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的通寶錢
中國通寶錢
唐代通寶錢
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鑄,每十文重一兩,又讀作開通元寶,錢背有星、月及其他紋飾,版別復雜。唐代以後仍有冶鑄,但形制與唐有別。唐代還鑄有少量「開元通寶」大錢,屬開爐紀念性質,後代也有偽造。另外,還鑄有極少的金、銀、鉛質開元通寶,十分罕見。
唐代開元通寶的鑄制與流通,在我國錢幣形制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內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著貨幣即財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
開元通寶是唐朝統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貨幣,而且影響了中國1000多年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開元通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數開元背有甲痕。
唐開元通寶錢分為十個主要品類:武德開元、金質開元、銀質開元、月痕開元、合背開元、當十開元、花孔開元、會昌開元、鎏金開元、小徑開元。對各個品類的主要特徵、所含類型、鑄造時間予以分析。並認為開元通寶的演變軌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自武德四年至開元時期,主要流通武德開元;中期自天寶至開成時期,主要流通月痕開元二、三型等;晚期自會昌六年至天祐四年唐滅亡,主要流通會昌開元和月痕開元四型、小徑開元二、三型等。
初唐武德開元,行用錢為歐陽詢所書、經錢監嚴密督造的一種優質開元錢,主要特徵是:面、背肉好,廓整,錢文深竣清晰,銅質純凈,鑄造精良。錢徑24毫米至25毫米,穿徑7毫米,廓寬2毫米,重約4.5克。四字含八分及隸體,筆劃端莊沉穩,「開」字間架勻稱,疏密有致;「元」字首劃為一短橫,次劃長橫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筆各不相連,呈三撇狀,「甬」部上筆開口較大;「寶」字著筆莊重,其「貝」部內為兩短橫,不與左右兩豎筆連接。
中唐月痕開元,形似指甲痕,此型出土極多,月痕開元錢文上,一改歐陽詢書寫的開元錢文端莊沉穩,演變成筆劃疏朗,纖細清秀的筆體,「元」字首橫加長,次劃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筆呈似連非連的頓折狀,進而又演變為連續的拐折狀。「甬」部上筆開口較扁,整個字體顯得比前期瘦長。「寶」字之「貝」部內中間兩橫加長,與左右兩豎筆相銜接。「宀」下的「爾」呈三豎道。 晚唐開元,會昌六年(公元846年)鑄行會昌開元,大小徑寸如開元通寶,背鑄一州名,如京師鑄「京」字、揚州鑄「昌」字。各地鑄錢工藝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多數周廓偏斜,鑄文模糊(圖3)。時過一年,會昌開元停鑄。同是會昌開元,質量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可能存在著官鑄與私鑄的差別。錢幣學界一般將會昌開元視為晚唐開元的典型標本。另外,小型月痕、對月月痕、多月痕開元或合背開元,銅質發黑,含鐵量高,字跡模糊,錢文筆劃纖細,「通」字的「辶」前三筆呈連續頓折狀或似連非連狀,多數輪廓不整,應為中晚唐私鑄品。關於花穿開元,專家考證其鑄行於中唐,主要流通於晚唐。花穿錢「開」字向寬體發展,「元」字首橫加長,「通」字字體瘦長,「辶」前三筆連續拐折,「寶」字筆劃纖細,「貝」內雙橫拉長,與左右兩豎筆連接,錢徑23毫米至24毫米,銅質不純,鑄工草率,應屬私鑄之列。
小徑開元,指錢徑在21毫米至23毫米之間的開元錢,這種小開元可能都是各個時期的民間私鑄錢幣。《舊唐書〃食貨志》寫道:「如聞官鑄之外,私鑄頗多」。專家根據發掘出土的小開元標本,按其流行階段,大體分出三型:一型,錢文筆跡極力摹仿武德開元,惟錢徑僅23毫米,重量不到3克,錢文尚清晰,穿廓尚規整,銅質並不很差;二型,中唐小開元,字體模糊,鑄造工藝粗陋,銅質內摻雜鐵鉛,銹蝕嚴重;三型,晚唐小開元,周廓寬窄不一,銅質發黑,摻雜鐵鉛,肉薄量輕,鑄范模糊,錢背穿廓近平,錢徑為22毫米至23毫米,重量1.7克至3克,多數是私鑄
五代十國通寶錢
唐朝末年,籓鎮之禍、宦官之亂、黃巢起義、朋黨之爭讓強大的唐帝國終於崩潰了。起而代之的五代十國,是中國繼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之後的又一次大分裂割據時期。在五代十國這段較為特殊的歷史時期里,幾乎每一個曾經獨立過的政權都發行過自己的貨幣。五代十國的通寶錢種類極多,但流存下來的非常少。後梁開平年間鑄「開平通寶」大錢。後漢高祖及穩帝乾祐年間有「漢元通寶」。 後周太祖廣順年間及世宗顯德年間毀佛寺銅像所鑄周元通寶背多有星月紋,又有合背,品類頗多。十國閩王審知鑄有銅、鐵、鉛三種,背穿上有星紋或一閩字,穿下有仰月的開元通寶。南唐初年還鑄過「大齊通寶」,但傳世極少。
宋代通寶錢
宋代鑄錢多而復雜。除少數外,每個帝王的每個年號差不多都鑄錢,而且鑄幾種錢。錢幣往往又分地區流通,形成了貨幣流通的割據性和分散性。 宋太祖建隆元年鑄有宋元通寶,背穿上有星月紋,其紋或在穿左、穿右、穿上、穿下,版別甚多。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元年鑄太平通寶,此錢是北宋第一種年號錢。宋神宗元豐年間鑄元豐通寶。宋徽宗崇寧年間鑄崇寧通寶(製作極精,錢文鐵畫銀鉤,稱「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書,書法自成一家。),大觀年間鑄大觀通寶(亦為徽宗瘦金體),政和年間鑄政和通寶,重和年間鑄重和通寶,宣和年間鑄宣和通寶。「靖康通寶」是宋欽宗趙恆鑄造,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國,「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南宋宋高宗建炎年間鑄建炎通寶,紹興年間鑄紹興通寶(通寶背有利字的鐵錢,為利州所鑄。)。宋孝宗淳熙年間鑄淳熙通寶。宋光宗紹熙年間鑄紹熙通寶。 宋寧宗慶元年間鑄慶元通寶,嘉泰年間鑄嘉泰通寶,開禧年間鑄開禧通寶,嘉定年間鑄嘉定通寶。宋理宗寶慶年間鑄大宋通寶。宋理宗紹定年間鑄紹定通寶,端平年間鑄端平通寶,嘉熙年間鑄嘉熙通寶,淳祐年間鑄淳祐通寶,開慶元年鑄開慶通寶。
遼金西夏通寶錢
遼金西夏通寶錢中以金錢最為精美,以遼錢最次,遼錢製作均較粗糙,錢背常常錯范,文字湮沒。以下為遼國通寶錢:
天贊通寶: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天贊年間(公元922——924年)鑄。 天顯通寶:遼太宗耶律德光鑄。
應歷通寶:穆宗耶律璟應歷年間(公元951——969年)鑄。
保寧通寶: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公元969——979年)鑄。
統和通寶:遼聖宗耶律隆緒統和年間(公元983——1012年)鑄。 重熙通寶: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間(公元1032——1055年)鑄。 清寧通寶:遼道宗耶律宗基清寧年間(公元1055——1064年)鑄。
咸雍通寶:遼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年間(公元1065——1074年)鑄。
大康通寶:遼道宗大康、大安、壽昌年間(公元1075——1101年)鑄。
金國所鑄通寶錢種類不多,如:
正隆通寶:海陵王完顏亮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鑄。
大定通寶: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鑄。仿宋瘦金體大觀錢製作,十分精美。
貞祐通寶:金宣宗貞祐年間(公元1213——1217年)鑄。
西夏錢幣制度深受北宋影響,都是年號錢。最能突出表現崇宗重視漢文化特色的就是在鑄幣方面,從元德年間(1119~1126年)開始,一改過去只鑄西夏文錢的狀況,出現了用漢文鑄造的「元德通寶」、「元德重寶」錢,這是西夏自鑄幣以來第一次正式鑄行的漢文流通貨幣,也是當時社會歷史背景的真實反映。
元代通寶錢
大朝通寶:世祖於未改國號「元」以前,曾鑄「大朝通寶」銅錢及銀錢。 至元通寶: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鑄。有蒙、漢文兩種。形制有大小多種。
元貞通寶:成宗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錢有蒙、漢文兩種。 大德通寶:成宗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鑄。有蒙、漢文兩種。 至大通寶: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鑄。
皇慶通寶:仁宗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鑄。通寶為小平錢,元寶有銀錢、銅錢兩種。
至治通寶:英宗至治年間(公元1312——1323年)鑄。等。
其中,至正通寶是元朝順帝至正年間鑄行的錢幣,大小均有,並且部分錢幣背面鑄有八思巴文。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在元代以紙鈔作為主要貨幣,鑄幣不多。並且除八思巴文貨幣外,其它漢文鑄幣量有限。至正通寶是元朝順帝至正年間鑄行的錢幣,品類繁多,但規律劃一,錢文端莊秀麗的漢字楷書,背穿上記年或記數用蒙文,以背穿下有無漢字記數可將至正錢分為三大類,地支記年錢,穿下無漢字,穿上蒙文為寅、卯、已,午五個地支記處字。所記為至正十至十四年。每一記年均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俗稱五年三等十五品。
明代通寶錢
大小通寶:此為明太祖即位前於元代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鑄。背面有「錢數」及「兩數」,每四百文為一貫,四十文為一兩,四文為一錢,這種「稱兩制」仿自元錢。
大中通寶(省局錢):朱元璋平陳友諒後,在江西及各省設專門鑄錢的寶泉局。所鑄錢背面有各省局的名稱。 洪武通寶五種
明太祖朱元璋登位後,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起,鑄洪武通寶。洪武八年,頒布「洪武通寶錢制」,分為五等:即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小平錢。當一重一錢,當十重一兩。並規定百分之百用銅,生銅一斤鑄小平錢一百六十文(十六兩為一斤),實際上大打折扣。背署錢重,並有紀值、紀地等內容。
永樂通寶: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鑄。洪武二十三年後,推行寶鈔,很少鑄錢。永樂通寶只有小平錢。
宣德通寶: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鑄。
弘治通寶: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鑄。弘治以上的成化、景泰、天順,正統各朝均未鑄錢。
嘉靖通寶:這是世宗於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鑄的加重錢幣,每枚重一錢三分(標准錢每枚重一錢),成色百分之九十銅。此錢名目繁多,有所謂金背、火漆、旋邊等等,這是因鑄造加工工藝的不同產生的外觀差異。 嘉靖通寶:於嘉靖十三年,仿洪武錢制鑄造。
正德通寶:史載嘉靖三十二年曾補鑄洪武到正德九個年號的錢,但實際上也未見流傳。這種正德錢為私鑄錢。
隆慶通寶:穆宗隆慶四年(公元)年鑄。每枚重一錢三。
萬曆通寶:神宗萬曆四年(公元年)鑄。亦有金背、火漆和旋邊之分,前二種是南京、北京所鑄,後一種為各省局所鑄。萬曆年間,紙幣不行,鑄錢又漸多起來。錢背上又開始鑄上文字。
泰昌通寶:熹宗的父親光宗在位只有幾個月,熹宗即位後,於天啟年間補鑄光宗的年號錢。
天啟通寶:明末鑄錢漸多且復雜,天啟通寶小錢有數十種。其中有錢背紀鑄錢局名的,有紀地名的,有紀重量的。另有當十錢,錢背亦有上述幾種文字。天啟通寶是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年)鑄。
崇禎通寶: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年間(1628-1644年)鑄。錢文"崇禎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馬圖形,俗稱"跑馬崇禎"。另外有一種背文為滿文的"寶泉"二字,據說為清兵入關時所鑄,也有人懷疑可能是民間私鑄錢。
清代通寶錢
天命通寶:清太祖努兒哈赤在入關前於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國稱帝時所鑄滿文錢及漢文錢。
天聰汗錢:太宗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仿明天啟大錢所鑄。背面鑄有滿文「十」和「一兩」。 順治通寶(光背):世祖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鑄。光背。 順治通寶(背漢文):世祖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仿唐開元及明洪武錢制所鑄。背面漢文為錢局的簡稱。有:戶(寶泉局)、工(寶源局)、陝(陝西省局)等二十多個省局名。 順治通寶(權銀錢):世祖順治十年(公元年)鑄。此錢背面穿孔左邊有「一厘」字,是對銀作價,即每文錢等於銀一厘。孔穿右邊為局名,共十七局。
順治通寶(背滿文錢):世祖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鑄。錢背穿左有滿文「寶」字,右為局名。只有二局,即寶泉和寶源。 順治通寶(滿漢文錢):世祖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鑄。錢背穿孔左一滿字,右一漢字,均系鑄局名。共十二局:陝、臨、宣、薊、原、同、河、昌、寧、江、浙、東。 康熙通寶(滿文錢):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鑄。背面滿文為「寶泉」及「寶源」。 康熙通寶(滿漢文錢):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各省局所鑄。初為十四局,後增至二十一局。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規定一省一局,除寶泉、寶源及順治滿漢文錢十二局外,另加寶福、蘇、南、廣、台、桂、雲、漳、鞏、西等十局。
雍正通寶:世宗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鑄。背為滿文局名,共十七局。
乾隆通寶: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鑄。錢背皆滿文錢局名。將雍正十七局中廢河、鞏兩局,而增直、伊、阿克蘇、葉爾羌、喀什噶爾、和闐六局,共二十一局。各地所鑄錢的成色,文字稍有差異。
嘉慶通寶:仁宗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鑄。背為滿文局名,共十九局。
道光通寶:宣宗道光年間(1821——1850年)鑄。背文為滿文局名,共十九局。
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咸豐元寶: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咸豐朝的幣制,其復雜和混亂程度,比王莽的寶貨制有過之而無不及,造成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
同治通寶、同治重寶當十錢:穆宗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鑄 。當十大錢後來逐漸減重。
光緒重寶、光緒通寶:重寶鑄於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通寶鑄於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錢背滿文為錢局名。
宣統通寶:除個別地區以後還少量鑄過一些方孔圓錢外,這是我國鑄行的最後一種方孔圓錢。在中國封建社會存在了兩千多年的方孔圓錢,已不能適應鴉片戰爭後急劇變化的國內社會經濟形勢,不得不隨著封建社會制度的崩潰而趨於滅亡。方圓錢的消滅,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歷代農民起義軍通寶錢
唐代農民起義軍通寶錢
大齊通寶: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佔領唐都長安,建國號大齊,改元金統,鑄大齊通寶。
元代農民起義軍通寶錢 天祐通寶:元末江南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於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鑄。,錢文正面楷書,背面有紀值的篆書。
龍鳳通寶:元末劉福通等農民起義領袖擁立韓林兒為帝,號小明王,國號大宋,改元龍鳳,於公元1355年鑄龍鳳通寶,背無文。
天啟通寶、天定通寶:元末鄂、湘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徐壽輝於至正十八、十九年(公元1358、1359年)鑄。 大義通寶:公元1360年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稱帝於江州(今江西九江),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流通於長江中游地區。 明代農民起義軍通寶錢
永昌通寶: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於公元1644年建都西安,國號大順,改元永昌,鑄「永昌通寶」。
大順通寶: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於公元1644年建都四川成都,國號大西,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
興朝通寶: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的另一支,由孫可望統率入滇。於公元1649年鑄「興朝通寶」。
太平天囯革命時期通寶錢
天囯背通寶:太平天囯早期鑄造。幣面「天國」二字直讀。背「通寶」橫讀。 平靖通寶:廣東陳開、李文茂起義軍在廣西建大成國後,李文茂所鑄。
太平通寶:上海小刀會起義時所鑄。錢背多有月文(在穿上)及「明」字(在穿下)。也有上星下月的。
2.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哪些通行貨幣
貝幣,刀來幣,自圜幣,布幣,一化,兩錙,秦半兩,漢半兩錢,三銖錢,五銖錢,貨泉,直百五銖,五行大不,永通萬國幣,常平五銖,永安五銖,太和五銖,太貨六銖,隋五銖,開元通寶,乾封泉寶,會昌開元,大歷通寶,建中通報,咸通玄寶,漢元通寶,周元通寶,宋元通寶,北宋南宋諸通寶元寶。北宋交子紙幣,南宋會子紙幣,,正隆通寶,大定通寶至元寶鈔,中統交鈔,大明寶鈔。大清鈔票,民國法幣,金圓券,銀元券,大洋票還有很多其他。
3. 朝代通寶按時間順序的排列
中國古錢按時間順序為:
夏 貝殼
商 銅貝
西周 銅貝
春秋 周景王首次鑄大錢『圓形方孔』
戰國 圓形方孔錢、刀幣、布幣、郢璦『金幣』
秦朝 半兩錢
西漢 半兩五銖錢
新朝 刀幣、五銖錢
東漢 五銖錢
三國 五銖錢、魏五銖錢
西晉 晉五銖錢
東進 晉五銖錢
南北朝 布匹、南北五銖錢
隋朝 隋文帝五銖錢
唐朝 開元通寶
五代十國 唐國通寶
北宋 開寶通寶、太平興國通寶、雍熙通寶、咸平通寶、皇佑通寶、熙寧通寶、崇寧通寶
南宋 紹興通報、隆興通寶、嘉定通寶、寶慶通報、臨安交子行在會所寶鈔;金 大定通寶、貞佑通寶
元 至正寶鈔、中統寶鈔、至正通寶
明 洪武通寶、大明寶鈔、永樂通寶、弘治通寶、嘉慶通寶、崇禎通寶
清【南明】天命通寶、崇德通寶、順治通寶、弘光通寶、永曆通寶、興朝通寶
康熙通寶、昭武通寶、興化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咸豐通寶、太平天國大花錢、光緒通寶、光緒元寶大清湖北省造、宣統銀元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 袁大頭銀元、銅板
【國民政府】『廢兩改元』中華民國法幣鈔票、法幣銀元
大滿洲帝國鈔票、銅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銀元、鈔票
日本軍票、汪偽政府法幣、中華民國邊區人民幣
中華民國金圓券、中華民國改版發行『法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人民幣舊版
人民幣、港幣、澳元、【台灣】中華民國法幣『台幣』。
4. 為什麼古代銅錢都帶「通寶」二字「通寶」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謝謝
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造開元通寶。開元意思為開創新紀元,通寶的意思是「通版行寶貨」,以後歷權代沿用,並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從唐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如南唐的「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宋「太平通寶」、明「永樂通寶」、清「康熙通寶」等等。貨幣稱寶是有其通寶社會意義的,這就是貨幣的威力增大了。
「通寶」是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早期多以重量作為錢幣名稱,如半兩、五銖。唐朝賞賜錢「乾封泉寶」是中國第一種年號錢。另有新疆察布查爾人通寶。
5. 古代所有通寶的名稱
通寶是中國復自唐至制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造開元通寶。開元意思為開創新紀元,以後歷代沿用,並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從唐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如「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太平通寶」、「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等。貨幣稱寶是有其社會意義的,這就是貨幣的威力增大了。 專家總結了歷代錢幣中錢文稱為通寶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寧、元豐、元佑、元符、建國、聖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6. 中國最早的通寶是什麼時期
中國最早在錢幣上有通寶的時期是唐代開元通寶。
漢元通寶是中國最早的國號通寶錢。
7. 中國歷史上所有的錢幣名稱及面值
這個問題太大了,只能簡單說說,除了明清之外,其它都不全,只是一些比較出名或珍貴的。沒辦法,能力有限:( 所謂極品就是存世僅1、2枚者,兄弟我只看過圖片,呵呵^_^
古代貨幣形制十分復雜,僅用作貨幣的的幣材就不下幾十種,如銅、鉛、鐵、金、銀、玉、龜、貝、牲畜、皮革、谷帛、紙張等。但沿襲幾千年的基本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準式樣是西漢元狩五銖、上林三官錢及唐初開元通寶,輕重適中,重約4克,肉好皆有周郭。此外也有圓形圓孔、圓形無孔、鏟形、刀形、長方形(錢牌)、不規則橢圓形等形式。同一錢形,又有大小、輕重、成分、質料、版別、錢面文字、錢背符號、有郭或無郭、重輪、重好、四齣、決文、傳形等區別,有合背、合面、剪邊、磨邊、對讀、旋讀、復文等不同情況,按錢幣性質分,又有記重錢、記值錢、年號錢、國號錢、記號錢、紀年錢、鎮庫錢、紀數錢、厭勝錢、廟宇錢、撒帳錢、羅漢錢、對錢、母錢、祖錢、開爐錢、樣錢等,這些情況又時有兩種以上並存現象,名目繁多,不勝枚舉。至於錢幣鑒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專門分類,那就更多了。
銅錢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錢,即一文小錢,又稱平錢,它是使用銅錢時代的最小貨幣單位,其直徑約2.4—2.5厘米,重約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甚至當百、當千大錢。
先秦錢幣· 貝幣 · 刀幣 · 齊刀 · 趙刀
· 郢爰 · 圜錢 · 尖足布 · 空首布
· 圓足布 · 方足布和釿布
秦朝 秦半兩
兩漢時期 · 西漢半兩 · 兩漢五珠 · 王莽錢幣
南北朝 五銖錢 太貨六銖 太和五銖 (永平)五銖 永安五銖 北周三品:布泉 五行大布 永通萬國 這三種錢幣被譽為六朝錢幣之冠
隋唐五代十國 周元通寶 大齊通寶(極品) 保大元寶 永通泉貨 開元通寶 唐國通寶 大唐通寶 等
兩宋 淳化元寶(真、行、草三種書體) 大觀通寶 皇宋通寶 崇寧元寶 崇寧通寶 崇寧重寶 至道元寶(行、草) 紹聖元寶(對錢) 等
金 泰和重寶 泰和通寶 等
偽齊政權 阜昌元寶小平錢 阜昌通寶折二錢 阜昌重寶折三錢 等
元朝 中統元寶交鈔 至元通行寶鈔 大朝通寶 中統元寶 至元通寶 元貞通寶小平錢 元貞元寶折二錢 至大通寶 大元通寶 等
明朝 中期以後,白銀成為了主要貨幣,形成以白銀為主,以銅錢為鋪的貨幣流通制度。明清兩朝才把官制銅錢稱為「制錢」 大明通行寶鈔 洪武通寶 大中通寶 永樂通寶 永樂通寶折三錢(極品) 宣德通寶 弘治通寶 弘治通寶大錢(極品) 嘉靖通寶 隆慶通寶 萬曆通寶 萬曆通寶大錢(極品) 泰昌通寶 天啟通寶 崇禎通寶
李自成 永昌通寶
張獻忠 大順通寶 西王賞功
南明時期 弘光通寶 大明通寶 隆武通寶 永曆通寶
清朝 天命通寶 天命汗錢 天聰汗錢 順冶通寶 康熙通寶 雍正通寶 乾隆通寶 嘉慶通寶 道光通寶 咸豐通寶 咸豐重寶 祺祥通寶 祺祥重寶 同治通寶 光緒元寶 元緒重寶 光緒通寶 戊子錢 宣統通寶
8. 整個中國錢幣史
錢幣的歷史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閑,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世界上最早的低幣「交子」出現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實物和鈔版均已遺失。目前國內現已發現年代最早的「金代銅鈔版」已為金泉錢幣博物館收藏。
最早的錢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幣發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農業區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幣,沿海跟北部地區,漁獵地區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幣。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麼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後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銖的,一個是一兩的。
春秋戰國時期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並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開元通寶錢幣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後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並六國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銖兩制。那麼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銖兩制貨幣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幣的概念。
漢代——隋代
到了宋代,銅,鐵錢並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徵,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葉以後,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於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9. 古代銅錢都有什麼通寶
通寶是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造開元通寶。開元意回思為開創新紀元,以後歷答代沿用,並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從唐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如「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太平通寶」、「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等。貨幣稱寶是有其社會意義的,這就是貨幣的威力增大了。
專家總結了歷代錢幣中錢文稱為通寶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寧、元豐、元佑、元符、建國、聖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