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豐城是什麼時候

中國歷史上豐城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1-02-25 02:49:10

㈠ 豐城多少年歷史

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三國吳置,故城在今江西豐城縣南六十里,劃南昌縣南版境置富城縣建立的權富城縣,其縣治就在秀市境內。 晉太康六年(280年),改稱豐城縣,《晉書。張華傳》說明豐城為龍泉,太阿寶劍藏地。傳說晉永平年間,豐城縣治(今榮塘墟)曾有「紫氣沖鬥牛星」縣令雷煥挖獄基得春秋龍泉,太阿寶劍。因此,豐城別名「劍邑」。另又一說《晉書張華傳》為干將莫邪二劍 唐永衙二年,遷縣治於贛江東岸(現市城區)。名稱時有更改,依次為富城,豐城,廣豐,豐城,吳皋,富州,豐城。以「豐城」命名時間最長。 1949年5月,豐城縣解放,先歸屬南昌專署,1958年南昌專署遷設於宜春,1959年更名為宜春專署,豐城歸其管轄。198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2000年8月宜春地區撤銷,改為宜春市,豐城為江西省轄市,暫由宜春代管。

㈡ 江西豐城的歷史文化包含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據吳,析南昌縣南境置富城縣,以縣建富水西而得名,屬揚州豫章郡。晉太康元年(280年),因原治「城郭未竣,人口未集」,移治豐水西(今榮塘墟),改名豐城縣。元康元年(291年),豐城縣屬江州。縣名時有更改,依次為富城、豐城、廣豐、豐城、吳皋、富州、豐城。傳說晉永平年間,豐城縣治曾有「紫氣沖鬥牛星」,縣令雷煥挖獄基得春秋干將、莫邪雌雄寶劍。因此,豐城別名「劍邑」、「劍城」。
梁大同二年(536年),以縣大難治,因割縣之東境,分立廣豐、新安二縣,別隸撫州總管府巴山郡。隋初,廢新安入廣豐縣。隋開皇九年(589年),罷豫章、巴山、豫寧三郡,改置洪州;並豐城入廣豐縣,初隸撫州,後屬洪州。榮塘縣治遂廢。仁壽二年(602年),避煬帝楊廣諱,復名豐城。大業十二年(606年),林士宏(弘)陷豫章,縣治廢。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豐城縣,屬洪州。並以原治(今故縣)毀於戰火,於永徽二年(651年),移縣治於章水東岸(今老城區)。天佑二年(905年),梁王朱全忠因其父名誠,遂改豐城為吳皋。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改吳皋為豐城。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豐城戶滿五萬,升豐城為富州,屬隆興路。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隆興路為洪州府,更為南昌府;改富州為豐城縣,隸南昌府。清襲之。民國初,豐城屬豫章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直隸江西省;又先後屬第一(1942年)、第二、第十一行政區。
1949年5月21日,豐城縣解放,屬南昌專區。1958年屬宜春專區(1970年改為宜春地區)。1988年10月4日,民政部(民批[1988]35號)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豐城縣,設立豐城市(縣級)。12月,正式撤縣設市。隸屬宜春地區。2000年後由地級宜春市代管。

豐城(2張)
公元210年置縣,1988年撤縣設市。史傳為干將、莫邪寶劍藏地,故別名「劍邑」。唐代文學家王勃曾在《滕王閣序》中以「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的名句,贊美豐城鍾靈毓秀。這里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劍文化、瓷文化、水文化、書院文化和古建築文化,境內的唐代洪州窯是全國六大青瓷名窯之一,羅山書院是全國第一所書院,岳家獅、梅燭等列為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是東漢高士徐孺子、唐代江西首位狀元王季友、元代文史學家揭傒斯、明代愛國將領鄧子龍、現代戲劇泰斗熊佛西、《辭海》主編夏征農、雅典和北京奧運冠軍楊文軍的故鄉。

㈢ 誰能告訴我宜春市的歷史大事記

漢高祖五年(前202),劉邦遣大將陳嬰平定江南(舊說平江南者為灌嬰,據宋人趙與時考證,平江南者為堂邑侯陳嬰,非穎陰侯灌嬰)。漢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築城。於是兩座新城出現於今宜春市境在。一為宜春,一為建成。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創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設時的宜春縣管轄今袁河流域城區,包括今袁州區、新余市、萍鄉市一部和樟樹市一部。晉大康元年(280),晉武帝司馬炎滅吳,以宜春之名與宣穆皇太後張春華(司馬炎祖母,司馬懿之妻)同名,為避諱,改宜春為宜陽。隋開皇十八年(598)復名宜春。初設時的建成縣管轄今錦江流域地區,包括今高安市、上高縣、宜豐縣、萬載縣及樟樹市一部。唐武德五年(622),因建成縣名與太子李建成同名,為避諱,改名高安。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西漢元光六年(前129),漢武帝封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劉成為宜春侯,元朔二年(前127),又封劉成兄弟劉拾為建成侯。劉成於宜春城中築宜春台,劉拾亦在建成城東南二里築金沙台,均為一方名勝。今金沙台已廢,宜春台尚存。元鼎二年(前115),劉拾免,建成侯國除。元鼎五年(前112),劉成免,宜春侯國除。

今宜春市境域,漢代屬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國孫吳寶鼎二年(267),設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區歸安成管轄。隋王朝統一天下,廢安成郡。開皇十八年(598)設袁州,治所設於宜春縣。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隱居於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設時,袁州轄宜春、萍鄉、新喻三縣。宋開寶八年(975),萬載縣由筠州劃入。淳化三年(992),劃新喻入臨江軍。此後九百餘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鄉、萬載、分宜四縣。宜春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州府級行政機構是袁州,其次為靖州,再次為臨江軍。靖州設於唐武德五年(622),治所在今高安。未幾,以米嶺產米改名"米州",繼而又以羊山產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廢。南唐保大十年(952)復置筠州。宋寶慶元年(1225),理宗趙昀登基,因州名與皇帝之名同音,為避諱,須改名,此時恰好州衙後山碧落堂長出靈芝一株,視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瑞州轄高安、上高、新昌(今宜豐)三縣。南唐升元二年(938)割高安、新淦兩縣之地田置清江縣於蕭灘鎮(今臨江鎮)。宋淳化三年(992),於清江縣置臨江軍(元改臨江路,明改臨江府)。其轄境相當於今樟樹市、新干縣、峽江縣與新余市渝水區。明清時,奉新、靖安、豐城、銅鼓(其時為義寧州屬地)為南昌府管轄。今宜春市境域分屬袁州、瑞州、臨江、南昌四府

歷史名人

徐稚(97-168)

徐稚,字孺子。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東漢隱士。少學今文經學,兼通天文,歷算。家貧務農,自食其力。公府徵辟,皆不就。時稱"南州高士"。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待賓客,特為他設一榻,去則懸之。後以"懸榻"比喻禮待賢士。王勃《滕王閣序》所雲:"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進賢門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園皆因紀念徐稚而名。豐城隱溪因徐稚隱居於此而得名。

陶淵明(365-427)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晉代詩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歷代方誌載宜豐境內有南山、柳齋、菊軒、東籬、洗墨池、藏書礅、故里橋、靖節橋、我公橋、舒嘯台、賦詩灣、顧淵石、醉卧石、淵明洞、讀書堂、靖節祠等陶淵明遣跡及其紀念建築。
鄧王番
鄧王番,字韞玉。高安市筠陽鎮人。唐中和元年(881)自尚書、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代理袁州刺史)。在任6年,清正廉明,民樂從事。唐僖宗時,各地兵荒馬亂,官吏無能,獨鄧王番有政聲,朝廷據民願再度正式任命其為袁州刺史,處士彭蟾有詩稱賀。袁州城秀江之上第一座橋梁廣濟橋為鄧王番修建。鄧王番任袁州刺史時,見宜春縣白芒山(今屬分宜)山清水秀,遂舉家留居白芒。第6代孫鄧悔魁徙居安福瓜畲。其後裔輾轉遷徙至四川廣安。廣安後裔中出了個歷史偉人鄧小平。
鄭谷(848-911)
鄭谷,字守愚。袁州區人。唐末著名詩人。光啟三年(887)進士。官至都官郎中。鄭谷7歲能。前輩詩人司空圖稱許其"當為一代風騷主"。在晚唐,鄭谷詩名頗盛。列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鷓鴣》詩傳誦廣遠,致有"鄭鷓鴣"之稱。成語"一字師"出自鄭谷逸事:鄭谷隱居仰山,詩僧齊已奉《早梅》詩求教。鄭谷將詩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中的"數枝"改為"一枝"。齊已當庭拜鄭谷為"一字師"。《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胡仲堯
胡仲堯,字光輔,奉新縣會埠鎮吟村人。南唐時為寺丞。入宋後,官洪州助教,遷國子監主簿。大建華林書院,集書萬卷,一時雲游者常數千人。宋太宗特詔旌表,事載《宋史》。奉新縣學宮亦為其創建。奉新華林胡氏為世家大族。胡仲堯兄弟8人。五弟仲雅,字維常,宦居吉水。仲雅之孫胡汪又定居樂安龔坊之浯塘。明末,浯塘23世京貴之次子允欽為避戰亂,從浯塘徙居湖南瀏陽文家市。其後裔中出了個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胡耀邦的奉新華林先祖為仲堯、仲雅之父胡元鳳,胡元鳳卒葬硯峰石下。
劉恕(1032-1078)
劉恕,字道原。高安市灰埠鎮均山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其父劉渙,精研史學。劉恕亦以史學擅名。皇佑元年(1049)舉進士,官和川翁源知縣。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旨,命司馬光自擇英才編修《資治通鑒》。司馬光薦劉恕同修,轉著作郎。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凡遇史事紛錯難治,則交劉恕。其時協助司馬光的副主編共有三人,一為劉恕,一為劉攽、一為范祖禹。漢代由劉攽分修,三國至南北朝由劉恕分修,唐代由范祖禹分修。三中人,除范祖禹為成都人氏外,其餘兩位均為宜春籍人物。
劉 攽(1023-1089)
劉攽,字貢父, 號公非。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慶歷進士。歷任曹州、兗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書舍人。一生潛心史學,治學嚴謹。助司馬光纂修《資治通鑒》,充任副主編,負責漢史部分。著有《東漢刊誤》等。劉攽出自詩書世家,祖父劉式,南唐時舉進士,入宋後,官至刑部郎中。父親劉立之與叔伯四人俱舉進士。劉攽與其兄劉敞為同科進士。劉敞為北宋著名學者,官終集賢殿學士。劉攽、劉敞與敞之子劉世奉嘗合著《漢書標注》。世稱三人為"墨庄三劉"。"墨庄劉氏"被奉為古代家庭教育典範。劉式卒後,家中除藏書千卷外別無財產。其妻指藏書對子女曰:此乃"墨庄"。將詩書作為家產教子女傳承。
惠洪(1071-1128)
惠洪,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覺范。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裡人。宋代著名詩僧。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為沙彌,19歲入京師,於天王寺剃度為僧。當時領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為己名。後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禪師,又隨之遷靖安寶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發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獲釋回籍。惠洪精通佛學,長於詩文,著述頗豐,尤以《冷齋夜話》最著名。成語"滿城風雨"、"脫胎換骨"、"大笑噴飯"、"痴人說夢"等典故均出於此書中。宜春歷代詩人的詩作,僅惠洪的《鞦韆》詩被收入《千家詩》中。其題於宜春城北崇勝寺的一首詠竹詩,深得黃庭堅等歷代詩家贊賞,以宋詩精品被收入《宋詩鑒賞辭典》。
揭傒斯(1274-1344)
揭傒斯,字曼碩。豐城市杜市鎮大屋場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與虞集、楊載、范木亨(樟樹市人)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延佑元年(1314)由布衣授為翰林院國史編修。至元六年(1343)為奎章閣供奉學士,升侍講學士。乃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於史綰。封豫章郡公,謚文安。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書法。朝廷典冊、元勛銘辭,多出其手。
周德清(1277-1365)
周德清,字日湛,號挺齋。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獻紀錄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後,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准,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暨學術討論會在高安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亦提交了論文。
況鍾(1383-1442)
況鍾,字伯律,號如愚。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永樂四年(1406)為靖安縣吏員。後薦為禮部主事。宣德五年(1425),宣宗因江南九郡賦重,要朝中大臣薦舉賢能,況鍾被舉薦任蘇州知府。上任後,況鍾懲奸吏、裁冗員、減重賦、廢苛捐、清積案、平冤獄。深受百姓愛戴,呼為"青天"。治蘇任滿,蘇州一萬三千餘人聯名乞求況鍾連任。英宗准奏,以正三品留任蘇州。況鍾為官清廉,卒於蘇州任上。歸葬時,十里長堤站滿哭祭人群。古代傳奇小說中載有不少況鍾辦案故事。1956年,崑曲《十五貫》上演,經毛主席、周總理推薦觀看,況鍾清官之名享譽全國。
鄧子龍(1531-1598)
鄧子龍,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豐城市杜市鎮鄧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將。嘉靖年間從伍。萬曆四年(1576),率兵鎮壓寧州大溈山農民起義,次年於寧州銅鼓石設銅鼓營,任銅鼓營守備。築垣壘城,是為今銅鼓縣城建城之始。萬曆十一年(1583),緬甸軍犯雲南,鄧子龍率部平定。升副總兵。後戍邊雲南。萬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鮮。鄧子龍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鷺梁海戰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奮勇直前,不幸陣亡。朝鮮為之立廟,世代祭祀。鄧子龍遺體歸葬豐城。然遺體有其身無其首,其首級已被倭寇割去,於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級合殮。鄧子龍善詩著有《橫戈集》。今銅鼓城東的銅鼓石上留有鄧子龍題刻。
袁繼咸(1593-1646)
袁繼咸,字季通,號臨侯。袁州區寨下鄉橫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啟五年(1625)進士。崇禎七年(1634)提學山西,上疏抨擊權宦。宦黨誣陷其貪贓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員百餘人追隨入京,散發揭貼(傳單),為之辯誣。朝野上下千餘人聯名為其申冤,轟動京城。崇禎十五年(1642),袁繼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駐節九江,總督江西、湖廣、安慶、應天(南京)等處軍務。弘光元年(1645),被左夢庚誘入軍中軟禁。左夢庚降清,獻袁繼成以邀功。袁繼咸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銘文自勉:"大官好做,大節難移"。順治三年(1646)六月就義。袁繼鹹的民族氣節為後人所敬仰,曾與文山(文天祥)、疊山(謝枋得)並稱為"江右三山"。今宜春市區鼓樓路"文革"前原名臨侯路,以紀念袁繼咸而命名。
宋應星(1587-1661)
宋應星,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人。後屢赴京趕考,未中進士,逐漸冷淡功名。崇禎七年(1634)任袁州府分宜縣教諭。十一年(1638)升汀州府推官。任分宜教諭期間,寫成《天工天物》一書。《天工開物》是一部系統記載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成就的巨著。此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被翻成日、法、德、俄等多種文字。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編寫《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狄德羅是以編寫《網路全書》而具有世界影響的法國學者)。中國科協紀念的中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中,宋應星名列其中。1987年,宋應星紀念館曾在奉新落成。
張自烈(1597-1673)
張自烈,字爾公,號芑山,又號誰廬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宜春北廂上水關(今市區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帶)人。崇禎末為南京國子監生,博物洽聞。家中藏書36萬余卷。明亡,閉門著述。晚年隱居廬山,累征不出,主講白鹿書院。卒葬白鹿洞左青龍山,墓今存。張自烈著述頗豐,尤以《正字通》影響最著。《正字通》是一部字書,共收錄三萬三千餘字。清代官方編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為藍本增益而成。今宜春市區秀江中路西段,國民時期曾名豈山路,即以張自烈字型大小而命名。
朱軾(1665-1736)
朱軾,字若瞻,號可亭。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歷任潛江知縣、陝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聖祖實錄總裁,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兵部尚書。乾隆時,充世宗實錄總裁,命協同總理事務。卒贈太傅。朱軾是康、雍、乾三世"恩寵極人臣之分"的顯赫人物。為官清廉剛正,望重朝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櫃法"修築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後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朴,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張勛(1854-1923)
張勛,字少軒,號松壽。奉新縣赤田鎮赤田村人。出生農家,8歲喪母,12歲喪父。15歲入富家做牧童,後轉書僮。光緒五年(1879)當兵,時年26歲。光緒十年(1884)隨部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次年在鎮南關大 中戰功卓著,越級提拔。後官升參將,管帶廣武右軍各營,駐扎廣西邊防。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戰爭爆發,率馬隊為前峰入遼東參戰。後隨袁世凱,升總兵。宣統三年(1911)擢江南提督。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率部駐徐州,禁其部率剪去發辮,人稱"辮帥"。民國6年(1917),張勛率兵入京,擁護溥儀復辟,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旋被段祺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後寓居天津。死後歸葬奉新陶仙嶺。
熊雄(1892-1927)
熊雄,字披素,號介蓀。宜豐縣芳溪鎮下屋村人。中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少年在家塾"培蘭書室"讀書。1907年考取瑞州中學堂。1911年初,考入李烈鈞所轄江西新軍的學生軍。投入辛亥革命的光復南昌行列和"二次革命"的討袁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回國,投入"護國"、"護法"運動,先後在李烈鈞的滇軍和程潛的湘軍中工作。1920年初,為探索革命真理,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轉至德國,與周恩來等籌組旅歐少共,後轉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受黨派遣與聶榮臻等一同入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為主任。在黨內,任兩廣區委軍事部部長,黃埔軍校黨團書記。1927年在廣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中犧牲。
吳有訓(1897-1977)
吳有訓,字正之。高安市荷嶺鄉石溪村人。現代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學,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與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康普頓一起從事X射線光譜研究。1927年,康普頓獲諾貝爾獎。其研究成果,因吳有訓作出過重大貢獻,故國外稱之為"康一吳效應"。1926年,吳有訓回國,任教清華大學。後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是開我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者,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科技精英。如參加研製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著名科學家王淦昌、彭恆武、錢三強、何澤慧等,都出自吳有訓門下。1988年,中國人民郵政首次發行中國科學家紀念郵票一組四張,紀念人物分別是:吳有訓和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
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袁州,既今宜春。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除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現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也是為了紀念韓愈的這一功績。
易安華(1900-1937)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字福如,號濟臣,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立第八中學肄業。1925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1928年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次年入中央教導隊。畢業後任教導第一師第一團上尉連長。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軍抗日。1933年冬,升任該團上校團長。 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隨八十七師圍攻上海市區日軍陣地,斃傷大量日軍,遂任該師二五九旅旅長。11月,奉命撤離上海。後於鎮江任戒嚴司令。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防守中華門右翼陣地。9日,日軍猛攻光華門、通濟門、雨花台。10日午後,第九師團部分日軍沖入光華門,占據沿街房屋。乃率部與該師二六一旅經過8個多小時血戰,全殲入城日軍。後因寡不敵眾,易安華與二六一旅參謀主任倪國鼎等官兵在戰斗中壯烈犧牲。是南京保衛戰中陣亡的最高將領。

㈣ 豐城的歷史沿革

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豐城境內就有人類勞動生息。
商周時期,村落逐漸形成,定居地有橋東鄉席家山、荷湖鄉鳳形山、秀市鄉螺螄山、榮塘鄉沂塘和河州鄉壺嘴街等,先民開始燒造和使用陶罐。
春秋戰國,豐城先後屬於吳、越、楚國管轄。當時拖船鎮麗城、曲江鎮蹠口城人口開始繁衍,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直到西漢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53年)期間,豐城地區屬於淮南國(即九江郡),景帝中元元年到東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前149年----公元209年)屬豫章郡南昌縣管轄。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據吳,析南昌縣南境置富城縣,以縣建富水西而得名,屬揚州豫章郡。晉太康元年(280年),因原治「城郭未竣,人口未集」,移治豐水西(今榮塘墟),改名豐城縣。元康元年(291年),豐城縣屬江州。縣名時有更改,依次為富城、豐城、廣豐、豐城、吳皋、富州、豐城。傳說晉永平(291)年間,豐城縣治曾有「紫氣沖鬥牛星」,縣令雷煥挖獄基得春秋干將、莫邪雌雄寶劍。因此,豐城別名「劍邑」、「劍城」。
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以縣大難治,因割縣之東境,分立廣豐、新安二縣,別隸撫州總管府巴山郡。隋初,廢新安入廣豐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罷豫章、巴山、豫寧三郡,改置洪州;並豐城入廣豐縣,初隸撫州,後屬洪州。榮塘縣治遂廢。仁壽二年(602年),避煬帝楊廣諱,復名豐城。大業十二年(616年),林士宏(弘)陷豫章,縣治廢。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豐城縣,屬洪州。並以原治(今故縣)毀於戰火,於永徽二年(651年),移縣治於章水東岸(今老城區)。天佑二年(905年),梁王朱全忠因其父名誠,遂改豐城為吳皋。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改吳皋為豐城。
宋隆興二年(1164年),豐城隸屬隆興府轄地。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豐城戶滿五萬,升豐城為富州,屬龍興路。先後隸屬江西行中書省隆興路、龍興路轄域。
明太祖壬寅年(1362年), 改龍興路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富州為豐城縣,隸南昌府。
清承明制,豐城屬南撫建督糧道南昌府。
民國初,豐城屬豫章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直隸江西省。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豐城直屬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省之下設行政區,豐城屬第一行政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專員公署由新干遷至豐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24日,全省縮改為8個行政區,豐城屬第二行政區。民國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1937年-1939年),全省擴改為11個行政區,豐城屬於第十一行政區,專員公署仍設豐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避日軍,縣政府遷往羅山鄉門樓崗村辦公,三個月後復回縣城。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全省改為9個行政區,豐城屬第一行政區。民國35年(1946年),第一行政區設於豐城。
1949年5月,豐城先歸屬南昌專署管轄,1958年南昌專署遷設於宜春,1959年更名為宜春專署,豐城歸其管轄。198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2000年8月宜春地區撤銷,設立地級宜春市,代管豐城。1988年10月4日,民政部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豐城縣,設立豐城市(縣級)。12月,正式撤縣設市。隸屬宜春地區。2000年後由地級宜春市代管。 2014年7月,被列為全省第一批6個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縣市之一。 名稱時有更改,依次為富城、豐城、廣豐、豐城、吳皋、富州、豐城,以「豐城」命名時間最長。其中又因豐城為龍泉、太阿(一稱干將、莫邪)寶劍發出土發祥地,所以豐城別名劍邑、劍城。

㈤ 豐城的介紹

豐城市位於江西省中部,全市轄域總面積為2845.07平方公里,市域南北長74.4千米,東西寬內57.5千米,常容住人口148.77萬人(2014年末),多為漢族江右民系。豐城市東臨撫州臨川區、南昌進賢縣、南臨撫州崇仁縣、樂安縣、吉安新干縣,西接宜春樟樹市、高安市,北連南昌新建區、南昌縣。浙贛鐵路、京九鐵路、滬昆高速、贛粵高速、105國道、贛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有國家大型統配煤礦豐城礦務局和江南大型的火力發電廠豐城發電廠。1988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豐城市為江西較具實力的縣市之一,豐城市是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有中國長壽之鄉的美譽。2014年5月28日起,豐城市正式被確定成為江西省試點省直管市。12015年8月22日,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名單揭曉,豐城市排名全國第78位。

㈥ 古代菜餚名稱和背景故事

1、雜燴菜

所謂「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這詩乃是出自清朝狀元秦大士之筆。此詩中藏了為人人喊打的大奸臣,秦檜。這雜燴菜原名炸檜菜,意為將秦檜生煎活炸,但因此菜是將各類菜蔬雜燴,故而在流傳過程中改名為雜燴菜。

此菜的由來要追述到秦檜同期的兵部尚書朱敦儒身上,這位先生向來剛正不阿,堅決不與秦某人同流合污。於是被秦檜參了一本,從此告老還鄉,悶悶不樂。這日,朱敦儒六十大壽,偏巧此時傳來了岳帥被那奸相殺害的消息,真真把個朱老先生氣的活佛出世,那還有心思吃飯。

但客人都已經來了,朱老先生沒法,只好吩咐廚子不必擺盤,將蔬菜同熬,配上饅頭了事。這朱老先生的好友各個都是大富之家,這些槽糠之食怎生下肚。這時,悶悶不樂的朱老先生開口說到「當今天下,豺狼當道,社鼠橫行,我恨不得將那奸相頭顱砍下油炸。」

一位客人義憤填膺的站起來回復「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那奸相的頭,油炸豆腐就是秦檜的肉,粉條就是秦檜的腸子。各位,我們將他生吞活剝,為岳帥報仇。」眾人紛紛響應,將菜吃了個精光。


2、夫妻肺片

創始人郭朝華,夫妻倆推著小車沿街叫賣涼拌牛肉片,因調製得法,味道鮮美,被贊譽為「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夫妻肺片的成分里並沒有肺,而是牛肉、牛舌、牛心和牛頭皮,切成很薄的片雜薈在一起,人們稱之為「薈片」。

據說是好事的學生用硬紙板寫個招牌接在車上,把「薈」宇寫成了「肺」宇,因此「夫妻肺片」就慢慢出名了。

3、東安子雞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客商趕路,入夜飢餓,在湖南東安縣城一家小飯店用餐。店主老嫗因無菜可供,捉來童子雞現殺現烹。童子雞經過蔥、姜、蒜、辣調味,香油爆吵,再烹以酒、醋、鹽燜燒,紅油油、亮閃閃,鮮香軟嫩,客人贊不絕口,到處稱贊此菜絕妙。

知縣聽說後,親自到該店品嘗,果然名不虛傳,遂稱其為「東安子雞」。

4、三蛇龍虎鳳大會

最早流行於民間,聽聞蛇肉可以去除小孩晚上冒汗的毛病,並且可以美容小孩肌膚,其實蛇乃高膽白食物,吃之對肌膚增白無可厚非。後來由於療效顯著,加之廣州、南海等地食蛇的菜或不斷豐富,食蛇的風俗在新興俏然興起,首家經營蛇食餐的是現太平鎮的鳳凰水閘蛇餐館。

5、佛跳牆

據傳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錢庄一位官員設家宴請福建布政司周蓮,他的紹興籍夫人親自下廚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壽全」,內有雞、鴨、肉和幾種海產,一並放在盛紹興酒的酒壇內煨制而成。

周蓮吃後贊不絕口,遂命衙廚鄭春發仿製,鄭春發登門求教,並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使菜越發葷香可口。以後鄭春發離開周蓮衙府,集資經營聚春園菜館,「福壽全」成了這家菜館的主打菜。

只因福州話「福壽全」與「佛跳牆」的發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壽全」就被「佛跳牆」取而代之名揚四海了。

㈦ 江西省豐城市的簡介

豐城市位於江西省中部,北緯27°42′-28°26′,東經115°25′-116°26′。東界臨川、進賢、南臨崇仁、樂安、新干,西接樟樹、高安,北連新建、南昌。市域南北長74.4千米,東西寬57.5千米,總面積2845.07平方千米。全市戶籍總人口137.20萬(2010年末),其中非農業人口36.21萬人。 全市轄5個街道、20個鎮(含上塘未批鎮)、7個鄉:劍光街道、河洲街道、劍南街道、孫渡街道、尚庄街道、小港鎮、白土鎮、袁渡鎮、石灘鎮、張巷鎮、杜市鎮、淘沙鎮、秀市鎮、橋東鎮、洛市鎮、鐵路鎮、麗村鎮、榮塘鎮、拖船鎮、泉港鎮、董家鎮、隍城鎮、梅林鎮、曲江鎮、上塘鎮、筱塘鄉、段潭鄉、蕉坑鄉、石江鄉、荷湖鄉、湖塘鄉、同田鄉。共有45個居委會、504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河洲街道孺子路6號,距省會南昌60千米,距離市會宜春近160千米。地處贛江中下游的鄱陽湖盆地,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南北高,中間低,以玉西嶽為最高,海拔1169米。全市山地佔8%,丘陵地佔7%,低丘崗地佔56%,平原佔27%,水域佔2%。河流以斜貫中部的贛江和境北緣的錦江、肖河、撫河為主。全年均勻氣溫為15.3-17.7℃,全年日照時數1935.7小時,年均勻降水量1552.1毫米,無霜期274天。礦產資源有煤、鎢、鐵、金、鈾、硫磺、石灰、耐火泥等30多種,其中儲煤量達7億噸。為全國重點產煤縣市、全國商品糧和商品漁基地。有浙贛鐵路、京九鐵路、張塘鐵路支線,贛粵高速公路、105國道和昌贛公路、豐高公路、豐樂公路穿境而過,有港口碼頭8個,距昌北機場70千米。名勝古跡有洪州窯遺址、孔子廟、萬壽宮、龍興書院、劍匣亭、白馬寨明清古建築群、厚板塘古村、羅嶺千年古柏,羅山、株山、楊柳湖等

㈧ 三國時代江西豐城市叫什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直到西漢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53年)期間,豐城地區專屬於淮南國(即屬九江郡),景帝中元元年到東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前149年----公元209年)屬豫章郡南昌縣管轄。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據吳,析南昌縣南境置富城縣,以縣建富水西而得名,屬揚州豫章郡。
三國時代,江西豐城屬於吳國,叫富城縣。

㈨ 豐城建縣多少年

這幾個都是在你的預算之內,自己對比一下看看哪個好了。另外穿越是防水的。 需要購買的話,可以聯系「深圳望遠鏡 小曾」他是博冠 深圳區的總代理。

㈩ 江西省豐城市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江西省豐城市來古代名人有漢高源士徐孺子、晉代天文學家雷煥、唐代江西首位狀元王季友、宋代大臣劉德秀、元代著名文學家揭傒斯、學者熊夢祥、明代抗倭名將鄧子龍、禮部尚書楊廉、文淵閣大學士朱善、理學家李材、清代道教大師黃元吉。現當代名人有《辭海》主編夏征農、戲劇家熊佛西、畫家王夢白、兩屆奧運冠軍楊文軍。
徐稚(97-168),字孺子。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東漢隱士。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豐城市杜市鎮大屋場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鄧子龍(1531-1598),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豐城市杜市鎮鄧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將。
熊朋來(1246-1323)元文學家、音樂家。字與可,號天慵子,豫章(今江西豐城市秀市)人。宋咸淳進士,入元為福清州判官。能文,通音律,尤善鼓瑟。所著有《五經說》、《瑟譜》。
熊佛西,原名福禧,譜名金潤,字化儂,筆名戲子,有時署名向君,豐城市張巷鎮瓘山人。著名戲劇家,為中國現代戲劇界的一代宗師,南田〔漢〕北熊曾作為現代話劇藝術的代表人物。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豐城是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