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上的跨文化貿易

世界歷史上的跨文化貿易

發布時間:2021-02-04 15:58:42

① 如何在互動中構建世界歷史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巴勒克拉夫、布羅代爾、麥克尼爾、斯塔夫里阿諾斯等率先提出和採用的從全球視角觀察和闡釋世界歷史的思想和方法,已為越來越多的各國學者所接受和發展。在這個大的國際學術背景下,中國的世界史學界也在努力開創有中國特色的全球史研究和教學體系。全球史學者強調,世界史(或全球史)並非是各國各地區歷史的簡單羅列或綜合,而是一個持續變化發展的整體,其中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碰撞和相互影響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1500年以來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五百年間。只有揚棄以往把歐洲(或任何地區和國家)作為世界歷史發展中心的觀念和治史方法,才能比較平等地看待和重視各個地區、民族、文化對世界歷史發展的貢獻,也才能夠比較准確地把握世界歷史的整體進程。目前,全球史仍是一個尚未成熟的新領域,在我國史學界更處在初創時期。要真正確立認識歷史變遷的全球視角,還有很多理論和實踐上的問題亟待解決。有鑒於此,我們邀請國內外四位全球史專家就一些相關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全球史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它從相比較的跨文化的角度分析歷史,歷史學家應對不同文化的「相遇」保持足夠的敏感
主持人:全球史已經成為一個風靡全球的語詞,「把全球化歷史化,把歷史學全球化」很好地概括了它的學術取向。全球史既是指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也是一種編纂世界通史的方法論,更是一種建構世界歷史的新方法和新理論。請主要從史學方法的角度談談全球史的內涵。
本特利:當今世界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不同國家、社會和地區的人們相互之間高度的交往和影響。「全球化」這個詞本來是指一種經濟現象,但後來很快人們發現用它來思考社會和文化問題也一樣有用。例如,大范圍的遷移促進了人口統計的全球化。全球化深刻地影響了當今世界這一看法促使史學家們去思考相同的過程在以前時代的作用,毫無疑問,由於交通手段和交往技術的發展,人們之間的交往和影響在前所未有的范圍和水平上展開,使得全球化在今天比在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強烈。然而最近的全球史研究卻發現跨文化的交流和影響在過去像在今天一樣深深影響著歷史的發展。
全球史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它從相比較的跨文化的角度分析歷史,而不是只從國家的角度。全球史家承認研究國家和社會的歷史進程是重要的,因為它提供了形成該地區人們生活方式的背景。但是全球史家認為,僅僅從國家的角度不可能理解許多重要的歷史進程。為了理解諸如跨文化貿易、宗教傳播和文化傳統,甚至傳染病的傳播,採取一種比民族國家和單個社會更寬廣的視角是必需的。
劉新成:全球史的關注對象是各人類社會/群體之間以及各社會/群體與其環境之間的連結史,全球史的任務是通過回顧人類跨越各種界限、在不同系統之間建立聯系的交往活動,說明在交往中實現的全球互動機制對人類發展的推動作用。全球史代表人物之一曼寧教授曾明確指出,全球史研究的含義就是「大范圍的互動研究」。全球史觀的「高明」之處在於其核心理念:互動,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群通過接觸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重領域實現的互動。
主持人:全球史關注大范圍、長時段的整體運動,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從學理上破除了「歐洲中心論」的影響。那麼全球史是如何超越西方傳統的世界歷史觀的呢?
徐洛:歐洲中心主義在我國史學界早已聲名狼藉,但這種史觀在世界史的研究和教學中仍有強大的影響力,已成為世界通史編纂中難以逾越的障礙,尤其是通史中1500年以後的近現代部分。指出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正如有論者所言,所謂全球史理論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世界通史編纂的方法論。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的全球史理論闡釋和編史實踐之間明顯脫節。而通史近現代部分在結構、內容、觀點等各個方面對歐洲的特殊重視和傾斜,則來源於長期以來規范和主導世界近現代史研究和教學的兩個相關相連的理論體系:資本主義主線說和現代化主題說。兩者都試圖對世界歷史做目的論式的詮釋和剪裁,因而都不可避免地帶著歐洲中心主義的印記。誠然,作為一種認識和解釋世界歷史的理論方法的全球史本身,與當今勢不可擋的全球化一樣,也主要是西方文明擴張的產物。我們應該努力做的,首先是分析解構把歐洲的近代崛起視作一種基於自身內部邏輯之歷史必然的思辨體系,揚棄世界通史編纂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傳統,無論這種傳統是以資本主義擴張為主線還是以現代化演進為主題的形式出現。
劉新成:自上個世紀末葉起,西方傳統的世界史觀受到嚴重挑戰。挑戰首先來自時代變化。人們懷疑建立在「分類學」基礎之上的國別史或文明史研究是否真正能夠對世界歷史作出正確而全面的解釋,是否真正能夠為人類解決當代問題提供有益的經驗。
科學研究的新進展對西方傳統世界歷史研究方法和「經典結論」也形成了沖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出現以後,各領域的研究都不僅關注研究對象的孤立、靜止狀態,而且考察對象之間的「關系」與「關聯性」。西方世界史傳統理論忽略不同地區、國家和文明之間「關聯性」的缺陷凸顯出來。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美國,不僅學術界和理論界,而且整個社會都感受到了世界歷史理論的「貧困」。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一些美國歷史學家提出,應開創一種「以全球為一體」的史學,其宗旨是說明人類同屬一個種,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之上;其方法,是綜合考察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運行機制的統一性,說明文明、民族或國家等不同形態的人類組織在全球這一「動態交往網路」中的互動關系;其本質,是繼承西方史學以「模式」框架解釋世界歷史的傳統,用「互動模式」取代「主導——傳播模式」(即佔主導地位的西方文化向世界傳播的模式)。
全球史學家之所以把「互動」作為建構世界歷史的基礎,首先因為他們認為「互動」是人類社會組織的存在形式。他們認為,任何人類社會組織都不是封閉和孤立的,他們必然存在於與外界的交往當中,彼此形成一個互相關聯的體系或網路,並在該體系或網路內部相互影響。其次,全球史學家認為,互動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動力。全球史學家借鑒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指出社會發展源自變化,而變化的起點是接觸外來新事物。他們說,對新事物的取捨過程就是傳統的蛻變過程,盡管社會對新事物通常並不抱歡迎態度,但抵制新事物的結果同樣導致社會變化。正因為如此,全球史學家主張,歷史學家應對不同文化的「相遇」保持足夠的敏感。
全球史家認同地理學的分析框架替代民族國家和單個社會,全球史家表達「互動模式」的方式有多種
主持人:在通史編纂和專題研究中,全球史學家如何進行全球史研究?如何用「互動模式」建構世界歷史?
本特利:為了分析跨文化的交往過程,全球史家認同地理學的分析框架替代民族國家和單個社會。基於把民族國家作為歷史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全球史家設想出了一個替代的概念,以經濟、環境和文化區域為單位,而不是以民族國家為界限。歷史學家把注意力集中到連接不同陸地的海和海洋上,他們通過印度洋、大西洋、中國海、加勒比海等海域來研究貿易、移民、生物擴展和文化交流。從公元600年到1750年,印度洋是世界上最活躍的跨文化交流的地區。從東亞到東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印第安人、印度尼西亞人和中國人都活躍在這一地區。1492年以後,大西洋成為貿易、移民和物種交換的重鎮,後來這一重心移至太平洋地區。
通過認識到海和海洋是歷史發展的緊密的連貫地區,全球史家能夠對過去的歷史理解做出新的解釋。以公元600年到1600年為例,直到最近,歷史學家們在談論這一段歷史時,仍習慣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諸如中國的唐、宋,中亞的土耳其,伊斯蘭世界,拜占庭帝國和中世紀的歐洲。這樣做當然沒有錯:事實上,研究這一時段的歷史,考慮這些國家是適宜的,也是必要的。然而全球史家卻將注意力投放到印度洋,因為不言而喻,跨文化交往決定性地影響了這些單個社會的發展。先通過印度洋,然後跨越陸地的海上貿易,幾乎把所有東半球地區都聯系起來,由此所產生的財富支持和維持了這一時段的許多國家和社會。比如,中國的絲綢、瓷器遠銷到東非,印尼的調味品、印度的棉織品和鋼鐵,東南亞穆斯林的香料和馬匹、拜占庭的珠寶和玻璃製品,東非的金子、象牙和奴隸,也都供應到其他地區。對這些產品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國內經濟,影響了整個東半球社會的發展。
如果只關注單個社會,那麼就不可能理解600年到1600年跨文化貿易的類型和效果,不可能說明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傳播,也不可能理解物種交換,包括食物和疾病的流傳。跨文化貿易、宗教傳播、物種交換對每個社會的歷史進程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正如全球化深深影響了當代人一樣,跨文化交往也建構了我們祖先的歷史經歷。全球史的研究任務就是理解和解釋全球化在過去歷史中的進程。
劉新成:在通史編纂和專題研究中,全球史學家表達「互動模式」的方式計有如下幾種:一、闡述不同人群「相遇」之後,文化影響的相互性和雙向性。研究者指出,即使作為當代西方文明代表的美國文化也不是西方文化在美洲的簡單移植,而是印第安文化、非洲黑奴文化和歐洲文化融合的產物,其元素是三種,而非一種。二、描述人類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各種類型的「交往網路」或「共生圈」,如1500年以前覆蓋「舊大陸」大部分地區的「歐亞非世界體系」、8—15世紀以穆斯林商人為核心的「環印度洋貿易網路」或以南亞大陸為中心的「南方世界」、地理大發現以後圍繞南美種植園形成並包括歐洲和非洲部分地區的「移民與商業網路」以及「現代世界體系」等等。還有「0」數字的世界、18、19世紀的「棉花生產世界」、「食糖生產世界」或上個世紀70—80年代的「錄音機世界」。三、論述產生於某個地區的發明創造如何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連鎖反應。比如論述中國宋代三大發明以及貨幣地租制度如何先後影響「伊斯蘭世界」和「地中海世界」,刺激歐洲市場,並最終影響了「地理大發現」;又如論述近代早期秘魯、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銀開采如何影響了歐洲、南亞和中國的經濟。四、探討「小地方」與「大世界」的關系,說明全球化時代任何局部地區的變化都折射了世界發展趨勢。五、「地方史全球化」。有「當代史學之父」之稱的美國歷史學家菲力蒲·柯廷1995年擔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之後,積極倡導在國別史、地區史研究中引入全球視角,主張把區域性歷史事件放在全球整體運動的背景下重新考察,重估這些事件的因果關系和歷史意義,使「地方史研究全球化」。六、全球范圍的專題比較研究,如跨國別、跨文化的婦女史、商人史、移民史、疾病史研究,旨在通過比較異同,說明「互動」的歷程與機制。七、生態史、環境史研究。有學者認為,人類內部的互動從更加宏觀的角度看,與人類與地球上所有其他生命之間的互動、與人類與生態環境的互動是分不開的,因此生態史、環境史應是全球史不可或缺的內容。目前,從生態角度「言說」世界歷史正在成為一個獨特的交叉學科研究領域。八、探討互動規律與歸宿。在這方面,全球史學家的觀點並不一致。關於互動規律,就新事物傳播機制,有人認為取決於「輸出方」,有人認為取決於「輸入方」;關於互動的最終結果,有人認為是全球實現統一文化,有人則認為,全球交往越密切,「本土認同感」越強,文化差異將永遠存在。
在中國,全球史研究發展得很快,任何一部「全球史」都不能不包括中國人的歷史經驗
主持人:請介紹一下全球史在全球各地的研究概況。
曼寧:有兩個主要的研究全球史的新機構成立,可以很好地說明全球史研究在全球的發展勢頭。一個是亞洲全球史家聯合會,2008年5月在中國的天津成立;另一個是全球史和世界史組織協會,2008年7月成立於德累斯頓。他們的成立表明全球史研究的擴展已經帶來了相關機構的變化。一個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從信息和組織的世界范圍的交換中獲益良多。而歷史學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對單個的獨特的社會的研究,很少在全球范圍內被討論。但是現在史學家們發現,他們需要一個視野廣闊的研究計劃,他們需要探討歷史記錄和分析來自其他學科的新信息。同時,史學家必須不僅研究過去的歷史,而且要研究知識的組織,以此保證他們對相關信息的研究和使用方法的正確。
全球史和世界史組織協會強調世界史不止是地方或國家歷史的聚合,它鼓勵做全球性的變化研究,這種變化類型包括人口數量的變化和組成,世界各國識字人口的最新擴展,和當代以及以往技術的變革。如果全球史研究達到了它的理想目的,將為我們帶來許多重要的新知識。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全球知識,包括全球性疾病、生態變化、世界貿易,甚至家庭結構,都可以在這個框架內得到說明。
亞洲全球史家聯合會的創立對於全球史家世界組織的形成是關鍵的一步。該組織的地理范圍包括整個亞洲和太平洋,代表來自中國、印度、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和美國。
在中國,全球史研究也發展得很快,當然,中國的大學長期以來一直教授世界史,這些研究的擴展帶來了兩種變化,一是擴展到全球史研究和該研究的國際性合作。二是全球史研究方法強調地區間跨時代的相互作用。結果,全球史現在把中國作為一種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因子來看待,中國也日益與其他國家發生著相互影響。
主持人:中國的學者如何構建自己的世界歷史體系,把中國歷史的內容有機地融入全球史的敘述當中?
徐洛:史學界普遍同意,任何一部「全球史」都不能不包括中國人的歷史經驗。但怎樣才能把中國歷史的內容「融入」全球史的敘述當中,則是一大難題。迄今出版的世界通史都未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人們首先考慮的是,在一部篇幅有限的世界通史中,中國史應佔多大分量。國內的通史在這方面的選擇似乎一直是「外松內緊」。比如有的著作連篇累牘地討論美國內戰,卻只用寥寥數語介紹19世紀世界最大最長的戰爭,即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其次是內容的剪裁選取問題,究竟哪些內容適合成為全球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這又取決於作者對世界歷史變遷的理論認識。例如一部很有代表性的通史的近代部分,把16到19世紀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歷史描述成一片黑暗落後,反襯西歐國家的光明和進步,從而昭示以西方資本主義擴張為核心的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必然性。這種歐洲中心主義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已為過去十年間西方學者(如弗蘭克和彭慕蘭)對早期近代歷史的新研究,尤其是他們對中國(和亞洲)在早期近代世界的巨大作用的重新評價所顛覆。同時,弗蘭克和彭慕蘭在中國史學界造成的轟動,也使人們認識到:西方學者對中國在早期近代世界歷史作用的新認識,並不意味著在全球史研究中應以中國中心論來取代歐洲中心論。
全球史與國別史的重要區別之一是不同的價值判斷,這里的難點在於是應該加強還是削弱全球史的「國別特色」。全球史按其定義應超越任何地區或民族的立場,但研究和講授全球史的行為卻又發生在某一特定國度之內,總是受制於地方及民族的觀念和利益關懷。從麥克尼爾到本特利的許多學者都認為,秉承全球史觀的史學家的責任之一,是超越地方或國家本位的立場,致力於展示各國各民族都參與其間的歷史進程,並且發現那些改變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的跨國界跨文化的共同驅力。

② 兩型社會調查報告

「兩型社會」背景下長沙文化產業發展調查報告
內容提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既是資源及環境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內資源環境矛盾所使然。「兩型社會」的建設,應以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為基礎,全面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長沙作為湖南省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長株潭城市群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兩型社會建設的龍頭,發展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文章在介紹文化產業和「兩型社會」的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長沙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消費市場現狀、「兩型社會」背景下長沙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未來長沙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並進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 文化產業;兩型社會;發展

一、文化產業界定、「兩型社會」的內涵及二者之間的聯系

(一)文化產業界定

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的消費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產業,被公認為「21世紀全球一體化時代的朝陽產業」或是「黃金產業」,日本經濟學家則將其稱之為「21世紀的最後一塊暴利蛋糕」。當前,國內外有關文化產業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澳大利亞麥覺里大學教授David Throsby(大衛·索斯比)(2001)認為文化產業就是「在生產中包含創造性,凝結一定程度的知識產權並傳遞象徵性意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大眾文化研究所執行主席賈斯廷·奧康納(2004)認為文化產業是「指以經營符號性商品為主的那些活動,這些商品的基本經濟價值源於它們的文化價值」等。為統一文化產業統計口徑,國家統計局於2004年頒布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准,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根據上述界定,文化及相關產業(下稱文化產業)涉及我國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中的80個行業類別。為滿足部門管理需要並結合文化活動的特點,《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准將文化產業劃分為9個大類,分別是: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網路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為了滿足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研究的需要,又將上述9個類別劃分為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3個層次。核心層包括前四個大類,主要反映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外圍層包括5—7三類,主要反映改革開放後發展起來的新興文化產業;相關層包括最後兩個大類,主要反映相關文化服務。核心層和外圍層是文化產業的主導部分,稱為「文化服務」,相關層是文化產業的延伸,稱為「相關文化服務」。
(二)「兩型社會」的內涵
「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姚從容(2008)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對社會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關系的重新認識。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通過採取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收益,保障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發展模式。它將實現合理有序開發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緩解資源瓶頸的制約。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人類的社會生產和消費活動,盡可能不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破壞,以較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持續發展。它是以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為基礎,認識並尊重自然環境及其演變規律,保護生態環境,致力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和睦相處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它不再把環境看作外在因素,而是一個與人並列的內在要素,涉及生產生活的所有方面。
(三)文化產業對「兩型社會」建設的意義
文化產業是近年來湖南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湖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為湖南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而且在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兩型社會」建設等方面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1、「兩型社會」建設有賴於文化產業的發展
首先,兩者的目標一致。文化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是以版權產業為核心的提供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的產業,屬典型的「兩型」產業,具有「兩高兩低」的特徵,即高知識、智力及技術密集,高附加值;低耗費、低污染。這正與「兩型社會」產業發展目標相耦合。其次,發展文化產業的有利於拉動內需。由於存在價值觀、生活方式、語言等形式與內容的不同,文化產品在跨文化貿易過程中具有明顯的「文化折扣」現象。在本土文化語境中,文化產品的消費並沒有文化障礙,而在別的國家中,文化產品的接受會遇到語言、價值觀等障礙。文化產品與服務具有共同消費品的特徵,因此文化產業的市場水平與區域內群體的日常生活方式有著直接的、密切的關系。文化產業的這一特點說明它是一種具有本土文化魅力、本土消費優勢的經濟門類。美國、日本等國的歷史經驗都可以證實:在經濟困難時期,文化娛樂消費會逆市增長。精神消費與物質消費總體持平衡狀態,但在特殊時期會表現為非均衡狀態。尤其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的調整困難時期,人們的物質消費會抑制,而精神消費會膨脹。人們需要通過娛樂來緩解精神壓力,需要通過對現實的反思與生活方式的反思來調整心態,通過文化藝術對未來的描述來增加希望、增強信心。所以,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刺激經濟、拉動內需。再者,發展文化產業能夠促進產業的優化升級。事實上,要實現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 的建設,關鍵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產業升級能改善供給狀況、緩解供需矛盾,開發新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而「服務經濟」時代,由於城市土地價格和勞動力成本日益提高等因素,那些靠耗能發展起來的傳統工業城市的地位在逐漸下降,面臨的產業轉型壓力越來越大。和傳統工業相比,文化產業無論是發展內涵、發展脈絡還是產出的經濟社會效應,都有其特殊的產業個性。總體來看,文化產業各行業都具有高收入彈性、高增值、強輻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特性,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更弱,受環境承載力的約束更低。此外,文化產業的主體為第三產業。而第三產業不僅是連接生產和消費兩大環節的重要橋梁,其發展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產業高度和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不斷擴充全省第三產業規模的同時,也培育了許多諸如動漫、網路等新興服務行業,這對於轉變湖南經濟增長方式,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具有極為重要的長遠影響。
2、文化產業是和諧的「兩型」社會建設的金鑰匙
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才能和習慣。文化是人區別於其他事物的重要特徵,是人的更高層次的需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物質需要的基本滿足,人們更多地關注文化和精神上的需要。胡惠林(2008)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可以創造大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形成日益擴大的文化市場,而且,還可以培養人們先進的思想觀念、豐富的知識素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文明的行為舉止,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其次,文化產業以人的智力資源和先進的科技手段相結合,更容易體現人的創造力,使人的心理得到更大滿足。人們往往願意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來享受文化產品和服務。通過溝通和交流,增加人們之間的友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所以,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湖湘文化底蘊來發展文化產業,發揮體現出湖湘文化的偉人和名人優勢,把歷史文化培養為經典文化,把偉人和名人文化發展為特色文化,注重培育科技文化、倡導合作文化、培養創新文化、規范生產文化和健康消費文化,就不僅能夠為「兩型社會」的建設注入強大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動力,而且定能夠促使我們的「兩型社會」更加和諧。
二、長沙文化產業發展及消費現狀
(一)長沙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長沙已初步形成了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娛演藝、動漫網路、文博會展、文化旅遊、體育服務等在內的文化產業體系,打造了「電視湘軍」、「出版湘軍」、「文學湘軍」;產生了「超級女聲」、「藍貓虹兔」等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文化品牌,文化產業已成為長沙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主要表現在:
1、文化產業穩步發展
進入「十一五」時期,湖南文化產業發展步伐繼續加快,根據湖南省統計年鑒(2006、2007、2008)200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37.89億元,2007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446.22億元,200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500億元。隨著文化產業經濟總量的增加,其佔GDP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4%,提高到2000年的2.4%、2005年的4.2%和2007年的4.9%,2008年的5.1%。而長沙是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首位城市,據長沙市統計年鑒(2006、2007)2006年長沙市文化產業總產值達到360億元,增加值達170億元以上,佔全市GDP的10%,占湖南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的「半壁江山」,且連續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文化產業從業人員25.81萬人,增長2.3%,佔全部從業人員的7.1%。長沙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0.8%。2007年,長沙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200億元,佔GDP的10%。長沙市擁有文化產業法人單位2058個,個體單位近10萬個;吸納從業人員25.22萬人,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達9.1%。
2、產業、品牌優勢凸現
長沙有全國最大的書市和最大的出版物交易中心,有國內唯一的版權交易中心。蔣建國(2006)指出:湖南衛視品牌競爭力排名居全國第四;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進入全國文化產業企業50強;《體壇周報》占據全國體育類報刊60%以上的發行和廣告份額;長沙晚報報業集團擁有的五報一刊一網站在業界影響力顯著。長沙原創動漫之都的雛形地位得到鞏固,2007年,全國原創電視動畫片共186部,101900分鍾,其中長沙生產38部,27993分鍾,占總產量的27.5%。出版發行業優勢明顯,長沙集中了全省全部圖書出版社12家、電子音像出版社5家和音像製品公司7家,全市圖書年出版量3.05億冊、雜志年出版量1.09億冊、報紙年發行量7.53億份;擁有規模以上印刷企業22家、限額以上圖書批發及零售企業10家。長沙文娛演藝市場以「蘇荷」、「金色年華」為代表的酒吧、歌廳文化,以田漢大劇院、琴島歌廳為代表的演藝文化,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品牌。文化旅遊方面,長沙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第一批優秀旅遊城市,文化旅遊資源豐富,馬王堆漢墓、三國孫吳紀年簡牘、屈賈之鄉、嶽麓書院享譽國內外,近現代大量風雲人物產生於湖南,使長沙具有「革命聖城」稱號。
(二)長沙文化休閑消費市場的現狀
長沙是個消費型城市,新浪網(2006)報道:早在2006年,長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達到13924.13元,人均消費支出10679.74元,長沙市民2006年的整體收入和消費水平,均已超過同為中部省會城市的武漢。在2008年中國城市消費水平排名中,長沙的排名已躍居第九位。據長沙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08年上半年,長沙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保持了過去5年來兩位數增長的速度。全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767.79元(約1628元/月),同比增長13.4%。農民收入方面,2008年上半年,長沙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226.33元,同比增加877.8元,增長20.2%。另外,長沙人熱愛生活,長沙人的消費與收入不成比例,賺多少花多少的人比比皆是。再者,張靜(2008)調查得出長沙黃花國際機場2007年旅客吞吐量達800萬人次,全國排名13位,居南京、青島、大連、沈陽、海口之前。作為湖南省最重要的航空口岸,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是湖南省區域性交通樞紐,2008年冬春季共計劃執行直達國內外53個城市的76條定期航線,根據其統計,黃花機場長沙始發旅客流量前十三大城市分別為北京、深圳、廣州、上海、昆明、成都、重慶、西安、杭州、廈門、南京、海口和首爾等,其中,出入境人數達到中部其他五省之和的1.6倍。每周,這里有2180架次飛機起降;每天平均有2萬人次進出;尤其是到了周末,熙來攘往的長沙本土人士和來自全國各地、世界各國的人們在這里進出——旅遊、探親、工作、學習……使得長沙已成為中部的消費中心。這一切都說明長沙文化消費市場不是一個虛空飄渺的概念,而是註定會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及做大做強的必然性。這里僅以歌廳、酒吧及會展的狀況為例來證實這一命題。
歌廳消費方面,據湖南省文化廳市場處處長楊漢林(2008)介紹,長沙市的知名歌廳大多具有一定規模,座位少則幾百個,多則上千個,全年平均上座率達90%以上,遠遠超過一些設施良好的正規劇院。另據統計,長沙6家最大的歌廳每晚接待觀眾平均達4500人次,營業額約35萬元,去年這6家歌廳共接待觀眾170萬人次,營業收入逾億元。若逢雙休日、五一、十一等節假日,歌廳往往是一票難求,連走道門口都擠滿觀眾。
酒吧消費方面。酒吧是長沙繼歌廳之後打響的又一文化品牌。每晚夜幕降臨長沙,解放西路「酒吧一條街」便車水馬龍,燈光酒影泛濫在這條「酒吧一條街」,這條街變成一個巨大文化休閑強磁場,將夜幕里年輕人群吸進這條街中的每個酒吧;周末入夜時分,這個時尚磁場更吸引來自湖南各地市、周邊省份的泡吧一族,甚至有遠自廣東、浙江、北京的時尚一族為一睹長沙酒吧特色,不惜搭「飛的」,「空降」解放西路。有統計數據顯示,解放西路一周所吸引的泡吧人數在6萬人次以上,最平淡的一個夜晚,至少也有5000人左右活躍在解放西路的各個酒吧中。短短的一條解放西路及其周邊已聚集起近25家酒吧,在短短的一條解放西路就已聚集14家以上酒吧,其輻射區域蔡鍔南路則擁有9家酒吧,湘江風光帶出現D調酒吧等。
會展收益方面。在長沙舉辦的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中國(長沙)國際汽車博覽會、湖南農博會等已成為享譽全國的會展品牌。全省出國展覽攤位2150個,展出面積6.5萬平方米,分布在歐美、東盟、中東、澳大利亞、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簽訂進出口貿易合同金額118億美元。2008年湖南舉辦會議、會展326個,其中,僅在長沙舉辦會議會展就達到150個2008中國(長沙)節能科技產品交易博覽會、2008年長沙全國糖酒交易會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長沙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長沙市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障礙性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產業布局散,產業鏈薄弱
上個世紀90年代,長沙文化產業處於自發階段,文化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作為新興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由於文化企業大多屬於民營中小企業,在競爭中企業自生自滅,產生了一些品牌企業。但文化企業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截止2007年上半年,長沙市共有文化企業2280家,但規模以上企業只有約400家,占總數的17.5%。由於規劃滯後,產業布局分散。如動漫業,卡通動漫的兩個龍頭企業,一個(三辰卡通集團)在河西麓谷高開區,一個(宏夢卡通集團)在河東星沙的高開區。星沙建有一個「宏夢卡通城」,雨花區也建有一個卡通公園,布局相當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不利於產業的長遠發展。同時,長沙的文化產業存在產業鏈不大,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結不密切的問題,以「超女」為例,盡管聲譽鵲起,但是由於沒有產生什麼衍生產品,產業鏈非常短,使得進入壁壘不高,模仿與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圍繞「藍貓系列」卡通形象已經產生了一些衍生品,但加工製造地基本上在廣東、浙江,對本土的產業關聯度小,打假的成本也非常高。另外,產業群體沒有很好地形成,產品的規模優勢沒有得到發揮,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規模小,缺乏集約化的文化產業集團。
2、資金投入不足,融資渠道不暢
首先是政府財政投入不足。事業建設、產業發展與資金短缺矛盾突出。2007年,長沙共投入2000萬元的引導資金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但這2000萬資金被分散用於15個項目,只有(湖南)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各區縣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分別獲得了400萬元、150萬元的資金,其他12個項目都只獲得了100萬元,另有150萬元用作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經費,遠遠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由於財政投入不足,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難落實。如長沙獲得國家動漫公共服務技術平台(全國共四家),中央財政撥2000萬,要求省市配套,上海等地方都落實了地方財政配套資金,但湖南省政府、長沙市政府兩級政府都沒有落實;動漫的「863」計劃同樣沒有得到省市的支持。深圳市政府每年撥出專項資金3億元以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杭州市設立了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每年1.5億元,並逐年遞增。相比之下,長沙市的扶持力度就小很多。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
其次是文化企業融資難。由於文化企業大多屬於創意產業,沒有多少固定資產。而金融機構沒有專門針對文化產業制定貸款政策,因而文化企業獲得貸款難。長沙文化產業正處於茁壯成長時期,與傳統企業比,企業規模不大,獲得上市難。
3、專業人才缺乏,人員流失率高
長沙地處中部內陸地區,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備地理優勢。外省人才不願進,本省人才留不住。三辰、拓維、拓肯等企業都自己辦學校,或與高校聯合辦學培養人才。其它中小民營企業在吸納人才、培養人才上就受更多的限制。整個行業缺少編導、創意、設計的高級人才。另外,新興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以年輕人為主,年輕員工流動性本來就高;加上新興文化產業缺乏職業資格和職稱評定製度,年輕員工的職業晉升受到阻礙,加劇了他們的流動。沒有穩定的員工隊伍,企業就難做大做強,產業難上規模。
4、知識產權保護落後,市場需要規范
文化產業的大多數產品是創意產品,一旦面世便極容易被模仿。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整的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品主要靠版權贏利。但在我國,知識產權保護落後,文化產品不可能靠本身贏利,只能靠衍生產品。文化企業開發新產品,眾多企業模仿。2001年8月,湖南三辰集團作為民營資本涉足動畫製作,創立了自己的卡通品牌「藍貓」,開發出一系列衍生品,其中包括VCD、圖書、文具、鍾表、服裝、鞋帽、自行車等涉及10多個行業的600多種產品。但盜版藍貓VCD署名的出版單位有16家之多,盜版的VCD大約占市場的90%。「藍貓」在全國銷售約50億元,但只有10億元屬於開發它的三辰,其它都是盜版。享有「藍貓」品牌的服裝、書包、文具、童鞋、復讀機等產品也遭到了嚴重的假冒。有的造假者甚至將假冒產品搬到「藍貓」專賣店旁銷售。此外,「超級女生」也被大量模仿。長沙娛樂業的創新節目也被模仿、盜版嚴重,致使企業間陷入惡性競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保護知識產權的成本很高。此外,許多新興文化產業領域缺乏從業標准和行業規范,比如體育旅遊、拓展訓練等行業缺乏行業標准,不但制約了行業的發展,而且存在安全隱患。
5、改革步伐緩慢,體制制約有待破解
文化產業多頭管理,涉及的政府部門有廣電、新聞出版、文化、教育、旅遊、科技等,這種傳統文化事業管理體制分工過細,職能交叉,而且存在互相分割的行業壁壘,協調困難。一方面,文化企業「婆婆」過多,可能一個項目要獲得幾十個審批許可才能運作。另一方面,文化企業又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支持者。由於政府各職能部門是平級單位,缺乏一個統一協調指揮者。在市委宣傳部成立文化產業辦後,這一情況有所改變。但縣區還沒有文化產業辦,部門協調困難。另外,在政府管理方式上,還存在傳統思維,習慣於用行政審批和行政命令的手段來管理文化工作,政府及其公務員服務意識不夠。

③ 《世界歷史上的跨文化貿易》txt全集下載

世界歷史上的跨文化貿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回

內容預覽:
大多數有關歷史的答著作傾向於由時間、地點或主題入手,這些分類已為人們所熟悉,而我的研究卻有些有違傳統。首先,它立足於以歷史經濟人類學為標志的社會科學中尚未被開發的那片領域。但在歷史、經濟、人類學這三門學科中,這項研究更關注歷史領域。其次,它還立足於「比較世界史」這一較小但具發展勢頭的領域:「比較」,是因為它概括了與跨文化貿易相關的特定現象,並從中尋找相似點及不同點;「世界」,是因為它力圖擺脫西方種族中心主義的觀點,而並非要囊括所有地區的活動;「歷史」,是由於它所涉及的是一段相當長時間內發生的變化。再者,這項研究提出了歷史學家應解決的問題:人類社會隨時間變遷的方式和原因是什麼?而這也涉及到經濟學家及人類學家所要研究的那些變遷,當然這一研究也借鑒了他們的理論成果。
運用歷史觀點與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同樣需要付出「代價」。本書所記述的並非那些同等重要或更為重要的事例。首先,它不是一部世界……

④ 企業在跨文化貿易中面臨的文化挑戰主要有哪些方面

跨文化管理並不是一個新的事物,它起源於古老的國際間的商貿往來。 早在古代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古希臘人就開始了海外貿易,並懂得了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做生意。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丹麥人、英國人以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商人更是建立起了世界范圍的商業企業集團。當他們與自己文化環境以外的人們進行貿易時,他們就會對與他們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語言、信仰以及習慣保持敏感以避免發生沖突並順利實現交易。這些事實上就是在從事跨文化的經營與管理活動。不過這時候的跨文化管理活動完全取決於從事貿易活動的商人們的個人經驗,有關文化及文化差異與相似的研究也僅僅是人類學家的事。公司與企業還很少注意對文化及其差異的研究跨文化管理,也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跨文化管理真正作為一門科學,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的美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條件下如何克服異質文化的沖突,進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於如何在不同形態的文化氛圍中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最合理地配置企業資源,特別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業人力資源的潛力和價值,從而最大化地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
興起這一研究的直接原因是二戰後美國跨國公司進行跨國經營時的屢屢受挫。
美國管理學界一直認為,是他們將管理理論進行了系統化的整理和總結,是他們最先提出了科學管理的思想,也是他們最先將這一思想應用於管理實踐並實現了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因此他們的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毫無疑問應該是普遍適用的。然而,二戰後美國跨國公司跨國經營的實踐卻使這種看法受到了有力的挑戰。實踐證明,美國的跨國公司在跨國經營過程中照搬照抄美國本土的管理理論與方法到其他國家很難取得成功,而許多案例也證明對異國文化差異的遲鈍以及缺乏文化背景知識是導致美國跨國公司在新文化環境中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美國人也不得不去研究別國的管理經驗,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探討失敗的原因,從而產生了跨文化管理這個新的研究領域。
除此以外,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企業管理的成功也是導致跨文化管理研究興起的重要原因。
在這一時期,日本的跨國公司和合資企業的管理日益明顯顯示出對美國和歐洲公司的優越性,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也明顯感覺到了日本的壓力,產生了研究和學習日本的要求。
美國人對日本的研究大體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專門介紹日本從中總結出好的東西;另一種是聯系美國來研究日本,進行對比┄┄經過研究,美國人發現,美日管理的根本差異並不在於表面的一些具體做法,而在於對管理因素的認識有所不同。如美國過分強調諸如技術、設備、方法、規章、組織機構、財務分析這些硬的因素,而日本則比較注重諸如目標、宗旨、信念、人和價值准則等這些軟的因素;美國人偏重於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考慮管理問題,而日本則更偏重於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對待管理問題;美國人在管理中注重的是科學因素,而日本人在管理中更注意的是哲學因素等等。

⑤ 為什麼英語能作為全球商務語言

英語卻是全世界使用率最高的語言,英語能作為全球商務語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國際通用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國內英語培訓機構的火熱看出來,這么多年以來,英語類的培訓機構仍舊處在增長的態勢,雖然換了一種形式在傳播,比如:網路課堂、在線教育等的方式。聯合國的官方語言中語言佔有主要地位,因為英語的廣泛性所取代。

2、受眾廣泛

根據維基網路對於全球范圍內出版書籍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世界范圍內,書籍出版最多的仍舊英語類書籍,不僅僅是在英美等國,印度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很大一部分也是用用於出版書籍的,當然,中國也有,只不過,大部分的書籍還是以漢語來印刷出版的,比較起來,讀者群更廣泛。

3、地位強勢

二戰以後,英美國家的崛起,在全球范圍內掠奪了大量的資源,也就使得很多國家的地位削減,這個在短時間內還無法取代,也著急不得。英語語言的強勢出現是因為美國的強悍,也是美式英語取代英式英語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國的發展目前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

(5)世界歷史上的跨文化貿易擴展閱讀:

貿易與商業成功離不開語言

隨著特朗普當選,保護主義情緒在美國滋長。霍根-布倫表示,美國數十年來都是自由貿易的最大倡導者,如今特朗普卻強調「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貿易政策,通向交流、創新、增長的大門或將被關閉。但事實上,正是自由貿易帶來了繁榮。

中國、埃及、希臘、羅馬這些古代文明的崛起都可以歸結為跨文化貿易的成功。早期的貿易者便已經認識到必須通過了解不同語言背景的客戶來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便是掌握多門語言的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和商人馬可·波羅。

霍根-布倫表示,不管是從大的國家層面還是小的企業層面,語言對貿易、經濟都十分重要。富有見識的企業家大都十分重視語言。霍根-布倫在撰寫新著《語言經濟學:多語制的市場潛力如何?》的調研過程中便發現了諸多例子。

⑥ 你知道么,世界歷史上發生過哪些貿易戰

很多 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一場國與國的戰爭就會引發區域的貿易戰 當然專影響力也不是很大屬 但是像一戰二戰大規模軍事集團之間抗爭就是世界的貿易戰 早在明朝就發生過貿易戰 日本聯合其他東洋小國騷擾我國邊境 先是對外海禁 後發展成戰爭 例如北約華約1978貿易戰 蘇美四年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 .

⑦ 跨文化傳播案例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東渡、張騫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亦是跨文化傳播活動的具體表現,繁盛一時的絲綢之路,川流不息的遣隋使、遣唐使,更堪稱人類歷史中跨文化傳播的典型範例。鄭和船隊7次跨越南中國海和印度洋,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西方探險家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等人的足跡從歐洲延伸到世界各地,開啟了地理大發現的偉大時代,伴隨而來的海外貿易與殖民活動促進了世界范圍的交往。



(7)世界歷史上的跨文化貿易擴展閱讀

跨文化傳播,指處於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與信息傳播活動,也涉及到各種文化要素在全球社會中遷移、擴散、變動的過程,及其對不同群體、文化、國家乃至人類共同體的影響。主要關聯到兩個層次的傳播:

1、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在日常交往互動中的融合、矛盾、沖突與解決方式,等等。

2、人類文化交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基於文化系統的差異,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往與互動的過程與影響,以及由跨越文化的傳播過程所決定的文化融合、發展與變遷。

與之相應,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目標就涉及到:描述特定文化之間傳播的性質,揭示文化的異同;基於對文化異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們由於文化屏障造成的傳播差異的途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創造和分野的進程。

⑧ 建設兩型社會調查報告

內容提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既是資源及環境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內資源環境矛盾所使然。「兩型社會」的建設,應以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為基礎,全面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長沙作為湖南省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長株潭城市群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兩型社會建設的龍頭,發展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文章在介紹文化產業和「兩型社會」的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長沙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消費市場現狀、「兩型社會」背景下長沙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未來長沙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並進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 文化產業;兩型社會;發展

一、文化產業界定、「兩型社會」的內涵及二者之間的聯系

(一)文化產業界定

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的消費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產業,被公認為「21世紀全球一體化時代的朝陽產業」或是「黃金產業」,日本經濟學家則將其稱之為「21世紀的最後一塊暴利蛋糕」。當前,國內外有關文化產業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澳大利亞麥覺里大學教授David Throsby(大衛·索斯比)(2001)認為文化產業就是「在生產中包含創造性,凝結一定程度的知識產權並傳遞象徵性意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大眾文化研究所執行主席賈斯廷·奧康納(2004)認為文化產業是「指以經營符號性商品為主的那些活動,這些商品的基本經濟價值源於它們的文化價值」等。為統一文化產業統計口徑,國家統計局於2004年頒布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准,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根據上述界定,文化及相關產業(下稱文化產業)涉及我國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中的80個行業類別。為滿足部門管理需要並結合文化活動的特點,《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准將文化產業劃分為9個大類,分別是: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網路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為了滿足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研究的需要,又將上述9個類別劃分為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3個層次。核心層包括前四個大類,主要反映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外圍層包括5—7三類,主要反映改革開放後發展起來的新興文化產業;相關層包括最後兩個大類,主要反映相關文化服務。核心層和外圍層是文化產業的主導部分,稱為「文化服務」,相關層是文化產業的延伸,稱為「相關文化服務」。
(二)「兩型社會」的內涵
「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姚從容(2008)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對社會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關系的重新認識。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通過採取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收益,保障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發展模式。它將實現合理有序開發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緩解資源瓶頸的制約。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人類的社會生產和消費活動,盡可能不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破壞,以較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持續發展。它是以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為基礎,認識並尊重自然環境及其演變規律,保護生態環境,致力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和睦相處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它不再把環境看作外在因素,而是一個與人並列的內在要素,涉及生產生活的所有方面。
(三)文化產業對「兩型社會」建設的意義
文化產業是近年來湖南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湖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為湖南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而且在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兩型社會」建設等方面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1、「兩型社會」建設有賴於文化產業的發展
首先,兩者的目標一致。文化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是以版權產業為核心的提供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的產業,屬典型的「兩型」產業,具有「兩高兩低」的特徵,即高知識、智力及技術密集,高附加值;低耗費、低污染。這正與「兩型社會」產業發展目標相耦合。其次,發展文化產業的有利於拉動內需。由於存在價值觀、生活方式、語言等形式與內容的不同,文化產品在跨文化貿易過程中具有明顯的「文化折扣」現象。在本土文化語境中,文化產品的消費並沒有文化障礙,而在別的國家中,文化產品的接受會遇到語言、價值觀等障礙。文化產品與服務具有共同消費品的特徵,因此文化產業的市場水平與區域內群體的日常生活方式有著直接的、密切的關系。文化產業的這一特點說明它是一種具有本土文化魅力、本土消費優勢的經濟門類。美國、日本等國的歷史經驗都可以證實:在經濟困難時期,文化娛樂消費會逆市增長。精神消費與物質消費總體持平衡狀態,但在特殊時期會表現為非均衡狀態。尤其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的調整困難時期,人們的物質消費會抑制,而精神消費會膨脹。人們需要通過娛樂來緩解精神壓力,需要通過對現實的反思與生活方式的反思來調整心態,通過文化藝術對未來的描述來增加希望、增強信心。所以,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刺激經濟、拉動內需。再者,發展文化產業能夠促進產業的優化升級。事實上,要實現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 的建設,關鍵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產業升級能改善供給狀況、緩解供需矛盾,開發新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而「服務經濟」時代,由於城市土地價格和勞動力成本日益提高等因素,那些靠耗能發展起來的傳統工業城市的地位在逐漸下降,面臨的產業轉型壓力越來越大。和傳統工業相比,文化產業無論是發展內涵、發展脈絡還是產出的經濟社會效應,都有其特殊的產業個性。總體來看,文化產業各行業都具有高收入彈性、高增值、強輻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特性,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更弱,受環境承載力的約束更低。此外,文化產業的主體為第三產業。而第三產業不僅是連接生產和消費兩大環節的重要橋梁,其發展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產業高度和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不斷擴充全省第三產業規模的同時,也培育了許多諸如動漫、網路等新興服務行業,這對於轉變湖南經濟增長方式,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具有極為重要的長遠影響。
2、文化產業是和諧的「兩型」社會建設的金鑰匙
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才能和習慣。文化是人區別於其他事物的重要特徵,是人的更高層次的需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物質需要的基本滿足,人們更多地關注文化和精神上的需要。胡惠林(2008)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可以創造大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形成日益擴大的文化市場,而且,還可以培養人們先進的思想觀念、豐富的知識素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文明的行為舉止,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其次,文化產業以人的智力資源和先進的科技手段相結合,更容易體現人的創造力,使人的心理得到更大滿足。人們往往願意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來享受文化產品和服務。通過溝通和交流,增加人們之間的友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所以,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湖湘文化底蘊來發展文化產業,發揮體現出湖湘文化的偉人和名人優勢,把歷史文化培養為經典文化,把偉人和名人文化發展為特色文化,注重培育科技文化、倡導合作文化、培養創新文化、規范生產文化和健康消費文化,就不僅能夠為「兩型社會」的建設注入強大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動力,而且定能夠促使我們的「兩型社會」更加和諧。
二、長沙文化產業發展及消費現狀
(一)長沙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長沙已初步形成了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娛演藝、動漫網路、文博會展、文化旅遊、體育服務等在內的文化產業體系,打造了「電視湘軍」、「出版湘軍」、「文學湘軍」;產生了「超級女聲」、「藍貓虹兔」等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文化品牌,文化產業已成為長沙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主要表現在:
1、文化產業穩步發展
進入「十一五」時期,湖南文化產業發展步伐繼續加快,根據湖南省統計年鑒(2006、2007、2008)200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37.89億元,2007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446.22億元,200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500億元。隨著文化產業經濟總量的增加,其佔GDP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4%,提高到2000年的2.4%、2005年的4.2%和2007年的4.9%,2008年的5.1%。而長沙是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首位城市,據長沙市統計年鑒(2006、2007)2006年長沙市文化產業總產值達到360億元,增加值達170億元以上,佔全市GDP的10%,占湖南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的「半壁江山」,且連續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文化產業從業人員25.81萬人,增長2.3%,佔全部從業人員的7.1%。長沙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0.8%。2007年,長沙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200億元,佔GDP的10%。長沙市擁有文化產業法人單位2058個,個體單位近10萬個;吸納從業人員25.22萬人,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達9.1%。
2、產業、品牌優勢凸現
長沙有全國最大的書市和最大的出版物交易中心,有國內唯一的版權交易中心。蔣建國(2006)指出:湖南衛視品牌競爭力排名居全國第四;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進入全國文化產業企業50強;《體壇周報》占據全國體育類報刊60%以上的發行和廣告份額;長沙晚報報業集團擁有的五報一刊一網站在業界影響力顯著。長沙原創動漫之都的雛形地位得到鞏固,2007年,全國原創電視動畫片共186部,101900分鍾,其中長沙生產38部,27993分鍾,占總產量的27.5%。出版發行業優勢明顯,長沙集中了全省全部圖書出版社12家、電子音像出版社5家和音像製品公司7家,全市圖書年出版量3.05億冊、雜志年出版量1.09億冊、報紙年發行量7.53億份;擁有規模以上印刷企業22家、限額以上圖書批發及零售企業10家。長沙文娛演藝市場以「蘇荷」、「金色年華」為代表的酒吧、歌廳文化,以田漢大劇院、琴島歌廳為代表的演藝文化,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品牌。文化旅遊方面,長沙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第一批優秀旅遊城市,文化旅遊資源豐富,馬王堆漢墓、三國孫吳紀年簡牘、屈賈之鄉、嶽麓書院享譽國內外,近現代大量風雲人物產生於湖南,使長沙具有「革命聖城」稱號。
(二)長沙文化休閑消費市場的現狀
長沙是個消費型城市,新浪網(2006)報道:早在2006年,長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達到13924.13元,人均消費支出10679.74元,長沙市民2006年的整體收入和消費水平,均已超過同為中部省會城市的武漢。在2008年中國城市消費水平排名中,長沙的排名已躍居第九位。據長沙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08年上半年,長沙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保持了過去5年來兩位數增長的速度。全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767.79元(約1628元/月),同比增長13.4%。農民收入方面,2008年上半年,長沙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226.33元,同比增加877.8元,增長20.2%。另外,長沙人熱愛生活,長沙人的消費與收入不成比例,賺多少花多少的人比比皆是。再者,張靜(2008)調查得出長沙黃花國際機場2007年旅客吞吐量達800萬人次,全國排名13位,居南京、青島、大連、沈陽、海口之前。作為湖南省最重要的航空口岸,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是湖南省區域性交通樞紐,2008年冬春季共計劃執行直達國內外53個城市的76條定期航線,根據其統計,黃花機場長沙始發旅客流量前十三大城市分別為北京、深圳、廣州、上海、昆明、成都、重慶、西安、杭州、廈門、南京、海口和首爾等,其中,出入境人數達到中部其他五省之和的1.6倍。每周,這里有2180架次飛機起降;每天平均有2萬人次進出;尤其是到了周末,熙來攘往的長沙本土人士和來自全國各地、世界各國的人們在這里進出——旅遊、探親、工作、學習……使得長沙已成為中部的消費中心。這一切都說明長沙文化消費市場不是一個虛空飄渺的概念,而是註定會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及做大做強的必然性。這里僅以歌廳、酒吧及會展的狀況為例來證實這一命題。
歌廳消費方面,據湖南省文化廳市場處處長楊漢林(2008)介紹,長沙市的知名歌廳大多具有一定規模,座位少則幾百個,多則上千個,全年平均上座率達90%以上,遠遠超過一些設施良好的正規劇院。另據統計,長沙6家最大的歌廳每晚接待觀眾平均達4500人次,營業額約35萬元,去年這6家歌廳共接待觀眾170萬人次,營業收入逾億元。若逢雙休日、五一、十一等節假日,歌廳往往是一票難求,連走道門口都擠滿觀眾。
酒吧消費方面。酒吧是長沙繼歌廳之後打響的又一文化品牌。每晚夜幕降臨長沙,解放西路「酒吧一條街」便車水馬龍,燈光酒影泛濫在這條「酒吧一條街」,這條街變成一個巨大文化休閑強磁場,將夜幕里年輕人群吸進這條街中的每個酒吧;周末入夜時分,這個時尚磁場更吸引來自湖南各地市、周邊省份的泡吧一族,甚至有遠自廣東、浙江、北京的時尚一族為一睹長沙酒吧特色,不惜搭「飛的」,「空降」解放西路。有統計數據顯示,解放西路一周所吸引的泡吧人數在6萬人次以上,最平淡的一個夜晚,至少也有5000人左右活躍在解放西路的各個酒吧中。短短的一條解放西路及其周邊已聚集起近25家酒吧,在短短的一條解放西路就已聚集14家以上酒吧,其輻射區域蔡鍔南路則擁有9家酒吧,湘江風光帶出現D調酒吧等。
會展收益方面。在長沙舉辦的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中國(長沙)國際汽車博覽會、湖南農博會等已成為享譽全國的會展品牌。全省出國展覽攤位2150個,展出面積6.5萬平方米,分布在歐美、東盟、中東、澳大利亞、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簽訂進出口貿易合同金額118億美元。2008年湖南舉辦會議、會展326個,其中,僅在長沙舉辦會議會展就達到150個2008中國(長沙)節能科技產品交易博覽會、2008年長沙全國糖酒交易會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長沙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長沙市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障礙性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產業布局散,產業鏈薄弱
上個世紀90年代,長沙文化產業處於自發階段,文化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作為新興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由於文化企業大多屬於民營中小企業,在競爭中企業自生自滅,產生了一些品牌企業。但文化企業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截止2007年上半年,長沙市共有文化企業2280家,但規模以上企業只有約400家,占總數的17.5%。由於規劃滯後,產業布局分散。如動漫業,卡通動漫的兩個龍頭企業,一個(三辰卡通集團)在河西麓谷高開區,一個(宏夢卡通集團)在河東星沙的高開區。星沙建有一個「宏夢卡通城」,雨花區也建有一個卡通公園,布局相當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不利於產業的長遠發展。同時,長沙的文化產業存在產業鏈不大,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結不密切的問題,以「超女」為例,盡管聲譽鵲起,但是由於沒有產生什麼衍生產品,產業鏈非常短,使得進入壁壘不高,模仿與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圍繞「藍貓系列」卡通形象已經產生了一些衍生品,但加工製造地基本上在廣東、浙江,對本土的產業關聯度小,打假的成本也非常高。另外,產業群體沒有很好地形成,產品的規模優勢沒有得到發揮,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規模小,缺乏集約化的文化產業集團。
2、資金投入不足,融資渠道不暢
首先是政府財政投入不足。事業建設、產業發展與資金短缺矛盾突出。2007年,長沙共投入2000萬元的引導資金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但這2000萬資金被分散用於15個項目,只有(湖南)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各區縣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分別獲得了400萬元、150萬元的資金,其他12個項目都只獲得了100萬元,另有150萬元用作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經費,遠遠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由於財政投入不足,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難落實。如長沙獲得國家動漫公共服務技術平台(全國共四家),中央財政撥2000萬,要求省市配套,上海等地方都落實了地方財政配套資金,但湖南省政府、長沙市政府兩級政府都沒有落實;動漫的「863」計劃同樣沒有得到省市的支持。深圳市政府每年撥出專項資金3億元以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杭州市設立了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每年1.5億元,並逐年遞增。相比之下,長沙市的扶持力度就小很多。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
其次是文化企業融資難。由於文化企業大多屬於創意產業,沒有多少固定資產。而金融機構沒有專門針對文化產業制定貸款政策,因而文化企業獲得貸款難。長沙文化產業正處於茁壯成長時期,與傳統企業比,企業規模不大,獲得上市難。
3、專業人才缺乏,人員流失率高
長沙地處中部內陸地區,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備地理優勢。外省人才不願進,本省人才留不住。三辰、拓維、拓肯等企業都自己辦學校,或與高校聯合辦學培養人才。其它中小民營企業在吸納人才、培養人才上就受更多的限制。整個行業缺少編導、創意、設計的高級人才。另外,新興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以年輕人為主,年輕員工流動性本來就高;加上新興文化產業缺乏職業資格和職稱評定製度,年輕員工的職業晉升受到阻礙,加劇了他們的流動。沒有穩定的員工隊伍,企業就難做大做強,產業難上規模。
4、知識產權保護落後,市場需要規范
文化產業的大多數產品是創意產品,一旦面世便極容易被模仿。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整的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品主要靠版權贏利。但在我國,知識產權保護落後,文化產品不可能靠本身贏利,只能靠衍生產品。文化企業開發新產品,眾多企業模仿。2001年8月,湖南三辰集團作為民營資本涉足動畫製作,創立了自己的卡通品牌「藍貓」,開發出一系列衍生品,其中包括VCD、圖書、文具、鍾表、服裝、鞋帽、自行車等涉及10多個行業的600多種產品。但盜版藍貓VCD署名的出版單位有16家之多,盜版的VCD大約占市場的90%。「藍貓」在全國銷售約50億元,但只有10億元屬於開發它的三辰,其它都是盜版。享有「藍貓」品牌的服裝、書包、文具、童鞋、復讀機等產品也遭到了嚴重的假冒。有的造假者甚至將假冒產品搬到「藍貓」專賣店旁銷售。此外,「超級女生」也被大量模仿。長沙娛樂業的創新節目也被模仿、盜版嚴重,致使企業間陷入惡性競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保護知識產權的成本很高。此外,許多新興文化產業領域缺乏從業標准和行業規范,比如體育旅遊、拓展訓練等行業缺乏行業標准,不但制約了行業的發展,而且存在安全隱患。
5、改革步伐緩慢,體制制約有待破解
文化產業多頭管理,涉及的政府部門有廣電、新聞出版、文化、教育、旅遊、科技等,這種傳統文化事業管理體制分工過細,職能交叉,而且存在互相分割的行業壁壘,協調困難。一方面,文化企業「婆婆」過多,可能一個項目要獲得幾十個審批許可才能運作。另一方面,文化企業又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支持者。由於政府各職能部門是平級單位,缺乏一個統一協調指揮者。在市委宣傳部成立文化產業辦後,這一情況有所改變。但縣區還沒有文化產業辦,部門協調困難。另外,在政府管理方式上,還存在傳統思維,習慣於用行政審批和行政命令的手段來管理文化工作,政府及其公務員服務意識不夠。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上的跨文化貿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