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史的讀後感
世界歷史的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 出自 近代資本主義的大工業和世界市場,消除了以往歷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國的孤立閉塞狀態,日益在經濟上把世界連成一個整體,從而'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7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K.馬克思、F.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對世界歷史所作的論述,最早地、也是最為鮮明地突破西方資產階級史學的唯心史觀和民族偏見,因而「在整個世界史觀上實現了變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第40頁)。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史觀,世界歷史不是各民族、各國家、各地區或者按形態學派的說法各文明歷史的堆積,而是其自身有規律地發展的結果。 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縱向發展方面和橫向發展方面。這里說的縱向發展,是指人類物質生產史上不同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更迭。馬克思主義者根據人類社會內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質,把人類歷史發展的諸階段區分為原始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制和共產主義制五種生產方式和與之相應的五種社會形態。它們構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縱向序列。這個縱向序列並非一個機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國家或地區的歷都一無例外地按著這個序列向前發展。有的沒有經歷某一階段;有的長期停頓於某一階段;即使屬於同一階段,其發展形式又往往互有差異。但是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的多樣性,和世界歷史的統一性並非互不相容的矛盾。總的說來,人類歷史由低級社會形態向高級社會形態的更迭發展,由原始的無階級社會到直接生產者遭受不同形式奴役和剝削的階級社會,又由階級社會到未來共產主義沒有奴役和剝削的無階級社會,盡管形式各異,先後不一,這個縱向發展的總的過程,卻仍然具有普遍的、規律性的意義。基於這一理解,馬克思主義史學在闡明人類歷史的縱向發展方面已經作出了不少可貴的成績。 所謂世界歷史的橫向發展,是指歷史由各地區間的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於發展成為整體的世界歷史這一客觀過程而言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則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1頁)。在史前時代,處於原始狀態的人類以氏族部落或村落為單位,分散地生活在地球的各個點上。盡管考古學家以實物證明,這些分散的點並不是完全彼此孤立和隔絕的,曾經有過某些偶然性的接觸,但是,由於當時物質生產水平極端低下,各個點都還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分工,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彼此交換和交往,也不可能有多大范圍的開拓活動。因此,點與點之間基本上是相互閉塞的,其橫向聯系幾乎沒有,即有也極其有限。在進入農耕和畜牧之後,隨著物質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的形成,一些地區先後出現階級社會。這就突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的極端狹小的孤立狀態,開始結成有一定領域范圍的國家。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也開始出現較多的交往,包括和平的和暴力的交往。但是,在階級社會的前資本主義諸階段,即使在經濟發展比較先進的農耕地區,基本上都還是自給自足的經濟。社會分工和交換雖有所發展,但畢竟有限,手工業和商業都還處於附屬的、補充的地位。只要生產沒有超出自然經濟的范圍,各民族、各國、各地區間相對閉塞的狀態就依然存在。到了15、16世紀,資本主義在西歐萌芽滋長。隨著「地理大發現」,西方國家的海外殖民擴張,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過去長期存在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間的閉關自守狀態才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個世界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才逐步形成為密切聯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體。馬克思曾經指出:'世界歷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卷,第112頁)。這個歷史結果是經歷了15、16世紀以來一系列重大轉折之後才出現的。前資本主義時代不是一直存在的世界歷史,直到這時才真正開始了它的存在。 推動歷史從原始人類分散生活的各個點到最後聯結為世界一體的這一橫向發展過程的決定力量,同樣是物質生產的不斷發展。在物質生產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人們對新地區的開拓,與相鄰地區
② 求一篇關於世界歷史讀書筆記範文
我的讀書筆記 隨便寫的 如果需要可以發個word給你
「絕對主義」分析與英國絕對主義
西方政治文化史上的變化, 經歷了由古羅馬時代的「暴君」和「獨裁」與專制有聯系,但前者是對統治方式的批判,而後者是應對危機的合法授權統治形式。教皇絕對主義是西方擺脫中世紀早期分散軟弱的社會政治狀態、集中權力的政治形式,為世俗的絕對主義提供了模本。世俗的絕對主義相比教皇絕對主義擁有常備軍、稅收和官僚系統,集中了更大的權力。18世紀的「開明專制」實質上是「開明絕對主義」,是絕對主義接受啟蒙主義的改進形態。在對這個變化過程中「絕對主義」的研究上中西方學術界產生了概念上的分歧。「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或稱「新馬克思主義者」的佩里•安德森著的《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作者寫作的宗旨是試圖比較考察歐洲絕對主義國家(Absolutist state)的性質與發展。並深入的分析了「絕對主義」體現了西方學術研究在這一問題上的同時得到中國學者支持的觀點和看法。
絕對主義原本特指歐洲近代歷史上繼等級君主制之後發展起來的中央集權的「新君主國」。在西方學術界,這種政治體制的另一個名字是absolute monarchy,直譯成中文就是「絕對君主制」即中文譯著常常出現的「專制君主制」或「專制君主國」(英語中Absolut-ism與Despotism之間的巨大差別在漢語中消失了,引起了很多誤解。)同時『absolutism』的貶義色彩已經基本蛻去,這個詞基本是作為一個特定的稱謂,指代15-18世紀西歐君主制國家關於君權以及國家權力的學說。它的基本含義是主張君主用絕對權力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但是這種絕對權力不是君主個人恣意專斷的權力;雖然沒有具體的機構和成文法對這種絕對權力實行有效地約束,但是道德傳統和宗教觀念依然發揮效力;在國家利益需要時,君主可以採取非常手段,而這種手段不被認為是邪惡的。 雖均為中央集權的君主制但兩者與封建主義的關系式完全不同的。封建主義的概念最初是對中世紀西歐軍事分封制和等級所有制的概括,凡是典型的、純粹的封建主義,必然是「等級的所有制」其統治權時分裂的、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專制主義,東方社會沒有「封建主義」,只有「東方專制主義」,在西歐中世紀末期和近代早期發展起來的王權,因其權力集中形成絕對君主專制,也破壞了原有的「封建主義」。
同時「絕對主義」也是區別於「專制主義」。「專制」是主人對奴隸的統治,「絕對主義」則完全沒有這種意思。「專制權力」的目的在於一己之私,「絕對權力」則受到某種超越權力之上的目的論約束(國家理由、國家利益、國家強大)。「專制」意味著統治者權力的恣意任性,「絕對權力」則受到道德傳統、宗教觀念的約束。「專制」屬於亞洲蠻族,不屬於西方人,帶有強烈的歐洲中心主義偏見,「絕對主義」就屬於西方人自己。「專制」在道德價值和政治價值上是貶義的,受到強烈的批判,「絕對」(Abso-lute)在歷史上則是在褒義上使用的,甚至帶有神聖的味道,只是在後世反專制的浪潮中被設定為批判目標的「絕對主義」(Absolutism)才在貶義上使用。況且啟蒙時代的激進色彩已經逐漸淡去,當代西方政治學、歷史學研究都以一種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屬於特定歷史時期的「絕對主義」。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學術界從沒有把「專制主義」與「絕對主義」混為一談。而並非中國學術界出現的越「封建」就越「專制」的理解,並創造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概念。並且亞里士多德認為「專制」特指東方國家君主一人對所有臣民實行的主人對奴隸式的政治統治形式,其根源在於東方人的奴性。「專制主義」一詞是西方政治學的產物,是西方語境下產生的命題。中國傳統中即便存在這樣的字眼,存在類似的政治現象和理論反思,但其歷史語境、基本思路和關注重心與一般意義上的「專制主義」存在較大差距。《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以書採取了分國別分析的寫作方式,在書中涉及的國家中又尤以英國較為典型,擁有區別於其他歐洲國家的特徵。其「絕對主義」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國會、司法、軍事、外交等方面。
中世紀英國封建君主政體的實力比法國強大許多,使其得以在大陸上進行損害法國利益的領土冒險,百年戰爭期間,幾任英王及其貴族跨越險阻重重的海上障礙,力圖控制並佔領法國大片地區。但是,當法國成為西歐最強大的絕對主義國家的發祥地時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英國都經歷了一種特殊的,日漸收縮的絕對主義統治。
英國中世紀君主政體從來未面臨法國、義大利、德意志統治者均遇到過的對一元化政府的反抗。其結果是王權與貴族代表權的同時集中化,表現在國會的產生和發展上,但中世紀等級會議永遠不可能直接與君權相對立,反之,它們往往是其存在的先決條件。君主個人權力產生之後,就有了封建統治階級早熟的,具有非常一元化性質的集體性結構——國會。自13世紀以後,議會必然並不是英國獨有的。中世紀英國國會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既是「獨一份」又屬「混合型」國會的存在獨一無二,而其成員來自全國各地集權化的君主政府帶來了一體化的國會。
英國早期封建政體確保了在絕對主義時代尤為重要的對王室立法權的否決權。由於英國王室在地理上與技術上的集權化進程的進步都早得多。在歐陸上,最為典型的是司法體制被分成王室裁判權和領主裁判權。而在英國,主持各郡法庭的行政司法權官由王室任命,而非世代相襲但他們是從當地鄉紳中遴選出來的,而非來自中央官僚機構,法院本身則保有原始的村民司法議會的痕跡,在這種議會中農村公社的自由民保持著平等的關系,貴族高級裁判權的全面發展也受到遏制,取而代之的是在各郡縣出現了義務性的貴族半自製行政機構,這機構在近代初期轉化成治安官吏體系。
與歐洲各國一樣中世紀的英國貴族是軍國主義化的,掠奪成性的階級。英國經歷了眾多遠離故土的戰爭。在百年戰爭大部分過程中英國的優勢並非來自海上霸主地位,因為在這樣的一場造成無數損失的持久戰爭中占支配地位的應當是法國方面。最終國內爆發了玫瑰戰爭,以都鐸王朝建立宣布結束,但期間亨利七世時代為英國「新君主政體」的產生鋪平了道路。英國在歐洲的地位也因其軍事結構的缺陷而發生變化、在16世紀上半葉,曾遭英國侵略的西班牙,法國均成為充滿活力的王權國家,英國被它們拋棄在後面。而對於文藝復興時代歐陸個君主政體來說,建立強大的軍隊是生存的先決田間,但對於英國卻並不十分迫切,英國雖在財力,人力,資源上處於劣勢,但海上入侵英國的威脅並不十分嚴重。使得在向「新君主政體」轉變的關鍵時期,都鐸王朝國家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與法國、西班牙絕對主義相匹敵的軍事機器,而且亨利八世及其同時代的英國貴族從主觀上尚不能跟上國際格局的變化,以至於在法國,西班牙等對義大利控制權的角逐中,英國已經坐了冷板凳。 由於它對羅馬教廷毫無興趣,因而在競爭中成為旁觀者。這是亨利八世時在外交政策上的災難性挫折。其時,英國君主政體失去了昔日在歐洲的軍事地位,卻還未意識到作為海上強國的前景正在向他揮手。在亨利八世統治的後期經伊麗莎白至17世紀內戰爆發前夕,貴族與中世紀社會秩序所規定的基本軍事職能相分離,轉向商業化活動的時代大大早於歐陸地主階段,同時王權被大大加強。絕對主義在英國有條不無奈的發展,但英國又不得不對本國絕對主義自身結構的缺陷付出代價。偏離了封建時代末期國家的通則以及宗教矛盾的升級等因素使得英國絕對主義在進入成熟期之前就被資產階級革命扼殺了。
「絕對主義」是西方近代初期普遍的政治形式,對於英國封建主義時代及絕對主義時代的了解,在《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一書提供了一個框架,一個思路。體而言,絕對主義有其獨特的歷史涵義研究絕對主義的重要意義在於正確評價它在近代早期的歷史作用。正是它從分散的封建社會中凝聚起民族國家,它是西方從中世紀向近代轉變的關鍵。
③ 關於世界史的讀後感500字
《世界史》讀後感
世界史是最宏大的史學著作,它與其它一切歷史——政治史、生活史、學科史、民族史、人物史等等——它是全面的。也就是說在極小的篇幅裡面(當然幾十萬字是必要的)囊括歷史的全部經歷。也正因為它的野心宏大,所以必須是大線條的揮毫,以一字千鈞的筆力凝練出最重要的脈絡。
因此世界史有著它獨特的特性和構思。首先,他必須關注全部時間。歷史是對過去的重構。打個比方,我們回憶小時候的一件事,會有獨特的邏輯和體會;如果我們的同齡人回憶起同樣的一件事,也會有著他自己的邏輯和體會。如果剛好兩人相遇,聊起同樣一件事,可能會相互彌補,也可能相互沖突,也很可能幸運的完全一樣。但即使是我們能夠完整清晰的回憶起一件事,也不能說我們的回憶就是歷史存在本身。我們的回憶只是對過去的重構和再發現。而從這方面歷史就可以理解成是人類,或者某一國家、民族或者一群人、一個企業的對過去的共同回憶。考古發現以及失傳文本的出現就像我們某一天收拾房間的時候找到以前的日記或者是某個有特殊意義的信物,會喚起早已「消失」的某種回憶。當然,歷史學的工作是一個高度智識的過程,需要嚴格的推理和考據支持。
「時間能沖淡一切」似乎是我們共有的經驗,越久以前的事情我們的記憶會越模糊,而靠近當前,記憶就會越豐富越細膩也越龐雜。當歷史學的眼光碰觸到了上古時代,會發現那時的歷史只剩下神話傳說,而到了今天,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每一個小時都能產生耗盡人的一生都無法讀完的歷史原始資料。幾乎所有的東西的「從無到有」都出現在這個跨度裡面。如何用一本書將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內容全部囊括起來,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事業。
麥克尼爾的《世界史》依然採用了大時段的劃分。全書包括四個部分:
Part I Emergence and Definition of the Major Old World Civilizations to 500 B.C.
Part II Equilibrium Among the Civilizations 500 B.C.—A.D. 1500
Part III The Dominance of the West
Part IV The Onset of Global Cosmopolitanism
前兩部分明確表明了時間的截點,而後兩部分講的是公元1500年後的內容,考慮到當時世界交流中錯綜復雜的線索已經是劃一的區分變得困難或者意義不大,因而題目裡面沒有出現明確的時間符號。這簡單的四個標題已經體現了作者對整個世界史的考察眼光以及寫史意志。
時間分段的方法體現在全書的各個章節裡面,由於每一章節關注的是某個具體的族群,這一工具的運用顯得方便很多。節點往往是大的歷史事件,例如穆罕默德領導的伊斯蘭崛起,又如法國大革命。而節點之間的容量則留給歷史主體的演變——人們的政治、生活、經濟等等方面的發展和變化。這樣,整部世界史就被分成一段一段放在不同的盒子里,我們翻開其中一個盒子,就能找到想要的東西。
④ 《世界歷史》讀後感500字(急用)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內」這真是一句不可改變的真理容。
世界幾萬年歷史中,我最有感觸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時代,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候。馬克思是近代一個著名哲學家,曾寫過《資本論》一書,這本書揭露了資本家剝削的秘密,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可克服的矛盾,給無產階級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但是,1883年3月,這位偉大的革命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逝世了,雖然後來恩格斯繼承他的思想革命事業,但是沒了馬克思,那些資本家會趁勢加大力度地剝削無產階級,世界也將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其實,不僅是馬克思在世的那時候存在這種資本主義,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而中國卻是半資本主義半社會主義制度國家。那究竟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呢?資本主義的特點是私有制,也就是一條道路可以是一個人擁有的,自己的。這叫做「壟斷」。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公有制,就像公家學校、公家醫院,所有的這些都由政府管理,不能出現私人擁有的現象。現在,歐洲、美洲國家基本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亞洲國家卻是社會主義制度。
從小小的資本時代中,我卻看出了許多道理:沒金錢,沒天理。
⑤ 《世界歷史》 讀後感 600字左右 好的再加分
當時海上的人們發現了一隻所謂獨角鯨的大怪物,這個怪物使好幾條船發生了意外《海底兩萬里》讀後感 《海底兩萬里》寫於1870年,這本名著是凡爾納敘述法國
⑥ 世界歷史讀後感要800字,急求!!!
這部紀錄片共采訪中外歷史專家學者200餘人,足跡遍布62個國家和地區,聘請了位國際專業攝影師,探訪了322所博物館,得到了63個中國駐外使領館和77個國外駐華使領館的支持,內容包括了埃及的帝王谷、神秘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遺址建築等世界各地的奇異風景。
一部歷時8年才完成的專題片《世界歷史》在央視電影頻道每晚18:45非黃金檔播出,出乎意料的是開播一段時間後悄然走紅。「當人們在工作之餘打開電視機,在休閑中'看』半小時歷史,邊看邊聽,一定會很有收獲的,還可以適當地彌補一下自從中學畢業以後就留下的歷史空白。」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錢乘旦談到正在熱播的大型紀錄片《世界歷史》,稱學歷史已經進入「讀圖」時代。
《世界歷史》是我國第一部採用高清晰數字技術拍攝的世界歷史紀錄片。《世界歷史》長100集,耗時8年製作而成。從遠古人類起源到萬隆會議,娓娓道來,風格朴實。它從人類歷史的開端、遠古人類寫起,一直講到萬隆會議結束,展示了人類幾萬年生存、發展、斗爭、變革、進步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它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詳盡豐富的史料,綿密地展現出世界史全貌,用冷靜的史家筆法敘述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用實物展品和專家論證還原歷史現場的真實細節。它系統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人類歷史進程規律性的本質聯系,反映出走向未來的中國人民對世界歷史的獨立理解以及對中國和世界現實的復雜思考。
它跨越國度、跨越時空、跨越民族,以人類社會發展史為題材的紀錄片,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自遠古人類起源到萬隆會議的浩瀚歷史圖景;開創了中國大型紀錄片製作歷史上多項先河,填補了國內沒有全景式世界歷史紀錄片的空白,也是我國第一部採用高清晰數字技術拍攝的世界歷史紀錄片。
整個影片依循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沿著歷史由低向高、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進步的脈絡,用形象和解說展現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世界史畫面。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⑦ 了解點世界歷史讀後感250字
仔細研究歷史的價值,你會發現,不同的人看歷史的角度是不同的,較膚淺的人會認為歷史只是專一本老少皆宜的屬童話書;稍微知識淵博的人會認為歷史是一本「四庫全書」;而我卻認為歷史是一瓶香檳,一顆五彩的芝士,是我的良師益友.貫穿歷史的時空,義大利的政治風暴讓我明白了政壇的殘酷;
中東的戰火教我明白了這個利益紛爭的世界;「巴巴羅沙」德軍的閃電戰更讓我牢牢記住了先下手為強的道理.是的,歷史是前輩留給我們的照妖鏡,是前輩給我們檢討書.你看,歷史上那些有名的皇帝們哪個不是善於聽取大臣們的意見才成功的.像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還有漢武大帝等等.而相反,像紂王那些一意孤行的暴君,換來的卻是人們的千古討罵.所以,我們在讀歷史的同時,不能只是簡單的關注其中的情節,而是要仔細地琢磨一個事件、一個朝代興亡的原因和規律.避免歷史的悲劇在我們身上重演。
⑧ 關於世界歷史的書本讀後感
《十日談》 (意)喬凡尼·薄伽丘著
這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石破天驚之作,它帶來一場個性解放的思想革命,人仃足夠的熱情追求肚俗的快樂,沒釘擋得住的禁區。
《傲慢與偏見》 (英)簡·奧斯丁著
在英國,這本書是最暢銷的長銷書。虛榮的自尊是人眾的通病,現實總對人的卜觀臆測進行嘲諷。
《簡·愛》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
這是———部描述女人奮斗生活的聖經。絕不能在命運的驅遣,低下高貴的頭顱……
《紅與黑》 (法)司湯達著
這是——部描述男人奮斗生活的聖經。失敗掩蓋不住其深處的血忭沸峪……
《三個火槍手》 (法)人仲馬著
這是…·部西方武俠小說經典。正義、友誼、愛情,一個都不能少。
《基督山伯爵》 (法)大仲馬著
本書敘述的是一個最波瀾曲折,最激動人心的復仇故事。 1845年8月巴黎《辯論報》開始連載後,如痴如狂的讀者從四面八方寫信到報館,打聽主人公的遭遇……
《巴黎聖母院》 (法)維克多·雨果著
這是一部大作家雨果揭露人性的驚心駭魄之作。美與善、丑與惡並不是——對應的……
《悲慘世界》 (法)維克多·雨果著
這是大作家雨果最富有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太著作。社會的壓迫和個人的白由是那樣的格格不入個不願讓入批評的社會,好比一位諱疾忌醫的病人。」
《戰爭與和平》 (俄)列夫·托爾斯泰著
這是——部最偉大的作家最經典的巨著。歷史的重量賦予人物命運的形式……
《飄》 (美)瑪格麗特·米切爾著
這是比較著名的外國名著,中國的最經典的就是四大名著,這人人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以下是給你的讀後感........
讀《悲慘世界》有感
比草原更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愛。
----題記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有的人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個被人嫌棄鄙夷,兇殘孤獨,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的善心人。曾經的他是惡魔的化身;而後來的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當我合上手中的《悲慘世界》,萬千思緒湧上心頭。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凶暴的人棄惡從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 我想這個答案很肯定——愛。
冉阿讓,本文的主角,出生在一個貧農的家裡。他是個苦役犯,在牢里度過了十九年。他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並要對社會進行報復,性格也變得兇狠而孤僻。 然而就在冉阿讓放棄這個社會的時候,寬大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棄惡從善,開始新的生活。
當他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被 壓在車下的老人時;當他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毫無血緣關系卻被別人冤枉的人時;當他不惜再一次越獄, 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時。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丑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雖然冉阿讓一次次的被命運捉弄,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社會丑惡現象的搏鬥中還是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但是,那種偉大的,高尚的靈魂和對整個世界的博愛卻是誰也打不倒的…….
讀完整本書後,感嘆過當時階級社會對窮人的殘暴粗魯;感嘆過當時法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感嘆過人們貪戀狡詐的邪念;更感嘆過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為了反抗社會的不公而做出的巨大貢獻,那些心中充滿希望和愛的人。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 這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雖然我們的愛沒有冉阿讓那樣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也是隨處可見的。還記得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懷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當你驕傲自滿時那嚴厲的皺眉…… 還記得那溫暖的語言,友善的微笑,溫柔的目光和那輕柔的拍撫……
是的,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冉阿讓死了,他安詳的閉上了他的雙眼。然而,在他的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你最好在寫的時候加入自己的一些思想寫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這樣看起來比較好。
⑨ 世界歷史常識讀書筆記
(1)世界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埃及
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非洲的尼羅河兩岸陸續出現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金字塔是權力的象徵,它們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標志之一,是人類文明的傑出成就。國王胡夫的金字塔最大,其中獅身人面像金字塔是國王哈佛拉的陵墓。
(2)四大文明古國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有非洲的古埃及和亞洲的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這四個古國被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因為這四個國家最先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3)古巴比倫王國
在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它形似一彎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 」之稱。公元前3500年出現國家。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制定了一部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現存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空中花園」是古巴比倫國的傑作)
(4)居魯士、大流士、雅利安人、阿育王
居魯士:古代波斯帝國的締造者,(公元前550—529年在位)是波斯皇帝。今天,伊朗人將居魯士尊稱為「國父」。
大流士:波斯帝國國王(前522~前486),不僅是波斯帝國的偉大君主,也是世界歷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
雅利安人:是歐洲19世紀文獻中對印歐語系各族的總稱。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間,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進入波斯,另一支遷入小亞細亞。
阿育王:(約前304~前232)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賓頭娑羅王之子,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
(5)印度「種姓」制度、阿拉伯數字、邁錫尼文明
①古代印度發祥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河,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中亞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歷史上稱「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②阿拉伯數字,現今國際通用數字。最初由印度人發明,後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後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
③邁錫尼文明(前1600年~前1100年)是希臘青銅時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城而得名,這是古希臘青銅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
(6)《伊利亞特》、《奧德賽》
《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相傳,它是在民間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由盲詩人荷馬加工整理而成的。包括《伊利亞特》、《奧德賽》。
(7)議事會、人民大會
①五百人議事會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產物,取代了原來的四百人議事會,主要是為了打擊氏族貴族,是古希臘城邦雅典的民主政制的核心,他的職責是落實公民大會的決策,是一個總司一切事務的行政組織。包括五百人議事會的很多機構的產生是抽簽決定的。
②古希臘的公民大會是直接民主,也就是全體男性公民都可以參加,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
(8)斯巴達國家、雅典國家、亞歷山大帝國
①斯巴達國家:居民分為三個階層,國家機構由國王(實行雙王制)、長老會議、公民大會和監察官會議組成;經濟上以農業為主,工商業極不發達;軍事上實行嚴格的軍事制度和教育制度,全民皆兵,忽視文化建設;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核心和領袖。
②雅典國家:平民政體,小國寡民,實行直接民主制;法律至上、公民意識強,經濟上以工商業為主。雅典是提羅同盟的核心和領袖。
③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國強大起來,後來控制了希臘。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後,出兵東征,足跡遠達印度,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腓力二世最終征服希臘的時間是公元前338年,前337年成立「希臘聯盟」,即「科林斯聯盟」。
(9)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畢達哥拉斯、阿那克薩哥拉、阿基米德、阿里斯托庫、厄拉托斯提尼、屋大維
蘇格拉底研究的主題是認識人,重視人的倫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諦。他認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提倡知德合一,認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美德即知識,教育與美德同樣重要。蘇格拉底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柏拉圖提出了「理想國」的學說。他鼓勵人們獨立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亞里士多德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他還創建了邏輯學。其名言有:「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畢達哥拉斯(前572 ?~前497 ?)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定律即勾股定律。
阿那克薩哥拉,古希臘哲學家、原子唯物論的思想先驅。
阿基米德(前287~前212),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阿里斯托芬( 約前446~前385)古希臘早期喜劇代表作家,恩格斯曾經稱阿里斯托芬為「喜劇之父」和「有強烈傾向的詩人」。
厄拉托斯提尼,曾任亞歷山大里亞圖書館長,不僅精於數學、天文、地理,而且長於歷史、語言、文學、哲學,是一位網路全書式的學者,他在《論大地測量》中首次相當准確的算出地球的周長,並大體測出太陽和月亮的大小和距離。
蓋烏斯?屋大維,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3年,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
(10)斯巴達克起義
斯巴達克起義(前73~前71),是在斯巴達克領導下,羅馬共和國爆發的一次最大的奴隸起義。這次起義是古羅馬最大的一次起義,也是古代社會大規模奴隸反抗事件,在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11)基督教
1世紀,產生於巴勒斯坦一帶,傳道者宣傳說耶穌為「救世主」,現在通用的公元紀年,就是以傳說中的「耶穌出生」之年算起,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12月25日為「聖誕節」。他們的經典是《聖經》。11世紀,基督教分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分別以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為中心。
(12)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法
公元前27年,屋大維開始獨攬大權,羅馬帝國建立。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分裂),和中國的秦朝與西漢一樣是強大的帝國。後來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滅亡(476年)標志著西歐奴隸社會的結束。
(13)阿庇亞大道
阿庇亞大道,古羅馬道路,第一條從羅馬通往坎帕尼亞和義大利南部的道路,同時也是最著名的羅馬大道。
(14)克洛維、查理曼、「神聖羅馬帝國」、英吉利王國
克洛維(465或466——511年)法蘭克王國創立者。中世紀早期曾統治西歐大片領土。圖爾內的法蘭克國王希爾德里克一世之子。
查理曼大帝(742-814年),或稱為查理,卡爾大帝,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的奠基人。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帝國。
英吉利王國,封建社會時期的英國。5 世紀中葉,居住在易北河、威悉河和日德蘭半島的盎格魯人、薩克森人和裘特人,渡海進入不列顛,沿泰晤士河和漢伯爾河向內地推進,趕走當地居民,建立七個小王國,史稱「七王國時代」。829 年,在反對丹麥人的斗爭中統一七王國,建立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15)日本統一、「大化革新」
①亞洲東部的日本在公元前1世紀出現奴隸制國家,到5世紀,奴隸制國家大和統一日本本土,最高統治者稱天皇。
②日本大化改新:
背景:7世紀,日本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大奴隸主勢力強大,政局混亂。 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仿照隋唐制度改革。
內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分給農民耕種,收取賦稅。
意義: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制向封建制度過渡的標志。此後,大和國正式改名為日本。
(16)穆罕默德、伊斯蘭教、《古蘭經》
①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立者,也是伊斯蘭教徒(穆斯林)公認的伊斯蘭教先知。
②伊斯蘭教:7世紀,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他們信奉唯一真神「真主安拉」,伊斯蘭教的信徒為「穆斯林」,經典是《古蘭經》,有開宰節和宰牲節。伊斯蘭教三大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③《古蘭經》是伊斯蘭教唯一的根本經典。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傳教過程中陸續宣布的「安拉啟示」的匯集。「
(17)拉齊斯、《醫典》、穆罕默德?伊本?穆薩、奧斯曼
拉齊斯(865~925)穆斯林哲學家,醫學家,物理學家。
中世紀阿拉伯醫學網路全書式的著作。著名醫學家伊本?西那(阿維森納)(980~1037年)所著。
花剌子密(約780~850)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全名穆罕默德?本?穆薩?花刺子密。
奧斯曼是伊斯蘭教歷史上的第三代哈里發。麥加貴族和富商。曾以巨大財力支持穆罕默德傳教,歐麥爾遇刺後,被推為哈里發,在位期間(644~656年),曾明令規定《古蘭經》的標准本。征服亞美尼亞和北非,鎮壓波斯和羅珊等地的反抗,擴大了哈里發國家的版圖,656年為反對派所殺。
(18)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1096~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持續了近200年的宗教性戰爭。由於羅馬天主教聖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十字軍東征使西歐直接接觸到了當時更為先進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為歐洲的文藝復興開辟了道路。
(19)文藝復興
①14世紀前後義大利出現手工工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以(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為前提,其在義大利最早興起的先決條件是(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義大利發展起來)。歐洲封建教會對思想文化的摧殘和對人們進行精神世界的神制。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產生,他們要求擺脫封建制度束縛,自由地發展資本主義,從而掀起了這場思想解放運動。
②指導思想:人文主義。含義: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倡發場人的個性,追求人在現實生活的幸福。評價: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救會的思想武器,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進步性,但它強調個人意志,其物質基礎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性質:不是古典文化復興,而是資產階級文化興起,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③人物:義大利詩人但丁是先驅,創作的長詩《神曲》。率先對教會提出批評,體現了文藝復興運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因此被譽為「舊時代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義大利的達?芬奇代表作有《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其藝術風格:把藝術的創作和科學探索結合起來,創作了許多完美生動的人物形象,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精神。15——16世紀,文藝復興向西歐擴展時的英國文學巨匠是莎士比亞,代表作有《羅密歡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
④影響: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尤其認識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所起的作用。)
(20)圈地運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導火線、克倫威爾獨裁統治、光榮革命、《權力法案》、君主立憲制
①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
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
③1649年處死國王,英國宣布為共和國,克倫威爾就任「護國主」。
④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未有流血,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說明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⑤1688年政變,資產階級、新貴族統治確立。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
⑥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利進行了明確的限制,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統治在英國確立起來了。
(21)英國工業革命前提條件、瓦特、富爾敦、史蒂芬孫
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條件:政治前提條件是資產階級政權在英確立。經濟條件為有雄厚的資本,充足勞動力,豐富資源、原料;海外市場需求。
英國機械師瓦特改進了蒸汽機。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人們利用蒸汽機提供的動力帶動機器,進行生產,極大地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從此,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利用蒸汽機作動力製成了「旅行者號」蒸汽機車。此後,鐵路交通迅速發展,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擴大了人類活動范圍。
美國人富爾頓首先造出了蒸汽機作動力的輪船「克萊蒙號」。
(22)美國獨立戰爭原因、來剋星頓槍聲、喬治?華盛頓、《獨立宣言》、美利堅合眾國獨立、美國內戰、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①爆發的原因:經過一百多年的開拓,北美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來了,美利堅民族日益形成。英國為使北美殖民地永遠作為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北美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是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經濟的發展。
②時間和人物:1775 年——1783年,華盛頓(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階級代表)
③過程:1775年4 月來剋星頓槍聲標志北美獨立戰爭的開始。1775年召開大陸會議,組建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告了北美脫離英國而獨立,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獨立宣言》的進步性,表現在它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擺脫民族壓迫的要求,包含了資產階級對民族獨立、民主自由的主張。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勝利:約克鎮英軍投降。
④結束:1783 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⑤787年憲法:獨立戰爭後,美國制定了一部憲法,史稱1787憲法,根據憲法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和司法權。第一任總統是華盛頓。
⑥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
從雙方的作戰目的和戰爭的全過程來分析,它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從戰爭的表現形式來看,它代表資產階級利益,而且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初步掃清了障礙;所以美國獨立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⑦美國獨立戰爭的意義: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⑧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原因:戰爭的正義性(起決定作用),人民群眾的積極參戰;得到法國、荷蘭等國的國際支援。
⑨評價華盛頓:
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美國的開國元勛。北美獨立戰爭期間受命為大陸軍總司令,領導北美人民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創美國民主政治的先河。獨立戰爭結束後,他主動交出軍權。在他的主持下美國制訂了1787年憲法,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在連任兩屆總統後主動放棄擔任第三屆總統的機會。由於華盛頓在獨立戰爭中的卓越功勛和開創的民主政治,使他贏得了美國人民的愛戴,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之一,被尊為美國國父。
美國南北戰爭
①背景(原因):南北經濟制度(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種植園經濟)的矛盾非常尖銳,奴隸制的存廢問題成為矛盾的焦點。美國南北矛盾的主要表現在:關稅問題:北方要求提高關稅,南方要求降低關稅。勞動力問題:奴隸制的擴張問題,焦點是奴隸制的廢除問題。
②時間:1861年4月~1865年。領導者:林肯。
③過程:
導火線:1861年主張廢除奴隸制的林肯就任美國總統。內戰爆發;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美國南北戰爭爆發。轉折:戰爭初期,北方軍事上一再失利。1862年,林肯頒布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滿足了人民對土地的要求,調動的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踴躍參軍,使戰爭形勢有利於北方。
④結果:1865年北方獲得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⑤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⑥意義: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⑦評價林肯: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傑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領導南北戰爭,維護國家統一,解放黑人奴隸,為廢除奴隸制而獻身。從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來看,林肯政府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礙,為美國經濟騰飛奠定基礎。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了重大貢獻,一百多年來,深受美國人民的愛戴和懷念。但是林肯對待奴隸制的態度不是立即廢除,而是希望逐步限制發展直到消除,他的猶豫不決的態度,是戰爭初北方失利的原因之一,這體現了他作為資產階級政治家的軟弱性。
(23)法國三個等級、三級會議、《人權宣言》、霧月政變、七月革命
①法國三個等級:封建等級森嚴,社會成員分為三個等級,教士第一等級,貴族第二等級,第三等級包括農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資產階級.法國的第三等級,特別是其中的資產階級迫切希望改變現狀。
②導火線:三級會議的召開,召開原因為法國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欲對第三等級增加稅收。開始的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④革命綱領:1789年頒布《人權宣言》。背景:1789年法國在革命後,革命飛速發展,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內容:人們生來是自由的,權利是平等的;私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評價:是法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文獻,體現了啟蒙思想學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號,也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具有進步意義。同時,它又明確保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本質。
⑤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度,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雅各賓派領導人羅伯斯庇爾掌權,雅各賓派專政,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1794年羅伯斯庇爾等人在政變中被送上斷頭台,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雅各賓派統治被推翻,只是代表法國資產階級高潮過去,而不是資產階級的失敗。
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國內意義: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體制,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世界意義: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制度,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為以後各國樹立了榜樣,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⑦在法國大革命後的動盪年代,拿破崙憑借非凡的軍事才能,登上法國歷史舞台,成為著名的資產階級軍事家、革命家、政治家。1799年發動霧月政變,奪取政權。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⑧1830年的七月革命是法國人民推翻波旁復辟王朝的革命。起因是法王查理十世大力加強天主教勢力,1830年7月25日公布《七月敕令》。
(24)莫斯科公國莫斯科建城於1147年。在蒙古帝國、欽察汗國統治時期,莫斯科公國偏安一隅,又得交通和商業之利,逐漸強盛起來,成為羅斯東北的中心和日後逐步侵吞欽察汗國各分支的主幹。
⑩ 世界歷史第一集的讀後感,字數不用太多
紀錄片《世界歷史》觀感
煌煌巨作《世界歷史》今日終於有幸得以一觀。面對洋洋回灑灑整一百集,答想要洞悉全貌無異於以蛇吞象,既耗時又耗力。對目錄加以分析,開篇到第31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為止,是對世界歷史上古部分的綜述。而從第32集『歐洲人的新航路開辟與早期殖民』開始則可視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一點可以從時間上得以佐證:被視為歐洲中世紀的最後堡壘的君士坦丁堡淪陷於公元1453年,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在1492年。明確了這一點,則對於不甚了解世界近代史的我而言,可以完全將重心置於前31集,是為性價比最高的觀看方式,雖是管中窺豹,亦期掠其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