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
共和行政:厲王專制,利令智昏,派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國人忍無可忍,起而暴動,厲王出奔。宗周無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一說由共國國君共伯和執政。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這一年即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 年,這是中國史籍記載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弭兵:春秋中晚期由霸主國晉、楚主持的止息戰爭的盟會。公元前595-前594年,楚莊王率師圍宋國都九月,使宋國「易子而食,拆骸以爨」。十多年後,宋國右師華元利用其與晉國中軍師欒書和楚令尹子重皆為好友的有利條件,在晉、楚間進行撮合。前579年,晉上軍師士燮與楚公子罷遂在宋國都西門外訂立盟約。盟約規定晉、楚不以兵戎相見,同心憐恤諸侯,互通聘使。但晉、楚均無止息戰爭的誠意,盟約締結四年後,兩國發生鄢陵之戰,弭兵盟約失效。
胡服騎射: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吸取了北方少數民族騎馬作戰的優點,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發展騎兵,開拓北地。胡服騎射雖然引起貴族的不滿,卻使趙國的軍事力量強大起來。趙惠文王(前298-前266)繼位後整頓內政,於是「民富而府庫實」。當時楚、齊相繼衰弱,趙國因此成為唯一能與秦國爭雄的強國。
.三公九卿:秦朝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負責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協助皇帝掌管全國軍隊。御史大夫掌圖籍章奏,監察百官。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之下有九卿,他們的名稱和職掌是: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內史,掌管國家財政稅收;奉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典客,處理國內各少數民族事務和對外關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從警衛;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澤收入和官府手工業;衛尉,掌管宮廷警衛;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務。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
讖緯: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基礎,以預占為特徵的神學體系。讖chèn是巫師或方士製作的一種隱語或預言,起源很早,戰國時流行於秦、趙等國。秦末農民大起義曾利用這種迷信形式,如《史記•秦本紀》所載「亡秦者,胡也」的讖語,《陳涉世家》所載「篝火狐鳴」、「魚腹帛書」的故事。西漢中期以後方士們採集、製造大量讖言,結集為書。與此同時,以《公羊傳》、《尚書大傳》、京房《易》學、《春秋繁露》等為代表的西漢今文經學,依據其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的理論,解釋社會政治現象,預占色彩日趨濃厚。哀、平之際,讖言迷信與今文經學中的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神學合流,並吸收社會上流傳已久的天文占、五行占、雜占、符命、五德終始等迷信形式,形成讖緯神學。王莽代漢,光武中興,都利用過讖緯中的圖讖符命。東漢時成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思想,極為盛行,亦稱內學,經過官方學者整理刪簡,逐漸定型,以符瑞預占為主的稱讖書,如《河圖》、《洛書》、《論語讖》等;附會儒家經義以言災祥符命的稱緯書,如《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七經緯等。其內容實質並無很大區別。經過石渠閣、白虎觀兩次經學會議,逐步完成其與今文經學的結合。其中既充斥荒誕迷信的內容,又包含一些天文、歷法、地理、農學、醫學、樂律等方面的科學史資料。如《尚書考靈曜》說:「地恆動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覺也。」反映了當時樸素的地動假說。對於研究西漢後期至三國的政治生活、社會狀況、思想、宗教、藝術、風俗,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其社會政治觀所採取的五德相生說,及帶有影射性的神秘讖言,具有很大的煽動性,在王朝更迭時往往被用做膺受天命的依據,加劇社會的動亂。魏晉以來,歷代統治者數加禁毀,大部分已散失,難窺全貌。前人有數種輯本,以趙在翰《七緯》較佳。近年有日本學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輯《重修緯書集成》,最為完備。
中朝:1.臨朝之時。 2.漢代朝官自武帝以後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內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員。 5.偏安江左的東晉、南宋分別稱建都中原時的西晉、北宋為"中朝"。南北朝時,亦稱南朝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時亦指中國。
清議:(對時政的議論;社會輿論。)東漢後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現了一種品評人物的風氣,稱為清議
黨錮:禁止某政治團體或派別中的人員任官職及限制其活動。
(黨錮之禍: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專權,世家大族李膺等聯結太學生抨擊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將李膺等逮捕,後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靈帝時,外戚解除黨禁,欲誅滅宦官,事泄。宦官於169年將李膺等百餘人下獄處死,並陸續囚禁、流放、處死數百人。後靈帝在宦官挾持下下令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錮。歷史上稱為「黨錮之禍」。)
周原:周原包括今陝西省岐山、扶風兩縣的一部分。古公亶父曾在此處營築城郭、宮殿、宗廟、房屋,成為周人的早期都邑。後來,周文王、周武王雖然遷都豐、鎬,但周原一帶仍是一處重要的政治中心。
宗周:(1).指 周 王朝。因 周 為所封諸侯國之宗主國,故稱。:(2). 周 代王都所在,如 豐 、 鎬 、 洛邑 亦稱為 宗周 。
成周:西周時期的東都,東周時期為王都。西周時期,東都唯一城,名成周(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西周覆亡,周平王東遷,定都成周,遂稱王城。春秋中葉,周景王卒,發生王子朝爭位之亂。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王子朝之黨勢盛,遷居到過去殷民居處之地。公元前510年,晉人率諸侯為敬王修城,此後,成周指周王新居之城(今河南洛陽白馬寺東),成周與王城分指兩地。敬王以下各王均居成周,直到最後的赧王才又遷回王城。
藉而不稅:(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善惡取於此,不稅民之自治也)
2. 中國歷史地理中綠洲文明 名詞解釋
寧夏歷史文化地理(黃河文明的綠洲)
考察中國歷史地理時空,寧夏的地理位置正當中原農耕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西域中亞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區,六盤山與賀蘭山橫亘南北,黃河、涇水與清水河穿境而過。這種特殊的地理格局決定:這里是歷史上多民族生存、融合和活動的舞台,更是多元文化生成、繁榮和傳播的驛站。寧夏歷史文化地理及其變遷,就是在這個時空中走過來的。 《黃河文明的綠洲——寧夏歷史文化地理》是一部較為系統地研究寧夏歷史文化地理的著作,對寧夏歷代政權建置及其變遷作了詳盡考述,對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絲綢之路文化、長城文化、岩畫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伊斯蘭文化等作了細致的描繪和論述。移民開發與生態變遷,依附在厚重的黃河文化與農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歷代政權的變遷與多元文化的發展;軍事文明,體現的是寧夏地域文化的另一特殊表現形式,包括重大軍事事件和重要軍事人物;明清以來編撰並傳世的地方誌書,是承載寧夏地方歷史與文化的淵藪。從文化地理意義上,體現的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西域中亞文化大融合的背景。本書力圖將寧夏歷史文化地理的發展與演進過程放在中國歷史進程與多元文化融合的歷史時空中考察,以全新的視角詮釋和再現了寧夏歷史文化地理的整個過程。在論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合,包括田野調查資料;力求史筆、議論與才情三者的結合。
3. 中國歷史地理的名詞解釋有哪些
歷史方面的有:四大書院 八大古都 四大名樓 淝水之戰 赤壁之戰 貞觀之治 安史之亂 王安石變法 王叔文變法及八司馬 土木堡慘敗 等等.
地理方面的有:1梅雨初夏季節在江淮地區經常出現的一種大范圍的降水氣候特徵.降水豐沛相對濕度大、雲量多、風力、大氣悶熱.
2.寒潮冬半年降溫幅度較大的大氣現象.標准日降溫高於10度溫度天距平高於10度溫度頁距平高5度.
3.伏旱發生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即梅雨過後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形成的乾旱天氣現象.
4.干濕度地帶性海陸分布及其對比關系形成了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差別大陸內部和東西兩岸各植被類型的差別以及景觀的干濕度差別這種差別常呈經度分異的方向變化故習稱為經度地帶性或稱為干濕度地帶性.
5.灘塗海陸之間的交接地帶其地貌沉積、土壤都與潮汐、海浪及泥沙來源密切相關.
6.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熱帶總環流系統中的西部邊界流具有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狹窄延伸隧道高溫高鹽等特徵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藍遠看似黑色故謂黑潮.
7.冷島效應綠洲內部防護林和農作物使風速減速蒸散強烈使用相對濕度增加下墊面的改變使溫度變幅減小且平均值低於周圍荒漠.這些特點不僅有利於綠洲化過程持續進行還對綠洲邊附近的荒漠侵襲起著某種抑製作用.
8.土地資源從自然屬性看是指地質、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其性質取決於土地要素的組合關系和綜合特點.從社會屬性看是具有可促使發展農業生產的具有經濟特徵的社會財富.
9.地域分異規律指整個景觀或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按確定方向發生有規律的空間分異現象.10.區域文化形成於一定地區的地理單元內的以一定地域概念為基礎的相對明確的地域范圍內形成的系統文化.
11.傳統文化是指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並沿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4. 什麼是歷史地理
《歷史地理》是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歷史地理學集刊,供歷史地專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屬參考。中國歷史地理學以中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和發展的學科。近現代學者有顧頡剛、嚴耕望、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陳橋驛、石泉、鄒逸麟、張修桂、葛劍雄、周振鶴、李孝聰、唐曉峰、辛德勇、韓茂莉、吳松弟等。[1]
5.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介紹
中國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中國歷史上的地理現象及其演變規律的一門學科。它研究的是歷史上的中國地理,也就是過去幾千年間中國范圍內的地理狀況。
6. 中國歷史地理名詞解釋監軍
釋義】 (1).監督軍隊。《史記·司馬穰苴列傳》:「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回《舊唐書·宦官傳·高答力士》:「監軍則權過節度,出使則列郡辟易。」《明史·陳新甲傳》:「 若麒 自海道遁還,言官請罪之。 新甲 力庇,復令出關監軍。」 郭沫若 《海濤集·塗家埠》:「照官制,黨代表和總指揮是平行的,而且有監軍的任務。」
(2).官名。監督軍隊的官員。
中文名
監軍
拼 音
jiān jūn
注 音
ㄐㄧㄢ ㄐㄩㄣ
出 處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歷史沿革
【古代監軍皆臨時差遣,代表朝廷協理軍務,督察將帥。漢武帝時置監軍使者。東漢、魏晉皆有,省稱監軍,也稱監軍事。又有軍師、軍司,亦為監軍之職。隋末以御史監軍事,唐玄宗始以宦民為監軍。中唐以後,出監諸鎮,與統帥分庭抗禮。明代以御史或宦官為監軍,專掌功罪,賞罰的稽核。清廢。
7. 中國歷史地理的名詞解釋,地理時間和《山經》河,請問是什麼意思
《山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經》河是戰國初期認為的黃河入海口。見於先秦文獻的古黃河下遊河道「山經大河」,由於《山經》中不見關於河水徑流的記載,一直為世人所忽視。近年譚其驤根據《北山經·北次三經》所載入河諸水,與《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所載的河北水道相印證,發現「禹貢大河」流至今河北深縣後,「山經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會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縣南,會合泒水、滱水後,繼續北流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
地理時間: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同緯度上不同地區見到日出的時間有早有晚,東邊時刻比西邊時刻早,這種因緯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就是地方時。每向東15度,時間要早1小時,每向西15度,時間晚1小時。
8. 江浙人文藪名詞解釋。中國歷史地理裡面的江浙人文藪,怎麼做名詞解釋不要只有一句話的名詞解釋
小勤肯定知道