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管理南沙及西沙群島起於哪個朝代
中國古代政府對西沙群島的管理始於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全國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轄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粵之亂後,在海南島設儋耳、朱崖兩郡,轄南海諸島,並派水師巡視西沙。東漢楊孚《異物志》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這里的"漲海"是當時中國人民對南海的稱呼,"崎頭"則是當時對包括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的島、礁、沙、灘的稱呼。 三國東吳將領康泰所著《扶南傳》不僅提到了南沙群島,而且對其形態描述道:"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古,珊瑚生其上也。" 南朝時,朝廷仍派出舟師巡視南海。《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振州(今海南三亞)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島包括在內。唐宋年間,許多歷史地理著作將西沙和南沙群島相繼命名為"九乳螺洲"、"石塘"、"長沙"、"千里石塘"、"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萬里長沙"等。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長沙"為名記述南海諸島的書籍多達上百種。唐穆宗時明令嶺南節度使管轄的范圍包括南海諸島。《瓊州府志》記載,宋仁宗慶歷(1041-1048)年間,將西沙群島列為廣南水軍的巡海范圍之內。 元代,對南海諸島地理位置的記載更為詳細。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中有"萬里石塘,由潮洲而生,迤邐如長蛇,橫亘海中......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渤泥及古里地悶,一脈至西洋遐昆侖之地"。其中"萬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內的南海諸島。 明代《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中標有石塘、長沙和石塘。從圖中標繪的位置看,後一個石塘是今南沙群島。 清代《更路簿》記載了中國海南島漁民所慣用的南沙群島各個島、礁、灘、洲的地名具體方位,其中南沙計73個地名。
❷ 南海歷史
國在漢代就對南海諸島有過記載。元代史料更是將「千里長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島)劃入海南島的管轄范圍。明代鄭和下西洋曾途經西沙和南沙,並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圖。
到了現代,我國在南海主權的最主要依據是傳統疆域線,即「九段線」。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接收了南海諸島。1946年,國民黨當局有感於南海海域地圖混亂,展開了南海劃界工作。當時負責劃界的一艘軍艦名為「永興」——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永興島就因此得名。
1947年,當時的「內政部」完成了南海劃界,即「九段線」。這條線最南到北緯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國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黃岩島也在「九段線」中國領海范圍內。
另據有關專家介紹,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另一個佐證是,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時,以北緯118°劃界,以北為菲律賓領海;但是黃岩島的位置約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賓國土以外。
現在的菲律賓相關法律將一些遠離海岸超過200海里的地方都劃到了其領土范圍內,這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
「在1947年劃界之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周邊國家一直沒有提出異議。這就在國際法意義上產生了歷史性主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張植榮介紹,「南海爭端,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近海油氣資源的發現。」
同時南海爭端的起源與當時的歷史因素也有關。當時,聯合國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長期對劃界原則定義模糊不清。模糊的劃界原則給了一些國家可乘之機。
❸ 中國南海歷史上記載時間
三國時代的萬震在《南州異物志》中說:「句稚,去典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回,東北行,答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同時代的康泰在《扶南土俗傳》中寫道:「漲海中,倒(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這里的「珊瑚洲」是指由珊瑚礁形成的島嶼,洲底的「盤石」指島嶼基底,也就是礁盤,上面生有美麗的珊瑚。
❹ 為什麼說南海是中國的歷史依據有哪些
中國南海疆域是在歷經兩千多年歷史,在中國人民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經營開發並最早由歷代中國政府行使連續不斷的行政管轄的基礎上而逐步形成的,這一發展過程擁有充分、確鑿的歷史依據。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我國人民已經開始了在海上的航行活動。最晚在漢代,我國人民首先發現了南海諸島,並對南海有了初步認識。在中國早期史籍中關於「漲海」的記錄頻繁出現,可以確定,在古代以「漲海」泛稱南海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和採用。至隋唐兩代,「焦石山」和「象石」兩地名的出現,更加明確表明中國人民在南海的生產經營活動范圍已遠至西沙群島。
至宋代,始以石塘、長沙等若干專用名稱明確指稱南海諸島。宋代繼承前朝行政設置,將南海列入「瓊管」范圍,這標志著南海諸島納入中國版圖初現端倪。至清代,中央政府將南海諸島正式列入中國版圖並明確置於廣東省瓊州府萬州轄下。值得注意的是,從宋代起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不僅成為中國人民經常性生產、經營活動的區域,而且更成為水師巡防的重要海域。
1933年,法國殖民者侵佔我南沙「九小島」,中國政府予以嚴正交涉。1934年,「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審定了中國南海各島礁中英島名,並公布「關於我國南海諸島各島嶼中英地名對照表」,正式將南海諸島分為4個部分:東沙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今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亦稱珊瑚群島,今南沙群島)。1935年,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出版《中國南海各島嶼圖》,圖中較為詳細地繪出了南海諸島,並將南海最南端標繪在大約北緯4度曾母灘。
1946年9月,中國政府發布了關於收復西南沙群島的訓令,順利接收了西沙和南沙群島,並分別豎立「太平島」、「南沙群島太平島」、「南威島」、「西月島」等石碑,重申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
1947年4月14日,國民政府內政部召集各有關部門就《西南沙范圍及主權之確定與公布案》予以討論,會議決定:「南海領土范圍最南應至曾母灘,此項范圍抗戰前我國政府機關學校及書局出版物,均以此為准。」12月1日,內政部重新審定東、西、中、南四沙群島及其所屬各島礁沙灘名稱,正式公布了南海諸島新舊地名對照表,其中東沙群島3個、西沙群島33個、中沙群島29個、南沙群島102個,合計167個島礁沙灘洲。此外,在圖中西起北侖河口,南至曾母暗沙,東至台灣東北共標繪11段線,構成了呈「U」型的斷續線。1948年2月,內政部公布《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其附圖即《南海諸島位置圖》,該圖標志著以曾母暗沙為中國最南端、以斷續線標示南海疆域四至范圍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國南海疆域得以確立和固定。
新中國成立後,延續了業已形成的中國南海疆域,只是在1953年刪減了北部灣的兩條斷續線,最終形成了目前的南海「九條斷續線」。
與中國南海疆域逐步發展形成明顯對照的是,在漢、唐、宋、元乃至明、清時期,南海周邊國家對南海諸島幾乎一無所知。因此,中國南海疆域的逐步形成具有唯一性和連續性。在斷續線公布之後相當長的時期,不僅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此提出異議,且多數國家在各自地圖的標繪上沿用了中國南海斷續線的標示方法,反映出各國對中國在南海的疆域范圍和主權地位的承認。
但近年來,南海周邊國家對我國南海「斷續線」提出質疑,甚至極力否認南海「斷續線」所具有的效力。隨著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頒布以及國際海洋新秩序的逐步建立,賦予「九段線」新的法律地位是必要的。但用後來締約的國際海洋法去衡量兩千年以來所形成的中國南海疆域以及近代以來即已形成的南海斷續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國際法的要求,甚至對中國南海疆域、南海斷續線予以斷然否定,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❺ 南海的;歷史
中國在漢代就對南海諸島有過記載。元代史料更是將「千里長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島)劃入海南島的管轄范圍。明代鄭和下西洋曾途經西沙和南沙,並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圖。
到了現代,我國在南海主權的最主要依據是傳統疆域線,即「九段線」。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接收了南海諸島。1946年,國民黨當局有感於南海海域地圖混亂,展開了南海劃界工作。當時負責劃界的一艘軍艦名為「永興」——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永興島就因此得名。
1947年,當時的「內政部」完成了南海劃界,即「九段線」。這條線最南到北緯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國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黃岩島也在「九段線」中國領海范圍內。
另據有關專家介紹,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另一個佐證是,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時,以北緯118°劃界,以北為菲律賓領海;但是黃岩島的位置約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賓國土以外。
現在的菲律賓相關法律將一些遠離海岸超過200海里的地方都劃到了其領土范圍內,這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
「在1947年劃界之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周邊國家一直沒有提出異議。這就在國際法意義上產生了歷史性主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張植榮介紹,「南海爭端,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近海油氣資源的發現。」
同時南海爭端的起源與當時的歷史因素也有關。當時,聯合國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長期對劃界原則定義模糊不清。模糊的劃界原則給了一些國家可乘之機。
❻ 中國南海的歷史歸屬
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分布在遼闊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是中國南海諸島的主要組成部分,習慣上合並稱為西南中沙群島。
西南中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事實證明,中國人民最早發現這些島嶼礁灘,長期以這些島嶼礁灘為基地進行漁業捕撈生產和居住,世代相繼對這些島嶼礁灘進行辛勤的開發和經營,中國政府最早對這些島嶼礁灘實行管轄和行使主權。
據古籍記載,遠在秦漢時代,中國已經有了大規模的遠洋航海通商和漁業生產活動,南海已成為當時重要的海上航路。從此,中國人民頻繁航行於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諸島,最早發現了這些島嶼礁灘,並予以命名。華南沿海一帶從中國秦朝時開始已經是中國領土,從中國西漢到唐朝末期現越南中部和北部是中國領土,南海已經是中國領海。
❼ 中國南海紛爭的歷史由來
南海,亦稱南中國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東邊是菲律賓群島,西邊是中南半島,南邊為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等。在這遼闊的海域中,分布著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般統稱為南海諸島。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對此我們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國際社會也長期予以承認。
油氣資源引發的領土爭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南沙群島。《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1946年12月,當時的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
戰後相當長時期內,並不存在所謂的南海問題。南海周邊的地區也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
目前,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西沙群島在我國政府管轄之下,南沙群島雖然主權屬我,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南、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先後對南沙群島的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並非法佔據了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在南沙群島189個已有命名的島、礁和暗灘、暗沙中,有43個島、礁分別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占據,其中越南占據29個島礁,菲律賓占據9個島礁,馬來西亞占據5個島礁。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些國家開始分別在所佔據的島礁上修建飛機跑道,建漁港、燈塔和旅遊觀光點,並紛紛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開采南沙地區的油氣資源。一些國家自從涉足這一海域後,短短十幾年時間,已從南海獲取了重大經濟利益,有的甚至從貧油國變成了油氣資源出口國。到90年代末期,這些國家已經在南沙海域鑽井1000多口,發現含油氣構造200餘個和油氣田180個(其中油田101個、氣田79個),僅1999年年產石油4043萬噸、天然氣310億立方米,分別是我國1999年整個近海石油年產量和天然氣產量的2.5倍和7倍。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主張的提出
1984年,鄧小平最先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設想。他說:「南沙群島,歷來世界地圖是劃到中國的,屬中國,現在除台灣佔了一個島以外,菲律賓佔了幾個島,越南佔了幾個島,馬來西亞佔了幾個島。將來怎麼辦?一個辦法是我們用武力統統把這些島收回來;一個辦法是把主權問題擱置起來,共同開發,這就可以消除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1990年,我國對外正式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南海的主張,期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共同開發的方式,與東盟涉及南海爭端的這些國家解決問題。
2002年,中國同東盟國家發表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表達了有關各方促進和深化中國與東盟戰略夥伴關系和共同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意願。
目前,南海的形勢是,越南基本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賓基本控制了南沙東北部海域,馬來西亞基本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印度尼西亞和汶萊兩國雖沒有直接占據南沙群島島礁,但印尼單方面宣布的專屬經濟區深入我國傳統海疆線5萬平方公里;汶萊則對我南沙群島的南通礁提出領土要求,企圖劃分我3萬平方公里的海域。
這些國家通過建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制度,將其主張的海域范圍覆蓋了南海大部分海域且彼此重疊,同時也與中國主張的管轄海域范圍形成重疊。因此,南海問題,不光是南沙群島的主權和領土爭端,還有著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海洋管轄區域的劃分問題。
❽ 中國在歷史對南海有什麼管理今天南海存在什麼樣的戰役你如何開待這些戰役
這塊350萬平方公里的藍水,必須放在更廣闊的地域環境和更遼遠的歷史背景下來打量,其中中國的角色,才更為清晰。
如果從長時段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則南海的種種問題,不是一時一地之爭,也非一船一兵之爭,而是中國500年來對待海洋的態度和海洋政策的累積性延續,這期間既有種種錯失的機遇,也有勉勵而為的努力。
毫無疑問,自唐宋中國航海技術大發展以來,中國是南海區域最重要的海上勢力,中國商船頻繁往來於南海各個港口。作為南海出入印度洋的咽喉——馬六甲,也在中國掌控之中。但自1511年葡萄牙人攻陷馬六甲之後,西方人紛至沓來,而這一過程,又恰好與中國主動放棄遠洋,採取保守的「海禁」政策的時間段相吻合。「西進東退」不僅僅反映在貿易方面,更在於對南海控制力的消長。在此期間,民間勢力曾經歷過巨大的反彈,盛極一時的東南沿海海盜的主力,即是由閩浙兩省不顧禁令,努力下海的漁民構成。而飄零在南海周邊區域的華人移民,更憑借其吃苦耐勞的本性,創造出輝煌的成就。
但這種失去國家支持的民間努力,無論如何也無法抗衡以工業化為支撐的西方海貿體系。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即是其最典型的代表,這種以國家力量為支持,以壟斷利益為導向,以商業貿易為手段,以武裝拓殖為輔助的大型商貿公司,輕而易舉地擊垮了東亞海域的各種農耕勢力,一度主導了南海區域數百年間的歷史走向。
在一個習慣了農耕的國家裡,海洋總是處於從屬,處於邊緣的地位,萬裏海疆是阻礙,是隔閡,還是對外部世界侵擾的自我保護。但這一情勢自整個世界轉入海洋時代而一舉扭轉。海洋日漸由邊緣走向中心,晚清歷史的種種陣痛,無不是伴隨著西人自海而來的歷程。可以說,重新發現或認識南海,是近代中國最大的轉變之一,當「海防」,「海軍」,「海權」成為這個農耕國家頻頻運用的詞彙時,南海才具有了現代的意義。
從這一點講,發現南海就具有了雙重意義,一層是地理發現,一層是觀念發現。這種發現,至今仍在延續。
❾ 古代哪個朝代加強對南海的管理
中國古代史上南海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史:
南海(South China Sea)是中國以南的邊緣海。南海是中國古代人的一個地理海域概念,不同歷史年代南海這個地理海域概念和范圍是不同的,遠在古代,中國古代人就知道了西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等海域。但是,在中國古代對各海區的名稱使用混亂。 在先秦時代,中國古代人的地理知識有限,但是,已經認識到中國是天下的一部分,天下雖大,不如海洋大,海洋環抱著陸地。那時的中國古代人已有了「南海」概念,即指中國南方海洋及附近洋面。隨著航海活動增加,對中國周圍的海洋有了進一步認識。「南海」這一地理概念覆蓋的地理范圍更為廣闊,除了指中國南方海洋外,也指東南亞和印度洋東部海域。
到了唐代,中國古代航海家在「南海」這一地理概念外,又增加一個新的地理概念:「西南海」,它泛指今日印、巴大陸南部海域,還包括了今日阿拉伯海。 應該指出的是「南海」、「西南海」均是以中國本土為基準,以中國本土為觀察中心點,其地理坐標中心是中國,它們都是中國古代航海家——舟師命名的。
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謝承《後漢書》說「交趾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鐵錮之,至此關,以磁石不得過。」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志》稱:「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引三國吳康泰《扶南傳》:「漲海中到珊瑚洲」。「漲海」之稱一直延續到南北朝,而《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干陁國在南海洲上」(干陁國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已開始使用「南海」名稱,至唐宋時期「南海」之稱漸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詩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詩句(《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以上引述說明,遠在1500年前中國人民已經認識南海和南海諸島,把南海稱為「漲海」、「南海」;南海諸島泛稱「漲海崎頭」、「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稱暗礁暗灘,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灘多,來往船隻擱淺難脫,象被磁石吸住一樣。
《瓊州府志》在解釋「漲海」的含義時說:「南溟者天池也,地極燠,故曰炎海;水恆溢,故曰漲海。」 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也有類似解釋:「炎海善溢,故曰『漲海』。」反映中國古人對南海潮汐現象的認識。
南海在古代除了稱為「漲海」、「南海」、「炎海」之外,還有「朱崖海」(晉郭璞注《山海經》:「(離耳國)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對晉左思《吳都賦》註:「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瓊洋」(《崖州志》:「州東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為瓊洋最險之處」,《瓊州府志》同此)、「瓊海」(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至瓊海萬州,曰萬里長沙……」;《瓊州府志》:「則瓊之海,其漲海乎」)等。對南海諸島的稱呼,除了上述「漲海崎頭」、「珊瑚洲」之外,還有「木飲州」(前引唐李善對《吳都賦》「飲木」一詞的註:「朱崖海中有渚,東西五百里,南北千里,無水泉,有木斬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飲之」,按「飲木」當指飲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飲州,珠崖一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傳》關於「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對南海諸島珊瑚島礁成因作出的科學說明。
唐代以後逐漸改稱南海。
簡介南海
南海是亞洲三大邊緣海之一。北接中國廣東、廣西,東面和南面分別隔菲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與太平洋、印度洋為鄰,西臨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為面積3,500,000平方公里的深海盆。四周較淺,中間深陷;平均深度1,212公尺,最深處達5,559公尺。西部有北部灣和泰國灣兩個大型海灣。匯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以及中南半島上的紅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中國在南海中的重要島嶼有海南島和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島以及黃岩島等。
❿ 中國管理發展簡史
中國管理發展簡史
盡管中國管理學在近期才逐漸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但中國管理學存在的歷史非常悠久。中國傳統管理思想萌芽於夏、商、周,繁榮於春秋戰國,定型於漢、唐,止步於宋、元,盛行於明清,衰落於清末,振興於現當代。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和實踐活動中,記載著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關於國家管理、軍事管理、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學說和主張,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智慧和實踐經驗。
1、傳統管理時期(1840年前)
先秦時期是中國管理思想的萌芽、興起時期。《周易》包含的「變異」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先秦諸子集中了古代管理智慧的精華,這些思想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孔子、孟子、荀子的經典著作中,仁義禮智的儒家體系蘊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老子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無為而治是其管理思想的核心。法家直接影響歷代政治統治,其核心是法術勢思想。孫子兵法是戰略思想的跨時代巨著,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並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墨子的尚同、節用思想對現代管理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秦漢時期是中國管理思想發展的重要階段。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其所採取的各項管理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均為中國秦後歷代王朝所沿襲。秦始皇推崇法家,而漢代則「霸王道雜之」。到漢武帝時,採用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的儒家學說成為綿延中國整個封建王朝的正統意識形態。漢代通過鹽鐵專賣等一系列經濟措施,形成了全國經濟調控體系。
隋唐時期是中國管理思想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階段。隋朝重新統一全國,大唐帝國把中國封建王朝推向頂峰,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發展。隋唐時期進一步強化了國家治理和中央集權,隋文帝在推行三省六部制和精減地方行政機構的同時,還別開生面地創立了科舉制度;唐太宗知人善任,善於納諫,建立了議事制度,推廣和完善隋朝所創的科舉制度,組織編纂了「貞觀唐律」。隋唐時期,對土地和賦稅管理制度進行了變革,出現了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勸農桑,薄賦徭」,人民得以修養生息,經濟快速復甦發展。
宋元時期是中國管理思想的承接時期。這一時期盡管社會經濟持續向前發展,但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統治階級中的部分人士從維護和鞏固其統治的角度出發,主張採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來緩和各種社會矛盾。王安石變法即是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王安石以理財和抑制兼並作為實施的手段,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改革的目標,力圖改變當時政府的積弱現象。而元朝耶律楚才的「以儒治國」則有利於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一的封建政權。
明末清初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動盪時期,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織,尖銳異常。這一時期出現三位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對明朝滅亡的教訓進行了總結和反思,他們在繼承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傳統的基礎上提倡與宋明理學不同的實學思潮。主要的思想如限制君權,改革國家治理;改革土地和田賦制度,促進農業發展;重視商業,強調增加社會財富。
清前期是清王朝的鞏固上升時期。帝王從鞏固自身統治角度出發,採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改革田賦和科舉制度,使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最後一個盛世,即康乾盛世。同時,商業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著名的十大商幫,即山西幫、寧波幫、陝西幫、山東幫、廣東幫、福建幫、洞庭幫、龍游幫、江右幫、徽州幫。各個地方商幫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團結互助、誠信勤勉,但由於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各具不同的特徵。
2、近現代管理時期(1840-1949)
鴉片戰爭後,中國人開始愛國救亡運動,出現了魏源、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一些開明的清朝官員力主「師夷長技以制夷」,推行洋務運動,興辦企業,如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上海制炮局等。而一些實業人士也開始掙眼看世界,實業救國,創辦了如南海的繼昌隆巢絲廠、煙台張裕釀酒廠等企業。這些企業購進外國先進設備,向海外探詢管理之道,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先生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行政管理體制介紹到中國,也逐步形成了「救窮防不均」、「開放」等經濟管理理念。同期,一批留學歐美的學者開始回國,帶回了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並進行經營管理實踐。在國統區,民族資本家和企業家在官僚資本、外國資本的夾縫中求生存,進行著生產經營管理實踐,沒有拘泥西方科學管理表層的機械形式,著重人的感情、心理,創辦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富有競爭力的企業,如民生公司、東亞公司等。而在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公營工業企業的管理則主要參考蘇聯的做法,並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創新,如劉少奇的「三人團」、「長務會議」等。
3、當代管理時期(1949至今)
新中國成立,主要參照蘇聯的管理模式,同時部分吸收西方與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實行計劃管理制度、按勞分配製度、經濟核算制度、生產技術責任制度、勞動保護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等。在經濟管理的實踐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不能完全照搬蘇聯的管理模式,需要積極探索中國自己的管理體系。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是此方面的最初探索。在經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後,中央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到」的方針,全面開展經濟管理的新嘗試,扭轉了工業生產的被動局面。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創造性地提出了「鞍鋼憲法」與「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模式,是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企業管理問題上的創造性發展,對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明確提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開始進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從此,我國開始進入經濟管理思想與實踐創新的黃金時期。無論是宏觀的經濟管理領域,還是中觀的產業經濟管理領域,或是微觀的企業管理領域,均在吸收西方管理科學的同時,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中國管理開始走入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