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歷史上中國的稱呼

歷史上中國的稱呼

發布時間:2021-02-25 04:51:36

① 中國在古代有哪幾種稱呼

中國在古代有華夏,中華,九州,赤縣,海內等稱呼。簡介如下:

1、華夏。也稱「夏回」或者是「諸夏」。答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

2、中華。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

3、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國漢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

4、赤縣。指華夏,中國,中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5、海內。是指國境之內,也就是指全國。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② 中國的稱呼從何時開始

中國名稱的來源考證

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 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一、「中國」一詞之本義考

華夏族人稱其四境民族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一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民勞》註:「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徒中國」。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二、「中國」一詞之地域觀念演變考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三、「中國」一詞別名考

「中國」的別名,除上述的「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注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亻屋詩雲:「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

「九州」之名,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於戰國時代「九州」的范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但不過是裨海環繞的小九州;這樣的小九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為大瀛州所環繞。所以,「神州」只佔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後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只是一種假說,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③ l歷史上中國有多少種叫法

1.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鄒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2.華:古同「花」,引用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以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做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也許,古人崇尚火,火有紅色光華,所以稱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我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3.諸華: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注釋上說:「諸華,中國也。」

4.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亻屋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中華民族是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5.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6.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了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7.諸夏:此稱類似「諸華」,開始是指華夏民族各諸侯國,以後用來稱呼中國。

8.中夏·方夏·函夏:都是有關中國的代稱。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此後,中夏即指中國。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方夏,《尚書》:「誕膺天命,以撫方夏。」註:「以撫綏四方中夏。」中夏即指中國。

9.禹城·禹跡·禹甸:相傳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於世。據說,禹治水後,依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世相沿稱中國為禹城、禹跡(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10.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九州,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 《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兗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囿、九土、九區、九野。宋代繪制《九域圖》即中國地圖。唐詩有「月兒彎彎照九州」之句。

11.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鄭祀志》載:「禹牧九州之金,鑄九鼎,像九州。」

12.九區:晉朝衛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13.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14.八州:《漢書·許皇後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15.九囿:即九州:《通鑒外記》:「人皇氏作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

16.九土:即指九州。《國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

17.九野:謂九州也。《後漢書》「疆理九野」即指中國。

18.海內:《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周圍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戰國策·秦策一》:「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辭國,制海內。」《史記·高祖本紀》:「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戴公葆

19,此外還有漢家等。

④ 自古以來關於中國的稱呼都有哪些

1、華夏

這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 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2、九州

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

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於戰國時代「九州」的范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3、四海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

4、Cina

古代印度、希臘、羅馬等國人,尊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許多發達國家幾乎都用與之音近的名詞來稱呼中國,中文譯音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對應,或以為從「絲綢」的「絲」讀音而來,也有人認為源出「瓷器(china)」或閩南話的「茶」。

(4)歷史上中國的稱呼擴展閱讀: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⑤ 歷史上對中國人的尊稱有哪些

1.Taugast(桃花石國):一般音譯作「桃花石國」,最早見於拜占庭歷史家西摩卡塔的著作。據傳「桃花石」為「大漢」的音轉,乃匈奴和北方草原民族對漢帝國的稱呼。西傳到中亞、西亞過程中被各族政權所採用,指代中國的中原王朝,後為拜占庭史學家所採納。

2.China(中國):中國的英文名是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來源說法很多,有傳為秦「Qin」的音轉,亦有認為為景德鎮舊稱「昌南」的音譯,不過最為可靠的當數源自梵文的「Cina」。

3.Cina(支那國):梵文對中國的稱呼,漢文古書中多音譯為「支那」或者「脂那」。原意指「智慧」,印度古代著名的《摩奴法典》(Manusmrti)曾將Cina與希臘並列,同稱為文明富強之國度。梵文中許多與絲有關的字如Cinapatta(成捆的絲)以及Cinamsuka(絲衣服)等,皆以Cina這個字做成組成的部分。

4.Seres(絲國):也稱塞里斯(或賽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長久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有本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獨裁者凱撒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5.Kitay(契丹):俄語對中國的稱呼,因宋朝年間,遼國強盛,斯拉夫人只知東方有契丹而不知有漢,故以「契丹」指代中國,後延續至今。

6.Manzi(蠻子):指中國南方。詞源來自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南宋的稱呼(小說《說岳全傳》中的金兀術稱南宋人為「南蠻子」,不為無據)。常見於元朝時期的西方人記載,比如《馬可波羅游記》,自元代後便不再常用。

7.Chink(清國人,中國佬):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也是中國人的意思,但帶有貶義的味道。因為,中國在清末時受盡欺辱,而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也成了清國奴。

8.Chinoiserie(中國風):法語中的一個詞,指18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想像創造出新形象。後來演化的意思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瑣;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9.Chinees(西內遜):「西內遜」是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也含著對中國的貶義,這是由於那時中國的老弱、保守、落後。現在「西內遜」這個詞的意義已僅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二指「中國人」。

10.掌櫃:韓國有種說法,19世紀初華僑到朝鮮之後,當地人曾用「掌櫃」一詞來代表中國,意思是中國人精於做生意,精於算計,也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掙錢不花。這個詞在韓語中有些貶義,現已幾乎不用。

11.NuocTau(船國):越南民間有種說法,將中國說成是「船國」,將在越南居住的華人稱為「三船」,大概意思是指中國人是坐船來越南的,而且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12.Blue-Ant(藍螞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廣大解放區流行「列寧裝」、解放裝。文革時期的服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這種抹殺個性的政治化服裝時尚被推向了極至。一時間,中國人的著裝被外國人譏稱為千篇一律的「藍螞蟻」、「灰螞蟻」。

⑥ 歷史上有關中國的稱呼( )·( )是什麼

歷史上有關中國的稱呼(九州)·(中華)。
「九州」之名, 在《禹貢》便有冀、兗、回青、徐、揚、答荊、豫、梁、雍九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隨著中華帝國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

⑦ 歷史上外國人是怎樣稱呼中國的

震旦Sinian,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過去曾認為震旦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紀是5.7億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物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在震旦紀之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創造了地球上美麗絢爛的生命世界。
絲國Seres,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稱謂,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當時,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製作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曾向世界各國輸出大量絲綢。據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愷撒大帝曾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契丹Cathe,俄語稱中國為「契丹」。遼代時期,當時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
陶瓷China,18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歐洲人因此把「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
清國人Chink,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意指「中國人」,帶有貶義。這是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因此成了清國奴。
中國風Chinoiserie,18世紀中期,法語中專指一種非常流行的藝術風格。當時,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的想像創造出各種新形象。後來演化為「中國風格」,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西內遜Chinees,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含有貶義,因為那時的中國給人的印象是老弱、保守和落後。現在,「西內遜」僅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
二是指「中國人」。
掌櫃19世紀初,韓國用「掌櫃」一詞來稱呼那些到朝鮮的中國人,意思是中國人精於算計,善於做生意,並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會掙錢但不會花錢。
船國Nuoc Tau,越南民間把中國說成「船國」,把居住在越南的華人稱為「三船」,意思是中國人是坐船來到越南的,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支那Cina,日本從江戶時代中期到19世紀中期,用「支那」稱中國。中日甲午戰爭後,隨著清政府的失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並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當時荷蘭的字典中,「支那」則被解釋為「愚蠢的中國人」, 「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

⑧ 歷史上外國人怎樣稱呼中國

歷史上,各國以對某一時期中國事物的具體印象為基礎,對中國有過多種稱謂,其中不乏偏見與歧視。當然,這些稱謂如今多已棄用,但其中所包含的歷史,卻值得後人記取。
震旦Sinian,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過去曾認為震旦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紀是5.7億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物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在震旦紀之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創造了地球上美麗絢爛的生命世界。
絲國Seres,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稱謂,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當時,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製作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曾向世界各國輸出大量絲綢。據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愷撒大帝曾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契丹Cathe,俄語稱中國為「契丹」。遼代時期,當時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
清國人Chink,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意指「中國人」,帶有貶義。這是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因此成了清國奴。
中國風Chinoiserie,18世紀中期,法語中專指一種非常流行的藝術風格。當時,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的想像創造出各種新形象。後來演化為「中國風格」,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西內遜Chinees,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含有貶義,因為那時的中國給人的印象是老弱、保守和落後。現在,「西內遜」僅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
Cina(支那國):梵文對中國的稱呼,漢文古書中多音譯為「支那」或者「脂那」。原意指「智慧」,印度古代著名的《摩奴法典》曾將Cina與希臘並列,同稱為文明富強之國度。日本從江戶時代中期到19世紀中期,也用「支那」稱中國。中日甲午戰爭後,「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並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當時荷蘭的字典中,「支那」則被解釋為「愚蠢的中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
Taugast(桃花石國):一般音譯作「桃花石國」,最早見於拜占庭歷史家西摩卡塔的著作。(剩餘962字)
二是指「中國人」。
掌櫃19世紀初,韓國用「掌櫃」一詞來稱呼那些到朝鮮的中國人,意思是中國人精於算計,善於做生意,並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會掙錢但不會花錢。
船國Nuoc Tau,越南民間把中國說成「船國」,把居住在越南的華人稱為「三船」,意思是中國人是坐船來到越南的,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支那Cina,日本從江戶時代中期到19世紀中期,用「支那」稱中國。中日甲午戰爭後,隨著清政府的失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並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當時荷蘭的字典中,「支那」則被解釋為「愚蠢的中國人」, 「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

⑨ 歷史上其他國家是怎樣稱呼中國的為什麼

有很多稱呼,而且不同的時代,稱呼也不一樣,戰國時期,稱呼為Cīna(梵文)大概是秦的意思,漢代以後,隨著絲綢之後打開,波斯人稱呼我們Cīn,阿拉伯人稱呼我們Sīn,羅馬人稱呼我們Sinae,希臘人稱呼我們Serice。都有“絲”的意思,也就是說那時候外國人叫我們“絲國”。到了唐代,隨著佛教的興盛,我國又將Cīna這個稱呼音譯了回來,叫做“至那”(不帶貶義的)。到了明清,俄羅斯又將我們稱作Китай,和“契丹”發音極為接近(齊塔伊)。航海時代西方人在航海日記里China(中國)。但也有說法,China很早就有了,是因為中國的瓷器廣受海外歡迎。

一、中國春秋戰國——漢

最早記載我國稱呼的是我國的鄰國印度,在古印度著名的兩部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首次出現了對我國的稱呼:Cīna(梵文)。

三、 明清

到了明清,俄羅斯又將我們稱作Китай,和“契丹”發音極為接近(齊塔伊),俄羅斯民族形成時間比較晚,他們了解的中國都是從蒙古人那裡聽到的,而蒙古崛起前,契丹統治了中國北方200多年。

中世紀以後,隨著葡萄牙航海時代的開啟,他們在航海日記里直接記錄了中國,後被英國學者翻譯,China一詞才正式出現在英語里,直到現在。

⑩ 中國在歷史上的名稱有哪些

歷史上外國如何稱呼中國? 震旦(Sinian),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過去曾認為「震旦」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是5.7億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物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絲國(Seres),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稱謂,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契丹(Cathe),俄語稱中國為「契丹」。遼代時期,當時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陶瓷(China),18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歐洲人因此把「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清國人(Chink),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意指「中國人」,帶有貶義。中國風(Chinoiserie),18世紀中期,法語中專指一種非常流行的藝術風格。當時,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的想像創造出各種新形象。後來演化為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西內遜(Chinees),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現在,西內遜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二是指「中國人」。掌櫃,19世紀初,韓國用「掌櫃」一詞來稱呼那些到朝鮮的中國人,意思是中國人精於算計,善於做生意。船國(NuocTau),越南民間把中國說成「船國」,把居住在越南的華人稱為「三船」,意思是中國人是坐船來到越南的,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中國」自己的別名,除「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 「九州」之名, 在《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隨著中華帝國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神州」只佔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後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只是一種假說,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中國的稱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