開始,為躲避戰亂,北方的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南方,造成經濟重心南移;晉朝南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稱此前為西晉,南遷後為東晉。最後,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對立。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更替,而北朝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時期,西方的佛教大師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許多佛經被翻譯成漢文。
[編輯]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畫家張萱作《搗練圖》。主條目:隋朝、唐朝、五代十國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並於589年滅掉南朝最後一個政權——陳,中國歷經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後再度實現了統一。不過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在修築了巨大工程——京杭大運河後就滅亡了,只經歷了兩代37年。
618年唐高祖李淵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長安(今陝西西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王朝也是當時最發達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則天遷都洛陽,並稱帝,成為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國號周,並定佛教為國教,廣修佛寺,大興土木。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是當時比較科學與公平的人材選拔制度。唐王朝與許多鄰國發展了良好的關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手工藝品。日本則不斷派遣使節、學問僧和留學生到中國。唐朝的文化也處於鼎盛,特別是詩文得到較大的發展,還編撰了許多紀傳體史書。唐代涌現出許多偉大的文學家,例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興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經,回國後譯成1335卷的經文,並於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經。唐朝前期對宗教採取寬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蘭教等也得到了廣泛傳播。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開始走向衰落。
875年黃巢起義爆發,唐朝再度分裂,並於907年滅亡,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編輯]
宋元時期
清明上河圖局部,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主條目:遼朝、金朝、西夏、宋朝、北宋、南宋、元朝
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紛爭後,960年北宋控制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燕雲十六州被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占據,河西走廊被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占據,北宋為了維持邊境和平,不得不向遼和西夏交納歲幣。北宋晚期發生了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黨派斗爭,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勢力逐漸膨脹,1125年,金、北宋聯合滅遼。金國隨即開始進攻北宋,1127年金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那一年是靖康年,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形成南北分立。
此後金與南宋多次交戰未成,直到1234年,蒙古軍消滅了金。蒙古之後與南宋又經歷了血腥的戰爭,1271年忽必烈建國號為「元」之後,於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元軍逼得走投無路,跳海而死,以元軍的勝利告終,南宋滅亡,元朝統一全國,定都大都(今北京)。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和火葯。宋朝也是一個極度繁華的朝代,當時中國經濟極度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中國當時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400到500萬人口,相對當時佛羅倫薩和巴黎十幾萬人口來講確實是十分繁華,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度興盛,出現了程頤、朱熹等理學家,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了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延續了唐朝的光輝,以至於宋朝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盡管元朝吸收了許多漢族文化,並大力宣揚朱熹一派的理論,但卻實行了嚴格的民族等級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兒人和來到中國的中亞、東歐人;第三等是「漢人」,包括原金統治區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和其他族人。這種民族壓迫招致漢族的不滿,許多漢族人將元朝視為外來政權,並發動多次起義。
[編輯]
明清時期
紫禁城太和殿主條目:明朝、清朝
1368年,抗元起義成功,明朝建立。明朝前期建都南京,貿易興盛,1405年鄭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但後來逐漸走向閉關。1421年,明朝遷都北京。明朝文化上則出現了王陽明、李贄等思想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等優秀長篇小說。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殉國。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仍為清朝所滅。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族開始興盛起來,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當時明朝舊臣鄭成功南撤到台灣島,並驅逐了那裡的荷蘭殖民者,但是後來又被清廷攻下。清朝在之後的半個世紀還成功地收復了許多邊疆地區,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台灣。康熙年間,清廷還與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發生戰爭,最終於1689年簽訂停戰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清廷獲得重大勝利。清朝由於取消了幾千年來的人頭稅,導致人口暴漲,到19世紀已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多促進當時農業的興盛,出現了康乾盛世,也相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閉關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到1820年時中國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三分之一。
然而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徹底衰敗,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起義。與此同時海上強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進行貿易。1787年英國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布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國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不得不於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開始。
[編輯]
清朝末期(近代)
鴉片戰爭持續了一年多,1841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清廷恐懼英軍會進逼北京,於是求和,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署。香港島被割讓;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和寧波開放作為通商口岸,還賠償款銀(西班牙銀圓)2100萬元。之後1844年美國與法國也與清廷分別簽訂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中國主權遭受部分破壞。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清復明的反抗斗爭再度興起。1851年至1864年間,受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不僅創立「拜上帝會」,還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曾經一度佔領南方部分省份,並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同時又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陳開、李文茂起義、甘肅回民起義等。
同時英、美、法、俄、日等國多次侵入中國,中國多處領土被割讓。1858年中俄簽定《璦琿條約》,俄國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薩哈林島)、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使中國失去了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疆的齋桑卓爾以東地區約七萬多平方公里領土。賠償「兵費」增為九百萬盧布。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掠奪並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並於1860年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各賠英法800萬兩白銀等。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次年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二億兩白銀,中國割讓台灣全島及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1888年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改良派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遭拒。不過十年後1898年光緒皇帝在親政後終於同意變法,從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了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劉光第等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1899年義和拳運動爆發,後清政府改為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宗旨在慈禧太後支持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借「解救各國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實質是為了進行侵略戰爭),1900年英、俄、日、美、法、德、意、奧八國聯軍經由天津攻入北京。在佔領北京期間,英法德等國軍隊曾大肆搶掠。清廷不得不於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扎,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
[編輯]
20世紀至今
孫中山主條目:中華民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901年革命黨開始興起。孫中山等人在海外積極籌款,指揮國內的多次起義運動,經過十次失敗的起義後,與革命黨互不溝通的湖北新軍在1911年的武昌起義獲得成功,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以清帝退位為條件,孫中山辭去總統位置,由袁世凱接任。但袁世凱妄圖恢復帝制。此後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與護國運動討伐袁世凱。1916年,袁世凱在稱帝83天之後死去,中華民國進入北洋軍閥控制中央政府統治時期,地方政府分別由各個軍閥派系占據。
孫中山之後多次試圖聯合南方地方軍閥北伐北京中央政府未果。1921年,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成立,並成為共產國際中國支部。1924年,孫中山提出新三民主義並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國民黨在共產國際幫助下改組,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共兩黨進行第一次合作。孫中山自建立廣州軍政府(1923年改稱大元帥府)以後,曾經三次進行北伐,均因條件不具備而未果。1925年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同年,廣州國民政府為統一與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先後舉行第一次東征第二次東征與南征,肅清廣東境內的軍閥勢力和反革命武裝,並將廣東境內傾向革命的軍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下轄第1至第6軍。不久又將廣西部隊改編為第7軍。為北伐戰爭作了重要准備。1926年6月5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通過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案,並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正式開始北伐。然而隨著北伐和國民革命的深入,國民黨不能容忍共產黨激進的革命運動,國共兩黨分裂,大量共產黨員及其支持者被清出國民黨,有的被拘捕和殺害。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葉挺為首的共產黨員在江西南昌發動南昌起義,共產黨從此有自己獨立的軍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8月1日被定為建軍節)。並於江西瑞金建立了第一個紅色蘇維埃地方割據政權。此後南京國民政府先後對中央蘇區進行五次圍剿,紅軍粉碎了前四次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不得不離開紅區。1934年開始,紅軍進行戰略轉移,在貴州遵義確立了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和指揮權,四渡赤水河,終於擺脫了追擊,途經江西,貴州,四川,甘肅,陝西,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最後成功在陝西北部與陝北紅軍劉志丹部會師,建立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開始侵華,佔領了東北全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日軍進行南京大屠殺前夕,中華民國首都從南京遷至武漢,後來遷在重慶。1945年二戰結束後,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從日本手裡收回了台灣及澎湖列島以及其他一些領土,但也在1946年與蘇聯簽訂的條約中承認了外蒙古的獨立(1951年,遷往台灣的國民黨國民政府以蘇聯未履約為由,不承認該條約及依據該條約而獨立的外蒙古的獨立地位)。1946年6月,國共兩黨又進行了內戰。中國共產黨最終於1949年獲得決定性勝利,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往光復後的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平成立,並將北平改名為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與此同時,蔣介石宣布台北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宣誓三年內反攻大陸。兩岸分裂局面從此開始
四大古都
四大古都是最早把中國歷代主要古都並稱的說法,四大為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編輯]
五大古都
1920年代在學術界出現了把開封列為古都之一,形成五大古都的說法: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
[編輯]
六大古都
1930年代,開始有把杭州加入古都之列的六大古都說法,並影響很大,包括: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
[編輯]
七大古都
1988年,地理學家譚其驤提議安陽為大古都,後安陽被認定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說: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
[編輯]
八大古都
2004年11月,中國古都學會認定鄭州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說: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編輯]
東南西北中國京都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東京(今開封,歷史上又稱「汴梁」,「汴州」)、東都(洛陽,古又稱「洛邑」)
南京(今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江寧」)
西京(今西安,歷史上又稱為「長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區的古都咸陽)
北京(今北京,歷史上稱為「燕京」、「北平」)
近代以來,少數民族政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內同漢民族政權一樣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東西南北中國首都並不具有歷史學意義,而是一種民間的變稱。
由於各個朝代所管轄的具體區域有所不同,所以這些稱呼所指代的城市也各有差異。比如,宋代的都城是東京汴梁(今開封),另有西、南、北三都: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而同時期管轄中國另一部分區域的遼代也有類似的稱呼: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上京臨潢府。
[編輯]
各大古都
由於中原地區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鄭州和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八大古都中,有四個位於今河南。
在八大中國古都中,西安(周、秦、漢、唐)、洛陽(夏、商、周、漢)、南京(明、中華民國)、北京(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封(宋)、安陽(早期三皇五帝時代、商)五大古都都曾作為全國性政權的中國的首都。
參考資料:歷史書
㈦ 近代中國20個重大歷史事件(原因、過程、結果和影響)
鴉片戰爭
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共同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到1860年,英法聯軍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俄羅斯趁火打劫,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國北方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根據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大量領土、主權和財富,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太平天國運動
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農民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一度對清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
維新運動、洋務運動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部分漢族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代表人物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百日維新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代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新政
慈禧太後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承諾並實行立憲,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了代議會。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這次改革的根本問題是皇族遲遲不肯讓世俗精英分享權力,拖到辛亥年已經為時過晚,但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
武昌起義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陽夏戰爭),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清帝於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並在退位詔書中宣布「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的正式結束。
你可以到網路去看看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