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對癌症的稱法
中西醫之癌症歷史記載
戚繼玲 1997/4/15
有關癌症的文字記載,不論在中外,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即有陳舊手稿記述了身體不同部位的惡性腫瘤。在此我們做一簡單的介紹,癌症在不同國界、年代的記載,及醫師的看法。
在中國,遠在西周就有「腫」這個字眼來形容腫瘤,但當時尚無法區分腫瘤有良性與惡性的差別。在當時,亦有所謂的「專科醫師」出現,據周禮天官記載:「瘍醫專管醫治腫瘍、潰瘍、金創、骨折等病」,瘍醫其地位相當於今日的外科醫師。值得注意的病歷紀錄及死因報告在此時也開始被重視了。有關癌症的描述,一些古文學家指陳:最久遠的案例,似應可以上溯到漢文帝時代的淳於意(也就是緹縈之父)於當時所記載的胃癌病例。之後一直到宋朝才有對癌症有更進一步的認知,「癌」這個字最早的紀錄則在十二世紀初的衛濟寶書中出現,其中有對乳癌的觀察,指出40歲以上的婦女易患此症,潰爛三年而死等。之後,楊士瀛在任濟直指方論中描述:「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裹……」,這已是相當實際的描述某些癌症的特徵了。到了清朝有關癌症病症的闡述也愈來愈多人加以著墨,瘍醫證治准繩書中提到∶「按之推移得多者,可用取法去之,如推之不動不可取也」,這代表當時的醫者已知固定的腫瘤不能以手術治療之。外科正宗將頸部惡性腫瘤(包括原發及轉移性)稱為「失榮」,這是最早對頸部惡性腫瘤的詳實記載,而此書的撰著者亦觀察到「失榮」乃為不治之症。傳統中醫認為癌症的發生為生理偏差、體內系統失調而失去平衡才會罹癌,而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包括:氣血不順、細胞積聚毒素、晨昏顛倒、飲食不當、腎氣衰竭……等。
至於西方醫學,其科學基礎創始於古希臘。約於公元前四百年左右,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依據他在臨床觀察所見,指出人體的腫瘤(或叫贅生瘤)可以大致將他們區分成「無害性」腫瘤以及「危險性」腫瘤這兩大類。而他所稱的危險性腫瘤的希臘文為「Karkinoma」,也就是相當於今日大家所常聽到的癌症。「無害性」腫瘤稱為「Karkinos」也是螃蟹「crab」之意。癌症「Cancer」一詞出現的時間較晚,這個字源出於拉丁文cancrum,意亦指是「螃蟹」,取其形狀貌似人體某些皮膚癌病之外,更意味著癌瘤細胞四處蔓延、破壞、橫行無道,全無章法的為害人體。
在希波克拉底時代,認為癌症是因為黑膽汁分泌過盛所引起,而對癌症盡量採取避免治療、自然回復的方式。到西元兩百年左右,有一學者Claudius Galen將腫瘤分為三大類:1.自然的腫瘤,例如婦女乳房會自然腫大。2.超乎自然的腫瘤,例如受傷後的修復性腫塊。3.違反自然的腫瘤,這類似於今日的癌症。雖有理論,但對癌症的治療並沒有提供突出的療效。希波克拉底與Claudius Galen之後的西方醫學進入黑暗時期。十七世紀之後外科手術逐漸風行,許多有關癌症的論文開始出現,1771年第一篇有關癌症的科學報告由英國人 John Hill提出,長期使用鼻咽壼的人染上鼻咽癌的比例偏高,這樣的報告已顯示化學物質與癌症的關連。但真正對癌症有系統及廣泛的研究是從十九世紀開始,此時在癌症治療無論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免疫療法皆開始見其效。1809年以手術切除卵巢腫瘤,這是第一個腹部手術腫瘤的紀錄。此後,更因有顯微鏡的發明,所以造就病理學的進步,1895年發現X光後,隔年將放射線運用於癌症治療上。至於化學葯物治療癌症,真正有系統的紀錄則在1865年 Lissauer用砷化鉀治療白血病的病人,其後經第一次及二次大戰後,更多的化學葯物不斷的被開發一直至今。免疫療法啟蒙於1800年的後期,之後不斷的研發,包括現今使用的干擾素、白血球間素、BCG、Levamisole……等葯物的使用,這些都是免疫學的進步。
綜觀以上中外癌症歷史發展,我們發現中醫在醫學上的進展雖是遠比西方醫學來得早,但由於中醫的發展是由病症及病象去做推論及治療,原理不外是「固本」與「扶正」兩大原則,但因癌症本身臨床極富變化(如合並症),所以中醫只能針對點,較無法做到面的處理。反之,西方醫學因自然科學的進步與發達,不斷用研究來求證,各個專科各展所長並相輔相成,且已經過時間證明。在愈來愈多人暢談要中、西醫合並抗癌,其實只要中葯能經得起科學的驗證,那我們何不樂觀其成呢?
參考資料:http://www.urok.cn/blogs/b87e9c1c-c3ec-4a63-9a33-4ec7cfb33ec0.aspx
2. 古代有癌症嗎
核心提示:古代的人對於「癌」這個概念是沒有認識的。史冊沒有出現某某帝皇患上或死於癌的記錄,也沒有提過「癌」這個字,那是可以理解的。或許偶然有記錄皇帝死前一些患病徵象,但只憑這些徵象症狀,難以作出可靠的診斷。
中國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症的記載。難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症?
1170年就有「癌」
中國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症的記載。難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症?難道癌症是近數百年的新發現,新出現的病症?
古時候的史官,記錄朝代更迭,帝皇功過,以及帝王生死的事。不過,對於皇帝患病細節及死亡病因,相信不是他們要記載的焦點。也許古代「癌」這個名詞還沒有出現?
說到癌症,早在12世紀(1170年)的宋朝,東軒居士撰寫過一本《衛濟寶書》,提到「癌」這個名詞。這「癌」字沒有見於《康熙字典》等傳統典冊,遲至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現在《辭源》和《中華大字典》中 ,解釋「癌」是惡性腫瘤。
不過2001年《中華醫史雜志》刊出陳啟明的《<衛濟寶書>—「痼」病考實》一文,他認為癌「非今之惡性腫瘤,乃今『無頭疽』中之『深部膿腫』」。
1264年宋朝福建人楊士瀛著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相信是傳統醫學文獻最先對癌的特徵有簡明敘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並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後會引起昏迷。這和現代醫學的「癌」(cancer)的特徵和臨床表現有點相似。
Cancer這醫學名詞是來自拉丁文螃蟹的意思,也是來自希臘文螃蟹的cancrum。癌的特徵是(癌)細胞異常失控,毫無規律分裂生長,結果形成腫瘤。癌腫的血管猶如螃蟹的爪,從腫瘤向外四處伸展。如果屬實,宋朝以前,「癌」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
腫瘤描述名目多
要認識古人的所謂腫瘤是困難的。主要是描述腫瘤的名目很多,當然腫瘤分類也成問題。歷代文獻所記錄的名稱,有其大如瘤的膿腫叫癰,還有腫瘍、癭瘤、惡瘡、瘤、岩、癌等十幾種名稱。腫瘤不分良性與惡性,膿腫,血(塊)腫或黴菌球的腫塊等等,所以要探索研究古代人所說的腫瘤不容易。
癌症是可致命的惡性腫瘤,是近代所用的醫學名詞。在以前,組織病理學、細胞學、微生物學,甚至遺傳學還在萌芽階段。同時,診斷造影學還沒有誕生,診斷手段受到限制。很多疾病,尤其是早期的疾病,很難診斷出來。
所以,相信古代的人對於「癌」這個概念是沒有認識的。史冊沒有出現某某帝皇患上或死於癌的記錄,也沒有提過「癌」這個字,那是可以理解的。或許偶然有記錄皇帝死前一些患病徵象,但只憑這些徵象症狀,難以作出可靠的診斷。唯有從一些「蛛絲馬跡」的文字資料,去推敲、揣測,作出最接近,最可能的間接診斷。
癌症病徵會導致誤診誤醫
現代的人患癌的發生率有增加是事實。概括的說,可能是因為有了物理學、放射學等等的發現,大大幫助科技的發展,加上顯微鏡及各種精密儀器的應用,診療更為精細准確,所以能夠早日發現更多的腫瘤病例,因此發病率相應增加。
同時現代人生活方式如吸煙,不利的工作環境,以及長期接觸很多足以致癌的機會,如輻射、化學葯物、空氣、食水污染,摻有化學品的食品如添加劑、防腐劑、殺蟲劑等等,癌症的幾率的確是增加了。
已經轉移或擴散的癌症病徵,是可以導致誤診誤醫的。例如華南地區有很多人患上頸癧,出現在頸部皮肉間可捫的核塊(癭瘺),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淋巴結病。這些核塊,可能是細菌感染如結核病,病毒感染等引起。但是也可能是鼻咽癌的癌細胞擴散到頸項的臨床病徵。
記得上世紀,曾讀到一些報章所刊登,或是張貼在路上的包醫或專醫頸癧的廣告,售賣秘方外敷葯物或服用草葯。真正發生在鼻咽的病灶卻被忽視了,結果是「治標不治本」。而且,傳統醫學的文獻,也沒有鼻咽癌這個醫學名詞,可見對這種惡性腫瘤的認識有限,結果誤了大事。
有時候,癌症原發病灶的病徵不很明顯,或是被誤解忽略,待癌腫擴散到其他器官後,明顯的症狀出現時才「驚醒」病人和醫者。例如,有人出現行動不靈,四肢無力,頭痛等症狀,以為是中風、風邪,才發現是肺癌已經轉移到腦部。查問之下,病人可能有過幾次咯血,但是以為是「熱氣」而不以為意。正如鼻咽癌,病人也許對有過鼻衄或耳鳴等症狀,也當作「熱氣」,把頸癧當作「風邪焮結」或「風熱毒氣」積聚成核等,結果癌細胞侵入骨骼或肺部,為時已晚。
再說,內臟癌腫如胰、肝、結腸、卵巢等,當病勢加深,腹部會因蔓延而有腹水鼓脹,病徵才明顯出現。現代醫學是以直接的診斷方法如造影、內窺鏡、活組織細胞檢驗、細胞組織學診斷確定是癌症,然後觀察癌細胞的類型,作出臨床病期分類,才施於相應的治療。診斷是不通過間接方法來確定的。
明英宗的「石水病」
有記載說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1427-1464)得了石水病,也有說是腳氣病,真正死因是難以考究。不過,個人認為,腳氣病的可能性比較低。
這位曾兩度登上帝位,因為好大喜功,受到宦官王振慫恿,叫皇上御駕親征,討伐蒙古瓦剌部,提高自己在朝廷威望,結果不聽大臣勸諫,1449年在土木堡一役,兵敗被瓦剌胡人俘虜,讓弟弟朱祁鈺(1428-1457)登上皇位,是為景泰帝代宗。後來英宗被釋,幽居在南宮。接著景泰病重,經過一場政變,英宗才重登帝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宮復辟」或「奪門之變」。
傳統醫籍如《內經》描述石水病病人「腹大如箕,腹大如瓮」,其實是現代醫學的腹水。腹水症不是一種具體的病患,只是嚴重的臨床征狀。腹水的原因很多,鑒別診斷有肝臟硬化,甚至是心臟、腎臟病等等。就算是癌症,那麼癌腫病灶就可能是肝、胰腺、卵巢、大腸癌症等,診斷出有腹水,並不意味正確診出病理!
如果明英宗是患上石水病,那麼他究竟患的是什麼病?如果是癌症,處在500多年前的醫學水平,很難准確作出診斷。
溥儀患上膀胱癌
不過,能夠真正確實是因癌症而死的中國皇帝,應該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統愛新覺羅?溥儀,這位娃娃皇帝在位3年,1911辛亥革命滿清王朝被推翻後,經過「改造」後,成為一介平民。
據知,早在1962年中,溥儀和李淑賢結婚後的兩個星期,就出現尿血的症狀。傳統醫師診斷他有「膀胱熱」,開了一些葯給他,也沒有作進一步檢驗。
兩年後,當時的總理周恩來得知溥儀有尿血,要求有關部門對溥儀進行全面身體檢查,才發現溥儀患上膀胱癌,動了切除手術後的幾個月,腫瘤已經蔓延至左腎,多次動過手術,也不見好轉,又再轉移到另外的腎臟,後來因腎功能衰竭死去。溥儀死於腎癌,死後廟號為恭宗,謚號愍皇帝,遜帝。骨灰安放在清西陵。
3. 癌症在中國古代定義是什麼癌症是西醫的說法,那中醫怎麼說
癌症是西醫的說法,西醫正確的稱呼為近代醫學,癌這個字雖然出自我們漢語,但是從醫醫翻譯後使用的一個總稱,癌症其實並不是現在才有,在古代其實也存在癌,只是古代的這些疾病的稱呼並不是叫做癌,而是有其他自己的稱呼,癌其實是現代人對這各種惡性腫瘤的總稱,古代中醫對癌症的稱呼比較細致化,可以說沒有現在癌症的統稱。
其實古代的中國醫學早就有了一定的解剖能力,解剖並不是西醫獨有,我們中醫其實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有這方面的做法,只是我們後人不知道,而且西醫成為了主流,開刀解剖就被當作西醫獨有首創,其實辦法如此。
在過去曾經歷史上有不少中醫解剖的行為,而癌症腫瘤的認知就是通過觸摸和解剖獲得的知識了解,中國中醫的(岩)和(石),其實就是很形象地把腫瘤描述出來,意思就是這個病很頑固,像石頭一樣堅硬很難治癒,作為對癌症的一種形象比喻。
4. 癌症產生於什麼時候古代有沒有
有關癌症的文字記載,不論在中外,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即有陳舊手稿記述了身體不同部位的惡性腫瘤。在此我們做一簡單的介紹,癌症在不同國界、年代的記載,及醫師的看法。
在中國,遠在西周就有「腫」這個字眼來形容腫瘤,但當時尚無法區分腫瘤有良性與惡性的差別。在當時,亦有所謂的「專科醫師」出現,據周禮天官記載:「瘍醫專管醫治腫瘍、潰瘍、金創、骨折等病」,瘍醫其地位相當於今日的外科醫師。值得注意的病歷紀錄及死因報告在此時也開始被重視了。有關癌症的描述,一些古文學家指陳:最久遠的案例,似應可以上溯到漢文帝時代的淳於意(也就是緹縈之父)於當時所記載的胃癌病例。之後一直到宋朝才有對癌症有更進一步的認知,「癌」這個字最早的紀錄則在十二世紀初的衛濟寶書中出現,其中有對乳癌的觀察,指出40歲以上的婦女易患此症,潰爛三年而死等。之後,楊士瀛在任濟直指方論中描述:「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裹……」,這已是相當實際的描述某些癌症的特徵了。到了清朝有關癌症病症的闡述也愈來愈多人加以著墨,瘍醫證治准繩書中提到∶「按之推移得多者,可用取法去之,如推之不動不可取也」,這代表當時的醫者已知固定的腫瘤不能以手術治療之。外科正宗將頸部惡性腫瘤(包括原發及轉移性)稱為「失榮」,這是最早對頸部惡性腫瘤的詳實記載,而此書的撰著者亦觀察到「失榮」乃為不治之症。傳統中醫認為癌症的發生為生理偏差、體內系統失調而失去平衡才會罹癌,而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包括:氣血不順、細胞積聚毒素、晨昏顛倒、飲食不當、腎氣衰竭……等。
至於西方醫學,其科學基礎創始於古希臘。約於公元前四百年左右,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依據他在臨床觀察所見,指出人體的腫瘤(或叫贅生瘤)可以大致將他們區分成「無害性」腫瘤以及「危險性」腫瘤這兩大類。而他所稱的危險性腫瘤的希臘文為「Karkinoma」,也就是相當於今日大家所常聽到的癌症。「無害性」腫瘤稱為「Karkinos」也是螃蟹「crab」之意。癌症「Cancer」一詞出現的時間較晚,這個字源出於拉丁文cancrum,意亦指是「螃蟹」,取其形狀貌似人體某些皮膚癌病之外,更意味著癌瘤細胞四處蔓延、破壞、橫行無道,全無章法的為害人體。
在希波克拉底時代,認為癌症是因為黑膽汁分泌過盛所引起,而對癌症盡量採取避免治療、自然回復的方式。到西元兩百年左右,有一學者Claudius Galen將腫瘤分為三大類:1.自然的腫瘤,例如婦女乳房會自然腫大。2.超乎自然的腫瘤,例如受傷後的修復性腫塊。3.違反自然的腫瘤,這類似於今日的癌症。雖有理論,但對癌症的治療並沒有提供突出的療效。希波克拉底與Claudius Galen之後的西方醫學進入黑暗時期。十七世紀之後外科手術逐漸風行,許多有關癌症的論文開始出現,1771年第一篇有關癌症的科學報告由英國人 John Hill提出,長期使用鼻咽?詰娜巳舊媳茄拾┑謀壤擼庋謀ǜ嬉嚴允凈鎦視氚┲⒌墓亓5嬲園┲⒂邢低臣骯惴旱難芯渴譴郵攀蘭塗跡聳痹詘┲⒅瘟莆蘼凼質酢⒎派湎咧瘟啤⒒е瘟啤⒚庖吡品ń鑰技湫А?809年以手術切除卵巢腫瘤,這是第一個腹部手術腫瘤的紀錄。此後,更因有顯微鏡的發明,所以造就病理學的進步,1895年發現X光後,隔年將放射線運用於癌症治療上。至於化學葯物治療癌症,真正有系統的紀錄則在1865年 Lissauer用砷化鉀治療白血病的病人,其後經第一次及二次大戰後,更多的化學葯物不斷的被開發一直至今。免疫療法啟蒙於1800年的後期,之後不斷的研發,包括現今使用的干擾素、白血球間素、BCG、Levamisole……等葯物的使用,這些都是免疫學的進步。
綜觀以上中外癌症歷史發展,我們發現中醫在醫學上的進展雖是遠比西方醫學來得早,但由於中醫的發展是由病症及病象去做推論及治療,原理不外是「固本」與「扶正」兩大原則,但因癌症本身臨床極富變化(如合並症),所以中醫只能針對點,較無法做到面的處理。反之,西方醫學因自然科學的進步與發達,不斷用研究來求證,各個專科各展所長並相輔相成,且已經過時間證明。在愈來愈多人暢談要中、西醫合並抗癌,其實只要中葯能經得起科學的驗證,那我們何不樂觀其成。
滿意請採納
5. 請問古代的人有癌症嗎
癌和瘤這類病,在人類疾病史上,並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而且,我國人民同腫瘤斗爭的歷史也已相當久遠了。如果從我國醫書里所談到的「瘤」這個病名來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經記載了筋瘤、腸瘤等。
在我國歷代文獻里,說到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內容,為數是不少的;名目也很繁多;例如腫瘍、癭瘤、惡瘡、瘤、岩、癌等十幾種名稱。其中,有些是包含了腫瘤在內的,有些實際上指的就是腫瘤。
我國古代醫書,對腫瘤的發生原因曾經有過論述,這些論述雖然還沒有完全闡明腫瘤發生的原因,或者有些是不正確的推斷,但是也有不少合理的見解。實際上,直到今天現代醫學也沒有將腫瘤的病因完全解釋清楚,比較統一的看法是,環境中的致病因素,例如各種不正常的物理和化學刺激,還有人體的內部因素,比如遺傳和精神因素,都有可能是腫瘤的病因。
中醫學認為,「氣」和「血」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礎。中醫學里的「氣」,既包含著身體內部運轉著的營養性精微物質,也指內臟器官的活動機能狀況。如果由於某些原因,使「氣」或「血」出現了不正常狀況,即所謂「氣郁結」或「血瘀滯」的時候,就會引起疾病。對於腫瘤的發生原因,中醫學認為也是由於精神情緒的過度緊張、憂郁,或者外邪(也就是外部致病因素)的侵犯,以及機體衰老、飲食起居的影響等等,引起體內氣血郁結瘀滯,最後誘發腫瘤。另外,人體內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積累在身體裡面,或者內臟功能的失調、紊亂等等,都能成為誘發腫瘤的病因。
瘤的定義,據公元610年的《諸病源候論》這本醫書的記載,認為是體內「氣血的留結」,或者是人體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著重點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為腫瘤的「瘤」字。
惡性腫瘤在中醫學里叫做「癌」,為什麼會有這個名稱?這是由於到惡性腫瘤質地堅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象岩石一樣,所以稱為「岩」。而在古時候「晶」字的上半部是一個品字,下半部是一個山字,它同岩石的岩字是通用的。「晶」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癌」字了。
現在流傳的中醫文獻里,最早記載到「癌」字的,是十二世紀的《衛濟寶書》。而最先對癌的特徵作簡明敘述的,是公元1264年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書中說:「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並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後會引起昏迷。
對於腫瘤的某些主要症狀和發展,歷代中醫文獻曾經有過相當正確的描述,不少還抓住了要點。《諸病源候論》記載:「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這段話是說,良性腫瘤是逐漸長大的,沒有痛癢症狀,經過較長時間以後,可能長得很大,不能消退,但不會危及人的生命。中醫學對乳癌的論述,歷代的資料很多。公元16l7年的《外科正宗》對乳癌的描述尤其具體,書中說當乳癌起初象豆子、棋子大小的時候,可能兩、三年沒有痛癢,漸漸長大以後出現持續性疼痛,再發展的時候好象許多栗子堆在一起,
患病的部位會逐漸地變色、潰爛、發臭、凹陷的部位象岩穴,凸起的部位象蓮子;以後甚至發生鑽心一樣的疼痛。到身體出現衰竭的時候,就很難治好了。
乳癌是婦女中發病率比較高的一種腫瘤,但是少數男子也有患乳癌的。在17世紀初,明代一部叫做《證治准繩》的醫書中,記錄了一例男性乳癌的病例。這個病人在發病之前,曾經因為幾次參加「科舉」考試未能考上而悶悶不樂。後來,發現左側乳頭常常有小量分泌液流出,不久乳頭旁出現腫塊。由於沒有及早診斷和合理治療,腫塊增大、潰破、變成岩穴之狀。這些記述,基本上符合乳瘍的症狀和演變。
另外,歷代中醫文獻還記述了喉癌、食道腫瘤、胃腸道腫瘤、甲狀腺腫瘤、皮膚腫瘤等。中醫學雖然早已認識到有些腫瘤是屬於難治之症,然而對腫瘤並不是束手無策。除了重視對全身的整體治療外,還包括針對腫瘤病變的葯物治療和手術割除的措施。
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提到,對腫塊這類病症,是採用促使它消散的的治法。1700多年前的名醫華佗,對於腹內的結塊,在使用針刺術和葯物都不能達到治療目的時,就給患者施行全身麻醉,採用手術割除醫治。這些結塊,很可能包括了某些腫瘤在內;公元7世紀《晉書》里寫道:「景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這是最早明確記錄採用開刀切除眼部腫瘤的病例。
6. 古代真的沒有癌症 看看古代醫書上是怎麼記載的吧
癌症是現代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但它不是到現代才出現的疾病,而是有著悠久的歷史。英國考古學家在一具距今三千年的人類骨骼上發現了癌症的痕跡,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轉移癌。
如果從我國醫書里所談到的「瘤」這個病名來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經記載了筋瘤、腸瘤等。在我國歷代文獻里,說到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內容,為數是不少的;名目也很繁多;例如腫瘍、癭瘤、惡瘡、瘤、岩、癌等十幾種名稱。其中,有些是包含了腫瘤在內的,有些實際上指的就是腫瘤。
瘤的定義,據公元610年的《諸病源候論》這本醫書的記載,認為是體內「氣血的留結」,或者是人體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著重點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為腫瘤的「瘤」字。
惡性腫瘤在中醫學里叫做「癌」,為什麼會有這個名稱?這是由於到惡性腫瘤質地堅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象岩石一樣,所以稱為「岩」。而在古時候「晶」字的上半部是一個品字,下半部是一個山字,它同岩石的岩字是通用的。「晶」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癌」字了。
現在流傳的中醫文獻里,最早記載到「癌」字的,是十二世紀的《衛濟寶書》。而最先對癌的特徵作簡明敘述的,是公元1264年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書中說:「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並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後會引起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